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天河區歷史

天河區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0 15:26:26

❶ 廣州的歷史

廣州最早是秦始皇平定嶺南,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就是最早的廣州,當時的治所應該在番禺,當時秦始皇是派任囂和趙佗在那裡駐守,任囂在番禺建任囂城,就是廣州的前身。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任囂當時病重,就把趙佗叫來商議,在北邊派重兵把守,和中原隔絕,任囂死後,趙佗平定嶺南,自稱南越王,漢朝承認他的地位,後來被漢武帝消滅,此三郡歸交州。交州當時很大,從廣東到越南都是,到三國時候,交州牧士燮投靠孫權,他死後,孫權派步騭任交州牧,步騭到番禺之後,覺得這里的條件可以單獨成一個州,於是孫權從交州分出廣州來,治所在番禺,廣州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

❷ 廣州天河由來

恩,其實都是一段歷史.
天河在廣州城區東部天河區、中山一路立交橋東北面。屬沙河鎮。明末清初建村,原名大水圳,因河水清澈似天河,有「跨過天河大水圳」之說,故易此名。天河區位於廣州市老城區東部,2005年底區域范圍是:東到吉山獅山、前進村深涌一帶,與蘿崗區、黃埔區相連;南到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到廣州大道與越秀區相接;北到筲箕窩,與白雲區相鄰,總面積約139平方公里,是快速建設中的廣州市城市中心區。
就是因為當時河水清澈並且很河長度很長,像天上的綵帶,所以叫天河.

❸ 廣州天河區的東圃有什麼歷史

建國後,轄區曾多次變更,沙河地區先後隸屬於廣州市沙河區、石牌區、冼獵楊區、白雲區、東區和郊區;東圃地區先後隸屬於番禺縣、郊區和黃埔區。1956年6月後,轄區曾一度歸屬廣州市郊區。1960年5月和1973年2月,東圃地區兩次轉歸黃埔區。1973年10月至1985年5月建區前,轄區全部屬廣州市郊區。

1985年5月24日,天河區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從廣州市郊區分出來,成為廣州市轄行政區。新建區時,只有沙河街、五山街、員村街、車陂街、以及沙河區(鎮)(含同和鄉、京溪鄉)、東圃區(鎮)。當時面積102.5平方公里,人口20.04萬人。

此後轄區經過多次變化。1987年9月,同和鎮(由同和鄉和京溪鄉組成)劃歸白雲區管轄。1992年4月楊箕村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1994年2月,原市農工商聯合總公司鳳凰農工商公司屬下的柯木塱、漁沙坦兩行政村劃歸天河區。1994年8月,沙東村二隊(自然村)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2000年9月,原屬廣州市新塘農工商公司的新塘、沐陂、凌塘、玉樹4條行政村移交給天河區。2003年1月,新塘街玉樹行政村劃歸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隨著天河區城市化的發展,近郊鄉村逐漸由行政村改設行政街。1985年建區後先後成立有18條行政街:石牌街(1987.3成立)、天河南街(1992.10.9成立)、興華街(1995.8.11成立)、沙東街(1995.8.11成立)、林和街(1995.8.11成立)、棠下街(1997.11.18成立)、天園街(1999.9.30成立)、冼村街(1999.12.29成立)、獵德街(1999.12.29成立)、黃村街(2001.10成立)、元崗街(2001.10成立)、珠吉街(2002.12成立)、新塘街(2002.12成立)、龍洞街(2002.12成立)、長興街(2002.12成立)、鳳凰街(2002.12成立)、前進街(2002.12成立)。

2002年12月,沙河鎮和東圃鎮撤銷。

2003年底,天河區轄有沙河、五山、車陂、員村、石牌、登峰、天河南、林和、沙東、興華、棠下、獵德、天園、冼村、黃村、元崗、珠吉、新塘、龍洞、長興、鳳凰、前進,共22條行政街。

2005年4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35號):天河區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楊箕和中山一2個居委會、沙東街道部分區域劃歸越秀區管轄;天河區新塘街道的玉樹村劃歸蘿崗區管轄

❹ 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廣州的歷史

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

1、文學

東漢,廣州漢議郎學者楊孚寫出了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產專著《異物志》,是廣東最早著書立說的學者。

宋代,珠三角成為嶺南文學中心,廣州的崔與之、李昴英是有全國影響的人物,崔與之更是開嶺南宋詞之始。

明代,廣州以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詩社為代表的文人社團盛行,代表人物有孫蕡、黃哲、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鄺露、陳子壯、黎遂球等。

清代,廣州出現了以「嶺南三大家」和「嶺南七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包括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程可則、王邦畿、方殿元、方還、方朝、張維屏、梁鼎芬等,使嶺南詩壇與中原、江浙詩壇三足鼎立。「嶺南三大家」的詩作在清代詩壇享有極高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居於重要地位。

2、繪畫

嶺南畫壇從明清起有較大發展,人才輩出,廣州有林良、顏宗、何浩、張譽、黎簡、謝蘭生、羅天池、居巢、居廉、蘇六朋、陳璞等。

20世紀初,在廣東產生了「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均為番禺人。他們在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東洋、西洋畫法,自創一格,著重寫生,章法、筆墨不落陳套,色彩鮮艷,學者甚眾,與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為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畫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盧傳遠、何香凝、方人定、伍嘉陵、黃獨峰、司徒奇、何磊、黎葛民、黃幻吾、黃少強、陳凝丹等。另外通草畫是19世紀起源於廣州的一種繪畫藝術。

3、工藝

「三雕一彩一綉」是廣州傳統工藝美術的主要代表,即廣州象牙雕刻、廣州玉雕、廣州木雕、廣彩、廣綉。

廣雕還包括廣州欖雕、石雕、磚雕、骨雕、貝雕等。清代以來,廣州工匠根據西方客戶的要求,選擇各種名貴材料,精鏤細刻,形成了新穎、生動逼真、精巧細膩的廣雕藝術品,更成為朝廷貢品,故宮博物院均有收藏,代表人物有陳祖章、翁昭、翁榮標、李定寧等。

廣彩是廣州特有的釉上彩瓷工藝品,已有300多年歷史。作為外銷瓷,廣彩在清代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有「世界官窯」之稱,歐洲許多國家的皇室用瓷都是廣彩瓷品。

廣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成為朝廷貢品,到明代中期已揚名海外,18世紀風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有收藏,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綉的優秀作品。

4、園林

在18至19世紀初期,廣州海珠區、西關一帶曾涌現出由十三行商人興建的規模宏大、雍容華麗的私家園林,包括潘家花園、伍家花園、海山仙館在內的眾多名園,被稱為「行商庭園」。它們不僅是嶺南園林的巔峰之作,還引發了清代時期歐洲各國模仿「中國式」園林的盛況。

廣州現存的清代古典式嶺南園林有餘蔭山房,是嶺南四大園林之一。

5、民俗

廣州迎春花市在南漢時就已有之,到19世紀中葉,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幾天舉行,花木湧入城市,十里長街,市民結伴「行花街」,熱鬧非凡,越辦越旺,發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城市都有此俗。

廣州民俗還有飄色、醒獅、龍獅、鰲魚舞、黃閣麒麟舞、市橋水色、魚燈、乞巧、鳳舞、八音鑼鼓、木魚書、龍舟、北帝誕、生菜會、波羅誕、鄭仙誕、金花誕、何仙姑誕等。

(4)天河區歷史擴展閱讀: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

廣州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從公元三世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唯一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市

❺ 廣州天河城的歷史

天河城(TEEMALL)是廣東天河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開發、經營管理的大型購物中心,於1996年8月18日正式開業,成為中國大陸最早的SHOPPING MALL。天河城商鋪的出租率從1998年起一直保持達100%。天河城的人流量從1996年開業以來至2004年5月6日止,累計客流量突破8億人次,相當於全廣東7733萬人每人到天河城來了10次以上。2004年5月1日,天河城(TEEMALL)的日客流量達到81萬人次,突破歷史高位67萬人次的紀錄;2004年10月1日,天河城再創日客流量83萬人次新高。加拿大西埃德蒙頓購物中心年均人流量4000萬人次,美國美利堅購物中心年均人流量5000萬人次,天河城購物中心年平均人流量超過1.2億人次,比世界兩座最大的購物中心總的年均人流量還要高。如此人氣,不僅在中國獨一無二,在世界Mall界也絕無僅有。(轉網路)

❻ 天河的歷史文化

牛郎織女故事源於春秋時的《詩經·大東》篇,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到西漢時出現了兩個重大轉變,先是西漢初年,劉邦當了皇帝,就把自己當漢王時漢中郡的節日織女會帶到長安,改名七夕節。《西京雜記》記載了劉邦的寵妃戚夫人過七夕節的情形,「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人俱習之,表明這個節日才剛剛興起。
漢武帝時期,根據古代星相地下的地貌和天上的天象是對應原理,「天河連漢水」,經過天象與地象的對應和搜尋,把當時漢中郡轄內長利縣(湖北鄖西)境內的里河改成了天河。里河,原意是指大山裡的河。至於牛郎披牛皮上天的情節,直到500多年後的西晉時代才出現。
天河的源頭叫天橋河,牛郎通天之橋的意思,位於陝西省山陽縣天橋鄉天橋村。天河的中游湖北省鄖西縣土門鎮茨坪村,在寬闊的天河水中央,豎立著一座高16米、底部直徑約10米的天然巨型大石柱,被命名為金釵石,意思是王母娘娘用這個金釵石朝地下一劃,就有了隔開牛郎和織女的天河。在鄖西玄鼓山山脊與天河交匯處,兩岸的山頂上遠在漢代就建有石公公(牛郎)、石婆婆(織女),後來毀於戰火。《同治縣志》記載,「石婆峰,在天馬峰旁,山石峻峭,藤蘿垂綠,微風吹舞,披拂可愛。」而天河與漢水交匯處叫天河口,就是「天河連漢水」的確切位置。魏晉以後,牛郎織女故事加入了牛郎披牛皮上天的情節,在傳說中才以銀河就取代了天河。
湖北鄖西傳承、建構「七夕文化」具有地理學、人類學、考古學、語源學、民族學、文化學、民俗學的根據。鄖西幾千年來處於較為封閉的自然環境和農耕文明背景之下,因而保留了幾乎是原生態的民俗。天河流域有著悠久的農耕文明和厚重的「七夕文化」積淀,天河的「七夕文化」習俗與漢魏六朝宗懍所作的《荊楚歲時記》一脈相承。鄖西人喝酒猜拳還有「七個巧」或「巧七」的叫法。以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為核心的「七夕文化」,在中國相沿成習、家喻戶曉。

❼ 廣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普通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一枝梅花。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行花街嘈雜擁擠,難免磕磕碰碰,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滿臉都是笑意和喜悅。一般前幾天多為外省人,因為絕大多數外省人要看央視年歡晚會。年三十逛完花市後常常去嘆夜茶,花市鮮花爭奇斗艷,品種繁多。
行花街顧名思義主要是逛和欣賞,買肯定要買一點,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所以,情侶們雙雙穿梭花市最多也就買一兩枝玫瑰、銀柳、百合;而家庭多選擇傳統的本地金桔、富貴竹、桃花、發財樹、紅運當頭等。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西關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窪,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市區。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她們纖細的身段,軟軟的粵語,受過良好教育,有的還會些手工,尊敬長輩,擁有中國的傳統美德。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

騎樓—建築風格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上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里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外。這一帶有許多典型的傳統舊屋,人稱「西關古老大屋」。 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堂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這種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

曲藝戲劇
著名編劇唐滌生主條目:粵曲、粵劇、南音和鹹水歌
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於兩廣、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後,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後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民國時期達到繁盛的頂峰,並且內戰時一批粵劇藝人遷往香港。建國後一度由於文革受到摧殘,但改革開放後再次得到重視,重新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發展。
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郎筠玉、羅品超等。

❽ 天河區的轄區歷史


天河區早在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居住活動。1957~2002年,在區東北部的飛鵝嶺和龍洞村,都先後發掘和拾獲新石器和陶器。吉山村發現有東漢時期的墓,沙河頂發現有西晉時期的墓葬。唐朝貞觀年間龍洞村建有廟宇,南宋時期各村基本形成。村民的先祖都是從中原南遷而來。
建國前,轄區基本上屬番禺縣。建國後,轄區隸屬曾多次變更。1973年10月至1985年5月建區前,轄區全部歸屬廣州市郊區。
1985年5月24日,天河區從廣州市郊區分出成立,成為廣州市轄行政區。建區時,建置只有沙河街、五山街、員村街、車陂街以及沙河區鎮(含同和鄉、京溪鄉)、東圃區鎮。當時面積102.5平方公里,人口20.04萬。
此後轄區范圍曾多次調整。1987年9月,同和鎮(由同和鄉和京溪鄉組成)劃歸廣州市白雲區管轄。1992年4月,楊箕村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1994年3月,原代管的柯木塱和漁沙坦兩村從市農工商聯合總公司鳳凰農工商公司劃歸天河區。1994年8月,沙東村二隊自然村)又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2000年9月,原屬市新塘農工商公司的新塘、沐陂、凌塘、玉樹4條行政村移交給天河區。
隨著天河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近郊鄉村逐漸改設行政街。1991~2000年,先後成立8條新街。2000年底,天河區轄有沙河、五山、車陂、員村、石牌、登峰、天河南、林和、沙東、興華、棠下、獵德、冼村、天園共14個行政街和沙河、東圃2個鎮。

❾ 廣州各區的歷史 以及來歷 包括什麼時候成為廣州一部分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北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9專區,共轄7市98縣,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廣東省和廣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將北海市及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1954年,廣東省改由中央直接領導,原由中央直轄的廣州市劃歸廣東省管轄。此後,市、專區、縣幾乎年年都有調整。1979年,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原屬佛山地區的珠海縣改設珠海市,均由省直轄。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縣、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縣、3自治縣。1981年,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1983年以後,開始實行市管縣、鄉鎮管村的新體制。1988年,中央政府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省;同年,廣東開始取消地區設置,另設18個地級市(後增加到21個地級市),全面實行地級市管縣體制,以及鄉鎮管村體制,一直沿用至今。
下面的網址應該比較詳細
http://ke..com/view/7340.htm

熱點內容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15 05:31:34 瀏覽:668
共生物流平台 發布:2025-07-15 05:10:48 瀏覽:869
流瑜伽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5 04:56:12 瀏覽:340
尿路感染怎麼辦 發布:2025-07-15 04:25:38 瀏覽:39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5 03:56:32 瀏覽:173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5 03:48:10 瀏覽:826
愛爾蘭咖啡怎麼做 發布:2025-07-15 03:14:45 瀏覽:753
2015師德師風講話 發布:2025-07-15 03:05:10 瀏覽:597
abc教育資源網 發布:2025-07-15 03:03:47 瀏覽:233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方案 發布:2025-07-15 02:44:17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