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與錯歷史
因為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一個真的歷史,以訛傳訛,變成了假歷史。
再有百人成虎,一傳十,十傳百。假的就成真的。
歷史只有勝利者才有權書寫,一切反對當朝歷史的書都會被毀滅,甚至指桑罵槐,不管真歷史還是假歷史,不符合當朝思想歷史記錄都會消滅。只要符合政治正確的假歷史就可以書寫入本朝歷史。
還有,二十四史應該都是當朝歷史書寫前朝歷史,自然不會客觀評價。
還是那句話,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勝利就是正義。
㈡ 歷史有對錯嗎
歷史可以看成是由時間,利益,良知,無奈和其他因素共同組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為了獲得利益和權力就會進行自覺和不自覺地斗爭和反抗;一些人本無心爭斗,但必須置身其中,身不由己,這就無奈;但一部分人在斗爭中不想利用齷齪的方式來獲得利益,甚至放棄生命,這就是良知和道義。事實上人是沒有百分百的良知,也沒有百分百的齷齪的。突破了不是正面就是反面這一審視觀,即不是君子就是小人這種審視觀,歷史才能組合起來,點滴才能拼成一個人。因為任何黑暗的世界也會有光亮,任何光明的世界也會有黑點。還原歷史本真,才是正道。
能以辯證的方式來看問題,道理和本質才能不偏不倚。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保持理性的思維和目光才不會走向極端根和偏激,這樣才能長治久安。我痛感現在的主流歷史觀和社會觀過於片面和偏執,這種觀點認為,一個人只要不走到身敗名裂,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但一旦身敗名裂,你就算是拯救了全人類也會被貶成社會人渣,人類敗類,這是不分善惡啊。我們缺乏包容和理性,故我們的歷史觀總會出現偏差。就拿明萬曆皇帝來說,人家近二十年不上朝,在大家的眼裡,這個人就是這樣一個人,荒淫,昏庸,無能,懶惰。但現在的史學家普遍認為萬曆雖不上朝,但人家還是在家裡努力辦公的,最起碼人家前二十年還是兢兢業業的。按舊的那一套,萬曆真的是一輩子只能有背黑鍋的份了。更嚴重的是,現在的當權者為了掩護某一些罪行或不見得人的事情勾當或為了短淺的政治目的,對歷史採取了遮遮掩掩的態度。就像一位老媒婆,明知自己的「手拍」的臉上長滿雀斑,頭發粗卷,卻還要讓她戴上面紗和頭巾裝嫩去談對象,這不坑爹嗎? 就算暫時談成了,他們就一定能幸福了嗎?歷史也是一樣,我們要秉承事實就是事實的原則,不要把一個婊子的牌坊裝修一番就拿來讓大家瞻仰,這是對後代的不負責。歷史需要公正,不要加入太多的人為的善惡,就才是歷史唯物觀。
㈢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對與錯
歷史沒有對錯都是在反映不同的人性在歷史背景中的生存狀況而已,政治家沒有好壞,利益問題而已,無私是一種情緒升華的自私,以道觀之自私是最大的無私,無私反而是最大的自私,每個人都在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尋找心理的平衡點,你不能說誰好誰壞,那是你找不到自己的平衡點,而為自己增添的桿稱,良心就是每個人的心理平衡點,良心無法用人物事件來分高低好壞,良心只是保證群體生活繁殖的自然發展條件,種族的延續需要它,所以有了這個點,失去了這個點,活著會比死更難受,沒有支撐心理平衡的條件,人的生存狀況會比低級動物更低下,主要是精神方面。精神病不是正常人的對立面,只是多數人與少數的對立面, 一個多數與少數的慨念而已。當然那些少數人也是能找到心理平衡點的,失去心理平衡點,那末求死的慾望會比求生的慾望強烈。
㈣ 關於歷史上正確面對錯誤的事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越王勾踐因此驕傲自大,疏於治理軍隊。
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戰敗,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
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
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薪(柴草),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使越國強大起來,並最終找准時機,滅掉了吳國。
(4)對與錯歷史擴展閱讀: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最終奪取勝利的故事激勵了古今無數人,人們為了紀念他,修建了越王台,鑄造了越王劍。
越王台在浙江紹興市城內府山東南麓,相傳是越王勾踐閱兵的地方。後人為紀念勾踐而建。初建於南宋嘉定十五年。抗日戰爭時被炸,1981年重建,越王台傍山而築,富麗堂皇,氣宇軒昂,飛檐翹角,朱梁畫棟,富有古樸典雅的漢民族特色。
台前東、西首各陳列著柏樹和松樹化石,據傳系外域進貢之物。大殿正中是越王勾踐、大夫文種、范蠡三尊石刻塑像,上方懸掛著一塊「卧薪嘗膽」的匾額。
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保存完好,劍長55.7厘米,出土時寒光閃閃,劍刃仍很鋒利。劍身滿布黑色菱形花紋,紋飾精美,鏤刻最細處僅0.1毫米。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
劍柄、劍格烏黑,劍格兩面鑄有花紋,分別嵌有藍色玻璃與綠松石。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11道寬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圓。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高超技藝,堪稱中國國寶。
㈤ 歷史問題到底有沒有是非對錯
有.這就關於辨證法了."白馬非馬"這是一個論題,它屬於詭辯論,割裂了白馬屬於馬這個集合關系.他在城門關著的狀態下想出城,就說馬是馬,而不是白馬,以此出城.其實依據馬哲他人為的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形成了詭辯.對與錯其實沒有明確的界限,這必須依據當事人,事件,評判人..........來講.
㈥ 歷史無對錯,這個觀點對嗎為什麼
歷史無對錯,但是歷史對於今人來說有對錯。
一、歷史是古人的歷史
史書的記載,那是記載歷史人物活動的事跡。比如劉邦微末之時是那樣的無賴,項羽是那樣的神武。秦始皇是那麼的英明,同時也是那麼的殘暴和昏庸。
別人告訴他長生的方法,結果他就派人出海找尋,同時還將自己的稱呼改為「真人」,不再自稱朕。
韓信為了邀功,不顧酈食其已經說服齊國,發兵突襲齊國,最後齊國是拿下了,但是酈食其卻被齊王烹殺。
所以站在他們當時的地位和選擇看似乎都有他們做出選擇做出此事的道理和原因在,從這個角度來說歷史還真的沒有對錯,關鍵是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
三、歷史是今人的歷史
今天我們去看歷史,歷史上的人的行為需要用我們現在的標准去判斷。符合我們標準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不符合我們的標準的是值得我們批判的,從這一點上講,歷史是有對錯的。
比如我們對於於謙的鐵骨,文天祥的不屈,蘇武的堅韌心生敬仰之心。我們對岳飛的英武,李廣的神勇心生敬佩之心。
我們對秦檜的行為心生鄙視之心,雖然有人說這鍋應該由宋高宗背,但跪著的秦檜是起不來的,因為這不僅僅對秦檜的鄙視,而是對賣國行為的鄙視。跪下的是賣國的行為,真正釘在恥辱柱上的是這種行為。
所以學習歷史我們要擇善從之,擇不善改之,這樣歷史就是有對錯的。
㈦ 歷史沒有對錯 急!!!
一樓明顯誤人子弟。。。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這個世界上的歷史沒有對錯,只有勝負,歷史永遠是勝利者書寫的。
㈧ 歷史事件為什麼沒有對錯之分
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的,他們寫的,當然自稱為對,別人說「錯」也不敢了。誰對誰錯,沒有人在乎,在乎了也干涉不了。看待歷史事件,以辯證態度,一分為二,全面看清,不能主觀或片面,可況,世事無絕對。
㈨ 歷史都有對於錯
歷史不但有對於錯,還有參考價值和借鑒價值!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
㈩ 對與錯的分別是什麼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你們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嗎?可能有人要說了,對就是發揚中華傳統美德,不做違法亂紀之事;錯就是除對的事之外的事,是吧。我很不幸的告訴你,你錯了。
在中華茫茫五千年歷史進程中,從原始時代,部落首領說這樣是對的,那人民就認為這樣是對的,部落首領說這樣是錯的,那人民就認為這樣是錯的;到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時代,皇上說這樣是對的,那人民就認為這樣是對的,皇上說這樣是錯的,那人民就認為這樣是錯的;人們的思想從幼時就被家長們灌輸,已經產生了主觀臆斷,但你們有們有想過,在宇宙之初,對與錯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就像黑與白,陰與陽。其實我大膽的下一個定論:對就是錯,錯既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