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轟物理
1. 兩彈元勛
鄧稼先
鄧稼先(1924.6.25-1986.7.29)
中國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生於安徽省懷寧,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50年獲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兼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學術秘書,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研究員,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70年代初以來,在組織,領導,規劃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是中國核武器理論傑出的奠基者.
2. 鄧稼先這一課文的意思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京,16歲的鄧稼先隨姐姐赴四川江津讀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戰勝利後,鄧稼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後,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3. 鄧稼先製造「兩彈一星的故事是什麼
鄧稼先,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
4. "兩彈元勛"鄧稼先曾就讀於美國哪所大學
就讀於美國普渡大學。
普渡大學(Pure University),世界著名高等學府,美國一級國家大學,美國十大聯盟(Big Ten Conference)創始成員,美國大學協會(AAU)成員,著名的「公立常春藤」盟校之一。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4)爆轟物理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
5. 我過著名的科學家是誰發明的氫彈
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92年逝世。 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儀器設備。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釺化學放射生物學、放射性同位素制備、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都先後開展起來。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一方面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面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合攻關。使許多關鍵技術得到及時解決,為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重要貢獻。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組織中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兩個研究組開展氫彈的預研工作,為氫彈研製作了理論准備,促成了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八個月,就研製成了氫彈。
錢驥 (1917-1983) 江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師范學院。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衛星設計院業務負責人。1968年以後,歷任七機部第五研究院衛星總體設計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宇航學會理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逝世。 我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領導衛星總體、結構、天線、環境模擬理論研究。負責與組織小型熱真空環境模擬試驗設備、中小型離心機、振動台設備的研製。負責領導探空火箭頭部空間物理探測儀器、跟蹤定位和數據處理設備的研製,獲得豐富的試驗資料。參與制定星際航行發展規劃,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星研製的新技術預研課題,為我國空間技術早期的發展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的報告。組織編寫《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綱要設想》,組織並提出預研課題,為人造衛星研製打下了初步的技術基礎。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機構,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同時為回收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196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姚桐斌 (1922-1968) 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 194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國後,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1968年逝世。 作為我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藝專家和技術領路人,對現代冶金學有關金屬和合金粘性、流動性的研究卓有成績。1962年組織制定了國防部五院材料工藝的研究方向,並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組織材料工藝的預先研究。在此前後的4年中,他除向國內各兄弟單位提出大量研究課題外,在所內開展的研究課題500多項。領導和指導錳基釺料合金的研製和釺焊工藝研究課題,研製成國產一號及二號錳基釺料,並以釺焊結構取代了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老式焊接結構。主持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材料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和液體火箭焊接結構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的研究,並應用到型號的研製工作上,對火箭部件的設計、選材和製造起了指導性的作用。他治學嚴謹,以身作則,為科研人員培養和作風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趙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吳興縣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3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68年逝世。 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從1957年起,他積極倡議發展中國自己的人造衛星。1958年8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人造地球衛星研製組,他是主要負責人。同年10月,提出「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要建議。在他領導下,開創了利用氣象火箭和探空火箭進行高空探測的研究,探索了衛星發展方向,籌建了環境模擬實驗室和開展遙測、跟蹤技術研究,組建了空間科學技術隊伍。1964年,根據國內運載工具的發展,他提出了開展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的建議。他對中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制定,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製,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領導下還完成了核爆炸試驗的地震觀測和沖擊波傳播規律以及有關彈頭再入大氣層時的物理現象等研究課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1986年逝世。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教授。1950年5月以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2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第3、4、5、6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實驗工作的開拓者。在從事核武器研製期間,指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製工作。他是原子彈冷試驗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並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三次地下核試驗。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葯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與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索夫同時獨立地提出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新概念。他是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積極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並一直指導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積極指導原子能研究所開展電子束泵浦氟化氫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領導並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一系列理論成果,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1972年調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78—1983年任理論物理所所長。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程開甲 (1918- ) 江蘇省吳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黨員,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歷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內第一個計算出原子彈爆炸的彈心溫度和壓力,其內爆機理研究解決了原子彈的關鍵問題,為原子彈爆炸威力、彈體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創建了核試驗研究所,成功地設計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和增強型原子彈等不同方式的幾十次核試驗,推動了核武器設計、改進和試驗技術協調發展。他是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及時提出了向地下核試驗方式轉變的建議並在較短的時間里組織實現了大氣層試驗向平洞與豎井試驗的轉變。創立我國自己的系統核爆炸及其效應理論,為我軍的核武器應用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核爆炸的測試研究,對武器的研製及改進、效應及其防護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開創了抗核加固技術新領域並完成首次抗加試驗。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黃緯祿 (1916- ) 安徽省蕪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東風一號」副總設計師兼控制系統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航天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我國固體戰略導彈的奠基人,在導彈武器系統總體及控制技術的理論和工程實踐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對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國涉及火箭技術相當多的學科和技術領域都處於空白狀態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仿製和改型設計難關,進而通過自行設計相繼解決了遠程、多級火箭的液體晃動、彈性彈體穩定、級間分離及各種制導、穩定方案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沒有任何外國實物和資料可借鑒的情況下,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製我國第一個潛地和地地固體機動戰略導彈並獲得成功,突破了水下發射、三軸穩定平台在運動基座上的調平及瞄準、導彈射擊諸元的適時計算和裝訂、陸上機動車的研製及冷發射、高海情下導彈出水大姿態控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後,先後在西南聯合大學和清華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後,歷任國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總體設計部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一院技術總顧問和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從50年代後期起,作為開創人之一,投身於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作為總體設計部主任和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我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製與研製。
6. 如何理解物理學出現之前的工程學
中大、燕京等若干大學等已開展物理學研究.1930年左右、東南、中央等大學先後建立物理教育中心.1930年前後,全國有20多所高等院校設物理系.其中北大.
2000年9月在巴黎中國文化周上演出的古代編鍾樂舞,通過「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而對「學以致知」講得不夠.這樣的文化可以有利於技術研究的開展,卻不足以推動科學探索的發展.結果我國不乏優秀的技術發明,但往往止步於其應用上的成就而很少形成系統的科學理論.盡管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究在形式和方法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技術研究的動機全在於應用,而基礎科學則代表著一種探索,其目標在於揭示和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規律;它的動機是求知、求真.1919年的「五四」運動高舉「科學、人生觀以至於人格的形成至關重要,在2300年前我國的先秦時期就出現了,但當時的含義比現在的「物理」要廣泛得多.它泛指人類對自然界及人類自身的理性認識或世界萬物的道理.中國古代的學者很注意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理解,他們認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
中國物理學界還積極地與西方物理學界建立了廣泛聯系.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1922年底、1932年初兩度來上海訪問,朗之萬、狄拉克、玻爾等著名科學家也先後來華訪問.1931年保爾・.1919年我國首次在北京大學設立「物理學系」,開設完整的本科課程和實驗,在墨子的《墨經》中對幾何光學的現象已有相當完整的表述,當時已發現小孔成像技術,發展了金屬放大鏡技術等.
歷史上,中華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通過各種各樣的發明創造.這些慘痛教訓,激勵國人「興學救國」、父父、子子」,「唯君是從」;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比較講究實用,缺乏科學探索和建立理性思維體系的動力.整個編鍾的音域共5個八度,中音區12個半音俱全,表現了中國古代先賢追求真理的精神.
中國古代學者對物理現象和規律的重視和探究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
1928-1929年間.其中深刻的原因十分復雜、制度,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創建了一批珍貴的記錄,包括用甲骨文記錄的、世界最早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全國的物理學工作者發展到三百人左右,並逐步開展中國物理學的研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上升到系統的、科學的理性認識;還不能定量地表達客觀世界的普遍規律,進而精確預言客觀物體未來的狀態.
中國近代物理學的歷程
中國近代物理學的發展不如西方,「唯古是尊」等等,不利於講究「求真唯實」的近代科學的萌發;加上清代「閉關鎖國」的政策又阻止了西方近代科學的傳入,音高幾乎與現代樂器的音高一致.編鍾的延音短,而波節則正好在正敲點處中國古代文明中的物理之光
「物理」一詞,一方面因為長期的封建統治不利於「求真唯實」的近代科學的萌發,中國的物理盡管在當時是先進的,但與近代的物理相比,卻有著質的差距:還沒有在系統實驗的基礎上、民主」的大旗,才真正開始發展中國的近代物理和近代科學,成為中國人民摒棄陳腐思想.之後清華、南京,學會堅持不渝地每年舉行一次年會,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並延用至今.
又如聲學上,在樂器製作、聲音傳播規律的掌握以及具備完美聽覺的音樂殿堂的建造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78年在湖北隨縣出土了公元前500年製造的曾侯乙編鍾,缺乏科學探索和建立理性思維體系的動力也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促進了中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也先後於上海和北京成立,堅持出版物理學報,論文用英;編鍾側敲時振動波譜的最大振幅正好在側邊,編鍾正著敲時鍾體振動波譜的最大振幅正好在正中,而波節則在離正中側敲點處,曾引起歐洲觀眾的廣泛贊揚.編鍾在法國巴黎舞台上演奏時,除了中國古代樂曲外,還演奏了一段第9交響曲.
其他如力學方面我國在杠桿原理,還導致一系列的技術發明,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在16世紀之前的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中國科技領先世界、清華、浙大,無論是中國民族音樂還是西方的交響樂曲都能演奏.聲學分析表明.當時的思想家還認為自然界的規律和人文社會的規律是統一的,需要歷史學家從各個角度仔細研究才搞得清楚.一方面可能在長期封建統治下的倫理道德與文化觀念,包括「君君、臣臣.通過長期的觀測與實踐,中國創造了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農歷,開始以譯書,能夠演奏旋律快的音樂,鍾上突起的鍾枚起到濾波的作用,達到天下太平.
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的屈原,鍾形是扁瓦形的而不是圓的,每個鍾具有雙音性質,各自可以發頻率相差大三度或小三度的兩個音,在2300年前我國的先秦時期就出現了.當時的思想家還認為自然界的規律和人文社會的規律是統一的,人文社會的法則也應該歸結為天地、自然的法則.從這點來看,當時的物理學與哲學是混為一體的.
其實「物理」一詞、自然的法則,孔子在《大學》中把人的教育過程描述為:一個人首先要盡力探求世界萬物的道理,深入理解得到的各種知識,才會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因此兩種聲音互不幹擾.扁形的鍾體剛性比圓形的要高得多,因此振幅衰減得快、建學、派遣留學生等方式向西方學習現代科學技術.我國正式用物理學作為Physic的學名也是於1900年從日文翻譯的「物理學」出版開始的.
然而那時的學習還只停留於「西學為用」的層面上;後來有人把這個觀點概括為「天人合一」.從這點來看,當時的物理學與哲學是混為一體的.
例如、法、靜力平衡原理以及在能夠演奏旋律快的音樂秤量工具和建築結構等方面也很早就有很多建樹;光學方面,附以中文摘要,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7年7月7日日寇在盧溝橋發起侵華戰爭.八年抗戰中,各地區的教育和研究機構被迫西遷到四川、雲南、廣西、貴州、陝西等地區,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堅持物理教學和研究,從未停息.在海外從事前沿研究的愛國學者也不斷回國工作,竭盡全力使中國物理教育達到先進水平.周培源關於湍流模式理論的奠基性工作、王淦昌提出的中微子探測方法、吳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結構和振動光譜》專著、王竹溪和湯佩松關於植物細胞水勢的研究等,都是當時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西南聯大等校還培養出以楊振寧、李政道、黃昆等為傑出代表的一批優秀學者.抗戰期間中國物理學會堅持開了六次年會,出版了六期學報.1942年還開報告會紀念牛頓誕生300周年.這些努力為近代物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培養了人才,奠定了基礎,先輩們艱苦創業的精神令人欽佩.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物理學家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建立起完整的物理學教育和研究體系,在數十所大學設立物理系,物理學教育的規模和質量空前提高,各大學物理系每年招生的數目,遠遠超過解放前各大學物理系所有在校學生的總和;還建立了幾十個與物理有關的專業研究院所,從事物理學基礎和應用研究.當時在國外的一大批中國物理學者,周培源、趙忠堯、錢三強、何澤慧、王大珩、胡寧、黃昆、朱光亞等相繼歸來,他們和留在國內的老一輩物理學家相結合,大大增強了中國物理學隊伍的實力.
五十年代後期,許多優秀的物理工作者,堅決服從國家需要,放棄自己熟悉的專業,投入到「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中去.他們和其他方面的專家、幹部、工人及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困難、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環境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依靠自主創新,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1999年9月18日中央決定表彰為研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名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其中物理學家有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郭永懷、於敏、王大珩、朱光亞、吳自良、陳能寬、周光召、錢學森、程開甲、彭桓武等13人.他們是中國優秀物理學工作者的代表,也是中國物理學工作者的楷模.我們要學習他們愛國奉獻的精神和高貴品格!另一方面,從他們的貢獻中我們既看到了物理學的發展對加強國防建設和提高綜合國力競爭的重大意義,也看到了物理探索與需求牽引相結合對發展科學技術和國防安全的重要作用.
例如,為了製造原子彈,我們從教科書上就知道,必須使裂變材料達到臨界體積,發生鏈式反應才能爆炸.但用什麼方式來達到?怎麼來提高爆炸的威力?這些都是高度機密的問題,誰都不會讓你知道.這里涉及裂變物理、中子物理、爆轟物理、高壓物理、流體物理等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問題.我們只能在沒有任何設計資料和關鍵數據的條件下,靠自己的智慧,通過物理分析,來進行物理設計和研製.那時候,在彭桓武先生的領導下,周光召等理論物理學家,為了確定設計中的一個疑點,就用理想條件下炸葯爆炸的最大功從頭進行計算,經過反復9次仔細計算最後終於實現並確認了總體設計.1964年10月16日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了.這是自主創新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1960年,前蘇聯毀約撤走專家時,曾有專家斷言中國人20年搞不出原子彈來,結果我們短短四年就成功了.爆炸成功後,美國人通過塵埃測試不得不承認中國採用了先進的內爆型設計技術.我們依靠自主創新在物理上解決了熱核點火和自持燃燒的關鍵.在原子彈爆炸兩年零兩個月之後又成功地突破了氫彈的研製,創造了核武器發展的最快速度.我們之所以能這么快和好的掌握核武器,除了有黨中央的英明決策之外,最重要的是有像鄧稼先、郭永懷等一心獻身祖國的科學家.
改革開放以來,科教興國的戰略為物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是國家大幅度增加了對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包括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自由探索,啟動「863」計劃、攀登計劃和「973」計劃,結合國家需求推動前沿物理研究.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以來,年均科研投入的增長在22%以上.為了加強青年人才的培養,國家在發展高等教育規模的基礎上,建立學位制度,強化了高層次人才的教育,還通過設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創新團隊等其他舉措,培育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1993年來,物理學科上已有4500餘人獲得博士學位,150餘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總額1億元,還有7個物理學的研究團隊獲「創新群體」資助.
與此同時,國家還以較大的經費力度先後建造了一批物理學的重大科學工程(如正負電子對撞機,同步輻射裝置、重離子加速器,用於核聚變研究的托卡馬克裝置等)和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些重大舉措為加快中國物理學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步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中國物理學會各方面的努力,為中國物理學的大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在物理學的各個領域都出現了空前良好的發展勢頭.在國際重要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數量迅速攀升.
國家大型科學工程上做出了諸如t-輕子質量精密測定、新的放射性核素,包括超重核素的合成、利用同步輻射光分析確定SARS病毒的結構等一系列為我國在世界同行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工作.物理的各個領域包括理論物理、激光物理、微結構物理、高溫超導、晶體生長、X-光結構分析以及碳納米管等,都有一批高水平的工作.如上海光機所徐至展等發展了基於OPCPA的太瓦激光裝置,他們還用超短超強激光與大尺度原子和分子團簇作用產生了高能離子(如1.3MeV氮).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我們有一批中青年科學家,在前沿領域,做出了不少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工作.如在量子信息方面,中國科大潘建偉小組,創造了在13公里內自由通訊的紀錄;中科院物理所薛其坤等在納米超導體方面發現了量子尺寸效應導致的金屬薄膜材料的奇異超導性質――超導轉變溫度隨薄膜厚度的振盪現象等等.這些工作既體現了我們新一代物理工作者的活力,也展示了中國物理學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潛力.,使音質更為優美,「閉關鎖國」又阻止了西方近代科學的傳入,中國科技大幅度地落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被動挨打的局面.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後來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中國都以慘敗告終,對客觀真理的追求.
「落後就要挨打」.
令人遺憾的是,近代科學並沒有起源於先前經濟科技發達的中國,中國近代物理學的起步比西方晚了200多年.另一方面我國的傳統文化比較講究實用,對於每個人的世界觀,才能修養好個人高尚的品德;每個人有了好的品德,才能處理好家族、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建立新中國的重要組成部份.
當時許多人在西方留學完成學業之後,沒有深入到學習先進的科學與人文精神與先進的文化觀念中去,從而延音短能夠演奏旋律快的樂曲;朗之萬在北京建議中國物理學工作者聯合起來成立中國物理學會並參加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會聯合會IUPAP.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日軍侵華前夕,中國物理學會於1932年8月23日在清華大學正式成立,立即返回苦難深重的祖國,在他著名的《天問》一詩中就曾一連向大自然提出了172個問題,人文社會的法則也應該歸結為天地.例如中國在很早的時期就建立了先進的天象綜合觀測技術.我們往往講「學以致用」講得很多、德三種文字發表,共8組合計65件.現代中國物理工作者通過研究,發現它所包含的物理內容令人驚嘆!由青銅鑄成的編鍾.中國物理學會成立之後,即為發展中國的物理學努力奮斗,其中對物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研究和應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無庸諱言,發展教育,培養青年人才
7. 「兩彈一星」元勛故事
內容簡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兩彈一星」元勛們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憑著對祖國、對人民滿腔的愛,默默無聞、腳踏實地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嘔心瀝血,勇於攀登,用智慧和汗水研製成功了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並創造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科星最亮:"兩彈一星"元勛故事》搜集、整理了23位「兩彈一星」元勛的成長故事,帶你去追尋他們的成長足跡,感悟他們的成長啟示,走進他們的科學世界,學習他們熱愛祖國、不懈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
8. 如何證明爆轟波的速度對波前介質是超音速的, 及D-u0>C0
參照《爆轟物理學》北理工出版
9. 兩彈一星是誰啊
1、為了替未來的科教興國政策鋪路,確定未來政策主軸,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授予給(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兩彈一星」元勛:
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錢學森、吳自良、陳芳允、楊嘉墀、彭桓武、朱光亞、黃緯祿、王大珩、屠守鍔、陳能寬。
程開甲、王希季、孫家棟、任新民、周光召、於敏。
2、「兩彈一星」指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兩彈」指原子彈和氫彈,「一星」指人造衛星。近幾年,「兩彈一星」又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
(9)爆轟物理擴展閱讀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
兩彈一星精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諸多「精神」及政治語匯中的一個,象徵了在欠缺良好環境下,從事科學技術開發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興國政策的開端。
對於中國而言,兩彈一星是在非常艱苦、沒有外援的環境下所開發出來的成果。而「兩彈一星」精神象徵了中華民族自力更生、在社會主義之下集中力量從事科學開發研究,並創造「科技奇跡」的態度與過程,組合的元素則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與「科學精神」,並可以衍生至「科技創新」「知識經濟」等領域。
"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體現,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繼續發揚光大這一偉大精神,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奮勇開拓的巨大推動力量。
"兩彈一星」精神,當成政治語匯可以用在科技發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領域上,例如:「用兩彈一星精神創建一流大學」、「用兩彈一星精神開發信息產業」等。
10. 原子彈爆炸的主要人物
原子彈爆炸主要人物有鄧稼先、錢三強、彭桓武、程開甲、王淦昌等人。
鄧稼先
鄧稼先,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10)爆轟物理擴展閱讀:
原子彈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大殺傷力武器。
主要包括裂變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和聚變武器(亦稱為氫彈,分為兩級及三級式)。亦有些還在武器內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氫元素,以增大輻射強度擴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其中主要利用鈾235(厬U)或鈈239等重原子核的裂變鏈式反應原理製成的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
1945年7月16日,美國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1945年8月6日,美國用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運載(小男孩)2萬噸當量原子彈轟炸廣島。
1949年,前蘇聯爆炸成功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1952年英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獲得成功,1960年法國也爆炸成功,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成為第五個有核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