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歷史的例子
㈠ 歷史上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事例
「歷史上值得我來們今天借鑒的事例自」太多暸,但對現在中國來說最遺憾的就是抗戰勝利以後中國獲得了一個發展的歷史機遇,但當時平心而論沒有能夠擕起手來建立一個民主聯合政府,而是爆發了大規糢的內戰。內戰雖然已經結束,但它的影響還遠遠沒有結束,它造成祖國兩岸生死離別,還使中國錯失了戰後發展的黃金時期。現在中國走上了和平崛起之路,對於改革中出現的許多問題應該借鑒歷史教訓,以民族利益為重,切不可再錯失此機遇。
㈡ 急求關於名人因借鑒而成功的事例五個,今天就要,注意,不是值得我們借鑒,使他們借鑒別人的例子
事例:
1、德國人亥姆霍茲從研究飛行動物中,發現飛行動物的體重與身體的線度的立方成正比。亥姆霍茲的研究指出了飛行物體身體大小的局限。
人們通過借鑒亥姆霍茲的研究成果對鳥類飛行器官的詳細研究和認真的模仿,根據鳥類飛行機構的原理,終於製造了能夠載人飛行的滑翔機。
2、「如果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牛頓借鑒了16世紀眾多前輩探索的經驗,在引基礎上,經過自己辛勤的思索與探究,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
3、唐朝有個韓志和,「善雕木作鸞、鶴、鴉、鵲之狀,飲啄動靜與真無異,以關戾置於腹內,發之則凌雲奮飛,可高達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卻下。」西漢時期,有人借鑒前人的記載用鳥的羽毛做成翅膀,從高台上飛下來,企圖模仿鳥的飛行。
4、賈誼借用秦朝的歷史寫成了《過秦論》勸諫漢文帝。
5、杜牧借鑒阿房宮的故事寫成了《阿房宮賦》。
(2)借鑒歷史的例子擴展閱讀:
成功的借鑒:
善於借鑒他人,是個人走向成功的必備素質。尤其是在科學探索中,善於對前人的成就總結借鑒更顯得重要。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經坦言:「如果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牛頓借鑒了16世紀眾多前輩探索的經驗,在引基礎上,經過自己辛勤的思索與探究,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成為近代自然科學寶庫中一顆耀眼明珠,試想如果沒有對先人的成功借鑒,牛頓怎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可見,一個人要想走向成功,離不開對別人的借鑒。
㈢ 急求中國歷史上因借鑒外來文化,發展的例子
現代人的穿著服飾,外語的廣泛應用,現在民主思想,軍人級別,婚姻觀念和制度。
㈣ 你能從歷史上找到一兩件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事例嗎
1.善於吸取經驗教訓。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
2.公司管理中,不因自己的好惡任用賢才。唐太宗起用魏徵。
3.善於聽取他人正確的建議,哪怕不那麼「動聽」。
4.積極與他人交流,取長補短。唐朝對外文化交流。
㈤ 關於借鑒的事例
像人類史上很多發明都是借鑒動物的特性,比如:
清朗的夜空出現兩個亮點,越來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紅一綠的兩盞燈。接著傳來了隆隆聲,這是一架飛機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裡,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蝙蝠是在夜裡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麼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麼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裡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在一間屋子裡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系著許多鈴鐺。他們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讓它在屋子裡飛。蝙蝠飛了幾個鍾頭,鈴鐺一個也沒響,那麼多的繩子,它一根也沒碰著。
科學家又做了兩次試驗: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讓它在屋子裡飛。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裡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裡飛行的秘密。它一邊飛,一邊從嘴裡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叫做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駕駛員從雷達的熒光屏上,能夠看清楚前方有沒有障礙物,所以飛機在夜裡飛行也十分安全。
接下來簡單一些說:蒼蠅-----小型氣體分析儀。。
2。螢火蟲-----人工冷光;
3。電魚------伏特電池;
4。水母------水母耳風暴預測儀,
5。蛙眼------電子蛙眼
6。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探路儀」。
7。藍藻-----光解水的裝置,
8。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步行機。
9。動物的爪子------現代起重機的掛鉤
10。動物的鱗甲------屋頂瓦楞
11。魚的鰭------槳
12。螳螂臂,或鋸齒草------鋸子
13。蒼耳屬植物-------尼龍搭扣。
14。龍蝦-------氣味探測儀。
15。壁虎腳趾------粘性錄音帶
16。貝-----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
17。鯊魚-----泳衣,
18。-鳥----飛機
19。魚------潛水艇
動物仿生學
借鑒的例子還有像一些歷史事件,如:日本的大化改新,還有中國的失敗的
洋務運動等。
其實,「借鑒」中包含有學習先進的事物的意思,所以很多有關的都行
㈥ 急!!!關於「借鑒」的名人名言和事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吃一墊,長一智。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取其精華,取其糟粕。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關於魏徵的幾個小故事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屬河北)人。少孤貧,曾出家為道人。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敗,降唐。歸唐後跟隨李建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後,任諫議大夫。後任秘書監,參預朝政,封鄭國公。魏徵與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一對君臣:魏徵敢於直諫,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採納。因此,他們被稱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㈦ 請告訴我幾個古人借鑒歷史的事例
賈誼借用秦朝的歷史寫成了《過秦論》勸諫漢文帝。
杜牧用阿房宮的故事寫成了《阿房宮賦》借古諷今諷刺唐敬宗大起宮室,廣聲色
㈧ 名人借鑒經典事例
1 德國人亥姆霍茲從研究飛行動物中,發現飛行動物的體重與身體的線度的立方成正比。
亥姆霍茲的研究指出了飛行物體身體大小的局限。
人們通過對鳥類飛行器官的詳細研究和認真的模仿,根據鳥類飛行機構的原理,終於製造了能夠載人飛行的滑翔機。
2.唐朝有個韓志和,「善雕木作鸞、鶴、鴉、鵲之狀,飲啄動靜與真無異,以關戾置於腹內,發之則凌雲奮飛,可高達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卻下。」
西漢時期,有人用鳥的羽毛做成翅膀,從高台上飛下來,企圖模仿鳥的飛行。
3 賈誼借用秦朝的歷史寫成了《過秦論》勸諫漢文帝。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唐太宗
㈨ 歷史上借鑒前人經驗而取得成功的作文素材
劉邦聽張良之謀,最終成就帝業;
而項羽不聽范增之言,最終自刎烏江
曹操善於聽謀臣的意見,最終統一北方,袁紹不聽田豐、沮授之言,兵敗官渡
唐太宗能聽魏徵之言,成就貞觀之治;苻堅不聽王猛之言,結果兵敗淝水
1唐太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因受賄被下臣勿入;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唐太宗說:「好啊!」
簡單就是(唐太宗問宰相魏徵:「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說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
2扁鵲與菜桓公
扁鵲來拜見蔡桓公,在他身邊站了一會,他發現蔡桓公有一點小病,於是多次請求給他醫治.可是蔡桓公一直不聽扁鵲的話,最後導致病情惡化,病發身亡.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一開始蔡桓公的小病只在皮膚上,用熱水敷燙就能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時,用針灸的方法也能治好,即使到了腸胃裡,服幾劑湯葯還能治好.可是蔡桓公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聽勸告,直到病入骨髓,只能等死,這就是小病不治,釀成大病,不聽名醫言,吃虧在眼前啊!
3馬稷不諫王平失街亭
諸葛亮詢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時,參軍馬謖自告奮勇,應聲而出.
首先 ,諸葛亮強調街亭直接關繫到北伐成敗和蜀軍安危,「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並指出街亭「守之極難」.而馬謖卻滿不在乎,說什麼:「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其次,諸葛亮鄭重提醒馬謖:「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卻不把強敵放在眼裏,聲稱:「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再次,諸葛亮以「軍中無戲言」來告誡馬謖,馬謖卻仍然頭腦發脹,以 「願立軍令狀」來擔保必勝.
由於馬謖過去曾出過一些好主意,贏得了諸葛亮的器重,這次又自信必勝,諸葛亮便把鎮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他,並撥「平生謹慎」的王平相助,又諄諄叮囑了三點:其一,「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這是守衛街亭的基本部署.其二,「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這是防止部署錯誤的保險措施.其三,「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這是要求王平盡到輔佐匡救之責.這三點如果都能做到,守住街亭應該是做得到的.馬謖、王平領兵去後,諸葛亮猶恐有失,又命高翔屯兵列柳城以為救援,命魏延駐扎街亭之後以為策應.驕矜自用的馬謖完全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他一到街亭便譏笑諸葛亮「 多心」,認為魏軍不會來.接著,他又撇開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處」的指示,硬要扎營於山上.王平再三勸告,指出魏軍若包圍蜀寨,斷絕汲水之道,蜀軍將不戰自亂,他卻固執己見,甚至用「丞相諸事尚問於我」這類大話壓人.王平苦諫無效,只好分走五千兵到山西下寨.
馬謖如此自行其是,目空一切,這就決定了失守街亭的敗局.盡管馬稷熟讀兵法、不聽取諸葛、王平建議.最終也是紙上談兵、失之交臂.
㈩ 盲目借鑒歷史的例子(導致了重大失敗)
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袁紹自大輕狂,拒絕納諫,糧草被曹操所燒。
赤壁之戰是曹操戰敗,而且慘敗。因為曹操軍隊不習水戰,戰略上失誤,戰船連在一起,犯了兵法大忌。
官渡之戰產生的影響: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
赤壁之戰產生的影響:曹操統一中國的機會喪失,形成了三國分裂局勢
啟示:
(1)驕兵必敗。戰場上不能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
(2)要樹立信心,堅定決心,事情才有可能成功。
(3)知己知彼,百戰不怠。戰爭前既要估計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也要了解對方的大致情況。
(4)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對於戰爭來說都很重要。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天時不好,諸葛亮借來「東風」燒了曹操的戰船。
官渡之戰
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略決戰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地主 階級的統治,使腐朽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並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揚 、 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綉等。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 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 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 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 ,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略上的 主 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 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昌;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於禁 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 難 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 ,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昌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昌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昌,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操,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系,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 速佔領沛縣 ,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有人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兒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 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發布討曹檄文,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 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顏良倉促應戰被斬殺,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 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利退回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 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 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荀�地道.曹操方面決心堅持危局,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10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 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徐晃、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困難。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降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銜枚縛馬口,每人帶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又作出錯誤處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烏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軍營壘。哪知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於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於瓊,並燒毀其全部糧草。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到袁軍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官渡之戰就這樣以曹勝袁敗而告結束。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並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斗,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
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強,得到中小地主階級的擁護;「挾天子以令諸侯」,使自己處於有利的政治地位;注意網羅人才,得到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擁護;經濟上實行屯田,不僅較有效地解決了後勤供應,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會生活,贏得了民心。除此之外, 作戰指導上的高明也是他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曹操根據敵強己弱的具體情況,採取後退一步,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在防禦作戰中,能從被動中力爭主動,指揮 靈活;面臨危局,堅定沉著;善於捕捉戰機,果斷施行;善於聽取部屬意見,緊緊抓住 奇襲烏巢這一關鍵環節,終於取得勝利。反觀袁紹,政治上縱容豪強,兼並土地,任意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對。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不能採納部 屬的正 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全軍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