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資縣歷史
A. 內蒙古的歷史
內蒙古地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搖籃之一,也是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據文獻記載,古代曾在這里活動過的游牧部族有10多個,其中維系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額爾古納河畔是蒙古族的歷史搖籃。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逐漸統一各部落後才演變成了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大約在公元7世紀,蒙古部從額爾古納河流域開始向西部蒙古草原遷移。回紇建立起了一個新汗國,創立了自己的文字並成為如今蒙文的先鋒。
12世紀時,這部分人繁衍子孫氏族分出了乞顏、扎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當時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兒、翁吉刺、蔑兒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諸部。
(1)卓資縣歷史擴展閱讀
近代內蒙古: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內蒙古地區的革命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內蒙古的各族人民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這正是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建立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深刻歷史原因。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
B. 卓資縣的歷史沿革
卓資縣,舊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唐堯舊冀州,虞舜時屬並州。
西周時屬於並州代國,東周時為林胡、樓煩地。
戰國時期屬於趙國雲中郡。
秦初分屬雁門、雲中郡。後為匈奴地。西漢到東漢屬定襄、雁門郡,東漢末年到三國歸鮮卑。
兩晉南北朝初為鮮卑、柔然、突厥游牧民族爭地,後為北魏王朝地。
隋朝屬定襄郡,唐屬單於大都護府,後屬契丹應天軍。
遼金分屬集寧路集寧縣和西京路豐州。
元朝分屬中書省集寧路集寧縣、中書省大同路豐州。
明初屬官山衛,後為蒙古察罕右翼諸部。
光緒十年(1884年)屬山西省歸綏道豐鎮廳、寧遠廳。
民國初年仍延用清制、將廳改縣。
1945年10月,賀龍率領晉察翼部隊第一次解放卓資山,12月由涼城、豐鎮、集寧、陶林四縣析置為龍勝縣。
1948年9月第二次解放,恢復龍勝縣建制,隸屬綏遠省集寧專署,旗縣並存,蒙漢分設。
1952年5月經政務院批准改稱卓資縣至今,隸屬烏蘭察布市。
C. 卓資山熏雞的歷史
卓資山熏雞的生產和加工,還要追溯到百年前。由於這一帶的雞個大肉嫩,早在上世紀初,人們就開始將其加工成鹵雞出售。當時,卓資山鎮里僅有三四戶人家加工鹵雞,只是向周圍村鎮和來往於平綏鐵路的客運列車出售。但是,由於工藝簡單,味道一般,遠遠談不上什麼名氣。
直到後來,與鹵雞完全不同的熏雞在市場上出現後,經過一場競爭,熏雞逐步取得了優勢,鹵雞黯然淡出市場。在當時的各家熏雞作坊中,來自天津的瑞喜寬師傅製作經營的熏雞名氣最大,銷量最佳。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河北宣化的李珍師傅來卓資山鎮辦起了第一家熏雞鋪。他們取河北定縣熏雞和卓資山鎮鹵雞之長,經過長期摸索,創造了卓資山熏雞獨特的製作工藝,其特點為紅潤、酥嫩、鮮美,色、香、味皆佳。
由於卓資山鹵雞無論從味道還是色澤方面,都明顯不如熏雞,所以熏雞在市場上迅速取代了鹵雞,知名度和銷售量同樣是與日俱增。正是從那時開始,卓資山鎮的熏雞生產規模開始逐年擴大。
在眾多做熏雞的師傅中,技術最為高超、聲譽最為良好的,首推由河北宣化來的制燒雞技師李珍。由於他技術精巧,取用多種調味和香料烹制,使熏雞滋味異常鮮美,因而很快聞名內蒙古工區。1956年在全國熟食製品展覽會上,卓資山熏雞同山東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等,並列為馳名全國的名雞。
D. 卓資縣旗下營啥時候能歸呼市
旗下營歸呼市很難,旗下營從歷史的歸屬上看,一直屬於烏蘭察布,而且現在很多呼市旗縣也是建國後,從烏蘭察布劃分出去的,目前各個盟市地域已經成型,除非有特別重大的原因,旗下營是不可能歸呼市管理的。
E. 卓資縣有多少人口有什麼有名的風景區和旅遊景點
2003年,全縣總人口227754人,少數民族人口不足五千人(其中蒙古族2002人,滿族1212人,回族899人,其他少數民族39人)。
旅遊資源
輝騰梁輝騰席勒草原眾多旱海子古稱九十九泉,這里的戰國時代趙長城遺址,明朝洪武所置官山衛舊址尚存。為公元1231年5月蒙古大汗窩闊台會聚諸將滅亡金朝的發兵地,茫茫草原上星羅棋布的旱海子與藍天、白雲、蒙古包構成的迷人的草原風光令遊人樂而忘返,是盛夏遊人雲集避暑的好地方。
在旗下營鎮五塔亥至紅召鄉廠漢腦包之間長約15公里的紅召九龍灣。山勢峻偉,石奇泉清,草木蔥茂,在雲天碧水裝點下恍如江南山水,為塞外旱見景緻,九龍灣與紅召淖梁草原,神蔥腦,雷山水庫區、紅召寶化寺遺址、敖包山構成獨特的紅召九龍灣生態風景區。
大榆樹以三株數百年之齡的古榆樹加之帝王(康熙)倚樹歇馬的傳說令世人見景而發思古之悠情,四人合圍的樹干枝繁葉茂,樹冠如雲。大榆樹明星溝植被茂盛,風景宜人,是一處很有開發價值的山村風情旅遊區。
卓鎮西10公里處110國道與大黑河環繞的卧佛山偉岸峻秀,視野開闊,堪稱一大景觀。
有近百年生產歷史的卓資山熏雞以色、香、味和獨特的製作工藝而聞名國內並被載入《辭海》,曾在1956年全國熟製品展銷會上,與山東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同譽為馳名全國的「三大名雞」,是宴請賓客、饋贈親朋、旅行佐餐的上乘食品。
F. 烏蘭察布的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烏蘭察布區域的大部分是趙國和匈奴的領地。秦並六國後,又在原來這里的趙地設置雲中、代郡、雁門三郡。秦亡後,匈奴乘中原禁楚漢相爭,無暇他顧之機,大舉南進,這里的大部分地區為匈奴所佔有。
西漢時,匈奴還在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內,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機關——中部單於庭。北魏前夕,拓跋、鮮卑在盛樂(呼和浩特和林格爾土城)設立北都,建立代政權,續據匈奴故地。
隋唐時期,突厥在今和林格爾境內建大利城進行管轄。
宋朝至清朝,這里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契丹、女真、韃靼、瓦剌、蒙古相繼生息之地。
1627年~1636年間(清朝天聰年間)開始正式命名為烏蘭察布盟。公元1633年(清天聰六年),四子王部落、烏拉特前、中、後三旗、茂明安部落、喀爾喀右翼部落(即達爾罕旗)等六個部落首次會盟於烏蘭察布,故有烏蘭察布盟之稱。現屬烏蘭察布盟管轄的豐鎮等地,早在1736年~1796年間(乾隆年間),就在「口外七廳」的管轄之下。1875~1908年間(光緒年間),又定四子王部落及達爾罕的一部分墾地和村落為興和廳;設豐鎮東界盧家營等地至察右正黃旗九佐領地為興和廳;設寧遠界灰騰各村及毗連之右正黃、正紅兩旗地為陶林廳等。
民國建立後,所有的廳一律改為縣治。
1914年(民國三年)曾建綏遠特別區,所轄有歸綏(1912年以綏遠城糧餉同知廳並入前歸化廳,始稱歸綏縣)、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武川、五原、東勝等八縣,烏、伊二盟(13旗)及土默特旗。原有的綏東四縣(豐鎮、興和、陶林、涼城)則劃歸察哈爾特別區。
1928年(民國十七年)改特區為綏遠省,當時廢道存縣,又將東四縣由察哈爾省劃歸綏遠省,連同民國十二年以後增設的包頭、集寧、安北、固陽、臨河等五縣,共17個縣均為綏遠省所轄。
1949年,綏遠省解放後,將全省調整為4個專員公署、兩個盟、一個中心旗、一個省直轄旗。其中,集寧專員公署管轄集寧、豐鎮、陶林、龍勝、武川、興和6縣;和林專員公署管轄和林、清水河、托克托、涼城4縣;烏蘭察布盟管轄四子王旗、達爾罕、茂明安、中公、東公、西公6旗。新中國成立後的烏蘭察布盟,轄有四子王、達爾罕、茂明安、烏拉特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等6旗。
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平地泉行政區建制撤消,所轄地區歸烏蘭察布盟管轄。同時,烏蘭察布盟原轄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後聯合旗劃歸巴彥淖爾盟。同年,烏蘭察布盟機關由固陽遷至集寧。這時的烏蘭察布盟轄有:1市、6旗、11縣共18個縣級區域,即集寧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四子王旗、土默特旗、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察哈爾右翼中旗、豐鎮縣、涼城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卓資縣、興和縣、托克托縣。薩拉齊縣、固陽縣、武東縣。在此以後,武東縣、土默特旗撤消,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建立劃出,商都縣、化德縣劃入,固陽縣、蘇尼特右旗、二連浩特市劃入劃出,豐鎮撤縣建市。1995年~1996年,和林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劃歸包頭市。
2003年12月01日,撤銷烏蘭察布盟和縣級集寧市,設立地級烏蘭察布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集寧區察哈爾東街。烏蘭察布市設立集寧區。以原縣級集寧市的行政區域為集寧區的行政區域。烏蘭察布市轄原烏蘭察布盟的四子王旗、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卓資縣、涼城縣和新設立的集寧區。原烏蘭察布盟的縣級豐鎮市由內蒙古自治區直轄。
G. 解放後烏蘭察布卓資縣哪年開始實行農業社生活
具體你這個地的,不太清楚。
但全國各地時間都差不多,最多也就一兩年。
53年開始,搞農業合作社。就是一個村的農民互助,一塊種地,一塊收糧一塊分,最初的初衷就是要幫助沒有能力種地的人。有勞力的可以種地幹活,沒勞力的在家做飯。
搞了幾年,覺得差不多了,58年開始搞人民公社,就是把農業合作社合並,搞大的合作集體。
公社相當於現在的鄉鎮級別。
農業合作社就改變為生產大隊。一般是以一個村為單位。一個村就是一個大隊。
現在農村很多人,還把村幹部叫做大隊干隊,或者把村支部的辦公室稱為大隊。就是這個。
大隊下還有小隊。一般是幾十家一個小隊。
58年搞公社,就是吃大鍋飯,後來我們都知道,失敗了,三個月吃光了二年的口糧。全國陷入災荒。雖然大鍋飯失敗了,但是公社,大隊的這個制度還是保留了下來。一直到79、80年聯產承包責任制出現。
這以後,公社又改回了鄉,鎮的名稱,大隊也改回了村的名稱。
H. 內蒙古土默特雲姓蒙古族的歷史
歷史:
曹魏黃初元年,歲次庚子,公元220年,拓跋力微在國民離散、部落衰微的形勢下即位。昔日之屬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已不存在。
離卒離散,潰不成伍,只得寄人籬下,投高車沒鹿回大人紇豆陵竇憲。力微機智,以臨危贈馬,獻納親女,取得了竇憲的歡心和信任,准許率所部北居長川(延水,今東洋河上游,在興和附近)一席之地。
經過二十年的慘淡經營,離散的部眾稍稍歸隊。公元248年竇憲死,力微借故殺了竇憲的兩個兒子,兼並了竇憲的部眾,這才控弦上馬二十餘萬。又過了十年,在定襄之盛樂建立了第一個國都,其址在今天的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土城子。
第二個都城是今日之大同。元魏孝文帝再次遷都洛陽,自動放棄了民族語言和習俗,融於漢民族的文化之中,這在民族融合上,開創了先例。後來到隋、唐、宋、元,拓跋這支龐大的隊伍已經蹤跡全無了。
魏孝文帝的這一著,著實擴充了漢民族的隊伍。盡管拓跋民族在中國已不復存在,但他的影響深遠,在遙遠的西方以至於波斯、阿拉伯等地還稱中原為拓跋。八世紀的古突厥碑銘仍稱唐朝為拓跋。
在西域的某些地方還把漢人叫做「桃花石」,甚至在《長春真人西遊記》中還能見到「桃花石」這種稱謂。拓跋力微的末年,「掠騎」搶來一個幼童,系來自狼圖騰的蒙古勒部,故稱之為「木骨閭」。
這樣,拓跋力微就培養了本民族的掘墓人。木骨閭子孫的柔然汗國,幾乎與拓跋魏相始終。柔然衰微,元魏也壽終正寢。公元554年柔然滅。
(8)卓資縣歷史擴展閱讀:
部族演變:
土默特自從登上了祖國的政治舞台,長期扮演著革命角色,在統治者的隊伍里,她並沒有高爵顯位,一直處於被統治者的地位,但又在政治舞台上,經常嶄露頭角。由於土默特人的堅強性格和卓越的素質,使她的民族至今不衰。
內蒙古有土默特旗,貝加爾湖有圖瓦共和國。元朝有禿馬敦,唐朝有都波,遼金有阻卜。大鮮卑山是他們的祖居之地,今日的嘎仙洞就是拓跋祖宗之窟。
土默特左旗:
歷史上,土默特地區是多民族活動的地方,在歷史上各有其名,魏晉時稱敕勒川,隋唐時稱白道川,遼金元時稱豐州灘,明代(即北元時期)因蒙古土默特部的入居而得名稱土默川。
歷史上的土默特地區,自秦漢,特別是明清以來,由於戰亂、災害、屯墾、駐防、互市、商貿等原因,人口遷徙比較頻繁。清時沿襲北元時稱謂,設土默特旗,分左、右兩翼。
民國年間成為總管旗。1965年土默特分為左右兩旗。1971年土默特左旗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1997年,面積2 712平方千米,人口33.5萬,其中蒙古族3萬,佔9%,漢族居多數。轄3鎮16鄉。旗政府駐察素齊鎮。
2000年,土默特左旗轄3個鎮、16個鄉:察素齊鎮、畢克齊鎮、善岱鎮、兵州亥鄉、陶思浩鄉、把什鄉、此老鄉、沙爾沁鄉、沙爾營鄉、白廟子鄉、塔布賽鄉、三兩鄉、北什軸鄉、枳芨梁鄉、台閣牧鄉、鐵帽鄉、哈素鄉、大岱鄉、青山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 340606人,其中: 察素齊鎮 52904、畢克齊鎮 23016、善岱鎮 18458、把什鄉 21011、此老鄉 9930、兵州亥鄉 13481、台閣牧鄉 22726。
I. 內蒙古的歷史沿革
5000多年前,內蒙古已經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圍。另見遼河出土的紅山文化。春秋戰國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東胡人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游牧生活。
據史記記載夏桀的兒子淳維在夏朝滅亡後北逃建匈奴,史記還籠統的介紹了淳維北遁後匈奴千餘年的歷史。
「東胡」一名最早見於成書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 山戎戎菽」,考證認為,早在商初東胡就活動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發掘的東胡人墓葬被認為是對上述說法的旁證。
戰國後期,燕國、趙國、秦國的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天的內蒙古地區,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陰山山脈南部定居。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打敗林胡、樓煩這兩個游牧民族之後,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建雲中城。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趙長城」經過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燕將秦開擊敗東胡之後,構築「燕北長城」,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寧城。東胡之後往北遷移。
秦國的北部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天的內蒙古地區,成為西部霸主。 參見:匈奴、長城、鮮卑、突厥、契丹
匈奴冒頓單於在奪取單於之位後,公元前206年滅了東胡,並對漢朝產生威脅。匈奴帝國疆域十分廣闊,疆域最東達到遼河流域,最西到達蔥嶺(現帕米爾高原),南達秦長城,北抵貝加爾湖一帶。內蒙古地成為了匈奴與中原王朝爭奪的焦點。
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擊敗,餘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烏桓山和鮮卑山都在今天的內蒙古境內。東漢末年,烏桓部落被曹操攻克,烏桓山便不見於史籍。
匈奴勢力期間兩次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逐漸北遷、西遷。南匈奴逐漸內徙,後在五胡亂華期間被消滅。
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連接和增建加固從前各國的長城,以防禦匈奴。陰山山脈南部,如雲中郡,是邊防重鎮。
兩漢時修築漢長城並且對匈奴的三百戰爭最終取勝,漢朝全盛時,在今天的漠南地區置五原郡、朔方郡,轄境相當於今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一帶。著名將領呂布就出生於此。
鮮卑起源於遼東塞外鮮卑山,後主要活動於內蒙古東部科爾沁右翼中旗哈古勒河附近。內蒙古是兩晉南北朝時期胡人遷入中原的主要發起地之一。4世紀西晉滅亡後,鮮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國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
439年拓跋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沖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
北齊、北周和隋唐時突厥勢力左右蒙古高原。
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東突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內戰中戰敗隻身南下歸附隋朝,隋文帝冊封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啟民政權在內蒙古建立.這個政權直轄於隋朝中央政府。隋朝與啟民政權保持著密切的宗藩關系和使臣往來。隋煬帝曾先後兩次親自出塞北巡,開中原王朝皇帝親臨塞北藩屬政權巡視的先例。
隋大業七年(611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暫的控制了大約今內外蒙古全境。
唐太宗時,突厥頡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結渭水之盟。突厥頡利可汗的牙帳在定襄(今內蒙古清水河縣林格爾北土城子古城),貞觀四年(630年)正月,唐將李靖率三千精騎夜襲陰山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迫使頡利可汗逃遁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貞觀四年(630年)三月頡利被俘,東突厥亡。唐軍把頡利帶到長安,頡利可汗後投降唐朝,老死長安。
唐朝在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646年,唐朝聯合回紇等鐵勒部落,擊滅薛延陀。由燕然都護府管理鐵勒故地,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650年,唐朝軍隊俘車鼻可汗,突厥故土盡為唐有。唐高宗設瀚海都護府(後改為單於都護府),治所在雲中故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二十四州。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佔領雲中故城,單於都護府廢除。
唐代天寶元年(742年)將雲州改為雲中(今山西大同市),轄境約是今日的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乾元元年(758年)雲中再改為雲州。
唐安史之亂後,內蒙古地西部為回鶻國控制,以明教為國教。東部為興起的契丹人的勢力范圍。 參見:遼朝、蒙古汗國
五代十國初柔然人的一支後裔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於907年創立了契丹部族政權,916年建立契丹國,947年更國號為遼國,期間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個都城上京。遼代「豐州」為今呼和浩特市附近。
遼被金滅了之後,蒙兀室韋人的一個小小分支的後裔蒙古人進入這一地區,金內蒙古的大部地區還是屬於金國的范圍。在雲中一帶生活的是突厥支的汪古。 參見: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嶺北行省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54年之後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遷都大都前的上都(開平城)就在今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
漠北地區是初期蒙古帝國的核心地,帝國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1260年,蒙哥汗死後,留守首都的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的貴族推舉為大汗,據有漠北。而忽必烈聞訊後,也在開平自立為大汗,據有漠南。雙方遂展開激烈內戰,歷時四年之久。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不久逝世,或謂遭忽必烈毒殺。漠北、漠南盡為忽必烈所有。
由於忽必烈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基礎都在漠南地(今內蒙古)﹐因此不再以和林為都城﹐而遷都於燕京,並改稱大都。由於政治中心南移﹐漠北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鎮守。後改為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省會和林,管轄范圍大概為今內蒙古北部、蒙古國全境、西伯利亞南部。而今天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通遼市屬於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西部一部分土地屬於甘肅行省,中部一小部分直轄於行中書省。 參見:北元、韃靼、瓦剌
明朝成立後元朝殘余勢力退回塞外,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人北元和1388年北元覆亡之後而分裂出來的韃靼和瓦剌和兀良哈的活動范圍,南部則是明軍對抗北元的前線。15世紀末,東部蒙古首領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實現「中興」。1572年,蒙古首領達延汗的孫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並在今玉泉區境內建「庫庫和屯」城,從此土默特部從草原游牧過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訂立藩屬關系,阿勒坦汗被奉為「順義王」。明政府於萬曆年間賜漢名「歸化」,意思是令少數民族歸順、化一,服從明朝廷的統治。
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 參見:後金統一漠南蒙古、盟旗制度、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16個部49個封建主在1636年前後歸屬於清朝。此後,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魯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後向清朝遣使納貢。同時,沙俄的侵略魔爪伸進了我國新疆厄魯特蒙古地區,並收買和策動厄魯特准噶爾部貴族噶爾丹等對青海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發動侵襲,清朝經過多次用兵,終於在1776年平定了准噶爾少數貴族的叛亂,重新統一了蒙古族地區。為了加強對蒙古族的統治,在重新調整蒙古原來的大小封建領地「兀魯斯」﹑「鄂托克」的基礎上,清政府參照滿族的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盟旗制度 。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在今呼和浩特東部新建軍事駐防城,命名為「綏遠城」,後將「歸化」、「綏遠」兩城合並為歸綏縣。清朝時漠南蒙古沒有統一的行政區劃,內札薩克49旗分屬於6個盟。
鴉片戰爭後,沙俄不僅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佔了中國大片領土,還攫取了各種特權,傾銷商品﹑輸出資本﹑修築鐵路﹑掠奪資源,控制蒙古地區的經濟命脈,掠奪和搜刮財富。
1859年6月,英﹑法侵略軍進犯大沽口,駐守在那裡的2000多名蒙古族騎兵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不顧清朝政府的賣國投降命令,奮起自衛還擊。經過一晝夜激戰,擊沉敵艦4艘,斃傷敵軍400多人,打得侵略軍狼狽逃竄。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蒙古族人民掀起了反對清朝政府和蒙古族封建統治階級的斗爭。1858年,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爆發了由貧困牧民丕勒傑等領導的「獨貴龍」運動(或作「多歸輪」,蒙古語「環形」、「圈子」之意。參加「獨貴龍」的人,開會時按環形席地而坐,發表文件簽名時也依次將名字排成一個圓圈,因以得名),反抗貴族官吏的苛捐雜稅和兵差徭役。此後,在內蒙古西部地區,蒙古族人民都以「獨貴龍」的形式與統治階級不斷地展開斗爭。內蒙古東部則有蒙古族白凌阿領導的義州﹑朝陽起義,漢、蒙古等族人民團結戰斗,打擊了統治者。 辛亥革命時期,沙俄趁機勾結和支持少數封建上層和喇嘛活佛---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區策動所謂「獨立」﹑「自治」,煽動民族敗類發動叛亂,妄圖借機吞並蒙古地區。清亡之後喀爾喀蒙古走向獨立,而內蒙古則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下,分屬於若干省。1913年,國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為歸綏縣,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內蒙古地仍然沒有統一的行政區劃,分屬於綏遠省,熱河省,察哈爾省,寧夏省,興安省等。
辛亥革命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東北和東蒙古地區。抗日戰爭期間,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曾被日本軍佔領,德王為首的群體與日本帝國合作,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機構,管理內蒙古部分地區。20世紀30年代初,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他們網羅蒙﹑漢奸頭目,如德穆楚克棟魯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湊偽軍,建立傀儡政權,對淪陷區蒙﹑漢各族人民進行殘暴統治。 日本人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本戰敗後,復稱歸綏市。 1947年4月23日,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舉行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選舉烏蘭夫為自治政府主席。會議決定每年的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紀念日,包含了察哈爾省、興安省以及寧夏省、熱河省、黑龍江省和綏遠省的部份地區。
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遷到歸綏市,並改稱呼和浩特市,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同年寧夏省撤銷,並入甘肅省。
1955年,撤銷熱河省。赤峰、烏丹、寧城3縣及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設)3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
內蒙古自治區現轄9地級市,3盟,共計21市轄區,11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現今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人口約有430萬,佔中國蒙古族的大部分,全球蒙古族的一半以上。
2000年後,中國政府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位於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四盟市被正式納入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總體規劃。
J. 卓資縣的歷史人物
好像沒有,有名的歷史人物一般網路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