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共分為十三部,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以論帶史,以文化形態史觀貫穿全書。湯因比從各大文明的發生、成長、破壞、崩解和死亡的過程來展開其論點,他總是先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後用大量的歷史事實不厭其煩地加以論證。他自稱這是英國經驗主義的治學傳統。
(1)歷史研究的「單位」和「模式」
湯因比認為:歷史研究的范圍不應局限於某一民族國家或某一時代,而應以「社會」為研究的基本對象。所謂「社會」,也就是能自成一體的「文明」,即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共同文化或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群體。宗教則是文明的載體,文明是按照宗教來劃分的。唯有以「文明」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才有可能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
在考察了前文明時期的社會之後,作者將前文明的特徵歸結為:①經過混亂時期,建立起大一統帝國(如羅馬帝國);②間歇時期;③大一統教會;④蠻族大遷徙。教會和民族大遷徙是一個垂死文明的內部「無產者」和外部「無產者」的產物。
以此為依據,湯因比認為人類歷史已出現過西方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印度文明、遠東文明等20多種文明。在第十二卷《重新考慮》中,他又將文明擴展到37種,並修正了早期以希臘羅馬歷史為藍本的文明模式,提出了「希臘—中國復合模式」以及「猶太模式」。
(2)文明的起源、生長、衰落和解體
湯因比從「挑戰—應戰」的理論出發,對文明的興衰存亡作出了獨到的解釋。他在書中列舉大量歷史事實,批判種族優越論和環境決定論,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創造文明並非靠人種的優越,也不是由於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而是人類面臨嚴酷的挑戰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應戰。雖然湯因比並不認為這是文明起源的惟一因素,但他強調人對自然環境的應戰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個因素。湯因比對中國《易經》中的陰陽之說極為欣賞,認為歷史就是在一靜一動、陰陽交替的過程中前進的。面對挑戰,人們起而應戰,社會也就由陰變陽,文明即產生於這種從靜態到動態的過渡之中。
文明的起源在於成功的應戰,文明的生長也不例外。一種文明的誕生表明它已經對最初的挑戰作出了有力的應戰,但這並不等於說該文明從此就可以一勞永逸自然而然地成長。文明的生長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使挑戰—應戰這種單一運動成為循環往復的過程,文明才能順利成長,反之,文明則可能遭到夭折或僵化的命運。
湯因比指出,文明生長的標志是該文明內在的精神自決,而非外在的物質膨脹。文明生長的進程看似對外部環境的征服,事實上則取決於內在的精神力量。有時技術力量在發展,而文明卻靜止不動,甚至在衰退;有時技術力量增長不明顯,而文明卻在前進。可見,衡量文明成長的尺度是挑戰—應戰的行動從物質水平過渡到精神水平的程度。文明只有在其內部向自身提出種種挑戰,並起而應戰,才能長盛不衰。
(3)文明在空間、時間上的接觸
湯因比認為,文明在它的起源、生長和衰落階段,都可以獨立地進行研究;但是到了解體這一最後階段,文明卻不是可以自行說明問題的研究對象了。可見,對於不同文明的相遇接觸作比較深入的探討是合乎邏輯的。
湯因比首先研究了近代西方文明和當代其他文明之間的關系。西方社會史的近代時期可以從兩個事件開始,一件事發生在15世紀剛結束以前,一件事發生在16世紀剛開始以後;第一件事是掌握遠洋航海技術,第二件事是中世紀西方基督教共同體的分裂。宗教改革是長期進化中的一個階段,這個過程從13世紀開始,到17世紀時還沒有全部完成,但是宗教改革在時間上已超越了目睹哥倫布和達·伽馬遠洋航海的那一代人。湯因比進一步追溯中世紀時期西方文明同它的兩個敵對社會所發生的接觸,然後又上溯到古代希臘社會同各方面發生的接觸,最後再簡要地談了這一類接觸的更早期的情況。
(4)西方文明的前景
湯因比認為,西方社會是惟一存在的尚未明顯解體的文明。在許多方面,西方文化已遍及於全世界,因此,它的前景就是西方化了的世界的前景。沒有理由因為所有其他文明都已經毀滅或正在走向毀滅,就可以假設西方文明也一定要這樣。維多利亞式的樂觀主義和斯賓格勒式的悲觀主義都是沒有說服力的。
戰爭和軍國主義是一個社會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迄今為止,西方社會在同這種疾病作斗爭中並未成功,但它卻在其他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廢除奴隸制度,民主和教育的發展等。西方社會現在也表現出不祥的預兆,分裂為少數統治者、內部無產者和外部無產者,不過在對付西方化世界裡復雜的內部無產者問題上卻取得了某些顯著的戰績。
在20世紀的人類社會里,人類有著戰爭和階級沖突的問題,有著馬爾薩斯式的人口問題,有著就業和失業問題,也有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問題。20世紀已經過了中期(作者著書時—編者),我們雖然還不能確知西方文明的發展究竟如何,但有一些跡象顯示:人類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的希望可能存在,然而目前尚渺不可望。
『貳』 歷史研究是一切什麼的基礎
比較研究的基本功能在於辯同異,從異中見同,從同中見異。世界歷史於諸多國別史基礎上發展而成,或者說是由揚棄諸「小一」(國別史)而成的「大一」(世界史)。不過這個「大一」並非抽象的明一,而是由諸「小一」有機地構成的一。因此,世界歷史研究的關鍵之點就在於明一、多之關系。比較研究的辨同異正是世界歷史研究中的明一、多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歷史的比較研究,不論在國外還是國內,現在都是一個比較熱門的研究取向。世界歷史(World History)或者全球史(Global History),現在也是一個日益為人們重視的研究領域。其實,比較研究作為一種方法,幾乎和歷史學一樣的古老;而世界歷史的寫作,也在很早的時期就是歷史學家的一種高尚的理想了。希羅多德(Herodotus)所寫的《歷史》雖然以希臘波斯戰爭為主題,但是它也涉及了當時他所知世界的歷史。司馬遷所寫的《史記》雖然以當時的中國通史為基本,但是也涉及了當時他所知的世界;而且,以後的中國歷代的
《史記》的作法。當然,這些都不是世界史,而只是一種史家注意周圍世界的傾向;真正敘述全世界歷史的書的出現,在時代上則要晚得多。因為在世界范圍的聯系出現以前,要求寫真正的世界史,那實際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按嚴格的要求來說,即使晚近某些以「世界史」為題的書也未必真能算得上是世界史。這一篇小文的目的,就是要談談歷史的比較研究和嚴格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的關系。
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y)就是對於不同對象進行的互為參照的研究,在一般情況下多用來說明對同時並列的諸對象的研究。「比較」一詞,英文作Comparison,法文作Comparaison,德文作Komparation,皆來自拉丁文Comparo,這個字由com和paro組成,前者意為「共同,後者意為「並立」、「平列」等,原有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結」、「結合」的意思,引申而為「比較」、「對照」的意思。在中國文字里,情況也很相似。「比」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與「從」字不分,都是兩個「人」字並列,所以「比」字原意本是「並列」;《說文解字》把「比」字和「從」字分開(只是兩個「人」的方向與「從」字相反),解釋說「比,相次比也。」這也就是並列的意思。而「較」字卻是「對照」的意思,例如,《老子》第二章:「長短相形」,王弼本作「長短相較」。「形」與「較」(與「校」相通)在這里都是對照、參校的意思。所以,在中國語言里,「比較」也是由並列而引出對照、比較的意思來的。
「比較」這個詞雖然產生於同時並列的事物之間,但是它一旦作為一種方法用於歷史的研究上,就在原有的同時比較之外,又加上了歷時性比較的方面。比較研究的基本功能不外乎明同異。橫向的共時性(Synchronic)的比較說明不同的國家、民族、社會集團等等之間在同一歷史時期中的同異,縱向的歷時性(diachronic)的比較說明同一個國家、民族、社會集團等等在不同歷史時期中的同異。前者說明歷史的時代特點,後者說明歷史的發展趨勢。歷史的比較研究,從總體來說,就包括這兩種取向。
『叄』 歷史研究主要有哪些內容
《歷史研究》內容精要:《歷史研究》共分為十三部,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以論帶史,以文化形態史觀貫穿全書。湯因比從各大文明的發生、成長、破壞、崩解和死亡的過程來展開其論點,他總是先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後用大量的歷史事實不厭其煩地加以論證。他自稱這是英國經驗主義的治學傳統。
(1)歷史研究的「單位」和「模式」:湯因比認為:歷史研究的范圍不應局限於某一民族國家或某一時代,而應以「社會」為研究的基本對象。所謂「社會」,也就是能自成一體的「文明」,即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共同文化或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群體。宗教則是文明的載體,文明是按照宗教來劃分的。唯有以「文明」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才有可能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
在考察了前文明時期的社會之後,作者將前文明的特徵歸結為:①經過混亂時期,建立起大一統帝國(如羅馬帝國);②間歇時期;③大一統教會;④蠻族大遷徙。教會和民族大遷徙是一個垂死文明的內部「無產者」和外部「無產者」的產物。
以此為依據,湯因比認為人類歷史已出現過西方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印度文明、遠東文明等20多種文明。在第十二卷《重新考慮》中,他又將文明擴展到37種,並修正了早期以希臘羅馬歷史為藍本的文明模式,提出了「希臘—中國復合模式」以及「猶太模式」。
(2)文明的起源、生長、衰落和解體:湯因比從「挑戰—應戰」的理論出發,對文明的興衰存亡作出了獨到的解釋。他在書中列舉大量歷史事實,批判種族優越論和環境決定論,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創造文明並非靠人種的優越,也不是由於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而是人類面臨嚴酷的挑戰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應戰。雖然湯因比並不認為這是文明起源的惟一因素,但他強調人對自然環境的應戰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個因素。湯因比對中國《易經》中的陰陽之說極為欣賞,認為歷史就是在一靜一動、陰陽交替的過程中前進的。面對挑戰,人們起而應戰,社會也就由陰變陽,文明即產生於這種從靜態到動態的過渡之中。
文明的起源在於成功的應戰,文明的生長也不例外。一種文明的誕生表明它已經對最初的挑戰作出了有力的應戰,但這並不等於說該文明從此就可以一勞永逸自然而然地成長。文明的生長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使挑戰—應戰這種單一運動成為循環往復的過程,文明才能順利成長,反之,文明則可能遭到夭折或僵化的命運。
湯因比指出,文明生長的標志是該文明內在的精神自決,而非外在的物質膨脹。文明生長的進程看似對外部環境的征服,事實上則取決於內在的精神力量。有時技術力量在發展,而文明卻靜止不動,甚至在衰退;有時技術力量增長不明顯,而文明卻在前進。可見,衡量文明成長的尺度是挑戰—應戰的行動從物質水平過渡到精神水平的程度。文明只有在其內部向自身提出種種挑戰,並起而應戰,才能長盛不衰。
(3)文明在空間、時間上的接觸:湯因比認為,文明在它的起源、生長和衰落階段,都可以獨立地進行研究;但是到了解體這一最後階段,文明卻不是可以自行說明問題的研究對象了。可見,對於不同文明的相遇接觸作比較深入的探討是合乎邏輯的。
湯因比首先研究了近代西方文明和當代其他文明之間的關系。西方社會史的近代時期可以從兩個事件開始,一件事發生在15世紀剛結束以前,一件事發生在16世紀剛開始以後;第一件事是掌握遠洋航海技術,第二件事是中世紀西方基督教共同體的分裂。宗教改革是長期進化中的一個階段,這個過程從13世紀開始,到17世紀時還沒有全部完成,但是宗教改革在時間上已超越了目睹哥倫布和達·伽馬遠洋航海的那一代人。湯因比進一步追溯中世紀時期西方文明同它的兩個敵對社會所發生的接觸,然後又上溯到古代希臘社會同各方面發生的接觸,最後再簡要地談了這一類接觸的更早期的情況。
(4)西方文明的前景:湯因比認為,西方社會是惟一存在的尚未明顯解體的文明。在許多方面,西方文化已遍及於全世界,因此,它的前景就是西方化了的世界的前景。沒有理由因為所有其他文明都已經毀滅或正在走向毀滅,就可以假設西方文明也一定要這樣。維多利亞式的樂觀主義和斯賓格勒式的悲觀主義都是沒有說服力的。
戰爭和軍國主義是一個社會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迄今為止,西方社會在同這種疾病作斗爭中並未成功,但它卻在其他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廢除奴隸制度,民主和教育的發展等。西方社會現在也表現出不祥的預兆,分裂為少數統治者、內部無產者和外部無產者,不過在對付西方化世界裡復雜的內部無產者問題上卻取得了某些顯著的戰績。
在20世紀的人類社會里,人類有著戰爭和階級沖突的問題,有著馬爾薩斯式的人口問題,有著就業和失業問題,也有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問題。20世紀已經過了中期(作者著書時—編者),我們雖然還不能確知西方文明的發展究竟如何,但有一些跡象顯示:人類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的希望可能存在,然而目前尚渺不可望。
『肆』 歷史研究有怎樣的內容
《歷史研究》共分為十三部,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以論帶史,以文化形態史觀貫穿全書。湯因比從各大文明的發生、成長、破壞、崩解和死亡的過程來展開其論點,他總是先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後用大量的歷史事實不厭其煩地加以論證。他自稱這是英國經驗主義的治學傳統。
『伍』 歷史研究方法有七種
一、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訂史料的方法
古往今來的歷史學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點,即:具有豐富的內容,這種豐富的內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料的准確。因而搜集更多的材料,以及對使用材料的考訂,成為歷史學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在觀點分歧甚大的情況下,只能求同存異,評論史學著作的優劣得失,不能不集中在材料的多少以及對材料的使用方面。這樣,歷史學的考據方法不能不成為古今中外共同承認的一個基本方法。
一提到考據,人們總是不自覺地認為考據之學來自於清代的乾嘉學派,或清代考據學。其實自從有了歷史學,也就存在對史料的搜集和考訂的問題。孟夫子就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對《書》的材料的真實性提出了懷疑。惟其如此,所以史學家們首先注意的就是這個問題。
大史學家司馬遷就極為重視這個問題。他不僅充分利用他能夠見到的任何材料,而且還想盡辦法擴大他的材料來源——這個辦法就是調查訪問方法。
人們常說,司馬遷曾經遍游祖國的名山大川,因而開闊了他的神思,形成了他峭拔雄健的文風。這僅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司馬遷之遍游名山大川,是在有意識地從事調查訪問,一面親自觀察游歷所在以及社會的各個側面,一面從遺老口中和歷史遺跡中對個別事物進行細致的訪查。司馬遷的調查訪問,教導人們不能單純滿足文獻記載,而要從對社會廣泛接觸中獲得更多活的知識材料。
對材料真偽准確與否,司馬遷是否也很關心?當然注意。他對各類文獻材料中一些荒誕不經的內容,是「不敢言」的,亦不加使用.他提出了一個考訂材料的標准,就是「考信於六藝」。這個標準是否恰當是另一問題,但考訂材料之要有標准卻無疑是對的。而且,以這些較為古老的文獻做考信的標准,也不能說毫無價值。司馬遷的許多調查訪問,就是對文獻材料的一個訂正。總之,司馬遷既開辟了廣事搜集史料的路徑,又認真考核使用的材料,以其生花之筆,寫出了《史記》這部千古名著!
宋朝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同樣是既注意材料的搜集,又注意材料的考訂。他將搜集來的史料,以年系月,以月系日,將材料分別列於年月日當中,按時間先後將材料排列起來。先做長編,然後又對所使用的材料,考核其異同,做了《通鑒考異》。考異就是對材料真偽的辨別,對材料的分析。這種辨別和分析,是史家必具的一個基本功。史學著作成就高低,同這個基本功是分不開的。
『陸』 《歷史研究》有怎樣的地位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的名字是與《歷史研究》一書連在一起的。這部巨著使他聲譽鵲起,名滿天下;也使他四面樹敵、備受譏評。在西方學術界,有人將《歷史研究》視為當代最偉大的史學著作,認為作者真正發現了歷史規律,為人類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也有人認為這部書根本算不上什麼歷史,湯因比玷污了史學的尊嚴。見仁見智,各執己見,一褒一貶,判若天壤。
『柒』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考據法,即搜集和考證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計量史學,通常通過一些統計的數據進行計量,然後得出一些結論
3、口述史學方法,也稱口碑史學、口頭史學等,是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收集人們口述的歷史資料,用來研究歷史的新學科。口述歷史學是歷史學與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實地調查的學科相結合的產物。
4、比較史學,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5、心理史學方法,又稱「心理歷史學」,西方「新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原則和方法,探究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從「心理」的視角豐富和完善歷史認識的能力,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認識水平。由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所開創。
6、跨學科史學方法,跨學科學是以學科間有關的共同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學科技術全面協調發展的新學科。現代科學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一方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分支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解決日益復雜的許多重大問題又需要多學科的配合和綜合,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結合,不斷涌現與傳統學科分類迥異的新學科。
(7)歷史研究擴展閱讀:
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優勢。譬如,人們通常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有興趣,而興趣對於研究者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歷史研究有彈性,也就是說,它無需固定的時間,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結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而有利於研究的開展。但是,歷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復驗性。因而無法確定在新的情況下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發生,是否會得出與舊情況下相同的結論。此外,歷史資料往往難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難以判斷。這些局限性恐怕是與人自身的局限性相關的。
參考資料:歷史研究法-網路
『捌』 《歷史研究》的作者是
《歷史研究》的作者是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