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歷史
「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成「丫」字形,專故取名「三亞」。屬三亞市古時稱為崖州,它雖然位於祖國的最南端,卻受中原文化的潤澤、影響深遠,有著燦爛的文化。這里是崖州古代、近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存較多文物古跡。
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漢代在現在的三亞市崖城鎮設立了珠崖郡治,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宋代成為我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唐代宰相韓瑗、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大臣胡銓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後來過崖州,對本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三亞市歷史擴展閱讀:
1987年9月26日,國務院批准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12月30日,三亞地級市正式成立,掛牌辦公。
1988年5月,成立河東、河西管理區。、
2014年2月11日,國務院批復三亞市撤六鎮新設四區,分別為吉陽區、天涯區、海棠區、崖州區。
2015年1月2日,三亞市「撤鎮設區」新設立的四個區天涯區、海棠區、吉陽區和崖州區正式掛牌成立。6月1日起,三亞市可行使地方立法權,制定地方性法規。
B. 幫忙告訴我 三亞 的來歷 謝謝
1.「說三亞是由「三丫」轉來無任何歷史依據。因此,任何沒有歷史依據的說法都應該給予糾正,不能以訛傳訛。三亞的名稱早在明嘉靖年代就已經出現,而且,在清康熙年代繪制的《皇輿全覽圖》中清晰地描繪出三亞塘和三亞港的具體位置,從「古崖州」與「古三亞」隸屬及演化的清晰脈路,和其歷史文化一脈相承來看,我們發現其名稱變化為現代「三亞」,不過是歷史的演化延續而已。要為三亞這個歷史悠久的千年文化古城正名,更要以科學的態度了解三亞的歷史與文化,科學地發掘和利用三亞歷史與文化,絕不能戲說三亞的歷史``````」。
2.三亞,黎語讀da a,發音為a的黎語只有指人名或烏鴉,直譯是「烏鴉田或a的田地」。這片地方稱為田不足為奇,這里過去就有一大片鹽田和稻田,連這里的黎族村莊也叫下洋田,這是不爭的事實。還有另一種說法就可能和三亞「市鳥」鷺鷥有姻緣了,三亞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鷺來過冬,現在已經有很多的人類生活在這里,卻還有那麼多白鷺飛過來覓食過冬,可以想像,過去這里人煙稀少,那這里豈不是會聚成千上萬只鷺鷥、野鴨等禽類動物?場面會有多壯觀!因為這里過去曾經是一片灘塗濕地,有大片的紅樹林。鷺鷥分很多種,有白鷺、夜鷺、灰鷺、蒼鷺,還有全身黑色型的小白鷺,個頭,顏色和烏鴉相近。以前生活在這里的黎族人民不可能都知道這些鳥類的學名,也分不清,所以習慣上也會把類似的鳥類統稱。現在還有一些黎族老人把白鷺稱做白鴨,而「鷺」「鴨」和「亞」本地話發音接近。所以,「三亞」也有可能是指「鷺鷥的田地」「鷺鷥的天堂」。果真如此的話,三亞又多了一個「鷺城」之稱!
總之,三亞的許多地名與當地的少數民族語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不應該忽略這樣的事實
3.三亞周邊分布著一些黎族村寨:臨春、下洋田、鹿回頭、歐家園、紅郊、東岸等。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當地黎語所稱的一些地名經常會在前邊加「luo」或 「da、na」 ,黎語分五個支系,各自的發音有所區別,音譯成漢語(海南方言)便會出現不同的「版本」。比如譯成:落(落筆洞),鹿(鹿回頭),六(六盤、六道),羅(羅蓬、羅郁、海羅、安羅)等;當地的黎族人民把田地稱為「da 或na」,音譯成海南話就是「三、那、扎或什」,在海南島的民族地區,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以「三、那、扎、什」字為冠的地名或此類發音的黎族地區,大多用在村名,比如:崖城鎮有三公里、三更、三陵、三美、三毛;天涯鎮有那會、那練、那抗、那受、扎盆;鳳凰鎮有三用、三單、三孟、三吉、三翁、三半、三清白、三盆、三母洞、扎南;田獨鎮有三公、三朗、三龍、甘什;海棠灣鎮有三灶、什簇;其他市縣的如:保亭有三道、三弓、什道、什勝、什奮、什邱、什玲、什那、打丘(打球),什群(打准),什月(打月),什龍(打龍)、大本;五指山有通什、格什;瓊中有什晏、什乃、什插、什運````。
4.三亞只是個地名,曾用於村、河、港、市命名,其來歷又與幾十公里外的寧遠河、藤橋河、大毛水、龍江水扯上什麼關系?況且歷史上三亞並非管轄這些地區。當時的州治所在地在如今的崖城,所管轄的地域比現在大的多。早在秦朝就序列於中國版圖,屬當時南方三郡中的象郡,此後其建置先後演變為:珠崖郡、臨振縣、臨振郡、振州、崖州(宋)、珠崖軍、吉陽軍、崖州(明)等。清光緒三十一年,升崖州為直隸州,領萬安、陵水、昌化、感恩四縣。民國元年廢直隸州,設崖縣。1954年,崖縣縣治從崖城遷至三亞。1958年與保亭、陵水及萬寧牛漏地區合並為崖縣(大縣),1959、1961年先後分開,崖縣保留現轄區域。1984年5月,撤銷崖縣,以崖縣行政區設立三亞市(縣級)。1987年9月,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
「東西兩河流入大海處形狀呈『丫』字形」,那又為何稱為「三丫」?翻開三亞地圖一看更覺得奇怪,何來「丫」字型?而實際上,本地方言「丫」和「亞」的發音完全不同,所謂的同音指的是"海南普通話",並非當地方言。這種說法很勉強,經不起推敲,顯然站不住腳。古人無法從空中俯瞰,更不會知道這么一大片的地方和「丫」字有什麼關系?
C. 三亞有什麼古稱
崖州
「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亞」。三亞歷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瓊台志》已有「三亞村」、「三亞里」的記載。
根據考古材料,最遲在1萬年前,海南島就開始了人類的活動。先秦時期三亞屬百越諸部之駱越。
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序列於中國版圖。
隋大業六年(610),朝廷析海南島的西南部地區,在臨振縣的基礎上,設立臨振郡。
唐武德五年(622)改臨振郡為振州,下增設臨川縣;貞觀二年(628)析出延德縣的一部分增設吉陽縣。天寶元年(742)改振州為延德郡。至德元年(756)改稱寧遠郡。乾元元年(758)恢復振州名稱。
五代十國時期,振州建制仍舊,但領屬有所減少,只存寧遠、吉陽二縣。
宋開寶五年(972)改振州為崖州;熙寧六年(1073)改崖州為珠崖軍;政和七年(1117)珠崖軍改名吉陽軍。
明洪武元年(1368)改吉陽軍為崖州;正統四年(1439)廢寧遠縣名,其政區直接並入崖州。從此崖州為散州建制。
清朝建置沿明朝。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為直隸州,領萬安、陵水、昌化、感恩四縣。
民國元年(1912),撤銷崖州,改名崖縣。
(3)三亞市歷史擴展閱讀
風景名勝
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
有熱帶風情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度假區規劃面積為18.6平方公里,是一個擁有濱海浴場,豪華別墅、會議中心、高星級賓館、度假村、海底觀光世界、海上運動中心、高爾夫球場、遊艇俱樂部等國際旅遊度假區。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游覽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天涯區,距主城區西南約23公里處,背對馬嶺山,面向茫茫大海,是海南建省31年第一旅遊名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海南第一旅遊品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景區海灣沙灘上大小百塊石聳立,「天涯石」、「海角石」、「日月石」和「南天一柱」突兀其間,沙灘上大小百塊磊石聳立,上有眾多石刻。清代雍正年間崖州州守程哲所書,勒石鐫字「海判南天」,這是天涯海角最早的石刻。
南山文化旅遊區
南山文化旅遊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西南40公里處,是中國最南端的山,屬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其空氣質量和海水質量居全國首位,森林覆蓋率為97%,是一座展示中國佛教傳統文化的大型園區。
南山文化旅遊區是國家AAAAA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佛教名山勝地,中國旅遊業發展優先項目,海南省生態旅遊示範景區。
D. 三亞資料簡介
三亞簡介:
三亞,簡稱崖,古稱崖州,別稱鹿城。位於海南島的最南端。三亞東鄰陵水縣,西接樂東縣,北毗保亭縣,南臨南海,介於北緯18°09′34″~18°37′27″、東經108°56′30″~109°48′28″之間。
三亞市陸地總面積1919.58平方千米,海域總面積6000平方千米。東西長91.6千米,南北寬51公里,下轄四個區。2018年,全市年末戶籍人口614647人,聚居了漢族、黎族、苗族等20多個民族。
截至2017年5月,三亞市轄海棠、吉陽、天涯、崖州4個行政區,共有社區49個,村92個,自然村491個。市政府駐地吉陽區。
三亞市有宗教教派三個,即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經政府批准登記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九處:一是佛教的南山寺;二是伊斯蘭教清真寺6處:南寺、南開寺、古寺、北大寺、西寺、東寺;三是基督教教堂2個:紅沙教堂和南邊海漁村教堂。
(4)三亞市歷史擴展閱讀
三亞風景名勝
1、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
亞龍灣位於三亞市東南28千米處,是海南最南端的一個半月形海灣。亞龍灣沙灘綿延7千米且平緩寬闊,淺海區寬達50-60米。能見度7-9米。海底世界有珊瑚礁、各種熱帶魚、名貴貝類等。年平均氣溫25.5°C,海水溫度22-25.1°C,終年可游泳,被譽為「天下第一灣」。
2、天涯海角風景區
位於天涯區的馬嶺山腳下,距三亞市區約26千米。其前海後山,風景獨特。步入游覽區,沙灘上那一對拔地而起的高10多米,長60多米的青灰色巨石赫然入目。兩石分別刻有「天涯」和「海角」字樣,意為天之邊緣,海之盡頭。「天涯海角」就是由此得名的。
E. 三亞的歷史由來
1、「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三亞市國際旅遊形象標志三亞市國際旅遊形象標志,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亞」。
2、根據考古材料,最遲在1萬年前,海南島就開始了人類的活動。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序列於中國版圖。隋大業六年(610),朝廷析海南島的西南部地區,在臨振縣的基礎上,設立臨振郡。
3、唐武德五年(622)改臨振郡為振州,下增設臨川縣;貞觀二年(628)析出延德縣的一部分增設吉陽縣。明洪武元年(1368)改吉陽軍為崖州;正統四年(1439)廢寧遠縣名,其政區直接並入崖州。
4、1950年4月,崖縣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1954年10月,中共崖縣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從崖城搬到三亞。1961年5月,改三亞鎮。1962年11月,三亞鎮和三亞公社合並。1987年9月26日,國務院批准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12月30日,三亞地級市正式成立,掛牌辦公。
(5)三亞市歷史擴展閱讀:
人口組成
三亞市陸地總面積1919.58平方千米,海域總面積6000平方千米。東西長91.6千米,南北寬51公里,下轄四個區。2018年,全市年末戶籍人口614647人,聚居了漢族、黎族、苗族等20多個民族。
所獲榮譽
三亞是具有熱帶海濱風景特色的國際旅遊城市 ,又被稱為「東方夏威夷」。 2016年6月14日,中國科學院對外發布《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三亞宜居指數在全國40個城市中位居第三。 2016年9月,三亞入選「中國地級市民生發展100強。
F. 三亞資料
三亞在海南島最南端,被人們稱為"東方夏威夷"和"天下第一灣"。她宛如一顆美麗的浮珠鑲嵌在南海碧波之中。瀕臨南海,南北寬51.75公里,東西長91.57公里。面積1887平方公里。人口37萬人,其中黎族佔41.12%;苗族佔0.7%;回族佔1.33%。轄3鄉、10鎮、1辦事 處、2縣級區。有113個管理區,804個自然村。市境內有5個國營農場及1個良種繁育農場。三亞市是海南島東線高速公路和海榆東 線、海榆中線及海榆西線公路以及三亞至八所鐵路的終點站。三亞鳳凰機場是海南島南部最大的國際航空港,每日有班機通航國內外大城市。三亞港是海南對外開放的口岸港。可停泊5000噸級輪船,可通航省內外以及國際航線。
三亞小史
三亞古稱崖州,是我國最南端的濱海城市和對外貿易的通商口岸之一。三亞歷史悠久,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設珠崖郡,唐武德五年(622年)設振州,宋開寶五年(972年)設崖州,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崖州為吉陽軍,明洪武元年(1368年)復名崖州,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為直隸州,領萬寧、陵水、昌化、昌感等縣。民國元年至八年復崖州,民國九年改稱崖縣。1950年5月崖縣解放,縣府駐今崖城鎮,1954年遷至三亞。1958年與保亭、陵水兩縣及興隆農場合並為崖縣。1959、1961年先後按原區域分開。1984年5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崖縣,以原崖縣行政區域設立三亞市(縣級市)。1987年9月,中央批准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同時決定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
「三亞」一名是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二河至此會合,成「丫」字形,故取名「 三亞」。
G. 三亞的名字由來
之所以被稱之為三亞河是因為它在靠近入海口處時分成東河、西河,其流入大海處形狀呈「丫」字形。此處是個天然良港,後來一些漁民從此上岸,成為城市的起源地。
定居這里的人形象地把該河稱之為三丫。本地方言「丫」與「亞」同音,後來逐漸被人稱之為三亞河。(三亞歷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瓊台志》已有「三亞村」、「三亞里」的記載。「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 成「丫」字形, 故取名「 三亞)。
(7)三亞市歷史擴展閱讀:
三亞市地處海南島最南端,地理坐標介於北緯18°09′34″~18°37′27″、東經108°56′30″~109°48′28″之間。東鄰陵水縣,北依保亭縣,西毗樂東縣,南臨南海。總面積1919.58平方千米。
三亞北靠高山,南臨大海,地勢自北向南逐漸傾斜,形成一個狹長狀的多角形。境內海岸線長258.65千米,有大小港灣19個。
主要港口有三亞港、榆林港、南山港、鐵爐港、六道港等。主要海灣有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崖州灣、大東海灣、月亮灣等。有大小島嶼40個,主要島嶼10個。
H. 三亞名字的來歷是
三亞,鑲嵌在祖國寶島海南島南端的一顆明珠。
近些年來,隨著三亞知名度日益提高,前來三亞的遊客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對三亞地名由來感興趣者。筆者日前走訪三亞有關人士,並查閱有關方面記載,打聽到了當地群眾廣為認可的說法。
三亞早在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序列於中國版圖。其建置演變先後為:臨振縣、臨振郡、振州、崖州(宋)、珠崖軍、吉陽軍、崖州(明)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為直隸州,領萬安、陵水、昌化、感恩四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直隸州,設崖縣。1958年,崖縣縣治從崖城遷至三亞。1984年5月,撤銷崖縣,以崖縣行政區設立三亞市(縣級)。1987年11月,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
三亞陸地總面積1919平方公里,是一個黎、苗、回、漢多民族聚集的地區。三亞市的地貌有山有海有河,北面環山,南面臨海。
三亞地名的由來與三亞河的名稱緊密相聯。三亞市境內有中小河流12條,集雨面積最大的寧遠河、藤橋河;其次為三亞河、大茅水、龍江水等。
三亞河,由六羅水、水蛟溪、半嶺水三條河組成,以六羅水為主流,發源於三亞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交界的中間嶺右側高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經三亞市區注入三亞港入海,流程28.8公里,流域面積337.02平方公里。
它之所以被稱之為三亞河是因為它在靠近入海口處時分成東河、西河,其流入大海處形狀呈「丫」字形。此處是個天然良港,後來一些漁民從此上岸,成為城市的起源地。定居這里的人形象地把該河稱之為三丫。本地方言「丫」與「亞」同音,後來逐漸被人稱之為三亞河。(三亞歷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瓊台志》已有「三亞村」、「三亞里」的記載。「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
成「丫」字形,
故取名「
三亞)
I. 三亞的歷史沿革
三亞歷史悠久,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宋代時成為中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韓瑗、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大臣胡銓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後來過崖州(現崖州區),對三亞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公元前110年(西漢元封元年),序列於中國版圖。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升崖州為直隸州,領萬安、陵水、昌化、感恩四縣。
1912年,廢直隸州,設崖縣。
1949-1950年,為榆亞特區。
1950年4月崖縣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
1954年10月中共崖縣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從崖城搬到三亞。
1958年與保亭、陵水及萬寧興隆牛漏地區合並為崖縣(大縣),1959、1961年先後分開,設置保亭、陵水縣。崖縣保留現轄區域。
1961年5月改三亞鎮。
1962年11月三亞鎮和三亞公社合並。
1964年6月恢復三亞鎮建制。
1984年5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崖縣設立三亞市(縣級)。
1984年11月,三亞鎮被撤銷,籌備成立河東、河西街道辦事處。
1987年9月26日,國務院批准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
1987年12月30日,三亞地級市正式成立,掛牌辦公。
1988年5月,成立河東、河西管理區。
2014年2月11日,國務院批復三亞市撤六鎮新設四區,分別為吉陽區、天涯區、海棠區、崖州區。
2015年1月2日,三亞市「撤鎮設區」新設立的四個區天涯區、海棠區、吉陽區和崖州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5年6月1日起,三亞市可行使地方立法權,制定地方性法規。
J. 三亞市是什麼時候成立三亞市
三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多姿多彩。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筆洞三亞古人類遺址等都蘊涵著豐厚的歷史文化。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漢代在現在的三亞市崖城鎮設立了珠崖郡治,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宋代成為我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韓瑗、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大臣胡銓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後來過崖州,對本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12年,崖州改為崖縣,1950年4月崖縣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1954年10月中共崖縣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從崖城搬到三亞。1958年與保亭、陵水及萬寧興隆牛漏地區合並為崖縣(大縣),1959、1961年先後分開,設置保亭、陵水縣。崖縣保留現轄區域。1984年5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崖縣設立三亞市(縣級)。1987年9月26日,國務院批准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同年12月30日,三亞地級市正式成立,掛牌辦公。三亞市行政建制為市政府、辦事處、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全市轄兩個管理區、一個辦事處(河東、河西管理區,南海辦事處),10個鎮(藤橋、林旺、紅沙、田獨、羊欄、荔枝溝、天涯、崖城、保港、梅山),3個鄉(高峰、育才、雅亮)。此外還管轄南田、南新、南島、立才、南濱5個國營農場。三亞地處海南省的最南端,是我國唯一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境內匯集了陽光、海水、沙灘、氣候、森林、動物、溫泉、岩洞、田園、風情十大風景資源。2007年北京奧組委宣布三亞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境內火炬傳遞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