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河歷史
❶ 寧河縣歷史上名人
有很多,在寧河縣檔案局的官網都有介紹。檔案局網址: http://www.ninghe.gov.cn/dangan/type.asp?zf11id=56
❷ 大寧河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歷史沿革編輯雍正九年(1731年)析寶坻置縣,據《河北省縣名考原》稱;「薊運河縱貫縣境,時多水患,故縣以寧河名。」[5] 民國三年(1914年)屬直隸省津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河北省,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縣治改為蘆台鎮。1949年9月劃歸天津專區。1959年五月,寧河區與漢沽區合並,稱天津市漢沽區。1961年6月,復置寧河區,屬唐山專區。1962年8月復屬天津專區。1973年8月劃歸天津市管轄。[5] 1998年,寧河區轄8個鎮、14個鄉:蘆台鎮、豐台鎮、寧河鎮、潘庄鎮、岳龍鎮、板橋鎮、趙庄鎮、苗庄鎮、後棘坨鄉、小李鄉、趙本庄鄉、廉庄鄉、大辛庄鄉、董庄鄉、任風鄉、大北澗沽鄉、南澗沽鄉、淮淀鄉、表口鄉、東棘坨鄉、大賈庄鄉、造甲城鄉。寧河縣行政區域圖2000年,寧河區轄10個鎮、12個鄉。2001年,寧河區鄉鎮區劃調整:撤銷橋北鎮、董庄鄉,並入蘆台鎮;撤銷大辛庄鄉,並入寧河鎮;撤銷小李庄鄉、後棘坨鄉,並入豐台鎮;撤銷大賈庄鄉,並入潘庄鎮;撤銷任鳳庄鄉、南澗沽鄉,合並設立七裏海鎮;撤銷趙本庄鄉、東棘坨鄉,合並設立東棘坨鎮;大北澗沽鄉、造甲城鄉改為鎮;其餘保持不變。[5] 2001年底,寧河區轄11個鎮、3個鄉:蘆台鎮、豐台鎮、潘庄鎮、寧河鎮、岳龍鎮、板橋鎮、苗庄鎮、七裏海鎮、造甲城鎮、東棘坨鎮、大北閘沽鎮,廉庄鄉、北淮淀鄉、表口鄉。2004年初,寧河區轄11個鎮、3個鄉:蘆台鎮、豐台鎮、岳龍鎮、板橋鎮、苗庄鎮、寧河鎮、東棘坨鎮、大北澗沽鎮、潘庄鎮、七裏海鎮、造甲城鎮,廉庄鄉、表口鄉、北淮淀鄉。[5] 2015年8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天津市寧河縣,設立天津市寧河區,相關的行政區域界線、政府駐地均未做調整。[4]
❸ 天津市寧河縣酒廠歷史與現狀
寧河縣酒廠是建於清朝初年的「德和酒店」,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2003年公司加盟天津泰達集團,通過資產重組變更為天津泰達酒業有限公司。 公司現有員工600餘人
❹ 蘆台站的蘆台站歷史
蘆台盛產蘆葦。據傳,唐太宗李世民率李家軍行至現寧河區蘆台鎮時,稱此地必成兵家必爭之地,命人在此地設立觀防颱。士兵們以駐地在「蘆葦之上觀防颱」告之家人,時間一久,這里被簡稱為蘆台,沿用至今。
1881年,唐胥鐵路開通,唐山之煤經鐵路運至胥各庄裝船,經運河運至蘆台東北側閻庄處的貯煤場,再經薊運河轉運至天津、上海等地。運煤途中反復裝卸、倒運,且「河道春秋潮汛不大,煤船常有停棹候水之苦」,使運煤效率甚為低下,加之唐山煤礦採用西法採煤,產煤量不斷提高,集煤日增。
1886年,為解決唐山煤礦的運輸問題,在李鴻章提議下,唐胥鐵路延伸至蘆台閻庄,史稱唐蘆鐵路,全長45公里。其實,李鴻章早有將鐵路從唐山接修到天津的打算,在修建唐山至閻庄間鐵路的同時,便開工修建閻庄至蘆台間鐵路,並在唐山至閻庄間鐵路向天津延展的過程中將田莊至蘆台間的鐵路改線,使鐵路從田莊直接通達蘆台,不再經過閻庄。
1886年,中國第一個鐵路公司——開平鐵路公司成立。1887年唐胥鐵路展築至蘆台(今寧河),稱唐蘆鐵路;1888年展築至天津,長130公里,稱唐津鐵路。圖為1888年唐胥鐵路展築至天津,李鴻章(前左四)主持通車儀式並乘花車巡視。
1887年5月,蘆台站建成。唐蘆鐵路通車後,運輸能力大增。1888年10月,唐蘆鐵路接修至天津,史稱唐津鐵路。後來,唐津鐵路或出於軍事原因或出於經濟原因,不斷向兩端展築,形成了津山、京山、京沈鐵路。
早年的蘆台站,客貨運任務並不繁忙,卻擁有一座在當時被視為很豪華的天橋。20世紀20年代,張志潭任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而張志潭父母長期居住在蘆台鎮。一次,張志潭之母從蘆台站乘坐火車去北京,橫穿鐵路時扭傷了腳,便埋怨身為總長的兒子。於是,就有了蘆台站的這座豪華天橋。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蘆台站只有到發線股道4條、旅客站台2座、旅客天橋1座、貨物線股道1條、貨物站台1座。1951年,塘沽至唐山間復線鐵路修通。為配合寧河縣的經濟發展,鐵路部門在蘆台站修建了鐵路貨場等設施。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嚴重波及蘆台鎮。蘆台站站舍遭到嚴重毀壞,路基開裂、下沉,線路扭曲呈蛇形,鐵路職工和家屬傷亡慘重。從廢墟里掙扎出來的鐵路職工們第一時間奔赴各自的崗位,和前來增援的鐵路職工、鐵道兵一起奮力搶修鐵路。地震後的第10天,蘆台站開通,接發了大批抗震救災列車,接卸了大批抗震救災物資,為唐山大地震救援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至2000年,蘆台站成為客貨兼辦的綜合性三等站,辦理到發全國各站的旅客、行包和貨運業務。
❺ 寧河縣的歷史文化
洪武元年,徐達等人率軍平定甘肅,先後攻佔了蘭州、臨洮等地,洪武二年,常遇春病故,軍中主將趕回南京祭奠。元軍殘余勢力在王保保等人率領下,展開反攻,就連蘭州城也被圍困達4月之久。洪武三年,朱元璋命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等人繼續經略西北。這樣,鄧愈來到了甘肅。
洪武三年夏四月,徐達率師在定西城外的沈兒峪同王保保對峙,鄧愈以左副將的身份率軍參戰,他先立柵逼迫王保保,使其退屯車道峴,結果明軍乘機進攻,元軍殘余主力被滅,王保保僅率十幾人逃走。隨即,諸將分兵經略各地。鄧愈從臨洮進克河州,在此招降了大批游牧部族,又率軍出甘肅西北數千里而還,因此而受封為衛國公。
當時,西北經歷長期戰亂,人煙稀少。明初時蘭州人口才一萬人,而河州更是城邑空虛,城內「人骨山積」。見此情景,有將士建議放棄河州,但鄧愈率軍堅持了下來。史書中說他「攻克河州,駐築寧河,轉戰西北數千里,立下赫赫戰功。」
可見,寧河古城就是在鄧愈率人開始整修擴建的。洪武九年十一月,一些部族阻撓向朝廷進貢的使者,衛國公鄧愈為征西將軍,都督沐英為副將軍,受命征討,第二年他們從西番,兵分三路,追之昆侖山而還。
想必,這次鄧愈也是從和政經過,這里正是進入青藏高原的咽喉。元代,探尋黃河源頭的隊伍就是從這里出發的。據說鄧愈四子鄧欽曾以總兵之職駐守洮(州)、岷(州)、河(州)、湟(青海湟水流域)等地。如今和政有不少的鄧氏後裔。
令人惋惜的是,這次出征班師回朝時,鄧愈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病故,年僅41歲。朱元璋親自為他選墓,進行國葬,追封寧河王,謚號「武順」。「寧河」二字就指和政。
鄧氏家族的祠堂號寧河堂,堂號是從鄧愈的寧河王封號而來。然而,一些鄧氏後裔並不清楚,寧河在何處。去年,鄧氏後裔在和政祭祖後,他們才明白其中的緣由。和政整塊,前涼設為金劍縣,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設置了寧河縣,直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才撤寧河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這里再次設縣,定名和政。鄧愈被封寧河王,就是為紀念他曾經的功勛,他死後,自然就成守護寧河一方的城隍。
❻ 天津市歷史詳情
天津所在地原來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內古黃河曾容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
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6)寧河歷史擴展閱讀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位於東經118°04',北緯40°15'之間。市中心位於東經39°10'。天津位於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北南長117千米。陸界長153千米。
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和」之稱。對內腹地遼闊,輻射華北、東北、西北13個省市自治區,對外面向東北亞,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❼ 寧河縣志
你好,要是需縣志的電子檔,可i加l下l俺~
《寧河縣志》作者:寧河縣地方史志編修委員會編著 頁數:809 出版社:天津市: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12 簡介:英文題名:THE ANNALS OF NINGHE COUNTY TIANJIN.:本書記述了寧河縣的自然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等。
❽ 關於大寧河的歷史故事
又名巫溪水、昌江。在今四川東部巫溪、巫山縣境,注入長江。《方輿紀要》卷69巫山縣:大寧河「在縣治東。其上流即大寧縣之馬連溪也,經大昌縣流入境,下流入大江。《水經注》謂之巫溪」。自洋溪鄉南之寧河下流至巫山縣東北之龍門,長50公里,有滴翠、鐵棺、龍門小三峽。重巒迭嶂,奇峰絕嶺,景色奇麗壯觀。在龍門峽兩岸有古棧道遺跡。
古稱巫溪、昌溪。長江上游支流。在重慶市東北部。《大明一統志》:「大寧河在巫山縣治東,源出大寧縣。」發源於巫溪縣西部光頭山東麓,東流至西寧橋以東納東溪河後始稱大寧河,折南流入巫山縣,經大昌鎮,穿龍門峽,至縣城東注入長江。長162千米,流域面積 3720 平方千米。水量豐富,含沙量較小。河流深切於崇山峻嶺之中,多急灘、飛泉、瀑布。以巫山縣境的小三峽(龍門峽、鐵棺峽、滴翠峽)風景最佳,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❾ 寧河區的介紹
寧河區隸屬於天津市,位於天津市東北部,地處京津唐大城市群中間地帶,面向廣闊的華北、東北平原。寧河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糧食、蔬菜以及動植物資源種類豐富。其中銀魚紫蟹、蘆葦稱為寧河「三寶」。境內還有豐富的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縣內有文物古跡100多處,主要景點有天尊閣、於方舟烈士故居、七裏海等。12寧河區是國家批準的沿海開放縣之一,是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示範縣,冶金、食品、化工、機械加工製造是寧河區的四大主導行業。寧河區蘆台歷史上就是商埠重鎮,以「商賈輻輳,廬井繁多」聞名。32015年8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天津市寧河縣,設立天津市寧河區,相關的行政區域界線、政府駐地均未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