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羅馬歷史

羅馬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1 19:23:10

1. 羅馬的歷史資料。

古羅馬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即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公元前510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逐步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羅馬為爭奪地中海霸權,掠奪資源與奴隸,同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
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它與秦漢時期的的中國一樣,是古代世界強大的帝國之一。
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公元98年-117年)在位時,羅馬帝國版圖達到最大,經濟空前繁榮,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GQ75eT57CvVuSr21mHEFwEA-_dr-zrwXLVQ3nRmGteXYg3Wktcp9Pf-4-ve-Xm83aVhzw1TPPuo--a

2. 古羅馬的歷史

根據傳說,當特洛伊城遭到希臘人進攻的時候(約為公元前1300-1190年),維納斯女神的兒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隨者逃出來,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古義大利。當時的義大利有拉丁姆,國王拉丁奴斯進行統治。埃涅阿斯擊敗圖爾奴斯,建立王國(阿爾巴)。後來其子孫羅穆路斯建立羅馬,立下羅馬之根基Muns Trench成為第一任國王。後來確立了議會制,稱為共和時代。 時間/公元前750~715715~672672~640640~614614~578578~534534-510國王羅穆路斯努馬·龐皮留斯托里斯·奧斯蒂呂斯安庫斯·馬爾西烏斯盧修斯·塔克文·普里斯庫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羅馬歷代國王表)
在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托里斯·奧斯蒂呂斯)的時代,羅馬和毗連的城鎮阿爾巴(Alba)經常打仗,使得老百姓飽受困苦。他和阿爾巴的國王Mettius Fuffetius下決心要停止斗爭,但是為了決定哪個城市的國王得到最高地位,Mettius Fuffetius提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讓幾個士兵搏鬥,哪個城市的士兵獲得勝利,那個城市的國王將成為最高君主。
恰好,羅馬和阿爾巴兩個地方各有一對三胞胎,而且羅馬的三胞胎(他們被名為「Horatii」)和阿爾巴的三胞胎(「Curiatii」)同時出生。因此,托里斯和Mettius選了這兩對三胞胎作為各自城市的代表。
比賽開始不久,兩個Horatii已經死了,倖存的那個Horatius幸虧沒有受傷,而Curiatii兄弟一個也沒有死但各個受不同程度的傷。倖存的Horatius裝作逃亡,Curiatii兄弟中了他的計追趕他,但因為他們受不同的傷,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們無法同時趕上Horatius。因此Horatius不必一對三和他們斗,他分開和每一個打仗,把他們逐一殺掉。
這樣,羅馬獲得了勝利,但是阿爾巴王不承認,還召集多個部落反抗,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一舉擊潰他們的軍隊,羅馬版圖擴張。 傲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女婿,但卻率士兵沖入王宮殺死了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自己當上了王,也是最後一位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當政後,暴虐無道,公元前510年被羅馬平民驅逐出羅馬,為首的人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兒子。
羅馬人民決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選出兩名最初稱行政長官(Praetores),後改名執政官(Consuls),任期一年。第一任執政官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和盧修斯·塔克文·柯拉汀。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 8 世紀 - 前 6 世紀史稱王政時代。先後有 7 個王,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庫里亞會議 (羅馬稱胞族為庫里亞,每 10 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後為百人隊會議取代 ) 。後來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分。第一王羅慕洛在前 753 年建立羅馬城。前 4 王是羅馬人公社的軍事首領,後 3 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公元前 6 世紀中葉的塞爾維烏斯· 圖利烏斯改革,標志著羅馬國家的產生。
王政時代最後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無道,被憤怒的羅馬人趕走,傳說於公元前 509 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 在共和時代的早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進行了 2 個世紀。
在王政時代,國王掌握絕對的權力。他是大立法官、軍隊的首領、大祭祀長,其權力僅僅受到來自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議會,由不同部族首腦組成。按照憲法和傳統習俗,元老院有權通過或否決國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國王的立法和訴訟。公民大會由羅馬的全體男性公民構成,按照親緣關系分成30組;它授予君主行使權力,而這一點由元老院最後正式批准。 古羅馬城建立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
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 。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
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芙洛狄忒(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這樣描述這個神話故事:這對孿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羅馬東南部阿爾班山區阿爾巴國的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利烏斯將國王驅逐出境,還讓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生兒育女(貞女是不準生育的),以防止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馬耳斯相愛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台伯河畔時,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後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妻子將他們撫養大。長大後,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在瑞摩斯被俘、帶給國王阿穆利烏斯後,羅慕洛斯帶領手下救出了他,並殺死了阿穆利烏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復了王位。兄弟倆離開外祖父,在被牧羊人發現的地方創建了自己的城市。在決定誰來做城市的主宰時,神諭告訴他們要由看到的預示成功的飛鳥來決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隻禿鷲,羅慕洛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隻禿鷲。後者的數字更幸運,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徵兆的人。結果兄弟間發生了爭吵,羅慕洛斯最終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的國王。他統治了很長時期,死後被接納到諸神中,成為受人尊敬的戰神奎里納斯。 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初,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告一段落,義大利半島基本統一。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 1 年;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 451 年,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志著羅馬法的誕生。前 326 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 5 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 3 次布匿戰爭,在前 146 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 215 年 - 前 168 年發動 3 次馬其頓戰爭,征服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 2 世紀 30年代~前 1 世紀 30 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斗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斗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斗爭。並且在前 133 年 - 前 123 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 107 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 90 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 82 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 60 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政治。前 48 年,尤利烏斯·愷撒先後打敗另外兩人,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公元前 44 年 3 月 15 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愷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 43 年,安東尼、李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 5 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政治。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 27 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代。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其實就是共和名義的帝制。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改革,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且對外擴張,使帝國北疆達到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製。從前 27 年開始到 192 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包括 3 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 98 年 -117 年)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道幼發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達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經濟空前繁榮。
192 年,安東尼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被殺,羅馬出現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史學家將 193 年塞維魯王朝建立,到 235 年這段時期稱為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 3 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一個三世紀危機時期 (193 年~ 284 年 ) 。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 3 世紀 60 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統治階層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284 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由軍隊擁立做皇帝,取得帝國政權,改元首制為多米那特製 ( 即君主制 ) ,正式採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並實行了許多改革,史稱戴克里先改革。其後繼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制,於 324 年成為唯一君主,皇權得到加強。 330 年遷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 313 年,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後,戰亂又起。狄奧多西一世曾一度實現帝國的統一。 395 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兩部分。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不斷出現危機,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 410 年,西哥特人佔領羅馬。 452 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義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再陷羅馬城。先後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 -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位君主羅慕盧斯 ·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
東羅馬帝國一直延續至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它歷經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以及內部的一系列社會變革 ,於4世紀左右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753年,傳說中的第一個王羅莫路斯始建羅馬城。
公元476年9月奧古斯都被廢,西羅馬帝國覆滅。
在這延續千年的歷史長卷中,羅馬,從最初義大利中部的小小城邦,繼而征服整個義大利,並最終建立了雄跨歐、亞、非的偉大帝國,創造了古羅馬帝國的不朽傳奇。它所依靠的不僅僅是驍勇善戰的羅馬將士,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也功不可沒。首先讓我們來聽一聽史學家們對古羅馬政治制度的評價:
「羅馬政府是個集貴族政治、寡頭政治和民主成分於一體的奇特混合物。」――威廉·麥克尼爾
「它超越了城邦制狹隘的政治框架,創立了一個將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國家合為一體的世界國家。」――馬文·佩里
在漫長的歷史中,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帝國擴張的現實需要政體改革,而不斷革新的政體也鞏固和促進了帝國的發展。一般來說,古羅馬的歷史分為王政時代、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這三個階段的政治制度亦各有千秋。
王政時代的羅馬實行的是「軍事民主制」:
(1)勒克斯(王,rex),他是軍事首領、最高審判官和最高祭司,要注意的是王沒有行政方面的權力;
(2)庫里亞大會(民眾大會),由全體氏族成年男子參加,有權決定本氏族的一切重大問題。
(3)元老院(長老議事會),相當於庫里亞大會的預決機構;
可見,王政朝代的羅馬政體非常簡單,是一種原始的共和體制,類似於我國黃帝時代的部落聯盟制。實事上,部落聯盟的確是當時羅馬社會的真實寫照。雖然羅馬城已經建立,但是羅馬仍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版圖也只局限有第伯河下游的小小區域。因此這種簡單而扁平化的政體完全可以滿足那時的社會需要。
然而,隨著階級社會的產生和發展,羅馬的奴隸主貴族們不再滿足於相對平等的民主制,進而想要獲取特權,寡頭政治應運而生。在共和時代,執政官不但擁有最高軍事,而且有最高行政權力,雖然執政官司由選舉產生,但多數被貴族把持。區分階級的森都利亞民眾大會取代了原來的庫里亞大會,大會的實權由貴族掌握。由此可見,所謂的共和制實質上是少數貴族專政的寡頭政體。寡頭政體既滿足了貴族獲取特權的野心,又進一步刺激他們想要在更大的范圍內擁有特權,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最好的方法便是擴大版圖。另一方面,貴族集權的專政也為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羅馬軍隊根據寡頭的意志東征西討,不斷擴展疆域,最終建立了雄霸地中海的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建立後,相應的問題也接踵而來。一方面,羅馬被捲入長達百年的內戰,在內戰中獲勝的奧古斯都野心膨脹,企圖確立個人的軍事獨裁。另一方面,帝國廣闊的版圖使共和時代的體制鞭長莫及,迫切需要中央集權的管理。於是在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羅馬的政體從共和制轉變為軍事獨裁的君主制。羅馬的君主制分為兩種,帝國時代前期實行普林斯制,後期實行多米那特製。
普林斯制(Principatus)一般稱為元首制,它表面上依然保留共和時代的民眾大會和元老院,但這些國家機構的職能被大大削弱,而帝國元首集軍事、行政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並且可以不斷連任,成為實質上的王。可以說,普林斯制是從共和制向君主的過渡階段,它以共和制之名,行君主制之實。普林斯制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君主的個人權力,使元首能有效控制內戰初定而又疆域廣闊的羅馬帝國。事實證明這樣的政體是行之有效的,它確保了羅馬帝國兩百多年的和平,為帝國前期的社會發展創造條件,也使帝國境內的各個行省逐漸羅馬化。
公元3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的局勢再度混亂,迫使軍事專制的不斷加強,帝國的政體從普林斯制轉變為多米那特製。多米那特製(Dominatus)意為君主制,從字面意思不難看出,後期的羅馬帝國政體終於除去了表面共和制的偽裝,實現了公開的君主專制。國王自稱為多米那斯,宣揚君權神授,其命令有法律效力,掌握民眾的生殺大權,並且採用東方的君臣之禮,所有官員都必須效忠國王。國王不但採用分封同姓王的方法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還利用基督教鞏固統治。
從軍事民主制到共和制,再到君主制,羅馬的政治制度一直不斷革新,正是這種政體革新為羅馬帝國的擴張創造了有利條件,它每一次前進的腳步都適應了國家的發展,同時又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反觀一水之隔的希臘,雖然希臘人把城邦文明發展到了極致,可崇尚自由的希臘卻一直沒能出現君臨四方的君主,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有燦爛的文化,卻沒有強大的國家。而羅馬如果一直局限於同城邦社會相適應的共和政體,那麼也無法成為雄霸歐、亞、非三大洲的偉大帝國。當我們回首古羅馬帝國的傳奇時,除了氣勢磅礴的戰爭外,可以關注的還有許多許多,比如政體。

3. 求羅馬歷史!

一.羅馬起源到公元前264年:

1).公元前754-前753年,羅慕洛建城,王政時代開始.

2).公元前509年,王政時代結束,羅馬共和國成立.

3).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成為亞平寧霸主.

中期羅馬共和國:(公元前264-前133年)

經過了三次布匿戰爭.

晚期羅馬共和國:(公元前133-前48年)

1).公元前107年,馬略任執行官,羅馬實行軍事改革.

2).公元前90年,爆發同盟者戰爭.

3).公元前88-前82年,蘇拉戰勝馬略,成為終身獨裁官.

4).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達克起義.

在1960年拍攝的<斯巴達克起義>中,我們看到了這次偉大起義的全貌.柯克道格拉斯把斯巴達克這個古羅馬英雄演繹得栩栩如生,勞倫斯奧利弗更是把克拉蘇這個殘暴的統治者刻畫得入木三分.參加拍攝的有8000多人,投入1000萬美元,真實地再現了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場景.

起義失敗了,但羅馬依然邁著自己的腳步在前進.有一天,一位偉人頭頂金盔,腰懸佩劍走向羅馬的城頭,大呼:我來了,我看見,我征服.他就是萬世景仰的凱撒大帝.

5).公元前49-前48年,凱撒戰勝龐培,獨攬大權.

6).公元前44-03-15,凱撒被刺殺.

7).公元前31年,屋大維擊敗安東尼,羅馬共和國滅亡.

二.早期羅馬帝國(公元前31-公元193年):

1).公元前31年,屋大維得到"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帝國建立.

2).公元41-54年,克勞狄在位.

3).公元65年,尼祿被暗殺,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結束.

4).公元69年,維斯佩申為帝,弗拉維王朝開始.

5).公元96年,沙多尼斯被暗殺,弗拉維王朝結束.

6).公元97年,納夫為帝,安東尼王朝開始.

7).公元192年,科曼達斯被暗殺,安東尼王朝結束.

三.晚期羅馬帝國(公元193年-476年)

1).公元193年,塞維魯為帝,塞維魯王朝開始.

2).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頒布米蘭令,承認基督徒不再是異教徒.

3).公元364年瓦倫 蒂尼恩將國土從行政上分為東西兩部.

4).公元398年,西奧多希厄斯猝亡,羅馬正式分裂.

5).公元410年,西歌特人攻陷羅馬,蠻族自己建立自己的國家.

6).公元450年,汪達爾人攻陷羅馬.

7).公元476年,古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被廢,西羅馬帝國滅亡。

4. 羅馬的歷史

羅馬被稱為「永恆之城」,出現於公元前700多年。先是羅馬共和國的首都,歷時近500年;接著又戴上了羅馬帝國的首都榮冠達503年;中世紀,作為教皇國首都長達11個世紀;後來又成為義大利王國統一後的王國首都。在2700多年的歷史中,眾神讓位於上帝,上帝又讓位於藝術家。帝國取代了共和國,總統又取代了元首。然而,上帝歸上帝,愷撒歸愷撒,只有羅馬永恆。

羅馬的歷史從一頭狼開始

羅馬城徽是一隻母狼照看著兩個男孩,這兩個男孩就是羅馬城的奠基人羅慕洛和勒莫,而「羅馬」這個名字就來自於羅慕洛。傳說這對孿生兄弟是戰神之子,生下來 就被拋於台伯河中,由一頭母狼撫養成人,最終報仇建城。最早的羅馬在台伯河邊的七座小山上建立起來,因此別稱「七丘之城」。

王政時代

羅馬歷史的開端處在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伊特魯里亞時期,公元前753年—前509年),實行非世襲的君主制,但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鎮。根據義大利歷史學家蒂托•李維的半神話作品「羅馬史」中的敘述,羅馬王國共有7個國王,第一位便是羅馬城的創始人羅穆盧斯。公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最後一個伊特魯里亞國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因暴政而被羅馬人民驅逐以後,羅馬人民決定不再需要國王,而是改用羅馬元老院、羅馬執政官和羅馬會議三權分立的制度,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起了共和政體的羅馬共和國。

從城市到帝國

「共和」這個充滿現代意味的詞,其實在公元前509年就出現了,羅馬是世界上第一個共和國。羅馬共和國的最初時期,羅馬陷入了平民和貴族之間的長期斗爭中,同時羅馬也開始同近鄰發生戰爭,並逐步征服周邊地區吞並領土,羅馬的勢力越來越大,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

隨著國家的日益強大,愷撒以無與倫比的強勢成為羅馬的最高統治者,共和制度被元首制度取代。接下來一系列的戰爭與征服,羅馬的領地跨過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羅馬的內海。此時的羅馬代表了一個空前強盛的帝國。

強盛的羅馬帝國時代

愷撒終結了共和時代,但帝國的第一個皇帝卻是他的繼承者奧古斯都(屋大維)。他開創了羅馬興建大型公共工程的傳統,神廟、劇場、水道、浴池,使羅馬城的面貌煥然一新,他曾自豪地說:「我接受的是一座磚造的羅馬城,卻留下了一座大理石的城市。」 羅馬帝國以羅馬城為中心,版圖不斷擴張,逐漸控制了整個地中海區域。這個成功歸根於軍事征服和經濟優勢,以及對鄰近文明有選擇性地同化,尤其是對伊特魯里亞和古希臘。在這一時期建造了一大批著名的建築,如羅馬斗獸場就是這期間建造的。

基督教世界的首都

屋大維之後的千年,羅馬都是世界上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也是西方世界的中心。耶酥和基督教的誕生粉碎了對羅馬諸神的信仰,也動搖了羅馬統治的基礎,羅馬帝國開始衰落,光環也日漸黯淡。提奧多西皇帝於392年把基督教定為帝國的國教,使羅馬一變而成為基督教世界的首都。天主教使徒聖彼得和保羅曾在尼祿統治下的64年羅馬大火後被害殉道,人們認為他們被一同埋葬在了羅馬,雖然歷史學家對此存有疑問,但這依舊使得1300年起羅馬成為了天主教徒朝聖的聖地,是中世紀除耶路撒冷和孔波斯特拉的聖地牙哥外的又一座主要朝聖聖地。羅馬在這一時期建造了多座重要的建築,其中就包括世界最大的教堂,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的聖伯多祿大殿。

羅馬的再生

基督誕生後1500年,古羅馬藝術復興,羅馬成了藝術家的聖地。詩人歌頌它,畫家描繪它,大師們競相以最得意的作品來裝點它。古羅馬時代巨大的公共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百變的作品交響,羅馬終於成了一座真正的露天博物館。從那以後,羅馬雖然不再是權力的中心,但藝術之都的地位再沒有動搖過。

羅馬今生

17世紀羅馬人口再次大幅增長達到了10萬人,但是因為受到反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羅馬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仍舊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的首都。義大利在1861年終於統一並成立義大利王國,羅馬在1871年成為義大利王國的首都。1929年墨索里尼代表義大利政府和羅馬教廷訂立拉特蘭條約,羅馬教廷承認羅馬作為義大利國家首都的地位,義大利政府則承認羅馬教廷對梵蒂岡范圍內的主權。在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後,羅馬見證了由墨索里尼領導的義大利法西斯力量的壯大,墨索里尼在1922年10月進駐羅馬,標志著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上台掌權,和一個同納粹德國聯盟的義大利帝國的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同盟國的轟炸和納粹的佔領使得羅馬受到嚴重的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的公民投票決定廢除君主制,成立了現在的義大利共和國。羅馬在義大利戰後重建和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著「義大利經濟奇跡」背後的驅動力的角色,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成為「時尚之都」。

5. 古羅馬歷史

據古羅馬作家瓦羅(前116―前27)推算,羅馬城奠基的日期應該是公元前754-753年間。以後,古羅馬人習慣以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為紀元。

關於羅馬建城有一個傳說:公元前753年,居住在拉丁平原西北一片綠洲上的幾個農牧業部落,便在距台伯河口約25千米處建造起原始的公共古城,相傳第一個領導建城的人叫羅慕洛,「羅馬」就是因他而得名的。據傳說,羅慕洛為它奠基時,趕著公牛和母牛,只是犁了一道不深的溝,便算作羅馬的城界,在准備開城門的地方,把犁子抬了抬,便作為城門的通道。神話傳說羅慕洛是戰神馬爾斯的兒子,他和勒莫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生下來以後不久,他們的母親西里維婭就被人殺死。他們的外祖父當時是義大利半島上的一個國王,他的弟弟為了篡奪王位,把他們裝入筐內,投入台伯河。他們起初被一隻母狼救起,靠吃狼奶活著,後被一個牧人撫育長大。所以,羅慕洛能征慣戰,勇悍異常。兄弟倆長大後,殺死篡位者,後來在當初得救的地方建起了新城——羅馬城。至今,在義大利的羅馬博物館里,還陳列著一尊「母狼乳嬰」的銅像。母狼鑄於公元前5世紀,兩個男孩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添鑄的。

王政時期

從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末,這個時期稱為「王政時期」。先後有七個「國王」統治著羅馬,其中有拉丁人,有薩賓人,亦有伊達拉里亞人,除了王權之外,此時的羅馬政治體制還包括公民大會和元老院。事實上所謂「王政時期」,是羅馬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時期。「國王」實際就是部落聯盟首領。相傳,王政時期的最後一任國王塔克文二世,是個驕縱跋扈,獨斷專行的暴君。公元前509年,一批有權勢的貴族,驅逐了塔克文二世,把「王政」改為共和政體。

共和時期

從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在這個時期,國王由兩名選舉產生的稱為「執政官」(拉丁文叫做consul)的官員所取代,兩個執政官互相牽制,元老院的地位由於控制了公共資財並有權否決公民大會的所有措施而提高了。在特別緊急的非常時刻,可以任命一位任期不超過六個月的獨裁官(dictator)。

共和國早期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是一部從防守走向擴張的戰爭史。剛開始的時候,羅馬人處於守勢,早年還遭到過高盧人的襲擊:「白鵝拯救了羅馬」。此後,羅馬人一直向義大利半島南端發展,並開始染指希臘人的殖民地。公元前282年,羅馬人開始進攻他林敦:「皮洛士勝利」。以後羅馬人又進行了三次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是羅馬人與迦太基人進行的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為「布匿」)。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241年)迫使羅馬人第一次轉向海上。後來又有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201年)和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146年)。

在不斷征服其他民族的過程中,奴隸制開始建立和發展。公元前73年―前71年間的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是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在共和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征戰,羅馬從台伯河上的一個城邦國家逐漸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帝國。

帝國時期

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羅馬處於帝國時期。在羅馬由共和向帝制轉變的過程中,中間有一種過渡形態。這就是前後兩次「三頭政治」(triumvirate)。前三頭同盟:龐培(Pompey)、克拉蘇(Crassus)、凱撒(Caesar)。兩頭並立,凱撒獨裁。後三頭同盟:安東尼(Antony)、雷比達(Lepis)、屋大維(Octavius)。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和「大元帥」的尊號。他直接控制行省的總督,規定稅收標准,嚴密控制軍隊。通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屋大維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體系,確保了200多年的穩定。

屋大維之後的4 個皇帝被後人認為是暴政的象徵:提比留(公元前14-公元37年)、卡里古拉(公元37-41年)、克勞狄(公元41-54年)和尼祿(公元54-68年)。但後來又出了所謂的「五賢帝」:涅爾瓦(公元96-98年)、圖拉真(公元98-117年)、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安東尼·庇護(公元138-161年)和馬可·奧勒利烏斯(公元161-180年)。在「五賢帝」統治期間,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最大范圍,其文化處於極盛時期。

帝國的衰落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代希臘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庭的舊址上建立新的帝國首都,改名為君士坦丁堡。隨著新首都的建立,帝國東部與西部利益集團的分化傾向日益暴露。東西兩部分的分立已經難以避免。羅馬大將狄奧多西在379年當了羅馬帝國的皇帝。395年他死時將帝國分為東西兩半,給他的兩個兒子。這樣從395年開始,羅馬帝國就分裂成東、西兩部。東羅馬帝國建都在君士坦丁堡,西羅馬帝國建都在羅馬城。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蕭條,社會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外族也在不斷侵蝕。特別是從巴爾干半島來的西哥特人對西羅馬的威脅最大,410年,西哥特人兵臨羅馬城下,羅馬城內的奴隸乘機造反,西哥特人佔領了羅馬城。452年,匈奴軍隊進犯義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又攻佔了羅馬城。476年9月,羅馬的日耳曼雇傭兵首領多亞克廢黜了羅馬末代皇帝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滅亡。

羅馬大事記

約公元前753年,傳說羅馬建城。

約公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結束,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49年,頒行十二銅表法。

公元前264-前24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18-前20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149-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城被摧毀。

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內戰時代。

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

公元前60年,龐培、克拉蘇、凱撒結成「前三頭政治」。

公元前43年,安東尼、雷比達、屋大維結成「後三頭政治」。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確立元首制,建立羅馬帝國。

公元14-68年,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公元69-96年,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

公元79年,羅馬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等城被湮沒。

公元96-192年,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

公元193-235年,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

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把羅馬公民權授予境內自由人。

公元235-284年,羅馬社會陷入「三世紀危機」,蠻族開始越境入侵。

公元284-305年,戴克里先進行改革。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合法。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被廢除,西羅馬帝國滅亡。

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X
登錄 · · · · · ·Email:
密 碼: 忘記密碼了
在這台電腦上記住我

>還沒有注冊...

6. 關於羅馬的歷史

匈奴人將日耳曼驅出叢林導致羅馬帝國走向滅亡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動的一個游牧民族,我國從有記載的編年史開始就一直有他們的蹤跡,殷商時期,他們被稱為鬼方、犬戎等等。從春秋時期開始,匈奴人不斷南下騷擾。西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進行了強有力的打擊,匈奴元氣大傷。
西漢晚期,匈奴發生分裂,呼韓邪單於率部歸順漢朝,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於也被漢朝消滅,漢匈關系從此走向和解。

被漢軍打敗,逃到歐洲

東漢初年,匈奴貴族中的反漢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東漢明帝、和帝時期,漢軍數次攻打北匈奴,直至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大敗,只得向西逃竄。

北匈奴戰敗後,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此立足後,又出沒於天山南北進行掠奪。公元2世紀初,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最終在歐洲邊緣阿蘭人居住的土地上停留下來。阿蘭人屬突厥系游牧民族,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建立了強大的王國。4世紀下半葉(約360年),匈奴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殺死阿蘭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迫使日耳曼人向西遷移

在阿蘭國休整後,北匈奴恢復了元氣,暫時居住在頓河草原一帶。在匈奴人西面,居住著兩個日耳曼人部落聯盟:一個是第聶伯河以西至德涅斯特河以東的東哥特人聯盟,另一個是德涅斯特河以西至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西哥特人聯盟。西哥特人聯盟的西南方,就是羅馬帝國的領土。當時的日耳曼人住在森林裡,他們基本上以打獵為生,衣獸皮,食獸肉,住草棚,沒有文字,沒有禮儀。他們從來不洗浴,羅馬人避之惟恐不及。

匈奴人對頓河以西東哥特人控制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人向東哥特人發動進攻。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擊下,東哥特王自殺,一部分東哥特人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隨後追擊,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流域。匈奴人的這次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驅動起來,紛紛向西逃竄,到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

東西哥特人得到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的色雷斯地方避難,人多得無法計數。但羅馬帝國官吏對這些流民也進行殘酷壓迫,導致哥特人紛紛起義。378年,瓦倫斯調集大軍欲在阿德里亞堡一舉消滅反抗的哥特人。但在哥特人的重裝騎兵面前,羅馬方陣步兵潰不成軍,瓦倫斯和四萬禁衛軍全數戰死。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僅僅幾十年內,一些日耳曼人王國相繼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在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征戰過程中,匈奴人很少參與,他們大部分輾轉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帶。不久,在烏爾丁大單於率領下,匈奴人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烏爾丁非常有野心,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都能征服。400年,匈奴在烏爾丁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義大利,迫使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向西羅馬腹地轉移。

到了奧克塔爾大單於時期,匈奴人以大匈牙利平原(當時稱潘諾尼亞)一帶為中心,在中歐地區建立了匈奴帝國,都城建於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王位。盧加在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以確保邊境的安寧。

「上帝之鞭」阿提拉

匈奴人真正強大始自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國王之後。與他的前輩相比,阿提拉更具雄心,更富於侵略性。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史的最後一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喪膽,他和他的匈奴鐵騎被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稱為「上帝之鞭」。

445年,阿提拉掌權後,馬上發動了針對北歐和東歐的大規模戰爭。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投降。

鞏固了東北方後,阿提拉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與匈奴人簽訂和約,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磅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

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裏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阿提拉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帝國。

對西羅馬帝國作戰

450年,阿提拉派使者去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遭到拒絕。阿提拉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

他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天法國)發動進攻。經過一番攻城略地,最終匈奴軍主力開始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停止爭斗,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面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迴,伺機與敵決戰。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馬恩河畔展開決戰。戰斗持續了5個小時左右,雙方陣亡將士達16.5萬人(一說30萬)。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匈奴也損失慘重,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

452年,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阿提拉率領匈奴軍隊翻過阿爾卑斯山,攻入義大利。義大利北部地區遭到了匈奴人瘋狂的攻擊,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毀。隨後,匈奴人揮師直搗羅馬城。西羅馬皇帝慌忙請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荷諾利亞公主送來,他還會再次前來攻打。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

逐漸走向衰亡

453年夏天,阿提拉暴病而亡。匈奴人攔住一條河流的水,把阿提拉的遺體埋葬在乾枯的河床下,然後再開閘放水。所有參與施工的奴隸都被處死,以使後世的盜墓者得不到線索。阿提拉的墳墓至今仍是個謎。

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王位打起了內戰。趁此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又被迫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後來,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死在戰場上,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下去,逐漸被其他民族融合,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後世有人猜測匈牙利和奧地利人有匈奴人的血統,但至今未有定論)。

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佔了羅馬城,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

匈奴人西遷,將日耳曼蠻族趕出叢林,匈奴的鐵騎和日耳曼強悍的入侵引發了歐洲的巨大動盪,並使煊赫一時的羅馬帝國走向分裂、衰弱,直至滅亡,歐洲從落後的奴隸時代進入了封建時代,這極大地改變了歐洲和世界歷史的進程,在世界歷史上寫下了極其濃重的一筆

7. 古羅馬的重大歷史事件

1.羅慕路斯建城
2.三次布匿戰爭 徹底擊敗與之爭奪地中海統治權的迦太基
3.第一次三頭同盟 凱撒,龐培,克拉蘇結成政治同盟共同對付元老院
4.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 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奴隸起義,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覆滅和帝國的形成(鎮壓這一起義使軍事將領有了擁兵自重的能力).
5.高盧戰爭 凱撒征服高盧,並打造了一支只知有凱撒不知有羅馬的近衛軍.
6.內戰 凱撒擊敗龐培,成為獨裁官,開了軍事將領向羅馬進軍取得獨裁先例(之前的馬略,蘇拉也做過,不過影響沒有那麼大)
7.後三頭同盟 凱撒被刺後親凱撒的三個實權派安東尼,屋大維(即後來的奧古斯都),李必達結成同盟,共同消滅反凱撒勢力.最後屋大維擊敗另兩位,自稱第一公民,成為實質上的羅馬國王.
8.條頓堡戰役 標志著日耳曼戰爭,這一最終摧毀羅馬的戰事的開始,該役羅馬最精銳的三個野戰軍團全軍覆沒,羅馬對日耳曼的戰略進攻態勢轉變為戰略防守.
9.猶太戰爭 羅馬鎮壓猶太人起義並燒毀耶路撒冷神廟,猶太人淪落四方(所以現在到處都有猶太人).
10.五賢帝時代 羅馬在一片兵晃馬亂之中獻有的出現了連續5位賢明的軍主,穩定了內政外交軍事,小小的中興了把.
11.東西羅馬分裂 狄奧多西大王死後將羅馬分為東西兩部分留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可惜的是兩個兒子都是傳說中白痴級別的人物.
12.羅馬城第一次被攻陷 阿拉里克大王率哥特人有史以來第一次攻陷了羅馬(很久以前高盧人也攻破過,不過最終剩餘的羅馬人聚集在一座小山上挺了下來),該行為激發了很多蠻族領袖的想像力(他們可能將這看做自己霸王的加冕儀式),很快羅馬就會被各色蠻族人洗劫了.
13.查士丁尼中興 羅馬又小小的中興了把,並再次合並,涌現出了像貝利撒留和納爾西斯這樣傑出的將領,不過大帝死後又再次分裂,並再沒有統一.
14.最後的羅馬人 羅馬軍事統帥埃提烏斯聯合羅馬人,西歌特人,以及其他所有能徵召的軍隊在沙隆平原與當時橫掃歐洲的上帝之鞭阿提拉麾下的胡人,東歌特人,阿蘭人和日耳曼聯軍展開會戰.這是古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會戰,據稱超過100萬人參加,最終羅馬聯軍獲勝,阿提拉西進步伐被遏制.這也是羅馬和埃提烏斯取得的最後一場大戰役的勝利.攻高震主的埃提烏斯不久被國王殺害,而從此再沒有將領能保護羅馬,不出一代,西羅馬滅亡.
15.東羅馬滅亡 土耳其人用油包戰船繞路從背後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在句延殘喘數百年後滅亡了.
回想起來還是感到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8. 羅馬的歷史

羅馬歷史 古羅馬的歷史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王政時代(約公元前八世紀―公元前六世紀);
共和時代(約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帝國時代(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一、羅馬城的起源
據古羅馬作家瓦羅(前116―前27)推算,羅馬城奠基的日期應該是公元前754-753年間.以後,古羅馬人習慣以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為紀元. 關於羅馬建城有一個傳說:公元前753年,居住在拉丁平原西北一片綠洲上的幾個農牧業部落,便在距台伯河口約25千米處建造起原始的公共古城,相傳第一個領導建城的人叫羅慕洛,「羅馬」就是因他而得名的.據傳說,羅慕洛為它奠基時,趕著公牛和母牛,只是犁了一道不深的溝,便算作羅馬的城界,在准備開城門的地方,把犁子抬了抬,便作為城門的通道.神話傳說羅慕洛是戰神馬爾斯的兒子,他和勒莫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生下來以後不久,他們的母親西里維婭就被人殺死.他們的外祖父當時是義大利半島上的一個國王,他的弟弟為了篡奪王位,把他們裝入筐內,投入台伯河.他們起初被一隻母狼救起,靠吃狼奶活著,後被一個牧人撫育長大.所以,羅慕洛能征慣戰,勇悍異常.兄弟倆長大後,殺死篡位者,後來在當初得救的地方建起了新城──羅馬城.至今,在義大利的羅馬博物館里,還陳列著一尊「母狼乳嬰」的銅像.母狼鑄於公元前5世紀,兩個男孩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添鑄的.

王政時期 從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末,這個時期稱為「王政時期」.先後有七個「國王」統治著羅馬,其中有拉丁人,有薩賓人,亦有伊達拉里亞人,除了王權之外,此時的羅馬政治體制還包括公民大會和元老院.事實上所謂「王政時期」,是羅馬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時期.「國王」實際就是部落聯盟首領.相傳,王政時期的最後一任國王塔克文二世,是個驕縱跋扈,獨斷專行的暴君.公元前509年,一批有權勢的貴族,驅逐了塔克文二世,把「王政」改為共和政體. 共和時期 從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在這個時期,國王由兩名選舉產生的稱為「執政官」(拉丁文叫做consul)的官員所取代,兩個執政官互相牽制,元老院的地位由於控制了公共資財並有權否決公民大會的所有措施而提高了.在特別緊急的非常時刻,可以任命一位任期不超過六個月的獨裁官(dictator).

共和國早期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是一部從防守走向擴張的戰爭史.剛開始的時候,羅馬人處於守勢,早年還遭到過高盧人的襲擊:「白鵝拯救了羅馬」.此後,羅馬人一直向義大利半島南端發展,並開始染指希臘人的殖民地.公元前282年,羅馬人開始進攻他林敦:「皮洛士勝利」.以後羅馬人又進行了三次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是羅馬人與迦太基人進行的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為「布匿」).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241年)迫使羅馬人第一次轉向海上.後來又有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201年)和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146年). 在不斷征服其他民族的過程中,奴隸制開始建立和發展.公元前73年―前71年間的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是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在共和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征戰,羅馬從台伯河上的一個城邦國家逐漸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帝國.

帝國時期 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羅馬處於帝國時期.在羅馬由共和向帝制轉變的過程中,中間有一種過渡形態.這就是前後兩次「三頭政治」(triumvirate).前三頭同盟:龐培(Pompey)、克拉蘇(Crassus)、凱撒(Caesar).兩頭並立,凱撒獨裁.後三頭同盟:安東尼(Antony)、雷比達(Lepis)、屋大維(Octavius).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和「大元帥」的尊號.他直接控制行省的總督,規定稅收標准,嚴密控制軍隊.通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屋大維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體系,確保了200多年的穩定. 屋大維之後的4 個皇帝被後人認為是暴政的象徵:提比留(公元前14-公元37年)、卡里古拉(公元37-41年)、克勞狄(公元41-54年)和尼祿(公元54-68年).但後來又出了所謂的「五賢帝」:涅爾瓦(公元96-98年)、圖拉真(公元98-117年)、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安東尼·庇護(公元138-161年)和馬可·奧勒利烏斯(公元161-180年).在「五賢帝」統治期間,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最大范圍,其文化處於極盛時期. 帝國的衰落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代希臘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庭的舊址上建立新的帝國首都,改名為君士坦丁堡.隨著新首都的建立,帝國東部與西部利益集團的分化傾向日益暴露.東西兩部分的分立已經難以避免.羅馬大將狄奧多西在379年當了羅馬帝國的皇帝.395年他死時將帝國分為東西兩半,給他的兩個兒子.這樣從395年開始,羅馬帝國就分裂成東、西兩部.東羅馬帝國建都在君士坦丁堡,西羅馬帝國建都在羅馬城.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蕭條,社會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外族也在不斷侵蝕.特別是從巴爾干半島來的西哥特人對西羅馬的威脅最大,
410年,西哥特人兵臨羅馬城下,羅馬城內的奴隸乘機造反,西哥特人佔領了羅馬城.
452年,匈奴軍隊進犯義大利;
455年,汪達爾人又攻佔了羅馬城.
476年9月,羅馬的日耳曼雇傭兵首領多亞克廢黜了羅馬末代皇帝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滅亡.

羅馬大事記
約公元前753年,傳說羅馬建城.
約公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結束,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49年,頒行十二銅表法.
公元前264-前24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18-前20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149-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城被摧毀.
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內戰時代.
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 公元前60年,龐培、克拉蘇、凱撒結成「前三頭政治」. 公元前43年,安東尼、雷比達、屋大維結成「後三頭政治」.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確立元首制,建立羅馬帝國.
公元14-68年,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公元69-96年,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
公元79年,羅馬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等城被湮沒.
公元96-192年,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
公元193-235年,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
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把羅馬公民權授予境內自由人.
公元235-284年,羅馬社會陷入「三世紀危機」,蠻族開始越境入侵.
公元284-305年,戴克里先進行改革.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合法.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被廢除,西羅馬帝國滅亡.
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9. 羅馬的詳細歷史

1、王政時代:羅馬建城、地理位置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代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遊河畔建立了羅馬城。孕育了古代羅馬文明。

2、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羅馬共和國開始向海外擴張。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3、帝國時代:共和到帝國公元前30年,繼凱撒之後崛起的軍事強人屋大維戰勝了政敵,結束了羅馬數十年的內戰,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也就以此為標志進入了帝國時代。

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人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東迄幼發拉底河、西抵不列顛、北達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4、危機與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機的沖擊下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5、西羅馬滅亡:公元4世紀開始,下層民眾和奴隸的反抗運動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虛而入,頻繁侵擾,沖擊著帝國的統治基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6、東羅馬滅亡: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東羅馬滅亡。

(9)羅馬歷史擴展閱讀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圖拉真在位時(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

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遂告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紀。

熱點內容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15 05:31:34 瀏覽:668
共生物流平台 發布:2025-07-15 05:10:48 瀏覽:869
流瑜伽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5 04:56:12 瀏覽:340
尿路感染怎麼辦 發布:2025-07-15 04:25:38 瀏覽:39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5 03:56:32 瀏覽:173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5 03:48:10 瀏覽:826
愛爾蘭咖啡怎麼做 發布:2025-07-15 03:14:45 瀏覽:753
2015師德師風講話 發布:2025-07-15 03:05:10 瀏覽:597
abc教育資源網 發布:2025-07-15 03:03:47 瀏覽:233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方案 發布:2025-07-15 02:44:17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