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
① 在歷史上的事情
史書有《資治通鑒》,中外文化交流的有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遊,希望能夠幫到你
② 在歷史上出現過嗎
在《漢書來》第九十九卷《王莽傳源》中有另外一個關於巨人的非常詳細的記載:新莽六年(公元14年),天下大亂,匈奴犯邊,義軍四起,夙夜太守韓博向王莽推薦大將:「有一個奇人,身高有三米多高,腰圍有十圍,來到臣下的家裡,說願意為陛下抵抗匈奴。他自稱是山東蓬萊人,名叫巨毋霸。一般的車子坐不下他,三匹馬也拉不動他。臣下我用四匹馬拉著特別的大車,掛著虎旗,把他帶到了京城來見陛下。他睡覺要用大鼓來做枕頭,吃飯必須用鐵筷子。希望陛下能用高大的車子,虎豹之皮做的衣服,一百人的儀仗隊來迎接他, 如果在京城裡有些門太小, 他穿不過去的話, 希望陛下能下令把門改高加闊。」 (六年春,莽見盜賊多……夙夜連率韓博上言:「有奇士,長丈,大十圍,來至臣府,曰欲奮擊胡虜。自謂巨毋霸,出於蓬萊東南……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
③ 在歷史上是怎麼形成的
按照馬克思理論,是歷史是客觀的,人只是起推動作用,換個人也不一定能改變歷史方向
④ 求詳細解答:在歷史上,人們常將「
(1)原因:西漢初期六七十年間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這是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的客觀條件。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是大一統的主觀條件。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則是其實現大一統的政治基礎。 (2)大一統的措施:推恩削藩,削弱封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舉辦大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息想上的大一統。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大大增強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作用: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鞏固和加強,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
⑤ 盾山在歷史上存在嗎
盾山在歷史上是存在的,在一些史書上有一些歷史的記錄,可以證明。
⑥ 在中國歷史上是___
單純
⑦ 在歷史上是個什麼級別
曹真在演義里是個白痴。既不會打仗,屢敗於諸葛亮,受挫於司馬懿;為人又小氣,最後給司馬懿氣病,諸葛亮再寫封信給他,把他氣死了。而正史中的曹真,除了兒子生不好,其他方面都非常優秀。 演義中曹真能當上大將軍,是因為他姓曹。曹真確實姓曹,但「大司馬蹈履忠節,佐命二祖,內不恃親戚之寵,外不驕白屋之士」,曹真當上大將軍,靠的不是「親戚之寵」,而是自身的能力。 曹真的氣量 史載:曹遵與朱贊死得早,曹真同情他們,「乞分所食邑封遵、贊子」。而魏帝則「君子成人之美」,答應了他的請求。曹真出征時,士兵得到的獎賞不足的時候,就用自己家裡的財產做為賞賜。 統帥之才 曹真當上大督都主要是因為南征孫權戰功彪柄,這些在演義里都沒說到。演義里為突出諸葛亮和司馬懿,把曹真在諸葛亮在北伐時寫成了笨蛋,其實前期的戰爭主要是曹真領導的。直到曹真病逝後,司馬懿這個諸葛亮的「畢生大敵」才繼曹真之後,與諸葛亮拖了四年。 但司馬懿的作戰能力比曹真實在是差多了,曹真與諸葛亮的交戰中未有處下風,而司馬懿和諸葛亮第一次交鋒,就害死了張郃。不過司馬懿也識虛實,而且能忍,知道自己不是諸葛亮對手後,就一直堅守,直到把諸葛亮拖到病死。(當時司馬懿兵力約30萬,諸葛亮只有10萬兵。) 曹真抗擊諸葛亮北伐的經過 諸葛亮一伐中原。演義中諸葛亮先用反間計使魏免了司馬懿的官,然後出兵,大敗夏侯後,又敗曹真,魏實在沒辦法了,只得恢復司馬懿的官,司馬懿馬上擒孟達,攻街亭破馬謖,諸葛亮全線潰退。 事實上,司馬懿根本沒參戰。諸葛亮出兵時,魏准備不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投降,魏帝派曹真統領大軍守郿城,派張郃攻街亭。曹真在箕谷打敗趙雲、鄧芝統率的偏師,張郃佔領街亭。諸葛亮轍軍。安定楊條據守城池不降,曹真挺兵圍安定,楊條和眾人說:「大將軍自來,吾原早降耳。」就自縛出降,三郡皆降。 諸葛亮二伐中原。曹真精確地預料到諸葛亮二伐中原時必攻陳倉,便推薦郝昭守城。諸葛亮後來果然攻不下陳倉就退兵了。郝昭本是曹真推薦的,演義挺搞笑的,這推薦人也硬換成了司馬懿。還編了幾個故事,說諸葛亮大敗曹真。 曹真還主動率大軍想要大舉攻蜀,也就是演義描述的諸葛亮四伐中原,但史傳是因為連續大雨造成路斷,曹真班師。 曹真之死 曹真在洛陽病死,想來諸葛亮一封信還不至於能罵死人。曹真的長子曹爽把持權政,被司馬懿發動政變,曹爽兄弟懦弱不知所措,又下不定決心用桓范的計策,桓范大哭:曹真英明,生了你們兄弟幾人,是一群蠢豬。(原話: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
⑧ 在歷史上
梁武帝父子
梁武帝蕭衍,太子蕭統和梁元帝蕭繹
梁武帝
梁武帝是一個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學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可以說是堪稱翹楚,不在另三位開國皇帝之下。他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則更為突出。史書稱他:「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學術上,梁武帝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為卓著。在經學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天監十一年(512年),又製成吉、凶、軍、賓、嘉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布施行;在史學方面,他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歷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並「躬制贊序」。他對此書頗為自負,曾對臣下說:「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可惜,此書到宋朝時即已失傳,這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a
他又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凈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說,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梁武帝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484——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眺、沈約、任眆、范雲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建梁稱帝後,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梁武帝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內容、題材可大致分為四類:言情詩、談禪悟道詩、宴遊贈答詩、詠物詩。)梁武帝的言情詩集中在新樂府辭中,又稱擬樂府詩,數量幾乎佔了其全部詩作的一半。樂府是古代專門掌管音樂的官署。據學者研究,至遲在周代便設有樂官,稱為大司樂,以樂府為音樂官署的名稱,則始於秦。到了漢代,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職。漢武帝時,樂府的性質和規模與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時,樂府除製作樂章、訓練樂工之外,還廣泛採集民間歌謠配樂演唱。凡由樂府機構製作和採集的歌辭,以及文人以樂府題寫作的詩,後世皆稱為「樂府詩」或「樂府」。其中,民歌是樂府詩中最有生氣的部分。I
魏晉時,樂府停止了採集民歌的工作,當時的樂府詩也出現了日趨雅化的傾向。到了南朝,江南新異風格的民歌再次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重視,通過樂府機構的採集、演唱,對文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由於江南民歌言情的題材、內容,及其纖弱綺麗的風格特點,適應了當時統治階級對聲色的愛好,因而被廣泛模擬創作。
蕭衍任雍州刺史駐居襄陽時,就非常喜好當地的民歌,他的許多擬樂府詩,如《芳樹》、《有所思》、《臨高台》等,便是在此時創作出來的。即使在稱帝以後,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在天監十一年(512年),他親自動手改西曲(南朝樂府民歌分為吳歌和西曲兩大部分。前者產生於建康周圍,此地相襲稱為吳地,故其民間歌曲稱為吳歌;後者產生於江、漢流域的荊、郢、樊、鄧幾個主要地區,是南朝西部軍事重鎮和經濟文化中心,故其民間歌曲稱為西曲),制《江南上雲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見其愛好沉迷的程度。
和樂府民歌一樣,蕭衍的樂府擬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為詠唱對象。他的大多數詩作都是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殷盼,為離別相思所苦的情態,感情纏綿,風格綺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如「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君志固有在,妾驅乃無依。」(《子夜四時歌。冬歌》);「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襄陽蹋銅蹄歌》)等。鄭振鐸先生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艷可愛」。此話確有一定的道理。
蕭統
蕭統(501~531)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梁武帝蕭衍長子。齊中興元年生於襄陽。蕭衍曾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蕭統2歲被立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蕭統對文學頗有研究,招集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3萬卷,編集成《文選》30卷。《文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選編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種文體代表作品,對後世有較大影響。"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選文准則,為後世推崇。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梁元帝
梁元帝蕭繹 (508~554) 南朝梁皇帝。字世誠,小字七符。在位三年。蕭衍第七子,初封湘東郡王,後任侍中、丹陽尹。普通七年 (526)出任荊州刺史,都督荊、湘、郢、益、寧、南梁六州諸軍事,控制長江中上游。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圍建康,梁各路援軍集結於建康城外有二三十萬之多。而蕭繹只派兒子蕭方智等率軍萬人往救,後又派王僧辯率舟師萬人增援,次年三月,景攻破台城,王僧辯舟師盡沒。不久,又命王僧辯擊潰在郢州(今湖北武昌)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六兄蕭綸;並向西魏稱臣,襲殺益州刺史蕭紀(蕭衍第八子)。蕭繹翦除兄弟的目的達到後,便於天正元年(552)在江陵即位稱帝。年號承聖。但當時梁州、益州已並於西魏,襄陽也在西魏控制之中。江陵形勢十分孤立。承聖三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於謹、宇文護率軍五萬南攻江陵。十一月江陵城陷,蕭繹被俘遭害。次年其子蕭方智在建康稱帝,追尊為元帝。蕭繹盲一目,少聰穎,好讀書,善五言詩,但性矯飾,多猜忌。藏書十四萬卷,於江陵城破時自己燒毀。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種,四百餘卷,今僅存《金樓子》。
⑨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9)在歷史上擴展閱讀:
「北京」這個名詞,起初並不是一個與北京市所在地區緊密相關的「專用地名」,而是一個根據歷代王朝需要而設置到不同地區的「流動地名」,並且往往與「北都」同義,成為我國歷史上很多王朝實行「多都制」的表徵之一。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這一歷史現象,最終影響到北京命名的表現。
曹魏時期的鄴城是第一座冠名「北京」的城池
在魏晉以前的歷史時期,「北京」與「北都」的明確稱號並沒有出現在歷史長河之中,雖然新莽與東漢分別設置了東西都、東西京,甚至東漢還以南陽為南都,但並沒有設置一個與南都南陽對應的北都或北京。這是因為當時的天下還不需要一個坐鎮北方的陪都,來控制北方局面,一個洛陽便足以坐鎮中原與河北了。
曹魏建國以後,實行五都制,以帝都洛陽為中都,以鄴、譙、許、長安為陪都,並分別配上方位,確定所謂「京號、都號」,鄴城(河北臨漳)便是第一座被冠名「北京」或「北都」的城池。
鄴城之所以能成為曹魏北京,原因在於曹操稱魏公以後便以鄴城為國都建立了魏公國(魏王國),鄴城在建安後期一直是曹操的統治中心,這里擁有曹魏版圖內僅次於洛陽的宮城建築,而且這里可以為曹魏防禦並州、冀州、幽州北部的游牧族群提供一個強大的前進基地與指揮中樞,因此,鄴城也便成為了曹魏的北京,長達46年(220年-2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