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歷史
1. 關於絲綢之路的歷史資料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1)絲綢之路歷史擴展閱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人李希霍芬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
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出海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後方的生命線。
2. 「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簡短
1、漢武帝進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
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結束於公元前119年),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在這條古路上開始互相貿易、文明的交流日益繁多。
2、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位,當時的西方沒有城市,沒有文化,沒有尊嚴,沒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機遇——同樣還有威脅——統統都來自東方。
亞歷山大在繼位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東方,他一路東進,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誠,巨大的城邦、富足美麗的城市,紛紛拜倒在這個年輕英雄的腳下。
絲綢之路上的資源使得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同時亞歷山大也促進了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
3、張騫出使西域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
4、班超質朴箴言
班超被召還的時候,朝廷以戊己校尉任尚接任西域都護,交代工作的時候,任尚對班超說:「君侯您在外國三十多年,而我慚愧地在您之後,責任重大,智慮淺短,您應該可以教我一些事情吧。」
班超說:我年紀大了,變得愚笨了,您出任要職,我班超怎能比得上呢?逼不得已,願意說幾句甚大高明的話。塞外官吏士卒,本來就不是孝子順孫,都是因為有罪才被遷徙去充邊的屯兵。而蠻夷又懷著禽獸心腸,很難收養而容易壞事。
現在您秉性嚴厲而又有些急躁。水清了就沒有大魚,嚴於監察就不得下面的歡心。您應該寬容冷靜,簡易行事,小過失從寬處理,緊緊抓住重要的環節就行了。
班超走後,任尚私下對他的親信說:「我還以為班君有什麼奇策,現在他所說的不過平常言論罷了。」任尚到任數年後,西域反叛作亂,任尚也因有罪被召還,就像班超所告誡的那樣。
5、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在為官府抄寫文書時,每日伏案揮毫,常停下來扔下筆嘆息說:「我身為大丈夫,盡管沒有什麼突出的計謀才略,總應該學學在國外建功立業的傅介子和張騫來封侯晉爵,怎麼能夠老是干這筆墨營生呢?」旁人都嘲笑他,班超卻說:「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懷呢!」
3. 絲綢之路歷史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 Road)古代貫通中西方的絲綢之路風光集萃(19張)商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 絲綢之路
thofen)命名。不過他所指的是「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於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歷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歷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 隋唐年代(589年~896年)絲路空前繁榮,胡商雲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定居者數以萬計。唐中葉戰亂非常頻繁,絲路被阻,後雖有恢復,規模遠不如前,海上絲路逐漸取而代之。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游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前者存在於先秦時期,後者繁榮於漢唐。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餘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幹道。其起點一般認為是長安(今西安),其實它隨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轉移而變化。長安、郟鄏—洛陽、平城(今大同)、汴梁(今開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後為絲路起點。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濱。兩路在西亞輻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 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庄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干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 自玉絲綢之路風光欣賞(20張)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於 闐 絲綢之路
[2];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里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范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系復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阿富汗喀布爾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 ②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 ③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裏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後改稱廣州)、登州(今煙台)、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 ①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朝鮮、日本。 ②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 ③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絲綢之路線路圖
廣州、泉州在唐、宋、元時,僑居的外商多達萬人,乃至十萬人以上。絲路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斗,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斗爭最激烈。
4. 簡述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
古代絲綢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異、開放包容,共同繪就了人類文明繁榮的壯麗篇章。古代絲綢之路成為人類歷史上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的典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一、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路。
古代絲綢之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堪稱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的奇跡。大大小小、難以勝數的中外交通線路,構成古代絲綢之路的「血脈經絡」,構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基本格局,建構了古代東西方世界相互連通的交通網路,成為亞歐大陸之間最為便捷的通道。
眾多的通道使得人暢其行、物暢其流,東西方使節、商隊、僧侶、學者、工匠川流不息、絡繹不絕,沿線國家商貿與人文交流的半徑由此被大大擴展,貿易市場半徑由此被大大拓寬。
二、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生命線,通過絲綢之路,我國的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斷輸出到沿線國家;來自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珠寶、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蘿卜、胡瓜等各類農作物絡繹不絕進入我國。
絲綢是沿線國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檔貨物。原產於我國的絲綢,在古代西方國家十分名貴。在古希臘購絲綢、穿絲綢成為富有和地位的象徵,甚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命運女神」和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亞狄像等身上都穿著透明的中國絲織長袍。
公元5世紀前後,我國茶葉通過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陸續傳入南亞、中亞、西亞,15世紀一經傳入即迅速風靡整個歐洲。茶葉貿易使沿線國家的貿易收入大幅增加,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繁榮及相關行業的突飛猛進,轉口貿易也隨之長足發展。
三、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
絲綢之路是我國與沿線各國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歐洲近代工業革命之前,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煉鐵術等技術,通過絲綢之路相繼傳入西方,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因素。
我國古代造紙術大約從公元4世紀起傳入朝鮮和日本,公元8世紀傳入中亞、北非和歐洲。8世紀末,阿拔斯王朝先後在巴格達、大馬士革開辦造紙廠,大馬士革一度成為歐洲用紙的主產地,造紙技術又傳到埃及、摩洛哥。隨著12世紀西班牙、法國出現造紙作坊,中國造紙術席捲義大利、德國、英國。
我國古代印刷術是沿絲綢之路西傳的又一重要技術。早在公元7世紀我國就發明雕版印刷,在吐魯番、敦煌等地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北宋時期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不久,即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至13世紀,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歐洲人將這一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登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1466年歐洲第一家印刷廠在義大利設立,印刷技術迅速傳遍整個歐洲。
英國學者弗朗西斯·培根盛贊中國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他說: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許寶騤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03頁)馬克思指出: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三大發明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事實上,我國四大發明的西傳,為歐洲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重要條件。
四、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
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文明之路,絲綢之路橫跨亞歐非數十國,把中華、印度、埃及、波斯、阿拉伯及希臘、羅馬等各古老文明聯結了起來、交融了起來。
東西方文化交流遍及音樂歌舞、天文歷算、文學語言、服裝服飾、生活習俗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民樂相互傳播、相互影響、相互借鑒,通過與當地音樂形式、演奏技巧的有機融合,不僅成為沿線國家民族化、地域化的代表和標志,而且深深地鐫刻在了沿線各國各民族文學、戲曲、歌舞伴奏、民間生活等各個方面。
在唐代,琵琶從我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從我國傳入日本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至今收藏於日本奈良東大寺,堪稱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品。
公元753年,六次東渡終獲成功的鑒真,在日本弘傳佛法,開創門派,被日本人民譽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天平之甍」。
早在公元1世紀初,儒學已傳入朝鮮,《詩經》和《春秋》等儒家典籍成為朝鮮人的經典讀物。5世紀以前,儒學經朝鮮傳入日本,據《古事記》所載,百濟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到日本的儒家學者。
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互動,與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相伴始終,絲綢之路在把多種文化、多種文明緊緊連接起來的同時,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絲路文化和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作出了不朽貢獻。
(4)絲綢之路歷史擴展閱讀:
以史為鑒 合作共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一、對內,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提供了契機,有助於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堪稱中國經濟升級的戰略引擎。
我國中西部地區改革開放由於起步較晚,相對落後,而中國經濟的全面振興及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西部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形成中西部地區與中亞、東歐、西亞的新商貿通道和經貿合作網路,對推進中西部的開放型經濟發展進程、維護國家安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調整城市結構和人口布局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有利於加強與沿線各國的經貿聯系與文化交流,促進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藉助經濟合作的深化,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勢必為我國帶來巨大的地緣政治利益,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戰略支持和能源供應。
二、對外,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是加強中國與中亞、南亞,乃至中東和歐洲部分地區各國友好交流、促進區域合作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產物。
中國與絲路沿線各國開展的務實的、互動的區域合作,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前景廣闊。上合組織六個成員國和五個觀察員國都位於古絲綢之路沿線,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望惠及近30億人。
21世紀的高科技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不斷修建完善的公路、鐵路、油氣管道、網路通信等公共設施,宛如古絲綢之路上的現代商隊,使絲綢之路經濟帶最終成為共同發展的合作帶和命運共同體。
5. 海上絲綢之路的絲路歷史
「絲綢之路」是德國地貌學地質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原指中西陸上通道,因為主要貿易是絲綢,故名。此名出現後,學術界又延伸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是法國漢學家沙畹(1865-1918年)。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期——秦漢;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期——魏晉;海上絲綢之路繁盛期——隋唐;海上絲綢之路鼎盛時期——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由盛及衰——明清。
秦代
「海上絲綢之路」事實上早已存在。《漢書·地理志》所載海上交通路線,實為早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當時海船載運的「雜繒」,即各種絲綢。中國絲綢的輸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東海與南海兩條起航線。中國南方是南島人種的發源地。先秦時代稱之為百越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他們擁有優秀的航海經驗和冒險精神,足跡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史前時代起即開始了向遠洋遷徙,馬達加斯加、夏威夷、紐西蘭均有分布,其文化間接影響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島嶼。秦始皇統一嶺南後發展很快。當時番禺地區已經擁有相當規模、技術水平很高的造船業。先秦南和越國時期嶺南地區海上交往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主要的貿易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和徐聞(今徐聞),由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便是見證。
1974年底,在今廣州中山四路發現了南越國宮署遺址,在宮署遺址之下又發現了秦代的造船工場,從出土文物判斷,這是秦始皇統一嶺南時「一軍處番禺之都」的造船工廠遺址。1975年秦代造船遺址開始發掘,清理出一段29米長的船台,1997年發現3600平方米的造船木料加工廠。那時發現南越國宮署直接壓在工場之上,因保護宮署不再往下發掘。經過多次的勘查研究,結論為工廠是由3個長度超過一百米、走向東西、平行排列的木質造船台以及南側的木料加工廠組成,可造出寬8米、長30米、載重五六十噸的木船。
兩漢
西漢中晚期和東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真正形成並開始發展。西漢時期,南方南粵國與印度半島之間海路已經開通。漢武帝滅南越國後憑借海路拓寬了海貿規模,這時「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漢書?地理志》記載,其航線為:從徐聞(今廣東徐聞縣境內)、合浦(今廣西合浦縣境內)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和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這是目前可見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文字記載。
東漢時期還記載了與羅馬帝國第一次的來往:東漢航船已使用風帆,中國商人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運送絲綢、瓷器經海路由馬六甲經蘇門答臘來到印度,並且采購香料、染料運回中國,印度商人再把絲綢、瓷器經過紅海運往埃及的開羅港或經波斯灣進入兩河流域到達安條克,再由希臘、羅馬商人從埃及的亞歷山大、加沙等港口經地中海海運運往希臘、羅馬兩大帝國的大小城邦。
這標志著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從中國廣東番禺、徐聞、廣西合浦等港口啟航西行,與從地中海、波斯灣、印度洋沿海港口出發往東航行的海上航線,就在印度洋上相遇並實現了對接,廣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隨著漢代種桑養蠶和紡織業的發展,絲織品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輸出品。
三國
三國時代,魏、蜀、吳均有絲綢生產,而吳雄踞江東,漢末三國正處在海上絲綢之路從陸地轉向海洋的承前啟後與最終形成的關鍵時期。三國時期,由於孫吳同曹魏、劉蜀在長江上作戰與海上交通的需要,積極發展水軍,船艦的設計與製造有了很大的進步,技術先進,規模也很大。在三國後面的其他南方政權(東晉、宋、齊、梁、陳)也一直與北方對峙,也促使了海洋、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航海經驗的積累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據對文獻考證,孫吳造船業尤為發達,當時孫吳造船業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準,孫吳所造的船,主要為軍艦,其次為商船,數量多,船體大,龍骨結構質量高。這對於貿易與交通的發展、海上絲路的進一步形成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孫吳的絲織業已遠超兩漢的水平與規模,始創了官營絲織,而有自已獨特的創新與發展。這也極大地促進與推動了中國絲綢業的發展。具有出海遠航的主客觀條件,因而形成東海絲綢之路。
魏晉
魏晉以後,開辟了一條沿海航線。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經海南島東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島海面抵達南海諸國,再穿過馬六甲海峽,直駛印度洋、紅海、波斯灣。對外貿易涉及達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絲綢是主要的輸出品。
隋唐
隋唐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後,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7世紀,它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但到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所阻斷。代之而興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唐代,伴隨著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的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終於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時,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紅海沿岸、東北非和波斯灣諸國的海上航路,叫作「廣州通海夷道」,這便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當時通過這條通道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往回輸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宋元時期。
航路:由廣州或泉州啟航,經過海南島、環王國(今越南境內)、門毒國、古笪國、龍牙門、羅越國、室利佛逝、訶陵國、固羅國、哥谷羅國、勝鄧國、婆露國、獅子國、南天竺、婆羅門國、新度河、提羅盧和國、烏拉國、大食國、末羅國、三蘭國。同時,唐代即有唐人移民海外。其中,2001年韓國林氏到泉州惠安彭城尋根謁祖更傳為佳話,唐林氏始祖渡海韓國繁衍至今120萬人。
宋代
宋代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明顯提高,指南針廣泛應用於航海,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為加強。宋朝與東南沿海國家絕大多數時間保持著友好關系,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第一大港。「元豐市舶條」標志著中國古代外貿管理制度又一個發展階段的開始,私人海上貿易在政府鼓勵下得到極大發展。但是為防止錢幣外流,南宋政府於公元1219年下令以絲綢、瓷器交換外國的舶來品。這樣,中國絲綢和瓷器向外傳播的數量日益增多,范圍更加擴大。
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持續發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市的財政深收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生活,也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而元朝在經濟上採用重商主義政策,鼓勵海外貿易,同中國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已擴大到亞、非、歐、美各大洲,並制定了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性較強的外貿管理法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進入鼎盛階段。
泉州的海外交通,起源於南朝而發展於唐朝。唐宋之交,中國經濟重心已開始轉到南方,東南地區經濟快速的發展。宋朝有三大對外貿易主港,分別為廣州,寧波,泉州。港口的地理便利因素對海外客商很重要,北邊日本和朝鮮半島客商希望宋朝主港口盡量靠北,而貿易量更大的阿拉伯世界和南海諸國則希望港口盡量靠南,兩股方向的合力點便平衡在當時地處在南北海岸中點的泉州,正是這一南北兩面輻射的地理優勢使得泉州在設立市舶司(1087年)正式開港後,迅速先超越明州港(寧波),後追平廣州並在南宋晚期反超,成為第一大港,但廣州仍然是中國第二大港。
元代
元世祖在至元十四年 (1277年)首先准許重建泉州市舶司,有元一代不變。又命唆都、蒲壽庚「詔諭諸蕃」,委蒲壽庚長子蒲師文為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路市舶提舉,旋又命為海外諸蕃宣慰使。泉州海外交通貿易進入黃金時期。海上貿易東至日本,西達東南亞、波斯、阿拉伯、非洲。海舶蟻集,備受稱贊「刺桐是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出口陶瓷、綢緞、茶葉、鋼鐵等,進口香料、胡椒、葯材、珠貝等。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由於連年對外征戰和失敗,因而先後進行了四次海禁。第一次「海禁」發生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年初。第一次海禁從公元1292年到1294止。第二次海禁1303至1308年止。第三次海禁從1311年到1314年止。第四次海禁從1320年到1322年結束。1322年復置泉州、慶元(寧波)、廣州市舶提舉司,之後不再禁海。中國大航海家汪大淵,由泉州港出海航海遠至埃及,著有《島夷志略》一書,記錄所到百國。
明代
十五至十八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歐洲人相繼進行全球性海上擴張活動,特別是地理大發現,開啟了大航海時代,開辟了世界性海洋貿易新時代。西歐商人的海上擴張,改變了傳統海上絲綢之路以和平貿易為基調的特性,商業活動常常伴隨著戰爭硝煙和武裝搶劫。
這一時期的明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已擴展至全球:(1)向西航行的鄭和七下西洋:這是明朝政府組織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曾到達亞洲、非洲39個國家和地區,這對後來達.伽馬開辟歐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線,以及對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都具有先導作用。(2)向東航行的「廣州—拉丁美洲航線」(1575年):由廣州啟航,經澳門出海,至菲律賓馬尼拉港。穿聖貝納迪諾海峽基進入太平洋,東行到達墨西哥西海岸。這樣,開始於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經唐、宋、元日趨發達,迄於明代,達到高峰。鄭和遠航的成功,標志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明朝海禁,泉州港衰落。整個明朝,泉州港的作用僅只體現在鄭和下西洋朝貢性質的航海過程中提供專業人員和海船補給上,以及維系與琉球的部分朝貢。這時期,海禁使民間海外貿易被逼成走私,因為官府控制不力,加上地方商軍官三者為了牟利形成一定的聯合勢力,使私商貿易有足夠的生存空間成長土壤。盡管宋元的市舶官商制度已為民間私營商業所替代,但民間商業的海上開拓力量已大大下降。面對沿海商民依託地理優勢進行頻繁的走私活動,明朝政府試圖通過掌握某些港口來控制化解其他走私港口的非法貿易,其中的漳州月港便在官府有限度的幾次開禁張弛中興起做大,成為東南沿海第一大私商大港。月港時代,大帆船不停往來於中國與菲律賓之間,貿易不斷。西班牙從墨西哥運到菲律賓的白銀經由中國海商源源不斷地流向中國,而中國商品、移民則流向菲律賓,華商網路和華商社會開始形成。
清代
清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其間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惟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廣州海上絲綢大路貿易比唐、宋兩代獲得更大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並且一直延續和保持到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而這在清代的外貿史上也是重要的轉折點。進口商品中,鴉片逐漸占據了首位,並從原來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鴉片戰爭後,中國海權喪失,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開放,成為西方傾銷商品的市場,掠奪中國資源和壟斷中國絲、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貿易。從此,海上絲路一蹶不振,進入了衰落期。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整個民國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
6.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你知道多少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6)絲綢之路歷史擴展閱讀:
早期的絲綢之路上並不是以絲綢為主要交易物資,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新疆地區的和田玉石,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往來。而良種馬及其他適合長距離運輸的動物也開始不斷被人們所使用,令大規模的貿易文化交流成為可能。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
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
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7. 簡述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歷程答案
成———於秦漢時期,
發展——三國至隋朝時期,
繁榮————唐宋時期,
轉變————明清時期,
8. 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
公元2世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拓通了我國與亞歐大陸之間的商業貿易之路。在此後的1700多年間,我國絲綢大量通過此路運往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地中海沿岸,故此路被譽為「絲綢之路」。
古絲路從今西安為起點,向西到隴西地區分為北、中、南三道,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又歸於一路,到走廊西端出玉門關或陽關,又有南、北、中三個去向。
它把我國東部封建農耕文明集中發達的中原地區和渭水流域(包括黃河中、下游地區),與西部游牧部落經濟的「西域」(今新疆等地區)及其以西各個邦國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大大地促進了彼此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由於古絲路絕大部分路線通過戈壁沙漠綠洲,歷史上也稱為「綠洲古路」。
歷史學家根據對史書方誌和考古文獻的研究得出: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隋唐(公元581~907年)和元代(公元1206~1368年)屬於古絲路的興盛暢通時期。
東漢和魏晉南北朝(公元初~6世紀後期)、五代及兩宋(公元10世紀初~13世紀後半葉)和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0年)為古絲路相對荒蕪沉寂時期。
(8)絲綢之路歷史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的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古絲綢之路是一條7000英里長,自中國首都長安通往西方直達羅馬帝國的貿易之路。歷史上,這些路線不但用於絲綢貿易,也包括了許多其它的商品。絲綢之路包括條主要線路,北路西下入黑海,中路西向經由波斯,到達地中海,羅馬。南路到達阿富汗,伊朗,印度。
東路至長安。這些路都由首都長安出發,經過甘肅走廊,到達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地帶的敦煌。北路經由玉門關,穿過戈壁沙漠頸部,直到哈米,穿過吐魯番盆地的主要綠周,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邊的天山,到達裏海的海岸。
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國際鐵路線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9. 絲綢之路的資料
歷史: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君主制國家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西漢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
地理條件: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以長安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也稱陸路絲綢之路,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上東段到達朝鮮、日本,西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
拓展資料: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與國外,外國由此信之」,稱贊其開通西域的作用。最早來自於德意志帝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圖集。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舉行的第38屆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絲綢之路同京杭大運河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10. 絲綢之路歷史
西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漢武帝以前,那裡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走廊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
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
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
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張騫通西域後,西域的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樂器和歌舞,開始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入西域。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10)絲綢之路歷史擴展閱讀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讓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煥發了生機,做為一帶一路起點的陝西,面臨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而這條絲路的開拓者,首推兩千年前兩度出使西域的張騫。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今西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
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古代絲綢之路
漢朝時,西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西域自玉門關以西至蔥嶺以東,即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包括准噶爾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巴爾喀什湖附近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包括蔥嶺以西的亞洲西部和歐洲東部一帶。
西域同內地的聯系據說開始於西周時期的第五個君主周穆王,駕八駿,率六師,行數萬里,到西方的瑤池會見西王母國君。據傳,西王母國即在西域。但是,西域同內地頻繁的聯系,則是始於西漢王朝,特別是漢武帝統治時期,所以史稱西域以孝武時始通。
公元前2世紀左右,即中原地區的秦和西漢初期,西域地區分布著36個國家,大者有幾十萬人,小者不過數千人。從地理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塔里木盆地南緣為南道諸國,包括樓蘭、且末、於闐、莎車等國。
塔里木盆地北緣為北道諸國,包括疏勒、龜茲、焉耆、車師等國;准噶爾盆地東部散布著姑師、卑陸、蒲類等一些小國。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來居住著塞人。
西漢初年,居住在敦煌祁連山一帶的月氏人,由於被匈奴所迫,西遷到此處,趕走了塞人,建立了大月氏國。不久,河西地區的烏孫人為了擺脫匈奴人的壓迫,向西遷徙,把月氏人趕走,佔領了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