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上的宋江

歷史上的宋江

發布時間: 2020-11-21 18:40:54

1. 歷史上的宋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宋江,與《水滸傳》中的一些杜撰出來的人物不同,歷史上確有其人。很多史書、文人筆記里頭都記錄了關於宋江的一些零星記載。汪應辰《文定集·顯謨閣學士王公墓誌銘》謂:「河北劇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張守《毗陵集·秘閣修撰蔣圓墓誌銘》謂:「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徽宗紀》上記載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東都事略》中也提到當時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皇帝上書建議:「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宋史·張叔夜傳》所敘最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鹵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宋史》上記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2. 歷史上宋江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被招安後,被安排去征討了江浙一帶的方臘起義軍。史上,宋江等人起義的第二年,方臘才開始起義。方臘起義開始實力增長很快,但在宣和三年4月的時候,就節節敗退,方臘本人也於當月被俘虜。而宋江是在這一年2月被擊敗招安的。所以這樣一推測,宋江應該不可能去征討方臘。即使投降後,朝廷對宋江等人的驍勇善戰非常忌憚,還是封了眾人官位。只可惜宋江在被招降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宣和四年的時候,再度舉起了起義的大旗,這次依然被鎮壓了下去。

3. 歷史上宋江真有其人嗎

歷史上的宋江】

與《水滸傳》中的一些杜撰出來的人物不同,歷史上確有其人。很多史書、文人筆記里頭都記錄了關於宋江的一些零星記載。《宋史》上記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東都事略》中也提到一名為候蒙的官員,曾向皇帝上書建議「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

歷史上也確有宋江起義,《宋史》中有明確的記載。通過宋《宋史》的記載可知,宋江起義的時間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義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橫行河朔,轉略十郡」。起義的首領是宋江。起義具有流寇性質,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據地。起義的結局是嚴重受挫後投降。起義的規模雖然不太大,但戰鬥力特別強,「官軍數萬不敢攖其鋒」。起義的影 響不算小,起義的中心區域梁山泊,距東京汴梁僅百公里左右,嚴重威脅著京城的安全。起義所涉及的地區,在北宋江是比較發達的。梁山泊在宣和年間是廣濟河中部的個湖泊,而廣濟河上游就是從北宋的都城汴梁城中流出,廣濟河又是京東重要的漕運通道,占據廣濟河中間的梁山泊,對於北宋朝廷的政治、經濟、軍事威肋可想而知。宋江起義的故事在宋史上能夠記上一筆,在民間廣為流傳,足以說明它的影響。

4. 歷史上的宋江如何

宋江與梁山泊英雄好漢的形象伴隨著小說《水滸傳》及同名電視劇,已經深入到了每個人的心中。而頗具調侃意味的《麻辣水滸》的問世,更是使他們成為人們交談的話題。歷史上的宋江及梁山泊起義是否就如《水滸傳》所描寫的那樣呢?

宋江與梁山泊
宋代梁山泊周圍的農民和漁民曾進行過無數次的反抗官府壓迫和剝削的武裝斗爭,宋江起義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次。宋江起義發生於北宋末年宣和年間,激起農民起義的導火線是北宋設置的「西城括田所」。宋徽宗為解決財政上的困難,於政和元年(1111年)設立這一機構,專事搜刮。梁山泊原為很小的湖泊,因黃河決口使許多原來的小湖泊與之匯合,到北宋末年形成水域八百里的大湖泊,許多破產農民以及一些逃犯據此為生。但「西城括田所」將整個梁山泊收為「公有」,規定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犯禁者以盜賊論處。農民和漁民交不起沉重的賦稅,不得已鋌而走險,憑借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武裝聚集,抗租抗稅,阻殺官兵。因此,梁山泊就成了農民武裝起義的據點。
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最初即以梁山泊為據點,「結寨於此」(《宋史·蒲宗孟傳》),「山下有分贓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何竹淇《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匯編》)。宋江等人在這里共堅持了四五年的斗爭,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義,隨後離開梁山泊,轉戰於青、齊、濮各州之間,官府也才開始注意到這支起義軍的存在,並下令「(京)東、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撫山東盜宋江」(《皇宋十朝綱要》)。
宋江起義規模到底有多大,從有關史書如《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載,只有36人。據郎瑛《七修類稿》載,這36人為: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近人余嘉錫對此有過詳細的考證。作為一次有影響的農民起義,僅此36人就「橫行齊、魏」,官兵數萬人不能抵抗,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辦到的。據此有人認為這36人可能是起義軍大小領袖的總數,也就是說與宋江一起舉事起義的,可能是三十六條好漢,後來每一個好漢統率一支部隊,但為了方便起見,仍以36人名字稱呼,這種解釋倒也合理。那麼,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到底有多少人?由於史無記載,確切數字無法統計,大致有數千人的隊伍。
史書記載宋江起義有三十六位英雄,為何到了《水滸傳》卻變成一百零八位呢?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得明白:「貫中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這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之說。羅貫中在寫小說有感於宋江起義有「替天行道」之言,對於當時那些「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江必有之自亦異於他賊也」,才將梁山36位英雄寫成108位,小說自是小說,萬不能當成歷史來對待。

宋江的結局
宣和元年宋江正式起義後,不久便離開了梁山泊,轉戰山東、河北、河南之間,「橫行河朔、東京,官兵數萬,無敢抗者。」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領起義軍由沭陽乘船到海州(今連雲港),海州知州張叔夜派上千名官兵埋伏在海州城郊,用輕兵臨海挑戰,引誘起義軍棄船登陸。義軍登陸後,旋遭伏兵包圍,張叔夜派兵燒了義軍的船隻。起義軍陷入重圍,退路已斷,損失慘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宋江率眾投降了宋朝官兵,並接受朝廷的招安,成為宋軍中的一員。
宋江接受招安以後,又幹了些什麼事情?關於這一問題史學界爭論頗大,主要圍繞宋江有沒有去征方臘的問題展開。
宋史上有關宋江的記載總共有三段,分別是:本紀二十二徽宗四,宣和三年有「二月庚午,……癸巳,赦天下。是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列傳一百十二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鹵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列傳一百十二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從上面的史料可以看出,第一、宋江投降應該是在宣和三年二月以後的事情。第二、宋江一度還是挺囂張的,「官軍數萬無敢抗」,但屬於流寇性質。第三、宋江人馬不會很多,張叔夜用了卧底和千名死士設伏加上少量「輕兵」、「健卒」就搞定了宋江,而宋江則是在副手被擒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才被迫投降的。第四、侯蒙(時任毫州知州)曾經建議宋江去打方臘,但朝廷似未接納。
那麼宋江到底有沒有參加了平定方臘的戰爭呢?我們再看看其他資料,據畢沅的《續資治通鑒》宋記卷九十四,宣和三年所發生的有關事情按時間順序如下:正月,「方臘陷婺州,又陷衢州,守臣彭汝方死之。」二月,「降詔招撫方臘」。「方臘陷旌德縣及處州。步軍都虞候王稟復杭州。」同月,「淮南盜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轉掠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知亳州侯蒙上書,言江才必過人,不若赦之,使討方臘以自贖。帝命蒙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又命張叔夜知海州。江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江徑趨海濱,劫巨舟十餘,載鹵獲。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設伏所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三月,「方臘再犯杭州,步軍都虞候王稟等戰於城外,斬首五百級。官軍與賊戰於桐廬,敗之,遂復睦州。」四月,「童貫、譚稹前鋒至清河堰,水陸並進。方臘焚官舍、府庫、民居宵遁,還青溪幫源洞。貫等合兵擊之,臘眾尚二十萬,與官軍力戰而敗,深據岩屋,諸將莫知所入。王淵裨將韓世忠,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直前搗其穴,格殺數十人。庚寅,擒臘以出。世忠,延安人也。忠州防禦使辛興宗,領兵截洞口,掠為己功。諸將並取臘妻子及偽相方肥等五十二人於洞石穴中,殺賊七萬餘人,其黨皆潰。臘之亂,凡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所掠婦女,自賊洞逃出,裸而縊於林中者,相望百餘里。」八月,「方臘伏誅。」
續資治通鑒的記載與宋史完全吻合,有些文字也完全相同。宋江宣和三年二月投降。而同月官軍對方臘的戰事也開始占據主動,「復杭州」,三月「復睦州」,四月方臘被俘,基本被平定,八月伏誅。沒提到宋江同平定方臘有任何關系。
宋會要輯稿有關評定方臘的記載中,也沒有提到宋江。
在野史中倒是有所提及,據李[上直下土]的《皇宋十朝綱要》卷一八,「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張叔夜招撫之,江出降,……,六月辛丑,辛興宗、宋江破賊上苑洞。」前半段同宋史和續資治通鑒的記載基本符合。後面則提到六月份辛興宗同宋江破賊上苑洞。宋史和續資治通鑒都提到了辛興宗參與平定方臘,卻沒有提到宋江。可見即便宋江參加了平亂,這支部隊也是可有可無的,最多是一支偏師。
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曾引用《中興姓氏姦邪錄》和《林泉野記》中有關宋江征討方臘的記載,但這畢竟不是第一手史料,所以不能做數。
而於1939年出土的宋將折可存的墓誌銘中,明確記載折可存平定方臘後,「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 .另外,時任大名府元城縣尉的李若水(後官至禮部侍郎,靖康二年與徽、欽二宗一起被俘,拒絕金國高官厚祿勸降,不屈就義,謚「忠愍」)的《忠愍集》卷二有詩一首:「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今年楊江起河北,戰陣規繩視前作。
嗷嗷赤子陰有言,又願官家早招卻。
我聞官職要與賢,輒啖此曹無乃錯。
招降況亦非上策,正誘潛凶嗣為虐。
不如下詔省科徭,彼自歸來守條約。
小臣無路捫高天,安得狂詞裨廟略。「
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據此考證出,歷史上宋江雖曾招安投降,但並無征方臘一事,後又叛,被折可存在平定方臘余黨後所鎮壓。
無齋主人傾向於鄧老先生的結論,綜合上面的史料,宋江投降不會早於宣和三年二月這點是肯定的,而此時方臘基本大勢已去,方臘被俘是在宣和三年四月。而李若水的詩,有明顯的時間要素「去年」、「今年」,也就是說到了宋江投降後的第二年宣和四年,宋江等人的作為是不令朝廷正統看法滿意的,否則就不會「招降況亦非上策,正誘潛凶嗣為虐」這么說了。若是宋江投降後,作為主力去鎮壓方臘,李若水斷不會這么寫。從這個角度看,宋江基本上不可能去平定方臘。
因此,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水滸上所謂宋江率梁山大軍打方臘建功的故事純屬子虛烏有。即便按野史的說法,宋江投降後參加了這次平亂行動,頂天了也就是在方臘被俘之後帶了一支小部隊參與鎮壓方臘的殘余勢力。

5. 歷史上有宋江這個人嗎

歷史上有宋江這個人,也是《水滸傳》中宋江的原型。

宋江(約1074-1122)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是施耐庵小說《水滸傳》中宋江的歷史原型。公元1119年宋江領導了一次農民起義,不過,與同時期的方臘起義相比,規模要小得多。宋江投降後成為征討方臘的馬前卒。

1121年初,宋江率領起義軍挺進江蘇地區,後被張叔夜設伏。宋江雖率部勇猛拼殺,給敵人以重創,但面對重圍,船隻著火,退路已斷,向張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5)歷史上的宋江擴展閱讀:

宋江起義:

宋江是北宋宣和年間民變首領,後來投降宋朝。此事成為後來章回小說《水滸傳》主角。宋江在小說中是梁山泊義軍之首,為天罡地煞排名第一位的天魁星。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又號及時雨。為人重義,名揚江湖,受各地草莽的仰慕。

宋徽宗趙佶,是歷史上有名的享樂天子和昏君。可以說,他天資甚高,吟詩詠賦,能書會畫,對玩樂尤為嗜好,聲、色、書、畫、奇花異石、飛禽走獸,乃至蹴鞠等等,無所不好。

凡能投其所好的人,不論是朝中大臣、宮廷宦官,還是市井潑賴,都能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其中最受其重用的是蔡京、朱勔、童貫等六人,時稱「六賊」。

北宋統治者們花天酒地,而廣大農民卻飢寒交迫,面對著蔡京一夥搜括揮霍民膏的行徑,百姓怨聲載道,不禁發出「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的呼聲,於是各地農民起義相繼爆發,其中,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梁山泊宋江農民起義,聲勢較大,影響甚廣。

宋江起義結果:

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又向南發動攻勢,雖然義軍人數不多,卻好似一把鋼刀,令北宋王朝驚恐萬狀、聞風色變,急令大軍鎮壓。起義軍進入沂州,沂州知州蔣園嚴陣以待,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斗。起義軍終因寡不敵眾,為蔣園所敗。

1121年初,宋江率領起義軍挺進江蘇地區,遇到沭陽縣尉王師心率領的軍隊,受到阻擊,戰敗退走。二月,宋江起義軍進入淮陽軍(今江蘇邳縣南),北宋政府急令海州知州張叔夜前去招降。

在起義軍轉戰各地的戰斗中,宋江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和軍事才能,指揮若定,戰術靈活多變;同時宋江作戰也很勇敢,身先士卒,帶頭沖殺,打出了威風,令一些朝廷官吏也不得不承認其有勇有謀。

所以,當侯蒙死後,宋徽宗立即下詔給剛剛以徽猷閣待制出任海州知州的張叔夜,令其設法招降宋江等人。

張叔夜到達海州時,起義軍正准備攻城。宋江等人仔細分析了海州的特點和城防情況,決定從海上突破,他們攻至海濱,奪取了大型船隻10餘艘。然而,張叔夜在得到「招安」宋江的詔旨後,進行了周密策劃。

他首先張貼出了榜文:「有赤身為國,不避凶鋒,拿獲宋江者,賞錢萬萬貫,雙執花紅;拿獲李進羲者,賞錢百萬貫,雙花紅:拿獲關勝、呼延綽、柴進、武松、張清等,賞錢十萬貫,花紅;拿獲董平、李進者,賞錢五萬貫,有差。」

同時,張叔夜又派出探子偵察起義軍的情況,當他獲悉起義軍從海上突破這一動向後,連忙招募敢死隊1000餘人,在近城設伏。

又派出小股士卒趕往海濱誘戰,同時將精兵埋伏在海邊。雙方開戰後,張叔夜誘使起義軍離船上岸作戰,伏兵乘機燒毀了起義軍的船隻。

面對數倍於己的官兵,宋江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宋江雖率部勇猛拼殺,給敵人以只好接受重創,但面對重圍,船隻著火,退路已斷,向張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6. 歷史上宋江真的存在嗎

歷史上宋江確有其人。
宋徽宗宣和元年,即1119年十二月,宋江聚集36個人,在京東東路所管轄的黃河以北地區起義,專打社會上的不平,殺富濟貧。起義發生不久,宋徽宗趙佶便詔令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提刑督捕之。但由於宋朝軍隊久不征戰,缺乏訓練,戰鬥力極差;又由於宋江「其才過人」,屬下的36個人都是強悍猛勇之士,個個英雄,所以,這次征剿不僅沒有消滅宋江起義軍,反而使其威名遠揚。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里,宋江等人沒有像《水滸傳》等文藝作品所描繪的那樣,入據八百里水泊梁山替天行道,而是「橫行齊魏」,馬不停蹄,千里轉戰於山東、河北一帶。後在海州被海州知州的張叔夜圍剿,宋江在重兵包圍之下,不得已率部接受招降。
宋江在《宋史·徽宗紀》、《宋史·張叔夜傳》、《東都事略》中均有記載。《宋史·徽宗紀》上記載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東都事略》中也提到當時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皇帝上書建議:「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宋史·張叔夜傳》所敘最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鹵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也就是說,《水滸傳》中的宋江是有人物原型的。

7. 歷史上的宋江是怎樣的

歷史上的宋江

宋江,不僅僅是小說之中的人物,在歷史之上也確有此人,不過對於他的介紹,不是很多。歷史之上,對於宋江的記載只存在於宋代的農民起義之中,歷史上的宋江也是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不過人數規模沒有小說之中寫的那麼大。

宋江古代畫像

北宋末年,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統治階級對於民眾的壓迫日益加重,工商業發達,社會矛盾尖銳,所以就導致農民起義不斷,幾十上百人的小規模起義團體更是數不勝數。公元1119年,正是宋徽宗宣和元年,這一年宋江拉起三十六人,舉起了起義的大旗,起初這支起義軍只是活動在黃河以北地區,專門劫富濟貧,使得那些有權有勢之人,人心惶惶。徽宗下令剿滅這三十六個人,但是由於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再加上官員貪污腐敗,導致軍隊戰鬥力非常之弱。結果就是,剿匪大軍非但沒有剿滅宋江的三十六人,反而使得宋江的隊伍打出了自己的名聲。

打出威名之後的宋江帶著逐步壯大的隊伍,開始轉戰各地,並沒有向小說之中說的那樣,占據水泊梁山,落草為寇。宋江此人智勇雙全,他知道以自己現在的軍力來說,和朝廷的大軍硬碰硬是不行的,所以他利用自己人數少的特點,轉戰各地,靈活至極,使得朝廷大軍很難抓到他們。另外,宋江的手下都是武藝高強之輩,小的包圍圈都能很快的突圍出去。

後來,浙江的方臘也聚眾起義,朝廷權衡利弊之後,決定招安宋江,讓其帶領手下征討方臘,並派張叔夜去招安。此時的宋江正在海州,准備攻城,當時的宋江一方已佔據很大的優勢,劫掠了朝廷的很多船隻。

張叔夜到達海州之後,看到戰況之後,命人偷偷的燒掉宋江的船隻,然後又埋伏士兵。宋江遇伏,又被斷了後路,只得投降。有關他的結局,歷史之上說法不一,有說被朝廷斬首,有說征方臘回來的時候被奸臣害死。

宋江起義

這里講的起義不是歷史之上宋江的起義,歷史之上宋江起義,嚴格的來說應該是宋江農民起義,而小說之中的起義包含了很多階級的人民大眾。小說之中的水泊梁山,不像一個起義組織,更像一個黑幫組織。

指揮軍隊的宋江

宋江,本是一個出身農家的縣城小吏,長的不是很好看,但是他有一顆仗義疏財之心,他深知人脈的重要性。在宋江的苦心經營之下,手無縛雞之力的宋江在江湖之中有了很高的名聲。在逃上水泊梁山之後,宋江憑借著自己積累下的人脈,當上了梁山的二當家的。

老大晁蓋死後,宋江謙讓不過,坐上了晁蓋的大哥之位。其實宋江自己也知道,晁蓋死後,梁山的老大之位肯定是非自己莫屬的了,但是自己也要假意推遲一下,如果有人和自己競爭那就更好了,自己憑借勢力擊敗對手,會讓梁山這些人更加的信服自己。

宋江當上老大之後,就將梁山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並在梁山立起「替天行道」杏黃大旗,企圖讓梁山站在大義之上。宋江開始了和北宋朝廷進行對抗了,梁山好漢在宋江的帶領之下,幾次擊敗了朝廷的征討,曾經連續三次擊敗太尉高俅的攻打。

宋江的起義之所以不能算是農民階級的起義,是因為宋江的團隊之中,有著很多地主和官僚階級的存在,例如柴進、盧俊義、林沖、秦明、花榮等等,這些人或出身富商,或出身官僚家庭。就連宋江自己都不能算是農民階級的人物,他的父親雖然務農,但是也是家境殷實的地主家庭,另外宋江本人也是官吏出生。

宋江起義,最終以宋江接受朝廷招安結束,也宣告了起義的失敗。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

雖然《水滸傳》只是一本小說,有不少杜撰虛構的情節,但它裡面有許多真實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北宋末年,的確有宋江此人,他也是在梁山水泊開始農民起義。

梁山泊位於山東,因為黃河的幾次缺口泛濫和周圍的湖泊匯成一片,從不知名的小湖泊變得有八百里的廣闊水域。因為北宋末年朝廷對百姓的剝削十分嚴重,尤其是在蔡京、高俅等貪官把持朝政之後,因為無法忍受這樣的苛稅,許多農民都紛紛破產。梁山泊周圍的這些農民就逃難到了這里,此外,這里還有當地的漁民以及被官府通緝的逃犯,沒多少年梁山泊上的人就越來越多,宋江就是其中一個。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在梁山泊正式起義,加上自己有三十六個頭領。而逼著他們起義的導火線,是朝廷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宣布把整個梁山泊收歸國有,所以在這里生活的、打魚的、采蓮藕的都要交稅。起義後不久,宋江等人就離開梁山泊,轉戰山東、河北、河南等地。

朝廷知道後就下令抓捕鎮壓,之後又想要招安,可是都沒有成功。直到1121年,宋江率軍乘船攻打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因為海州知州張叔夜已經派人打探到了情報,所以設下了伏兵。五月,在宋江等人登岸時遭到了官兵的埋伏,不僅被死死包圍,船隻也被焚燒,斷去了退路。走投無路之下,宋江只能投降,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8. 歷史上真宋江是怎麼死的

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義被宋將折可存鎮壓下去,宋江等人遭到殘酷殺害。

宋江(約1074-1122)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是施耐庵小說《水滸傳》中宋江的歷史原型。公元1119年宋江領導了一次農民起義,不過,與同時期的方臘起義相比,規模要小得多。宋江投降後成為征討方臘的馬前卒。

1121年初,宋江率領起義軍挺進江蘇地區,後被張叔夜設伏。宋江雖率部勇猛拼殺,給敵人以重創,但面對重圍,船隻著火,退路已斷,向張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8)歷史上的宋江擴展閱讀:

宋江是北宋宣和年間民變首領,後來投降宋朝。此事成為後來章回小說《水滸傳》主角。宋江在小說中是梁山泊義軍之首,為天罡地煞排名第一位的天魁星。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又號及時雨。

為人重義,名揚江湖,受各地草莽的仰慕。宋徽宗趙佶,是歷史上有名的享樂天子和昏君。可以說,他天資甚高,吟詩詠賦,能書會畫,對玩樂尤為嗜好,聲、色、書、畫、奇花異石、飛禽走獸,乃至蹴鞠等等,無所不好。

9. 中國歷史上宋江真有其人嗎

有。

宋江(約1074-1122)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是施耐庵小說《水滸傳》中宋江的歷史原型。公元1119年宋江領導了一次農民起義。

不過,與同時期的方臘起義相比,規模要小得多。宋江投降後成為征討方臘的馬前卒。1121年初,宋江率領起義軍挺進江蘇地區,後被張叔夜設伏。

宋江雖率部勇猛拼殺,給敵人以重創,但面對重圍,船隻著火,退路已斷,向張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9)歷史上的宋江擴展閱讀:

宋江是山東鄆城。他性格豪爽,樂於助人,《水滸傳》稱他為「及時雨」,還真沒說錯。正因為此,宋江接納了不少江湖好漢,在當地老百姓心目中葉頗有威望。

1119年,鄆城發生了一件大事:朝廷要將鄆城轄區的梁山泊收為「國有」。之後,在梁山泊打漁為采藕生的漁民,便要按照船隻的多少向朝廷納稅。船隻越多,納稅約沉重。

漁民們本來就生活得很是艱難,哪裡還有餘錢向朝廷納稅,此舉根本就是斷了漁民的生路嘛。當年11月,宋江揭竿而起,率領36名部屬發動起義,並以易守難攻的梁山為根據地。

抵抗官府進攻。宋江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山下的漁民、農民紛紛上山,拿著簡陋的武器與官兵作戰。最初,北宋朝廷並沒有對宋江起義給予重視。

一個多月後,宋徽宗才下了一紙詔書,責令當地駐軍前往征伐。沒想到,北宋承平已久,軍隊訓練鬆弛,又沒有經過實戰洗禮,戰鬥力大幅度下降,在宋江起義軍面前不堪一擊,連吃敗仗。

從數量上說,宋江起義軍並不多,骨幹力量只有36人(這便是《水滸傳》36名天罡星的來源),但他們強悍善戰,個個都能以一當百,官兵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

因此,幾次戰斗下來,官兵不但沒有剿滅宋江起義軍,還使得宋江起義軍威名遠揚,如星星之火一般,越來越旺。

宋江起義軍轉戰於青州(今山東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濮州(今山東鄄城北)一帶,逢州破州,遇府過府,很快就攻陷了10餘個州府,勢力從山東擴展到河北。

數百里平川,如入無人之境。「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幾乎就在宋江起義軍蓬勃發展的同時,南方爆發了方臘起義,發展勢頭不下於宋江起義軍之下。

宋徽宗這才慌了起來,向大臣們詢問應對之策。大臣們都面面相覷,不敢說話。這時候,資政殿學士侯蒙站出來,說:「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這是要宋徽宗赦免宋江的罪行,命他討伐方臘贖罪,堪稱「一箭雙雕」之策。

宋徽宗聽了覺得很有道理,表揚說:「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他立即任命侯蒙為東平府知府,全權負責招降宋江事宜。不想當時侯蒙已67歲高齡,身體又不好,還沒成行就應病去世。招降宋江一事就不了了之。

熱點內容
爆高考語文 發布:2025-07-14 14:20:15 瀏覽:462
應用數學中心 發布:2025-07-14 13:37:52 瀏覽:19
雞哪裡最多 發布:2025-07-14 13:05:44 瀏覽:316
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方案 發布:2025-07-14 10:44:55 瀏覽:953
無翼鳥家庭教師 發布:2025-07-14 10:42:32 瀏覽:770
戴廟中學 發布:2025-07-14 09:56:33 瀏覽:699
寶寶吃多少 發布:2025-07-14 09:10:27 瀏覽:210
校園網學歷查詢 發布:2025-07-14 09:09:38 瀏覽:244
天策老師 發布:2025-07-14 08:46:39 瀏覽:801
初二物理奧賽 發布:2025-07-14 08:28:25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