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歷史
『壹』 雲南歷史上分別是那幾個國家(比如說大理國,滇國)
前3世紀,楚國大將庄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並開五尺道自今曲靖聯系內地。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王孟獲。320年代,爨(Cuan)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晉寧)稱王,爨氏統治維持400年。
唐朝時,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封為雲南王。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
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等地區,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征服大理國,1276年正式建立雲南行省。色目人賽典赤·贍思丁任平章政事,省會中慶路(昆明),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為雲南的政治中心。在雲南開發重要的銅礦和銀礦,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直到清朝,雲南是中國白銀的主要產區。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雲南回族和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佔雲南,在明代,陸續有大批漢族軍民向雲南移民,改變了雲南的人口結構。 隨著大批漢族人口移民雲南,使雲南的經濟和文化都取得了進步。[4]
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1673年(康熙十二年),康熙決定削藩,吳三桂在昆明出兵反清。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三桂之孫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失敗。
『貳』 雲南歷史時國
在中國抄歷史上,雲南一直是一個神秘的邊疆之地,由於遠離政治中心,這里的歷史、文化也少見記載。美麗的彩雲之南,不僅風景迷人,而且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神秘多彩。隨著金庸武俠小說、以及《三國演義》、《天龍八部》等影視劇的傳播,更多目光開始投向這片多民族聚居地上的燦爛文化,近年來的一些科考也慢慢掀起雲南歷史上「古國」的面紗。下面請隨小編一起探秘雲南歷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國:古滇王國、哀牢國、勐卯古國、句町古國、南昭國、大理國、自杞國、果占壁王國。
『叄』 雲南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雲南省,簡稱滇或雲,省會昆明,位於我國的西南邊陲,東邊是貴州省、廣西,北邊是四川省,西北邊是西藏,西邊是緬甸,南邊是寮國、越南。
全省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居全國第8位,截至2019年末,雲南省常住人口4858.3萬人。
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
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大理王等,公元1253年,忽必烈遠征雲南,滅大理國。
元朝時期,在雲南設立行中書省,雲南正式成為全國省級行政區劃名稱。
明朝時期,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此後,沐英負責鎮守雲南,明朝在雲南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一度逃亡入滇,昆明稱滇都,繼續抗擊清軍。
清朝時期,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晉封為平西親王,不久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三藩之亂最後失敗。
清朝時期大量移民入滇,並推行改土歸流,邊疆部分地區仍保留土司制度。
1911年,滇軍將領蔡鍔、唐繼堯發動了昆明起義,推翻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
民國時期,唐繼堯主政雲南14年,接著龍雲主政雲南18年。
1949年12月9日,盧漢率部在昆明起義,1950年2月24日,雲南解放。
截至2020年初,雲南省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7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6個縣、29個民族自治縣。
分別為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昭通市、保山市、麗江市、普洱市、臨滄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肆』 雲南省的歷史
公元前279年,楚國大將庄硚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今曲靖),並開五尺道聯系內地。 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曲靖),開辟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 三國時期,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姓孟獲。 320年代,爨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曲靖)稱王,爨氏統治維持400年。 南詔國和大理國唐朝時,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封為雲南王。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 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 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次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元明清時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征服大理國,1276年正式建立雲南行省。色目人賽典赤任平章政事,省會中慶路(昆明)。在雲南開發重要的銅礦和銀礦,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回族和蒙古族。 1381年,明朝洪武皇帝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漢族移民開始大批進入雲南。 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逃亡到雲南。 清朝初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 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 1856年-1873年,雲南回民以大理為中心建立了杜文秀政權。戰後,雲南回族人口大量減少。 晚清時期,英國征服緬甸,法國征服越南,兩國勢力對雲南產生一定影響。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沖、蒙自、思茅。 1910年,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昆河鐵路)通車。 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陸軍講武堂。 清朝以後,1911年10月30日(重陽節),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 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 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先後有唐繼堯、龍雲、等統治雲南。 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付出極大代價的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系唯一的交通線。 1942年有10餘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2年。 1938年-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60年代三線建設(將工廠搬到京廣鐵路以西、長城以南、韶關以北內陸地區)時期,修通了聯系雲南與內地的鐵路,1966年貴昆鐵路通車,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1997年南昆鐵路通車。
『伍』 雲南有那些歷史。。
再補充一些: 薛爾望:清軍入關而全家投黑龍潭殉難。《明史》記載。順治辛丑(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領清兵追擊南明永曆皇帝,永曆皇帝從昆明敗走緬甸。 薛爾望曰:「不能背城戰,君臣同死社稷,故欲走蠻邦以苟活,重可羞耶。」「吾不惜以七尺軀為天下明大義。」 李根源:雲南保山人,19歲考中秀才。1903年他第一次走出高黎貢山,考入雲南高等學堂,參加赴日留學考試以第十名入圍,當時滇越鐵路未通車,步行穿越黔、湘兩省到長沙後改乘輪船經武漢、南京抵達上海,再換海船去日本,在越洋的輪船上李根源與顧品珍、唐繼堯等雲南學生同行,同船的還有閻錫山。1904年11月,30多名雲南學生進入東京振武學校,這所學校是日本參謀本部開設的從事陸軍士官學校預科教育。雲南最年輕的學生是時年21歲的會澤人唐繼堯通過15個月的學習以第一名畢業,與李根源等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六期學習,1908年畢業時日本天皇親自出席畢業典禮,雲南人22人畢業。1909年李根源歸國,8月29日回昆。9月27日雲南講武堂開課,1910年李根源任校長(總辦)。期間,朱德在丙班學習,成為三期學員(由於當時雲南講武堂只收雲南子弟,朱德是以雲南蒙自人的身份報名的),葉劍英也同在雲南講武堂學習。1910年3月31日,滇越鐵路通車,法國勢力進入雲南,當天,李根源對同學們說:「亡省、亡國之禍迫在眉睫,希望大家牢牢記住今天。」 雲南真精神 在三年的抗戰中,我們的雲南人, 我們雲南陸軍講武堂出身的軍人, 他們在抗戰中的表現都是可歌可泣的。 他們身上表現出的這種不屈不饒的精神, 我無以名之, 名之曰中國的精神, 縮小一些說, 也便是雲南人的精神。 ——李根源 龍雲:雲南昭通人(炎山鄉),1911年加入滇軍,後任雲南省國民政府主席,1949年8月13日起義。 盧漢:龍雲表弟,抗戰時任60軍軍長,1945年入越南接受日軍投降。 護國運動:袁世凱宣布復辟帝制,1915年12月22日雲南致電,如果袁世凱一意孤行,雲南將宣布獨立。23日雲南獨立,開始護國運動,後攻入四川。1915年12月25日,雲南首義。梁啟超:「雲南,以一隅而抗天下,開數千年之創局,不計利害為天下先,拯國命於垂亡,當為全民感謝!」 唐繼堯:會澤人,墓位於圓通山西後門,「治滇無善政,護國有奇功」。 滇軍:1937年重陽節,60軍三個師,4萬5千餘人在軍長盧漢的率領下,由昆明、曲靖兩地集結出發徒步取道貴陽,經鎮遠入湘西,經40餘日行軍於11月下旬到達長沙,後向蘇浙戰區開進,滇軍出征為抗日做出了貢獻,60軍參與了台兒庄大捷,後轉戰全國。滇軍58軍,軍長孫渡,1939年8月1日從昆明出發,馳援武漢後,一路轉戰湘、鄂、贛與日軍主力作戰。1944年5月11日,中國滇西遠征軍將日軍趕出滇西,雲南成為第一個將日軍趕出國土的省份(騰沖--國殤園見證了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滇軍60軍改編為50軍,參加了抗美援朝的戰斗。 60軍軍歌 我們來自雲南起義偉大的地方, 走過了崇山峻嶺, 開到抗日的戰場。 兄弟們用血肉爭取民族的解放, 發揚我們護國靖國的榮光, 不讓敵人橫行在我們的國土。 希望我的補充能對你有用。
『陸』 雲南的歷史文化
1965年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發現兩顆古人類左右門齒,定名元謀人。元謀人的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考古學家認為,「元謀人」北上越過金沙江,到甘肅、青海成為古羌戎人,繼續往東北越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成為印第安人的祖先 。 遠古時期,雲南、四川、貴州地區的土著居民開始相互遷徙,西南民族共同體「夷」出現了,它主要 滇池
指今彝語支民族公元前900—公元前109年,古彝族在雲南地區相繼建立了古滇國、哀牢國等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雲南等地區。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並開五尺道自今曲靖聯系內地。 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晉寧),開辟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復擴建五尺道,更名為「西南夷道」。郡縣制度的推行,推動了雲南各族的社會發展,帶來了中國內地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和生產關系。從中國東漢開始雲南全部和今緬甸北部、東部是中國領土。 漢朝征服西南夷時,發現當地有來自「身毒」的商人(今日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在梵語中稱為「Sindhu」。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王孟獲。 320年代,爨氏在昆川(今晉寧)稱王,爨氏(見爨族;六詔)統治維持400年。公元七世紀,大約在大唐帝國興起的同時,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類似部落聯盟的民族政權,稱為「六詔」。分別是蒙舍詔、越析詔、鄧賧詔、施浪詔、浪穹詔、蒙嶲詔,「詔」為夷語, 有「王」或「首領」之意。 唐宋時期,738年,巍山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779年又遷都羊苴咩城。後其子閣邏鳳統一西南及東南亞部分地區,雲南省政權的第一次統一。公元739年,南詔遷都太和城,即今大理市。南詔建立後,不斷向四面擴張,其鼎盛時期曾控制了東至雲南曲靖地區,東南達越南北部,西南直達今緬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為界,東北抵達今貴州省遵義市一帶的廣大區域。 738年,巍山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建立南詔國,後其子閣邏鳳統一雲南及東南亞部分地區。 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 城市風景(20張)930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元明清時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統一大理國,並多次城市風景2(11張)派軍深入緬甸中部北部西部東部,1276年建立雲南行省,出現雲南省之名,管轄范圍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西部,緬甸北部東部中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元朝中期後管理雲南省的元朝宗室梁王大力開拓,雲南省管轄范圍包括以上范圍還擴大到泰國北部,是歷史上最大的雲南。元庭遂平定雲南,建立19個萬戶府,下設千戶、百戶,實行蒙古貴族的軍事統治,為後來建立雲南行省奠定了基礎。
1280年忽必烈調其子納速剌丁為雲南行中書省右丞。 1284年納速剌丁升任平章政事後,進一步集中行省軍政權力,完善行政、軍事和司法,同時「開雲南驛路」,「馳道路之禁,通民往來」,實行軍民屯田,發展經濟文化,是為雲南全省驛傳系統完備和雲南驛現存驛站之始,而雲南驛地處緬甸和中國內地交通要沖,成為了一個較大規模的驛站,派駐有蒙古和色目軍隊保護。至此,「雲南」正式成為我國中央直轄、行省一級的行政區劃名稱和地理名詞,歷經元明清三朝,直到今天,元朝管理雲南為後世的管理雲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明朝繼承了元朝雲南省的大部分轄地。直到清朝,雲南是中國白銀的主要產區。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雲南回族和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在奢香夫人的幫助下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逃亡到雲南。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1856年-1873年,雲南杜文秀和李文學起義,幾乎佔領昆明城以外的雲南全境。晚清時期,英國征服中國清朝藩屬國緬甸,法國征服中國清朝藩屬國越南,清朝無力援助緬甸越南,兩國分別強迫清朝再次割讓不少雲南土地給緬甸和越南。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沖、蒙自、思茅。1910年,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中國境內部分今名昆河鐵路)通車。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陸軍講武堂。 清朝以後,1911年10月30日(重陽節),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 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以龍雲(1928年-1945年)為主席的雲南政府統治雲南。 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付出極大代價的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系唯一的交通線。1942年有10多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2年。1938年-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50年2月24日是雲南解放日,這是一個雲南各族人民應該永遠銘記的日子。
『柒』 雲南的古今歷史
雲南的古今歷史:
地名來源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為其一。取縣名為「雲南」有三種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 ;二是「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
三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唐朝,南詔王閣羅鳳遺使到長安拜唐王,王問:君在何方?使遙指南曰:南邊雲下。於是在朝廷心目中「雲南」便為祖國西南邊疆地域的代稱,開元十六年(728年)唐王便封閣羅鳳為「雲南王」。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等處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確定下來,雲南縣的地域上曾設過雲南郡、雲南賧、雲南州,「雲南」兩字一直沿用。明至清代為區雲南縣與省名的使用混暇,常將雲南縣稱為「小雲南」。民國七年,為免省縣同名,將「雲南縣」改名「祥雲縣」。
古今歷史
雲南省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
夏、商時期,雲南屬中國九州之一的梁州。殷周時期,雲南被稱為「百濮之國」。
前3世紀,楚國大將庄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
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漢武帝時期,開西南夷,滇王降,設益州郡,領縣27個。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亦屬益州部,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中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率大軍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
西晉,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進入爨氏的統治時代。
晉朝泰始七年(271年),改置寧州。太康三年(282年),復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復置寧州。東晉咸和八年(333年),李雄派李壽率兵攻佔南中,李壽被封為「建寧王」,爨琛為交州刺史。咸康四年(338年),分置安州。
咸康五年(339年),爨琛降晉,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從此彝族豪族爨氏統治雲南400年。南北朝,梁大同年間,改置南寧諸州,承聖末年,雲南沒於群蠻。
隋朝,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隋開皇十七年(597年),復開南中,仍置南寧州,領羈縻數十州,後又領於益州都督府。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管羈縻州三十二。貞觀六年(633年),於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哀牢夷人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賜名「歸義」。
天寶元年(742年),置戎州督羈縻三十六州。天寶九年(750年),南詔佔領雲南全境,稱臣吐蕃,僭國號曰大蒙。貞元四年(788年),吐蕃冊封日東王。五年,復歸唐。
十年,請改國號南詔。太和三年,復叛唐。大中十三年,僭稱帝國,號大禮。 879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光化四年,鄭買嗣奪位,自立為王,改國號大長和。後唐天成三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後晉天福二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
元朝 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6年忽必烈選派賽典赤·贍思丁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西進平定雲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
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進攻雲南,永曆帝及其隨員逃至緬甸。康熙元年(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及其子被吳三桂從緬甸逮回,絞死在昆明金蟬寺,明朝最後一代王朝覆滅。清康熙年間,吳三桂的叛亂被粉碎。清朝時期大量移民入滇,並推行「改土歸流」。
(7)雲南歷史擴展閱讀:
雲南的經濟地位:
雲南,簡稱雲或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昆明,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界於北北緯 21°8'-29°15′,東經97°31′-106°11′之間,東部與貴州、廣西為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雲南省總面積39.4萬平方千米。
雲南省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屬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8.64%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寬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是雲貴高原的組成部分,表現為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
西部高山峽谷相間,地勢險峻,形成奇異、雄偉的山嶽冰川地貌。雲南省地跨長江、珠江、元江、瀾滄江、怒江、大盈江6大水系。雲南氣候基本屬於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滇西北屬高原山地氣候。
截至2017年底,雲南省下轄8個省轄市,8個自治州,67個縣,29個自治縣,16個縣級市,17個市轄區。
截至2017年末,雲南省常住人口4800.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4億元,第一產業2310.73億元,第二產業6387.53億元,第三產業7833.0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4545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南
『捌』 雲南重大歷史事件
庄跤入滇 七擒蒙獲 天寶戰爭 吳三桂殺永曆帝 杜文秀起義 李文學起義 重九起義 臨安起義 建立雲南陸軍講武堂 紅軍強渡金沙江 扎西會議 滇西抗戰 西南聯大的建立 顛西反攻戰 中印航線 滇緬鐵路 片馬事件 馬嘉理事件 班洪事件 護國運動 一二一運動 聞一多慘案 昆明起義
『玖』 雲南曾經發生過哪些重大的歷史大事件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