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炒的歷史

炒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0 17:38:31

❶ 中國人從哪個朝代才開始「炒菜」

常看古裝劇的朋友,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一眾豪傑或者一對俊男靚女走進飯館,小二哥馬上過來笑著問「客官吃點什麼」,而後將店裡的招牌菜特色菜介紹一番。來吃飯聽完之後,吩咐小二哥,讓廚子做幾個拿手好菜。

可是問題來了,一些根本不講究歷史的古裝劇,不論魏晉,不論隋唐,不論五代與十國,張口就要炒菜。卻不知在那些年代,根本就沒有炒菜。

到了明朝,炒菜成為主流,清代加以改良,一直延續至今。之所以在宋朝之前炒菜沒有普及,史學家認為跟鐵鍋以及油料有關。

在宋朝之前,鐵鍋沒有普及,加之供人食用的油料較少。沒有鍋沒有油,純屬干煸。宋代的榨油技術提高,鐵鍋得到普及,因此炒菜逐漸成為風氣。到了明朝,西洋油類源源不斷舶來,因此炒菜更加便捷。

老百姓能吃上油,但不見得能吃上肉,試一試炒蔬菜也不錯。有學者認為粵菜跟日本菜比較接近,用油較少,原因是延續了唐朝的飲食文化。孰真孰假,沒人去考證,也許學者說得有道理。

❷ 「炒菜」起源於什麼年代,有什麼歷史典故

不對,炒菜出現得比較晚,大概要到明清時期了因為宋朝的菜譜還沒有炒菜一說。之前主要是蒸煮或燒烤。

❸ 炒祺的歷史淵源

垣曲炒祺(食其)是垣曲勞動人民長期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過去,人們出遠門,有一個難題不好解決,那就是水土不服,常常拉肚子。於是,垣曲人就創造出了這種獨特的食品,解決了這一難題。炒祺(食其)里帶著家鄉的水、家鄉的土、家鄉的面,又耐放易存,幾個月都不腐不壞,每天吃一點,就平平安安換了肚子。人們發現,由於炒祺(食其)用垣曲獨有的白土及綠色原料製作,具有健胃養胃之功效。所以,才得以時代流傳而不敗。成了全國絕無僅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它仍以手工生產延續著它強大的生命,成為人們喜愛的食品之一。到垣曲的人幾乎都要帶上幾包,或自己品嘗或贈送親友。

❹ 中國人到哪個朝代才開始炒菜

據說,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得道方士發明了鐵鍋,但是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還僅僅是用鐵鍋來蒸煮烹飪的,還沒有炒菜這一說,但是燒烤那個時候就有了。先看看我們的炒菜。


(我們的炒菜講究的是色香味、一看就讓人垂涎欲滴)


(真心韓國烤肉不難吃,但是如果有四個人想吃飽那得倆小時,每人最少三百元,在北京有個朋友請我吃過一次,差點沒餓死)

❺ 誰知道炒飯的歷史,,,簡單一點,,幾十個字,,,最好說的悠久一點

網路傳說炒飯的發明和李鴻章有關。但實為誤傳。什錦炒飯李中堂只是清末人士,而炒飯歷史悠久,譬如我國著名的揚州炒飯,在隋朝時期早已成形。而揚州炒飯脫胎自碎金飯,即蛋炒飯,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就更加說明了炒飯出現的時期在更早以前。炒飯是古代東亞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自然形成的做飯方法,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炒飯是常見的一種食物,一般分為多種品類,如:揚州炒飯、香腸炒飯、西紅柿炒飯等。很受大眾追捧,在各個地方也特色化。主要材料是用煮好的米飯、一些菜餚、雞蛋爆炒而成。一般大眾把炒飯當做早飯或者是晚飯,因為炒飯製作方便,耗時較少。)
望採納,謝謝

❻ 炒飯歷史淵源

古代某個大官工作累了,夜宵沒別的,就把雜七雜八的東西和米飯同炒

就是炒飯~~

❼ 歷史上炒菜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確切的說是宋朝時期。

❽ 炒菜的起源

炒菜的起源和金屬炊具的普及有著密切關系,中國青銅器時代出土有青銅炊具,但是由於其價格,很明顯不可能道得到普及,中國特有的鑄鐵的發明,在戰國時代普及了農具,而後逐漸向炊具擴展。在西漢的鹽鐵論中已有客店裡販賣韭菜雞蛋的記載。隨後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中的詳細記載了炒菜的炒作過程。[1]
魏晉南北朝之際,炒用於做菜的明確的文字記載已經出現。這是中國乃至於世界菜餚史、烹任史上的大事。如在《齊民要術》中就記有這樣兩道菜: 炒雞子法: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軍蔥白,下鹽米,渾鼓。麻油炒之。甚香美。 鴨煎法:用新成子鴨極肥者,其大如雉,去頭,爛治(按,爛疑為切之誤),卻腥翠五藏(同臟),又 凈洗,細創如籠肉。細切蔥白,下鹽鼓汁。炒令極熟,下椒薑末,食之。[1] 稍作分析,便可以看出,這兩道菜為典型的炒菜。前者為炒雞蛋,其製作過程和今日的炒雞蛋相比,毫無區別,甚至可以說在放「渾鼓」(整粒豆鼓)上更顯調味之特色。後者雖謂鴨煎法,實際卻是炒鴨肉末法,是將新長成的肥子鴨,經宰殺,去頭,燙去羽毛,去腥翠五臟,再洗凈,將鴨肉析碎如「籠肉」(做肉餡的肉),然後再加調料下熱鍋炒令極熟。
炒菜是中國菜區別於其他菜餚的基本特徵,用碟形薄生鐵鍋,旺火熱油,分熗炒、生炒、小炒、熟炒等,中國古代實際上沒有炒菜,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飪方法和現在的歐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並且,其初興時期,僅存於宋都汴京(今開封),而且是酒肆、飯館首屈一指的絕活。後來才慢慢普及開來。

❾ 「炒」這個烹飪手段在歷史上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宋代,以下言論出自知乎
邱龐同教授於2003年發表在《揚州大學烹飪學報》上的《炒法源流考述》一文所說,炒法起源有5說:
1、商代說,林乃燊。證據:出土青銅工具已能滿足炒的需求。
2、春秋戰國說,曾縱野。證據:文獻中有煎。必然應當同時出現炒、烹、炸等技法。
3、漢代說,許倬雲。證據:出土雙耳銅鍋,類似今天的炒鍋。
4、魏晉說,篠田統(日)。證據:鐵器普及。《齊民要術》中有「炒」的萌芽的記載。
4、宋代說,《大不列顛網路全書》說中國重要烹飪技法成形於公元十一世紀之後。
@無不散席 還提到過炒源自「石上燔谷」法,這甚至都沒有用到金屬器具。不過據陶文台教授的《中國烹飪史略》里的說法,這種做法實在太過粗糙甚至還不能稱作烹飪,而且也與現代的炒差距過大,只能說人類烹飪起源於此
比較詳細記錄烹飪技法的要數《齊民要術》了。一般上認為,齊民要術里記載有關「炒」這一技法的有以下兩條:
炒雞子法。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炒雞子法
鴨煎法:用新成子鴨極肥者,其大如雉,去頭,爛治(按,爛疑為爓之誤),卻腥翠、五藏(同臟),又凈洗,細銼如籠肉。細切蔥白,下鹽鼓汁。炒令極熟,下椒薑末,食之。
鴨煎法
邱龐同教授引用的有銅字,但貼圖的這個本子沒有,所以他在《炒法源流考述》里說《齊民要術》證明銅器可以用來炒的論斷可能還需要再研究一下。
但不管怎麼看,北魏記載的炒雞蛋這一炒法,實與現代炒雞蛋幾乎沒有分別。

炒鴨肉碎的這個炒法,跟現代滑炒肉絲肉片或者爆炒腰花則非常不同,類似干煸的做法。

《齊民要術》里其餘的二十餘個「炒」字更像是熬的意思。稍微讀一下就知,不再細述。

《故訓匯篡》里對炒的解釋如下:炒 㷅 煼 ,基本上來說以干煎和熬為主。宋代的《集韻》對炒的解釋仍然是引自說文,熬也。
邱龐同教授的看法是,在宋代以前,已經發展出炒的技法。但是並沒有文獻證明人們已經廣泛將這個技法獨立出來運用。另外也沒有產生類似現代滑炒或者爆炒這樣的技法。但是到了宋代,炒菜開始大量出現,技法也蓬勃發展。浦江吳氏《中饋錄》中記載的「肉生法」,已經與現代炒肉片成熟的要求相同了。
用精肉切細薄片子,醬油洗凈,入火燒紅鍋、爆炒,去血水、微白,即好。取出,切成絲,再加醬瓜、糟蘿卜、大蒜、砂仁、草果、花椒、桔絲、香油拌炒。肉絲臨食加醋和勻,食之甚美。
從邱龐同教授的文中引用的來看,宋代炒菜,仍然集中在動物上,肉、水產和內臟等等。
至於元、明、清,烹飪發展越來越快,菜品越來越多,在明代已有一道八寶齏是全素菜。

熱點內容
蘭山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5 00:33:48 瀏覽:173
新登地理 發布:2025-07-14 23:28:29 瀏覽:368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 發布:2025-07-14 23:01:45 瀏覽:454
爆高考語文 發布:2025-07-14 14:20:15 瀏覽:462
應用數學中心 發布:2025-07-14 13:37:52 瀏覽:19
雞哪裡最多 發布:2025-07-14 13:05:44 瀏覽:316
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方案 發布:2025-07-14 10:44:55 瀏覽:953
無翼鳥家庭教師 發布:2025-07-14 10:42:32 瀏覽:770
戴廟中學 發布:2025-07-14 09:56:33 瀏覽:699
寶寶吃多少 發布:2025-07-14 09:10:27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