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曲靖的歷史

曲靖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0 08:04:36

『壹』 曲靖有些什麽傳說啊

從公元339年崛起的雲南地方大姓統治者——爨(cuàn)氏地方政權,其統治中心在今天雲南的曲靖(當時稱寧州,為全中國十九州之一)。爨氏地方政權統轄著《三國志》和《華陽國志》中稱為「南中」的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區,直至公元748年止,爨氏地方政權雄踞古南中地區的統治勢力共計409年。

爨氏地方政權統治南中期間,遺留在曲靖的碑刻文物——《爨寶子碑》和曲靖市陸良縣的《爨龍顏碑》,是爨氏在公元405年和公元458年稱霸古南中地區的物證,兩通爨碑上銘記載著爨氏家族的輝煌歷史,爨寶子為「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龍顏是「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兩通爨碑都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爨氏勢力獨踞南中共409年,南詔國崛起後滅爨,爨氏統治勢力逐漸消亡,連爨姓也在雲南范圍內銷聲匿跡,沒留下一丁點兒爨氏後裔的蛛絲馬跡,這給後人研究爨氏地方政權統治古南中地區409年的歷史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貳』 曲靖在古代屬於什麼地方

這要看是古代的哪個朝代。下面就是曲靖的歷史沿革:

早期(秦朝之前)
公元前280年,楚將庄蹻率兵入滇,曲靖為古滇國腹心地帶,史稱"靡莫之屬"。

秦修五尺道 邊地交通連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常 修通了起自四川宜賓,終於雲南曲靖的「五尺道」,有力的促進了雲南邊疆地區的開發。

漢武開南疆 南中置味縣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劉徹派兵打敗了盤江流域一代的「勞浸、靡莫」部族,滇國歸順了漢王朝。在今三岔一帶建成了味縣,隸屬於益州郡。

諸葛平南中 新設建寧郡
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在盤東一帶與南中地區叛亂部族發生激戰,主帥孟獲被擒後率軍歸附,在三寶溫泉石寶山與諸葛武侯和盟。諸葛亮三軍會師味縣,立紀功碑於城內。廢益州郡設建寧郡,並將郡治由滇池遷到味縣,並將南中軍事管制機構移到味縣,味縣成了南中地區政治、軍事中心。

西晉設寧州 爨氏露崢嶸
西晉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八月,分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四郡改設寧州,治所仍在味縣,直屬於中央王朝。寧州成為全國十九州之一,其餘為司州、兗州、豫州、冀州、幽州、平州、雍州、涼州、秦州、梁州、益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交州、廣州、並州。

爨氏稱雄南北朝 寧州易名南寧州
北周時期,仍授爨氏為寧州刺史。但因北魏已設置寧州於彭元(甘肅境內),為區別南中寧州,則將彭元的寧州改稱為北寧州,南中寧州改稱為南寧州,南寧一詞開始在雲南曲靖的歷史中使用。

隋置南寧總管府 戰火摧毀漢味城
在中國歷史上僅存在了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在味縣設置南寧州總管府,後以「平叛」為由,在南中發動了兩次大規模軍事征討,不僅徹底摧毀了整個南寧州的經濟社會,也重創了漢代建起來的味縣城。

盛唐高祖復南寧 都督仁壽築石城
唐王朝建立後,高祖在全國范圍內置州廢郡,承隋制設南寧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南寧州為郎州,設郎州都督府。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又復名南寧州都督府。管南 寧、恭、協、昆、盤,尹、曾、姚、西濮、西宗,西寧,豫,西利,南雲,磨,南籠等十六州。首任都督韋仁壽率軍民在今曲靖老城以北二十里,築成後世聞名的石城,武德八年,自益州移都督於今治。

天寶之戰失唐地 南詔大理石城郡
唐天寶年間,民族矛盾激化,唐王朝與南詔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天寶13年(公元755年)第三次天寶戰爭結束,唐朝損兵二十萬,南寧全境盡歸南詔,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轉移到洱海地區,正式結束了曲靖長達530年南中首府的地位。南詔及後來的大理國均在石城設石城郡。大理國明政三年(宋開寶四年,公元 971年)大理國與三十七部在石城歃血盟誓,雲南世居的兩大民族——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們,奏響了民族大團結的樂章。

元跨革囊渡金沙 曲靖名稱首出現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鐵騎渡過金沙江,進軍雲南。三個月後,大理投降,兩年後雲南全境歸屬蒙元。又是一個500年的輪回,雲南的統治中心由洱海移到滇池地區。元朝先後在石城 設磨彌萬戶府,石城千戶,公元1271年,改磨彌萬戶府為中路總管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再改中路總管府為曲靖路總管府,改石城千戶為南寧州。

明軍大戰白石江勝峰山下建府城
公元1381年,三十萬明朝大軍在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的統率下,在石城周圍與雲南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的十萬蒙古殘余勢力展開了殊死搏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石城之戰,也稱白石江戰役。最後元軍全軍大敗,大明統一了中國。1387年開始在勝峰山下,交海(東海子)之濱建造新府城,取代那座遲暮衰老,又遭戰爭嚴重破壞的石城。公元1394年升曲靖府為曲靖軍民府,府治仍在南寧(今曲靖老城)。

清承明制
公元1765年,清朝再改曲靖軍民府為曲靖府,縣府仍為南寧縣。

民國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奉中央政府令:一律裁府改縣」。裁去曲靖府,南寧縣改為曲靖縣。至民國37年(公元1948年)1月,設雲南省第二區督察專員公署,駐曲靖縣城。
至此,「南寧」一名被廣西那個原名邕州的城市永遠「借走」,不過這些年來,曲靖通過一些街道及辦事處的命名,取回了如南寧,建寧等古稱,但還有味城,寧州,石城等還未被開發利用,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建國
1950年設曲靖專區,專署駐曲靖縣。轄曲靖、沾益、宣威、平彝、馬龍(駐通泉鎮)、嵩明(駐嵩陽鎮)、尋甸(駐仁德鎮)等7縣。

『叄』 雲南曲靖歷史古跡作文800

我生在曲靖、長在曲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曲靖人。曲靖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城市美,公園美,同時還有很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下面就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曲靖由四美,那第一美得就是——曲靖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文化。曲靖位於雲貴高原中部,境內烏蒙磅礴,群山巍巍,壩子綿延,沃野千里,山水雄奇,人為薈萃。這里是珠江的發源地,是珠江源頭的第一座城市,是連接內陸的重要路上通道,是彩雲之南的東大門;曲靖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爨龍顏碑、爨寶子碑以其極高的書藝價值和史料價值而被世人推崇……
曲靖的第二美就是——城市風姿卓然、其規模在滇東城市群中僅次於省會昆明,以別具風格的城市雕塑獨顯特色。城區有寥廓山森林公園、龍潭公園、河濱公園、白石江公園、珠江源廣場以及南城門廣場等休閑娛樂之地,風景如畫,人流不息。
曲靖的第三美就是——公園美。寥廓山森林公園位於城區西南郊,又名勝峰山,源於明代朱元璋部將博友德、藍玉等在此大敗元軍,並活捉元軍將領平章政事達里麻,為紀念這場戰爭的勝利,而將此山稱之為勝峰山。1973年辟為公園,佔地218畝,公園里有櫻花園、梅園、兒童樂園、靖寧塔和動物園等。山上鮮花盛開,綠樹成蔭,亭閣雅緻,曲盡通幽,登上靖寧塔遠眺,曲靖壩子盡收眼底,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令人心曠神怡。
龍潭公園位於曲靖市城區中心,佔地面積115畝,綠地面積60%,水面面積24%。共設有前廣場、中心廣場、林蔭區、原野風情園、科技展覽館、大溫室、觀魚池、水榭茶樓、休閑長廊等九個景區,是曲靖市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園景觀之一,成為烏蒙曲靖市民休閑活動的首選場所,被譽為麒麟城的「花園名片「。(其餘美景只好留給朋友前來親身感受……)
曲靖的第四美就是——美食。曲靖的美食有:魚腐雞(魚)洋芋雞、糊辣魚、豬腳火鍋、蒸餌絲、韭菜花、曲靖小粑粑、砂鍋飯……真是讓人垂涎欲滴!

『肆』 曲靖歷史文化性格

1、爨[cuàn]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國雲南曲靖陸良地區自東晉經南北朝至唐天寶七年,爨氏統治南中地區長達400餘年間所造就的歷史文明。有禮樂、詩歌、習俗、典祀、服飾、飲食、醫葯、建築、工藝等。

2、爨鄉古樂。爨鄉古樂是一種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樂種。洞經音樂則是雲南特定歷史,特定社會的文化產物。明朝萬曆年間(1579年),隨著佛教的盛行,人們世界觀、人生觀的改變和生活習俗的要求,將《文昌大洞仙經》的經文作為唱詞而填入部分曲調中,故稱「洞經」。

3、銅商文化。曲靖會澤地區秦漢時為古夜郎地,因銅礦的開采冶煉鑄幣而鼎盛一時。東漢時期,會澤鑄造鍛打的"堂琅銅洗"銘文和圖案,為滇中最早使用漢文字的實物。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會澤在銅的開采、冶煉、鑄幣、運輸等方面盛況空前。

4、吸引了贛、浙、桂、川、黔等十省八府的中原漢族雲集到會澤,帶來了不同地域的多元的漢文化、贛文化、秦文化、楚文化、閩文化、川文化,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銅商文化和會館文化。

(4)曲靖的歷史擴展閱讀:

曲靖民族

1、曲靖是雲南省下轄地級市,位於雲南省東部,處珠江源頭,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區交界處,素有「滇黔鎖鑰」、「雲南咽喉」之稱,距省會昆明市120公里,地區面積2.89萬平方公里,占雲南省面積的13.63%。

2、截至2017年末,曲靖有49種少數民族,共計538609人,佔全市總人口的8.15%。其中,曲靖7種世居少數民族人口有510761人,分別為彝族294944人、回族87746人、苗族39799人、壯族39153人、布依族36671人、水族9772人、瑤族2676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有27848人。

3、在全市9個縣(市、區)中,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宣威市117332人,最少的是陸良縣15314人;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是師宗縣81494人,占該縣總人口的18.79%;其次是羅平縣93911人,占該縣總人口的14.5%。

『伍』 雲南省曲靖市歷史上有哪些已經消失的建築地標

珠江源頭之城——曲靖市位於雲南省東部,雲貴高原中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全區最高點在會澤縣的大海梁子牯牛寨,海拔4017.3米,最低點在會澤縣娜姑區王家山象鼻嶺小江出口處,海拔695米,相對高差3322.3米。曲靖市地處東經102°42′~104°49′,北緯24°21′~27°04′之間,東西距215公里,南北長302公里,總面積32565平方公理,其中南良壩子面積771.99平方公理,是全省最大的壩子。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熱,東少嚴寒,四季如春。其東與貴州、廣西兩省區接壤,南連文山、紅河州,西與昆明市交界,北達昭通,轄8縣1市1區,139個鄉鎮。市委所在地曲靖城(傳說中有麒麟仙女在此下凡造福於人故以稱為「麒麟城」)距雲南省會昆明市138公理。氣勢磅礴的烏蒙山、梁子山蜿蜒縱橫,奔流不息的南盤江(珠江上游)、牛欄江南北分流,自古以來便是進入雲南的陸地要塞,史稱「入滇鎖鑰」。

曲靖,人文古跡眾多,自然景觀幽美,民風古樸。在中國書法上吏上有被康有為譽為「正書古石第一」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有戰國至元明時期的龐大罕見的珠街八塔台古墓群,秦修「五道尺」、「七擒孟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里演義過多少可歌可泣的歷史壯舉。有綠蔭懷抱,水碧如玉的花山湖、瀟湘湖;有被稱為「雲南第二奇觀」的地下藝術宮殿——天生洞;有美絕人寰的羅平風景區——九龍瀑布群、美麗的多依河、有「小三峽」之稱的魯布革峽谷;有地理奇觀壯、秀、幽、絕的陸良彩色沙林;有被徐霞客稱為「秀拔為此中之冠」的翠峰山、廖廓山、郎目大山……多少美麗的自然風景引你進入一個清爽的世界。

『陸』 雲南曲靖從唐朝到現在的歷史怎樣

盛唐高祖復南寧 都督仁壽築石城 唐王朝建立後,高祖在全國范圍內置州廢郡,承隋制設南寧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南寧州為郎州,設郎州都督府。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又復名南寧州都督府。管南 寧、恭、協、昆、盤,尹、曾、姚、西濮、西宗,西寧,豫,西利,南雲,磨,南籠等十六州。首任都督韋仁壽率軍民在今曲靖老城以北二十里,築成後世聞名的石城,武德八年,自益州移都督於今治。 天寶之戰失唐地 南詔大理石城郡 唐天寶年間,民族矛盾激化,唐王朝與南詔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天寶13年(公元755年)第三次天寶戰爭結束,唐朝損兵二十萬,南寧全境盡歸南詔,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轉移到洱海地區,正式結束了曲靖長達530年南中首府的地位。南詔及後來的大理國均在石城設石城郡。大理國明政三年(宋開寶四年,公元 971年)大理國與三十七部在石城歃血盟誓,雲南世居的兩大民族——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們,奏響了民族大團結的樂章。 元跨革囊渡金沙 曲靖名稱首出現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鐵騎渡過金沙江,進軍雲南。三個月後,大理投降,兩年後雲南全境歸屬蒙元。又是一個500年的輪回,雲南的統治中心由洱海移到滇池地區。元朝先後在石城 設磨彌萬戶府,石城千戶,公元1271年,改磨彌萬戶府為中路總管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再改中路總管府為曲靖路總管府,改石城千戶為南寧州。 明軍大戰白石江勝峰山下建府城 公元1381年,三十萬明朝大軍在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的統率下,在石城周圍與雲南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的十萬蒙古殘余勢力展開了殊死搏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石城之戰,也稱白石江戰役。最後元軍全軍大敗,大明統一了中國。1387年開始在勝峰山下,交海(東海子)之濱建造新府城,取代那座遲暮衰老,又遭戰爭嚴重破壞的石城。公元1394年升曲靖府為曲靖軍民府,府治仍在南寧(今曲靖老城)。 清承明制 公元1765年,清朝再改曲靖軍民府為曲靖府,縣府仍為南寧縣。 民國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奉中央政府令:一律裁府改縣」。裁去曲靖府,南寧縣改為曲靖縣。至民國37年(公元1948年)1月,設雲南省第二區督察專員公署,駐曲靖縣城。 至此,「南寧」一名被廣西那個原名邕州的城市永遠「借走」,不過這些年來,曲靖通過一些街道及辦事處的命名,取回了如南寧,建寧等古稱,但還有味城,寧州,石城等還未被開發利用,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建國 1950年設曲靖專區,專署駐曲靖縣。轄曲靖、沾益、宣威、平彝、馬龍(駐通泉鎮)、嵩明(駐嵩陽鎮)、尋甸(駐仁德鎮)等7縣。 1954年原宜良專區所屬宜良(駐匡遠鎮)、陸良、羅平(駐羅雄鎮)、師宗(駐丹鳳鎮)、瀘西、路南6縣劃入曲靖專區。宣威縣改稱榕峰縣(駐榕城鎮);平彝縣改稱富源縣(駐中安鎮)。曲靖專區轄13縣。 1957年3月26日由路南縣改設路南彝族自治縣;同年尋甸縣改設尋甸回族自治縣(駐仁德鎮)。曲靖專區轄11縣、2自治縣。 1958年撤銷沾益縣,並入曲靖縣。曲靖專區轄10縣、2自治縣。 1959年榕峰縣恢復原名宣威縣。 1960年撤銷馬龍縣,並入曲靖縣;撤銷師宗縣,並入羅平縣;撤銷瀘西縣,並入彌勒縣;撤銷路南彝族自治縣,並入宜良縣;撤銷尋甸回族自治縣和嵩明縣,合並設立尋甸縣(駐仁德鎮)。曲靖專區轄7縣。 1962年恢復馬龍(駐通泉鎮)、師宗(駐肇民鎮)、嵩明(駐嵩陽鎮)3縣。曲靖縣由城關鎮遷駐沾益鎮,曲靖專區轄10縣。 1964年原由東川市領導的會澤縣劃入曲靖專區。恢復路南彝族自治縣。曲靖專區轄11縣、1自治縣。 1965年恢復沾益縣(駐沾益鎮)。曲靖縣由沾益鎮遷駐環城鎮。曲靖專區轄12縣、1自治縣。 1966年宜良縣駐地匡遠鎮改名東風鎮。 1970年曲靖專區改稱曲靖地區,地區駐曲靖縣。轄曲靖、尋甸、宣威(駐榕城鎮)、會澤、富源(駐中安鎮)、沾益、師宗(駐丹鳳)、羅平(駐羅雄鎮)、陸良(駐中樞鎮)、宜良、嵩明(駐嵩陽)、馬龍(駐通泉鎮)等12縣及路南彝族自治縣。(後路南縣和嵩明縣劃歸昆明市管轄。) 1979年尋甸縣改為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後劃歸昆明市)。曲靖地區轄11縣、2自治縣。 1997年5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32號):(1)撤銷曲靖地區和縣級曲靖市,設立地級曲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麒麟區城關鎮文昌街。(2)曲靖市設立麒麟區和沾益縣。麒麟區轄原縣級曲靖市的城關、三寶、越州、東山4個鎮和環城、珠街、沿江、茨營、瀟湘、西山6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南寧東路。沾益縣轄原縣級曲靖市的西平、花山2個鎮和沾益、盤江、白水、大坡、菱角、德澤、炎方、播樂8個鄉。縣人民政府駐西平鎮龍華新路。(3)曲靖市轄原曲靖地區的陸良縣、羅平縣、會澤縣、馬龍縣、富源縣、師宗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後劃歸昆明市)和新設立的沾益縣、麒麟區,原曲靖地區的宣威市由省直轄。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曲靖市總人口5466089人;麒麟區 648956人、馬龍縣 185766人、陸良縣 581764人、師宗縣 349770人、羅平縣 515211人、富源縣 657474人、會澤縣 844485人、沾益縣 389838人、宣威市 1292825人。(按當年行政區劃)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05年鄉鎮區劃調整:撤銷沾益縣西平鎮和沾益鄉,合並設立西平鎮,鎮政府駐原沾益鄉政府駐地。

『柒』 求解!關於曲靖的歷史!!

你去查查段氏與東爨三十七部會盟那段時間的歷史,或許會有幫助!

烏蒙在歷史長河中由人名嬗變為部號、地名和山名的變化過程,即是彝族社會的發展、變化史。它標志著彝族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及不同時期的社會形態。
一、人名「烏蒙」
烏蒙是唐時始遷於竇地甸的阿統十一孫,最早見於明代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成書的《大明一統志》。明末曹學(蜀中廣記·邊防記》和清代乾隆初年傀蛻《滇雲歷年傳》等書,也有相同記載,說明今天仍然常用的「烏蒙」一詞,原本是人名。
烏蒙源於人名之說未曾產生過較大爭議,但烏蒙生活的時代則歧說不一。這是因為彝族歷史無紀年可以查對,只有用父子連名制去推算。而史家以多少年為一代並不統一,或以25年為一代,或28年為一代,或以30年為一代。其測算結果,年代相差甚遠,出入較大。筆者根據貴州《大定縣志》安氏譜及相關資料測算,彝族父子連名每代只能在18至20年之間。如用每代20年去計算,從生活在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助武候南征的濟火至22世裔孫阿統,有440年,加上225年則為公元665年,約在唐代高宗前期,符合唐時阿統「始遷於竇地甸」之說。再加上「至十一世孫烏蒙始強,號烏蒙部」時約在公元885年,已經是唐代晚期。當時的唐王朝早已無力控制原爨氏統治下的地區,烏蒙的發展壯大再無朝政和南中「大姓」的干涉,於是得以擴土稱王,雄踞一方。
「烏蒙」之名,從此流傳青史。彝、漢文史料中的「烏蒙」之稱,也屢見不鮮。例如:《元史·地理志》闊州載:「州治密納甸,古無城邑,烏蒙所居」;宋史《黎州諸蠻傳》載:「烏蒙蠻在州東南千里」;吳恆《彝族簡史》載:「……『阿猛』當即『阿蒙』(『烏蒙』)」。
人名「烏蒙」時期,是今天彝族形成的前身時期,也是彝族先民由游牧開始走向定居的時期。
二、部號「烏蒙」
烏蒙建立了烏蒙部。據元、明兩代歷史記載,其他芒部、烏撒都是「其後昌盛,因祖名。」芒部是何時子孫昌盛因祖名不詳,尚未見史書記載。據《元史·地理志》和《蜀中廣記·邊防記》記載,烏撒是宋時烏些(烏撒)之後折怒始強大,因起遠祖烏撒為部名。阿統、芒部、烏撒等人,為烏蠻仲牟由(篤慕俄)之裔,都是唐代人。其中阿統遷入竇地甸(今昭陽區)、烏撒居巴的甸(威寧)、也都是唐時先後進入這些地區,隨爨氏的滅亡而來。只有阿統之子芒部居原地屈流大雄甸(鎮雄)。
烏蠻仲牟由之裔稱雄建立部落王國,割據一方之時,不只是烏蒙、芒部、東川、烏撒是在唐代天寶年間之後,天復二年(公元902年)南詔滅亡之前。其實所有東爨烏蠻各部的建立都是如此,據《蠻書》記載:貞元十年(公元794年)袁滋為冊南詔使,途經東爨烏蠻之地,所記烏蠻七部中未有「烏蒙」等部名稱。至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自滇東起兵,得到「烏蠻三十七部」的支持,其中有烏蒙、烏撒、芒部、閟畔等部。證明這百餘年間之內,是東爨烏蠻仲牟由之裔各部在川、黔、滇、桂交界地帶建立的奴隸制王國時期。在曲靖出土的《大理國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記錄下三十七部與大理國的盟約關系。
烏蒙、烏撒、芒部、諸部到北宋初年,烏蒙、芒部、烏撒、水西向川南發展,至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遭宋王朝打擊之後,才往今雲、貴邊境退縮。宋封阿杓為烏蒙王就是這時。《蜀中名勝記》說:「筠連縣漢定川縣,唐之筠連州也。其地南通芒部,西控烏蒙。」指明今鹽津縣普洱鎮夷都山確是當年烏蒙王所在地。
部號「烏蒙」時期,是彝族古代社會的奴隸制度時期。其鼎盛在宋代。彝書《西南彝志》說:「恆捕濮的人,恆以濮使用」,「濮裔以萬計,久為彝所平。」指的主要就是這一歷史時期。
三、地名「烏蒙」
烏蒙作為地名使用,首先是行政機構建置名稱,起於元代元世祖以平章政事賽典赤行省雲南之後,將原來的萬戶、千戶、百戶等軍事管理性質的組織改設為路、府、州、縣等行政機構。是年,置芒部路,烏撒部內附。十三年十月,元軍攻烏蒙,使烏蒙歸今四川筠連縣,詔開烏蒙道。是年,立烏蒙路、烏撒路。二十一年置烏撒烏蒙宣撫司,二十四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領烏撒、烏蒙、東川、芒部四路。但各路治所在今何地不詳。《雲南辭典》說:烏蒙路治所在今昭通市,(現昭陽區)。又說:烏撒烏蒙宣慰司治所在烏撒路(今貴州威寧)。從元史查考,宣慰司署不可能建在威寧,它不是四路的中心。烏蒙路治所,初也不可能是昭陽區。因為這里不是宋時烏蒙部的中心地帶,而是烏撒與烏蒙不時發生爭奪的交界處。
據《元史》記載:「二十二年九月,烏蒙叛,命四川行院也速答兒將兵討之,馬湖總管汝作以蠻軍三百為助,降西崖門酋長阿者等百餘戶」。又:「十月,烏蒙蠻夷宣撫使阿蒙(謀)叛,詔征羅必甸兵同雲南行省共討之。」以上交戰之地名,無一在今昭陽區境內,由此推斷烏蒙路治所當初應在鹽津普洱烏蒙部舊地。烏撒烏蒙宣慰司署,應如陳序德、盧常美《論元對烏蒙等部政策及城鄉建設》所說:烏撒烏蒙宣慰司府,烏撒烏蒙元帥府,烏蒙等處屯田總管萬戶府都是在今昭通市昭陽區天梯土城。明、清烏蒙土府沿用,毀於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今猶見殘垣遺跡。
烏蒙作為路各使用,方開始賦予地名的使命,逐漸演化為地名。至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以烏蒙路政置烏蒙府,烏蒙作為地名,才完全從人名、部號中脫胎出來,成為地理概念。故才有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鄂爾泰以「烏暗者易而昭明,蒙蔽者易而宣通」之說,請皇上賜名「昭通」,詔改烏蒙府為昭通府。
地名「烏蒙」時期,是封建土司制度促使彝族奴隸制向封建領主制過渡時期,也是彝族社會全面接受漢文化時期和農牧經濟發展時期。
四、山名「烏蒙」
烏蒙演變為山名,起於何時未見記載。不過只能是在烏蒙為地名之後。「烏蒙山」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山名,可以詮釋為烏蒙大地上的山脈。烏蒙山在人們的心目中始終是一個泛稱,並非是專指哪一條山脈或哪一座山峰。現今地圖上的烏蒙山,從東北向西南斜卧在雲南省的威信縣、昭陽區、會澤縣、宣威市和貴州省的盤縣特區、六盤水市、畢節市之間。這一地區正好是烏蠻聚居地的核心部位,是烏蒙、烏撒、芒部、東川、永寧、水西、普安、普定和普里等明代彝族土司先人生息繁衍的發跡地。
吳光范《雲南地名探源》說:「雲南的山嶺稱為烏蒙者不止一處。以山來說,滇東北和貴州西部有烏蒙山脈,北起鎮雄、彝良,縱貫貴州威寧,向南延展至宣威一帶,即《辭海》所說的『烏蒙山,在雲南省東北部和貴州西部。東北———西南走向。海拔2300米左右』。又尋甸縣北界金沙江處也有烏蒙山,亦名雪山,即《讀史方輿紀要》所說『在武定府祿勸州東北二百八十里,接四川東川府界,亦名烏蒙山,亦名雲龍山,亦名絳雲露山,亦曰雪山,北臨金沙江,上有十二峰,雄拔陡絕,盤旋七十餘里』。中央紅軍及二、六軍團於一九三五年四月下旬和一九三六年四月上旬曾經過尋甸,毛主席詩中所指的烏蒙很可能是尋甸、祿勸之北的烏蒙山。」又,《雲南辭典》解釋說:「烏蒙山,在雲南東北部,跨越滇、黔兩省邊緣地帶,走向東北———西南,為金沙江和南北盤江分水嶺。由三列山地組成:西列山地海拔高於2100米,主峰牯牛寨山,海拔4016米;中列山地海拔2000米以上;東列山地低於2000米。山地由古生界石灰岩等組成,喀斯特地貌發育。礦石、動植物源豐富。」相比之下,《雲南辭典》最為詳盡。
山名「烏蒙」使「烏蒙」獲得了永恆的依託。從此,烏蒙山不因社會風雲變幻,始終魏然聳立於天地之間,經歷周而復始,永不停息的春來暑往,秋去冬來,向不改磅礴雄風。

『捌』 雲南曲靖這個地名的由來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掃平滇國,設置郡縣,始有味縣(即今曲靖),屬益州郡,歷經兩漢未改變。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六月到達味縣,改益州郡為建寧郡,郡治由滇池縣移到了味縣,並以庲降都督「統攝」南中七郡,其後庲降都督馬忠以味縣為永久駐地。
公元265年,晉朝建立,晉武帝考慮到轄有今日西南川、渝、滇、黔四省市的益州實在是太大了,治理起來很不方便,於是於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分益州的南中建寧、興古、雲南、永昌四郡另外設立寧州,以南中都督駐地建寧郡味縣為寧州的州治,從此味縣(治所在今西山三岔)成為了中原王朝對雲南大地進行統治的第一個首府。
天監十四年(515年),北魏奪取了梁朝的益州,並招徠南中,實際控制寧州的爨氏家族馬上投效,於是爨雲被任命為「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寧州刺史同樂縣侯」。由於當時還有一個寧州(在彭元郡,今甘肅寧縣),因此改梁朝歸附的寧州為南寧州,南寧州之名一直使用到唐朝。
唐朝建立,在今滇東北昭通地區置曲州和靖州。《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志七下羈縻州》:靖州:析協州置。縣二:靖川,分協。曲州:本恭州,隋置,隋亂廢。武德元年開南中復置,八年更名。故朱提郡(今昭通市),北接協州。縣二:朱提,唐興。
唐朝時,由於曲州和靖州地域相連,已經被合稱為「曲、靖州」。《雲南志•卷四》「西爨,白蠻也。東爨,烏蠻也。當天寶中,東北自曲、靖州,西南至宜城,邑落相望,牛馬被野。在石城、昆川、曲軛、晉寧、喻獻、安寧至龍和城,謂之西爨。在曲、靖州、彌鹿川、升麻川,南至步頭,謂之東爨,風俗名爨也。」《新唐書》卷二二二上《南詔傳》:「自曲、靖州至滇池,人水耕,食蠶以柘,……自曲、靖州、石城、升麻、昆川南,北至龍和,皆殘於兵。」
唐朝時南寧州依舊存在。天寶時,南詔吞並爨區,南寧州廢。南詔後期以南寧州地設石城郡,石城郡一直存在到元朝建立。
《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志四•雲南行省》:曲靖等路宣慰司軍民萬戶府,曲、靖二州在漢為夜郎味縣地。蜀分置興古郡。隋初為恭州、協州。唐置南寧州。……天寶末,征南詔,進次曲靖州,大敗,其地遂沒於蠻。元憲宗六年,立磨彌部萬戶。至元八年,改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總管府。
就這樣,曲靖這一滇東北邊地的地名,如雲霧一般,沿著烏蒙山,越過歷史的空間,飄落到了滇東腹地。經元、明、清、民國,一直使用到今天。

『玖』 曲靖的建制沿革

宣威格宜尖角洞和曲靖珠街八塔台等古文化遺址的科學考證證實,早在舊石器時代,南盤江流域一帶就有人類足跡可尋。
三四千年前,曲靖先民就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種植水稻,創造文明。 公元前280年,楚將庄蹻率兵入滇,曲靖為古滇國腹心地帶,史稱靡莫之屬。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常 修通了起自四川宜賓,終於雲南曲靖的「五尺道」,有力的促進了雲南邊疆地區的開發。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劉徹派兵打敗了盤江流域一代的「勞浸、靡莫」部族,滇國歸順了漢王朝。在今三岔一帶建成了味縣,隸屬於益州郡。
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在盤東一帶與南中地區叛亂部族發生激戰,主帥孟獲被擒後率軍歸附,在三寶溫泉石寶山與諸葛武侯和盟。諸葛亮三軍會師味縣,立紀功碑於城內。廢益州郡設建寧郡,並將郡治由滇池遷到味縣,並將南中軍事管制機構移到味縣,味縣成了南中地區政治、軍事中心。
西晉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八月,分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四郡改設寧州,治所仍在味縣,直屬於中央王朝。寧州成為全國十九州之一,其餘為司州、兗州、豫州、冀州、幽州、平州、雍州、涼州、秦州、梁州、益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交州、廣州、並州。
北周時期,仍授爨氏為寧州刺史。但因北魏已設置寧州於彭元(甘肅境內),為區別南中寧州,則將彭元的寧州改稱為北寧州,南中寧州改稱為南寧州,南寧一詞開始在雲南曲靖的歷史中使用。
在中國歷史上僅存在了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在味縣設置南寧州總管府,後以「平叛」為由,在南中發動了兩次大規模軍事征討,不僅徹底摧毀了整個南寧州的經濟社會,也重創了漢代建起來的味縣城。
唐王朝建立後,高祖在全國范圍內置州廢郡,承隋制設南寧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南寧州為郎州,設郎州都督府。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又復名南寧州都督府。管南 寧、恭、協、昆、盤,尹、曾、姚、西濮、西宗,西寧,豫,西利,南雲,磨,南籠等十六州。首任都督韋仁壽率軍民在今曲靖老城以北二十里,築成後世聞名的石城,武德八年,自益州移都督於今治。
唐天寶年間,民族矛盾激化,唐王朝與南詔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天寶13年(公元755年)第三次天寶戰爭結束,唐朝損兵二十萬,南寧全境盡歸南詔,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轉移到洱海地區,正式結束了曲靖長達530年南中首府的地位。南詔及後來的大理國均在石城設石城郡。
大理國明政三年(宋開寶四年,公元 971年)大理國與三十七部在石城歃血盟誓,雲南世居的兩大民族——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們,奏響了民族大團結的樂章。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鐵騎渡過金沙江,進軍雲南。三個月後,大理投降,兩年後雲南全境歸屬蒙元。又是一個500年的輪回,雲南的統治中心由洱海移到滇池地區。元朝先後在石城 設磨彌萬戶府,石城千戶,公元1271年,改磨彌萬戶府為中路總管府。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再改中路總管府為曲靖路總管府,改石城千戶為南寧州。
公元1381年,三十萬明朝大軍在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的統率下,在石城周圍與雲南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的十萬蒙古殘余勢力展開了殊死搏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石城之戰,也稱白石江戰役。最後元軍全軍大敗,大明統一了中國。
1387年開始在勝峰山下,交海(東海子)之濱建造新府城,取代那座遲暮衰老,又遭戰爭嚴重破壞的石城。 公元1394年升曲靖府為曲靖軍民府,府治仍在南寧(今曲靖老城)。
公元1765年,清朝再改曲靖軍民府為曲靖府,縣府仍為南寧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奉中央政府令:一律裁府改縣」。裁去曲靖府,南寧縣改為曲靖縣。至民國37年(公元1948年)1月,設雲南省第二區督察專員公署,駐曲靖縣城。
1950年設曲靖專區,專署駐曲靖縣。轄曲靖、沾益、宣威、平彝、馬龍(駐通泉鎮)、嵩明(駐嵩陽鎮)、尋甸(駐仁德鎮)等7縣。
1954年原宜良專區所屬宜良(駐匡遠鎮)、陸良、羅平(駐羅雄鎮)、師宗(駐丹鳳鎮)、瀘西、路南6縣劃入曲靖專區。宣威縣改稱榕峰縣(駐榕城鎮);平彝縣改稱富源縣(駐中安鎮)。曲靖專區轄13縣。
1957年3月26日由路南縣改設路南彝族自治縣;同年尋甸縣改設尋甸回族自治縣(駐仁德鎮)。曲靖專區轄11縣、2自治縣。
1958年撤銷沾益縣,並入曲靖縣。曲靖專區轄10縣、2自治縣。
1959年榕峰縣恢復原名宣威縣。
1960年撤銷馬龍縣,並入曲靖縣;撤銷師宗縣,並入羅平縣;撤銷瀘西縣,並入彌勒縣;撤銷路南彝族自治縣,並入宜良縣;撤銷尋甸回族自治縣和嵩明縣,合並設立尋甸縣(駐仁德鎮)。曲靖專區轄7縣。
1962年恢復馬龍(駐通泉鎮)、師宗(駐肇民鎮)、嵩明(駐嵩陽鎮)3縣。曲靖縣由城關鎮遷駐沾益鎮,曲靖專區轄10縣。
1964年原由東川市領導的會澤縣劃入曲靖專區。恢復路南彝族自治縣。曲靖專區轄11縣、1自治縣。
1965年恢復沾益縣(駐沾益鎮)。曲靖縣由沾益鎮遷駐環城鎮。曲靖專區轄12縣、1自治縣。
1966年宜良縣駐地匡遠鎮改名東風鎮。
1970年曲靖專區改稱曲靖地區,地區駐曲靖縣。轄曲靖、尋甸、宣威(駐榕城鎮)、會澤、富源(駐中安鎮)、沾益、師宗(駐丹鳳)、羅平(駐羅雄鎮)、陸良(駐中樞鎮)、宜良、嵩明(駐嵩陽)、馬龍(駐通泉鎮)等12縣及路南彝族自治縣。(後路南縣和嵩明縣劃歸昆明市管轄,1998 年路南彝族自治縣更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
1979年尋甸縣改為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1998年12月6日劃歸昆明市)。曲靖地區轄11縣、2自治縣。
1983年撤銷曲靖縣、沾益縣,合並設立曲靖市。

『拾』 我的家鄉曲靖

我的家鄉曲靖是我國南方第一大河珠江的發源地,是全國十佳宜居城市之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珠江的發源地——馬雄山,被徐霞客稱贊為「一水滴三江」的地理奇觀。陽春三月的馬雄山,殷紅的馬櫻花碩大如盤,杜鵑花爭齊斗艷,令遊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吸引了不少遊人前來尋根探源。
曲靖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它是著名的爨文化發原地,爨龍顏碑以其極高的書藝價值及史料價值而被世人推崇。別具風格的取材於曲靖歷史文化的城市雕塑,不僅美化了城市,而且鼓舞著人民不解努力,不斷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麗的家鄉曲靖,這里人傑地靈,養育了文人墨客、仁人志士。他們是曲靖的驕傲,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曲靖,一顆閃耀著的明珠,一座崛起中的城市。一座座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馬路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街道綠樹成蔭。曲靖有許多公園,一座座公園像一顆顆鑲嵌在城市裡的綠寶石,把曲靖裝點得分外妖嬈。公園里遊人如織。人們徜徉在湖畔、盪舟在湖中,那份閑適和愜意無以言表。
我愛我的家鄉曲靖。故鄉的山水養育了我們,無論走到哪裡,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會牽動著我,讓我不能忘懷!

熱點內容
催眠老師小說 發布:2025-07-16 03:15:50 瀏覽:700
楊彭美術 發布:2025-07-16 02:49:22 瀏覽:348
變速教學 發布:2025-07-16 02:29:54 瀏覽:141
上海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發布:2025-07-15 22:34:05 瀏覽:384
夏天的雷雨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5 20:44:07 瀏覽:606
教師資格證的報名時間 發布:2025-07-15 20:21:42 瀏覽:534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 發布:2025-07-15 19:20:08 瀏覽:236
有多少可以重來 發布:2025-07-15 16:35:06 瀏覽:279
洗牙多少錢一般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6:08:33 瀏覽:610
蒙脫石散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5:36:52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