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宋的歷史

宋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2 00:53:07

『壹』 宋朝歷史

宋朝的歷史網上去找,歷史表我給你:宋皇室960年—1279年
廟號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宋太祖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趙匡胤 960年—976年 建隆960年—963年、干德963年—968年、開寶968年—976年
宋太宗 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趙光義 976年—997年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雍熙984年—987年、端拱988年—989年、淳化990年—994年、至道995年—997年
宋真宗 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趙恆 997年—1022年 咸平998年—1003年、景德1004年—1007年、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天禧1017年—1021年、干興1022年
宋仁宗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趙禎 1022年—1063年 天聖1023年—1032年、明道1032年—1033年、景佑1034年—1038年、寶元1038年—1040年、康定1040年—1041年、慶歷1041年—1048年、皇佑1049年—1054年、至和1054年—1056年、嘉佑1056年—1063年
宋英宗 體干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趙曙 1063年—1067年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神宗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趙頊 1067年—1085年 熙寧1068年—1077年、元豐1078年—1085年
宋哲宗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趙煦 1085年—1100年 元佑1086年—1094年、紹聖1094年—1098年、元符1098年—1100年
宋徽宗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趙佶 1100年—1125年 建中靖國1101年、崇寧1102年—1106年、大觀1107年—1110年、政和1111年—1118年、重和1118年—1119年、宣和1119年—1125年
宋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趙桓 1125年—1127年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 1127年—1162年 建炎1127年—1130年、紹興1131年—1162年
宋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趙昚 1162年—1189年 隆興1163年—1164年、幹道1165年—1173年、淳熙1174年—1189年
宋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敦 1189年—1194年 紹熙1190年—1194年
宋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趙擴 1194年—1224年 慶元1195年—1200年、嘉泰1201年—1204年、開禧1205年—1207年、嘉定1208年—1224年
宋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趙昀 1224年—1264年 寶慶1225年—1227年、紹定1228年—1233年、端平1234年—1236年、嘉熙1237年—1240年、淳佑1241年—1252年、寶佑1253年—1258年、開慶1259年、景定1260年—1264年
宋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1265年—1274年
宋恭帝 孝恭懿聖皇帝 趙顯 1274年—1276年 德佑1275年—1276年
宋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趙昰 1276年—1278年 景炎1276年—1278年
宋末帝 衛王 趙昺 1278年—1279年 祥興1278年—1279年

『貳』 宋朝歷史~!

五代十國(907-960)
唐亡後,朱全忠在開封建梁,嗣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唐、晉、漢、周等五個朝代,因為這些名稱已經出現過,為了與前代相區別所以史學工作者們為它們都加了一個「後」字
五代更替:後梁(907-927)、後唐(923-936)、後晉(936-946)、後漢(947-950)、後周(951-960)【五代基本均為內亂或掌軍武將所滅由武將建立下一朝代】
十國:約同五代同時又相繼在南方出現了10個政權是為「十國」(大致919-979)。這十國是:吳、南唐、吳越、閩、南漢、楚、荊南、前蜀、後蜀和北漢【十個政權中唯有北漢政權在北方,都太原】
宋遼夏金(960-1279)
960年後周為禁軍統帥趙匡胤所滅,建立宋朝史稱「北宋」,趙匡胤為宋太祖,北宋建立後開始了「先南後北」的統一事業,先征服富庶但弱小的南方,然後在北上滅北漢收復幽雲地區,從乾德元年(963)開始到太平興國四年(979)消滅北漢為之,背誦基本完成了統一事業結束了長期分立割據的局面。
遼朝:契丹人所建,契丹是鮮卑的分支,在四世紀前期已現於記載,907年耶律阿保機被推為可汗。916年統一各部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定都上京潢府,耶律德光時期改名為「遼」,979年高粱河之戰和986年的北伐均以背誦失敗告終,景德元年(1004)訂立「澶淵之盟」,從此遼宋基本消除了戰爭。
西夏:由黨項人所建,為羌族的一支,唐末,黨項平夏部酋長拓拔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賜姓李。
宋太祖時,黨項曾入貢。以後,黨項酋長李繼遷時叛時降,死後其子德明與議和,死後其子李元昊即位,寶元元年(1038)正式稱帝,國號「大夏」,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史稱西夏。
從康定元年(1040)起,西夏與北宋不斷發生戰爭,多以北宋戰敗告終。後由於本國災荒不斷、物資缺乏、人民厭戰等原因,西夏與北宋妥協,訂立了「慶歷和議」。
大理:937年,白族起義首領段思平推翻大義寧政權,建立「大理」政權,與北宋保持密切的商業交往。
金:女真族所建,10世紀初大多依附契丹,11世紀中期完顏部壯大逐漸統一女真各部。
政和三年(1113)完顏阿骨打成為部落聯盟酋長開始反抗遼朝統治,1115年,稱帝,國號「大金」,定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縣南)。
遼、北宋的滅亡
遼天祚帝時北宋派人渡海到金國相約夾攻遼朝。史稱「海上之盟」。1122年初,金兵攻下遼中京、西京等地,天祚帝西逃。宣和七年(1125)二月,天祚帝被俘,遼亡。十月,金兵分兩路南下,徽宗傳位給趙恆(欽宗),隨後南逃,抗戰派首領李綱在廣大軍民支持下展開保衛戰,靖康元年(1126)秋,金兵再次南下攻陷開封,1127年四月初撤兵,擄走徽、欽二宗,史稱「靖康之難」,金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北宋亡。
南宋:1127年五月,康王趙構即皇帝位,改年號「建炎」南宋建立,但直到1132年正月,那送朝廷才在臨安府(今杭州)安頓下來,以後南宋決定與金議和,正式下令定都臨安。
蒙古:東胡的一支,12世紀末雖然形成了如蒙古、塔塔爾、克烈等強大部落但仍受到金朝的統治。
鐵木真征服各部後統一了蒙古高原,於是「蒙古」成為大漠南北地區得統稱。1206年,在斡南河畔召開了忽里勒台,推其為蒙古大汗,即「成吉思汗」
從1211年春開始,蒙古不斷進兵金朝。1226年秋,發動對西夏戰爭,1227年西夏滅亡。成吉思汗死後窩闊台為大汗,聯合宋滅金。1234年,蒙宋聯軍合功蔡州(今汝南)哀宗自殺,金忘。
滅金之後,蒙古著手滅宋1276年二月攻陷臨安,1279年二月,陸秀夫背著幼帝投海而亡,南宋亡。

『叄』 宋的歷史文化

「宋」地位特殊,與周為客,在繼承與發展殷商文化,特別是商業文化方面,功不可沒。
相傳,趙匡胤在做歸德府的太守時,敬重微子,多次前去祭拜。由於自己曾做過「宋地」的太守,發跡地也在「宋地」,建國之後也為了效仿微子的仁義品德,將國號定為「宋」。
到了明萬曆年間,歸德府知府鄭三俊為微子重新立了墓碑,上書「殷微子之墓」。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在修206省道時,發現了一個長約1里的墓道,直通到微子墓穴。考古專家在墓葬內挖掘出一把青銅劍,以及陶器。
「天下宋姓源於商」的說法,已經得到了認可,微子墓也成了世界宋姓的拜祖之地。
2009年3月10日,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到此祭拜微子啟,並對陪同的人士說:「以後我的人生資料就可以寫:『祖籍商丘,生在湘潭,台灣打工。』」

『肆』 宋代歷史

找了好多,實在找不到啊

看看這個,應該差不多的距離

『伍』 北宋的歷史。和南宋有什麼關系

南宋王朝是北宋王朝的延續。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改元建隆。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王朝。到公元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定都開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使北宋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威脅之中。

南宋的建立是因為在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宋都城汴京(即今開封),公元1127年四月,金擄走了宋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宋滅亡.到此為北宋。公元1127年五月,宋徽宗另一個兒子趙構逃到南京,即位為帝,即宋高宗,重建宋朝,後稱為南宋,以後定都臨安,即現杭州。總體來說北宋南宋,是因為重大事件的發生導致首都遷移及版圖變化,後世才如此區分的。

(5)宋的歷史擴展閱讀:

靖康之難中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女真人俘虜,包括皇後,嬪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員和宮廷女官、大臣,宮廷樂師,廚師等都被女真人俘虜北上,康王趙構得以倖免。1127年,金國從開封府撤軍,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史稱偽楚。由於張邦昌原為宋臣,後降金,開封軍民對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舊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萬般無奈之下,張邦昌以孟皇後之名,下詔書立趙構為帝。

1127年四月二十一日,趙構從濟州南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營築「中興壇」 ,於五月初一正式即位,改元建炎。

張邦昌被殺,成為宋朝唯一被殺死的文臣。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以張邦昌被廢為名,繼續大舉南侵。之後宋高宗一路南逃,過淮河渡長江。南宋也進行北伐,由宗澤、岳飛、韓世忠、吳玠等抗金將領指揮,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和金國的聯軍。

後宋、金達成紹興和議,雙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到南宋中後期奸相頻出,朝政糜爛腐敗,而處於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征服金國後開始大舉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拚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攻佔,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宋末帝趙昺隨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滅亡。

『陸』 宋朝的歷史

宋朝(北宋及南宋)的歷史時期是960年到1279年,而元憲宗蒙哥是1259年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也就是在蒙哥死後20年,宋朝滅亡。

『柒』 宋朝歷史簡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捌』 宋有怎樣的歷史

10世紀60年代到13世紀70年代建立的以漢族為主體的封建王朝。960年在開封建國,1127年政權南遷後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被元朝滅亡。習慣上稱1127年前的宋朝為北宋,1127年後的宋朝為南宋。

『玖』 宋朝的歷史

宋朝,共分兩宋,北宋京城在汴梁(開封),南宋的京城在臨安。

『拾』 宋朝的重要歷史事件

1、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2、澶淵之盟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

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

3、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4、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是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

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宋高宗希望把生母本人和徽宗的遺體接回,答應金殺岳飛。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

《紹興和議》立刻實現,宋高宗生父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5、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有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嘗試化為泡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橋兵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澶淵之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靖康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紹興和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崖山海戰

熱點內容
晉商歷史 發布:2025-07-19 00:08:49 瀏覽:421
安大歷史考研 發布:2025-07-19 00:02:57 瀏覽:382
教師幫扶學生記錄 發布:2025-07-18 20:01:06 瀏覽:677
運動鞋哪些好 發布:2025-07-18 18:41:48 瀏覽:456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