王的歷史
㈠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姓王的當皇帝
中國歷史上有姓王的當皇帝。
1、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鄲大名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為漢朝皇帝劉家後代,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2、王建(?—238年),公孫淵的相國。淵反魏,自號燕王,改元紹漢元年,懿圍之。淵乃使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請解圍而縛。司馬懿不許,執建等,皆斬之。首級付與公孫淵。邛黎之間有淺蠻焉,世襲王號,曰劉王、楊王、郝王。
3、閩太祖王審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一字詳卿,唐朝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 ,威武軍節度使王潮之弟,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出身貧苦,後在唐末民變期間,與兩位兄長一起加入王緒的農民軍,隨之轉戰福建。後王潮廢殺王緒,諸將便擁戴他為首領。
(1)王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王姓歷代名人2360名,占總名人數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5.89%,排在第一位。
歷史上,王姓皇後多達36位。這樣累代帝後之族,在中華姓氏中僅此一姓。王家的36位皇後是西漢至明朝12個王朝32位皇帝的配偶,又是16位皇帝及4位太子、6位王爺、15位公主的生母。
此外,王姓在東漢至隋唐末年,還有92位宰相,其中西漢2人、曹魏1人、西晉3人、東晉22人、南朝宋19人、齊15人、梁及後梁23人、陳11人、北魏4人、唐朝4人。這也是各大姓氏中絕無僅有的現象。
㈡ 歷史上都有些什麼王
有周武王,周文王,周幽王,商紂王,楚莊王等。
1、周武王
周武王姬發(?―前1043年),姬姓,名發(西周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在位15年。其正妻為邑姜。
約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發繼位,號為武王,沿用「受命」年號。武王繼位後,繼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
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紂行在朝歌,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台,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
武王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2、周文王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其父死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在位四十二年後,正式稱王,史稱周文王。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制定軍國大計,收服虞國和芮國,攻滅黎國(今山西長治市)、邘國(今河南沁陽市)等國。
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建都豐京(今陝西西安市),為武王伐紂滅商奠定基礎;演繹《周易》,創立周禮,得到後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稱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駕崩,享壽九十七歲,葬於畢原(西周王陵位於今陝西岐山縣鳳凰山南麓)。公元前1046年,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追謚姬昌為文王。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制,自稱為姬昌後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3、周幽王
周幽王姬宮湦(?―前771年),姬姓,名宮湦(音shēng,一作宮生 ),周宣王姬靜之子,母姜後,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
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姬宮湦死後,謚號幽王,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4、商紂王
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稱「紂」、「商紂王」。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定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在位期間,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其種種舉措既在統治集團內部引發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
在傳統史學敘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並稱「桀紂」的典型暴君,終致眾叛親離、身死國滅,相關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後世就此存在爭議。
5、楚莊王
楚莊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稱荊庄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侶、呂),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元年(前613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庄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復雜的形勢下,他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
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後,鄭國開始聽命於楚國。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
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
㈢ 王蒲忱歷史有這個人物嗎
歷史沒有這個人物,王蒲忱是《北平無戰事》中的角色,不存在於真實歷史中,不過這個人物是有原型的,人物原型是:王蒲臣。
王蒲臣介紹:
王蒲臣,號壬初,浙江江山縣人,與軍統頭子戴笠是江山縣文溪高小的同學,與保密局局長毛人鳳是浙江省立一中的同學。
王蒲臣加入軍統後,先為戴笠辦理機要,後任南昌和貴陽辦事處主任﹔1940年入成都軍分校高教班受訓,畢業後任局本部外事秘書、軍統川康區副區長、第8戰區調查室少將主任、軍統機要室主任。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在「華北剿匪總部」召集華北特務頭子講話,宣布決定起義。會後,王蒲臣電請國防部保密局,要求保密局北平站長職務由徐宗堯接替。
毛人鳳當然不能讓同學加親信的王蒲臣白白送死,馬上批准。1月24日,王蒲臣等人乘最後一架飛機,離開北平南逃重慶,1949年底飛往台灣。2008年7月在台灣去世,享年104歲。
(3)王的歷史擴展閱讀:
王蒲忱人物介紹:
《北平無戰事》保密局北平站長王蒲忱連夜突審北平學潮領袖——打入中共北平地下黨的「鐵血救國會」核心成員梁經綸(廖凡飾)。
而王蒲忱本人竟然也是鐵血救國會成員,在蔣經國的授意下抓捕梁經綸,這是為了考驗梁經綸的忠誠。王蒲忱左右為難:如果對梁經綸用刑輕了,可能會引起共產黨的懷疑;
如果重了,又怕梁經綸受不了,說出什麼不該說的話。主人公方孟敖(劉燁飾)要求王蒲忱釋放梁經綸,正好解決王蒲忱的難題。經請示蔣經國,釋放了梁經綸。
王蒲忱率領保密局帶走前任局長馬漢山(程煜飾)。馬漢山押送南京前,將一部寫有各方詳細貪腐行為的黑賬交給王蒲忱,由其轉交蔣經國。
承諾發放學生一萬噸糧食現場,王蒲忱配合控制局面,引出中共燕大地下黨進行抓捕。許多進步學生被捕,包括方孟敖的表妹燕京大學進步學生謝木蘭(姜瑞佳飾)。
因梁經綸鐵血救國會身份暴露,王蒲忱緊急請示蔣經國,抓來的人,放與不放,殺與不殺;得到指示:知道梁經綸真實身份的,在場所有被捕的人員,只能秘密槍決!被捕的學生陸續分批被釋放,謝木蘭等人在西山監獄倒下。
王蒲忱擬定一份詳細的善後方案,對外的說法是,謝木蘭跟著同學去了中共的解放區。王蒲忱配合執行蔣經國「孔雀東南飛」任務。
」孔雀東南飛」行動旨在保障華北剿總五十萬大軍有充足的後勤軍需,出關呼應東北,南下呼應中原和山東,行動的關鍵在於美國援助和央行配合。
1949年1月21日北平解放前夕,方孟敖駕機飛向台灣,起飛前,將王蒲忱一行扔在了北平。
㈣ 歷史上高麗王的排序
列表如下:
1、
2、王武
王武(912年—945年),高麗王朝第二代君主(943年—945年在位)。字承乾,生於羅州,是高麗太祖王建之長子,母為庄和王後吳氏。死後廟號惠宗(一作太宗),謚號義恭,葬於順陵。
3、王堯
王堯(923年—949年),高麗王朝第三任君主(945年—949年在位)。字義天,生於開京,是高麗太祖王建第三子,母為神明太後劉氏。945年通過政變繼位,949年病重並傳位於胞弟王昭,旋薨。廟號定宗,謚號文明,葬於安陵。
4、王昭
王昭(925年—975年),字日華,高麗王朝第四任君主(949年—975年在位)。他是高麗太祖王建第四子、高麗惠宗王武、高麗定宗王堯之弟。
乾祐二年(949年)受禪即位,廣順三年(953年)被後周冊封為高麗國王。他在位時致力於強化王權,頒布奴婢按檢法,實行科舉制度,制定百官公服,並使用獨立的年號,甚至可能自稱皇帝。
在位後期為政苛酷,鼓勵告密,大興冤獄,屠戮功臣。同時崇尚佛教,創建歸法寺等多處廟宇。死後廟號光宗,謚號大成,葬於憲陵。
5、王伷
王伷(955年—981年),高麗王朝第五任君主(975年—981年在位)。字長民,父為高麗光宗王昭,母為大穆王後皇甫氏。
965年被立為太子,975年即位後平反冤獄,推行田柴科制,但沉湎享樂,在位六年即病重,禪位於堂弟王治,旋薨。廟號景宗,謚號獻和,葬於榮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麗國王
㈤ 姓王的歷史簡介
王姓,是中國大姓,源出有五: 太子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屬於以王族身份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於琅琊(今山東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周靈王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東周靈王的太子,本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晉生於洛陽,在周靈王初年被立為太子,當時流經洛陽的谷、洛二水經常泛濫,靈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陳不可,主張因勢利導以治水,不被靈王採納,後終因忤逆之罪被奪去太子名位,廢為庶人。後代被世人稱為王家,便以王為氏。太子晉去世後,楚國詩人屈原在《遠游》中有雲「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唐代李白也曾寫過「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的詩句。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間王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畢公姬高之後。姬高始封於畢,其裔孫畢萬入晉為官,封為魏成侯,戰國時與趙、韓三家分晉,立魏國。後魏王假在位時,魏國被秦所滅,子孫分散,因號為王家,以王為氏。
例如信陵君魏無忌,先是避難於泰山,至西漢時期入朝,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蘭陵君, 王姓的起源和遷徙(錢文忠 百家講壇)其後裔子孫認為自己源於王族顯貴之家,便易姓為王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成湯王子比干後裔,屬於以王族身份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後,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說:「王氏……出於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國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紂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國運每況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紂王昏庸無道,他不滿於時局,多次犯顏直諫, 王最終不被紂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為了國家,殺身以成仁,被後世譽為忠於祖國的楷模,並與同時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稱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殺後,就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附近,亦即今衛輝市城北15里比干廟村旁。他的子孫在他罹難後,世代居住在今衛輝淇縣一帶,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改以「王」字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為他們居住的衛輝一帶原由汲郡管轄,因此又被稱為汲郡王氏。
源流三
源於姚姓,出自古帝王虞舜姚姓之後齊王田和後裔,屬於以王侯身份為氏。舜生於姚地,即以姚為姓,其後子孫即以父姓和地姓的姚為氏,稱為姚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出於媯陳一支的為北海王、陳留王,乃舜裔齊田之後。《通志·氏族略》說,王姓「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此媯姓之王也」。《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即以媯為姓。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經過多次的改姓:從姚姓改為媯氏,再改為陳氏,再改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為王姓。《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豐為代眭侯,後來豐之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姓氏考略》載:「北海、陳留之王,皆舜後。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考為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為王姓。」新朝皇帝(建興帝)王莽出於此脈。《漢書·元後傳》:「孝元皇後,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齊國,三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項羽封建孫安為濟北王,齊謂之王家,因以為氏。」
齊國最後一名國王是齊王田建。他在亡國後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田建之孫名田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及項羽為劉邦所敗,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孫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兩漢之際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都出自這支王姓中。
源流四
出自賜姓或改姓的王姓。如戰國燕太子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劉氏改姓王氏。西漢末,建興帝王莽建立新朝,公元10年(始建國二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②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後。梁天監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襲外家姓獲免。
③楊氏、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源流五
出自少數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①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②隋代的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契丹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③鮮卑族可頻氏。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後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鉗耳氏。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後兄弟並改姓王氏。」鉗
耳兄弟成為王後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後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後同輩。
⑤高麗人。營州地區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後之兄也。其先樂浪人」。《舊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⑥回紇人。安東都護府是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設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戰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公元48年(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匈奴發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並先後建立過幾個政權。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據《新唐書》《舊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後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誌》載:王思孝的祖先出於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第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頗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王氏,世代相傳至今。
除了一些原來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為王姓,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中都有曾經為王、稱王、做官、稱帝的 、稱帝的人和後代把自己的本來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為王姓,也有做上大官和有當官、稱王、稱帝意圖、王族、皇族、被賜姓王的人把本姓改為王姓,王姓的由來很復雜。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女孩名字大全_2020新生寶寶女孩名字大全_科學
女孩名字大全,參考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著作!女孩名字大全,分析嚴謹,精選好名等你來拿!女孩名字大全,結合傳統科學理論,科學起名,新穎內涵
銅陵辰陽文化科技有..廣告
姓王女生的名字_2020寶寶起名大全_國學傳統國學起名
專注姓王女生的名字35年,已為眾多起名客戶取名,精選好聽,寓意吉祥,如意的美名!寶寶取好名,高分好聽吉祥美名,寶寶起名大全,讓您輕松給寶寶起名大全。
安慶天漲信息咨詢服..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取名大全女孩2020屬鼠寶寶起名宜用字
取名大全女孩,屬鼠寶寶起名宜用有"豆","禾","米","草"的字根。取名大全女孩,名字中有這些字,表現了豐盛感,滿足感,屬鼠寶寶不愁吃穿。比如:顯,粟,梁,秉等。
572020
㈥ 中國歷史姓王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1、王守仁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王守仁是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澤被後世,影響深遠。
2、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生卒年不詳,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
鬼穀子是縱橫家的鼻祖,著有《鬼穀子》兵書十四篇傳世,民間稱其為「王禪老祖」,四大弟子蘇秦、張儀、孫臏及龐涓聞名於世。蘇秦主張合縱,張儀主張連橫,孫臏、龐涓鬥法,也轟動當代,震古爍今。
3、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代表作有《傷仲永》,《登飛來峰》。王安石之成就不僅僅在文壇,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主導了王安石變法,是一個改革家。列寧稱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
4、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5、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
㈦ 王姓歷史的起源
關於王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1287857080
LV.2 2017-11-24
一、問題的提出
書上有一篇關於李姓的研究報告,讓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種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調查王姓歷史的題目。
二、調查方法
查閱有關書籍、報紙,上網瀏覽,問家長,了解古今王姓名人及王姓人口數量。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上網
歷史、現代的名人
戰國時「鬼谷先生」王詡、書法家王羲之及王獻之,文學家王維、王勃、王昌齡,政治家王安石等。
上網
王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王姓人口數量為9288.1萬人,有人統計,王姓不僅人口居全國第一,而且歷史名人也居全國第一位。
上網、問家長
王姓的歷史由來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2.源於太子晉的王氏 3.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後4.出自媯姓5.出自子姓6.他族改姓或賜姓7.少數民族改姓王氏
四、結論
1. 王姓歷史久遠,加之支系眾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層出不窮。如戰國時期授蘇秦、張儀縱橫術的「鬼谷先生」王詡。西漢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閣序》的「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王維、王昌齡。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實甫,所著《西廂記》堪稱經典。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論》的王夫之。清末有大文學家王國維。現代的名人有:科學家王選、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王亞南、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國上將軍銜王震……我們為王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2. 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陝西西安一帶,其後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根據考證,福州王氏發源於山東琅琊王氏,以王審之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3. 據2007年最新統計,王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數量達9288.1萬人。 希望採納
㈧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姓王的皇帝
中國古代姓王的皇帝有:王審知、王延鈞、王繼鵬、王延羲、王莽。
1、王審知
閩太祖王審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一字詳卿,威武軍節度使王潮之弟,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
王審知初與兄王潮跟隨王緒,後王潮廢殺王緒,諸將便擁戴他為首領。公元897年(乾寧四年)王潮去世,王審知繼其位,朝廷任他為武威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累遷至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
公元907年(天佑四年),後梁太祖朱溫升任王審知為中書令,封閩王。王審知在位時,選賢任能,減省刑法,珍惜費用,減輕徭役,降低稅收,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閩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謚號忠懿王。其子王延鈞稱帝後,追謚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尊稱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2、王延鈞
王延鈞,又名王鏻,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君主。王審知次子,王延翰之弟,原任泉州刺史。公元927年,殺兄王延翰自立。公元933年,王延鈞稱帝,改年號為龍啟,國號「大閩」。公元935年,被其子王繼鵬所殺害。死後謚號為惠皇帝,廟號太宗。
3、王繼鵬
王繼鵬,後改名王昶,閩太宗王延鈞長子,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君主。原封福王,閩永和元年(935年),與李仿政變,殺王延鈞,繼位稱帝,次年(936年),改元通文。
王繼鵬亦如其父,十分寵信道士陳守元,連政事亦與之商量,興建紫微宮,工程浩大更勝寶皇宮,又因工程繁多而費用不足,因此賣官鬻爵,橫征暴斂。後被拱宸、朱文進等禁軍將領發動兵變所殺。
4、王延羲
王延羲,本名王延義,閩太祖王審知少子,閩康宗王繼鵬的叔叔,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君主,939年-944年在位。王延羲於王繼鵬在位時任左僕射、同平章事,因王繼鵬猜忌宗室,遂裝瘋賣傻,因此被軟禁自宅。
天福四年(939年),拱宸、控鶴軍使朱文進、連重遇反,迎王延羲進宮並殺王繼鵬,遂自稱威武節度使、閩國王,稱臣於後晉,但在國內官制就如同皇帝一樣。然而王延羲繼位後,驕傲奢侈,荒淫無度,猜忌宗族,比王繼鵬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有規勸,王延羲反而回信怒罵,並差人探聽王延政的隱私,二人因此結怨。天福九年(944年),王延羲被朱文進、連重遇刺殺,謚號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廟號景宗。
5、王莽
王莽,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太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