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在你我身邊
㈠ 作文一一巜我身邊的歷史》
當月光灑在殘垣斷柱上的時候,當一切都消失在熊熊烈焰中時,你的心在哭泣嗎? 我曾去過最著名的廢墟,當我抬起頭時,早已淚流滿面。她為我訴說著在真實的歷史,那段最傷痛的回憶。她飽受了歷史的滄桑和烈火。這便是我從圓明園里所帶走的一切。其實歷史不曾離開過我們,當你走到無論哪個地方時,哪裡或許有廢墟,有祠堂,或者傳說。走進那茫茫大漠,飛沙走石,沒有生命在這兒繁衍,只有那一條前人所留下來的路——絲綢之路。風越刮越大,雨愈加烈了,窗外風雨飄搖。我走出家門,任憑雨注洗滌著我的思緒。百家岩上,竹林七賢的歌聲,笛聲,低回婉轉,在這里凝固了,隨著一曲《廣陵散》,他們又散了。那碧綠的翠竹,向來訪者無聲的訴說著這里曾有的美麗故事……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現在剩下的有多少。一切都被高樓大廈所代替。江南的小鎮也消失在風雨中。現在所有的歷史都在博物館里收藏著,廢墟也被建成公園,失去她原有的模樣。只有大水法的廢墟矗立在那,向我們訴說著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廢墟的存在,卻更能讓我們洞察到中華的歷史。那,依依的楊柳,千呼萬喚,卻怎麼也無法挽留曾經的一切;滔滔的江水,千萬次的奔騰,卻讓中華的歷史永駐。歷史,離開過我們嗎?它們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我們要牢記。周總理說過:「我們可以不記仇,但我們不可以遺忘。」 風吹皺了一池的春水。雨靜之後,一切都變了,廢墟中傳來歷史的聲音,一遍又一遍:「不要遺忘……直到永遠。」 原來,歷史不曾離開過我們,只不過是我們遺忘了它。 讓我們一起去傾聽歷史遺留下來的心聲……
㈡ 走進身邊的歷史徵文
走進身邊的歷史
感受古老文明 領略燦爛文化,今天將繼續帶您游覽新落成的亳州市博物館,看看還有什麼新的發現。
昨天我們了解了亳州久遠的歷史,其實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亳州的文化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中國道教源自亳州,這說的就是我們的家鄉道源聖地——亳州。
從古時候開始,人們就在思考著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終於有人把這種思考變成了思想,這就是一代聖哲——老子。
亳州博物館講解員 李曉燕: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就是我們今天的亳州渦陽人,他曾任周守藏史之史,就是負責管理周朝的圖書典籍,使他得以接觸了大量的圖書,學問非常的淵博,周王室衰微以後,老子辭官歸里,返回家鄉,研修學問,晚年西出函谷關,遇到關令尹喜,請求老子出書,於是老子就留下了《五千言真經》、《道德經》又名《老子》。
老子說「上善若水」,說的就是做人要像水一樣,滋潤萬物,但是卻不能與萬物爭高下,這種品格最接近道。我們現在看這個展廳,它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但是下一秒鍾就會有一個奇跡給您看,看到沒有,現在這個世界好像是一個水的世界一樣,而我又被水緊緊環繞著,耳邊還有流水的聲音在縈繞,還有更好玩的呢,你看用腳這么輕輕一點,地面上的水紋會泛起一圈圈的漣漪。
亳州博物館講解員: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一個水的世界,這個是我們利用高科技做的一個整個展廳內全部就像水的世界,遊客來到這好像置身於水的世界中,那麼我們這么做的寓意就是要吻合老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你可以感受一下,隨著你腳步的走動,水會有波動。遊客可以體驗一下,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看,隨著水波的散去,中間一個強烈的光束突顯出老子的畫像。
從商湯、老子、楚靈王一路走來,亳州這塊寶地終於在三國時期孕育了一代名垂千古的帝王——魏武帝曹操。我身後的這個展廳就是曹操留給我們亳州的眾多珍貴的文化遺存。
亳州博物館講解員:這里是我們模擬的曹騰墓的模型,曹騰墓就是曹操爺爺的墓,他的墓是所以的曹操家族中可以說結構最好的,全部是石條砌築的,石門、甬道以及門額全部有精美的石刻人物,這個裡面展藏的是我館收藏的重要文物,銀縷玉衣,由2400多塊大小不同的玉片,用銀絲編制而成,這個銀縷玉衣是用來保存墓主人屍身的,古人認為這樣可以使屍身不化,根據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分為金縷、銀縷和銅縷三種不同的規制,這個是銀縷玉衣,可見墓主人身份是相當高的了。
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玉豬又叫玉握,它是握在死者手中的,因為豬是財富的象徵,象徵著死者要掌握著財富而去,不能空手而去。
現場報道:這里還有古地道呢,我們到裡面看一看,怎麼人不動,地道在動。這個地道就是用高科技手段仿造地下運兵道建造的,在地道下方有一個紅框和一個黃框,紅框是固定不動的,黃框照著我的臉,當黃框大於紅框的時候就是前進,黃框小於紅框的時候就是後退,我的臉往左邊,地道就往左邊看,往右就是往右邊看。這個古地道真的挺好玩的,如果遊客到亳州博物館游覽的話,一定要到這個模擬的古地道來體驗一下,真的挺有意思的。
從這些價值連城的文物古跡里,從燦爛輝煌的三國帝王文化里,我們都能看出一代英雄曹操的偉岸形象。且不說他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才略,就他對於文學方面的貢獻,可以說是他使建安時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繁榮時期。
亳州博物館講解員:曹操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一個了不起的文學家、詩人,這就是三曹塑像,曹操、曹丕、曹植,他們父子三人不僅提倡文學創作,還身體力行的創作了很多反映時代風貌的作品,開創了建安文學時代。在他們的對面就是建安七子,是孔融、陳琳、徐幹、劉楨、王粲、阮瑀、應瑒,他們七個人大體代表了除三曹父子之外的建安時期的主要文學力量,他們也是詩、文、賦各有所善,對後世的文學創作也有著比較深遠的影響。
我們剛剛看到的這個展廳有個十分貼切的名字,叫漢魏風骨,這個展廳也是整個博物館最大,內容最豐富,看點最多的一個展廳。穿越千年,跟隨歷史的腳步,明天我將繼續帶你游覽。
㈢ 《我身邊的歷史》1000字論文
克拉瑪油田依位於新疆准噶爾盆地西北邊緣。在獨山子油礦北約130千米處,有一座「瀝青丘」,這里像山泉一樣流出的不是水,而是黑色的油。當地人把這里叫做「黑油山」,維吾爾語即「克拉瑪依」。 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克拉瑪依市,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市。經過30多年的艱苦創業,昔日的戈壁荒灘,已建成為一個具有勘探、鑽井、採油、輸油、煉油、建築、運輸、機修制 克拉瑪油田
造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石油工業生產基地和科研、文教衛生、商業貿易、公共事業基本配套的石油工業新城。 克拉瑪依市地處准葛爾盆地西北 緣,位於東經84°42′,北緯45°36′,全市面積9500平方公里。克拉瑪依市下轄4區2鄉1鎮。1990年全市人口26萬餘人,其中漢族佔76.24%,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滿、錫伯、俄羅斯等30多個少數民族佔23.7%。克拉瑪依有歸僑、僑眷、港澳台胞眷屬3000餘人,他們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有著廣泛的聯系。克拉瑪依交通十分方便,三條公路干線穿越境內,市內公路四通八達,有定期班車通往烏魯木齊及北疆各主要城市。
我也要寫這個論文的,不過只用500字。要不我們寫一樣的?
㈣ 了解自己身邊的「歷史」 論文 1000字左右,,,速回!
漢武帝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歷史人物。敘述評價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馬遷的《史記》成書於武帝太初年間,由於個人的不幸遭際和政治異見,他對武帝這個時代的評述摻入了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和主觀偏見。 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獲得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 二是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行察舉、削王國、改兵制、設刺史、統一貨幣、專管鹽鐵、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 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並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理想以及價值標准。 四是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繼承製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設計制訂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洲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從16歲即位之初,就已經超越了長城屏障以內漢帝國的有限區域,而投向了廣闊的南海與西域。 古今之論漢武帝者,惟清人吳裕垂特具卓識。其論略曰:「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遁,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於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武帝生平,雖不無過舉,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學以收士心,繼尚武功以開邊城,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於越祠,收金人於休屠,得神馬於渥窪,取天馬於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寶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設教也。至於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與焉。蓋舢艫千里,往來海島,樓船戈船,教習水戰,揚帆而北,懾屐朝鮮,一也。揚帆而南,威振閩越,二也。朝鮮降,則匈奴之左臂自斷,三也。閩越平,則南越之東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擴地數千里,而東則限於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萊,將焉取之遼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故屢事尊寵,而不授以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人謂武帝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漢武帝是一個變法改制並且取得了偉大成功的帝王,是一個雄才大略規模宏遠的君主。他是一個宏揚學術崇尚知識的賢君,也是一個知過能改,虛懷納諫,任人以賢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詔書說:「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元朔六年詔書又說:「五帝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 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變。他始終認為,只要情況變了,政策也要變,「非期不同,所急異務也」. 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像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爭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鑒人之明。 他開創制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才藝。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 在後來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爾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漢武帝的影子。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萬里,處廟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崙等馳騁於疆場的將帥暗然失色。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盡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麼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像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盪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僅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范圍,由鹹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支那,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准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劉徹。
㈤ 我身邊的歷史
身邊的變化
小時候,常聽大人告訴我說,世界不斷在變,所有你周圍的東西都不會保持原有的狀態一輩子的,那時候的我,還聽不太懂,只是覺得奇怪,為什麼所有的事物都會變,甚至變得讓人完全認不出來了。就好像電影里的變臉一樣。
過了幾年,我已經懂事了,似乎有一點了解,所有的事物都是在發展的,就好像時間不停的流失一樣,盡管發展有快有慢,但它們都會變得和以前不一樣,這就是發展的魔力,也是促進它們不斷發展的動力。
長大後,看見周圍的來來往往的人和事,而環境也不斷在變,我便完全懂得了,發展的重要性,就拿杭州就說吧。不對,若要說杭州的變化,恐怕說幾天幾夜也說不完了。還是縮小范圍,說說文二路這一條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路吧。
聽長輩告訴我,大概在二十幾年前,那兒還沒有那麼多的房子,而多數是農田和墳場,十分的荒涼。雖然沒有親眼所見,但大抵也可以想像得到那時候的情形。
我從小就住在那一帶,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由於學校就在家附近,所以也就特別頻繁的在那裡走動,在那時候,那條路雖然比起原來要好上許多,但終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條小小的弄堂罷了。刮風時灰塵飛舞,眼前一片霧茫茫的,而下雨時也好不到哪裡去,在那裡走一趟,就得洗一次鞋,因為地面上像鋪了一層厚厚的泥。
現在大概已經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文二路也完全變了一個樣,它像一個成長了的孩子,正在展現著它的魅力。雖然不能和市中心比較,但也是有模有樣了,路邊一家家商店開起來了,然後又一次一次的翻新,馬路也變寬了,汽車在上面來來往往,一副四通八達的樣子。這已經不再是以前的文二路了,它代表著新世紀最顯著的變化,代表著杭州正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前進。
欣喜,在於變化。
㈥ 求《我身邊的歷史》論文1000字,急用。
下面這篇文章可供您參考(摘抄):
我身邊的歷史
姥爺今年八十八歲,約是1925年(民國十四年)生人。依然精神矍鑠,有點耳背。
今天一大家聚在一起,看電視,演的是亮劍,或許這勾起了姥爺的記憶,自顧自地說道:
「當真是打天下的不坐天下啊,當年共·產·黨打萊蕪,那是戰士穿的是破布條麻繩系起來的鞋子,問他打仗為了啥啊,那戰士說『我們打仗不是為了自個,是為了子子孫孫』。」
「往張店運傷兵,使擔架抬著他,他說『你慢著點啊,晃得疼』,給我錢讓我去買西瓜,買回來他說『給你們吃』。那個時候死了多少人啊你說,都沒過上好日子,那誰家那兄弟兩個去當兵,後來他自個回來了,人問『誒兄弟來』,他說『光榮了』,人說『你咋沒光榮』,他說『光榮就是死啦』。」
「這不自打打垮了萊蕪73軍,共·產·黨才有了彈葯,以前是啥也沒有,那彈葯包里是些***(沒聽出來是什麼)裝作是子彈,你說就光打淄川城就打了七天七宿,打濟南才用一天」
家人各自笑著無人回應,我大概記了記,回來趁著還記得碼了出來,我猜姥爺說的大概就是萊蕪戰役了,順手查了一下,維基上這樣說:
「1947年2月李仙洲指揮整編四十六師和七十三軍從明水、淄川進攻萊蕪、新泰,准備南北夾擊華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發起萊蕪戰役,李仙洲所率七個師6.5萬餘人全部損失,李仙洲本人被俘。
戰役後,解放軍改善了武器,增加了兵員,士氣更加高昂,為一個月後的孟良崮戰役提供了堅實基礎。 萊蕪戰役使第二綏靖區損失慘重,剩餘兵力只夠防守濟南、兗州兩個戰略要地,再也無力以機動兵力配合國軍徐州剿總在山東發起的重點進攻。直至一年半後的濟南戰役,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全軍覆沒。」
淄川就是我們這個小城,離萊蕪不遠,姥爺小時正逢日本侵華,還被鬼子抓過,就在那邊山上。當年也算是支援過解放前線,到了不少地方,據說還入了黨,可是黨員證弄丟了,當然這就不算是建國前老黨員,建國後去了洪山礦上工作,後來去了安徽淮北礦直到退休回家,二舅接了班,還在淮北。
有些事情未曾經歷,我原是不相信的,而聽了老爺這些話,我想,有些事情起碼曾經是這樣的。
突然有個想法,想學學做口述史,只為就在身邊的歷史。(文章來源:豆瓣網)
參考資料:http://www.douban.com/note/262387385/
望採納~
㈦ 收集你身邊的歷史故事800字
中國的現代化起步於19世紀60年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政治壓力和物質文明的刺激下,經過半個世紀的曲曲折折、風風雨雨,現代化運動初見成效。現代社會應具備的各種因素都在不斷增強或提高。除以上對政治狀況的分析外,作為現代化基礎的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過去我們分析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多稱它是民族經濟的黃金時代,說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無暇東顧而放鬆侵略和國內封建主義統治的夾縫里取得的。這一結論顯然不夠客觀和確切。西方列強忙於戰爭是事實,但是北洋政府在其執政時期還是制定了許多扶持或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令。它建立了財政部、農工商部等,起用張謇主持農林、工商部;它健全工商法律法規,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制定保護性稅則,整理中央和地方財政,制定條例獎勵工礦企業發展,種種措施促進了中國民營資本企業的發展。許多在民國時期有重要經濟影響的大工礦企業是20世紀20年代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們應肯定北洋政府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能否科學地評價北洋軍政人物,仍是一個嚴峻的學術問題。我們不能一面肯定歷史事實,一面否定歷史人物,這樣做是不符合歷史邏輯的。我們常常把大大小小的掌握軍事實力的人都稱之為軍閥,亦常將那時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甚至做過一些不好事情的人,統稱之為政客,似乎北洋軍政人物沒有什麼好人。
然而,軍閥混戰的政局,最終沒有演成五代十國的武人跋扈,斯文掃地的局面,民主制度居然還能發生作用,關鍵是社會上層有這樣強固的信仰,相當一部分武人,其實是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實行軍事現代化的產物,他們也有這樣的信仰。階級話語的背景,依然是進化論,只要有人能夠成功地說服人們,有一種科學理論告訴我們,先進的人們屬於最窮苦的某一部分底層百姓,只有他們才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那麼階級話語就可以起到改變世界的巨大作用。顯然,在幾千年貧富對立陰影不散,而且知識界具有傳統的反智和民粹傾向的中國,做到這一點,並不難。
㈧ 我們身邊的歷史 作文500字
當月光灑在殘垣斷柱上的時候,當一切都消失在熊熊烈焰中時,你的心在哭泣嗎? 我曾去過最著名的廢墟,當我抬起頭時,早已淚流滿面。她為我訴說著在真實的歷史,那段最傷痛的回憶。她飽受了歷史的滄桑和烈火。這便是我從圓明園里所帶走的一切。其實歷史不曾離開過我們,當你走到無論哪個地方時,哪裡或許有廢墟,有祠堂,或者傳說。走進那茫茫大漠,飛沙走石,沒有生命在這兒繁衍,只有那一條前人所留下來的路——絲綢之路。風越刮越大,雨愈加烈了,窗外風雨飄搖。我走出家門,任憑雨注洗滌著我的思緒。百家岩上,竹林七賢的歌聲,笛聲,低回婉轉,在這里凝固了,隨著一曲《廣陵散》,他們又散了。那碧綠的翠竹,向來訪者無聲的訴說著這里曾有的美麗故事……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現在剩下的有多少。一切都被高樓大廈所代替。江南的小鎮也消失在風雨中。現在所有的歷史都在博物館里收藏著,廢墟也被建成公園,失去她原有的模樣。只有大水法的廢墟矗立在那,向我們訴說著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廢墟的存在,卻更能讓我們洞察到中華的歷史。那,依依的楊柳,千呼萬喚,卻怎麼也無法挽留曾經的一切;滔滔的江水,千萬次的奔騰,卻讓中華的歷史永駐。歷史,離開過我們嗎?它們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我們要牢記。周總理說過:「我們可以不記仇,但我們不可以遺忘。」 風吹皺了一池的春水。雨靜之後,一切都變了,廢墟中傳來歷史的聲音,一遍又一遍:「不要遺忘……直到永遠。」 原來,歷史不曾離開過我們,只不過是我們遺忘了它。 讓我們一起去傾聽歷史遺留下來的心聲……
㈨ 我要一篇關於身邊的歷史徵文
走進身邊的歷史
感受古老文明 領略燦爛文化,今天將繼續帶您游覽新落成的亳州市博物館,看看還有什麼新的發現。
昨天我們了解了亳州久遠的歷史,其實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亳州的文化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中國道教源自亳州,這說的就是我們的家鄉道源聖地——亳州。
從古時候開始,人們就在思考著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終於有人把這種思考變成了思想,這就是一代聖哲——老子。
亳州博物館講解員 李曉燕: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就是我們今天的亳州渦陽人,他曾任周守藏史之史,就是負責管理周朝的圖書典籍,使他得以接觸了大量的圖書,學問非常的淵博,周王室衰微以後,老子辭官歸里,返回家鄉,研修學問,晚年西出函谷關,遇到關令尹喜,請求老子出書,於是老子就留下了《五千言真經》、《道德經》又名《老子》。
老子說「上善若水」,說的就是做人要像水一樣,滋潤萬物,但是卻不能與萬物爭高下,這種品格最接近道。我們現在看這個展廳,它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但是下一秒鍾就會有一個奇跡給您看,看到沒有,現在這個世界好像是一個水的世界一樣,而我又被水緊緊環繞著,耳邊還有流水的聲音在縈繞,還有更好玩的呢,你看用腳這么輕輕一點,地面上的水紋會泛起一圈圈的漣漪。
亳州博物館講解員: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一個水的世界,這個是我們利用高科技做的一個整個展廳內全部就像水的世界,遊客來到這好像置身於水的世界中,那麼我們這么做的寓意就是要吻合老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你可以感受一下,隨著你腳步的走動,水會有波動。遊客可以體驗一下,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看,隨著水波的散去,中間一個強烈的光束突顯出老子的畫像。
從商湯、老子、楚靈王一路走來,亳州這塊寶地終於在三國時期孕育了一代名垂千古的帝王——魏武帝曹操。我身後的這個展廳就是曹操留給我們亳州的眾多珍貴的文化遺存。
亳州博物館講解員:這里是我們模擬的曹騰墓的模型,曹騰墓就是曹操爺爺的墓,他的墓是所以的曹操家族中可以說結構最好的,全部是石條砌築的,石門、甬道以及門額全部有精美的石刻人物,這個裡面展藏的是我館收藏的重要文物,銀縷玉衣,由2400多塊大小不同的玉片,用銀絲編制而成,這個銀縷玉衣是用來保存墓主人屍身的,古人認為這樣可以使屍身不化,根據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分為金縷、銀縷和銅縷三種不同的規制,這個是銀縷玉衣,可見墓主人身份是相當高的了。
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玉豬又叫玉握,它是握在死者手中的,因為豬是財富的象徵,象徵著死者要掌握著財富而去,不能空手而去。
現場報道:這里還有古地道呢,我們到裡面看一看,怎麼人不動,地道在動。這個地道就是用高科技手段仿造地下運兵道建造的,在地道下方有一個紅框和一個黃框,紅框是固定不動的,黃框照著我的臉,當黃框大於紅框的時候就是前進,黃框小於紅框的時候就是後退,我的臉往左邊,地道就往左邊看,往右就是往右邊看。這個古地道真的挺好玩的,如果遊客到亳州博物館游覽的話,一定要到這個模擬的古地道來體驗一下,真的挺有意思的。
從這些價值連城的文物古跡里,從燦爛輝煌的三國帝王文化里,我們都能看出一代英雄曹操的偉岸形象。且不說他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才略,就他對於文學方面的貢獻,可以說是他使建安時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繁榮時期。
亳州博物館講解員:曹操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一個了不起的文學家、詩人,這就是三曹塑像,曹操、曹丕、曹植,他們父子三人不僅提倡文學創作,還身體力行的創作了很多反映時代風貌的作品,開創了建安文學時代。在他們的對面就是建安七子,是孔融、陳琳、徐幹、劉楨、王粲、阮瑀、應瑒,他們七個人大體代表了除三曹父子之外的建安時期的主要文學力量,他們也是詩、文、賦各有所善,對後世的文學創作也有著比較深遠的影響。
我們剛剛看到的這個展廳有個十分貼切的名字,叫漢魏風骨,這個展廳也是整個博物館最大,內容最豐富,看點最多的一個展廳。穿越千年,跟隨歷史的腳步,明天我將繼續帶你游覽。
㈩ 我身邊的歷史1000字,高一
漢武帝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歷史人物。敘述評價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馬遷的《史記》成書於武帝太初年間,由於個人的不幸遭際和政治異見,他對武帝這個時代的評述摻入了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和主觀偏見。
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獲得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
二是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行察舉、削王國、改兵制、設刺史、統一貨幣、專管鹽鐵、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
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並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理想以及價值標准。
四是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繼承製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設計制訂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洲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從16歲即位之初,就已經超越了長城屏障以內漢帝國的有限區域,而投向了廣闊的南海與西域。
古今之論漢武帝者,惟清人吳裕垂特具卓識。其論略曰:「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遁,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於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武帝生平,雖不無過舉,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學以收士心,繼尚武功以開邊城,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於越祠,收金人於休屠,得神馬於渥窪,取天馬於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寶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設教也。至於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與焉。蓋舢艫千里,往來海島,樓船戈船,教習水戰,揚帆而北,懾屐朝鮮,一也。揚帆而南,威振閩越,二也。朝鮮降,則匈奴之左臂自斷,三也。閩越平,則南越之東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擴地數千里,而東則限於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萊,將焉取之遼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故屢事尊寵,而不授以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人謂武帝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漢武帝是一個變法改制並且取得了偉大成功的帝王,是一個雄才大略規模宏遠的君主。他是一個宏揚學術崇尚知識的賢君,也是一個知過能改,虛懷納諫,任人以賢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詔書說:「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元朔六年詔書又說:「五帝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
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變。他始終認為,只要情況變了,政策也要變,「非期不同,所急異務也」.
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像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爭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鑒人之明。
他開創制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才藝。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
在後來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爾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漢武帝的影子。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萬里,處廟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崙等馳騁於疆場的將帥暗然失色。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盡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麼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像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盪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僅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范圍,由鹹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支那,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准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劉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