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物質
『壹』 抗生物質
木霉產生一系列揮發性物質及非揮發性次級代謝物,其中一些物質即使不與其他微生物物理接觸,也能對它們產生抑製作用。這些具有抑制性作用的物質被稱為抗生素。木霉產生的抗真菌代謝物一般有木黴素、綠色菌素、綠粘帚黴素(Howell et al.,1983),而椰子香味的6-n-戊基-2H-吡喃-2酮(PPT)(Claydon et al.,1987)是一些木霉分離株特有的。據統計,木霉產生的抗生性次級代謝產物在200種以上(詳見第6章)。
最初,Weindling等(1936)認為木素木霉(T.lignorum)產生木黴素,而 Brian等(1945)認為T.viride產生木黴素和綠膠黴素。1945年,Brian和McGowan首次從T.virens中分離得到了綠膠黴素,證實它能抑制一些真菌孢子的萌發。綠膠黴素和膠黴毒素都與T.virens對馬鈴薯黑痣病的生物防治有關。最近,T.virens產生的綠膠黴素被證實可抑制R.solani,P.ultinum的生長和S.rolfsii菌核的萌發。綠毛菌醇是綠膠黴素合成途徑的終產物,綠膠黴素是綠毛菌醇前體。綠毛菌醇是一種有效的植物毒素,能導致萌發中種子幼根的嚴重壞死,可作為芽前除草劑使用,它對很多雜草有效,並且生產這種植物毒素的成本也不高。Moffatt等(1969)認為T.viride產生綠毛菌醇,但它很有可能是一株綠粘帚霉。近期研究結果顯示,綠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與木霉的關系更近,因此將其劃歸到木霉屬,即綠木霉(T.virens)。
Dennis等(1971b)最初概括性地提出木霉屬真菌產生的抗生素在植物生防中發揮作用,他們認為將木霉培養基提取物中的不揮發性化合物的抗生活性歸因於單瑞胞霉烯化合物和多肽抗生素。他們隨後發現一些分離物的抗生活性是由於產生了揮發性化合物,並指出活性分離物釋放出強烈的椰子氣味。
1991年,Maiti等報道T.virens產生的揮發性抑制劑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白絹病菌在培養基上的生長(Maiti et al.,1991)。T.viride所散發出的椰子氣味的主要成分經鑒定是6-戊基-吡喃酮,並且已證明它對許多植物病原體具有生防活性。這種化合物已從T.harzianum,T.viride,T.koningli和T.hamatum中分離出來,並有抑制萵苣苗萌發的活性。
抗生作用只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中的其中一個機制,生防效果成功的木黴菌株多與抗生素產生有關,並且水解酶和抗生素的協同拮抗效果明顯高於單一作用效果,例如T.harzianum內切幾丁質酶和木黴素(gliotoxin)、水解酶和類抗菌肽(peptaibols)協同抑制B.cinerea分生孢子萌發的效果已眾所周知。
『貳』 高次元生物能控制低次元生物嗎
肯定可以。高次元控制低次元這是宇宙的定律!
『叄』 生物質是一次能源還是二次能源拜託各位了 3Q
二次能源 詳細資料: http://ke..com/view/40397.htm
『肆』 什麼是次生物質
由生物體內主要物質蛋白質、糖、脂肪衍生的物質,如酚類、類萜和生物鹼等。早期認版為它們是代權謝的副產品,不具有生理意義。實際並非完全如此。例如植物中赤黴素、脫落酸屬於類萜,它們對生長發育起調節控製作用;酚類衍生物木質素,從進化的觀點看,缺乏它植物就不可能由水生到陸生;揮發油(屬類萜或酚類)及其他可以吸引昆蟲傳粉。但也有很多次生物質如橡膠、松香、單寧以及多種生物鹼的生理功能仍不了解。
『伍』 次生物質在植物的化學防禦中的作用和意義
害誘導的植物揮發性次生物質及其
在植物防禦中的作用*
張 瑛 嚴福順**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北京 100080)
早在19世紀初,Kirby和Spence就提出:幾乎沒有一種植物能夠避免昆蟲的取食為害,同時也沒有一種植物能被所有植食性昆蟲取食為害。後一種情況反應了任何植物對於昆蟲的侵害總有某種防禦機制使某些昆蟲無法突破。在植物對昆蟲的防禦機制中最重要的是化學因素,其次是形態結構〔1~2〕。
植物對昆蟲化學防禦的類型主要有:(1)產生能引起昆蟲忌避或抑制昆蟲取食的物質,使覓食昆蟲避開、離去或者阻礙正在取食中的昆蟲繼續取食;(2)產生阻礙昆蟲對食物進行消化和利用的化學物質;(3)產生某些物質使昆蟲中毒死亡,或延遲其生長發育,降低繁殖率,從而使植物本身免於蒙受更大的損害〔2〕。(4)產生某些揮發性物質引誘致害昆蟲的天敵,以避免繼續受到損害,這種方式又被稱作間接防禦〔3~4〕。
長期以來,對植物防禦機制的研究局限於「植物—植食性昆蟲」的兩級營養關系中。近十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已擴展到「植物—植食性昆蟲—植食性昆蟲的天敵」三級營養關系中。
植食性昆蟲的天敵搜尋獵物時,主要依靠帶有相關信息的信息素(infochemicals)。對植食性昆蟲的天敵有引誘作用的信息素可能來自於植食性昆蟲、寄主植物、或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5~6〕。昆蟲行為實驗表明,微紅絨繭蜂Cotesia rubecula對分別從寄主昆蟲菜粉蝶Pieris rapae的糞便、口腔液、以及受菜粉蝶侵害的植株提取的揮發性物質均表現正趨性〔7〕。昆蟲對信息素的利用取決於兩個因素:信息素的可檢測性(detectability)與可信性(reliability)〔8〕。顯然,直接來自食植昆蟲的信息素是暗示食植昆蟲存在的最可靠的信號。雌性成蟲釋放的性信息素引誘雄蟲前來交配,其天敵就能利用這種高特異性的信息找到目標。昆蟲性信息素也能被卵寄生的天敵利用,因為雌蟲完成交配後,常在附近產卵。對於以昆蟲幼蟲為寄主或食物的天敵昆蟲來說,植物受害所產生的揮發性物質對它們的引誘作用,遠遠超過食植昆蟲本身或其遺留的糞便〔9〕。因為昆蟲自身發出的氣味物質量少,在遠距離范圍內不易被檢測到〔8,10〕。與此相比,寄主植物產生的揮發性物質在遠距離范圍內就比較容易被檢測到,不足之處是不如前者可靠。因此,天敵昆蟲在搜尋獵物時面臨著「可信性—可檢測性」問題〔8,11〕。植食性昆蟲誘導被害植物產生的揮發性次生物質(herbivore-inced volatiles,以下簡稱HIV)釋放量大,而且與致害昆蟲有直接關系,提供的信息明顯突出於環境中其它信息,從而將可信性與可檢測性這兩個方面較好地結合起來。
Dicke及其同事首先發現,被害植物能積極主動地引誘致害昆蟲的天敵,即受蟲害誘導而改變其揮發性次生物質的組成相,為天敵提供可靠的信息。他們發現當棉紅蜘蛛Teranychus urticae在金甲豆的葉片上取食時,植株釋放出一組HIV,能引誘捕食性的智利小植綏蟎Phytoseiulus persimilis。他們還發現HIV的組成成分依植物種類、紅蜘蛛種類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受同一種紅蜘蛛為害的植株也因其栽培品系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HIV,捕食蟎類則能辯別這些差異,被吸引到相關紅蜘蛛存在的植株上〔9,12〕。
單純的物理損傷能使植物釋放出大量的揮發性次生物質,其主要成分為己醛、己醇之類的脂肪酸衍生物,能引誘食植昆蟲的天敵,但是這種引誘作用在損傷形成後很快就消退了〔10〕。而植食性昆蟲的取食活動對植物造成的損傷,不僅能誘導植物改變其揮發性次生物質的組成相,增強對天敵昆蟲的引誘作用,而且這種誘導出來的新的組成相能在損傷後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其誘導產物則以萜類、吲哚等為常見〔8,3〕。
關於HIV的誘導機制、化學組成、及其在植物防禦中的作用等問題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新的害蟲防治對策的提出,為我國乃至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1 蟲害誘導的植物揮發性次生物質(HIV)的特點
1.1 植食性昆蟲的為害是HIV產生的必要條件
植食性昆蟲的天敵能夠區分受害植株與未受害植株的氣味,體現這種差異的揮發性物質可能來自被侵害的植株,而不是致害昆蟲本身〔14〕。在一個由金甲豆、棉紅蜘蛛和智利小植綏蟎組成的三級營養系統中,棉紅蜘蛛的為害使金甲豆植株產生能引誘小植綏蟎的HIV。證據有:(1)雌性小植綏蟎能區別帶有棉紅蜘蛛和不帶有棉紅蜘蛛的植株〔15〕;(2)去掉棉紅蜘蛛及其可見的遺留物後,受害植株仍然能引誘小植綏蟎,而且持續至少幾個小時,但是棉紅蜘蛛自己卻不能引誘小植綏蟎;雖然棉紅蜘蛛的糞便對小植綏蟎有一點引誘作用,但這並不能解釋受害葉片對小植綏蟎強大的引誘作用〔16〕;(3)對來自於受棉紅蜘蛛侵害的植株、物理損傷的植株、以及未受蟲害的植株的揮發性物質分別進行化學分析,發現它們都含有典型的植物化學物質,如脂肪酸衍生物、萜類和苯甲基水揚酸酯等,其中萜類和酚類只在被棉紅蜘蛛侵害的植株上空發現或含量更高,(E)-β-羅勒烯、4,8-二甲基-1,3(E),7-壬三烯和里那醇和甲基水揚酸酯都能引誘智利小植綏蟎〔4,17〕。此外,對其它三級營養關系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比如:(1)金甲豆-棉紅蜘蛛或蘋果紅蜘蛛Panonychus ulmi-智利小植綏蟎〔4,18,19〕;(2)玉米Zea may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緣腹絨繭蜂Cotesia marginiventris〔20,21〕;(3)捲心菜Brassia oleracea capitata-大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或菜粉蝶的幼蟲-菜粉蝶絨繭蜂C.glomerata或微紅絨繭蜂〔7,22~25〕;(4)芽甘藍Brassia oleracae L. via. gemmifera-大菜粉蝶的幼蟲-菜粉蝶絨繭蜂〔26〕等。
1.2 萜烯類是HIV的主要成分
在許多研究過的三級營養體系中,萜烯類是常見於報道的HIV的主要成分,人為的物理損傷或沒有被害蟲侵害的植株一般不產生或只產生少量的萜類物質〔17,19,27〕。在其它的一些三級體系中,未受害的植株上空也發現了萜類物質,但其含量明顯少於被侵害的植株〔26,28〕。值得注意的是,有兩種單萜(E)-4,8-二甲基-1,3,7-壬三烯和4,8,12-三甲基-1,3(E),7(E),11-十三烯在許多昆蟲-植物互作關系中,被認為是植食性昆蟲誘導的植物揮發性物質,例如被害蟲取食侵害後的金甲豆、黃瓜、蘋果、玉米、豇豆、棉花等都釋放出這兩種萜烯類物質〔13〕。它們的存在是否就暗示著食植昆蟲的存在,至今尚無定論。雖然一些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含有能催化前體物橙花叔醇和
『陸』 生物質和再生資源的利用前景如何
不容盲目樂觀!傳統能源在今後仍是絕對主流 !
『柒』 次生物質的功能和生態學意義
赤潮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引起的,主要是城市排放的大量工業和生活污水污染海域引版起的.因為在權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被排入海洋中後,被逐漸降解而釋放出有機物中的N和P,導致一些有毒藻類大量繁殖造成,使某些海域出現富營養化.藻類過多繁殖會消耗水體中的大量氧氣,致使這些海域的海水中缺氧;排放的有毒物質會導致魚類中毒,對漁業生產危害很大.
故選:B.
『捌』 什麼是生物質
生物質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機物,它包括植物、動物及其排泄物、垃圾及有機廢水等幾大類。生物質的能源來源於太陽,所以生物質能是太陽能的一種。生物質是太陽能最主要的吸收器和儲存器,生物質通過光合作用能夠把太陽能富集起來,儲存於有機物中,這些能量是人類發展所需能源的源泉和基礎。生物質是地球上最廣泛存在的物質,它包括所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由這些有生命物質派生、排泄和代謝的許多有機質。各種生物質都具有一定能量。以生物質為載體,由生物質產生的能量便是生物質能。生物質能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中的一種能量形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消費的能量,占太陽照射到地球總輻射量的0.2%,這個比例雖不大,但絕對值很驚人:光合作用消費的能量是目前人類能源消費總量的40倍。可見,生物質能是一個巨大的能源。生物質能的主要來源有薪柴、牲畜糞便、製糖作物、城市垃圾和污水、水生植物等。
『玖』 生物質包括哪些
生物質包括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機物(如植物、動物及其排泄物)、垃圾及有機廢水等幾大類。生物質的能源來源於太陽,所以生物質能是太陽能的一種。生物質是是太陽能最主要的吸收器和儲存器,生物質通過光合作用能夠把太陽能積聚起來,儲存於有機物中,這些能量是人類發展所需能源的源泉和基礎。
生物質是地球上最廣泛存在的物質,它包括所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由這些有生命物質派生、排泄和代謝的許多有機質。各種生物質都具有一定能量。以生物質為載體、由生物質產生的能量便是生物質能。生物質能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中的一種能量形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
地球上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消費的能量,占太陽照射到地球總輻射量的0.2%。這個比例雖不大,但絕對值很驚人:經由光合作用轉化的太陽能是目前人類能源消費總量的40倍。可見,生物質能是一個巨大的能源。生物質能的主要來源有薪柴、木質廢棄物、農業秸稈、牲畜糞便、製糖作物廢渣、城市垃圾和污水、水生植物等。
利用現狀
中國對生物質能源利用極為重視,己連續在四個國家五年計劃將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列為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開展了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如戶用沼氣池、節柴炕灶、薪炭林、大中型沼氣工程、生物質壓塊成型、氣化與氣化發電、生物質液體燃料等,取得了多項優秀成果。
政策方面,2005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起已經正式實施,並於2006年陸續出台了相應的配套措施。這表明中國政府已在法律上明確了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質能在現代能源中的地位,並在政策上給予了巨大優惠支持。
2007年,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制訂的《中國對應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確認,2010年後每年將通過發展生物質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0.3億噸CO2當量。因此,中國生物質能發展前景和投資前景極為廣闊。
中國已經開發出多種固態填充床和流化床氣化爐,以秸稈、木屑、稻殼、樹枝為原料生產燃氣。2006年用於木材和農副產品烘乾的有800多台,村鎮級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系統近600處,年生產生物質燃氣2,000萬立方米。
近年來,中國生物油技術的開發取得較大進展。2013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進行了首次1號生物航空煤油飛機試飛。 這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和芬蘭之後,第四個擁有這項技術的國家。該技術以生物質或廢棄食用油為原料,通過轉化和提純製造航空煤油等高附加值產品。它不僅在技術上可行,也為解決所謂「地溝油」迴流餐桌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目前面臨的成本問題有望在大規模量產時逐步解決。
總體而言,中國生物質能源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發育還不夠完善,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整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市場亟需規范。但隨著環保立法的加強和技術進步,生物質能源行業將會得到快速發展。
『拾』 生物質的含成分
糖類:
常見的糖類有纖維素、澱粉、麥芽糖和葡萄糖。兩個葡萄糖分子之間脫水後,它們的分子就會連到一起,成為澱粉,有利於貯存;更多的葡萄糖分子脫水後聚集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更大的集團——纖維素,這個物質就相對比較穩定了,自然界中只有某些細菌類(如沼氣菌)能把它分解成為澱粉或葡萄糖。有的葡萄糖則被細胞轉化為其他物質,參與各種生命活動,在不同的條件下與不同的物質組成為不同的碳框架物質。
纖維素是分子量最大的糖類,人的消化系統不能將它分解,所以它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但是現代人們研究發現,它有利於腸內有益細菌的生存,能促進腸胃的蠕動,對人體健康有利。自然界中有的細菌能夠將它分解成為簡單的葡萄糖。
澱粉是比纖維素簡單的糖類,是人類重要的食物和原材料,它在人的口腔里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為麥芽糖,所以人在多次咀嚼米粉時,感覺有點甜。它可分解為簡單的葡萄糖供人體吸收利用。
麥芽糖在我們常見的啤酒中含有,它是澱粉分解後的比葡萄糖復雜一些的糖類。
葡萄糖是最簡單的糖類,能夠直接為人體細胞所用,在生物體內,和氧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同時,也參與構成細胞,如核糖。
醛類
一個羰基(C=O)基團和一個氫基(-H)基團,可以組合成為一個新的基團,叫醛基(CHO)基團,有這個基團的物質叫醛,我們相當熟悉的甲醛,碳框架中只有一個碳的醛類,甲醛的重要特點就是它能使蛋白質穩定,具有防腐作用。又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應用於工業和化妝品行業,同時,過量的非天然甲醛可以致癌。自然界中的甲醛對人體是有益的,如西紅柿是很好的抗衰老食品,它裡面就含有微量甲醛,這個含量就決定了它清除自由基的特性。植物燃燒不充分時發出的煙中也有甲醛,所以用煙熏過的肉,能夠長久保存。在人工心臟瓣膜移植手術中,把牛的心臟瓣膜經過一種醛(叫戊二醛)的處理後,再移植到人的心臟中,可以使人獲得健康。甲醛給人類帶來的傷害也不少。據美國有關部門統計,全世界每年生產了五十億磅甲醛。裝修材料中超標,化妝品中超標,非法用於食品防腐等事件也常有報導。
酸:
一個羰基(C=O)基團和一個羥基(-OH)基團,可以組合成為羧基(COOH)基團,有這個基團的物質叫酸,甲酸、乙酸、丙酸、脂肪酸、氨基酸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關系的「酸」。甲酸又稱蟻酸,蜜蜂蜇人時,會向人體注入了一點蟻酸,會引起局部皮膚紅腫和疼痛。乙酸就是醋酸,用糧食做的,因為糧食中的澱粉可分解成為葡萄糖,再在一定的條件下轉化成食醋。它連在一起的碳框架碳的個數是兩個,所以食醋學名叫乙酸;如果連在一起的碳框架碳的個數為三個,叫丙酸,人們熟悉的乳酸就是一種丙酸,葡萄糖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乳酸,如人體運動時,由於供氧不足,葡萄糖分解不完全,肌肉處會產生大量乳酸,使肌肉感到酸痛;人體對酸都是比較敏感的,會產生不舒服的反映。只有胃中有鹽酸,保持強酸性。如果碳框架中的碳的個數是多個,並且是首尾相接的排成一列的,就統稱為脂肪酸;如果再結合一個氨基,就成為大家熟悉的氨基酸。這些酸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從人體對酸的反應可以知道,現代人們通過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人體攝入了大量的脂肪酸和氨基酸,就形成了酸性體質。
醇
葡萄糖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變成醇,醇是碳框架中含有羥基(-OH)的物質,如乙醇,就是酒精,在自然界中,熟透的水果可能有酒精的味道,就是葡萄糖變成了乙醇的原因,釀酒就是利用了這一變化。自然界中很多醇都有特殊的香味,現在人們常說的植物精油,有些就是醇。
陸地上的動植物都要保持水分,保持水分離不開一種物質,叫「甘油」,它與酒精乙醇是同一個家族的,叫丙三醇,都有(OH)集團,只是甘油碳框架的每個碳原子上都有(OH)基團,所以才叫「丙三醇」。甘油是食品加工業中通常使用的甜味劑和保濕劑,大多出現在運動食品和代乳品中。由於甘油可以增加人體組織中的水分含量,所以可以增加高熱環境下人體的運動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它和硝酸可以變成「硝酸甘油」,是一種烈性能炸葯,同時,也是一種良葯,硝酸甘油還常用作強心劑和抗心絞痛葯。
曾經報導的齊二葯事件中,就涉及了一種醇,叫二甘醇,它與丙三醇(甘油)一樣能保持水份,曾在牙膏和化妝品和工業中廣泛代替甘油使用,齊二葯事件後,說明這兩種醇在人體內的代謝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國家也禁止了在牙膏中用「二甘醇」代替「丙三醇」。那些腎衰竭而去世的受害者,是他們的犧牲,讓更多的人們免受了「二甘醇」的危害。
酯:
生物體內的酸和醇會生成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例如乙酸和乙醇可以生成乙酸乙酯,在酒、食醋和某些水果中就有這種特殊的香味的物質,所以陳年的老酒和老醋都十分香;乙酸異戊酯存在於香蕉、梨等水果中;苯甲酸甲酯存在於丁香油中;水楊酸甲酯存在於冬青油中。脂肪酸的甘油酯是動植物油脂的主要成分;酯是蠟的主要成分。
三條脂肪酸鏈與甘油組合,形成甘油三酸脂,就是一種脂肪類物質,我們平時食用的油,它們的成份都是甘油三酸脂,它們經人體消化後,被分解成為甘油和脂肪酸,被人體吸收。膽固醇、維生素D和生物體內的很多激素如性激素都是脂肪類物質。
人體的皮膚分泌的皮脂,也是一種酯,它能保護和滋潤我們的皮膚,並具有一種獨特的體香味;有些動物能分泌特殊的酯類,如麝能分泌的麝香。天然的酯類大多對人體有益,並具有特殊的香味,人們從中提取出的植物精油和香精,大多都是酯。
構成酯的脂肪酸鏈越長,這種酯就不再是液體油了,而成了固體蠟;脂肪鏈越長,分子量越大,就成了樹脂,如松香、桐油和天然橡膠等,這些都是天然樹脂。人類根據這個自然規律,做出了各種各樣的人工樹脂和高分子材料,如人們熟悉的聚氨脂樹脂和丙烯酸樹脂,做成了各種塑料製品。它們都無法或很難被大自然中的生物所分解,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如二惡英,白色污染。
苯
還有一種叫「苯」的物質也廣泛存在於生物體內,它的碳框架結構為六個碳圍成一個環,叫「苯環」,含有這種「苯環」的物質,大多有特殊的香味,被稱為「芳香族」物質,在脂肪酸一類物質中,碳沒有形成環狀,被稱為「脂肪族」物質。大多數圍成了環的碳框架物質對人體都是有害的,它能使蛋白質沉澱變性,如甲苯,三聚氫胺這些都是有「環」的物質,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我們已經知道有些酯也有香味,有些醇也有香味,有香味的酯和醇一般對人體是有益的。所有芳香族物質,雖然也有香味,可由於「苯環」的存在,一般對人體都是有害的。這兩類不同的香味物質,價格和作用都相差很大,在市場經濟的今天,肯定有人用便宜的有害的芳香族人工香料混到昂貴的有害的天然香料中,這提醒人們在消費時注意。
酚:
植物體內的「苯環」如果和一個羥基(-OH)集團組合起來,那就不是醇,而是「酚」了,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於植物的樹皮和果實,是單寧的主要組分,它能使植物的花和果實顯示各種不同的顏色,也是許多染料的主要組成成份。酚類物質能和氨基結合,使蛋白質穩定,適量的酚類物質對人體有利。如現代人們常提到的「茶多酚」「花青素」等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的物質,就是這類物質。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的酚,對人體是有益的。
通過化學方法從石油中提煉的苯類酚類等物質,多半能使人致病,如絕大多數染料中有這個苯環,前幾年歐美提出某些染料可以致癌,列出一些禁用的染料,他們的人不能用這些致癌物質。所以有些專家提出不染色的內衣對健康有利,各種彩棉製品也開始流行,反映出人們對環保和健康的重視。
胺:
胺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其中大多數是由氨基酸脫羧生成的。工業制備胺類的方法多是由氨與醇或鹵代烷反應製得,產物為各級胺的混合物,分餾後得到純品。由醛、酮在氨存在下催化還原也可得到相應的胺。工業上也常由硝基化合物、腈、醯胺或含氮雜環化合物催化還原製取胺類化合物。
胺的用途很廣。最早發展起來的染料工業就是以苯胺為基礎的。有些胺是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但也有些對生命十分有害,不少胺類化合物有致癌作用,尤其是芳香胺,如萘胺、聯苯胺等。
胺中氮原子的結構,很像氨分子中的氮原子,是以三個sp雜化軌道與氫或烴基相連接,組成一個棱錐體,留下一個sp3雜化軌道由孤電子對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