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門

生物門

發布時間: 2020-11-21 22:14:56

『壹』 晚古生代地層劃分對比的主要生物門類有哪些

晚古生代,地質年代概念,是古生代[1] 的晚期,時間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2.45億年,持續時間1.75億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三個時期。
包括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經歷了1.7億年。加里東運動的結果使海域縮小,陸地面積擴大,為動植物向陸地遷移提供了有利環境,陸生植物第一次繁盛,首次形成全球性的重要煤期,並出現不同的植物地理分區。脊椎動物中魚類繼續發展,出現了兩棲類、爬行類,完成了登陸的重要演化步驟。晚古生代的生物界形成了陸生植物、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三足鼎立。華力西運動使天山—興安地槽褶皺上升。秦嶺昆侖地槽大部分也已褶皺上升,部分仍保持地槽狀態直至三疊紀。華南板塊西緣的三江地槽在華力西運動後部分已褶皺上升,部分仍保持地槽狀態。 生物界面貌和生物地理分區按泥盆、石炭、二疊3紀分述生物界簡況: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躍發展的時期,魚類特別繁盛。最老的四足動物,原始兩棲類化石魚石螈發現於晚泥盆世。至石炭、二疊紀兩棲類已達到極盛時期。晚石炭世出現最早的爬行類化石。志留紀末期出現了最早的以裸蕨植物為代表的第一批陸生植物,這是植物發展史上的大進化。泥盆紀早、中期裸蕨植物仍占統治地位,但中期石松植物及節蕨類已很發育;晚期出現新型的真蕨類。至此喬木狀植物已佔相當優勢,開始出現小規模的森林,並形成可採煤系。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石松類、節蕨類和真蕨類空前繁盛,與之伴生的有種子蕨和科達類。晚二疊世石松、真蕨、種子蕨和科達類大為衰退,而能適應乾燥寒冷氣候的裸子植物中的銀杏、蘇鐵和松柏類相繼出現。晚古生代時珊瑚、腕足、菊石和?類十分繁盛。二疊紀末期四射珊瑚、?類、腕足動物大部分類群、三葉蟲、海雷和許多苔蘚蟲相繼絕滅,出現新的類群,標志著新時期的開始。
生物地理分區
植物地理分區泥盆紀至早石炭世植物分區還不明顯。晚石炭世後,一般可分為3區:熱帶亞熱帶植物區,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天山—興安嶺地槽以南、雅魯藏布江板塊縫合線以北的廣大地區。大羽羊齒是該區的重要代表,又稱華夏植物區,中國大部分地區屬此區。溫帶植物區,又稱安加拉植物區或通古斯植物區,匙葉是該區的重要代表,中國天山—陰山以北地區屬此區。以溫涼氣候為代表的岡瓦納植物區,舌羊齒為重要代表,中國雅魯藏布江板塊縫合線以南地區屬此區。
動物地理分區基本上與早古生代相似。最北部仍為天山—興安區。泥盆紀時生物群分異度低,常見小型單體珊瑚,石炭紀時珊瑚不很發育,早二疊世既有大量冷水型底棲動物,又有豐富的暖水動物,具混合色彩。最南部的分區界限比早古生代稍北移至班公錯—丁青—瀾滄江一線,此線以南為岡底斯—喜馬拉雅區。早泥盆世生物群大量發育西歐型分子,而極少地方分子,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含有寬鉸蛤等冷水動物群。介於上述二區之間為古地中海區。泥盆紀生物群基本上屬舊世界區系,但發育有大量地方性科屬。早石炭世以上揚子古陸為界,東西二側生物群有所差異,東側地方型種屬較發育。二疊紀時古地中海區仍發育暖水型動物。

『貳』 主要生物門類的氣候條件

1.疊層石

疊層石是典型生物成因的沉積構造,它是藍綠藻與碳酸鈣相互作用的結果。鈣質藻類在熱帶—亞熱帶淺海最為發育。鈣質綠藻幾乎全分布於熱帶,只有Dasycladaceans的幾個種分布於溫帶。Corallina藻分布廣,可從熱帶到極區,可能在溫帶十分豐富,成為主要的造沉積生物。有些屬如Mesophyllum,Lithothamnium是冷水型的。浮游藻類分布很廣,而Cocoolithophoridae在熱帶最為豐富。Diatoms在溫帶北極,特別是在深部冷水上涌的地方最為豐富。這些藻類可以作為深海鑽孔古溫度研究的工具。

2.有孔蟲

有孔蟲作為一個類群來說,其所適應的生活溫度可以變化很大,它在溫度超過40℃的熱帶潟湖及潮池(tide pool)及溫度接近-2℃的高緯地區海水結冰的地方都能生存,但對一個單獨的種來說,其生活溫度還是很窄的。浮游有孔蟲的分布明顯地受氣候帶的控制。可以見到有孔蟲在赤道下沉現象(equatorial submergence),即生活在高緯度表層水的有孔蟲,在熱帶生活在深水中。有孔蟲的某些形態特徵與溫度有關。O.L.Bandy(1960)和D.B.Erickson(1959)分別研究了現代有孔蟲Neogloboquadrinapachyderma的卷旋方向與生活溫度的關系。他們發現當溫度低於9℃時,N.pachyderm主要為左旋;溫度高於15℃時,主要為右旋;溫度在10~15℃,既有左旋,也有右旋。有人曾研究了南太平洋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的分布,在52°S以南時左旋殼佔90%以上,48°~52°S之間時左旋殼佔50%~90%,而在48°S以北接近亞熱帶的地方左旋殼只佔50%以下。有孔蟲的某些其他形態特徵也與溫度有關,例如Globorotalia trumcatulinoides,它在熱帶為錐狀,而在寒冷氣候為盤狀。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最後一圈的房室在規則情況下有4~5個。而在溫度較低的條件下,最後一個房室小於倒數第二個房室。浮游有孔蟲外壁的孔隙度也與溫度有關,熱帶的孔隙度較大,冷水的孔隙度較小。有孔蟲個體的大小與溫度的關系表明,冷水中的個體大,因為它們成熟速度慢,達到最終大小晚,而生活熱帶的有孔蟲個體較小。

3.腔腸動物(珊瑚)

造礁珊瑚幾乎全部為熱帶生活,它們不能忍受低於16~17℃的溫度。造礁珊瑚在25~29℃時個體的豐度和分異度最大,但很少能在超過40℃溫度條件下生活。非造礁珊瑚的生活溫度范圍較大,可從1~28℃。

4.腕足動物

腕足動物分布與溫度關系不密切,從兩極到熱帶都有(圖7-5)。現代具鉸綱及鈣質無鉸綱生活在溫帶。舌形貝類大部分限於熱帶及亞熱帶,但其他地方也有。腕足類的溫度分布大概在地質時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具鉸腕足類過去在熱帶淺海中就很普遍。有些形態特徵與溫度有關,具鉸腕足類殼中的殼疹密度就隨溫度的增加而增加,生活在南極地區冷水中的腕足類殼較薄,殼刺較少。這可能因為冷水中CaCO3溶解度較大,而不易形成鈣質殼的緣故。

5.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少數類群的溫度限制較嚴,多數為廣溫生物。某些形態特徵與溫度有關,北極地區的軟體動物個體較小(一般<1cm),沒有或幾乎沒有紋飾(特別是刺),雙殼較薄且具明顯的生長線。而熱帶的軟體動物則具有較大的、有紋飾的、厚重的殼。

與上述一般趨勢相反,有些軟體動物其最大個體反而在其溫度范圍較冷的一端,這是因為在寒冷的氣候中成熟較晚,個體生長有較長的時間,故能長成較大的個體。

6.脊椎動物

在脊椎動物中,哺乳類和鳥類較少用來確定溫度,因為它們是溫血動物,有控制體溫的能力,有毛、羽、脂肪層來保護熱量不致散失,因而它們可生活在極冷的寒帶低溫中,如企鵝、北極熊等。陸生脊椎動物中的兩棲類和爬行類與哺乳類、鳥類不同,它們是變溫動物,其體溫受周圍環境溫度強烈的影響,而缺乏控制調節能力,因此其生存也就受周圍環境溫度的嚴格限制。小型兩棲類和爬行類,由於它們有冬眠的習性,所以在較冷的氣候條件下還能生存;而大型的爬行類,如鱷,絕大多數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只有很少的代表(如揚子鱷)分布在溫帶。所以,豐富的大型爬行類化石的存在標志著溫暖的氣候。

圖7-5 現代腕足類的緯度分布

7.植物

植物受氣候的影響比動物更明顯,因此對古氣候的研究更有意義。不同類型的植物其生活氣候環境是不同的,例如:樺科、楊柳科植物生活在溫帶,而雙扇蕨科及樟科等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潮濕氣候區,仙人掌科則生活在熱帶、亞熱帶乾旱氣候區。對於新生代以來的植物大化石和孢粉化石,通常使用化石名單利用共存原理來定量分析氣候因子(CoA)。

『叄』 重要的生物門類和標准化石

1.小殼動物群和澄江動物群

小殼動物群是個體微小(1~2mm),具外殼的多門類海生無脊椎動物,包括軟舌螺、單板類、腹足類、腕足類及分類位置不明的棱管殼等。小殼動物群始見於震旦紀末期,寒武紀初期大量繁盛。它是繼伊迪卡拉動物群之後生物界又一次質的飛躍,完成了從無殼到有殼的演化歷程。從地層學角度看,小殼動物群是劃分前寒武紀和寒武紀界線的最好標志,目前多數地質學者傾向以小殼化石大量繁盛為寒武系底界的標志。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雲南澄江及晉寧地區寒武系底部發現一個無殼和具殼化石混生帶,包括三葉蟲、水母、蠕蟲類、甲殼綱及分類位置不明的節肢動物、腕足類、藻類等,該生物群是繼小殼化石出現之後很快出現的一個動物群,稱為澄江動物群。該動物群已引起國內外古生物學界的重視,在生物演化上的意義正被加緊研究。

圖7-1 早古生代化石圖

(轉引自全秋琦、王治平,1993)

1—Circotheca(圓管螺);2—Cosinocyathus(篩杯);3—Redlichia(萊得利基蟲);4—Damesella(德氏蟲);5—Drepanura(蝙蝠蟲);6—Pseudagnostu(假球接子);7—Dictyonema(網格筆石);8—Eoisotelus(古等稱蟲);9—Armenceras(阿門角石);10—Yangtzeella(揚子貝);11—Nemagraptus(絲筆石);12—Pentamerus(五房貝);13—Tuvaella(圖瓦貝);14—Didymograptus(對筆石);15—Sinoceras(中國角石);16—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蟲);17—Monograptus(單筆石);18—Rastrites(耙筆石);19—Coronocephalus(王冠蟲);20—Halysites(鏈珊瑚);21—Hormotoma(鏈房螺)

2.三葉蟲

三葉蟲是繼小殼動物後最早繁盛的帶殼動物,它在寒武紀屬種繁多,演化迅速,生態分異明顯,化石豐富,是寒武紀地層劃分對比的重要依據。

早寒武世三葉蟲以萊得利基蟲目為主,具頭大、尾小、胸節多、頭鞍長、錐形、鞍溝明顯、眼葉大等特點,代表分子有Redlichia(萊得利基蟲,

)、Palaeolenu(古油櫛蟲,

)等。中寒武世以褶頰蟲目的大量出現為標志。初期常見寬闊的固定頰,頭鞍截錐形,具平直的眼脊和較小的尾板,如Shantungaspis(山東盾殼蟲,

),中後期與晚寒武世初期的三葉蟲特徵相近,尾板寬大,尾刺發育,如Damesella(德氏蟲,

),Blackwelderia(蝴蝶蟲,

13)及Drepanura(蝙蝠蟲,

)等。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現一些頭鞍特殊的屬,如Ptychaspis(褶盾蟲,

)等。中、晚寒武世還廣泛分布有營浮游生活的球接子類,這一類頭尾等大,頭甲和尾甲凸出似球形,是重要的標准化石,如Ptychagnostus(皺紋球接子,

)和Pseudagnostus(假球接子,

)等。奧陶紀由於新生游泳的鸚鵡螺類和漂浮的筆石類等類別的大量出現和興盛,三葉蟲在海洋中不再佔有統治地位,與寒武紀相差較大,以櫛蟲亞目、斜視蟲亞目和三瘤蟲亞目占優勢,一般尾甲更大,為等尾型,頭鞍前葉膨大,代表分子有 Dactycocephalus(指紋頭蟲,O1),Asaphellus(小櫛蟲,O1),Eoisotelus(古等稱蟲,O1),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蟲,O2)和Dalmanitina(小達爾曼蟲,O2—S1)等。從志留紀起三葉蟲顯著衰退,僅鏡眼蟲目較為重要,代表分子有Encrinuroides(似彗星蟲,S1),Coronocephalus(王冠蟲,S2)等。

3.筆石

筆石是地史時期的海生群體動物,化石中最常見的有樹形筆石目和正筆石目。樹形筆石呈樹狀或叢狀,大多數底棲固著生活,常與腕足類、三葉蟲類等共生,代表正常淺海環境。樹形筆石最早出現於中寒武世,絕滅於早石炭世。正筆石目從寒武紀開始在地層中大量出現,奧陶紀、志留紀達到極盛,早泥盆世絕滅。正筆石目演化迅速,分布廣泛,是奧陶系、志留系劃分和對比的主要依據。其演化特徵明顯:①筆石枝數從多到少;②筆石枝生長方向的變化由下垂→下斜→平伸→上斜至攀合,至中志留世僅剩單列式;③胞管形態變化:直管狀→內彎(O2—3)→外彎(S)→分離;④筆石體的幾次復雜化:中奧陶世Nemagraptus具次枝,中志留世的Cyrtograptus具幼枝。

晚寒武世至早奧陶世早期主要是樹形筆石類,早奧陶世中晚期以正筆石目中無軸亞目的繁盛為特徵,代表分子有Didymograptus(對筆石);中晚奧陶世是筆石發展的極盛時期,胞管以內彎型為主,筆石體復雜化具次枝,以無軸亞目、隱軸亞目和有軸亞目中雙列攀合的筆石為主,典型代表有Nemagraptus(絲筆石,O2)、Dicellograptus(叉筆石,O3)、Glyptograptus(雕筆石,

)和Climacograptus(柵筆石,O—S1)等。

志留紀無軸亞目和隱軸亞目筆石已消失,雙列攀合的筆石在早期仍較繁盛,隨後單筆石科興起,並成為志留系主要分帶化石。筆石體形態多樣,有直、彎、螺旋狀等,胞管以外彎為主,有直管狀、三角狀、外卷狀及分離狀等。早志留世代表分子有 Monograptus(單筆石,S1)、Rastrites(耙筆石,S1)等;中志留世以具幼枝的弓筆石類為特徵,代表有Cyrtograptus murchisoni(莫氏弓筆石,S2);志留紀末,正筆石類急劇衰退,只有少量單筆石殘留到早泥盆世。

4.腕足類

腕足類自早寒武世起已有廣泛分布,以具幾丁質類的無鉸綱為主,如Obolella(小圓貨貝),也有具鉸綱的原始代表。奧陶紀是腕足類發展的高峰期之一,具鉸綱的三分貝目、正形貝目、五房貝目和扭月貝目進入頂峰階段,代表有Sinorthis(中國正形貝,O1),Yangtzeella(揚子貝,O1),Hirnantia(赫南特貝,O3)等,石燕貝及小嘴貝類都有代表。志留紀腕足類化石相對減少,但其內部構造漸趨復雜化,具中隔板和匙板的五房貝類如Pentamerus(五房貝,S1),具腕的石燕類如 Eospirifer(始石燕),Howellella(郝韋爾石燕)及Tuvaella(圖瓦貝)等。

5.頭足類

頭足類從晚寒武世開始出現,早古生代主要為縫合線簡單的鸚鵡螺類。奧陶紀是鸚鵡螺重要發展時期,殼體增大,殼內體管構造復雜化,以直殼類型為主,代表分子有Manchuroceras(滿洲角石,O1),Armenoceras(阿門角石,O1),Sinoceras(中國角石,O2)等。志留紀起鸚鵡螺類開始衰落。

6.珊瑚

最早出現於寒武紀,我國在早奧陶世發現橫(床)板珊瑚。晚奧陶世開始繁盛,主要為單帶型的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如Streptelasma(扭心珊瑚),Agetolites(阿蓋特珊瑚,O3),Plasmoporella(似網膜珊瑚,O3)。志留紀是珊瑚的第一個繁盛期,以單帶型、泡沫型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為主,並可造礁,此時代表分子有Cystiphyllum(泡沫珊瑚,S2),Stauria(十字珊瑚),Favosites(蜂巢珊瑚),Halysites(鏈珊瑚),Heliolites(日射珊瑚)等。

除此之外,早古生代還有腹足類、雙殼類、苔蘚蟲、棘皮類、古杯類,以及海綿等。尤其是微體古生物牙形石,近年來已成為早古生代地層劃分、對比的重要生物類別。

『肆』  著名生物群的發現和深入研究

特殊的生物群,尤其是含有保存完美的軟體化石的「化石庫」備受國際古生物學界關注。地史時期的生物能保存為化石的可能只有萬分之一,而且絕大多數是生物留下的硬體。最能反映生物真實面貌和本質特徵的軟體部分常常無法保存,而軟軀體卻能提供較全面和可靠的生物學屬性信息,它在生物分類學及系統演化研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許多生物門類的生物學研究最終也得依靠更多軟軀體化石的發現,同時它還能為古生態、古生物地理、生理學、病理學、化學成分等提供可靠的信息。

近年來,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群、中國澄江動物群、熱河生物群鳥類化石的發現均引起整個古生物學界的震動和研究熱潮,此外著名的北美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動物群的重新研究亦取得重大的進展。

1)埃迪卡拉動物群

產於南澳弗林德斯山新元古代龐德石英岩的上部,距今約600Ma,是隱生宙最重要的生物寶庫,目前已知有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一些分類位置不明的後生動物。最近,有人提出其中有些化石具有堅固性(由此證明它們具有抗壓實能力)、個體大(其直徑可達米級)、缺乏任何明顯的攝食機制以及顯微結構,表明它們可能是地衣植物化石。而A.Seilacher則認為,這一動物群與現代生物完全無關,屬於一個獨立的絕滅門類,稱之為文德動物門(Vendozoa),與寒武紀開始以來出現的各門類的後生動物沒有演化上的任何關系。由上述可以看出,盡管該動物群發現至今有40年,但對其真正的了解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不管怎樣,埃迪卡拉動物群的發現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以往前寒武紀晚期與寒武紀之間化石記錄明顯不連續的缺陷,雖然關於此動物群在後生動物早期演化中的地位問題當前還有激烈的爭論,但是,它的發現不僅引起轟動,而且在世界上掀起了尋找該動物群的熱潮。目前,除澳大利亞外,在非洲、歐洲、亞洲、北美和南美均已有發現。隨著新證據的發現和研究的不斷深入,關於該動物群的研究必將會有重大突破。

2)澄江動物群

這是我國最近十多年來震驚世界的偉大發現之一。它產於雲南澄江早寒武世筇竹寺組內,是國際上顯生宙最古老的生物化石庫。該動物群包括水母、類水母、三葉蟲、非三葉蟲的節肢動物、金臂蟲、蠕蟲、海綿、腕足類等。許多化石已與現代生物有清楚的聯系性,它的大部分可認為是寒武紀至今所出現的各種主要形體結構的先軀,其中有被認為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魚類和脊索動物。也包含有現已絕滅的或與現代生物無關的奇異生物。該動物群的發現引起世界各國古生物界極大興趣和關注,已採集標本達萬塊以上。化石產地除最初發現地點澄江帽天山外,在其周圍許多地區以及晉寧一帶又發現一些新產地,化石極其豐富多彩。它的深入研究無疑對許多生物門類「爆發式」起源及早期演化特徵具有重要的意義。

3)布爾吉斯頁岩動物群

北美加拿大大不列顛省中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岩動物群已有百年研究歷史,美國古生物學家C.D.Walcott連續進行了二十餘年的研究,為該動物群的確定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一動物群有大量保存完好的軟軀體化石,還有許多難以想像的奇異化石。近年來,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對該動物群化石進行了重新採掘和研究。加拿大從60年代開始就連續組織大規模開采,化石產地增加到十餘處,並與英國一些著名古生物學家合作開展研究。通過精心修復,利用掃描電鏡、X射線、紅外光照像等新技術,全面顯示出各生物的復原圖,搞清了化石生態學細節和奇特的懸崖塌陷缺氧埋藏特徵。

4)熱河生物群

中國遼寧地區中生代熱河生物群包含大量的脊椎、無脊椎和植物化石,近年來發現了保存十分精美的鳥類化石,其種類、數量以及保存完好程度超過德國產出始祖鳥的晚侏羅世索倫霍芬組(Solnhofen Formation)化石庫。已發表的重要鳥類有中華龍鳥、孔子鳥等。關於中華龍鳥是真正的原始鳥類還是屬恐龍類尚有很大的爭論,但不管結論如何,其對鳥類起源和演化、鳥類與恐龍的關系將提供極其重要的信息。更令人驚喜的是,在一塊標本上發現,在鳥的體內保存有胚胎(?)。在該生物群內,除鳥類外,還發現有原始哺乳類和原始被子植物化石。這豐富而重要的生物門類足以顯示出該生物群的重要性,對它的深入研究必將導致古生物學上的一些重大突破。

『伍』 生物門和綱的拉丁名要不要首字母大寫

需要大寫。
至於拉丁文與英文的區分,可以用不同的字體。

『陸』 生物門類及其生態組合

根據對現代各種環境中生物群的觀察,不同門類生物的生活習性、生存方式、居住條件、繁殖傳播等均受周圍環境的制約,生物的生存與保存既依賴於環境,又構成整個環境的一部分。因而可以根據一些特有的生物種類及其保存特徵來鑒別其生存環境,如

類、珊瑚、層孔蟲、腕足、菊石、三葉蟲、筆石等門類只生活於海洋,而另一些生物,如陸生植物、陸生脊椎動物和淡水軟體動物等,只適應於大陸環境生活。根據不同的生物門類,可以有效地鑒別海洋或大陸環境。

有些生物對海水含鹽度要求嚴格,只能在正常海水(含鹽度35‰)中生活,稱狹鹽度生物,如珊瑚、菊石、腕足類等。有些則對水體鹽度的變化有較廣的適應性,可以在較廣泛的環境中生活,稱廣鹽度生物,如某些腹足、雙殼類等。有些生物對氣候敏感,只能生活在特定的氣候區(帶),如造礁的珊瑚、多數藻類、海綿及層孔蟲等屬於喜暖生物,一般只生活在水溫超過20℃的熱帶、亞熱帶淺水海域;而某些小型單體珊瑚、厚殼的腕足和雙殼類等,則見於高緯度冷溫水區。現代陸地上的棕櫚、樟樹等常綠闊葉林,不顯年輪,是熱帶氣候的指示性植物;柏松和銀杏等落葉林分布於溫帶區,其年輪清晰,表明季節性明顯。

水體的深度、含氧量和透光度明顯地影響著生物的分布。在含氧豐富和透光良好、海水深達0~50m的地帶,底棲生物豐富,可有大量底棲的有孔蟲、三葉蟲、腕足類、灰質海綿、層孔蟲和塊狀珊瑚等。水深達100~200m時生物逐漸減少,但有很多苔蘚蟲、具鉸鋼腕足類、海綿和海膽。一些薄殼腕足類、硅質海綿、枝狀苔蘚蟲等則生活在200m以下的較深水海域。

遺跡化石群落也可用以判斷水的深度,一般來說由於淺水區動力強度較大,常見垂直生物潛穴,生物以食懸浮物質為主。而較深水區,水動力強度較小,生物潛穴從傾斜變為水平,生物以食沉積物為主(圖4-2)。

圖4-2 遺跡化石的環境分帶

(據劉本培等,2005)

此外,還可根據生物化石在地層中保存的完好程度來判斷水動力的強弱和搬運的遠近,一般認為化石保存完好,無磨損或保持原位生長狀態,表示為原地埋葬。而化石破損,則表示經搬運後異地埋葬,這種埋葬環境有時與生活環境相差不大(如同屬濱淺海),但可以相差甚遠(如掉下陸坡)。

『柒』 生物的門類

植物來:藍藻門、裸藻門、金源藻門、 甲藻門、黃藻門、硅藻門、 綠藻門、輪藻門 、 褐藻門、紅藻門、苔蘚植物門、地衣植物門、蕨類植物門、 種子植物門、
動物:脊椎動物門、原生動物門、中生動物門
、海綿動物門 、腔腸動物門、櫛水母動物門 、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 、顎胃動物門 、
輪蟲動物門 、輪形動物門 、腹毛動物門 、動吻動物門 、線蟲動物門 、線形動物門 、棘頭動物門 、內肛動物門 、軟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須腕動物門 、螠蟲動物門 、星蟲動物門 、鰓曳動物門 、緩步動物門 、舌形動物門 、節肢動物門、帚蟲動物門 、外肛動物門 、腕足動物門 、棘皮動物門、毛顎動物門 、半索動物門 、脊索動物門
原核生物: 光能營養原核生物門、化能營養原核生物門

『捌』 埃迪卡拉動物群的生物門類

埃迪卡拉生物群包含三個門,22個屬,31種低等無脊椎動物。
三個門是:腔腸動物門,環節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
其中:水母(Mesoid)有7屬9種;水螅綱有3屬3種;海鰓目(Pennatulaceun)(珊瑚綱)有3屬3種;缽水母2屬2種;多毛類環蟲2屬5種;節肢動物2屬2種。(各個版本文件分類有所不同,需進一步考證)
以後世界各地都發現了此類化石。

『玖』 關於扇形生物

憑借我過去學的知識,無脊椎動物里沒有扇形動物這一說,只有扁形動物門;
如果你說的扇形動物指的是貝類,那是屬於軟體動物門。

動物界的第二大門。身體柔軟,左右對稱,不分節,由頭部、足部、內臟囊、外套膜和貝殼 5 部分組成。通稱貝類。該門動物共分8綱,有 10 余萬種,分布廣泛,從寒帶、溫帶到熱帶,從海洋到河川、湖泊,從平原到高山,到處可見 。
結構功能 頭部位於身體前端。原始種類頭部不發達 ,僅有口,進化的種類頭部發達,生有觸角和眼等感覺器官 。足部是位於身體腹側的運動器官,隨生活方式不同呈現不同形式:足部跖面平滑或側面扁,呈斧刃狀,也有些種類能分泌足絲,在頭足綱,足環繞頭部,上面生有許多吸盤,並有一部分變態成漏斗,適於游泳生活。貝殼由外套膜分泌的鈣質和有機質形成。大多數種類有1扇貝殼,也有不少種類有2扇貝殼 ,很少數種類有8扇貝殼 。貝殼由碳酸鈣和少許有機質構成。軟體動物雌雄異體通過交尾受精,或將生殖產物分別排到水中受精。雌雄同體大多通過交尾受精。
生態 生態習性因種類而異。腹足類在陸地、淡水和海洋均有分布,雙殼類只生活在淡水和海洋中,其他類群則完全生活在海洋中。它們的生活方式有:浮游生活、游泳生活、底棲生活和寄生生活4種。
意義 軟體動物中有很多種類可以為人類所利用。①食用。海產的鮑、玉螺、香螺、紅螺、東風螺、泥螺、蚶、貽貝、扇貝、江珧、牡蠣、文蛤、蛤仔、蛤蜊、蟶、烏賊、槍烏賊、章魚,淡水產的田螺、螺螄、蚌、蜆,陸地棲息的蝸牛等肉味鮮美,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②葯用。鮑的貝殼(中葯稱石決明),寶貝的貝殼叫海巴,珍珠、烏賊的貝殼叫海螵蛸,以及蚶、牡蠣、文蛤、青蛤等的貝殼等都是中葯的常用葯材。從鮑魚、鳳螺、海蝸牛、蛤、牡蠣、烏賊等可以提取抗生素和抗腫瘤葯物。③農業用。產量多的小型軟體動物可以做農田肥料或飼料,河蜆可以飼養淡水魚類。④工業用。軟體動物的貝殼是燒石灰的良好原料。珍珠層較厚的貝殼( 如蚌、馬蹄螺等 )是制鈕扣的原料 。⑤ 工藝用或裝飾用。很多貝類的貝殼有獨特的形狀和花紋,富有光澤,絢麗多彩,是古今中外人士喜歡搜集的玩賞品。
危害 但也有許多種類危害人體,常造成經濟上的損失,陸生的蝸牛、蛞蝓等吃植物的葉、芽,危害蔬菜、果樹、煙草等;海洋中的一些肉食性種類,能殺害牡蠣、泥蚶等的幼苗,造成養殖雙殼類的損失;一些草食性種類常吃海帶、紫菜的幼苗,是藻類養殖的敵害。在淡水和陸生的軟體動物中,椎實螺是肝片吸蟲的中間宿主,豆螺是中華分枝睾吸蟲的中間宿主,扁卷螺是薑片蟲的中間宿主,短溝蜷是肺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是日本血吸蟲的中間宿主,對人類的危害十分嚴重。海洋中的船蛆、海筍等是專門穿鑿木材或岩石穴居的種類,對於海洋中的木船、木樁和海港的木、石建築都有危害。營附著或固著生活的種類常大量附著在船底,可以影響船隻的航行速度。有些附著生活的種類,可以堵塞水管,影響生產。
軟體動物門在地質歷史時期中有很多可作為指示沉積環境的指相化石。在世界和中國寒武系的最底部,已有單板綱和其他軟體動物化石出現,中生界的不少菊石成為洲際范圍內劃分 、對比 地層 的帶化石 ,有些 可用以了解 古水域 溫度、含鹽度等;蝸牛化石能反映第四紀氣候環境。
軟體動物種類繁多,生活范圍極廣,海水、淡水和陸地均有產。已記載130000多種,僅次於節肢動物,為動物界的第二大門。軟體動物的結構進一步復雜,機能更趨於完善,它們具有一些與環節動物相同的特徵:次生體腔,後腎管,螺旋式卵裂,個體發育中具有擔輪幼蟲等,因此認為軟體動物是由環節動物演化而來,朝著不很活動的生活方式較早分化出來的一支。

熱點內容
催眠老師小說 發布:2025-07-16 03:15:50 瀏覽:700
楊彭美術 發布:2025-07-16 02:49:22 瀏覽:348
變速教學 發布:2025-07-16 02:29:54 瀏覽:141
上海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發布:2025-07-15 22:34:05 瀏覽:384
夏天的雷雨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5 20:44:07 瀏覽:606
教師資格證的報名時間 發布:2025-07-15 20:21:42 瀏覽:534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 發布:2025-07-15 19:20:08 瀏覽:236
有多少可以重來 發布:2025-07-15 16:35:06 瀏覽:279
洗牙多少錢一般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6:08:33 瀏覽:610
蒙脫石散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5:36:52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