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階段
劃分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大歷史時期。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從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又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經歷了兩次歷史性變革。這一時期分為歷史發展的兩個階段: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和初步發展,以及三大社會主義變革。
社會主義社會是從1956年底開始的。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從1956年底到1966年5月):它也被稱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開端,主題是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然而,由於主觀和客觀原因,它呈現出曲折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1)歷史階段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頭三年,大陸國民黨反動派的剩餘武裝部隊和匪徒被淘汰,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各級人民政府的建立,官僚被沒收,企業轉變為社會主義國有企業。企業統一國家財政和經濟工作,穩定價格,完成新解放區土地制度改革。
鎮壓反革命,反腐敗,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三反革命」運動,反賄賂,反逃稅,國家財產防盜,反盜竊工作,防盜國民經濟「五反」運動的情報。舊中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的富有成效的轉變。
在順利完成重大社會改革任務,開展抗美戰爭,保衛國家大戰的同時,舊中國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迅速恢復。 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生產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從1949年10月到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逐步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實施計劃經濟建設。大部分地區基本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這個歷史階段中,黨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取得的勝利是輝煌的。
㈡ 中國歷史分為那四個階段,分別於什麼時候起止
1、原始社會
距今15000~10 000年至8000年,原始社會亦稱「原始公社」、「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形態。人類產生的過程也就是原始社會形成的過程。它存在了二三百萬年,是截至目前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生產力極其低下是原始社會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標志是使用石器工具。勞動的結合方式主要是簡單協作,人們之間的分工主要是按性別、年齡實行的自然分工。人們單身無力同自然界進行斗爭,為謀取生活資源必須共同勞動,從而決定了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
2、奴隸社會
中國歷史的」奴隸社會「階段以公元前16世紀商高祖上甲為起點,以公元前221年戰國時期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結束。
社會產品除維持人們的生活必需以外,開始有了剩餘。剩餘產品的出現,一方面為一部分人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專門從事社會管理和文化科學活動提供了可能,從而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私有制的產生准備了條件。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社會產生。奴隸被視為奴隸主的財產,可以自由買賣;奴隸主可強迫奴隸工作,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和人身自由。一個人類社會中如果大部分物質生產領域勞動者是奴隸,社會形態即為奴隸社會。
3、封建社會
從秦朝開始到1840年鴉片戰爭。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組織。
4、近代社會的探索
從清朝末期到共產主義的誕生。
經濟領域上的工業化、商品化。近代相對於傳統而言,近代化的過程就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遷過程,它將引起社會生產力、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心理態度的多元化等各個方面的變革,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歷史階段擴展閱讀:
近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了。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
「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
㈢ 中國的歷史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四個階段,分為原始社會、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
1、第一是原始社會,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原始社會。有考證的資料應從第一個集體化社群河姆渡、半坡開始到禹建立夏朝。本段無確切時間可以考察。
2、第二是古代史,從禹建立夏朝到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在夏商時期為奴隸社會,從周文王分封制開始進入封建社會,這是開始有階級的古代史。
3、第三是近代史,從1840年中英《南京條約》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近代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和瓦解的過程,故此。
4、第四是現代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中國人民在中共中央的四代領導人的帶領下,走向新的歷史篇章。
(3)歷史階段擴展閱讀
古代中國有著發達的農業經濟,其經濟規模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領先於世界。在歷史上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和戰爭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古代中國的經濟通常與王朝的興衰與更替具有相同的周期。
明(明朝前期實施海禁,後來隆慶開關,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清以來,中國固守農業經濟,而西方世界在同一時期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中國經濟遂落後於西方。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原來保守的農業經濟體系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極大挑戰。
中國效仿西方發展工業的過程,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後至中日戰爭開戰前夕已順暢發展,盡管其間受到內外因素的多重干擾。爾後直至中日戰爭和國共戰爭的結束,中國始有較為長期的和平發展時期。
1980年代以來,鄧小平政府宣布改革開放,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大陸近年至2010年,GDP超過72000億美元,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普遍認為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
但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位於世界中等水平(第89位),並逐漸受到資源限制和貧富差距加大的制約。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中,廣東為GDP最高的第一強省,浙江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之間的經濟聯系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日益緊密。
㈣ 建國歷史劃分6個階段
1、1949-1956: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並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這個歷史階段中,黨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取得的勝利是輝煌的。
2、1956-1966:社會主義建設曲折前進時期
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反右傾"斗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3、1967-1976: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
為祭奠周總理的四五運動奠定群眾基礎;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粉碎「四人幫」。
文革期間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損失達5000億元,但社會還是有緩慢發展。
4、1976-1978:徘徊時期
「徘徊」:黨中央主要領導人繼續犯「左」的錯誤,指導思想沒有改變,經濟建設急於求成
「前進」:教科文事業面貌一新,國民經濟較快恢復,真理標准問題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5、1978-1992:改革開放初期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逐步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成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6、1992-至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
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到21世紀初,中國基本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高,到2011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㈤ 我國不同歷史階段的教育目的
1、封建時期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因社會制度、民族文化傳統、教育思想不同而異。《學記》提出「建國軍民,教學為先」,即用教育來化民成俗,為統治者服務。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即用做官為誘餌,培養遵守倫理綱常的「聖賢君子」。《大學》提出「三綱領」「八條目」也體現了這種思想。
2、近代的教育目的
近代教育目的注重培養科技人才,它從富國強兵的願望出發,歷經洋務派的「培養技術人才」到蔡元培的「五育並舉」涵養健全人格,教育目的不斷注入新的內涵。
3、建國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對所培養人的質量和規格的總體設想和規定。它一方面規定所培養人的身心素質,即受教育者的個性結構,包括知識、品德、智力、體力等方面的發展。
另一方面,規定培養的人應符合什麼樣的社會需要。學術界對素質教育的涵義尚在探討,一般認為是如下: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識教育,發展個性與主動精神。
(5)歷史階段擴展閱讀
特徵
1、概括性與抽象性
教育目的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而非具體的、特殊的。例如,「發展人的理性」、「培養民主社會的合格公民」,可以稱作是「教育目的」,但像「養成鍛煉身體和講究衛生的習慣」、「能正確回答美國總統的選舉方法和程序」這樣的表述,就不能稱作為「教育目的」。
因為它比較具體、特殊,把它稱作是「課程或教學的目標」更為合適。一般來講,從表述的抽象與概括程度上講,「培養目標」較之「教育目的」更為具體、更為特殊;「課程與教學目標」較之「培養目標」更為具體、更為特殊。
可以說,抽象的、概括的教育目的,是通過「培養目標」、「課程與教學目標」逐層具體化的,其關系表現為一般與個別、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2、理想性與終結性
教育目的的表達總滲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反映著人們對理想人生、理想社會的看法與理解,它帶有很強的超越現實生活的性質。
例如,在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家都把「人的全面發展」或「個體一切才能的充分發展」視作教育的最高目的,像這樣的教育目的表述就具有很強的理想化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完全超越了現實,甚至是不可企及的,無法完全達到的。
不過,正是由於這種理想性與不可及性,才使得教育目的具有精神上的感召力。記住,教育目的的實現是長期的,能夠在短期內實現的,絕對不是「教育目的」,只能是課程或教育目標。
㈥ 中國現代史歷史階段如何劃分從1949到1953,從1953到1956,從1956到1966分別屬於何階段
1949~1953 新民主主義社會
1953~1956 社會主義革命(三大改造時期)
1956~1966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十年探索時期
中國現代史是中國人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時代,從遭受侵略奴役的弱國變為世界政治舞台上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強國的時代。中國現代史是中國社會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史。
(6)歷史階段擴展閱讀: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指從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認清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同時又認清二者的聯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
㈦ 世界歷史分幾個階段 時間是什麼時候
世紀歷史大致分為7個階段,具體如下。
第一個階段:史前時期 500萬年前~公元前5000年
南方古猿、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舊石器時代與血緣家族的演變、舊石器時代早期血緣家族的出現、舊石器時代中期、舊石器時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的產生、新石器時代近親結婚的禁止及對偶婚的產生。
原始農業的出現、原始畜牧業的出現、父系氏族公社金石並用時代的來臨、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私有制的產生、軍事民主制國家產生、原始社會的文化、原始的宗教、原始繪畫、原始雕刻,原始音樂。
第二個階段:古代文明 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亞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蘇美爾·阿卡德城邦的建立和統一、蘇美爾的政治結構神廟、大經濟阿卡德統治、南部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漢謨拉比的統治;
亞述帝國亞述國家的產生和演變、亞述帝國的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滅亞述、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化、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史詩、古代兩河流域的科技、巴比倫的天文學;
巴比倫的數學成就、腓尼基文明、腓尼基的興起、腓尼基發達的經濟、赫梯和古巴勒斯坦赫梯的興亡、古巴勒斯坦的統一猶太教的產生、古代印度文明、早期哈拉巴文化階級的產生;
國家的出現、四大吠陀婆羅門教的創立、列國時代的印度十六國的建立、摩竭陀國稱霸城市的再度興起、沙門新思潮佛教的產生與釋迦牟尼、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
階級社會的產生、夏啟建國、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商朝的興衰、成湯建商商朝的滅亡、商朝的農業生產技術、神奇的甲骨文、發達的青銅文化、禮樂統治下的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周公制禮作樂、西周的宗廟祭祀、國人暴動與宣王中興、三星堆文化、紛亂的東周、平王東遷、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清凈無為」的道家、孔子創立儒學;
《考工記》問世、波斯帝國的興衰、波斯帝國的建立、大流士一世改革、大流士的對外政策、波斯帝國的經濟、波斯帝國的衰亡。
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國家的產生和早期王朝時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國時期的經濟社會、古王國的經濟、古王國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時期和人民起義、埃及的再度統一;
中王國時期的對外戰爭、中王國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中王國的滅亡、新王國的盛衰強盛的第十八王朝、新王國的冶金業和紡織業、發達的商業和海外貿易、埃赫那吞宗教改革;
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爭霸、新王國的衰亡、後期埃及塞易斯王朝、後期埃及前期的經濟、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對埃及的統治、埃及人民反抗、波斯的斗爭後期、埃及滅亡、古埃及的文化早期的象形文字、圖騰崇拜到自然崇拜;
宏偉的雕塑建築和精湛的工藝、藝術、發達的天文歷法、非洲的其他文明、撒哈拉農耕社會、努比亞文化、凱爾邁文化、迦太基文明的興起、迦太基的政治制度、迦太基在北非的擴張,迦太基的貿易和探險。
歐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邁錫尼的墓葬、特洛伊戰爭、古希臘城邦、國家的出現、城邦的形成、斯巴達城邦、國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國家形成、梭倫改革、希臘城邦的繁榮;
希波戰爭戰後、希臘的城邦經濟、奴隸制度的發展、城邦民主政治的發展、希臘諸城邦的沒落、雅典的海上霸權、伯羅奔尼撒戰爭、戰後諸城邦的危機;
後期希臘城邦的爭霸和衰亡、古典時期及以前的希臘文化、希臘的宗教與神話、發達的戲劇、精美的建築和雕刻、史學的繁盛,哲學的興起。
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亞洲人的遷入、奧爾梅克文明、特奧蒂爾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第三個階段:帝國與征服公元 前500~公元元年
歐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馬其頓的興起、馬其頓王國的興盛、腓力二世統一希臘、亞歷山大東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達的社會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朝的專制統治、托勒密王朝的衰敗;
塞琉古王國的專制統治、發達的塞琉古商業、塞琉古的手工業、塞琉古的衰亡、馬其頓時期的文化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歐幾里得與幾何學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哲學的進一步發展;
日趨成熟的雕塑藝術、伊索寓言、古羅馬的王政時代、伊特魯里亞人、羅馬的氏族制度民主軍事制度、圖里烏改革、王政時代的結束、早期的羅馬共和國、設立平民保民官;
李錫尼一塞克斯圖法平民斗爭和新貴族的產生、征服義大利、羅馬共和國早期的社會經濟、羅馬的對外擴張、第一次布匿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侵略西班牙羅馬的行省;
統治羅馬、共和國的沒落、西西里起義、斯巴達克起義、共和時代的文化、羅馬的宗教神話和祭司羅馬的建築藝術、朴實的歷史和哲學、強權獨裁時代的到來、米特里達梯戰爭、蘇拉獨裁龐培興起、前三頭同盟,愷撒獨裁後三頭同盟。
亞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統一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萬里長城的修築、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漢劉邦建西漢、漢武帝時代、漢匈和戰、司馬遷著《史記》、孔雀帝國被佔領的時代;
旃陀羅笈多創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時期的政治與軍事、森嚴的種姓制度、孔雀王朝後的印度、帝國時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詩《佛本生經》、孔雀帝國時代的建築藝術。
第四個階段:封建時期 公元元年~400年
歐洲(公元元年~400年)
羅馬帝國的建立、奧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維對內的政治制度、繁榮的「和平時代」、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盛、從黃金時代到三世紀危機、隸農制的盛行、皇權的進一步加強;
羅馬的「黃金時代」、羅馬城市和商業的蕭條、混亂的政治、統治後期的羅馬帝國、戴電里先統治、君士坦丁大帝獨裁、扶持基督教、繼續衰弱的帝國經濟、帝國的分裂;
基督教的興起和傳播、基督教的演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馬克西穆斯之亂、四大「蠻族」掌權、帝國時代的羅馬文化、自然科學的發展、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發達的史學、帝國時代的法學、羅馬的文學、羅馬的建築和雕塑藝術
亞洲(公元元年~400年)
東漢劉秀建東漢、外戚宦官專權、班固著《漢書》、蔡倫改進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三國鼎立時期的中國、亂世梟雄——曹操、建安文學、蜀國的建立、諸葛亮治蜀、孫權建吳;
西晉和東晉的建立、「五胡十六國」興起、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兩晉的書畫藝術、陶淵明與田園詩、貴霜帝國的建立、開明的迦膩色伽、統治早期的薩珊、波斯帝國薩珊波斯的興起;
薩珊和羅馬的戰爭、馬資達克起義、古代朝鮮箕氏、朝鮮新羅百濟建國、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古代日本繩文式和彌生式文化,邪馬台國大和國家的興起。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
正在發展的美洲和非洲、瑪雅文明的興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興起、阿克蘇姆國統治,東非迦納王國的繁榮。
第五個階段:中世紀 公元400~1500年
歐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國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西歐封建關系的萌芽、日耳曼諸王國的建立、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西歐封建制的產生、克洛維創建法蘭克王國、矮子丕平篡權;
查理曼帝國形成、帝國的分裂、北歐海盜海盜時代的來臨、北歐海盜的擴張、「無骨者」伊瓦爾和哈拉爾德、北歐海盜的覆滅、發達的航海造船技術、北歐的口頭文學、 9~11世紀時期的西歐;
加洛林王朝時期的法國農業、羅伯特王朝與加洛林王朝的斗爭、加佩王朝的建立與王權的式微、亨利一世統治下的德國、俗權和教權之爭、盎格魯一薩克遜人征服英格蘭、十字軍東侵;
十字軍東征的起因、克勒芒城宗教會議、十字軍第一次東征、十字軍血洗耶路撒冷、薩拉T反擊十字軍、君士坦丁堡之災、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形成、法國王權的加強、路易九世改革;
腓力四世控制教權、巴黎市民起義、路易十一統一法國、11—15世紀時期的英格蘭、諾曼底征服、亨利二世改革、《自由大憲章》的簽訂、獒國國會的出現、既特·泰勒起義、紅白玫瑰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的爆發、竟雷西戰役、二十年的和平、聖女貞德、酉年戰爭的結束、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菲特烈一世侵略義大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開始、漢薩同盟的建立;
媛尼斯和佛羅倫薩共和國、西班牙基督教王國的興起、暴死病黑死病的泛濫、黑死病的傳播路線、黑死病之後的歐洲經濟、黑死病的長期影響急劇下降的人口、中世紀的基督教和西歐文化;
羅馬教會教階制的演變、英諾森三世加強教權、異端運動的發展、大學的出現、哥特式建築的興起、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典改革、查士丁尼對外擴張、拜占庭帝國的瓦解;
拜占庭的史學、中世紀時期的東南歐、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的建立、尼曼亞統治塞爾維亞、阿爾帕德王朝時期的匈牙利、瓦拉幾亞時期的羅馬尼亞、中世紀時期的捷克和波蘭、捷克國家的形成;
德國勢力的滲入、蒙古帝國大一統時期、胡司宗教改革、胡司戰爭、普亞斯特王朝時期的波蘭、金帳汗國統治時期、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基輔羅斯公國、伊凡四世改革,立窩尼亞戰爭。
亞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賈思勰著《齊民要術》、北周立國、北朝開鑿石窟、南朝劉宋的建、立齊梁陳的更替、祖沖之求圓周率、山水詩勃興、劉勰著《文心雕龍》、隋朝一統、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創設科舉;
煬帝開修大運河、李春建趙州橋隋朝的滅亡中前期的唐朝貞觀之治玄奘西遊與鑒真東渡武周革命開元盛世造紙術西傳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唐朝的衰敗安史之亂、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黃巢大起義與唐朝滅亡;
原始火葯的發明、詩歌藝術的頂峰、北宋的興衰、陳橋兵變、王安石變法、北宋和遼、西夏的關系、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宋詞的興盛、南宋南宋的建立、南宋抗金、繁榮的南宋商業、朱熹集理學之大成;
宗教大融合和禪宗盛行、 元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忽必烈稱帝、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郭守敬與《授時歷》、關漢卿與元曲、中前期的明朝、明朝的建立、明初設內閣;
朱元璋加強吏治、鄭和下西洋、大明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晚明景象、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明朝與後金的戰爭、明末農民起義與明朝的滅亡、明朝的科技、長篇小說的繁榮。
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紀時期的印第安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帝國的建立、印加文化、瑪雅貿易,瑪雅人的社會結構。
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時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國家的獨、立反抗十字軍的斗爭、阻止蒙古帝國西進、土耳其統治下的埃及、中世紀時期埃及的文化、北非和東非馬格裡布的獨立、阿爾摩哈德朝的統一;
東蘇丹諸國、衣索比亞王國 、「桑給帝國」時期、桑給帝國發達的對外貿易、西非和南非迦納王國的興衰、馬里王國的崛起、桑海王國的獨立、桑海王國的衰敗,大辛巴威。
第六個階段:資本主義 1300~21世紀
16~18世紀,手工工場在西歐有了迅速的發展。英國的呢絨業最為典型。海外貿易長足進步,海外貿易壟斷公司(如東印度公司)陸續建立。
18世紀,法國成為歐洲大陸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這一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尚未完全分開。商業資本控制著工業和金融資本佔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兩大特點。
此時非歐洲地區的中國和日本等國也呈現出一些現代化的氣象,但是不及歐洲現代化充分,總體上仍然是古代社會。中國的國力仍然強大,在工業革命後方被歐洲超過。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現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它將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推進到電氣時代。
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另兩大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改變了先進工業國的產業結構,使它們開始由以輕工業為主導演進到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大國,實現了工業化。
第七個階段: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1945年—2018年(仍在進行)
講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的世界歷史。它是世界通史的一部分,也是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過渡的一個階段的歷史。
世界當代史的基本線索,即兩級格局的形成和「冷戰」激烈對抗時期;兩大陣營解體,三個世界的格局逐漸形成時期;兩極與多級並存和互動時期;世界格局大轉換時期。理解西方史學界對世界史的劃分方法,掌握什麼是「冷戰」。
㈧ 黨的歷史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第一階段。
從1927年8月到1935年1月,即從大革命的失敗到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這一階段可稱之為初步探索形成階段。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
第二階段。
從1935年1月至1940年1月,即從遵義會議後到《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這一階段可以稱之為進一步深化發展階段。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立地領導中國革命,在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中國革命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的中國革命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非常關鍵時期。
第三階段。
從1940年1月至1949年10月,即從《新民主主義論》發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一階段可稱之為最後完成階段。這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了延安整風,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引向勝利,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完成了第一次飛躍。
(8)歷史階段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創立的歷史背景
第一,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不成功,呼喚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的產生。近代以來,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在這樣一種積貧積弱的民族危難情況下,許多的仁人志士進行了奮勇的斗爭。流血的革命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比如太平天國起義,還有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另外還有改良運動的推動,比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君主立憲。但是無論是流血的革命還是不流血的改良運動最後終歸於失敗,其中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因為沒有一個先進的用科學理論武裝的政黨的領導。
第二,近代以來中國工人階級不斷的發展壯大,到1919年前夕,中國的工人階級隊伍已經達到200萬左右,這就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准備了雄厚的階級基礎。
第三,新文化運動的掀起傳播了馬克思主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新文化運動於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開始,這場運動的掀起,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對封建專制思想、封建文化進行了極大的沖擊,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從而為人們接受馬克思主義打開了閘門。
參考資料:人民網-中國共產黨與三次歷史性轉變
㈨ 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每個時期如何劃分
3個階段,分為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
1、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和封建社會。
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明、清,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2、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3、中國現代史
中國現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歷史,分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大歷史階段。這一時期也是中國人民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中國,使中國走向富強、民主、自立的一段發展史。
(9)歷史階段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㈩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49-1956):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
第二個階段(1956-1966):十年探索建設時期。
第三個階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時期。
第三個階段(1978-今):改革開放時期。
(10)歷史階段擴展閱讀:
第一個階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中國開始了新民主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過渡。頒布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並且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順利的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的過度。
第二階段: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主要任務是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使國力增強,主要是發展生產力,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指出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生產之間的矛盾而不是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第三階段:是十年的大動盪時期,由於毛澤東對於形勢的判斷失誤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國家都處於混亂之中,由於被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被破壞,經濟發展也進入一片混亂之中,打著「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被迫害,連國家領導人也不例外被打成「左派」。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的損失,但是交通工業和科學技術在這一時期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四階段: 1978 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黨和國家的一次偉大的轉折,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確立了一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並提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構想。在思想上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路線以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國開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春天。國民經濟開始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經濟,科學,文化,都走向了春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