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速教學
『壹』 山地自行車的變速器如何調節
山地自行車的變速器調整步驟:
山地車變速器有3×6,3×7,3×8,3×9等多種類型,如果您的用車需求只是早晚上班通勤,買3×6、3×7就夠了,如果您主要用來長途騎行或職業賽車,推薦3×8,3×9甚至往上。
如果前面的牙盤是1檔,後面的飛輪最好配12345檔使用,如果前面是2檔,後面最好配234567檔使用,如果前面是3檔,後面最好配789檔使用。
鏈條,要盡量與車身保持平行,即使不平行,交叉的角度也盡可能的小,不然會加速磨損鏈條,甚至會滑絲,滑絲了車就騎不了了,必須用手把鏈條硬掰到齒輪上卡住,才能繼續騎,鏈條很臟,很麻煩,而且不容易掰扯,所以,要隨時往下觀察鏈條角度。
『貳』 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與時間的關系(教案+學
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與時間的關系教案概要
一、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速度與時間的關系,能夠運用該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 過程與方法:通過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 教學重點: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及其推導過程。
- 教學難點:理解加速度為常數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意義,以及如何通過數學方法推導出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
三、教學內容
引入新課
- 通過實例或視頻展示勻變速直線運動,如汽車勻加速啟動、物體自由落體等,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概念講解
- 勻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且加速度保持不變的運動。
- 加速度: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定義為速度變化量與時間變化量的比值,即$a = frac{Delta v}{Delta t}$。
速度與時間關系式的推導
- 初速度不為零的情況:
- 已知加速度$a$為常數,根據加速度的定義,有$frac{Delta v}{Delta t} = a$。
- 將$Delta v$表示為$v_2 v_1$,$Delta t$表示為$t_2 t_1$,代入上式得$v_2 v_1 = a$。
- 整理得$v_2 = v_1 + a$。
- 若以初始時刻$t_1 = 0$,初始速度$v_1 = v_0$為參考,則上式可簡化為$v = v_0 + at$。
- 初速度為零的情況:
- 當物體從靜止開始運動時,初速度$v_0 = 0$,則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簡化為$v = at$。
- 初速度不為零的情況:
加速度的二次導數理解
- 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a$為常數,即加速度的變化率$frac{da}{dt} = 0$。
- 從數學角度看,加速度是速度對時間的導數,而加速度的恆定性意味著速度對時間的二次導數也為零。
- 這進一步證明了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速度隨時間的變化是線性的。
例題講解與練習
- 通過例題展示如何運用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解決實際問題。
- 組織學生進行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課堂小結
- 總結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及其推導過程。
- 強調加速度為常數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核心地位。
作業布置
- 布置相關練習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以檢驗學習成果。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 採用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和練習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實例和推導過程,增強直觀性和趣味性。
五、教學評價
- 通過課堂觀察、提問、練習和作業完成情況等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 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叄』 高一物理《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應用》教案
高一物理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應用重點是培養學生分析運動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我在這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一物理《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應用》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例題的討論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式 及 。
2、了解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律。
3、進一步體會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運動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例題1自然的引出推論公式,即位移和速度關系 ,通過思考與討論對兩個基本公式和推論公式做了小結,啟發學生總結一般勻變速直線運動問題涉及到五個物理量,由於只有兩個獨立的方程式,因此只有在已知其中三個量的情況下,才能求解其餘兩個未知量,引導同學思考和總結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特殊規律.教材通過例題2,實際上給出了對於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特點 ,強調由兩個基本公式入手推導出有用的推論的思想,培養學生分析運動問題的能力和應用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法建議
通過例題或練習題的討論,讓學生自己分析題目,畫出運動過程草圖,動手推導公式,教師適時地加以引導和總結,配合適當的課件,加強學生的認識. 在推導位移公式時直接給出的,在這里應向學生說明,實質上它也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兩個基本公式的推論.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推論公式的得出及應用.
教學難點: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比例關系.
主要設計:
一、例題1的處理:
1、讓學生閱讀題目後,畫運動過程草圖,標出已知條件, ,a,s,待求量 .
2、請同學分析解題思路,可以鼓勵學生以不同方法求解,如「先由位移公式求出時間,再利用速度公式求 」等.
3、教師啟發:上面的解法,用到兩個基本公式,有兩個未知量t和 ,而本題不要求求出時間t,能否有更簡單的方法呢?可以啟發學生兩個基本公式的 消去,能得到什麼結論呢?
4、讓學生自己推導,得到 ,即位移和速度的關系,並且思考:什麼條件下用這個公式更方便?
5、用得到的推論解例題
二、思考與討論的處理
1、 三個公式中共包括幾個物理量?各個公式在什麼條件下使用更方便?
2、用三個公式解題時,至少已知幾個物理量?為什麼?[(知三求二)因為三個公式中只有(1)(2)兩個是基本公式,是獨立的方程,(3)為推論公式,所以最多隻能求解兩個未知量]
3、如果物體的初速度等於零,以上三個公式是怎樣的?請同學自己寫出:
三、例題2的處理
1、讓學生閱讀題目後,畫運動過程草題,標出已知量 、待求量為 .
2、放手讓同學去解:可能有的同學用公式(3)和(1)聯立先解出a再求出t;也可能有的同學利用前面學過的 ,利用 求得結果;都應給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學受例1的啟發,發現本題沒讓求加速度a,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聯立消去a,得到 .
3、得到 後,告訴學生,把它與 對比知,對於勻變速直線運動 ,也可以當作一個推論公式應用,此公式也可由 ,將位移公式代入.利用 求得.(請同學自己推證一下)
4、用 或 解例2.
四、討論典型例題(見後)
五、討論教材練習七第(5)題.
1、請同學根據提示,自己證明.
2、展示課件,下載: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見媒體資料)
3、根據課件,展開討論: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於什麼?
(2)1秒內,2秒內,3秒內……位移之比等於什麼?
(3)第1秒內,第2秒內,第3秒內……位移之比等於什麼?
(4)第1秒內,第2秒內,第3秒內……平均速度之比等於什麼?
(5)第1個1米,第2個1米,第3個1米內……所用時間之比等於什麼?
探究活動
根據本節所學知識,請你想辦法測出自行車剎車時的初速度及加速度,需要什麼測量儀器?如何測量?如何計算?實際做一做.
如何提高做物理作業的效率
(1)課後作業的目的要明確:鞏固課堂所學,進一步鞏固考點。
很多學生做作業就特別被動,就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有一些題做錯了,錯因是什麼?也不認真分析答案,更不用說與課題筆記做個對照了。做老師布置的作業,本身是一個復習的過程,是一個強化知識的過程,兩者並沒有割裂開,也不應該割裂開;兩者是統一的,都是消化知識、吸收知識的過程。
另外,課堂筆記中的一些口頭作業也應該看看,比如老師課堂上讓我們總結下動能定理的研究對象,等等。有時候我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覺得聽了一遍就認為掌握了,可在考試中考題略作變形,我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課堂上老師講過的題沒有搞扎實,所以我說同學們要耐得住寂寞,把筆記認真看看,多看幾遍,即使你覺得很無聊;不過對你的學習確實是有幫助的。
(2)平時做作業給自己限定時間,提高解題速度。
很多學生做題慢,平時做作業不著急,本來這道題五分鍾就能做完,總習慣做十分鍾,這樣的不良習慣,一旦養成,考場上想提高解題速度都難。
提高解題速度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計算能力,數學計算能力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也要抓起來。數學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工具,特別是綜合的解答題,最終都是要用數學知識(列方程組)來求解,計算錯誤扣分很嚴重,同學們必須強化數學計算能力,把常用到的數學知識做個歸納。比如,方程組的求解運算、公式的推導、等差數列、三角函數、求最大值等都要在課下最好下點功夫整理。
(3)注意前面知識點的復習。
物理考題非常綜合,一道考題可能考到很多知識點,同學們都應該認可高中物理題的這個特點。比如,我們學到磁場這部分的時候,還是要藉助於力學中圓周運動、功和能等知識點來分析。很多學生之所以學不好磁場或電磁感應,就是因為前面的力學部分內容全部都忘掉了,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在做作業前把前面需要用到的知識點,特別是自己前期沒學明白的地方好好鞏固下。利用課外瑣碎的時間去復習這些知識點,養成經常復習、經常查漏補缺的好習慣。
(4)課下做作業有問題就要多與周圍小夥伴們交流。
其實學生們之間相互提問、交流、討論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未必比老師講課差。課下做作業時同學們遇到不懂的物理問題,多去問問他人,有時一道難題大家都不會做,可討論著討論著,大家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很有可能思路就有了。這種學習模式一點都不壓抑,都非常主動,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