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核心素養
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
❷ 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什麼
學科素養是用來考查學生對生命過程進行深度思考的能力、服務於高考的選拔功能的
生物科學的素養是考生未來走向社會進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個不具備生物學素養的公民,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對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探究能力,以及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則是高考生物學科所定義的關鍵能力,是生物高考中高一層次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探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揮離不開考生對生物學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2017年試題的設計在圍繞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生物技術與實踐和現代生物科技等展開的同時,對生物學科的素養、關鍵能力、核心價值也進行了考查。試題不但從一般層面考查學生對生物學基本知識的理解與綜合運用能力,也嘗試考查學生對生命過程進行深度、全面思考的能力,這種設計理念不但有利於區分和選拔學生,也是2017年生物高考的一個亮點。面對紛繁復雜的生命過程是否能夠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衡量考生生物學科素養高低的一個指標。如理綜全國Ⅰ卷的第30(1)題其答案的設計即有所創新,關於「密閉小室中的植物在光下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這一問題,若考生只回答「CO2的濃度的降低」是不夠的,回答出「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於呼吸作用釋放CO2的量,使密閉小室中CO2濃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隨之降低。」才是比較全面的。第30(2)題也是同樣的要求,對於「密閉在無O2小室中的植物在光下有氧呼吸增加的原因」這一問題,若考生只回答「光下植物光合作用釋放O2」是不夠的,回答出「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釋放的O2使密閉小室中O2增加,而O2與有機物分解產生的還原型輔酶Ⅰ發生作用形成水是有氧呼吸的一個環節,所以當O2增多時,有氧呼吸會增加」才是比較完善的。
❸ 如何在初中生物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1. 什麼是核心素養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言行舉止、知識水平與能力才乾等各個方面。核心素養是指那些關鍵的、不可或缺的品質、能力、才幹及精神面貌。今天我們談核心素養,還需要考慮兩個針對性,一個是針對時代的需求,一個是針對現代年輕人的特點。
2. 哪些是核心素養
① 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網路時代的基本能力,是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加工、利用、創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要重視對信息的選擇、加工與交流,尤其要培養利用網路進行學習的意識。其中,寫作是最重要的信息素養之一。(關於這一思想,我今後將專門討論)
② 思維素養
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維訓練,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一個問題。應該培養年輕人三種主要的思維能力,一種是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是科學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它強調嚴格的推理和論證。一種是形象思維能力,這是非邏輯思維的一種,其他還有直覺思維、靈感和頓悟等。這種思維能力雖然不像邏輯思維那樣嚴謹,但容易激發創意。最後一種是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有機組合,一般在創意的萌芽階段,多採用非邏輯思維;在創意的完善階段,應採用邏輯思維。創新思維有助於打破心智枷鎖,獲得突破性解決方案。
③ 人文素養
未來的社會一定是向著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現代公民。而其中民主與法制意識、人人平等意識、正義感尤為重要。此外還包括誠信、禮貌等基本素養。
④ 專業素養
專業素養主要指人人都應該有一技之長,這是因應社會分工的需要,未來的社會分工只會越來越細,因而也越來越強調分工與協作。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特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各種專長的人有機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各種復雜的任務。
⑤ 身心素養
健康的身體、積極的心態、平衡的情感對現代人尤為重要。
3. 不同階段的核心素養
① 小學
n 信息素養無需特別要求
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接觸到各種電子設備,故無需專門培養他們的信息技能,反而應該讓他們多接觸大自然和現實社會。
n 初步的邏輯思維
在小學階段,主要是非邏輯思維。因此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訓練是需要的。
n 平等合作意識
獨生子女這方面比較薄弱
n 相對系統的知識學習
小學階段學習的大都是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如讀寫算等
n 保存活潑開朗的天性
最好的教育不是扭曲孩子,而是保持他們的自然天性。
② 中學
n 利用網路學習的意識
調查發現,中學生主要用網路來娛樂與休閑,因此強化他們利用網路進行自發性學習的意識非常重要。
n 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並重
中學階段,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所發展,而形象思維能力有所減弱,此時應該通過藝術類課程來保持他們的想像力。
n 創新意識
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重要
n 民主意識、正義感
n 為專業發展做准備
n 積極、開朗、樂觀的心態
③ 大學
n 在線學習與交流
n 突出創新思維
n 民主的規則、正義感
n 發展自己的興趣與專業
n 由金字塔型知識結構向蛛網型知識結構轉化
基礎教育階段主要培養的是金字塔式的知識結構,到了大學階段應該讓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建立蛛網式知識結構
n 培養平和包容的心態
【開會時,我分在自然科學組。由於我坐在會議桌的一端,被主持人要求第一個發言。我發言後,其他八位專家依次發言。在聽大家發言時,我有幾點感受:一、專家們普遍對教育不滿意。盡管主持方在會議開始時的主題報告中提醒大家不要把本次會議變成對教育炮轟的會議,而要圍繞核心素養的構成提出建設性意見,但還是有不少專家在發言中痛批我國教育。說明教育問題確實非常嚴重,已經成為各行專家的共識。二、大家普遍強調思想道德方面的素養,而相對忽視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素養。比如一位在美國生活二三十年的海歸教授說,大家以為美國不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其實是錯的,美國比我國更重視。只是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時事政治教育,而是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教育,是做人基本道德教育。因此,多位專家認為德育應該是核心素養,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愛人類、愛社會、愛國家。還有人主張要加強青少年的抗壓教育、挫折教育。一位數學和計算機專業的教授認為,連數學和計算機能力都不重要,關鍵是思想品德價值觀。我個人以為,各位教授的觀點都很正確、很深刻,但道德品質方面的素養只是基本素養,而不能等同於核心素養。基本素養可作為核心素養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三、對於我把信息素養提到一個如此的高度,個別專家有點不以為然。如一位院長說,核心素養應該具有普遍性,現在農村學校連電腦和網路都沒有,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更加證實把教育信息化重心放到農村和落後地區、落後學校去的重要性。否則,連將信息素養作為我國學生普遍要求的核心素養都提不出來。
❹ 如何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傳統的基本素養指標包括語言能力、數學素養、學會學習、問題解決能力。現代的基本素養指標包括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國際視野、信息素養、創新與創造力、社會參與貢獻、自我規劃與管理等。」
1、育人導向發生變化:更加註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價值,突出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
2、課堂教學發生變化:更加關注課程建設綜合化、主體化發展趨勢,強調課程整體育人功能和價值。3、實踐活動發生變化: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注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及其包含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實踐育人的價值。4、課業負擔發生變化:學生課業負擔將會進一步減,課後作業形式及總量發生較大變化。5、課程發生變化:學校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提供滿足孩子現實生活、未來發展的課程,特別關注核心價值觀、生涯指導、金融理財素養,突出學生是現實生活中「完整的人」。
3、課程適應發生變化:未來將更加註重增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適應性,進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課程的時代性、開放性和靈活性。
❺ 生物學核心素養包括哪些內容
生物學的核心素養實際上包含的內容比較多比如以學生為中心,在生物的教學目標那一本書裡面就有很多都記不太清楚了,自己一下。
❻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如何落實核心素養
1、准確記憶生物學概念並構建知識網路。
2、養成勤於思考和想像的習慣。
3、實驗課多動手,探索生命的奧秘。
❼ 教學中怎樣深入落實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1、生命觀念
生命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生命觀念是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後的是經過實證後的想法或觀點,高中課本涉及到的大的方面主要是: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等,並能夠用生命觀念認識生命世界、解釋生命現象。
生命觀念聽起來很高大上,仔細分析發現,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等其實就囊括了生物學的基本知識。生命觀念的形成也一定是以掌握生物學的基本知識為載體。要通過具體的知識學習,將這些觀念滲透在具體知識的學習中,去認識這些觀念,並用這些觀念去解釋生命現象。比如在細胞的結構這一節,就滲透了結構和功能觀念:因為綠色植物含有葉綠體,所以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有機物,人和動物細胞不含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細胞膜上的蛋白質種類越多,其功能就越復雜等,在這些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意滲透結構決定功能、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讓學生逐步將這些觀念內化於心,從而能夠進一步運用這個觀念去解釋生命現象:如為什麼肌肉細胞與其他組織細胞相比,含有更多的線粒體?
在三年一貫制的教學過程中,教研組可以分工合作,將教材中與這些觀念相對應的知識板塊分類挖掘整理出來,形成屬於我們自己的校本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滲透這些觀念。
2、理性思維
崇尚並形成科學思維的習慣;能夠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等方法探討生命現象及規律,審視或論證生物學社會議題。
從2016年高考題可以看出,對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考查的意向非常明確。高中生物對理性思維要求較高知識版塊如:必修一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綜合題型,必修二的遺傳規律(假說演繹法、類比推理法),製作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建立減數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數學模型」等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些問題,特別是遺傳規律問題,有些學生直至高三最後的復習階段可能都無法攻克。我認為這樣的需要思維的問題,是相對較難的問題,需要反復強化逐步提升,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指望通過新課學習就全部掌握。但是碩大的果實不是一天長成的,如果沒有前面的逐步積累,也肯定不會有最後的豐收。要把三年看成一個整體,新授課、復習課設置循序漸進的目標,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強化,不斷積累,提高認知水平,逐步打破學生思維障礙,從而實現突破。
3、科學探究
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在開展不同的工作中,都樂於並善於團隊合作。
生物課本中的實驗內容非常多,把課本中的實驗利用好,就是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最好的培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觀察質壁分離復原實驗,色素的提取實驗,觀察有絲分裂的實驗,要盡可能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去觀察,去思考。當然在實驗之前,要認真預習,做足准備,理清實驗思路,讓學生真正以探究者的身份動去觀察、去思考,而不是單純的享受前人實驗結果,照著葫蘆畫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對於孟德爾的遺傳規律部分的實驗,以往,我們只注重直接使用規律去解題,往往忽略了規律的形成過程。如:假說演繹法,學生都知道孟德爾用假說演繹法證明了遺傳定律,也熟知遺傳規律。可是對於假說是什麼,是怎麼演繹的,卻一頭霧水。在突出對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考查的趨勢下,我們也必須藉此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讓他們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社會責任
生物學科的社會責任是指基於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學生應能夠關注涉及生物學的社會議題,參與討論並作出理性解釋,辨別迷信和偽科學;主動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關愛生命和保護環境等相關知識;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
生活即生物。前不久,網上流傳著無毛雞、多翅雞多腿雞,稱這是商家為了降低成本而用激素等手段催生出的怪物。有了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這樣的流言,你會信嗎?激素能催生出多餘的腿和翅膀?生物體的性狀由基因決定。而如果說要對基因進行改造,且不論成本,像肢體數目形態這樣重大的改變,如何能保證不發生突變、畸形甚至死亡?
在技術和成本的雙重考慮下,相信很多關於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問題的謠言,也終會被科學知識所粉碎。
知識不僅教會學生去理性判斷、粉碎謠言,也要讓學生學會關愛生命、關注健康、愛護環境。例如:通過免疫調節的學習,了解艾滋病,自主自覺潔身自好,遠離疾病,並傳播預防相關知識。認識免疫系統的功能,從而積極主動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因為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的學習、工作。通過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的學習,從生物學角度認識環境問題,自覺保護環境。
❽ 生物學核心素養包括哪些內容
具有扎實數、理、化基礎和生物學宏觀與微觀領域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能。
同時系統掌握生物科學及其重要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術,對生物科學的學科發展和生物技術新的進展也有相當深入的了解,並具有一定的從事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的能力。
主要培養具有在不同部門和領域從事生物科學及有關學科的理論研究、應用研究、教學工作、科學管理及實際工作的能力,具備繼續深造(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知識潛力,能在科研機構、高中等學校和相關企業等單位中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及商業服務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8)生物核心素養擴展閱讀:
生物學的意義:
人們更深入地研究生物圈中物質和能的循環的生態學規律,並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以及其他社會生活中,正確的運用這些規律,使生物能夠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對人口、食物、環境、能源等問題進行綜合研究,開創各種綜合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的農業生態工程的興起,最終將發展新的、大規模的近代化農業。
可以看到,生物學的發展和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