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甘肅白銀歷史

甘肅白銀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0 06:47:14

❶ 白銀是什麼歷史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
而銀比金活潑,雖然它在地殼中的豐度大約是黃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因而它的發現要比金晚。在古代,人們就已經知道開采銀礦,由於當時人們取得的銀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銀最早用來做裝飾品和餐具,後來才作為貨幣。
白銀,即銀,因其色白,故稱白銀,與黃金相對。多用其作貨幣及裝飾品。古代做通貨時稱白銀。銀,永遠閃耀著月亮般的光輝,銀的論文原意,也就是」明亮」的意思。我國也常用銀字來形容白而有光澤的東西,如銀河、銀杏、銀魚、銀耳、銀幕等。
我國古代常把銀與金銅並列,稱為」唯金三品」。《禹貢》一書便記載著」唯金三品」,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發現了銀。在大自然中,銀常以純銀的形式存在,人們便曾找到一塊重達13.5噸的純銀!另外,也有以氯化物與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常同鉛、銅、銻、砷等礦石共生在一起。

❷ 白銀市的來歷

白銀--因礦得名,因企設市

明朝洪武年間,白銀開采興盛,官方在此設立采煉機構「白銀廠」,有「日出斗金」「積銷金城」之說,白銀緣此而得名。
白銀的由來
白銀是一個美好的名字。 白銀市是一塊寶地,早在漢代就有采礦業。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松山之南,礦爐20座」,采礦點30餘處,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據市區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白銀歷史悠久。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的 文化遺址有16處之多。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從事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西漢以後,境內置祖厲、鸇陰、媼圍三縣,是白銀地區建縣之始。西魏至唐,屬古會州之地。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為吐蕃所據有。北宋以後,又長期為宋、西夏、金爭戰的前沿。明置靖虜衛、會寧縣。清置紅水分縣(今屬景泰縣)、打拉池分縣(今屬平川區)。至此,境內有4個縣級行政單位。民國以後,撤消打拉池分縣,形成了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建制的格局。自漢開通絲綢之路後,白銀就成為絲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橋梁。唐「貞觀之治」時,會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貢駝毛、褐野馬、革履、鞍氈、鹿舌、鹿尾」。「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說明白銀物產豐饒,經濟繁榮。白銀地區貯藏著豐富的金、銀、銅、鉛、鋅、錳等礦物。民國時期,白銀是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的地方之一。1936年10月,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49年9月,白銀解放。從此白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經過近40年的崢嶸歲月,勤勞的白銀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開拓出一片片綠洲,建成一座座現代化工廠,經濟建設蒸蒸日上,社會發展生機勃勃,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白銀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強灣鄉蓮花山南麓的齊家文化遺址,說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度堅城初築於1600年前駐牧境內的鮮卑乞伏氏,後為曾統治整個隴右地區的西秦乞伏乾歸政權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興郡郡治所在地。
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區境主要為羌族人游牧地。
秦末漢初為匈奴族游牧地。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區境歸漢王朝版圖,隸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武威郡媼圍縣。
西晉初,區境為鮮卑禿發氏據地。西晉末,仍屬晉之武威郡。
東晉義熙五年(409),西秦乞伏乾歸自木包(今臨夏)遷都度堅城(今露天礦址)改元更始,並立秦興郡,區境屬之。
南北朝時,先後隸北魏平涼郡、西魏會州、北周會寧防。
隋初,區境隸武威郡。煬帝大業三年(607),置會寧郡,區境屬之。
唐初,隸會州烏蘭(今靖遠)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屬隴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為黨項族據地。
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境內為西夏西壽監軍屬地。
南宋寶慶二年(1226),蒙古大軍入境滅西夏,境內為蒙古族居地。
元統一中國後,屬甘肅行省永昌路西寧州。
明代屬陝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虜衛(今靖遠)。
清代,今四龍鎮屬蘭州府靖遠縣,今水川鎮、強灣、王峴、武川鄉境屬蘭州府皋蘭縣。
民國初期,境內分屬蘭山道靖遠縣、皋蘭縣、紅水縣,民國17年(1928)廢道,直隸甘肅省政府。民國22年(1933)設置景泰縣,紅水縣並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轄境仍分屬靖遠、皋蘭、景泰縣。
1956年6月,國務院批准成立白銀市籌備委員會(縣級);1958年4月,白銀市升格為地級市。1961年11月,設置白銀市市郊區;1963年7月,白銀市建制撤銷,市郊區改稱白銀區,劃歸蘭州市。1985年8月,白銀市建制恢復,白銀區劃歸白銀市。

❸ 白銀最早是誰發現的

白銀地區有悠久的歷史,最遲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在白銀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春秋以前,白銀境內沒有建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靖會一帶為隴西郡地,白景一帶則為月氏所屬。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得祁連山和河西走廊,設置了河西四郡,白景一帶為武威郡媼圍縣地,景泰東南部和靖遠西北部一帶為安定郡鶉(音純)陰縣,靖會一帶為安定郡祖厲縣,從此白銀地區全部納入中國版圖。從公元前221年至20世紀80年代的2200年中,白銀地區的行政建制經常變化,歸屬不定。解放前的幾千年中,天災不斷,戰亂頻繁,老百姓始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解放以後,白銀地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文化有了長足發展,人民終於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並以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和煤炭生產聞名於全國。

主題詞:白銀、景泰、靖遠、平川、會寧、歷史。

白銀市在祖國的版圖上,位於東經103°33′—105°31′、北緯35°25′—37°39′的區域內,東鄰寧夏,西接武威,南依隴中,北靠內蒙,轄三縣兩區(靖遠、景泰、會寧三縣,白銀、平川兩區),總面積21158.7平方公里,海拔1275米——3321米,共有人口175萬。白銀市地處甘肅省中部乾旱地區,氣候比較乾燥,各縣、區年均降雨量約200毫米左右,但因日照充足,所以川水地區土地肥沃。黃河流經白銀214公里,祖厲河、關川河總長亦有200公里左右。境內絕大部分都是山區,包括二陰山區和乾旱山區。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幾十座,超過3000米的高峰的兩座。山間盆地有景泰的正路、三台井、景泰川和白銀市區;還有靖遠的劉川和平川的水泉、共和等地。河谷盆地有白銀水川、四龍和靖遠平堡、北灣、中堡、城關、糜灘、東灣以及景泰五佛,還有祖厲河兩岸的一些地方。這些河谷盆地面積雖然很小,但人口卻比較稠密。白銀地區有悠久的歷史,靖遠境內曾發現有原始社會晚期的馬家窯文化,會寧境內也有幾處古老的文化,如牛門洞古墓遺址等,它附近的王家泉、陽山一帶也發現了原始社會時期的陶罐、石斧、人骨等遺存。景泰縣境內的張家台、營盤台、寺灘、喜集水等處出土過陶瓷、陶片、石器、骨珠及細石器等,經考證屬新石器半山類型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跡的發現,說明最遲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在白銀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黃河白銀段為S形,基本上是南北流向,至景泰五佛則由西向東,經黑山峽入寧夏境內。以全市轄地作為整體,景泰縣、白銀區居西北,靖遠、會寧則居東南(平川區暫不論,包括在靖遠內敘述)。兩大地區基本以河為界,一處河西,一處河東(靖遠劉川等到地也在河西)。春秋以前,白銀境內沒有建置,春秋戰國時期,景泰、白銀區一帶還是我國古代羌族人民的駐牧地,靖遠、會寧一帶為義渠戎的活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靖會一帶為隴西郡地,白景一帶則為月氏所屬。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得祁連山和河西走廊,設置了河西四郡,這樣,就隔斷了北方匈奴與西方羌人的聯系,又為漢通西域提供了重要通道。當時白景一帶為武威郡媼圍縣地,景泰東南部和靖遠西北部一帶為安定郡鶉(音純)陰縣,靖會一帶為安定郡祖厲縣,縣治在今會寧郭城驛附近。武威郡、安定郡均屬涼州刺史部。

東漢時,祖厲縣、鶉陰縣由安定郡改屬武威郡,媼圍縣依舊,這樣,今白銀市全屬涼州武威郡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武威郡,十四城,戶萬四十三,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六……媼圍、鸇陰(故屬安定)、租厲(故屬安定)。」鸇(音沾)陰縣和租厲縣在《漢書·地理志》中分別為郭陰縣和祖歷縣,不知為何各造成一字之差。《後漢書·沖帝紀》中出現的「鸇陰河」名後,有唐朝章懷太子作的注語:「涼州姑臧縣(即今武威——筆者注)東南有鸇陰縣故城,因水以為名。」著名歷史學家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中所標鸇陰的位置,在今景泰東南部的尾泉和平川西北部的高家壩與靖遠劉川的荒草梁等三縣區的交界地一帶,靠這里的黃河標示為「鸇陰河」。實際上漢代的鸇陰城在今平川區陡城鄉,至今遺跡尚存,1990年我在殘存的城牆上還發現了引水的陶管。

自武帝打通河西走廓、興起絲綢之路以後,兩漢都極為重視同西域的聯系,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各國。絲綢之路從長安到張夜一段的行走路線共有三條,其中北路經過靖遠和景泰,渡口是景泰與平川之間的索橋,它的通行,促進了這里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武帝承「文景之治」,加上他自己勵精圖治,使國勢依然強盛。他也是我國古代比較賢明的君主之一,一生多次出京巡查,會寧一帶就有他的足跡,如「元鼎五年(前112年)冬十月,……逾隴,登空同(即今平涼崆峒山——筆者注),西臨祖厲河而還」(《漢書·武帝紀》)。

東漢開始,國勢日漸衰落。安帝時,天災人禍不斷發生,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涼州「大飢,人相食」(《後漢書安帝紀》),「安帝信讒,無辜死者多」(《後漢書·五行志》)。順帝漢安二年(143年),武威郡等地發生大地震,從九月開始至次年四月止,長達半年之久,「凡百八十日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傷害人物」(同上)。地震還沒結束,鸇陰附近又成了戰場,三月,「護羌校尉趙沖追擊叛羌於鸇陰河,戰歿」(《後漢書·沖帝紀》)。這一系列天災兵禍,使白銀人民蒙受了重大損失。

三國魏時,曹操統一北方,河西一帶內亂時有發生。鸇陰為戰略要地之一,東臨海源,西護武威,南屏金城、北拒匈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河西叛軍往往屯兵於此。這里,也是絲綢北路的必經之地,占據了它,能攻可渡河西進,南下金城;相距時則佔有優勢,地位主動;不利時便西退武威,北走大漠。因此,它成了著名的古戰場之一。一次,涼州生亂,武威告急,魏將張既率兵征伐時,就曾於叛軍「七千餘騎」相拒於鸇陰,因為不易攻打,便迅速改道直奔武威(見《三國志·張既傳》)。

西晉時,今白銀市境內無治,皆屬涼州武威郡地。當時武威郡轄七縣,只有5900戶,還不足西漢戶的百分之六十,由次可見,無治之地更是人煙稀少,這主要是戰亂所至。

西晉統一的時間不長,就被「八王之亂」結束了。「永嘉南渡」以後,北方處於五胡十六國的長期戰亂之中,地方政權紛紛割據,更迭頻繁,白銀地區歸屬不定。公元327年前後,白銀地區基本上以河為界,西北為前涼所屬,東南為前趙占據。366年前後,前秦占據東南,382年左右,又取代前涼。至此,白銀境地全屬前秦。395年左右,又被西秦入主,409年前後,又全部易手後秦。《讀史方輿紀要》載:「東晉義熙五年(409年),西晉乞伏乾歸自苑川(今榆中縣境內)徙都度堅山,七年(411年)置秦興郡治焉」。這說明,西秦統治時,曾將都城建於度堅山。度堅城遺址位於今武川鄉宋梁村左家溝,1950年前後尚存部分城牆,1956年白銀公司露天礦大爆破後遺址全毀。

❹ 白銀這個名字的由來

白銀市名的由來:

白銀充滿著神奇和魅力,地質環境破壞較為嚴重, 據志書記載,白銀礦藏的開采,始於漢代,明朝洪武年間,官方曾在現市政府駐地設立辦礦機構「白銀廠」,有「日出斗金」之說,白銀緣此而得名。

白銀市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乾旱地區,東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海原、西吉縣接壤,東南部與平涼市靜寧縣相連,南部及西南部與定西市通渭縣、安定區為界,西部與蘭州市榆中、皋蘭、永登縣毗鄰,西北部與武威市天祝、古浪縣相接,北部及東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左旗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連接。

(4)甘肅白銀歷史擴展閱讀

白銀市歷史沿革

1949年8月、9月,會寧、靖遠、景泰三縣相繼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會寧、靖遠隸定西專員公署,景泰縣隸武威專員公署。

1956年1月,景泰縣劃歸定西專員公署。6月,成立白銀市(縣級)。

1962年11月,設立白銀市郊區。至此,白銀市共轄三縣一區(靖遠、景泰、皋蘭、白銀市郊區)。

1985年8月,恢復白銀市建制。由靖遠縣析置平川區。白銀市轄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及白銀、平川兩區。

❺ 甘肅白銀靖遠的民俗及變遷

靖遠是黃河岸邊一個古老的縣城,縣城的中央聳立著一座古老的城樓,這座古城樓的名字叫做鍾鼓樓。在全國好多地方,都有被稱作鍾鼓樓的古老建築,僅僅望文生義可知,這里便是古代安置鍾和鼓的地方,而鍾和鼓則是古代用來報時的工具。但是,靖遠縣城的這座鍾鼓樓,它的得名或許更多地包含一些鮮為人知的東西,給人非常厚重的歷史滄桑感。因為這座樓,以前的名字叫做譙樓,這個譙樓過去似乎是用來瞭望的所在,或者是用作鼓樓的別稱。據說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那場「文化大革命」運動中,縣城東西兩座古老的鼓樓被毀於一旦,原來放在其中的鍾和鼓之類的報時工具被迫轉放在譙樓之上,於是譙樓便更名鍾鼓樓,時間長了,人們忘記了譙樓這個歷史的稱謂,而且後來的人本來就不知道譙樓是哪個樓了。被毀的東西兩座鼓樓,位於舊城東門的叫做東鼓樓,位於舊城西門的叫做西鼓樓,古代有晨鍾暮鼓的說法,所以東邊的鼓樓放著報時的鍾,應該叫做鍾樓才對,而西邊的鼓樓,則是名副其實的。可惜,今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很少有人知道這些過往的事情了。

這座鍾鼓樓始建的年代是明朝正統二年,即公元一四三七年,距今正好五百七十年。當時為了防禦北元蒙古人的南下入侵,明英宗朱祁鎮同意了大臣的奏報,令置靖虜衛,時任漢中守備的安徽廬州府人房貴,率領一對人馬,奉旨來到西北邊陲黃河上游的這塊風水寶地,在廢棄的古會州舊址上建起一座新的城池,這便是靖遠方誌所載房貴「相地築城」的來歷。明代新築的這座城市,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虜衛城。數百年來,她經歷了無數的劫難,堅強的城市終於保存了下來,猶如居住在這里的人們一樣,一代又一代頑強地生存著。就是這座城樓,也在戰爭和地震中被毀多次,後來又經過多次重建修繕,但是原貌被完好地繼承了下了,堅如磐石一般,高高地聳立在縣城中心位置,成為靖遠悠久歷史的象徵。

過去的所有繁華,以及經歷過的災難,都成了歷史。但是,這鍾鼓樓依然雄風當年,見證著人間的滄桑變遷。夏天的早晨,迎著燦爛的朝陽,無數的燕子飛翔在鍾鼓樓周圍,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蔚藍的天空下,琉璃瓦映射出斑斕的色彩,飛燕環繞,呢喃不絕,佇立在鍾鼓樓前,誰能不感到心曠神怡呢?

居住習慣

歷史上的靖遠,是一個通過移民而得到開發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習俗經歷了不斷演變的過程。移居這里的人們為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選擇居住地點以出路方便、避風禦寒、接近水源等為主要考慮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類別的人口集聚居住點,從境內許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見一斑。人們歷來多選擇以城、堡、灣、灘、水、井、泉、梁、峴、塬、溝、墩、鋪、川、坪、寺為聚集點,如古城、裴家堡、東灣、糜灘、營盤水、劉家井、紅柳泉、砂梁、曹峴、三場塬、煙洞溝、十里墩、二十里鋪、吳家川、五大坪、劉家寺等等。在這些聚集點中,有的以同族為核心,有的為歷代軍屯點,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此外,由於這里曾為邊陲地帶,人們集中一處而居,和防禦外敵入侵也有直接關系。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樓房、土房、高房子、土窖、箍窯、棚道、卧鋪子等。

住戶聚集點廣布黃河兩岸,河谷灘地,土壤肥沃,人口眾多,村落密集。有大面積可耕地的川塬一帶,人們選擇在有泉水的地方居住,海拔較高的二陰山區,因雨水多,氣候寒冷,一般都居於避風向陽的地方。

堡子是用土夯築而成的小型城池,高牆厚壁,多為軍事守望據點,或作為軍政合一的建制單位。亂世年間,一些特別富有的家庭,為了安全,偶有一戶修築一座堡子者,也有多戶人家集資共築一座者,遇有變亂,臨時移居其中避難,目前散見於境內各處的堡子遺址,即為此類建築。

民用住房,在1949年以前,農村居民普遍生活貧困,山區居住多以土窯為主。城區以及沿河兩岸川塬地帶因不具備挖窯居住的條件,多住簡易平房或土箍窯,極少數富裕人家建造有寬敞的院落式住房。

土窯,即二陰高寒地帶或乾旱山區的老百姓,依據自然地形條件,選擇高大的黃土山體,削成平齊的斷面,並在其中挖窯洞居住。窯洞一般深達4~6米,正面開設門窗。民國九年發生大地震,境內住窯洞者居多,人口傷亡將其慘重,現今一般不再建造。

箍窯,即為用土坯箍成的下為方形上呈半圓形狀的窯洞,又稱為箍窯洞。箍窯大多橫著修築,門開在正中,長為6~9米,深至2~3米。在過去貧困的年代裡,箍窯不失為為貧寒人家的好住處,現今也不再建造。

石窯,或稱窨子,多分布在東灣至北灣一帶的黃河沿岸,於兩岸陡立的峭壁上鑿石為洞,口小內大,有的還雕有各種花紋,其中設有石磨、石碾、水缸、炊灶等生活用具。這與境內偏遠山溝土山中存留的窨子一樣,曾經成為人們躲避戰亂災難的的藏身逃命之所,今殘跡猶存。

簡易土房,是一種土建的簡陋住房,數間小房子連成一排,牆壁屋頂皆用草泥土坯,結構門窗均極其簡單,空間稍大,安全性差,多為人口較多,生活貧困的家庭所建,現今生活較為困難的農村以及灌區移民初期移居時仍在建造。

棚道,是以土基作牆,架設簡單梁椽,以草泥摸頂,多用於圈養牲畜及米面加工用的小作坊。

卧鋪子,以木料作支架,可以移動,多用於農戶看守田園的臨時居所。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群眾生活逐漸富裕,農戶住宅狀況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家新居多為傳統的院落式建築,修建北房七間,中間三間為主房,俗稱上房,為年長者居住或作為客廳,兩邊各兩間稍低,俗稱耳房,東面修建廚房三間,房屋有土木結構與磚木結構之分,四周院牆相連,圍成一座院落。這種院落結構的住宅,在靖遠城鎮及農村極為普遍,約佔全縣民居的一半以上。

近年來,典型的院落式房屋建築日臻完善,以往主次分明的外觀結構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以高檔次的房屋建築設計。普遍追求寬敞大方,住房美觀適用成為新的時尚,諸如四面柱式出檐上房、虎抱頭上房、大門窗飛檐上房、磚混結構的平板一層樓房等越來越多,少數人家開始建造封閉式極為講究的住房。農村富裕人家,建造鋼筋水泥新式二層樓房者也日益增多,城鎮居民有三分之二住進了樓房,樓房的建築面積越來越大,一般為50~120平方米。隨著地方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眾的居住條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飲食習慣

民以食為天。在靖遠農村,人們保持著一日三餐的習慣,清晨起來先勞動兩個多小時,於九點鍾左右吃早飯,一般以黃米或白米糝飯炒菜為主,在一日中最為重要。午飯在下午一點鍾就餐,冷季吃蒸饃,暖季吃涼粉、涼面。太陽落山時吃晚飯,多為煮麵食。城鎮居民一日三餐,早晨吃早點,一般簡單量少,中午米飯、炒菜,晚上也多以煮麵食為主。

食品主食類以大米、黃米、小麥麵粉為主,間以少量雜糧。蒸食類有蒸饃、花捲、月烙餅、馬蹄子、包子、發糕等,烙餅以鍋盔為主,加以油饃、攤餅。煮食最多最普遍,各類麵食、水餃等都以煮食為主,油炸類以油餅、油條、麻花為主。

副食原料主要為各類蔬菜以及肉蛋等,分為熱炒與涼拌兩種。貧困山區農民,仍以素菜為主,平時很少吃肉。城鎮居民,則以大米飯、炒菜為主。冬令時節,大白菜缸腌酸菜仍普遍食用,將辣子、西紅柿、韭菜等混合在一起腌制的鹹菜,也是本地人喜愛的菜食之一。春節前後,多做酸菜炒肉片、糝飯,味道純真,十分可口,是當地老百姓最喜愛的食譜。

每逢婚喪嫁娶等大事,俗稱「過事情」,皆邀請親朋好友參加,擺設宴席,款待來賓。婚嫁食譜,在過去盛行八個碗、十全、十三花等名目,如今更為豐盛,一般都做以魚肉、雞肉、牛肉、肘子肉等肉食為主的十三碟炒菜。高檔豪華的宴席還有海參、魷魚等名菜,配以涼拌菜類和好酒。喪葬菜餚則較為儉約,一般均為含有紅燒肉、炸丸子、千刀酥、炒菜之類的大雜燴,每人一碗。

野生菜類如苦苣、野韭菜、野蔥、灰條、苜宿,以及地軟軟、頭發菜、蘑菇等野生菌類,農村居民根據季節採食較多。近些年由於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日光溫室反季節蔬菜上市,各類蔬菜常年供應市場,四季嘗鮮,食用野生菜只是品嘗而已,不再大量採集。

服飾習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由於存在貧富差距,民眾著裝差異很大。生活條件極貧困者,衣服夏以蔽體,冬以禦寒,油污補丁,無式無樣。普通百姓,春秋以大腰褲短褂為主,夏穿汗衫、短褲,多以自製粗布為主,冬著大襟棉衣,俗稱 「裹肚子」,天氣寒冷時穿羊皮襖。夏戴瓜皮小帽或頭裹毛巾,冬戴氈帽、棉帽。富戶人家以上等布料綢緞為主,春秋穿長袍短褂內襯外套,冬著二毛裘衣。夏天頭頂灰絨禮帽,冬天戴平頂黑絨帽。一些大中專學生職員身著中山裝,男子穿自製圓口平底布鞋,年輕婦女穿綉花鞋。已婚婦女用青布扎褲腳,頭發盤成圓盤狀,發髻固定於腦後,俗稱「盤頭」,有錢人家插各種金銀頭飾於發髻上,未婚女子則將頭發紮成一束長辮子。

自五十年代開始,服裝發生巨大變化。盛行男人身穿中山裝,青年男子留分頭,上衣口袋掛水筆以顯示為讀書者或有文化之人。青年婦女著裝,有「膠皮鞋、洋襪子、剪發頭搭肩子」的時興民謠。六十年代後,男女服裝皆向輕便短衣轉化,有中山裝、軍便服、列寧服、工人服、學生服、青年服等名號。布鞋式樣有方口、八眼、牛眼窩等式樣,還有機制運動鞋、解放鞋、皮鞋等。帽子有解放軍帽、鴨舌帽、棉絨帽等,農村婦女長時間講究包頭巾。

到了八十年代以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很快提高,人們的穿著習慣不斷發展演變,講究舒適大方,瀟灑氣派,追求艷麗美觀,雍容華貴。夏季服裝有長短袖襯衫、筒褲、健美褲、短裙、超短裙,以及西裝、T恤衫、牛仔服等,冬天有棉絨呢大衣、風雪大衣、航空服、宇宙服,以及各類毛衣、皮夾克罩衫等,鞋有中高跟皮鞋,各類涼鞋、布鞋、棉鞋、運動鞋、旅遊鞋等,服裝名類繁多,色彩紛呈,難以盡述。

喪葬禮俗

生死是人生的大事。自古至今,喪葬的禮規習俗衍生繁雜,沿襲不衰。有關靖遠民間的喪葬禮俗,其大致情形簡要記述如下。

一是喪之禮俗,分為臨終、守鋪、居喪、戴孝、家祭等幾個程式。

臨終。依據古制,死者男稱正寢,女稱內寢。人死之後,隨即套衫穿壽衣,停放亡靈,俗稱「落草」。搭設靈堂,置辦棺材、紙貨等亡者所用之物。棺材又稱壽材,有大小材、連身轉及金匣,紙貨有童男童女、牲口馬匹、鹿鶴碑、金銀斗、花圈、花籃等。

守鋪。自死者亡故至入殮期間,親屬必須守候死者鋪側,以示服孝。期間,亡者遺體置於堂屋正中,前有帷簾遮掩。停放遺體的房子稱作喪鋪,遺體前安放一張桌子,懸掛白帳,桌上擺放供品、香爐、燭台和長明燈等,在沒有收殮之前,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它熄滅。為防止遺體變腐,傳統保護法為採取敷冰塊等降溫措施,近些年來,地方上採用了全自動電腦控制的豪華水晶棺盛殮,地方喪葬文化更趨文明。

居喪。在此期間,死者親屬須脫冠踏履,身穿素服,婦女則去掉裝飾品。禁止外出會友、參與娛樂等社交活動。

戴孝。死者親屬穿戴不同的孝服,男女有別。死者的長子、長孫身穿扎有麻繩的白色長衫孝衣,頭戴白布做成的孝帽,俗稱披麻戴孝。玄孫除戴孝帽外,還紅綠附身。其他子、媳亦穿戴孝服,侄子以及其他親屬,則只戴孝帽。

接三。死者亡故第三天,親朋前去祭奠,薦以三獻之類祭品。

家祭。死者家屬擇日舉行家祭,出紙放告,向親友送訃告,報告亡者的喪期、葬期有關事項,請姑舅即娘家人(男為舅家,女為娘家),親朋吊喪,女婿外甥送銘旌、獻羊等。家祭之日舉行弔唁儀式,請姑舅當眾向死者子女訓話,並給孝子披麻帶孝,賜喪棒。有功名的人家還要請禮賓,行祭祀。如今,家祭活動日益革新,除傳統的領羊、游銘旌等,主要為揭碑儀式,請有功名的讀書人書寫碑文,做成紙碑,與死者遺像安放院內供桌之上,敬獻果茶奠酒,上香燒紙焚黃。參加揭碑儀式的禮賓就位,披紅掛花,然後鳴炮奏樂。主持人簡要介紹葬禮情況,接著請禮賓兩人揭碑,然後由碑文的撰寫者或他人宣讀碑文,其餘禮賓垂手恃立兩旁。其後,由孝子跪讀祭文,並致答謝辭。禮畢後,禮賓退位,孝子致哀。晚間舉行家祭與餞靈活動,向死者遺體告別,獻上家饌果酒,關閉靈堂門窗並熄燈,行幽食禮,直至深夜。

靖遠北部地區的喪事活動時間長,儀式較為隆重。開吊至少為兩天,更長的有小三元,最長最復雜的是大三元。小三元開吊時間為整三天破五天,大三元開吊時間為整五天破七天,如此長的時間里,主要是為死者做法事念經,超度亡靈。

二是葬之禮俗,分為擇塋、安葬、修陵園、做旬等程式。

擇塋。即尋找並選擇確定墳塋的位置。死者亡故之後,要請風水先生(俗稱陰陽、高工等),除選擇安葬的時間外,主要的活動在於踏山盤水,卜選吉地安葬死者。

安葬。有三個步驟。出殯,靈柩出門,穿街過巷送往墓地。點主,由陰陽用紅筆在「神主」之上點朱。埋葬,靈柩入墓穴並掩埋。

出殯是安葬過程中的隆重活動,在安葬之日的清晨進行。靖遠老百姓講究對死者高抬深埋,送葬的人要多,棺材被眾人抬著走的路程要長,過去大多由人力一直抬至墓地,現在改用車輛運送。送葬的車輛為數很多,高達數十兩,一路浩浩盪盪,氣勢非凡。到達墳地後按選定的時辰安葬,安葬時鼓樂鞭炮齊鳴,孝子們更是哭得痛不欲生。棺材沉入墓穴後,要由風水先生分內外經。掩埋前,須請娘家人先動三掀土,接著再由他人掩埋。安葬完畢眾人返回,進門前先用清水洗手洗臉,表示洗盡與死者的一切關系,有的地方在水盆里放一把刀,喻意著與死者一刀兩斷。

修陵園。在墓地造墓冢,樹墓碑、墓耳、印頭,設墓桌、豎石獅等。

做旬。死者安葬後,其親屬每七日到墓地祭奠一次,稱為做旬。一般分為七旬,七天為一個旬期,也叫「七期」。頭期,每晚送水火,點墳燈,孝子守墓伴睡。五期,祭奠儀式在次日凌晨時分進行,死者的兒女全部參加。七期,又稱「盡七」,死者的所有親屬來到墳地,為其舉行做旬的最後一個祭奠儀式。

死者安葬後,其親屬要守孝三年時間,以表示對逝去親人的長久懷念之情。守孝期間,禁止死者親屬舉行婚禮、修繕房屋等一切重大活動,也忌諱隨便走親訪友。三年到期後,施行換孝禮節,一切禁俗方才解除。隨著時代的進步,喪俗也在變革之中,古老的禮俗逐漸被時尚的文明方式所取代。

人類社會在不斷地發展進步,民間的風俗習慣也在不斷地變化著。民俗有其悠久歷史淵源,更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靖遠作為歷史上的一個移民居住地,其民俗必然傳承著來自不同地域的古老的風俗特點,了解並深入探究靖遠民俗,或許能從中發現一些彰顯其歷史文化價值的東西。

過年

說到過年,最難忘的還是童年。每每到了年關,總是曲指數著過年的日期,盼望著快點過年,盼望著天天過年。那時候過年的誘惑力之所以如此之大,自有一番樂趣在其中。

臘八一過,村子裡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火起來,擇吉日掃房呀,推磨碾米呀,過了臘月二十三,節日的氣氛就更濃了,殺豬宰羊辦年貨,蒸饃煮肉貼春聯,大人小孩都忙得不亦樂乎。家鄉有個習俗,要在過年之前備好節日里所需的一切,過年不可以再干,特別是初一,辛苦了一年,大年初一,應該好好休息一下,也取吉祥之意。即此,臨近過年這幾天,都炊煙裊裊,家家戶戶都忙忙碌碌的。按家鄉的風俗,過年乃至正月里都要吃蒸饃,說是象徵著來年的日子蒸蒸日上。到了年三十下午,一切都准備就緒,剩下的就是吃年飯拜年了。家鄉一般在除夕夜及初一初二吃臊子面,初三早晨吃餃子。初一這天,還有個講究,不準掃地掃屋子,老人們講,那叫掃財,說是如果掃了屋子,就是掃走了財富。可見,鄉親們期盼早日過上富裕的日子。

那時候,總感覺天黑得特別慢,好不容易,天幕總算拉了下來,於是就急不可待地穿上新衣服,和弟弟妹妹們一起尾隨父親去拜年。家鄉拜年還有許多的規矩。一般除夕夜,初一初二初三在本家族拜,初四起,才能提著禮品去拜親戚。我們家爺爺奶奶輩份最高,自然要從他們拜起。在這之前,也不能忘了先逝的祖宗,一家人按大小順序排開,爺爺領拜,他為先祖上完香,說一聲:「給先人拜年。」緊接著大家一起下跪磕頭,接下來就該給爺爺奶奶拜年了,爺爺奶奶坐在炕上,由父親領拜,父輩們拜完坐在炕頭,就該我們這一輩了,先給爺爺奶奶磕頭,再給父輩們拜年。不過不同的是小孩子們給長輩拜年是有報酬的,只要雙膝一落地,受禮的長輩就得趕忙掏壓歲錢,多則一元兩元,少則一毛兩毛不等。那時候,我總將屬於自己的這一筆不多的財富用來買些喜歡的書籍,而弟弟們則不同,他們會拿出多半的年錢去買煙花爆竹,盡情地放,玩得開心玩得過癮是他們最大的樂趣!

看大戲耍社火要算農村過年最大最常見的娛樂活動了,一般在初三四就會有省或縣劇團來村裡演戲,也有村民們自演的。出演的戲演員們穿著各式各樣的戲服,臉上塗抹著花花綠綠的油彩,盡情地吼著村民們最喜歡的秦腔。雖說那時候我和弟弟們並不懂戲劇,但還是擠在人群里看戲,幾個小時下來,戲沒看懂,人倒被擠得夠嗆!嘿!與其說是去看戲,倒不如說是去湊熱鬧!

耍社火是挺有意思的,不過也很有講究。社火隊在正式出演之前,要舉行隆重的出行儀式,請村裡德高望重者選定集聚的吉祥地,帶領社火隊去拜祭神靈,村民們也能夠一起參加,特別是有車的村民,更不會放過這次出行機會,因為能跟著社火隊一起出行,可以得到神靈平安吉祥的保佑,這也是村民們祈盼平安幸福的願望。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來到集聚地,為神靈上香,燒紙錢,放爆竹……臨回之際,更有迷信的村民還會撿幾塊吉祥地的石頭帶回家,說是撿了塊「寶」,其實這是村民們期盼富裕日子能早些到來。待出行儀式結束之際,舉辦者還要為所有參加出行儀式的村民們每人佩帶一根用紅布或紅毛線做成的吉祥物,保佑所有的村民,雖說迷信的盛行與色彩濃了些,但這也是村民們祈盼新一年能平平安安,幸福健康,順利如意的心願哪!

出行儀式結束後,社火隊就可以正式上演了。村裡的社火隊一般說有獅子舞,跑旱船,舞龍燈,踩高蹺之類的。這些活動都有很高的技巧性,所以基本上都是由大人來操縱表演的。獅子舞由兩個人來跳,一人在前撐頭,一人在後耍尾,舞時搖頭擺尾,起跳,打滾,坐、立、卧……無不體現出耍獅人的靈活瀟灑。跑旱船、舞龍燈都有領舞之人,他們拿著舞棍在前指引著耍舞的姿式與方向,並不時地散放煙火,使其更加活靈活現。高蹺適時穿梭其中,合著鼓樂一起助興。整場演出都在震耳欲聾的鼓樂聲中,顯得熱鬧非凡,妙趣橫生,惹得觀望的村民們贊不絕口,我們這幫小孩子圍站一旁,樂得又蹦又跳,也一個勁兒拍手叫好。

雖說現在的生活條件比過去優越了許多,然而過年的誘惑力似乎已遠不如從前了,期盼過年之心也淡了再淡,甚至有些害怕過年,害怕年前的忙碌,害怕年中的熱鬧,更害怕年後一成不變的日子……想起兒時過年的樂趣:那少之又少的壓歲錢,那盼了一年的新衣服,那絲毫不懂煩憂的瘋玩兒……都是一種甜蜜。而那甜蜜的回憶,也往往能讓人更加留戀童年,留戀兒時的過年,更懷念兒時的歡樂與純真。

鬧社火

每逢春節,從舊年臘月開始,到新年的元宵節期間,靖遠城鄉都要排練和表演由當地民眾自發參與的系列文化娛樂活動,為歡快的節日增添更多的喜慶氣氛,這些慶祝活動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民間俗稱社火,亦稱其鬧社火或耍社火。

靖遠老百姓的鬧社火活動,多以表達鄉情民意的傳統類型為主,歡快詼諧,別具一格,主要有告廟、舞獅、龍燈、綵船、高蹺、鐵芯子、天平鼓、跑驢、大頭和尚等。這些活動,由來已久,歷代延續,成為習俗。

告廟 俗稱出窩。社火排練完畢公開演出的前一天,要舉行告廟儀式。因為農村排練社火,一般都是以神的名義來組織,故出演前必須前往廟堂,焚香禱告,率先為神靈表演,即為告廟。告廟時,選挑精悍青壯年十數人,妝扮成為戲劇人物,騎上高頭大馬,浩浩盪盪,敲鑼打鼓,走街串巷,一路緩行,觀眾則扶老攜幼,夾道欣賞,熱鬧異常。

舞獅 俗稱跳獅子。即用紙筋殼製作獅頭,彩畫成型,再將大麻染成綠色作為獅毛,縫綴於數尺長的布面上形成獅身。舞獅由兩人表演,身著彩色服裝,與獅毛顏色一致,前者舞頭為首,後者隨身作尾,上下翻跳,動作協調,形成一體。用來表演獅舞的桌子長一米四,高一米二,表演時桌下需蹲二人,以免獅桌搖晃。獅子一般為兩只,綠色頭為公獅,藍色頭為母獅,也有跳獨獅的,跳獅時除鑼鼓助威外,並燃放焰火。舞獅初登場,先放三把助威,接著在跳「四角」、「翻身」、「打能能(站立)」、「下獅娃」等環節,還要輔之以焰火,技藝精湛,情節誘人,實為當地一絕。

龍燈 以白布彩畫墨綠色為龍身,用鐵絲紮成龍頭,糊以亮紗,全身制裝九至十三節,每節安一手把,又一人掌握,龍頭、龍身各節均裝燈泡,龍尾裝一條竹掃帚,由龍頭率領集體舞動,快慢一致,渾然一體。

綵船 或稱耍旱船。有單船、雙船、群船(6~12隻)之分,船身扎滿花朵、明鏡、燈籠,船體下方裙幔拖地,每隻綵船由一人掌握,作假腳置於船面,似人坐在船艙,表演者將船身帶動作船游水上之飄逸狀態。群船表演多作戲劇裝扮,如「游西湖」、「回荊州」等,船前由一武功較好者扮演船工導航,開場前先耍一套拳腳,接著再由群體進行表演。

高蹺 用優質木椽刨成木腿,高約兩米左右。在木腿上端約二尺處,安裝有木腳台。踩高蹺者多扮演成戲劇人物,將兩腿綁縛於高蹺台上,行走起來,步伐較大。踩高蹺者隊伍中間,夾雜有大頭娃娃、瘋婆婆、倒騎驢者等丑角,挑逗看客捧腹大笑,以取樂觀眾,在鑼鼓鞭炮聲中,同步緩行,煞是熱鬧。

鐵芯子 用鋼筋做成支柱,固定於木桌上,以十歲左右男女小孩,身穿戲裝,將其固定在彎曲的鋼筋上,不露扎綁痕跡,一台有二至三人,演員巧立於寶劍、馬鞭、花朵之上,臨空搖曳,前後擺動,但不出聲唱說,僅以扮裝奇巧稱著。

天平鼓 有跳鼓、抬鼓兩類。跳鼓,據說在民國中期從蘭州、皋蘭一帶傳入當地,開始由西灘村農民排練表演,延續至今。每個跳鼓隊由九至十三人組成,各自扮成武夫,左手提桶鼓,右手執鼓棰,上下翻騰擊鼓,其套路有九點、七點之分,由大鑼指揮,鼓鈸齊鳴,陣容龐大,聲震四野。抬鼓,先興起於平堡,據說為「四十八門軍戶」自陝西帶入。在當地農村,都有自臘月初八至元宵佳節打太平鼓的習慣。這種鼓,鼓身為圓柱狀木桶體,高約二至三尺,直徑約一尺五至二尺,上下頂端鞔上牛皮,鼓身漆成紅色,裝鐵拴,以粗壯鼓棰敲打,並配有鑼鈸打擊樂器。鼓聲熱烈歡快,鼓點節奏為一節,循環往復,聲震天地,傳至數里。夜晚,各村莊鼓聲,此起彼伏,熱鬧異常。社火走村串戶以及地攤子表演,鼓由二人用杠抬著,沿途伴隨敲打,歡慶太平盛世,企盼人壽年豐。

跑驢 用鐵絲綁就骨架,然後糊以紗布,彩畫成毛驢形狀,模樣逼真,騎驢人扮作少婦回娘家的情節,有丈夫護送,另一人作騎驢趕路姿態相遇,演出各種姿態,博得觀眾嘻笑。

大頭和尚 用紙筋括成較大的人頭面具,表演者戴在頭上。男角為一胖大和尚,身穿黃道袍,項戴念珠,手執佛塵,演出開始,作起床、揉眼、凈手、擊鼓、鳴鍾、點香、磕頭、跪拜等動作,然後盤膝靜坐念佛。女角頭戴少女面具,身穿肥大綵衣,手持彩帕,往返於和尚之側,以手帕擊和尚頭部肩部,不讓其靜坐念佛,意欲談情說愛,動作滑稽,逗引取笑,使觀眾忍俊不禁。

❻ 甘肅省白銀市的簡介

位於中國甘肅省中部,黃河上游。又稱銅城。轄白銀、平川2區和靖遠、景泰、會寧3縣,市府駐白銀區。面積2.12萬平方千米,人口144.56萬。漢族為主 ,另有回、滿、藏、東鄉等少數民族。原為礦區,因產白銀而得名,又因銅礦儲量和開採在全國地位顯著,得「銅城」別名。1958年設市 , 1963 年撤市改為蘭州市白銀區,1985年恢復白銀市。礦產資源有銅、鉛、鋅、金、銀等金屬礦產及硫磺、煤炭、石膏、石灰石、芒硝、氟石等非金屬礦產,其中煤炭保有儲量在12億噸以上,石膏儲量 7000萬噸,石灰石儲量1 億多噸。地下水資源豐富,黃河流經市區,水能資源充足,大峽水電站位於和榆中縣交界的黃河大峽峽谷出口段上。黑瓜籽、白蘭瓜、發菜、灘羊皮為土特產品。已成為全國矚目的有色金屬生產基地,並形成了電力、煤炭、稀土、化工、紡織、加工、建材等比較全面的工業體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次要地位。有金魚公園、鐵木山等名勝。
地理位置:東經103°3′-105°34′和北緯35°33′-37°38′之間
白銀市 面積21209平方千米,人口175萬人(2004年)。
白銀區,面積1372平方千米,人口28萬。郵政編碼730900。
平川區,面積2106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730913。
靖遠縣,面積5809平方千米,人口46萬。郵政編碼730600。縣人民政府駐烏蘭鎮。
會寧縣,面積6439平方千米,人口58萬。郵政編碼730700。縣人民政府駐會師鎮。
景泰縣,面積5483平方千米,人口23萬。郵政編碼730400。縣人民政府駐一條山鎮。
白銀氣候為中溫帶半乾旱區向乾旱區的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6—9℃,年降雨量180—450毫米之間,屬東南季風氣候西北部邊緣區。全市由南向北分三個氣候區,乾燥度華家嶺至會寧縣城間屬半乾旱區。靖遠縣城向北至白銀、景泰間屬乾旱區。白銀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孕育了世代的白銀人,也孕育了白銀悠久的歷史。追溯到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境內有半山文化遺址、吊溝古城漢墓、糜灘石器文化遺址、景泰龜城、明代長城、鍾鼓樓、寺兒灣石窟、法泉寺石窟、北城灘城堡遺跡、牛門洞新石器新陶遺址等文化遺跡。及北魏、唐、宋的石窟藝術、城堡建築及馳名的「絲綢之路」,雄偉壯美的萬里長城,都在敘說著白銀悠遠的歷史。
自然風光以孤島狀分布,主要有鐵木山、烏蘭山、桃花山、屈吳山、壽鹿山、哈思山等,它們森林茂密,風光迷人,並有宏偉的寺廟建築。景泰縣老龍灣黃河石林氣勢壯觀,氣象萬千,被稱為中華奇觀,是一處獨具豐韻的旅遊景觀,已被列為甘肅中部黃金旅遊線之一。
白銀市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境內有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會寧縣,現在會寧縣被國家批准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會師樓、長征景園等成為新旅遊景點。

❼ 白銀帝國 歷史原型

歷史原型:

《白銀帝國》是一部反映晉商歷史題材的影片。這部根據成一小說《白銀谷》改編,由台灣地區首富郭台銘投資,旅美導演姚樹華執導,張鐵林、郭富城傾情飾演的影片。

以山西票號——「天成元」父子兩代人在家族傳承過程中價值觀與經營理念上的沖突為主線,展現了清末民初康家票號「天成元」的興衰故事,彰顯了晉商「以義制利」的仁義精神。

(7)甘肅白銀歷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片與電視劇《白銀谷》一樣改編自山西作家成一的長篇小說《白銀谷》,講述了清朝末年晉商望族發生的 利益紛爭和感情糾葛。

監制焦雄屏坦言,自己和導演都是山西人,所以對晉商題材有一種先天的親近感。而除此之外,中國經歷了轉型期,人們對商戰的理解多有偏頗,她想通過這部電影告訴大家商人不僅僅應該「重利」,還應該有很多民族的、道德的東西在里頭。

本片斥資一千萬美金、籌備兩年,邀集由香港及內地演員郭富城、張鐵林以及郝蕾演譯這段大時代中高潮迭起的精采故事。

本片由電影人焦雄屏及姚樹華共同監制,製作團隊更是一時之選,由奚仲文擔任服裝設計總監;董瑋任武術指導;知名攝影師潘耀明任攝影、知名製片張震燕任總策劃;李叢喜擔任執行製片,導演為史丹佛戲劇學博士、執導過近三十齣舞台劇的新銳導演姚樹華,實為黃金陣容。

❽ 中國白銀有那些歷史呢

中國真正使用白銀為通用貨幣應該是從明清開始,之前的朝代都是以銅幣為主,金銀為支撐的體系,南宋時期還出現了鐵錢,其原因就是中國的商品交易體系過於龐大,銀子不夠用,宋朝時期由於對外貿易發達,每年的銅幣也不夠用(日本、馬來西亞等鄰國是不鑄幣的,直接用我朝貨幣),直到17世紀日本銀礦大發現和美洲銀礦大發現(日本的石見銀和墨西哥、秘魯銀礦),才使得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直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在對外貿易中一直處於順差地位,白銀為代表的貴金屬普遍集中於中國。

以下維基網路中找的相關資料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宋遼金西夏錢幣
中國宋代是鑄幣業比較發達的時期,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前代,是繼王莽錢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宋朝貨幣以銅錢為主,南宋以鐵錢為主。北宋以後的年號錢才真正開始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錢文有多種書體。同時,白銀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

金國由女真族所建,曾統治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其所鑄錢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南宋的影響較大。

元明清錢幣
在元代,紙幣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貨幣,銅錢的地位減弱,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後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清朝主要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採用模具制錢,後期則仿效國外,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❾ 白銀市地名的來歷

甘肅省白銀是一個美好的名字。 白銀市是一塊寶地,早在漢代就有采礦業。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松山之南,礦爐二十座」,采礦點30餘處,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據市區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熱點內容
催眠老師小說 發布:2025-07-16 03:15:50 瀏覽:700
楊彭美術 發布:2025-07-16 02:49:22 瀏覽:348
變速教學 發布:2025-07-16 02:29:54 瀏覽:141
上海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發布:2025-07-15 22:34:05 瀏覽:384
夏天的雷雨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5 20:44:07 瀏覽:606
教師資格證的報名時間 發布:2025-07-15 20:21:42 瀏覽:534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 發布:2025-07-15 19:20:08 瀏覽:236
有多少可以重來 發布:2025-07-15 16:35:06 瀏覽:279
洗牙多少錢一般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6:08:33 瀏覽:610
蒙脫石散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5:36:52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