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微生物之家

微生物之家

發布時間: 2021-07-30 18:09:16

㈠ 微生物之父是誰

巴斯德把微生物發酵原理廣泛應用於指導工業生產,開創了「微生物工程」,被人們尊稱為「微生物工程學之父」。

㈡ 被稱為「微生物之父」的科學家是()A.巴斯德B.弗萊明C.巴普洛夫D.孟德

A、巴斯德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被稱為「微生物學之父」.A正確.
B、弗萊明是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是他首先發現青黴素,B錯誤.
C、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羅維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醫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奠基人.C錯誤.
D、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西里西亞,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D錯誤.
故選:A

㈢ 被稱為「微生物之父」的是

答案B

試題分析:列文·虎克宏銀,是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他用自製的顯微鏡首次發現了細菌;
巴斯德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通過實驗證明微生物只能來自微生物,而不能憑空產生,他做的一個最令人信服、然而卻是十分簡單的實驗就是「鵝頸瓶實驗」,還發現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稱為「微生物學之父」;
亞歷山大o弗萊明(公元1881-1955年),英國細菌學家,是他首先發現青黴素,後英國病理學家弗勞雷、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進一步研究改進,並成功的用於醫治人的疾病,三人共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青黴素的發現,是人類找到了一種具有強大殺菌作用的葯物,結束了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
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姿絕枯起源》。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袁隆平跡洞、達爾文、巴斯德、孟德爾等幾位生物科學家的事跡。
點評:此題為基礎題,學生應明確袁隆平、達爾文、巴斯德、孟德爾等幾位生物科學家的事跡。

㈣ 微生物學之父是誰

路易斯·巴斯德(1821—1895)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像牛頓開辟出經典力學一樣,巴斯德開辟了微生物領域,創立了一整套獨特的微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開始用「實踐-理論-實踐」的方法開始研究,他也是一位科學巨人。

巴斯德一生進行了多項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紀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證明了3個科學問題:①每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菌的發展。這位法國化學家發現用加熱的方法可以殺滅那些讓啤酒變苦的惱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殺菌法」便應用在各種食物和飲料上。②每一種傳染病都是一種微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由於發現並根除了一種侵害蠶卵的細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國的絲綢工業。③傳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使它們從病菌變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識到許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於是建立起了細菌理論。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稱頌為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他不僅是個理論上的天才,還是個善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人。他於1843年發表的兩篇論文——「雙晶現象研究」和「結晶形態」,開創了對物質光學性質的研究。1856~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謝活動為基礎的發酵本質新理論,1857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1880年後又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還成功地挽救了法國處於困境中的釀酒業、養蠶業和畜牧業。

巴斯德被認為是醫學史上最重要的傑出人物。巴斯德的貢獻涉及幾個學科,但他的聲譽則集中在保衛、支持病菌論及發展疫苗接種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並不是病菌的最早發現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魯拉、包亨利等人提出過類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僅熱情勇敢地提出關於病菌的理論,而且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的正確性,令科學界信服,這是他的主要貢獻。

顯然病因在於細菌,那麼顯而易見,只有防止細菌進入人體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強調醫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術中使用消毒法的約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響。有毒細菌是通過食物、飲料進入人體的。巴斯德發展了在飲料中殺菌的方法,後稱之為巴氏消毒法(加熱滅菌)。

巴斯特50歲時將注意力集中到惡性癰疽上。那是一種危害牲畜及其他動物,包括人在內的傳染病。巴斯德證明其病因在於一種特殊細菌。他使用減毒的惡性癰疽桿狀菌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進了減輕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觀察到患過某種傳染病並得到痊癒的動物,以後對該病有免疫力。據此用減毒的炭疽、雞霍亂病原菌分別免疫綿羊和雞,獲得成功。這個方法大大激發了科學家的熱情。人們從此知道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免除許多傳染病。

1882年,巴斯德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同年開始研究狂犬病,證明病原體存在於患獸唾液及神經系統中,並製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幫助人獲得了該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醫學科學家們創造了防止若干種危險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疹傷寒、小兒麻痹等疾病的威脅。

說到狂犬病,人們自然會想到巴斯德那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並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種病毒病,但從科學實踐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質經過反復傳代和乾燥,會減少其毒性。他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注射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9歲男孩送到巴斯德那裡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兒後,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後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結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在1886年還救活了另一位在搶救被瘋狗襲擊的同伴時被嚴重咬傷的15歲牧童朱皮葉,現在記述著少年的見義勇為和巴斯德豐功偉績的雕塑就坐落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他還指出這種病原物是某種可以通過細菌濾器的「過濾性的超微生物」。

巴斯德本人最為著名的成就是發展了一項對人進行預防接種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使人抵禦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學家應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後發展出抵禦許多種嚴重疾病的疫苗,如預防斑疹傷寒和脊髓灰質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實驗,令人信服地說明了微生物的產生過程。巴斯德還發現了厭氧生活現象,也就是說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氣或氧氣的環境中生存。巴斯德對蠶病的研究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他還發展了一種用於抵禦雞霍亂的疫苗。

人們常將巴斯德同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比較。琴納發展了一種抵禦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並已經應用於防治很多種疾病。

1854年9月,法國教育部委任巴斯德為里爾工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在那裡,他對酒精工業發生了興趣,而製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發酵。當時里爾一家酒精製造工廠遇到技術問題,請求巴斯德幫助研究發酵過程,巴斯德深入工廠考察,把各種甜菜根汁和發酵中的液體帶回實驗室觀察。經過多次實驗,他發現,發酵液里有一種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狀小體,它長大後就是酵母菌。

過了不久,在菌體上長出芽體,芽體長大後脫落,又成為新的球狀小體,在這循環不斷的過程中,甜菜根汁就「發酵」了。巴斯德繼續研究,弄清發酵時所產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氣體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來的。這個過程即使在沒有氧的條件下也能發生,他認為發酵就是酵母的無氧呼吸並控制它們的生活條件,這是釀酒的關鍵環節。

1857年路易斯·巴斯德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

1880年路易斯·巴斯德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

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巴斯德弄清了發酵的奧秘,從此開始,巴斯德終於成為一位偉大的微生物學家,成了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當時,法國的啤酒業在歐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會變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變成了酸得讓人咧嘴的黏液,只得倒掉,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產。1865年,里爾一家釀酒廠廠主請求巴斯德幫助醫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進一種化學葯品來阻止啤酒變酸。

巴斯德答應研究這個問題,他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體中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當葡萄酒和啤酒變酸後,酒液里有一根根細棍似的乳酸桿菌,就是這種「壞蛋」在營養豐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閉的酒瓶放在鐵絲籃子里,泡在水裡加熱到不同的溫度,試圖既殺死了乳酸桿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壞,經過反復多次的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五六十攝氏度的環境里,保持半小時,就可殺死酒里的乳酸桿菌,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場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這種辦法消毒的。

當時,啤酒廠廠主不相信巴斯德的這種辦法,巴斯德不急不惱,他對一些樣品加熱,另一些不加熱,告訴廠主耐心地待上幾個月,結果呢,經過加熱的樣品打開後酒味醇正,而沒有加熱的已經酸了。

巴斯德成了法國傳奇般的人物時,法國南部的養蠶業正面臨一場危機,一種病疫造成蠶的大量死亡,使南方的絲綢工業遭到嚴重打擊,人們又向巴斯德求援,巴斯德的老師杜馬也鼓勵他挑起這副擔子。

「但是我從來沒有和蠶打過交道啊!」巴斯德沒有把握地說。

「這豈不是更妙嗎?」老師杜馬鼓勵他說。

巴斯德想到法國每年因蠶病要損失1億法郎時,他不再猶豫了,作為一名科學家,有責任拯救瀕於毀滅的法國蠶業。巴斯德接受了農業部長的委派,於1865年隻身前往法國南部的蠶業災區阿萊。

蠶得的是一種神秘的怪病,讓人看了心裡非常不舒服,一隻只病蠶常常抬著頭,伸出有腳像貓爪似的要抓人;蠶身上長滿棕黑的斑點,就像黏了一身胡椒粉。多數人稱這種病為「胡椒病」,得了病的蠶,有的孵化出來不久就死了,有的掙扎著活到第3齡、4齡後也挺不住了,最終難逃一死。極少數的蠶結成繭子,可鑽出來的蠶蛾卻殘缺不全,它們的後代也是病蠶。當地的養蠶人想盡了一切辦法,仍然治不好蠶病。

巴斯德用顯微鏡觀察,發現一種很小的、橢圓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絲蠶以及飼養絲蠶的桑葉,巴斯德強調所有被感染的蠶及污染了的食物必須毀掉,必須用健康的絲蠶從頭做起。為了證明「胡椒病」的傳染性,他把桑葉刷上這種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蠶吃了,立刻染上病。他還指出,放在蠶架上面格子里的蠶的病原體,可通過落下的蠶糞傳染給下面格子里的蠶。

巴斯德還發現蠶的另一種疾病——腸管病。造成這種蠶病的細菌,寄生在蠶的腸管里,它使整條蠶發黑而死,屍體像氣囊一樣軟,很容易腐爛。

巴斯德告訴人們消滅蠶病的方法很簡單,通過檢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來孵蠶。這個辦法挽救了法國的養蠶業。

巴斯德一生發明很多,對生物科學和醫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一次偶然的機遇,使他找到了制服雞霍亂的靈丹妙葯。

雞霍亂是一種傳播迅速的瘟疫,來勢異常兇猛,家庭飼養的雞一旦染上雞霍亂就會成批死亡。有時,人們看到有的雞剛才還在四處覓食,過一會兒卻忽然兩腿發抖,隨後便倒了下去,掙扎幾下便一命嗚呼了。有的農婦晚上在關雞窩時,還在慶幸地看到雞都活蹦亂跳的,但第二天就都死光了,橫七豎八地躺在窩里。1880年,法國農村流行著可怕的雞霍亂,巴斯德決心制服這種瘟疫。

為了弄清雞霍亂的病因,巴斯德從培養純粹的雞霍亂細菌作為突破口,他試用了好多種培養液,他斷定雞腸是雞霍亂病菌最適合的繁殖環境,傳染的媒介則是雞的糞便。他經過多次實驗,但都失敗了。茫然無序中,他只得放鬆一下,停下研究工作,休息了一段時間。

休息幾天以後,巴斯德又開始了研究實驗,這時,他發現「新大陸」了。他用陳舊培養液給雞接種,雞卻未受感染,好像這種霍亂菌對雞失去了作用。這是怎麼回事呢?巴斯德順藤摸瓜,終於發現,因空氣中氧氣的作用,霍亂菌的毒性便日漸減弱。於是,他把幾天的、1個月的、2個月和3個月的菌液,分別注入健康的雞體,做一組對比實驗,雞的死亡率分別是100%、80%、50%和10%。如果用更久的菌液注射,雞雖然也得病,但卻不會死亡。事情並未到此結束,他另用新鮮菌液給同一批雞再次接種,使他驚奇的是,幾乎所有接種過陳舊菌液的雞都安然無恙,而未接種過陳舊菌液的雞卻死得凈光。實踐證明,凡是注射過低毒性的菌液的雞,再給它注入毒性足以致死的雞霍亂菌,它也具有抵抗力,病勢輕微,甚至毫無影響。

預防雞霍亂的方法找到了!巴斯德從這一偶然的發現中,導致了他對減弱病免疫法原理的確認,使他產生從事製造抗炭疽的疫苗的設想。雖然在他之前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但有意識地培養製造成功免疫疫苗,並廣泛應用於預防多種疾病,巴斯德堪稱第一人。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將為你打開事業的大門;工作是入室的路徑;這條路徑的盡頭,有個成功來慶賀你努力的結果……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這是巴斯德關於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

第一個勝利

巴斯德是一位法國製革工人、拿破崙軍隊的退伍軍人的兒子,小時候家境貧困。巴斯德勤奮好學,再加上聰明伶俐,頗具藝術天分,很有可能成為一名畫家。然而,他19歲時放棄繪畫,而一心投入到科學事業中。

巴斯德最早是從事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關於酒石酸的光學性質。他通過實驗制備了19種不同的酒石酸鹽和外消旋酒石酸鹽的晶體。在顯微鏡下檢查時,他發現,這些晶體能用機械的方法分作2類——左旋和右旋晶體,它們具有旋光數值相同,但旋光方向相反的偏振光特性,從而揭示了酒石酸的「同分異構現象」。

巴斯德在化學領域的傑出成就,受到人們的重視並獲得了榮譽。然而,他並未將自己的視線僅僅停留在化學領域,而是將實驗化學的原理、技能等廣泛地應用於發酵問題,從而開辟了人類科學歷史的新紀元。

不朽的功績

新鮮的食品在空氣中放久了,會腐敗變質,並發現其中有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從何而來?當時有一種觀點認為,微生物是來自食品和溶液中的無生命物質,是自然發生的——自然發生說。巴斯德通過自己精巧的實驗給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以有力的反駁。

巴斯德設計了一個鵝頸瓶(曲頸瓶),現稱巴斯德燒瓶。燒瓶有一個彎曲的長管與外界空氣相通。瓶內的溶液加熱至沸點,冷卻後,空氣可以重新進入,但因為有向下彎曲的長管,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不能與溶液接觸,使溶液保持無菌狀態,溶液可以較長時間不腐敗。如果瓶頸破裂,溶液就會很快腐敗變質,並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現。實驗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結論:腐敗物質中的微生物是來自空氣中的微生物,鵝頸燒瓶實驗也導致了巴斯德創造了一種有效的滅菌方法——巴氏滅菌法。

巴氏滅菌法又稱低溫滅菌法,先將要求滅菌的物質加熱到65℃(30分鍾)或72℃(15分鍾),隨後迅速冷卻到10℃以下。這樣既不破壞營養成分,又能殺死細菌的營養體,巴斯德發明的這種方法解決了酒質變酸的問題,拯救了法國釀酒業。現代的食品工業多採取間歇低溫滅菌法進行滅菌。可見,巴斯德的功績有多大。

巴斯德從研究蠶病開始,逐步解開了較高等動物疾病之謎,即由病菌引起的疾病,最後征服了長期威脅人類的狂犬病。

1865年—1870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蠶病的研究上。這個研究牽涉到2種病原微生物。在搞清蠶病起因後,巴斯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從而使法國的絲綢工業擺脫了困境。

而後,巴斯德又專心研究動物的炭疽病,他成功地從患有炭疽病的動物(如牛、羊)的血液中分離出一種病菌並進行純化,證實就是這種病菌使動物感染致病而亡。這就是動物感染疾病的病菌說觀點。但是,當時的內科醫生和獸醫們卻普遍認為疾病是在動物體內產生的,由疾病產生了某種有毒物質,然後,也許是,由這些有毒物變成了微生物的錯誤觀點。後來巴斯德又研究婦科疾病產褥熱。他認為這種病是由於護理和醫務人員把已感染此病的婦女身上的微生物帶到健康婦女身上,而使她們得病。

由此可見,巴斯德雖不是一名醫生,但他對醫學的貢獻也是無法估量的,他為醫學生物學奠定了基礎。

巴斯德除了研究炭疽病外,還研究了雞的霍亂病。這種病使雞群的死亡率高達90%以上。巴斯德經過多次嘗試後發現,這種致病的微生物能在雞軟骨做成的培養基上很好地生長。1小滴新鮮的培養物能迅速殺死1隻雞。

巴斯德在研究此病過程中最值得慶幸的是:當某雞用老的、不新鮮的培養物接種時,它們幾乎都只有些輕微的症狀,並很快恢復健康。再用新鮮的、有毒力的培養物接種時,這些雞對這種病的抵抗力非常強,這樣巴斯德就使自己的實驗用雞產生了對雞霍亂病的獲得性免疫能力了。這可以同琴納使用牛痘對人的天花病產生免疫能力相媲美。

巴斯德在成功地研究出防止雞霍亂病的方法後,又著手研究對付炭疽病的方法。他把炭疽病的病菌培養在溫度為42~43℃的雞湯中。這樣,此病菌不形成孢子,從而選擇出沒有毒性的菌株作為疫苗進行接種。

巴斯德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研製出炭疽病減毒活性疫苗的人,從而使畜牧業免受滅頂之災。

光輝的頂點

巴斯德晚年對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是他事業的光輝頂點。

狂犬病雖不是一種常見病,但當時的死亡率為100%。1881年,巴斯德組成一個三人小組開始研製狂犬病疫苗。在尋找病原體的過程中,雖然經歷了許多困難與失敗,最後還是在患狂犬病的動物腦和脊髓中發現一種毒性很強的病原體(現經電子顯微鏡觀察是直徑25~800納米,形狀像一顆子彈似的棒狀病毒)。

為了得到這種病毒,巴斯德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從患病動物體內提取。一次,巴斯德為了收集一條瘋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狂犬的腳下耐心等待。這種為了科學研究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獻身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和稱頌嗎!

巴斯德把分離得到的病毒連續接種到家兔的腦中使之傳代,經過100次兔腦傳代的狂犬病毒給健康狗注射時,奇跡發生了,狗居然沒有得病,這只狗具有了免疫力。

巴斯德把多次傳代的狂犬病毒隨脊髓一起取出,懸掛在乾燥的、消毒過的小屋內,使之自然乾燥14天減毒,然後把脊髓研成乳化劑,用生理鹽水稀釋,製成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

1885年7月6日,9歲法國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傷14處,醫生診斷後宣布他生存無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給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2周後,小孩轉危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個能從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1888年,為表彰他的傑出貢獻,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親自擔任所長。

巴斯德嚴謹的、科學的實驗設計,他淡漠名利的高尚情操,他為追求真理而不顧個人安危的獻身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巴斯德為微生物學、免疫學、醫學,尤其是為微生物學,做出了不朽貢獻,「微生物學之父」的美譽當之無愧。

偉大的愛國情操

巴斯德是19世紀法國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因發明了傳染病預防接種法,為人類和人類飼養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於在科學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個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德國的波恩大學鄭重地把名譽學位證書授予了這位赫赫有名的學者。但是,普法戰爭爆發後,德國強佔了法國的領土,出於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對侵略者德國的極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決然把名譽學位證書退還給了波恩大學,他說:「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這擲地作響的話語,充分表達了一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並因此而成為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知識點巴斯德的愛國情操

由於在科學上的卓越成就,使得巴斯德在整個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德國的波恩大學鄭重地把名譽學位證書授予了這位赫赫有名的學者。但是,普法戰爭爆發後,德國強佔了法國的領土,出於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對侵略者德國的極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決然把名譽學位證書退還給了波恩大學,他說:「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這擲地作響的話語,充分表達了一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並因此而成為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

㈤ 「微生物學家之父」是誰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在他的一生中,曾對同分異構現象,發酵,細菌培養和疫苗等的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從而奠定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微生物生理學,被譽為「微生物學之父」。曾任里爾大學,巴黎師范大學教授,及巴斯德研究所所長。

㈥ 當微生物學家 有哪些

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 原是化學家,曾在化學上做出過重要的貢獻,後來轉向微生物學研究領域,為微生物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下列三個方面: ① 徹底否定

了「自然發生」學說 。「自生說」是一個古老學說,認為一切生物是自然發生的。到了17世紀,雖然由於研究植物和動物的生長發育和生活循環,是「自生說」逐漸消弱,但是由於技術問題,如何證實微生物不是自然發生的仍是一個難題,這不僅是「自生說」的一個頑固陣地,同時也是人們正確認識微生物生命活動的一大屏障。巴斯德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試驗,其中著名的曲頸瓶試驗無可辯駁地證實,空氣內確實含有微生物,他們引起有機質的腐敗。巴斯德自製了一個具有細長而彎曲的頸的玻瓶,其中盛有有機物水浸液,經加熱滅菌後,瓶內可一直保持無菌狀態,有機物不發生腐敗,一旦將瓶頸打斷,瓶內浸液中才有了微生物,有機質發生腐敗。巴斯德的試驗徹底否定了「自生說」,並從此建立了病原學說,推動了微生物學的發展。

② 免疫學——預防接種 。Jenner雖然早在1798年發明了種痘法可預防天花,但卻不了解這個免疫過程的基本機制,因此,這個發現沒能獲得繼續發展。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雞霍亂,發現將病原菌減毒可誘發免疫性,以預防雞霍亂病。其後它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並首次製成狂犬疫苗,證實其免疫學說,為人類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貢獻。
③ 證實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究竟發酵是一個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過程還是一個純粹的化學反應過程,曾是化學家和微生物學家激烈爭論的問題。巴斯德在否定「自生說」的基礎上,認為一切發酵作用都可能與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關。經不斷地努力,巴斯德終於分離到了許多引起發酵的微生物,並證實酒精發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還研究了氧氣對酵母菌的發育和酒精發酵的影響。此外,巴斯德還發現乳酸發酵、醋酸發酵和丁酸發酵都是不同細菌所引起的。為進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奠定了基礎。
④ 其它貢獻 。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時間加熱處理,殺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種消毒法)和家蠶軟化病問題的解決也是巴斯德的重要貢獻,它不僅在實踐上解決了當時法國酒變質和家蠶軟化病的實際問題,而且也推動了微生物病原學說的發展,並深刻影響醫學的發展。

柯赫
柯赫是著名的細菌學家,由於他曾經是一名醫生,因此對病原細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①具體證實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發現了肺結核病的病原菌,這是當時死亡率極高的傳染性疾病,因此柯赫獲得了諾貝爾獎;③提出了證明某種微生物是否為某種疾病病原體的基本原則——柯赫原則:首先在患病肌體里存在著一種特定的病原菌,並可以從該肌體里分離得到純培養;然後用得到的純培養接種敏感動物,表現出特有的性狀;最後從被感染的敏感動物中又一次獲得與原病原菌相同的純培養。由於柯赫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自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成了發現病原菌的黃金時代,所發現的各種病原微生物不下百餘種,其中還包括植物病原菌。柯赫除了在病原菌方面的偉大成就外,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術方面的貢獻更是為微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這些技術包括:①用固體培養基分離純化微生物的技術,這是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的基本前提,這項技術一直沿用至今;②配製培養基,也是當今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技術之一。這兩項技術不僅是具有微生物研究特色的重要技術,而且也為當今動植物細胞的培養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巴斯德和柯赫的傑出工作,使微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形成,並出現以他們為代表而建立的各分支學科,例如細菌學(巴斯德、柯赫等)、消毒外科技術(J. Lister),免疫學(巴斯德、Metchnikoff、Behring、Ehrlich等)、土壤微生物學(Beijernck Winogradsky 等)、病毒學(Ivanowsky、Beijerinck等)、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Bary、Berkeley等)、釀造學(Hensen、Jorgensen 等)以及化學治療法(Ehrlish 等)。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日趨豐富,使微生物學發展更加迅速。

魏岩壽,1900年-1973年,中國微生物學家、應用化學家,是中國近代工業微生物的先驅。字孟磊,浙江省鄞縣(今寧波市)人。父親魏伯楨,民族資本家。魏岩壽並是原(台灣)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第一位在Science上發表科學論文的微生物學家。

㈦ 請幫我提供20個中外的微生物學家,最好是早期的

約瑟夫·李斯特
巴斯德
奧格斯坦
科赫
M.G00dfellow
John R. Battista
湯飛凡

額,不知道了....

㈧ 誰知道微生物之父是誰

巴斯德把微生物發酵原理廣泛應用於指導工業生產,開創了「微生物工程」,被人們尊稱為「微生物工程學之父」
下面是具體內容: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是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
巴斯德曾任里爾大學、巴黎師范大學教授和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在他的一生中,曾對同分異構現象、發酵、細菌培養和疫苗等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從而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被後人譽為「微生物學之父」。
第一個勝利
巴斯德是一位法國製革工人、拿破崙軍隊的退伍軍人的兒子,小時候家境貧困。巴斯德勤奮好學,再加上聰明伶俐,頗具藝術天分,很有可能成為一名畫家。然而,他19歲時放棄繪畫,而一心投入到科學事業中。
巴斯德最早是從事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關於酒石酸的光學性質。他通過實驗制備了19種不同的酒石酸鹽和外消旋酒石酸鹽的晶體。在顯微鏡下檢查時,他發現,這些晶體能用機械的方法分作兩類——左旋和右旋晶體,它們具有旋光數值相同,但旋光方向相反的偏振光特性,從而揭示了酒石酸的「同分異構現象」。
巴斯德在化學領域的傑出成就,受到人們的重視並獲得了榮譽。然而,他並未將自己的視線僅僅停留在化學領域,而是將實驗化學的原理、技能等廣泛地應用於發酵問題,從而開辟了人類科學歷史的新紀元。
走向輝煌
巴斯德從化學研究轉入生物學研究,發現微生物對酸的選擇作用。在研究酒質變酸問題過程中,明確指出發酵是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的微生物會引起不同的發酵過程。改變了以往認為微生物是發酵的產物,發酵是一個純粹的化學變化過程的錯誤觀點。同時,巴斯德通過大量實驗提出:環境、溫度、pH值和基質的成分等因素的改變,以及有毒物質都以特有的方式影響著不同的微生物。例如酵母菌發酵產生酒精的最佳pH值為酸性,而乳酸桿菌卻喜歡pH值為中性的環境條件。
巴斯德把微生物發酵原理廣泛應用於指導工業生產,開創了「微生物工程」,被人們尊稱為「微生物工程學之父」。
巴斯德在發酵問題的研究中,確立了他的學術地位,但他並不滿足,仍然奮斗在科亮塵灶學實驗的前沿陣地上,因為他堅信「科學實驗」可以解決許多問題,是最有力的證據之一。1868年10月,他患上腦溢血,使他的身體左側刺痛、麻木,最後失去活動能力。在這期間敬扮,他仍然口述一份備忘錄,論述他富有獨創性的實驗——如何檢查發現剛剛開始感染到疾病的蠶卵,最終實驗獲得成功,使純凈的「種子」(即蠶卵)得以傳遍整個歐洲和日本。多麼令人感動的科研精神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使他成為偉大的微生物學家。
不朽的功績
一、巴斯德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發生說
新鮮的食品在空氣中放久了,會腐敗變質,並發現其中有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從何而來?當時有一種觀點認為,微生物是來自食品和溶液中的無生命物質,是自然發生的——自然發生說。巴斯德通過自己精巧的實驗給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以有力的反駁。
巴斯德設計了一個鵝頸瓶(曲頸瓶),現稱巴斯德燒瓶。燒瓶有一個彎曲的長管與外界空氣相通。瓶內的溶液加熱至沸點,冷卻後,空氣可以重新進入,但因為有向下彎曲的長管,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不能與溶液接觸,使溶液保持無菌狀態,溶液可以較長時間不腐敗。如果瓶頸破裂,溶液就會很快腐敗變質,並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現。實驗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結論:腐敗物質中的微生物是來自空氣中的微生物,這個實驗也導致了巴斯德創造了一種有兄早效的滅菌方法——巴氏滅菌法。
巴氏滅菌法又稱低溫滅菌法,先將要求滅菌的物質加熱到65℃30分鍾或72℃15分鍾,隨後迅速冷卻到10℃以下。這樣既不破壞營養成分,又能殺死細菌的營養體,巴斯德發明的這種方法解決了酒質變酸的問題,拯救了法國釀酒業。現代的食品工業多採取間歇低溫滅菌法進行滅菌。可見,巴斯德的功績有多大。
二、巴斯德和疾病的病菌說
巴斯德從研究蠶病開始,逐步解開了較高等動物疾病之迷,即由病菌引起的疾病,最後征服了長期威脅人類的狂犬病。
1865—1870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蠶病的研究上。這個研究牽涉到兩種病原微生物。在搞清蠶病起因後,巴斯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從而使法國的絲綢工業擺脫了困境。
而後,巴斯德又專心研究動物的炭疽病,他成功地從炭疽病的動物(如牛、羊)的血液中分離出一種病菌並進行純化,證實就是這種病菌使動物感染致病而亡。這就是動物感染疾病的病菌說觀點。但是,當時的內科醫生和獸醫們卻普遍認為疾病是在動物體內產生的,由疾病產生了某種有毒物質,然後,也許是,由這些有毒物變成了微生物的錯誤觀點。後來巴斯德又研究婦科疾病產褥熱。他認為這種病是由於護理和醫務人員把已感染此病的婦女身上的微生物帶到健康婦女身上,而使她們得病。
由此可見,巴斯德雖不是一名醫生,但他對醫學的貢獻也是無法估量的,他為醫學生物學奠定了基礎。
三、巴斯德與免疫學
巴斯德除了研究炭疽病外,還研究了雞的霍亂病。這種病使雞群的死亡率高達90%以上。巴斯德經過多次嘗試後發現,這種致病的微生物能在雞軟骨做成的培養基上很好地生長。一小滴新鮮的培養物能迅速殺死一隻雞。
巴斯德在研究此病過程中最值得慶幸的是:當某雞用老的、不新鮮的培養物接種時,它們幾乎都只有些輕微的症狀,並很快恢復健康。再用新鮮的、有毒力的培養物接種時,這些雞對這種病的抵抗力非常強,這樣巴斯德就使自己的實驗用雞產生了對雞霍亂病的獲得性免疫能力了。這可以同琴納(E.Jenner)使用牛痘對人的天花病產生免疫能力相媲美。
巴斯德在成功地研究出防止雞霍亂病的方法後,又著手研究對付炭疽病的方法。他把炭疽病的病菌培養在溫度為42~43℃的雞湯中。這樣,此病菌不形成孢子,從而選擇出沒有毒性的菌株作為疫苗進行接種。
巴斯德是世界上最早地成功研製出炭疽病減毒活性疫苗的人,從而使畜牧業免受滅頂之災。
光輝的頂點
巴斯德晚年對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是他事業的光輝頂點。
狂犬病雖不是一種常見病,但當時的死亡率為100%。1881年,巴斯德組成一個三人小組開始研製狂犬病疫苗。在尋找病原體的過程中,雖然經歷了許多困難與失敗,最後還是在患狂犬病的動物腦和脊髓中發現一種毒性很強的病原體(現經電子顯微鏡觀察是直徑25納米~800納米,形狀像一顆子彈似的棒狀病毒)。
為了得到這種病毒,巴斯德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從患病動物體內提取。一次,巴斯德為了收集一條瘋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狂犬的腳下耐心等待。這種為了科學研究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獻身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和稱頌嗎!
巴斯德把分離得到的病毒連續接種到家兔的腦中使之傳代,經過100次兔腦傳代的狂犬病毒給健康狗注射時,奇跡發生了,狗居然沒有得病,這只狗具有了免疫力。
巴斯德把多次傳代的狂犬病毒隨兔脊髓一起取出,懸掛在乾燥的、消毒過的小屋內,使之自然乾燥14天減毒,然後把脊髓研成乳化劑,用生理鹽水稀釋,製成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
1885年7月6日,九歲法國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傷14處,醫生診斷後宣布他生存無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給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兩周後,小孩轉危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個能從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1888年,為表彰他的傑出貢獻,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親自擔任所長。
巴斯德嚴謹的、科學的實驗設計,他淡漠名利的高尚情操,他為追求真理而不顧個人安危的獻身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巴斯德為微生物學、免疫學、醫學,尤其是為微生物學,做出了不朽貢獻,「微生物學之父」的美譽當之無愧。

㈨ 微生物之家怎麼注冊

關鍵是獲得邀請碼
進入微生物之家主頁------點右上角(會員注冊)——點擊(點擊此處獲取邀請碼)——在出來的頁面中找一個未被使用的邀請碼,IE下滑鼠點擊邀請碼,即可復制該邀請碼。——再將邀請碼粘貼到原來那個框框了,點擊提交就可以了~~

熱點內容
爆高考語文 發布:2025-07-14 14:20:15 瀏覽:462
應用數學中心 發布:2025-07-14 13:37:52 瀏覽:19
雞哪裡最多 發布:2025-07-14 13:05:44 瀏覽:316
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方案 發布:2025-07-14 10:44:55 瀏覽:953
無翼鳥家庭教師 發布:2025-07-14 10:42:32 瀏覽:770
戴廟中學 發布:2025-07-14 09:56:33 瀏覽:699
寶寶吃多少 發布:2025-07-14 09:10:27 瀏覽:210
校園網學歷查詢 發布:2025-07-14 09:09:38 瀏覽:244
天策老師 發布:2025-07-14 08:46:39 瀏覽:801
初二物理奧賽 發布:2025-07-14 08:28:25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