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歷史文化
①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最佳答案
甘肅7處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網路全書。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等,位於酒泉市鎖陽城鎮,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隋唐時期古城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墾區等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嘉峪關長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玉門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是長城西端重要關口。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於天水東南約30公里。據記載,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在中國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懸泉置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北魏之前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岩寺,明代始稱炳靈寺。同樣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② 誰給我講下甘肅文化和歷史以及它的們變遷
甘肅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地處黃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會處。狀似一柄如意,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最窄處形似「蜂腰」地段,僅25公里。甘肅東接陝西,東北與寧夏相連,南臨四川,西與青海,新疆毗鄰,北靠內蒙古,並與蒙古接壤,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七位,是地域遼闊,地形復雜,資源豐富的大省。
甘肅地貌復雜多樣,基本涵蓋了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各種類型。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最高峰為甘,青兩省的界山祁連山主峰團結峰,海拔5547米;最低點則在隴南白龍江中游文縣罐子溝,海拔550米。基本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區域:隴南山地,隴中黃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帶和祁連山地。
甘肅地處西北內陸地區,海洋溫濕氣流不易到達,降雨量少,大部份地區氣候乾燥,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時間長,春夏界線不分明,夏季時間短,氣溫高,秋季降溫快。年均氣溫4度--14度之間,省內各地降水量在30—860毫米之間並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甘肅,以古甘州(張掖),肅州(酒泉)兩地首字而得名。秦設隴西郡,唐置隴右道,因境內的大部分在隴山之西,故稱隴西,隴右,簡稱甘或隴。甘肅建省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元代建立帝國後,創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式設立甘肅行中書省,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甘肅省的行政區劃。
③ 甘肅省有什麼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址
中國幅員遼闊,作為僅次於加拿大的第二大國家,共有34個省直轄市,但是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各個省市之間的發展產生巨大差距,既有北上廣深這樣的國際性大都市也有至今尚未通車的貧困山區,尤其是與西北地區差距越來越大。
敦煌的莫高窟、險峻重生的嘉峪關、亞洲規模最大的軍馬場還有各種風化的奇景等等眾多不一樣的景點,這些都是甘肅獨有的景色,既有北方的黃沙又有南方的高山流水,更有全國最正宗的蘭州拉麵,都將成為甘肅將來發展的資本,隨著經濟轉型的到來,相信甘肅會抓住這次時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逐漸擺脫墊底的頭銜,相信到時候你會愛上這個令人充滿驚奇的地方!
④ 甘肅都有些什麼歷史文化景點最有名的都有哪些
甘肅是中國的文化大省,歷史文化的旅遊勝地就太多了。來到甘肅,能夠滿足你對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各種願望。
簡單介紹一下,因為甘肅的歷史不僅僅是上下五千年,它跨越了8000年,周、秦、漢、隋、唐,元明清,還有那些地方割據政權,少數民族政權等,都曾在這片土地留下了自己的歷史,希望甘肅的深度旅遊能滿足您對歷史文化的願望。
⑤ 甘肅有多少歷史文化
第一、天下第一大姓李氏家族。盛唐帝國的創造者李世民世家,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李聃的中國哲學思想和對社會的巨大作用,在整個世界人文歷史當中都是及其璀璨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人民日報》對李氏家族已作報道,清楚的說明完整的李氏族譜保存在四川省雙流縣李德貴家。--世界上東南亞、歐美等很多國家都有中國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回國歸宗認祖和拜祠的國際人士越來越多。據說隴西縣也有一個李氏文化研究會,隴西縣應當發揮他們的作用,對李氏家族作系統的發掘研究整理。一個有著九千五百萬人的同姓家族,且家史輝煌,人才輩出,分布五大洲四大洋,這本身就是一個世界人文奇觀,從任何角度看,它的意義遠超過了秦兵馬俑。四川能把一個小小的熊貓經常在國內外製造新聞,成為持續的宣傳熱點,使四川飲譽國內外。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有時一個月看不到甘肅的一篇新聞報道,「審時度勢」甘肅的宣傳人員「要深思」。從旅遊的角度看,設想國外有五分之一,國內有一半的李姓人一生中來隴西拜一次祖,再加其他遊客,這個旅遊的收入就十分可觀。這不是空想,這是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心理定式,旅遊就是吸引人們存在的一種獵奇心理定勢,旅遊也要開發發展,現在的東西看過了,下一步又看什麼。在其整個中國和世界范圍內,李氏家族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和整體人才群鏈不亞於孔氏家族,孔氏家族主要創立的是文化思想學說——中國儒學,而李氏家族創立的是中國道教、哲學體系,創立有一套完整的國家學說和民族學說。對優秀文化的吸收有利於現代社會的建設發展,有利於中華民族未來的強盛,這是我們發掘民族文化的目的所在。目前國內最大的道教場所四川成都的「青羊宮」是老子南下涵谷關的最後的落腳點。中國乃至世界,只有一個李白,全國紀念李白的建築不計其數,在『隴西布衣』的真正故鄉隴西也只能找到一方碑,甘肅能不能建一個「李白原故里」,這些都是甘肅人的精神資產,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資源,這些需要甘肅人乃至於外省來甘肅工作的同仁們通過努力去發掘和建樹,為甘肅老百姓留下自己的政績。屈原、司馬遷、王昭君等,他們的故鄉都建祠宣傳,以增強地方影響力。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國的富饒是我們甘肅人李冰父子建造的,李冰父子的祖籍至今無確鑿的史料作定論,這個工作甘肅也應當做。(李冰父子的有關史料傳說可派人到山西解州李國榮處了解,隴西、會寧等地家存李氏族譜的人也不少,實際全國各處都還有李氏族譜)。甘肅人創造了陝西前期歷史的輝煌,陝西的重要名勝,主要出自秦時期和唐時期,而這些文物上並沒有標注「甘肅人」。有利當地經濟建設,兩地爭歷史名人爭歷史名勝,這是正常現象,問題是甘肅人為什麼不想法自己宣傳。當然陝甘在幾千年歷史中就本為一省。在甘肅台未通前,我把陝西台當甘肅台看,但是,我不能忘掉家鄉,我們甘肅人為陝西創造了那麼多輝煌,但至今連個名份都沒有,我不能不為甘肅說句公道話。(《新唐書》和各部史典均有李氏籍貫記載)
⑥ 甘肅的歷史是什麼
甘肅建省約有700多年的歷史,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先秦時期,中國分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商代,居於涇河、渭河流域尚處於氏族部落階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開拓了我國最早的農業。周文王滅商以前,戰敗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擴展到密。
這一時期,甘肅境內有羌方、共、密等方國部落。西周時,秦人的祖先在省境東部,即天水地區定居下來,開始了由游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秦朝時期,公元前688年秦國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區,設邽縣(天水麥積區南)、冀縣(今甘谷縣),這是中國歷史上建立最早的兩個縣。
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
(6)甘肅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漢、唐以來,甘肅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孔道。漢朝張賽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獎西去印度取經,都取道甘肅,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省內有我國偉大藝術寶庫教煌莫高窟,還有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石窟等重要文物古跡。我國新石器時代產生的實用面優美的工藝品一一甘肅彩陶,以其歷史悠久、豐富多彩而著稱。
位於甘南夏河縣的拉卜楞寺為我國喇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位子平涼西郊的崆峒山是全國道教源地之一。武威出土的東漢銅奔馬,亦轟動國內外。
甘肅省出土的漢簡、魏晉壁畫墓也都是十分寶貴的歷史遺存。甘肅位於我國黃土高原、內蒙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處,地形復雜,海拔大都在一千米以上。
東部是土層肥厚的黃土高原,西南部是祁連山地和甘南高山草原,西部是土壤肥沃的河西走廊,北部為阿拉善高原,有巴丹吉林沙澳。我國第二大河流—黃河,流經甘肅。
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極為有利。甘肅的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特徵。全省干早缺雨,溫差較大。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暫溫熱,春秋轉瞬即逝。
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從西北往東南,由攝氏零下十四度遞升到零上四度: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從祁連山向北和向白龍江流域,由攝氏十六度遞升到二十六度。
年平均降雨量在三十毫米至六百毫米之間,從東南往西北遞減。西北部日照充足,但春季風沙大。東南部夏季多暴雨,並有冰雹為害。甘肅地域遼闊,地區差異顯著。
為發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糜子、穀子、高粱、黃豆、蠶豆、青稞、筱麥等二十多個品種。蘭州一帶盛產瓜果和水煙。
甘甫南部的高山草原所產的.河曲馬」和「歐拉羊」,均以品種優良聞名全國。甘肅野生動物資源也比較豐富,省內出產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世界珍貴野生動物。
還有梅花鹿、麝等名貴動物以及雪豹、雪雞、沙雞、白唇鹿、野駱駝等稀有動物。甘肅的隴南山地,盛產三百多種中葯材,是一座天然的中葯材寶庫。甘肅當歸,數量、質最均名列全國首位。
⑦ 甘肅省有什麼著名的歷史文化
甘肅省有孰煌莫高窟,有幾干年的歷史了,洞內藏經書,精美的壁畫|這些都是祖國的燦爛匱寶
⑧ 甘肅有多長的歷史文化呢!
8000年。
甘肅(Gansu Province),簡稱甘或隴,位於黃河上游,省會為蘭州。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地處北緯32°31′~42°57′,東經92°13′~108°46′,地控黃河上游,溝通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東通陝西,南瞰巴蜀、青海,西達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西北出蒙古國,輻射中亞。甘肅省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全省面積45.37萬平方公里,佔中國4.72%。全省總人口為2763.65萬人,常住人口2553.9萬人。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
甘肅歷史跨越八千餘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醫葯學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誕生在甘肅。西王母降凡於涇川縣回中山。周人崛起於慶陽,秦人肇基於天水、隴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
2014年,甘肅省GDP達6835.27億元億元。經過建國以來的開發建設,甘肅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等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
⑨ 甘肅的歷史文化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國遠古人類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農業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追溯到史前時期,甘肅氣候還是比較溫暖、濕潤,草木茂盛,河流縱橫。根據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證 明,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有先民曾在甘肅活動,如今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在甘肅已 有千處以上。西周時期,秦人先祖定居於現在的甘肅天水一帶,後又向關中發展;秦統一全 國後,遂設立了隴西郡,築起西起臨洮、東北至陝北的秦長城。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 戰亂迭起,以河西走廊為中心的青海、寧夏、新疆、內蒙等廣大地區,經歷了前涼、後涼、 西涼等「五涼」政權。隋唐時期是陸上中西貿易絲綢之路繁榮的頂峰,也是甘肅歷史上政治 、軍事、文化的鼎盛時期,出現了政治家李淵、牛僧孺及著名詩人李益、傳奇作家李公佐等 ;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創建於東晉,歷經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基本上形成了今日的 規模。元代建立大一統帝國後,創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設甘肅行中書省,治所設 張掖,除轄今日甘肅大部分地區外,兼領今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於是中 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甘肅省的行政區劃。
明清時期,陸上中西交通貿易有所恢復,中原同邊疆的交流日益繁榮。但隨著千百年來國家經濟文化重心東移和海上交通的發展,甘肅在全國的經濟地位與文化發展已比不上過去。在建置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陝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為甘肅布政使司,將治所從鞏昌(今隴西)移至蘭州,奠定今日甘肅省的格局。
1949年8月甘肅解放以後,即成立甘肅行政公署,轄 ll個分區(專區、市),73個縣(區)。1950一1957年,先後成立天祝、東鄉、肅北、張家川等一批民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自治縣)。1958一1965年,全面調整區劃,大規模並縣,直至1984年底,又做了個別調整。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全省設7個行政公署、2個自治州、5個省轄市,下設68個縣(7個民族自治縣)、ll個市轄區、7個地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