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如何對待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
利用轉基因動物生產出來的葯物安全性問題不大,可根據其結構與天然蛋白結構是否一致來判斷安全性。但是在生產過程中,轉基因動物如何對應GAP ,GLP,GMP、如何避免轉基因動物的遺傳物質進入葯物是應該重點強調的問題,另外,作為動物葯廠的動物本身一旦不「產葯」了,對該動物的後繼處理也應慎重考慮。 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制定了各自對轉基因生物(包括植物)的管理法規,負責對其安全性進行評價和監控。在美國分別由農業部動植物檢疫局(APHIS)環保署(EPA),以及聯邦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負責環境和食品聯各方面安全性評價和審批。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國際上有較大爭議,且目前沒有一個政府或聯合國組織會聲稱轉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正是由於其安全存在不確定性,因此人們時刻緊綳轉基因食品這根脆弱的神經。
『貳』 人們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有爭論.原因有哪些
人們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有爭論.原因有哪些
人們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回性有爭論,原答因主要是對它們的認識還不到位,存在擔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食物安全(滯後效應、過敏源、營養成分改變)、生物安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環境安全(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叄』 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1.基因一旦被改動,一方面可能引起生物體內一系列未知的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另一方面,轉基因操作對生物體的影響會通過遺傳傳遞。
外源基因引入後,是否會影響其他重要的調節基因,甚至會激活原癌基因?
轉基因技術廣泛應用是否會導致難以消滅的新病原物出現?
是否會造成生態學災難?
人類攝食大量轉基因食品是否會影響人類及其後代的健康?
對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爭論
(1)在轉基因生物中,有時候會出現一些人們意想不到的後果的原因:
a.對基因的結構,基因間的相互作用及基因的調空機制都了解的相當有限;
b.轉移的基因雖然是功能一直的基因,但不少是異種生物的基因;
c.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組的部分往往是隨機的.
(2)轉基因生物與食物安全
a.轉基因食物引起食物安全性問題的理由:安全性檢測問題、滯後效應、擔心出現新的過敏原、擔心營養成分的改變;
b.不必擔心轉基因食物安全性的理由:多環節、嚴謹的安全性評價,可以保證轉基因食物的安全;科學家的負責態度可以防止新過敏原的產生;至今尚未發現食用轉基因食品而影響人體健康的事例;沒能足夠的證據證明轉基因食物有問題;
(3)轉基因生物與生物安全
a.引起生物安全的理由:可能會擴散到種植區以外,成為野生種類,可能成為」入侵的外來干涉物種」,威脅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可能重組出對人類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細菌或病毒,有可能使雜草成為除草劑除不掉的」超級雜草」;
b.不引起生物安全的理由:擴散到種植區以外就很快死亡要表現出新性狀,必須具有一定的水肥等條件,以及配套的種植技術.由於生殖隔離的存在,使他們很難與其他植物雜交,花粉傳播的距離有限、存活時間有限;
(4)轉基因生物與環境安全
a.引起環境安全的理由:打破自然物種的原有界限,改變了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重組微生物可能對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二次污染,重組DNA與微生物雜交,可能產生有害的病原微生物;轉基因植物花粉中的有毒物質可通過蜜蜂進入蜜蜂,再經過食物鏈傳遞;
b.不引起環境安全的理由:轉基因不會改變生物原有的分類地位,不會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轉基因抗蟲作物的種植,減少了農葯的使用量;抗除草劑農作物的種植,減輕了農田管理的負擔,保護了農田的土壤環境;
『肆』 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人們在哪些
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人們在哪些
轉基因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改變了生物的遺傳特徵,人們改造基因的時候是希望改出好的結果的,但是在改造過程中,不確定有沒有壞的特徵出現,有多大危害。商家為了短期利益,選擇了轉基因的東西,但是長期的、永久的問題缺乏考慮。說白了就是人們不知道轉基因可能造成什麼危害。
人們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有爭論,原因主要是對它們的認識還不到位,存在擔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食物安全(滯後效應、過敏源、營養成分改變)、生物安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環境安全(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伍』 生物的4.1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需要注意什麼
4.1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一、轉基因成果令人嘆為觀止
轉基因技術在微生物、基因制葯回、優良動植物的培養方面答得到廣泛應用,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碩果累累的轉基因成果在帶給人們喜悅的同時,也促使人們進行冷靜的反思:轉基因生物安全嗎?
二、對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爭論
1.轉基因生物與食物安全 轉基因生物引起食物安全性問題的理由:安全性檢測問題、滯後效應、擔心出現新的過敏原、擔心營養成分的改變。
不必擔心轉基因食物安全性的理由:多環節、嚴謹的安全性評價,可以保證轉基因食物的安全.
『陸』 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分為哪幾個方面
目前對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評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環境安全性,另一個是食品安全性。
(一)轉基因植物的環境安全性
環境安全性評價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是轉基因植物釋放到田間去是否會將基因轉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打破原有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
轉基因植物演變成農田雜草的可能性:植物在獲得新的基因後會不會增加其生存競爭性,在生長勢、越冬性、種子產量和生活力等方面是否比非轉基因植株強。若轉基因植物可以在自然生態條件下生存,勢必會改變自然的生物種群,打破生態平衡。從目前在水稻、玉米、棉花、馬鈴薯、亞麻、蘆筍等轉基因植物的田間試驗結果來看,轉基因植物在生長勢、越冬能力等方面並不比非轉基因植株強,也就是說大多數轉基因植物的生存競爭力並沒有增加,故一般不會演變為農田雜草。
基因漂流到近緣野生種的可能性:在自然生態條件下,有些栽培植物會和周圍生長的近緣野生種發生天然雜交。從而將栽培植物中的基因轉入野生種中。若在這些地區種植轉基因植物,則轉入基因可以漂流到野生種中,並在野生近緣種中傳播。在進行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價時,我們應從兩個方面考慮這一問題。一個是轉基因植物釋放區是否存在與其可以雜交的近緣野生種。若沒有,則基因漂流就不會發生。如在加拿大種植轉基因棉花,因沒有近緣野生種存在 則不可能發生基因轉移。同樣,在中國種植轉基因玉米,因沒有野生大芻草,所以也不會發生基因漂流。另一個可能是存在近緣野生種,基因可從栽培植物轉移到野生種中。這時就要分析考慮基因轉移後會有什麼效果。如果是一個抗除草劑基因,發生基因漂流後會使野生雜草獲得抗性,從而增加雜草控制的難度。特別是若多個抗除草劑基因同時轉入一個野生種,則會帶來災難。但若是品質相關基因等轉入野生種,由於不能增加野生種的生存競爭力,所以影響也不大。
對自然生物類群的影響:在植物基因工程中所用的許多基因是與抗蟲或抗病性有關的,其直接作用對象是生物。如轉入Bt殺蟲基因的抗蟲棉,其目標昆蟲是棉鈴蟲和紅鈴蟲等植物害蟲,如大面積和長期使用,昆蟲有可能對抗蟲棉產生適應性或抗性,這不僅會使抗蟲棉的應用受到影響,而且會影響Bt農葯制劑的防蟲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抗蟲棉推廣時一般要求種植一定比例的非抗蟲棉,以延緩昆蟲產生抗性。除了目標昆蟲外,我們還要考慮轉基因植物對非靶昆蟲的影響。如有人用Bt蛋白飼料喂棉田中6種非靶昆蟲,當殺蟲蛋白濃度高於控制目標昆蟲濃度100倍時,對非靶昆蟲均未出現可見的生長抑制。另外,Bt蛋白對有益昆蟲如蜜蜂、瓢蟲等都無毒性。
(二)轉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經合組織1993年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評價的實質等同性原則。如果轉基因植物生產的產品與傳統產品具有實質等同性,則可以認為是安全的。如轉病毒外殼蛋白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及其產品與田間感染病毒的植物生產的產品都帶有外殼蛋白,這類產品應該認為是安全的。若轉基因植物生產的產品與傳統產品不存在實質等同性,則應進行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在進行實質等同性評價時,一般需要考慮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有毒物質。必須確保轉入外源基因或基因產物對人畜無毒。如轉Bt殺蟲基因玉米除含有Bt殺蟲蛋白外,與傳統玉米在營養物質含量等方面具有實質等同性。要評價它作為飼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則應集中研究Bt蛋白對人畜的安全性。目前已有大量的實驗數據證明Bt蛋白只對少數目標昆蟲有毒,對人畜絕對安全。
過敏源。在自然條件下存在著許多過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將控制過敏源形成的基因轉入新的植物中,則會對過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轉入過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如美國有人將巴西堅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轉入大豆,雖然使大豆的含硫氨基酸增加,但也未獲批准進入商品化生產。另外還要考慮營養物質和抗營養因子的含量等。
『柒』 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分為哪幾個方面
對轉基因的安全問題主要是從技術手段、基因結構和功能的認識,特別是異種生物基因的結構和功能的了解,插入基因位置的隨機性而引起的。轉基因食物的安全性可從實質性等同不是轉基因食物安全性評價的終點而是起點,還有多環節、嚴謹的科學性評價,以及實例舉證法等方面證明轉基因食物是安全的。但擔心也不是多餘的,比如有的會對轉基因食物出現新的過敏蛋白等。
『捌』 農作物轉基因安全性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轉基因作物環境安全性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
(1)生存競爭能力 在自然環境下,與非轉基因對照作物相比,轉基因作物的生存適合度與雜草化風險評估。
(2)基因漂移的環境影響 轉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向其他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發生轉移的可能性、漂移風險及可能造成的生態後果。
(3)轉基因植物的功能效率評價 自然條件下對轉基因植物的抗病蟲草害、抗旱耐鹽等目標性狀的作用效果進行評價。如有害生物抗性轉基因植物,則需要評估對靶標生物(目的基因防治的病蟲草等對象)的抗性效率。
(4)轉基因作物對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根據轉基因植物與外源基因表達蛋白質特點和作用機制,對相關非靶標有害生物(植食性生物),天敵昆蟲、資源昆蟲和傳粉昆蟲等有益生物,以及珍稀、瀕危等受保護物種的潛在影響進行評價。
(5)對植物生態系統群落結構和有害生物地位演化的影響 根據轉基因植物與外源基因表達蛋白質的特異性和作用機理,評價對相關動物群落、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影響,以及轉基因植物生態系統中病蟲害等有害生物地位演化(如主要害蟲和次要害蟲相對地位的變化)的風險。
(6)靶標生物的抗性風險 評估病蟲草等靶標有害生物對轉基因抗病、抗蟲、耐除草劑等作物新材料、新品種產生抗性,從而影響轉基因作物功能效果和品種應用壽命的風險。
轉基因食品是指以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加工生產的一類食品總稱,轉基因生物是指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按照人類的期望改造的生物品種。這些生物新品種在抗病蟲、耐受除草劑、改善加工特性、提高營養品質等方面日益發揮出重要的作用。為保障轉基因食品對人類的健康安全,促進生物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各國政府均在轉基因食品上市前對轉基因生物的食用安全進行全面的評估,以確保轉基因食品的安全,防止具有潛在風險的轉基因食品進入消費市場。一般來說,轉基因生物在批准商業化生產前需要進行如下方面的食品安全評估:
二、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評價的主要內容
1、轉基因食品的營養學評價
人們對食品的需求就在於它為人類提供生存所必須的能量和各類營養物質,因此,對營養成分的評價是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的營養物質主要包括蛋白質、澱粉、纖維素、脂肪、脂肪酸、氨基酸、礦質元素、維生素、灰分等與人類健康營養密切相關的物質。評價時,將不同年份或不同生長地點的轉基因食品的主要營養成分和對照的非轉基因食品進行比較,評估轉基因食品在營養上是否與非轉基因食品一樣具有等效的營養價值。由於用於加工的農產品中的營養物質含量受品種、種植環境、生長期、生長過程中農藝措施、不同生產年份等多因素影響而產生差異,如水稻不同的品種、不同的種植環境、不同生長期、不同農藝措施等都會影響稻米中的營養成分含量,也就是說,市場上人們消費的各種普通大米在營養成分的含量上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評估轉基因食品的營養時就需要考慮這一客觀存在的因素。針對這種情況,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全球進行了調研和專家論證後,出台了一系列的農產品營養成分手冊,給出了不同種類的作物及其加工產品的營養成分變異范圍,並提供了相應的歷史數據和參考文獻;同時國際生命科學學會(ILSI)也建立了各種農作物的營養成分資料庫,作為對各種轉基因作物營養成分的參考范圍。因此,對轉基因食品的營養評價時,除需要與對照非轉基因食品進行比較,還需要參考OECD、ILSI及本國已有的同類非轉基因作物營養成分,確定轉基因食品的營養成分是否在這些范圍內,如果在范圍內,則可以認定轉基因食品具有與非轉基因食品同等的營養功效。
此外,對一些存在較大差異,或改變了主要營養成分的轉基因食品(如高賴氨酸轉基因玉米),要了解轉基因食品是否具有與傳統食品同樣的營養功能,動物營養學評價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這里所說的營養學評價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動物生長情況、營養指標或者動物產品的營養情況來評價轉基因食品對實驗動物的營養作用,如大鼠30天生長試驗;二是通過動物的生長與代謝指標來評價轉基因食品中某種營養物質的生物利用率,如大鼠的蛋白利用率和豬回腸瘺管試驗等。
目前,國際上批准生產的轉基因食品和我國頒發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玉米都經過了營養學的評價,試驗數據都證明了與非轉基因食品具有同樣的營養功效。
2、轉基因食品的抗營養因子評價
食品不僅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也含有廣泛的非營養物質,有些物質當超過一定量時則是有害的,稱為抗營養因子或者抗營養素。通常,抗營養素被理解為抑制或阻止代謝(特別是消化)的重要通路的物質,抗營養因子降低了營養物質(特別是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最大利用,以及食物的營養價值。幾乎所有的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抗營養因子,這是植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自我防禦的物質。目前,已知的抗營養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劑、植酸、凝集素、芥酸、棉酚、單寧、硫甙等。然而大多數抗營養因子的有害作用是由未加工的食物引起的,經過簡單的處理都會消失,如加熱、浸泡和發芽處理等。如我們經常食用的豇豆中由於含有豇豆蛋白酶抑制劑不能生食,需要烹調熟制後,才能食用。對轉基因食品的抗營養因子的安全評價,是將轉基因品種中的抗營養因子含量與其對照非轉基因食品進行比較,其評估方法與營養成分的評估方法一致。
3、轉基因食品的毒理學評價
轉基因食品是否會由於導入了外源基因而產生對人體有毒的物質,是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產生恐懼的重要方面。對轉基因食品的毒理學評價是轉基因食品上市前重要的評價環節。轉基因食品的毒理學安全性評價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外源基因表達產物是否具有的毒性檢測和評價;二是對轉基因食品的全食品毒性檢測和評價。
外源基因表達產物的檢測一般依照傳統化學物質的安全性評價方法。對外源基因表達蛋白的檢測評價一般有3個指標:一是,通過與國際權威大型公共資料庫中已知的毒性蛋白進行核酸和蛋白質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較,分析是否具有潛在的毒性;二是,在加熱條件下和胃腸消化液中,檢測分析外源基因表達蛋白質是否穩定或抗消化;三是,外源基因表達產物的急性經口毒性試驗。全食品的毒理學檢測也是採用傳統化學物質的評價手段,一般採用亞慢性毒性試驗來評價轉基因食品的整體的安全性。
根據個案分析的原則,對一些轉入特殊功效成分的轉基因食品可以考慮其他方面的毒理學檢測試驗,如,遺傳毒性試驗、傳統致畸試驗、繁殖試驗和代謝試驗等。對目前商業化生產的轉基因作物,這些試驗是不需要的。目前,包括歐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都沒有提出這些毒理學試驗的要求。
我國目前批準的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均對外源基因表達產物和轉基因全食品進行毒理學檢測和評價。試驗數據證明食用該轉基因水稻、玉米與非轉基因對照同樣不具有毒理學意義上的安全風險。實際上,我國批準的轉基因水稻還進行了遺傳毒性、慢性毒性、傳統致畸、三代繁殖等毒理學試驗,安全檢測指標已經超出了歐美發達國家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等建議的評價內容要求。這些毒理學試驗均證明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及「Bt汕優63」是安全的。
4、轉基因食品的過敏性評價
食物過敏是一種特殊的人體免疫反應。通俗地說,就是指某些人在吃了某種食物之後,引起身體某一組織、某一器官甚至全身的強烈反應,以致出現各種各樣的功能障礙或組織損傷。一般認為,食物過敏在成人中的患病率為2%,而兒童則高達8%。食物過敏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出現皮膚症狀,並可見呼吸道症狀和消化道症狀。如皮膚瘙癢、濕疹、蕁麻疹、頭暈、惡心、嘔吐、腹瀉。嚴重的食物過敏會引起喉水腫而造成窒息、急性哮喘大發作、過敏性休克。常見的過敏性食物有8大類:雞蛋、牛奶、魚、貝殼類海產品、堅果、花生、黃豆、小麥。在我國,芝麻、水果等食物過敏也相當常見。因此,過敏不是轉基因食品所獨有的。但是,由於轉基因技術打破了自然界中物種間的遺傳物質不能相互轉移的生物屏障,為防範由於轉基因技術造成的物種間過敏基因的轉移,進行過敏性評價就成為轉基因食品上市前必要的評價環節。
目前,世界各國均採用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推薦的轉基因食品過敏分析原則和程序。並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進行轉基因食品的過敏分析。目前,主要從三個方面評估轉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表達產物是否是過敏原,一是,外源基因是否來自含有過敏原的生物;二是,通過與國際權威大型公共資料庫中已知的過敏原進行比較分析是否具有同源性;三是,檢測分析外源基因表達產物對胃蛋白酶的消化穩定性。
我國目前批準的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均對外源基因表達產物進行過敏性檢測和評價。試驗數據證明轉基因水稻和玉米轉入的外源基因不會帶來新的過敏原,對食用大米和玉米的人群不會增加過敏的風險。
『玖』 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爭論
對人類和動物健康可能的影響
(1)該類食品攜帶的抗生素基因有可能使動物與人的腸病原微生物產生耐葯性,這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2)抗昆蟲農作物體內的蛋白酶活性抑制劑和殘留的抗昆蟲內毒素,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有人認為,抗昆蟲農作物體內的蛋白酶活性抑制劑和抗昆蟲內毒素,既然能使咬食其葉片的昆蟲的消化系統功能受到損害,那麼誰又能擔保其葉片、果實、種子不會對人畜產生類似的傷害呢?所以奧地利、盧森堡規定禁止進口轉基因抗蟲玉米。
(3)隨著基因改造的抗除草劑農作物的推廣,由於農作物不受除草劑的影響,可能導致除草劑的用量增加,從而導致除草劑在食品中殘留量最大。
(4)引入病毒外殼蛋白基因的抗病毒農作物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2 對生態環境可能的影響
(1)如果轉基因高產作物一旦通過花粉導入方式將高產基因傳給周圍雜草,會引發超級雜草出現,改變自然的生物種群,打破生態平衡,對天然森林造成基因污染和對這些地區的其它物種帶來不可預見的後果。
(2)如果有些作物和周圍生長的近緣野生種發生天然雜交,會將自身的基因轉入野生種。如果所轉基因是一個抗除草劑基因,就會使野生雜草獲得抗性,增加了雜草控制的難度,特別是多個抗除草劑基因同時轉入一個野生種時,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3)如果轉基因不育品種的不育基因在種植地大肆傳播,會導致當地農業崩潰。美國DPL公司和美國農業部聯合申請了一個「終止子技術」的專利,並於1998年3 月獲得美國專利局的批准。該專利技術可使作物種植後得到的種子是不育的,雖然收獲了種子,但不能留作種用。「終止子技術」引起國際很大的反響。許多國家認為,由於外觀上分不清「終止子技術」生產的種子,通過出售或交換不能發芽的種子,播種後可能會對生產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通過花粉非故意傳播會造成不育基因在種植地大肆傳播,會導致當地農業崩潰。為了保護世界生物資源和食品原料,許多國家和組織紛紛要求禁止使用「終止子技術」。
(4)轉入毒蛋白基因的植物,如果毒蛋白能在花蜜中表達,則可能引起蜜蜂等傳粉昆蟲和植物群落的崩潰,甚至有可能危及其它動物以及人畜的棲居環境和身體健康。最近美國康奈爾大學losey報道,在一種植物葉片上撒上轉基因Bt玉米花粉後,一種稱之為黑脈金斑蝶的幼蟲對葉片就吃得少,長得慢,死得快。4d後幼蟲死亡率達 44%,而對照(餵食不撒Bt玉米花粉的葉片)無一死亡。這一結果在美國報道後,環境保護者擔心今後會有更多的災難接踵而至。
(5)如果用於食品的植物通過基因改良成為葯用植物,那麼通過異花授粉會使食用植物產生葯性,從而污染人類的食品。
(6)大面積和長時期使用殺蟲的轉基因種子,昆蟲有可能產生適應性,這不僅使轉基因作物的推廣受到限制,而且還影響殺蟲劑的效果。
以歐盟為代表,認為轉基因農產品還存在某些無法預知的不確定性,過快推廣應用轉基因農產品可能會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帶來危險。
預防對策
(1)要建立科學的、客觀的檢測和安全性評價方法。科學的、客觀的檢測和安全性評價方法就象是一扇「大門」,能將不合格的轉基因產品封殺在搖籃里或擋在國門之外。
(2)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2001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同年7月,農業部也通過了三個條令。這些都將使得轉基因研究和市場開發可以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對於違反法律法規者,一定要嚴厲懲罰。
(3)要完善生產和銷售監督機制。對於從事秘密生產和虛假宣傳,一定要依法取締、查辦。
(4)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目前,各國都很重視轉基因的研究,但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聯合各國的研究力量,共同開發,才能安全、迅速的發展轉基因技術。
任何一個新興的科技發明,都會經歷一個長期爭論和探討的階段。如農葯DDT在研製生產的初期,是經過安全性試驗證明對人類是無害的,但經過幾十年後才發現 DDT殘留的危害,並且由於殘留時間較長,很難在短期內解決。正所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只有經過一個比較長期的科學研究以後,我們才可以認識轉基因產品。要不然,一旦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平衡造成了破壞,恢復起來將非常困難,因此,我們要用辨證主義的觀點來看待它的優點與缺點,充分發揮其優點,並努力減少其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