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的歷史
㈠ 我想知道塗料的發展歷史
塗料工業屬於近代工業,但塗料本身卻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是世界上使使用天然樹脂作為成膜物質的塗料——大漆最早的國家。早期的畫家使用的礦物顏,是水的懸浮液伙食用水或清蛋白來調配的,這就是最早的水性塗料。真正懂得使用溶劑,用溶劑來溶解固體的天然樹脂,製得快乾的塗料是19世紀中葉才開始的。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溶劑型塗料的使用歷史遠沒有水性塗料那麼久遠。最簡單的水性塗料是石灰乳液,大約在一百年前就曾有人計劃向其中加入乳化亞麻仁油進行改良,這恐怕就是最早的乳膠漆。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德國開始把聚乙烯醇作為保護膠的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作為塗料展色使用。
到了50年代,純丙烯酸酯乳液在歐洲和美國就已經有限售,但是由於價格昂貴,其產量沒有太大增加。進入60年代,在所有發展的乳狀液中,最為突出的是醋酸乙烯酯-乙烯,醋酸乙烯酯與高級脂肪酸乙烯共聚物也有所發展,產量有所增加。
70年代以來,由於環境保護法的制定和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各國限制了有機溶劑及有害物質的排放,從而使油漆的使用受到種種限制。75%的製造油漆的原料來自石油化工,由於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危機和第三世界國家調整石油價格所致,在世界范圍內,普遍要求解約能源和解約資源。基於上述原因,水性塗料,特別是乳膠漆,作為代油產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水性塗料的制備技術進步很快,特別是乳液合成技術 進步更快。
70-80 年代作為當代水性塗料的代表——乳膠漆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推廣應用卻進入了低谷。乳膠漆要和風行全國的內牆塗料進行價格競爭,其結果是身敗名裂,甚至被相當部分的建築商和裝飾業所否定,同時風行一時的瓷磚又把外牆乳膠漆的市場奪去了大半。
90年代至今,不光乳膠漆的質量性能大大提高,在價格上業慢慢被人們接受。特別是以荷蘭、日本為首的多國大型塗料公司進入我國市場,真正揭開了現代水性塗料的新篇章。
㈡ 生漆的歷史記載
在中國傳統傢具中,大漆的使用,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就有關於漆樹的記載。《尚書·禹貢》曰:「兗州厥貢漆絲」 。《山海經·北山經》中說:「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上面所說的兗州、虢山系指山東、甘肅一帶多漆樹,在幾千年前已經用漆絲作為貢品了。
楠桿生漆「明清時期」作為皇家貢品,素有「貢漆」之稱,一度曾遠銷東南亞各國。《貴州府志》、《德江縣志》介紹楠桿生漆有特色,品質非常好。有詩贊曰:「生漆凈如油,寶光照人頭;搖起虎斑色,提起釣魚鉤;入木三分厚,光澤永長留」。
㈢ 古人用什麼清洗大漆
古代工匠身上沾了大漆,一般用植物油清洗(如菜油、豆油之類)
原理:
大漆是一種天然的油包水型乳液,成分非常復雜,主要成分是漆酚。漆酚是烴基取代的鄰苯二酚的同系混合物, 可溶於有機溶劑和植物油中,但不溶於水,它是大漆的主要成膜物質,含量一般在40%~70%。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國漆。泛稱中國漆。為一種天然樹脂塗料,是割開漆樹樹皮,從韌皮內流出的一種白色粘性乳液,經加工而製成的塗料。是屬於純天然的產品。天然生漆漆夜內主要含有高分子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等構成。
我國發現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據史籍記載「漆之為用也,始於書竹簡,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畫其內。」《莊子·人世間》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記載。生漆具有防腐蝕、耐強酸、耐強鹼、防潮、絕緣、耐高溫、耐土抗性等。天然生漆具有世界公認的「塗料之王」美名。
天然生漆部分產區其分布在我國主產區有:四川、陝西、河南、山西、甘肅、湖北、貴州、雲南等省,除我國以外還有日本、朝鮮、老過、越南、緬甸、泰國、印度支那半島上諸國、伊朗等。
㈣ 我國使用生漆的歷史有多少年
生漆是我國特種林產品,歷史悠久。據記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元代晉丘衍「學古篇一中稱:「上古無筆墨,以竹挺席漆書竹上。」韓非子十過篇說苑中寫道:「堯禪天下,舜變之,作為食器,斬木而裁之……,猶器黑之以為器,……舜洋天下,禹受之,作為祭器,漆其外而朱囫其內。」在我國出土文物的漆器,距令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色澤艷麗如新,遠非現代合成漆所能餛美,故稱「塗料之王」。 我國的精美漆器和制漆技藝,遠在漢唐時期就傳到日本、朝鮮;泰國、緬甸、印度以及法國、德國、義大利等歐亞各國。例如:日本正倉院至今迅收藏有我國唐代泥金繪漆、金銀平脫等。又如聞名歐洲大陸的羅貝爾,馬丁一家的漆器,其製作風格就是模仿我國的,這就是歐洲人民所謂的中歐混合體的「洛可可』』藝術風格。 我國擰動人民對生漆的生產和利用歷史悠久,並有著豐富的培育、采割和製作的經驗,但在長期的封建統治和近百年來帝國主義的掠奪與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摧餞下,生漆生產始終處於分散的野生資源和「百里千刀一斤滾」的小生產經營方式,發展十分緩慢。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生漆生產,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制定了生漆生產的發展規劃,制定了生漆的管理、收購和分配的辦法,既發展了山區經濟,又支援了社會主義建設和對外貿易的需要。
㈤ 請問什麼是大漆
大漆Chinese lacquer 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國漆。中國特產,故泛稱 中國漆 。為一種天然樹脂塗料,是割開漆樹樹皮,從韌皮內流出的一種白色粘性乳液,經加工而製成的塗料。早在中國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至前11世紀)已開始用大漆制出了精美的漆器。中國的大漆及其漆器如福建脫胎器、北京鑲嵌、揚州漆雕等至今仍馳名中外。漆樹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中部地區,越南、朝鮮、日本、緬甸等國均有漆樹,但產量、質量都不如中國。漆樹在中國分布很廣,生長於甘肅南部至山東一線的南方地區,這些地區濕潤溫度和環境,非常適於漆樹的成長。主要產地有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河南等省。漆樹樹齡滿6~7年後,即可產漆。隨樹種和樹齡的不同,每株樹每年產漆約50~500g,每株樹產漆時間可達10~15年,最長達30年。剛割取的大漆呈乳白色粘稠狀,接觸空氣後逐漸變為金黃、赤色、血紅、紫紅,最後變為黑褐色,時間過長即固化。新鮮生漆有微酸清香氣味,貯存過久可能腐敗變臭。熟漆是指經過日照、攪拌,摻入桐油氧化後的生漆。 特性和化學組成 大漆可直接塗飾物件,所得漆膜堅硬、耐水、耐潮、耐油和耐有機溶劑,絕緣性好,並可耐土壤細菌腐蝕,且富有光澤;但大漆的乾燥(固化)速度慢,固化前易引起皮膚過敏,而且漆膜色深、性脆、耐陽光照射性差,對苛性鹼和強氧化劑的抵抗性差。在塗料工業中,直接使用大漆者甚少,歷史上曾用以塗飾宮殿、廟宇、車船、棺槨和家庭用具。 大漆是一種天然的油包水型乳液,成分非常復雜,且因產地而異,一般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和水分組成。 ①漆酚是烴基取代的鄰苯二酚的同系混合物,在其典型結構式中,R為含C15~C17的烷烴、烯烴、 共軛或非共軛雙烯和三烯烴。R的不飽和度越大,含共軛雙鍵越多,大漆的質量就越佳。漆酚可溶於有機溶劑和植物油中,但不溶於水,它是大漆的主要成膜物質,含量一般在40%~70%。②漆酶是一種特殊結構的氧化酶,在大漆中含量約10%,可促進大漆氧化和聚合,是一種有機催干劑,漆酶的適宜催干條件為:溫度40℃、相對濕度80%、pH6.7。此外,漆酶也廣泛存在於其他植物中,對制紅茶、煙草發酵等,都很重要。③樹膠質是一種多糖類化合物,可使大漆中各成分(包括水)形成均勻的膠乳,其含量一般為3.5%~9%,含量的多少將影響大漆的粘度和質量。④大漆中的水分含量一般在20%~40%,它是乳液的分散相,對漆酶的催干起重要作用,精製漆中的水分含量也須在4%~6%。 加工和改性 為了克服大漆乾燥速度慢,容易引起皮膚過敏,以及改善漆膜的某些性能,大漆一般都經過加工和改性後再使用。由大漆制備的常見塗料有三種:①油性大漆,由大漆和熟桐油或亞麻油及順丁烯二酸酐樹脂等加工而成,加入顏料可配成彩色漆,主要用於工藝品和木器傢具的塗飾。②精製大漆,又稱推光漆,由大漆經加熱脫水或加入氫氧化鐵(或少量順丁烯二酸酐樹脂)製成,塗膜光亮如鏡,主要用於特種工藝品和高級木器的塗飾。大漆經加熱脫水、活化、縮聚而製成的精製漆酚清漆,刺激性小,便於施工,主要用於石油化工設備及耐酸物面的防腐蝕塗飾。③改性大漆,是用二甲苯萃取出的漆酚與合成樹脂及植物油反應而製成,無毒、防腐蝕、施工性好。常見品種有漆酚縮甲醛清漆、漆酚環氧防腐蝕塗料等,主要用於石油化工防腐蝕塗飾。 古人有兩種方法:其一,以墨煙加入大漆中,雖然色黑但有渣滓;其二,用鐵銹水調入漆中,漆酚與氧化鐵顯呈色反應,拌勻後,刷在物件上,黝黑如墨。以此法所得黑漆又稱烏漆、玄漆。用於傳統傢具上,揩光稱之為黑玉,退光的叫烏木。 大漆屬於天然漆,無毒,可是有些人接觸到大漆會皮膚過敏,甚至聞到大漆的味道也能起疹子,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傅們就會說是被大漆「咬了」,其實,就是大漆過敏症。在傢具的大千世界裡,人工合成漆五光十色、色彩豐富,但在無毒、耐久、抗酸鹼等方面,人工漆是不敵大漆的。漆中之王的大漆,是大自然送給人類的瑰寶,幾千年來它廣泛地運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漆描金的傳統傢具今天依然盛開在古典傢具的百花園中。漆畫的底漆也是使用大漆。
㈥ 塗料的歷史。就是以前的塗料的簡介。要語言簡潔。
塗料工業屬於近代工業,但塗料本身卻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是世界上使使用天然樹脂作為成膜物質的塗料——大漆最早的國家。早期的畫家使用的礦物顏,是水的懸浮液伙食用水或清蛋白來調配的,這就是最早的水性塗料。真正懂得使用溶劑,用溶劑來溶解固體的天然樹脂,製得快乾的塗料是19世紀中葉才開始的。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溶劑型塗料的使用歷史遠沒有水性塗料那麼久遠。最簡單的水性塗料是石灰乳液,大約在一百年前就曾有人計劃向其中加入乳化亞麻仁油進行改良,這恐怕就是最早的乳膠漆。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德國開始把聚乙烯醇作為保護膠的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作為塗料展色使用。
到了50年代,純丙烯酸酯乳液在歐洲和美國就已經有限售,但是由於價格昂貴,其產量沒有太大增加。進入60年代,在所有發展的乳狀液中,最為突出的是醋酸乙烯酯-乙烯,醋酸乙烯酯與高級脂肪酸乙烯共聚物也有所發展,產量有所增加。
70年代以來,由於環境保護法的制定和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各國限制了有機溶劑及有害物質的排放,從而使油漆的使用受到種種限制。75%的製造油漆的原料來自石油化工,由於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危機和第三世界國家調整石油價格所致,在世界范圍內,普遍要求解約能源和解約資源。基於上述原因,水性塗料,特別是乳膠漆,作為代油產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水性塗料的制備技術進步很快,特別是乳液合成技術 進步更快。
70-80 年代作為當代水性塗料的代表——乳膠漆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推廣應用卻進入了低谷。乳膠漆要和風行全國的內牆塗料進行價格競爭,其結果是身敗名裂,甚至被相當部分的建築商和裝飾業所否定,同時風行一時的瓷磚又把外牆乳膠漆的市場奪去了大半。
90年代至今,不光乳膠漆的質量性能大大提高,在價格上業慢慢被人們接受。特別是以荷蘭、日本為首的多國大型塗料公司進入我國市場,真正揭開了現代水性塗料的新篇章。
㈦ 塗料的發展史
塗料的發展經歷了天然成膜物質塗料的使用、塗料工業的形成和合成樹脂塗料的生產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塗料的第一個發展階段是天然成膜物質塗料的使用。中國是世界上使用天然成膜物質塗料──大漆的國家。大漆就是常說的生漆,是在一種漆樹上割取它的漆液,用油紙密封保存使用。
大漆屬於天然漆,可是有很多人接觸到大漆會皮膚過敏,不過敏的人很少,甚至有的人聞到大漆的味道也會起疹子。而且大漆對塗刷技術要求也很高,所以現在大漆不常見了。
第二個階段是塗料工業的形成階段。在這個時期亞麻油、熟油的大量生產和應用,促使清漆和色漆的品種發展迅速。塗料工業初期生產的色漆,一般是將顏料調入乾性油中。施工時要經過調配並稀釋到適當粘度,使用很不方便。後來,塗料生產廠直接配製適合施工要求的塗料,即調合漆。
在九十年代以前大多數的漆都是調合漆,缺點是味大,而且乾燥慢;優點是耐候性好,施工容易。調合漆的污染主要是由於要使用溶劑,而溶劑中含有VOC、甲苯,二甲苯,重金屬等污染物。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不斷涌現出各種合成樹脂,塗料生產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即合成成膜物質時期。現在塗料有成千個品牌,其中還有一些特殊作用的塗料,如防火塗料,防核輻射塗料、防紅外線偽裝塗料等,可以說應有盡有。
現在塗料正步向一個新的階段,塗料業向節省資源、能源,環保、有利於生態平衡的方向發展。像水性塗料,特殊功能塗料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㈧ 大漆的沿古至今
天然生漆塗裝應用源源流長,古今中外聞名,古老中華民族沿古至今,我國發現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從新石器時代起人們就認識了天然生漆的性能並應用,據史籍記載「漆之為用也,始於書竹簡,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畫其內」。
《莊子·人世間》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記載。天然生漆具有防腐蝕、耐酸、耐鹼、防潮絕緣、耐高溫、耐土抗性等。天然生漆也是世界公認的「塗料之王」美名。 中國古代漆器源流。
天然生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兩宋曾被認為是一色漆器的時代,但發掘出土許多有高度紋飾的兩宋漆器,改正了過去的認識。在蘇州瑞光寺塔中發現的真珠舍利經幢,底座上的狻猊,寶相花,供養人員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點是堆漆肥厚,用藏鋒的刀法刻出豐碩圓潤的花紋。大貌淳樸渾成,而細部又極精緻,在質感上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張成造桅子紋剔紅盤,楊茂早觀瀑圖方剔紅盤,安徽省博物館藏張成造烏間朱線剔犀盒等。
遠古時期古人早在5000多年前,漆業在我國就已經非常昌盛,經久不衰。人們對天然生漆的應用,主要以塗飾傢具及工藝品。在化工方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它所塗的傢具塗膜表面光亮奪目、豐滿度好、耐高溫、耐氧化、耐磨、耐久性佳、是任何化學郃成塗料無法比擬的,天然生漆是天然漆液,在乾燥成膜後,零的污染,無毒性、無輻射、是追求自然與環保的最佳產品。生漆的用途越來越廣,美星將天然生漆改良後,用途廣泛,該漆主要用於石油貯罐及琯道、工業化工設備、地下工程、城市建設、煤氣凈化、航海艦船、紡織機械、發電廠、印染、醫葯、礦井、食品容器、航空、衛星、軍工、民用、文物寺廟古建築保護等機械設備的重型防腐。
㈨ 關於大漆的知識有哪些
大漆Chineselacquer又名天然漆、生漆;烴基取代的鄰苯二酚的同系混合物,在其典型結構式中;酚環氧防腐蝕塗料等,主要用於石油化工防腐蝕塗飾;在中國傳統傢具中,大漆的使用,源遠流長;漆樹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中部地區,越南、朝鮮、日本;漆樹是落葉喬木,樹高可達20米;園里,就有一株高約30米的漆樹,樹葉呈橢圓形、卵;每年割漆的時間,從四月到八月為宜,三伏天
大漆 Chinese lacquer 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國漆。中國特產,故泛稱中國漆。為一種天然樹脂塗料,是割開漆樹樹皮,從韌皮內流出的一種白色粘性乳液,經加工而製成的塗料。早在中國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至前11世紀)已開始用大漆制出了精美的漆器。中國的大漆及其漆器如福建脫胎器、北京鑲嵌、揚州漆雕等至今仍馳名中外。漆樹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中部地區,越南、朝鮮、日本、緬甸等國均有漆樹,但產量、質量都不如中國。漆樹在中國分布很廣,生長於甘肅南部至山東一線的南方地區,這些地區濕潤溫度和環境,非常適於漆樹的成長。主要產地有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河南等省。漆樹樹齡滿6~7年後,即可產漆。隨樹種和樹齡的不同,每株樹每年產漆約50~500g,每株樹產漆時間可達10~15年,最長達30年。剛割取的大漆呈乳白色粘稠狀,接觸空氣後逐漸變為金黃、赤色、血紅、紫紅,最後變為黑褐色,時間過長即固化。新鮮生漆有微酸清香氣味,貯存過久可能腐敗變臭。熟漆是指經過日照、攪拌,摻入桐油氧化後的生漆。 特性和化學組成 大漆可直接塗飾物件,所得漆膜堅硬、耐水、耐潮、耐油和耐有機溶劑,絕緣性好,並可耐土壤細菌腐蝕,且富有光澤;但大漆的乾燥(固化)速度慢,固化前易引起皮膚過敏,而且漆膜色深、性脆、耐陽光照射性差,對苛性鹼和強氧化劑的抵抗性差。在塗料工業中,直接使用大漆者甚少,歷史上曾用以塗飾宮殿、廟宇、車船、棺槨和家庭用具。 大漆是一種天然的油包水型乳液,成分非常復雜,且因產地而異,一般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和水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