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歷史
『壹』 人教版高一歷史教材
都是我慧敏姐姐教給我的,慧敏姐,我愛你!!!!!!!!!!
1;土地革命時期。
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債務和剝削。
(1931年春毛爺爺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抗日戰爭時期。
內容: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解放戰爭時期。
內容: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建國初期。
內容: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保護富農經濟。
三大改造時期。
內容: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改革開放新時期。
內容:在全國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廢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
2;三次
1,文家市會議;由城市轉向農村。
2,1949七屆二中全會;由鄉村轉向城市。
3,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由階級斗爭轉向經濟建設。
3;革命中心通過長征由南方轉向北方。
中共中央所在地:1921——1927上海,1931——1935江西瑞金,1936——1947延安,1947——1949西柏坡,1949,10,1——NOW北京
4;這題我也不懂
5;我只知道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結合起來。
建設道路不知道
6;這些書上都有
7;1,1894年7月-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
2,1900年6月初,八國聯軍侵華有小日本。
3,1914年秋小日本侵入中國山東,又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4,1931.9.18.九一八事變後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落入日軍之手。(局部抗戰開始)
5,1935年,華北事變,簽訂何梅協定,策劃華北五省自治。
6,1937.7.7.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全面抗戰開始,抗日戰爭爆發)
8;1九一八事變後,中共及時發表宣言,通電,提出「發動群眾斗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打擊」的號召。
2華北事變後,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3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4毛爺爺《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奠定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基礎。
5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6七七事變爆發後全面抗戰開始,第二天,中共發表抗日通電。
7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確定了准備抗日的方針。
8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也發表自衛宣言。
9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新四軍和八路軍。
101937.9.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9 背景:1國內階級矛盾為主 2中日民族矛盾為主
內容:1打倒軍閥和列強 2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方式:1黨內合作 2黨外合作
影響:1I don not know 2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10 1,合理調整工商業
2,社會主義改造,民族資本主義就over掉了。
11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好的,結合了國家的實際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是壞的,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
12 洋務派 頑固派 維新派 革命派 保皇派 立憲派 激進派
13 1,辛亥革命
2,建國
3,改革開放
14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下產生。
2發展:20世紀初,辛丑條約後。列強加大對華投資的刺激;清末新政獎勵實業;人民反帝斗爭的推動。
3進一步發展(民資的短暫春天)。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民資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歐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無暇東顧;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高漲。
4合理調整工商業
5社會主義改造,民資over。
『貳』 人教版高中歷史目錄
必修1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探究活動課 「黑暗」的西歐中世紀——歷史素材閱讀與研討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第8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第13課 辛亥革命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第16課 抗日戰爭
第17課 解放戰爭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第19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20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第21課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22課 祖國統一大業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23課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第27課 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必修2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 發達的古代農業
2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3 古代商業的發展
4 古代的經濟政策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的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5 開辟新航路
6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7 第一次工業革命
8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9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10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1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2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13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4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15 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16 大眾傳媒的變遷
探究活動課 中國民生百年變遷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17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8 羅斯福新政
19 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20 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
21 二戰後蘇聯的經濟改革
第八單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22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23 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
24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必修3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課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第3課 宋明理學
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第5課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7課 啟蒙運動
第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第9課 輝煌燦爛的文學
第10課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第四單元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第11課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
第13課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六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第17課 毛澤東思想
第18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21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第22課 文學的繁榮
第23課 美術的輝煌
第24課 音樂與影視藝術
『叄』 人教版高中歷史課本電子版在哪兒可以下載
人教學習網,呵呵,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旗下的學習性網站,電子課本做的很專業,不過好像不支持下載哦,可以在線學習的。反正現在上網也挺方便的!
『肆』 急急急,誰知道人教版高中歷史共有幾本必修幾本選修幾本
1、必修:3本;選修:6本。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由必修課和選修課構成。
2、普通高中歷史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
3、普通高中歷史選修課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內容,旨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歷史選修課分為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等六個模塊。在教材編寫和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相關學習內容。
(4)人教版高中歷史擴展閱讀:
一、必修課程
歷史(Ⅰ)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共有9個專題。
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了解中外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歷史(Ⅱ)著重反映人類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共有8個專題。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經濟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並在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了解自古以來中外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以及人類為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進一步加深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的認識,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歷史(Ⅲ)
歷史(Ⅲ)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進程及其重要內容,共有8個專題。
思想文化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思想文化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程,並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發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及相關人物,進一步從思想文化層面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徵,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參考資料:人教版高中歷史--人教版出版社
『伍』 高中歷史課本人民版和人教版區別是什麼
你好
人民版的是人民出版社編寫的,人教版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兩個版本的教材體例編排、章節設置、選取內容都有好多不一樣的地方。
根據課標的要求,這兩個版本的教科書整體都採用「古今中外」合編的「模塊—專題」體例。在這個大的體例框架內,各個版本的教科書在體例構建上又各具特色。
人教版對課標進行了一定的整合,即模塊內把古代和近現代的中西歷史按時期有限混編在一起,強調有限混編,是因為教科書雖然把某一時期中西歷史編到了一起,但是在邏輯結構和內容上卻未將中西歷史交融在一起。
人民版教科書是教育部歷史課程標准研製組編寫的教科書,在體例構建上嚴格遵循課標的結構體系,先中國後西方,注重歷史的時序性。就必修部分來看,人民版教科書與課標規定的三個學習模塊,25個學習專題的內容和順序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專題名稱上稍有改動。從其體例安排來看,編寫者顯然主張在模塊內中外分開編寫。
但人教版的好用 理由是:我們正在學習人民版的歷史,但歷史老師說人教版的內容更翔實。
謝謝 望採納
『陸』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整理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百家爭鳴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與「 禮」的學說,儒家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基本文獻,這六部書被稱為「六經」。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他認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恆不變的。老子的思想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獎勵耕戰,實施嚴刑峻法是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點。李悝所著的《法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
戰國法家在政治實踐中逐步形成重法、重術、重勢的不同學派。戰國末期的韓非將三者糅合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將法家理論系統化。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翟,墨家學說的主旨是「兼相愛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賢等一系列主張。這些主張貫穿著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墨家的貢獻主要表現在認識論和邏輯學方面。
二、儒學的興起
秦的「焚書坑儒」使儒學的發展進入低潮,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
太學的建立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
隋唐科舉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學經典,儒學成為執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太長了,我發給你吧~!
『柒』 高中歷史課本人民版和人教版區別
你好
人民版的是人民出版社編寫的,人教版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兩個版本的教材體例編排、章節設置、選取內容都有好多不一樣的地方。
根據課標的要求,這兩個版本的教科書整體都採用「古今中外」合編的「模塊—專題」體例。在這個大的體例框架內,各個版本的教科書在體例構建上又各具特色。
人教版對課標進行了一定的整合,即模塊內把古代和近現代的中西歷史按時期有限混編在一起,強調有限混編,是因為教科書雖然把某一時期中西歷史編到了一起,但是在邏輯結構和內容上卻未將中西歷史交融在一起。
人民版教科書是教育部歷史課程標准研製組編寫的教科書,在體例構建上嚴格遵循課標的結構體系,先中國後西方,注重歷史的時序性。就必修部分來看,人民版教科書與課標規定的三個學習模塊,25個學習專題的內容和順序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專題名稱上稍有改動。從其體例安排來看,編寫者顯然主張在模塊內中外分開編寫。
但人教版的好用 理由是:我們正在學習人民版的歷史,但歷史老師說人教版的內容更翔實。
謝謝 望採納
『捌』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歷史電子課本。
必修1(政治史) 必修2(經濟史) 必修3(文化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選修5(探索歷史的奧秘) 選修6(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其實各版本的新課標高中歷史書都是三本必修+六本選修,由於高考選修是各省選擇三本作為高考要求,而考題又是三選一的模式,所以一般的學校只教兩本或一本。
『玖』 求高中歷史必修三人教版目錄。 要完整的
必修3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3課 宋明理學
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第5課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7課 啟蒙運動
第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第9課 輝煌燦爛的文學
第10課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探究活動課 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歷史小論文
第四單元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歷程
第11課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第12課 探索生命起源之謎
第13課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六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第17課 毛澤東思想
第18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21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第22課 文學的繁榮
第23課 美術的輝煌
第24課 音樂與影視藝術
『拾』 全日制高中歷史和人教版歷史有什麼區別
全日制高中歷史就是歷史老教材,主要是人教版。你說的人教版是新課程下的人教版。新課程下有人教版 人民版 嶽麓版等。下面的這點就是「全日制」歷史復習資料:
高考歷史核心知識點解讀·中國近代史
專題一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鴉片戰爭的必然性
資本主義是先進的生產力。資本主義的發展已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資本主義本身具有擴張的本性,它需要足夠大的活動空間,註定要征服世界落後地區。19世紀中期,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它需要越來越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也具有了征服世界各地的經濟和軍事力量。而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對外擴張願望強烈,又有印度作為在亞洲擴張的基地,從而英國成為侵略中國的急先鋒,在侵略活動中也表現出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點。
19世紀的中國沒有跟上世界發展的主流,閉關政策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的一個弱國,然而中國面積廣大,人口眾多,物產豐饒,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因此,成為西方工業國家侵略的目標,戰前的中英正當貿易,中國處於出超地位是不正常的現象。中國市場對先進工業品的拒絕實際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落後和購買力的低下。中國的落後,最根本的是社會制度落後———腐朽的封建制度;最主要的是社會經濟落後———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最關鍵的是思想意識落後———認為自己是天朝大國,外國是蠻夷;認為科技是「奇技淫巧」,重科舉而輕實用;實行「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所有這些必然造成國家管理、社會發展、民族素質的全面落後,這是近代中國遭受侵略,並在反侵略中屢屢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不僅是要保護鴉片貿易,而且要把中國變成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以適應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些都是建立在忽視和侵犯一個古老國家的主權基礎上的。因而,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戰爭,無論如何都是非正義的,應該受到譴責的。
2.鴉片戰爭的影響
最主要的影響是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半殖民地」是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個方面都受到殖民控制,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已經逐步近代化,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是歷史的進步。另外,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中國近現代發展的主要線索是近代化的過程。從革命的角度看是民主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
3.如何評價《天朝田畝制度》
太平天國運動主要是反封建。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包括平均分配土地在內的社會改革方案,表達了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小農經濟社會的強烈願望,從而將農民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但農民階級畢竟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它提出的目標與歷史發展趨勢相悖,尤其是聖庫制度和取消商品經濟的政策,對發動農民參加起義有積極作用,但從社會文明發展來看破壞作用很大。
4.新思想的萌發
鴉片戰爭以後產生的新思潮無疑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思想,在當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就歷史發展的方向來看,其影響力畢竟有限。但必須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①新思潮並沒有使中國出現一個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社會的具體沖擊有限。②林則徐、魏源等的思想還屬於對世界的淺層次認識,封建地主階級的出身局限了其思想的發展。《資政新篇》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也缺乏資產力量的推動。
對新思想的評價:
鴉片戰爭中,中國出現了新思想,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對於啟迪人們重新認識世界,探索救國之路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然而,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都是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有著深刻的階級和時代的烙印,沒有也不可能沖破封建主義的藩籬,他們雖然提出了學習西方、改革內政的主張,但又不敢觸及封建制度,從而不可能使中國真正強盛起來。
5.如何評價《資政新篇》
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反映近代先進中國人向四方尋求真理,但它並不是這場農民戰爭的產物,因此不可能實行。太平天國運動在反封建的同時,反對外國干涉其內政,直接與外國武裝作戰,又擔負起反侵略的任務。從而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質。所有這一切,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所造成的,是以往的農民斗爭所不具備的。太平天國運動沒有也不可能反映中國社會近代化的發展要求,他們著眼於土地分配,嚮往小農經濟社會,這是與中國社會近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馳的。《資政新篇》不代表農民階級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不會也沒有產生社會作用。
專題二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統治階級內部分化的結果。因此,它是地主階級洋務派在資本主義入侵和農民革命的雙重打擊下的一種地主階級的改革和自救運動。既然是改革就必然向西方學習,既然是自救就必然是維護封建統治。洋務運動其思想的實質是立足封建主義,通過吸取西方的先進軍事和科學技術,謀求清王朝的自強。核心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它是鴉片戰爭早期地主階級開明派「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發展與變異,下啟維新變法思想,是近代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洋務運動的本意是鞏固和加強封建制度,以西學之「用」來維護中學之「體」。結果,使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陸續傳入中國,成為中國學習西方的一個重要階段,並最終導致了「中體」的動搖。
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引進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進工具;培養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識分子、技術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勢力的擴張;或多或少的增強了國防能力;誘導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在改革封建文化制度、教育制度上打開缺口,打破了傳統的重農抑商、重本輕末、輕視工商業的傳統的封建理論;為西學傳播起了推動作用。
其消極作用可歸納為:由清朝官府舉辦,為維護反動統治服務;軍事工業主要是為了鎮壓人民革命,不能為國求強;民用工業為解決軍事工業困難,不能為社會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經營管理腐敗;充滿封建觀念。
2.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1)使中國的經濟結構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佔主導地位。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使封建經濟日益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後,中國經濟結構中出現了新的成份,促進了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
(2)使中國的階級結構發生變化: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誕生並得到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發展壯大。
(3)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和民主革命的發展:在近代工業引進西方自然科學的同時,西方的社會科學知識也隨之引入,對促進民主思想的傳播起了拓荒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出現了早期的維新派,他們主張不僅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更應該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為以後的戊戌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隨著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初步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也逐漸成長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政治力量,並開始登上政治舞台。而這種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成為民族資產階級走向政治舞台的物質基礎。
(4)民族資產階級按政治地位、經濟力量不同,可分為不同的階層:第一,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不是封建政權的當權者,對封建制度有抵制;他們又有依賴帝國主義的一面,但與帝國主義也有矛盾。一般來說,他們歡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期望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制度;但又害怕暴力革命損害自身利益,希望走君主立憲的道路。愛國圖強的戊戌變法和20世紀初的收回利權運動、保路運動就反映了他們的願望。第二,民族資產階級的中下層,主要是中小資本家,他們所經營的近代企業規模小、資金不足,經濟力量比較脆弱,政治上缺乏有力的靠山。他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系較少,且常常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因此,民族資產階級的中下層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希望通過革命的方式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便是由他們發動和領導的。
3.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和影響
(1)原因:①清政府極端腐敗。如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工程等。②李鴻章避戰自保,一味妥協退讓,致使被動挨打。如平壤戰前和威海衛戰役中,李鴻章都主張避戰自保。③清軍軍備廢弛,不少官兵臨陣脫逃。④日本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大力發展軍國主義,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朝鮮和中國,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蓄謀已久。
(2)影響:①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和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機。在這場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還割地、賠款,這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亡國滅種之禍迫在眉睫。②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群體的覺醒,從而大大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政治上,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農民階級掀起了義和團運動;經濟上,出現了辦廠自救,振興實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愛國熱潮,大大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
4.洋務派與地主階級抵抗派、維新派的比較
這三個派別都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情況下,認識到應向西方學習,但是他們的學習卻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這三個派別進行比較,也可使我們加深對中國近代思想「西學東漸」的認識。
相同點:①從目的上看,都主張向西方學習,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實現富國強兵;②從方法和步驟上看,都主張購買並仿製西式炮艦,建立新式海軍;③從結果上看,都歸於失敗,鴉片戰爭失敗,使抵抗派的主張隨之失敗,甲午中日戰爭北洋艦隊的覆滅,則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戊戌政變的發生,使戊戌變法如曇花一現,很快歸於失敗。
不同點:①從目的上看,洋務派與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維新派則是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洋務派還有鎮壓人民革命運動的目的。②從內容上看,洋務派、抵抗派只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
技,而維新派還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勵發展民族工業。他們的根本分歧在於向西方「學什麼的問題」。③從失敗的根本原因上看,抵抗派的失敗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而洋務派則是把先進的生產方式嫁接到落後的生產關繫上,維新派則是由於自身的局限性。
5.康梁維新思想與早期維新思想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①早期維新思想是康梁維新思想的基礎,即康梁維新思想是對早期維新思想的繼承和發展。②都主張變法:經濟上主張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政治上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文化上主張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辦新式學校。③都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都是愛國的和進步的。
區別:①早期維新思想只是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一些改革主張,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康梁維新思想不僅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方案,還為變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歷史根據,使變法思想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②早期維新思想沒有付諸行動,康梁將維新思想與挽救民族危亡結合起來,迅速將其發展為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
專題三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北洋軍閥的統治
1.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條件
①經濟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雖然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但仍有比較大的發展。②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③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④組織基礎:興中會建立後,積極聯絡會黨,華興會、光復會、日知會等革命團體紛紛建立。⑤革命形勢:資產階級發起收回權利運動,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⑥時代要求各革命團體分散的起義先後失敗,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革命組織。
2.對三民主義的認識
(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其含義一是反滿,推翻清朝政府,而非反對所有的滿洲人,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內各民族反對民族壓迫的要求,但並沒有明確提出反帝。
(2)民權主義,即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議會共和國。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