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國微生物組

中國微生物組

發布時間: 2021-07-30 06:33:38

㈠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出的是什麼牌子的靈芝

靈芝又稱林中靈、瓊珍(學名:Ganoderma Lucim Karst)是多孔菌科真菌靈芝的子實體。具有補氣安神、止咳平喘、延年益壽的功效。用於眩暈不眠、心悸氣短、神經衰弱、虛勞咳喘。
靈芝屬高溫性菌類,在15~35℃之間均能生長,適溫為25~30℃。子實體在10~32℃的范圍內均能生長,但原基分化和子實體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5~28℃。低於25℃,子實體生長緩慢,皮殼色澤也差;高於35℃,子實體會死亡。靈芝生長需要較高的濕度。隨著晝夜溫差的增大,菌絲長滿袋的時間延長。
菌絲生長期,要求培養基含水量為55%~60%,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子實體發育期,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90%~95%。如果低於80%,子實體會生長質量不良,菌蓋邊緣的幼嫩生長點將會變成暗灰色或暗褐色。
靈芝是好氣性真菌,它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都需要新鮮的空氣。尤其是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對二氧化碳更為敏感。當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至0.1%時,子實體就不能開傘,長成鹿角狀分枝,含量達1%時,子實體發育極不正常,無任何組織分化,形成畸形。
靈芝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對光線非常敏感,光線對菌絲生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無光黑暗條件生長速度最快,當照度增加到3000勒克斯時,生長速度只有全黑暗條件下的一半。子實體生長發育不可缺少光照,在1500~5000勒克斯,菌柄、菌蓋生長迅速,粗壯,蓋厚。

㈡ 中國微生物學會臨床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怎麼

中國微生物學會(Chinese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簡稱CSM)是由全國微生物學科技工作者和單位自願組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依法登記的全國性、學術性、公益性的法人社會團體,是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是發展我國微生物學科事業的社會中堅力量。現有20個專業委員會為其分支機構。

中國微生物學會臨床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是針對臨床微生物學這一專門領域所建立的中國微生物學會的下屬分支機構。它的業務范圍包括學術交流、科研考察、專業培訓、課題研究、成果推廣、國際合作、咨詢服務。中國微生物學會臨床微生物專業委員會申請成立的構想報告最初是由中國微生物學會委員醫學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海瀛教授提出的,旨在推動中國臨床微生物學發展。

㈢ 微生物分為哪三類八群

微生物可以分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細胞結構微生物三類,也可以分為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八種。

原核生物是指一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有稱作核區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它包括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衣原體、支原體、藍細菌和古細菌等。它們都是單細胞原核生物,結構簡單,沒有細胞器結構,個體微小,一般為1~10 µm,僅為真核細胞的十分之一至萬分之一。

真核生物是一類細胞核具有核膜,能進行有絲分裂,細胞質中存在線粒體或同時存在葉綠體等多種細胞器的生物。菌物界的真菌、黏菌,植物界中的顯微藻類和動物界中的原生、後生動物等都是屬於真核生物類的微生物。

非細胞型微生物是結構最簡單和最小的微生物,它體積微小,能通過除菌濾器,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能在宿主活細胞內生長增殖的微生物。

(3)中國微生物組擴展閱讀:

一、細菌(學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二、病毒是一種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

三、真菌,是一種真核生物。最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另外真菌也包括黴菌和酵母。現在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現在成為自己的界,分為四門。

四、放線菌,是一類主要呈菌絲狀生長和以孢子繁殖的陸生性較強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體培養基上呈輻射狀生長而得名。大多數有發達的分枝菌絲。菌絲纖細,寬度近於桿狀細菌,約0.5~1微米。

五、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為革蘭氏陰性菌,是一類專性寄生於真核細胞內的G-原核生物。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而接近於細菌的一類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狀或桿狀,是專性細胞內寄生物,主要寄生於節肢動物。

六、支原體(mycoplasma)是一類沒有細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過濾菌器、可用人工培養基培養增殖的最小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大小為0.1~0.3微米。由於能形成絲狀與分枝形狀,故稱為支原體。

七、衣原體(chlamydia)是一組極小的,非運動性的,專在細胞內生長的微生物。衣原體可分為4種,即肺炎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沙眼衣原體和牛衣原體。衣原體為革蘭陰性病原體,是一類能通過細菌濾器、在細胞內寄生、有獨特發育周期的原核細胞性微生物。

八、螺旋體(spirochete)是一類細長、柔軟、彎曲呈螺旋狀、運動活潑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學位置上介於細菌與原蟲之間。螺旋體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常見於水、土壤及腐敗的有機物上,亦有的存在人體口腔或動物體內。

㈣ 我國在醫學微生物方面做出了哪些貢獻

本學科創立於1998年,是一門以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如DNA重組技術,分子克隆技術和生物化學技術來研究生化葯物的一門新的學科。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基因的克隆、表達、載體構建、在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中的高效表達、表達蛋白質的分離純化、生物學活性和葯效學作用的研究。同時,也研究一些趨化蛋白受體的表達,結構與功能及與一些疾病如AIDS的關系。
編輯本段學科特點
1.技術平台高,涉及最新的分子生物學前沿技術,例如PCR、序列分析、克隆表達;2.理論涵蓋面廣,包括遺傳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和微生物學的最新研究理論;3.是生命科學和人類疾病研究領域的最新前沿學科, 包括生物晶元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和生物信息學。
編輯本段學科前身
是「山東醫科大學生化制葯教研室」和「生化葯物研究室」,於1979年經衛生部批准成立,由原中國葯學會生化葯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天民教授等組建。當時主要進行動物來源的生化葯物的教學與研究。1996年被列為原山東醫科大學重點實驗室,並由於本室的研究領域已擴展到用現代生物技術研製生化葯物,1997年更名為「生物葯物學實驗室」。2006年被評為山東省重點學科。
編輯本段目前情況
目前已有教職工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高級實驗師1人,有博士學位者4人。 20多年來,本學科在教學、科研和生產服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教學方面,承擔葯學專業、制葯工程專業本科生的「生物技術制葯」、「生化制葯學」、「葯用生化分離技術」、「基因克隆」「酶工程」 等課程的實驗和理論教學工作。自1980年開始培養「生化葯學專業」研究生,現已培養畢業研究生70餘名,多數已成為生化制葯領域教學、科研、生產和管理方面的高層次人才。目前本研究所每年招收「微生物與生化葯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5~8名,碩士研究生10~15名。在科研方面,先後承擔國家863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以及教育部、衛生部、山東省、省教育廳、省衛生廳及橫向聯合項目40餘項;獲國家、衛生部、商業部、省教委、省衛生廳及山東醫科大學等級別的獎勵20餘項;承擔或參與研究成功的新生化葯物有胸腺素、婦血寧、冠心舒、眼生素、止遺片、玻璃酸鈉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鈉及其制劑等;主編出版的有關生化制葯的著作有《動物生化制葯學》、《生化制葯基礎》、《生化制葯學》、《生化葯物研究》、《生物葯物研究進展》、《生物化學》;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500餘篇。在生產服務方面,積極投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對生產企業進行技術服務,如肝素鈉、玻璃酸鈉、硫酸軟骨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化葯物產品的生產技術服務,並對一些生化制葯廠的建立和發展進行指導,從而創造了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生化與生物技術葯物研究所已形成了生化與生物技術葯物、微生物葯物和生物合成與生物轉化三個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的領域包括:生物多糖、寡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備、生物活性與葯物開發研究;生物活性多肽的基因克隆與表達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修飾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研究;利用微生物進行生物合成與生物轉化研究;相關生物葯物的工程化、產業化和新葯開發研究等。

㈤ 不燒錢,微生物組研究可以怎麼搞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微生物組計劃」,是奧巴馬政府繼腦計劃、精確醫學、抗癌「登月」之後推出的又一重大國家科研計劃,其戰略性不言而喻。黃力認為,通過實施「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美國將整合國內各方面資源,建立分工合作機制,盡快取得突破,進一步確立其在此領域內的優勢,此舉也將使其在未來的全球合作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應該建立高層次協調機制,統籌規劃,適時啟動我國的微生物組計劃,組織和動員科研院所、企業、社會組織等有關的各個方面,開展有效合作,爭取在此領域中獲得優勢地位,為平等參與國際合作,進而最大程度受益做好准備。

在陳國強看來,國家近年來一直給予微生物研究大力支持,每個五年計劃都有很多相關項目,這也使得中國在微生物組研究領域處於世界較高水平,如果能統籌制定國家層面的相關計劃,一定會有整體提升。朱寶利認為,就目前微生物組的研究,美國做得最好、最多,歐洲次之,中國緊隨其後,比日本、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做得要好。他認為中國如果要保持並進一步提升自己在此領域中的位置,就要有自己的國家微生物組計劃。至於其應該包含的內容,朱寶利結合研究現狀,一口氣羅列了10項:一是加快研究中國人體微生物組與各種疾病之間的關系;二是研究微生物通過免疫系統影響人身體的機理;三是微生物對葯物的影響;四是研發研究的工具和技術、計算的工具和技術;五是研究益生菌和益生源調節身體上微生物組的機制;六是研究植物方面的微生物,特別是經濟作物的內生菌、根際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對農作物的產量、生長、抗病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要加大主流媒體關於微生物的科普力度,讓人們認識到微生物對人體的價值,同時要防止誤導和欺騙公眾。

創新機制整合資源

「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成功實施依賴於微生物組研究資源的整合、方法的規范和數據共享。黃力認為,就數據共享而言,在國內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一方在基因測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他們沒有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之前,他們為什麼要把測得的數據與別人共享呢?他們將得到怎樣的利益補償才合理呢?這就要求我們把游戲規則先制訂好,並且按照規則來辦。在黃力看來,這一點是制定執行中國版國家微生物組計劃時可能要特別注意的問題。當然,我們也有很多有利因素,比如我國有人數眾多、實力不斷壯大的微生物研究隊伍,在微生物資源搜集、研究領域有國際競爭優勢,在包括大規模dna測序等微生物研究相關技術能力方面也達到了國際水平,因此,我國已經做好了開展微生物研究的准備。

黃力提醒說,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運行實施要堅持科學問題導向或重大需求導向,國家微生物組計劃本身不是目的,更多的是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手段,運行實施過程中要回答明確的科學問題或實際應用問題,不能將微生物研究簡單理解為基因組測序。比如,進行人體微生組研究的個人和團隊,其研究要瞄準某種疾病;而做環境微生物組研究的,要致力於解決環境問題。既往的微生物組學研究較多涉及相關性分析,而未來應該是假說驅動的研究。「參與中國微生物組計劃的人或團隊都應該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為滿足某種現實需求而來。」黃力表示。

黃力強調,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實施要特別注重學科交叉,注意各方面能力建設。學微生物或者從事微生物的人是計劃的重要參與者,但遠遠不是全部。如果我們研究美國的「國家微生組計劃」,就會發現,強調多學科交叉,其參與者非常廣泛,並且都有自己的能力特長,如測序能力、數據處理能力、設備研製能力,而從中最先直接受益的也不一定就是微生物學家。

積極推進交流合作

談到對微生物組研究的政策建議,朱寶利表示,他希望科學院系統能夠與醫院臨床建立一個有效合作機制:一方面,微生物研究者與醫院臨床醫務人員緊密合作,讓科研人員及時了解臨床需求;另一方面,有豐富臨床經歷的醫生,也能有機會參與科研,提供實踐視角。而要做到這些,必須得到雙方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此外,他還建議加大微生物人才培養力度,希望教育主管部門能夠給包括微生物組學在內的相關學科增設專業,增加招生名額。

微生物研究的推進離不開國際交流與合作,實際上,我國微生物學是西學東漸的產物。當在華教會醫院把19世紀末歐洲的細菌培養技術和簡單的免疫學試驗方法不斷引入應用時,微生物學就開始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經過短短幾十年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以「衣原體之父」湯飛凡為代表的科學家把中國在該領域的某些方面推進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

當今時代,在世界科技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微生物組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計劃和項目更加豐富多元。據統計,自2005年以來,國際科學界開展了至少8項人體微生物組計劃,包括美國人類微生物組項目、加拿大微生物組研究項目以及日本人體元基因組項目。中國科學家近年來也積極參與或

㈥ 國內哪些課題組在做微生物菌劑研究

微生物菌劑是針對作物栽培和育苗移載面積擴大,連作重茬增多,農作物病蟲害日趨版嚴重之狀況,權採用高新生物技術研製而成的新型生物抗病菌肥。
微生物菌劑說明
其功能是:

1、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抑制土壤病原菌繁殖,可有效預防作物的根腐、立枯等病害。

2、活化土壤有機與無機養份,提高肥效率,促進作物循環、長效吸收利用。增根壯苗果實飽滿。

3、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消除板結,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抗旱、抗逆、抗寒、抗倒伏。

● 改善土壤環境

不間斷使用土改,可改善土壤微生態環境。消除土壤板結、中和酸鹼度、降低土壤重金屬和鹽鹼毒害。

● 增根、發苗、壯秧

有益微生物在繁殖代謝過程中,可分泌細胞分裂素、吲跺乙酸、維生素、本乙酸、赤黴素等植物生長素及氨基酸等活性物質,強力促進增根、生根,壯根、毛細根數量增加一倍以上。吸水、吸肥能力加強,莖粗、苗壯、移栽緩苗快等特點。

如何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購買菌株

推動物質轉化、制醬、微生物基因組學。全所現有職工430餘人。自成立以來、微生物次生代謝、釀醋等),本所不僅擁有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究隊伍。微生物與人類關系密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本所在微生物資源收集。在自然界、能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問題日趨嚴重微生物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12月3日。新址面積約為23000平方米。依靠不斷增加的科技投入。半個世紀以來,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微生物分類和功能評估,研究所的儀器裝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少數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疾病。本所的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所保藏的菌種數量在國內首屈一指,對認識生命的基本規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1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以來,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並幫助催生了分子生物學等新興生物學科。2007年3月、新發傳染病等領域,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人類對微生物的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例如,真菌標本館的標本數量則為亞洲之最,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微生物在現代生物學中被當作模式生物,新發和再發傳染病也一再發生,本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雄厚基礎,本所開始了新的征程,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一種簡單的生命形式。目前,影響我們的生存環境、微生物與植物相互作用,分布也最為廣泛,努力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分子病毒學,微生物參與元素循環,本所在微生物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與其他生物相比,本所大部遷址至北京北郊科學院奧運園區、強大實力和廣泛影響的綜合性微生物學研究機構,積極開展相關研究,通過學科凝練和人才引進;研究生和博士後420人。本所原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人類所面臨的資源、釀酒。面對這些挑戰,如今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微生物通常形體微小,東鄰奧林匹克國家公園,凝聚優秀人才,其生物量極為龐大,本所將牢固樹立和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入21世紀以來:制曲、極端環境微生物,還具備了強大的科研支撐能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為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作出更大的貢獻

㈧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怎麼樣

微生物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12月3日。半個世紀以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本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雄厚基礎、強大實力和廣泛影響的綜合性微生物學研究機構。本所原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2007年3月,本所大部遷址至北京北郊科學院奧運園區,東鄰奧林匹克國家公園。新址面積約為23000平方米。全所現有職工43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研究生和博士後420人。 微生物通常形體微小,但與其他生物相比,其生物量極為龐大,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分布也最為廣泛。在自然界,微生物參與元素循環,推動物質轉化,影響我們的生存環境。微生物與人類關系密切,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但少數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疾病。人類對微生物的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例如:制曲、釀酒、制醬、釀醋等),如今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種簡單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在現代生物學中被當作模式生物,對認識生命的基本規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幫助催生了分子生物學等新興生物學科。自成立以來,本所在微生物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1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以來,本所開始了新的征程。依靠不斷增加的科技投入,通過學科凝練和人才引進,本所在微生物資源收集、微生物分類和功能評估、極端環境微生物、微生物次生代謝、微生物基因組學、微生物與植物相互作用、分子病毒學、新發傳染病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目前,本所不僅擁有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究隊伍,還具備了強大的科研支撐能力。本所的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所保藏的菌種數量在國內首屈一指,真菌標本館的標本數量則為亞洲之最,研究所的儀器裝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所面臨的資源、能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問題日趨嚴重,新發和再發傳染病也一再發生。面對這些挑戰,本所將牢固樹立和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凝聚優秀人才,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努力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為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作出更大的貢獻。

㈨ 什麼是中國微生物學會

Chinese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由湯飛凡、謝少文、方心芳等人發起,於1952年12月成立,第一屆理事長為湯飛凡。1987年10月舉行第五屆理事會,選舉焦瑞身為理事長。該會設有工業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真菌學、病毒學、獸醫微生物學、人獸共患疾病學、醫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普通微生物學、分子微生物學及生物工程等9個專業委員會和釀造分會。出版物有季刊4種:《微生物學報》,《真菌學報》,《生物工程學報》,《病毒學報》;雙月刊兩種:《微生物通報》,《中國釀造》。該會於1982年加入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聯合會下屬的細菌學、真菌學和病毒學三個分部,均有中國代表。中國微生物學會會址設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國菌物學會

My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國植物學會下屬的分會,前身為中國植物學會真菌分會。真菌分會成立於1980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代表大會,王雲章教授當選為第一任理事長;1986年在武漢舉行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選出裘維蕃教授為理事長;1990年在北京舉行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余永年教授為理事長。1993年5月,在北京舉行中國菌物學會成立大會暨學術討論會,選出魏江春教授為中國菌物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理事會下設學術委員會、組織委員會、教育委員會、科普委員會、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及食用葯用菌、蟲生真菌兩個專業委員會。現有會員1500多人。出版的學術刊物為《真菌學報》(季刊)。中國菌物學會會址設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㈩ 中國微生物學會2016年年會何時開

中國微生物學會成立於1952年12月18日。早在1928年,由中國現代醫學的先驅伍連德、謝內和平和林宗揚等發起,容即在北京成立過中國微生物學會。1937年改稱中國病理學微生物學會(The Chinese Society of Pathology and Microbiology),移會址於上海,有會員50多人,並舉行過學術討論會。1945年在廣州開過大會,到會者百餘人。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在中華醫學會首都大會上成立過中華微生物學會。這是中國微生物學會於1952年正式成立前的孕育階段。1952年正式成立中國微生物學會,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理事長為著名微生物學家湯飛凡教授,成立之初全國有19個省級分會,會員189名。現在學會成立五十多年來,不斷發展壯大,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建立了微生物學的學術組織,目前已有會員近1.5萬人,成立了18個專業委員會和5個工作委員會。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科學事業迅猛發展,國力增強的縮影。

熱點內容
催眠老師小說 發布:2025-07-16 03:15:50 瀏覽:700
楊彭美術 發布:2025-07-16 02:49:22 瀏覽:348
變速教學 發布:2025-07-16 02:29:54 瀏覽:141
上海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發布:2025-07-15 22:34:05 瀏覽:384
夏天的雷雨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5 20:44:07 瀏覽:606
教師資格證的報名時間 發布:2025-07-15 20:21:42 瀏覽:534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 發布:2025-07-15 19:20:08 瀏覽:236
有多少可以重來 發布:2025-07-15 16:35:06 瀏覽:279
洗牙多少錢一般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6:08:33 瀏覽:610
蒙脫石散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5:36:52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