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四歷史
❶ 新疆四史內容
新疆「四史」是指:新疆地區演進史、民族宗教史、反分裂斗爭史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展史,即新疆發展簡史。
新疆「四史」是對「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新疆是多種宗教並存地區」、「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具體解釋。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互通的地區,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共同維護了這片土地的和諧安寧。
(1)新疆四歷史擴展閱讀
新疆是中國陸地面積第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總面積佔中國陸地面積六分之一,其面積比江蘇省和浙江省加一起總和的八倍還多4萬平方公里。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共有56個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錫伯族、滿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13個。
超過100萬人口的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和回族4個民族,超過10萬人口的有柯爾克孜族、蒙古族2個民族。
參考資料:新疆-網路
❷ 新疆歷史重大事件
一、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系,共同對付匈奴。張騫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區對西域的了解,密切了兩地之間政治、經濟聯系,擴大了漢朝在西域諸地的政治影響,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了條件。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後不久,公元前121年漢朝大將軍霍去病大敗駐牧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從而切斷了匈奴同氐、羌諸部的聯系。爾後漢朝同烏孫的聯盟使匈奴在西域更顯孤立,公元前109年,漢軍將領趙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樓蘭、姑師等西域重鎮。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干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漢朝在西域的輪台、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置使者校尉統領之。使者校尉是漢朝政府設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員。
公元前60年,駐扎西域的日逐王賢撣降漢,天山南北諸地均歸漢朝中央政府統屬。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標志著西域諸地自此成為我們統一多民族偉大祖國的組成部分。漢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了西域同中原地區的關系。
二、18世紀中葉,清朝先後平定了准噶爾貴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了新疆,並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這對於我國西北疆域的最後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間、新疆與中原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與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回歸祖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後,改稱西域為新疆,清政府開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對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轄治理。新疆與內地的軍政體制基本一致,國家的統一局面得到進一步加強。
三、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沙皇俄國在完成對西伯利亞的擴張之後,開始蠶食侵佔我國領土。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訂》和《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由於清朝衰落,就連毗鄰新疆的浩罕小國都有伺機吞並我國領土的野心。一些反動和卓打著「聖戰」的旗號,攻城掠地,無惡不作,給新疆人民帶來沉重災難。
沙俄又借口伊犁農民起義和阿古柏勢力威脅到俄國安全,打著保護和代守的旗號,公然出兵佔領伊犁。新疆面臨為外國瓜分侵佔的危險。清政府在經過一場所謂「海防和塞防密瓜」的爭論之後,西北防務生新得到清統治者的關注和重視。光緒元年(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受令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清軍入疆順應歷史潮流,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至光緒三年底,清軍已陸續收復到天山南部諸地,阿古柏的侵略政權覆沒。
光緒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紀澤(曾國藩之子)經過與沙俄艱苦的談判,幾經周折,雙方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條約議定次年沙俄軍隊撤出伊犁,中國以賠款和允許俄商在新疆貿易不納稅,俄國在嘉峪關和吐魯番設領事作為代價。1882年,伊犁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2)新疆四歷史擴展閱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就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古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為新疆。新疆位居東西交通要道,歷史上十分頻繁的民族遷徙和交往,使新疆古代居民種系族屬和民族關系大融合之地。
西域同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系源遠流長。 很早以前,我國的絲及絲織品便中經西域遠銷南亞和歐洲,古希臘人稱中國為絲國。沿此以往,這條橫貫東西的貿易通道被後人統謂作絲綢之路。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還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型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我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
❸ 新疆四史是什麼
新疆地區演進史
民族宗教史
反分裂斗爭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展史
新疆地域遼闊,邊境線長,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內地城市不受或少受他國的入侵。同時新疆還是中國與中亞交流的一個窗口和通道,無論文化還是經濟方面。新疆現在共有47個少數民族共同居住,也是我們國家民族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新疆四歷史擴展閱讀
《新疆發展簡史》本書考察了西域與新疆的由來,梳理了新疆與歷代中央政府的關系,揭示了新疆多民族並存與融合、多種文化兼容與並蓄的特點,特別是充分肯定了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的領導和關心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幫助和支援下,新疆各族人民發揚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的精神所取得的跨越式發展成果。
❹ 新疆四個歷史
先秦時期: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吐魯番盆地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
兩漢時期:
中國古史中對於西域地理歷史的真實具體記載當始自漢代,同樣也在漢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開始設置地方政府機構。所以,自漢代起,西域便已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至西漢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會經濟已有很大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
公元221年,三國之一的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權繼承漢制,在西域設「戊己校尉」,治設高昌(吐魯番),後又置西域長史以對西域各地諸多民族進行管理。
清朝時期:
17世紀,准噶爾(蒙古的一支)叛亂,並攻打外蒙古。1697年,清軍擊敗了准噶爾,控制了新疆東部。雍正皇帝時,貴州東南部新辟疆土亦稱新疆。當時,西域新疆和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新納入清王朝統治之下的地域,統稱「新疆六廳」。
(4)新疆四歷史擴展閱讀:
古代絲綢之路在新疆境內長達5000多公里,其南、北、中三道上,到處可見錯落的古城、矗立的烽燧、密集的佛洞、古墓葬、古寺廟以及古屯田遺址等人文景觀。
其中,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樓蘭遺址、克孜爾千佛洞、營盤古城等歷史遺跡蜚聲中外,古代龜茲文化、樓蘭文化神秘莫測、令人嚮往。
新疆有遺存豐富的歷史古跡,近年來,以喀什市、吐魯番市、伊寧市、庫車縣、特克斯縣等歷史文化名城為重點,打造了一批歷史文化旅遊品牌,充分展示悠久豐厚的絲路文化。
沿218國道進入若羌,一座高21米、正面寬46米、縱深3米的巨大樓蘭美女雕像坐落於縣城北門入口處的樓蘭歷史文化長廊邊,樓蘭美女的雕像與雅丹地貌絕美地交融,像一個使者,開啟了遊客夢回樓蘭的旅程。
❺ 新疆四史是哪四史
新疆四史的具體內容:新疆地區演進史、民族宗教史、反分裂斗爭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展史。
新疆幅員遼闊,邊境線漫長,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內陸城市不會或不會被其他國家入侵。同時,新疆也是中國與中亞文化、經濟交流的窗口和渠道。現在新疆有47個少數民族,這也是我國民族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新疆四歷史擴展閱讀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地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
其石器形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中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新疆出土距今3000年前的彩陶三角形紋、渦紋、弦紋的繪制和諸如陶豆一類器形,甘肅和內地彩陶藝術已影響到新疆彩陶文化藝術的發展。
❻ 關於新疆;四歷史學的發聲亮劍
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府始設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漢開始在西域行使國家主權,新疆成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個組成部分。兩千多年以來,新疆始終置於中央政權管轄之下,始終是偉大祖國永不分割的一部分,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聯。人類學和歷史學證明,世界上沒有純之又純的民族,也沒有純之又純的民族文化。從新疆民族發展史的軌跡來看,其實質就是各民族在天山南北大遷徙、大互動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正如著名學者孟凡人先生所言:「歷經長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之後,除漢族之外,現代新疆的各民族已沒有一個是漢唐時期生活在新疆的民族原體之嫡傳,甚至沒有一個民族文化是按照那個時期某個民族文化模式和發展軌跡而直接延續下來的。」早在先秦時期,東、西方兩大人種在這里交流融合,秦漢以後,北方各民族在這里互相交往、互相紛爭、互相融合,到清朝末年,基本形成了近現代新疆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分布格局。「三股勢力」數典忘祖,違背歷史事實,否定維吾爾族的來源和發展,荒唐地認為維吾爾族的祖先是突厥人、阿拉伯人,一廂情願地幻想和土耳其人是「同根同源」「同宗兄弟」。當代世界約三十個突厥語族民族,與古代突厥部族在文化、體質特徵上有本質的區別,絕對不是一個民族。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區,維吾爾族與突厥人、土耳其人沒有任何關系。新疆自古就是多種宗教並存發展的地區,多種宗教不僅和諧並存,而且相互吸收融合。維吾爾族歷史上曾信仰過薩滿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佛教,之後接受了伊斯蘭教,並一直延續到今天。「三股勢力」狂妄聲稱,新疆只有一個民族,只有伊斯蘭教,根本無視維吾爾族歷史上曾信仰過多種宗教的歷史,不斷煽動宗教狂熱,異化、毒化和極端化正常的宗教氛圍,極力鼓吹推翻世俗政權,建立伊斯蘭教法統治的哈里發國家,煽動把信仰「安拉」以外的一切人員都當作「異教徒」和「叛教者」,對所謂「異教徒」採取戲弄、嘲諷、孤立、恐嚇,以至用極端、恐怖手段予以殘害。三股勢力」篡改歷史,是對自己祖先的背叛,更是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背叛,我們絕不能容忍,決不容許「三股勢力」的任何圖謀得逞!「三股勢力」否定、歪曲和篡改新疆歷史、民族發展史和宗教演變史,否認新疆一體多元的多民族歷史文化,製造歪理邪說,蠱惑人心,欺騙群眾,就是要從意識形態領域撕開口子,其險惡用心就是要破壞民族團結、危害社會穩定,罪惡目的就是要把新疆從祖國的懷抱中分裂出去。我們要認清「三股勢力」的險惡用心和罪惡目的,「民族」「宗教」只是他們利用的幌子和借口,不能再上當受欺騙,不能再被裹挾和綁架,不能再旁觀和沉默了!意識形態領域是沒有硝煙的戰場。「三股勢力」挖空心思,使盡手段,在意識形態領域侵蝕滲透,就是要與我們爭奪人心、爭奪群眾、爭奪陣地。我們要認清他們的丑惡嘴臉,保持高度警惕,站穩政治立場,擔當使命職責,堅決扛起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旗幟,確保意識形態領域的穩定和安全,堅決打贏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斗爭的人民戰爭。作為意識形態戰線上的老兵,我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斗爭中沖在一線、站在排頭、勇當尖兵。維吾爾族人民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始終與各族人民一道,為捍衛祖國統一、捍衛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讓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各族人民過上平等團結、和諧幸福的生活。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新疆發展進步的根本基石,更是13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意志。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勇敢地站在反分裂斗爭第一線,發動群眾、凝聚群眾,給「三股勢力」以毀滅性打擊,徹底清除「兩面人」。勇於擔當 在新疆「三史」教育中發揮表率作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安尼瓦爾·哈斯木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共有的歷史,相同的信念,將新疆各民族融合成一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我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從小生活在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大院,與各族小夥伴們從小一起上學、玩耍,不分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感情,近四十年後,我們依然保持著兒時的友誼。當我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時,全院的叔叔阿姨都來為我祝賀和送行。畢業後我到自治區博物館從事文物保管工作,我用漢語、維吾爾語從事研究工作,先後出版了專著、譯著,撰寫和翻譯了上百篇有關文物考古、博物館學和絲路文化方面的學術文章,分別在國家級及省級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並多次參加國際和國內學術研討會,後來因工作需要調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走上了領導崗位。我是在黨的陽光雨露滋潤下成長起來的,所獲得的一切與我們偉大的黨和國家是密不可分的。近年來,雖然因民族分裂和宗教極端思想蠱惑,在我們美麗的家園發生了許多令人發指的暴力恐怖案件,但我與各民族同事、同學和朋友之間的感情非常牢固。作為一名受黨培養教育多年的共產黨員和維吾爾族文物考古工作者,我對於新疆宗教極端思想流毒的泛濫甚為憂慮也極為憤慨。沒有黨和政府的關懷,就沒有新疆各族人民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21世紀,是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實現現代文明的新紀元,「三股勢力」打著「民族」「宗教」的幌子,利用少數人的無知,宣傳和灌輸宗教極端思想,力圖通過詆毀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達到其險惡的目的。維吾爾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由於始終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借鑒、豐富著自身的文化體系和文化內涵。維吾爾民族之所以發展到現在,正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各種先進文化,才創造了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我們都知道,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它既訴說著民族的過去,更昭示著民族的未來,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文化傳統和文化的發展。長期以來,一說到保護民族文化遺產,不少人總希望我們的民族文化永遠保持「原汁原味」,不要有絲毫改變。但仔細想想,民族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而且毫無疑問還要不斷發展延續下去,絕不可能定格在某個歷史發展階段上。想叫屬於歷史范疇的民族文化永遠保持「原汁原味」,恐怕很難辦到。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可能不注入新鮮的「汁」,也不可能不產生新鮮的「味」。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各民族都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並由此產生了強烈珍視和維護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願望。但是,一味地迷戀傳統,用傳統封閉自己,固守陳舊的傳統文化模式,必將阻礙民族的發展進步。因此,如果用傳統排斥時代要求,那維吾爾民族的音樂舞蹈、民族服裝、民族手工藝、傳統飲食乃至工藝美術就不會如此豐富多彩。因此,作為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現在是我們報效黨、報效祖國的關鍵時刻。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會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用自己的一生,堅定不移地反對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思想和「雙泛」思想,始終表裡如一,言行一致,始終把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作為壓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務和自己的歷史使命,堅決與「兩面人」「兩面派」作斗爭,爭作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表率文化戰線是反分裂、反滲透斗爭的重要領域,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長期以來「三股勢力」始終沒有放鬆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企圖通過意識形態領域與我們進行長期較量。文物考古領域不僅是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個前沿陣地。作為維吾爾族文物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我要始終把堅持馬克思主義「五觀」和「五個認同」放在首位,用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和守土盡責的政治擔當與責任,充分運用科學嚴謹的研究成果,通過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和各類文獻等,向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闡述新疆歷史文化和民族、宗教的演變進程及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事實來駁斥「三股勢力」的反動謬論,增強各族幹部群眾同民族分裂主義作斗爭的堅定性和自覺性。要充分利用好我們的文化陣地,發揮自身的雙語專業優勢和特長,用科學嚴謹的科研成果,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引導廣大群眾明辨歷史事實,使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新疆的大發展、大繁榮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❼ 新疆四史的具體內容
新疆四史的具體內容:新疆地區演進史、民族宗教史、反分裂斗爭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展史。
新疆幅員遼闊,邊境線漫長,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內陸城市不會或不會被其他國家入侵。同時,新疆也是中國與中亞文化、經濟交流的窗口和渠道。現在新疆有47個少數民族,這也是我國民族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新疆四歷史擴展閱讀:
《新疆發展史簡史》考察了西部與新疆的淵源,梳理了新疆與歷代中央政府的關系,揭示了新疆多民族共存共存的特點,各種文化的兼容與融合,特別充分肯定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的領導和關心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發揚努力工作,勇往直前。
近代新來疆各地考古資料表自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前的 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地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
以及木壘、 奇台、 伊犁、 庫車、 巴楚、 且末、 於闐、 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形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中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
新疆出土距今3000年前的 彩陶三角形紋、渦紋、弦紋的繪制和諸如陶豆一類器形,甘肅和內地彩陶藝術已影響到新疆彩陶文化藝術的發展。
(8)新疆四歷史擴展閱讀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茲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