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歷史
⑴ 倫敦的歷史背景英文版
A brief chronology of English
55 BC Roman invasion of Britain by Julius Caesar.Local inhabitants speak Celtish
AD 43 Roman invasion and occupation.Beginning of Roman rule of Britain.
436 Roman withdrawal from Britain complete.
449 Settlement of Britain by Germanic invaders begins
450-480 Earliest known Old English inscriptions.Old English
1066 William the Conqueror,Duke of Normandy,invades and conquers England.
c1150 Earliest surviving manuscripts in Middle English.Middle English
1348 English replaces Latin as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n most schools.
1362 English replaces French as the language of law.English is used in Parliament for the first time.
c1388 Chaucer starts writing The Canterbury Tales.
c1400 The Great Vowel Shift begins.
1476 William Caxton establishes the first English printing press.Early Modern English
1564 Shakespeare is born.
1604 Table Alphabeticall,the first English dictionary,is published.
1607 The first permanent English settlement in the New World (Jamestown) is established.
1616 Shakespeare dies.
1623 Shakespeare's First Folio is published
1702 The first daily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The Daily Courant,is published in London.
1755 Samuel Johnson publishes his English dictionary.
1776 Thomas Jefferson writes the American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782 Britain abandons its colonies in what is later to become the USA.
1828 Webster publishes his American English dictionary.Late Modern English
1922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is founded.
1928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is published.
⑵ 倫敦著名建築和歷史文化
倫敦有許多著名的建築物,如托威爾城堡(建於1087年)、聖保羅教堂(高110米)、白金漢宮、威斯敏斯特教堂等。城東南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為地球經度起算點。
倫敦是世界著名都市、是英國的首都、是金融、文化、藝術、教育的中心。她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擁有計多世界一流的博物館、美術館和著名建築,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著大量的海內外遊客到此觀光。她還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生活,眾多的世界著名大學、學院和其它教育機構,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學者來此求學深造。倫敦交通發達、地鐵、火車、地面公共汽車連接成網,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公共汽車二十四小時月醫務。倫敦還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風味食品,地處市中心的中國城(唐人街)聚集著眾多的中國餐館和中國商場,它是中國人活動的中心。
倫敦旅行可說是十分便利,一張地鐵券便可跑遍全城,游覽城內的風景名勝,白天,你可以參觀具有文化氣息的博物館、塔橋、古跡與王宮,累了可隨處找個公園小憩一下,或是喝個悠閑的英式下午茶,到了夜晚,不管是音樂歌舞秀、各式劇碼、音樂會、酒館或是夜總會,都能將你的夜晚帶入最高潮。
此外,絕不能錯過的購物樂就是周末市集,有別於豪華百貨公司與精雕細琢的購物櫥窗,這里更多了民間地方色彩,以及熱鬧歡樂的氣氛,不論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老古董、叛逆前衛的龐克行頭、精細的手工藝品,或是便宜俗俗賣的衣物配件,都可以在倫敦各大小市集中一網打盡。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人口717萬,居全國首位。它是英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與交通的中心,還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倫敦交通發達,古跡繁多,有「英國旅遊中心」之稱。倫敦以它悠久的歷史、斑斕的色彩、雄偉的風姿屹立於世界名城之林。
倫敦有2000年的悠久歷史,是歷代王朝建都之所在。這里的名勝古跡和現代化建築多姿多彩,美不勝收。倫敦是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熱鬧城市,很多建築物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遺物。市區中最高的建築是郵政電信塔,高189米。
泰晤士河是倫敦的生命線,綿延300多公里,兩岸風景秀麗。28座建築風格不同的橋梁把泰晤士河兩岸連成一片。滑鐵盧大橋是英國人為紀念威靈頓將軍擊敗拿破崙而命名的。最漂亮的大橋是倫敦塔橋,這座塔橋風格獨特,氣勢磅礴,在兩個巨大的橋墩上建有5層樓的高塔。橋面是開啟式的,每當有高過橋面的船隻通過時,橋面可分開吊起。連接雙塔頂層的是一條高出水面140米的行人橋,站在塔頂可觀賞附近的綺麗風光。
倫敦市是圍繞著倫敦城逐步發展而成的。倫敦在行政上分為33個區,倫敦城單獨是一個區。城外的12個市區叫內倫敦;內倫敦以外的20個市區叫外倫敦。倫敦城加上內外倫敦合稱大倫敦市,面積1580平方公里。內倫敦主要行使行政、金融、貿易和文化職能。倫敦最早是羅馬人所建,公元1世紀左右,英國在羅馬的支配下成立了倫敦尼姆行政總部,並計劃以泰昭士河做為重要的運輸通道。然而要聯系河道兩岸就要有橋,所以便選擇了在倫敦塔到城區一帶建橋,其後那裡迅速發展為當時的重鎮。
倫敦從古代羅馬帝國以來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悠久傳統,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歷史遺跡在訴說過去,這里的大街小巷都流露出歷盡多年風霜的痕跡。如果到倫敦塔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去探尋游覽,一剎那間,您會覺得似乎是回到了數百年前。同時,這里又是超短裙的發源地,常有最新流行時裝由此走向世界各國。
許多人仍然相信,英國是盎格魯一撒克遜的國家,白人占絕大多數。事實並非如此,初次訪問倫敦的客人大概會對這里有如此之多的黑人、東方人而感到驚。作為過去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不僅收納了舊殖民地的遺產,也收納了大量的移民,由此產生了各種深刻的社會問題。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成為國際性大都市的條件之一。
⑶ 英國及倫敦歷史
泰晤士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也是最重要的水路,又是英國的母親河。它發源於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山,沿途匯集了英格蘭境內的諸多細流,河水從西部流入倫敦市區,倫敦下遊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為29千米的河口,最後經諾爾島注入北海。全長340公里,通航里程為309公里。在塞爾特語中,泰晤士河意為「寬河」,事實上自倫敦橋開始,河床才開始加深,河面也大大變寬。倫敦橋一帶河寬229米,到格雷夫森德時更是寬達640米。
比起地球上的一些大江大河,泰晤士河不算長,但它流經之處,都是英國文化精華所在,或許可以反過來說,泰晤士河哺育了燦爛的英格蘭文明。倫敦的主要建築物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兩旁,尤其是那些有著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歷史的建築,如有象徵勝利意義的納爾遜海軍統帥雕像、葬有眾多偉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聖保羅大教堂、曾經見證過英國歷史上黑暗時期的倫敦塔、橋面可以起降的倫敦塔橋等,每一幢建築都稱得上是藝術的傑作。這些建築雖歷經滄桑,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戰爭洗禮,但仍然保持了固有的模樣,直至今天還在為人們所使用。在倫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許多名勝之地,諸如伊頓、牛津、亨利和溫莎等。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充滿了英國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則以其靜態之美而著稱於世。
從倫敦市中心穿過的泰晤士河,使倫敦成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一大良港。而且泰晤士河的入海口隔北海與歐洲大陸的萊茵河口遙遙相對,向歐洲最富饒的地區打開了一條直接航運的通道。同時,倫敦地處地中海與波羅的海中途,從而成為那一地區最理想的商業港,這無疑促進了倫敦的繁榮。
在英國歷史上泰晤士河流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的政治家約翰·伯恩斯曾說: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河流,「因為它是一部流動的歷史。」
作為倫敦市的標志以及英國的象徵,大本鍾巨大而華麗,重13.5噸,四個鍾面的面積有兩平方米左右。大本鍾從1859年就為倫敦城報時,至今將近一個半世紀,盡管這期間大本鍾曾兩度裂開而重籌。現在大本鍾的鍾聲仍然清晰、動聽。
位於 Westminster Bridge的南面橋頭,與 Houses of Parliament 相連,是倫敦的傳統地標,坐地鐵可以在 Westminster 站下車。
大本鍾位於英國議會大廈的北角,鍾樓高79米,鍾樓四面的圓形鍾盤,直徑為6.7米。大本鍾建於1859年,根據格林尼治時間每隔一小時敲響一次。二戰期間,議會大廈曾遭德國空軍轟炸,大本鍾倖免於難。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著名的「大本鍾」2005年5月27日晚突然停走了1個多小時。技術人員現在還不明白這座有著147年歷史的大鍾為何「罷工」? 英國議會大廈一名工程師28日說,位於議會大廈東側高95米的鍾樓上的大本鍾在當地時間27日晚10時07分出現了故障,其分針停止轉動。接著,分針開始緩慢轉動,在10時20分又停了一次。這一 停就是1個半小時,此後才恢復了正常。
一些人猜測說,可能是炎熱的天氣造成了這一問題。28日倫敦的最高氣溫達到了31.8攝氏度。氣象部門說,這是自1953年以來英格蘭地區5月份中最炎熱的一天。但那名議會大廈工程師認為,這一說法缺乏依據。「我們得知有一點小故障,但接著它就再次開始運轉,」他說。
大本鍾一向以其准時而聞名。二戰中納粹德國對倫敦的狂轟濫炸也未能將它摧毀。不過,畢竟是有著一百多歲的「高齡」,它也出過一些小問題。例如1962年元旦,一場大雪就讓它的零點鍾聲比正常時間晚了10分鍾。
"倫敦眼"是倫敦最吸引的觀光點,座落在倫敦泰晤士河畔的世界最大摩天輪"倫敦眼"將會永久成為倫敦的地標。
高135米的"倫敦眼"是為了慶祝公元2000年而興建的,原定獲准運作5年,但是"倫敦眼"的擁有者希望讓它繼續運作下去。
擁有"倫敦眼"部分權益的英國航空公司說,倫敦地方當局批准讓它成為永久地標。這項決定還需要等待倫敦市長利文斯通和英國政府的批准。自2000年3月開放之後,已經有超過850萬人次乘坐"倫敦眼"升上半空,鳥瞰倫敦。"倫敦眼"也是英國最受歡迎的付費觀光點。英航說,這個1500噸重的建築可以維持至少50年。
不過,"倫敦眼"是世上最大摩天輪這項榮譽將維持不了多久。美國消閑城市拉斯維加斯和中國的經貿中心上海已經計劃興建更巨型的觀光摩天輪。
它被譽為數學上的奇跡;工程師透露,建造這座摩天輪所需的電腦計算能力,超過世界上最大、最復雜的建築。
"倫敦之眼"重一千六百噸,橫躺在浮於河面的一個平台上建造,原本預定九月初立正就位,並於明年一月開放大眾搭乘。直到現在接近完工階段,負責建造的工程師才有信心揭露,他們在設計建造時比原先估計多做了幾百萬次的計算,以確保其安全性。
摩天輪在建造過程中出現多次障礙,使批評者稱其為"不幸之輪"。首先是高度比原先預定的減低了四十五英尺,以減少興建時間;最近各種技術問題與安全上的隱憂,使得直立的工作被迫順延。
然而,這些問題與設計及建造上的成就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樣一個史上最大技術最艱難的摩天輪,竟然在十六個月內就完成了設計與興建工作。
設計經理湯姆森說:"任何這么龐大的東西都會受到風力與溫度的影響,更何況它還要旋轉,使得金屬疲勞的問題也要列入考量。當這些因素隨著摩天輪的長度寬度而持續改變,產生了你無法想像的史上最復雜建築問題。"
"倫敦之眼"的構想可回溯至一九九三年星期泰晤士報所舉辦的一場競賽,該報要求參加者提出慶祝千禧年最具野心的計畫,兩名建築師異想天開的率先提議建造全球最大的摩天輪。這項計畫激發了英國航空公司董事長艾林的想像力,決定出資使其付諸實現。
對摩天輪的設計者而言,除了體積,最美妙的是這個龐然大物竟可以穩固的矗立在泰晤士河河面上。兩支從陸地延伸過來的支架,將承擔摩天輪大部分的重量,另外加上六條巨型鋼索防止其倒塌;這些支架與鋼索的地樁將打入地底一百八十英尺的深處,確保安全無虞。
這類建築物理論上會受到一些潛在的破壞性力量影響,例如摩天輪可能滿載八百名遊客卻突然遭遇強風,這些變數都要列入計算並加以補強防範。在一般靜止的建築物中,這類的計畫已經極其復雜,再加上摩天輪會周而復始的旋轉,使得計算上的困難度真是前所未聞。
⑷ 倫敦城巿歷史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16世紀後,隨著大英帝國的快速崛起,倫敦的規模也高速擴大。
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倫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來自世界各地,一座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大熔爐城市,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是全球化的典範
⑸ 倫敦的歷史
1949年的皮卡迪里廣場
倫敦作為一個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已經有差不多兩千年的歷史。倫敦最早的起源在歷史上並沒有確切記載。不少人認為倫敦是羅馬人建立的。不過,考古研究顯示,在羅馬人到這個地方之前,這里已經有人類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動的痕跡。 至公元一世紀,羅馬人在皇帝克勞狄(Claudius)的領導下正式在公元43年征服了這個後來成為英國的地方。他們在泰晤士河畔建築了一個聚居點,取名為「倫底紐姆」(Londinium)。後來,羅馬人在此修築城牆,並且在城牆包圍的地區逐步建立一個具規模的城市。 雖然Londinium看來像是拉丁文的名字,但有學者認為,此字源於本來在這個地方生活的凱爾特人(Celts)所用的語言,意思可能是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經的地方。 倫敦誕生(公元50年) 在《羅馬書》中有關倫敦的記載是從公元50年,倫敦(London)這一名字是來自凱爾特語的Londinium。凱爾特人在公元43年入侵英國,之後他們修建了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梁,此後他們發現這里有利的地理位置又修建了一座港口。公元50年前後,羅馬商人又在橋邊興建了一個城鎮,倫敦由此而誕生。 公元61年,布迪卡女王(Boudicca)帶領民眾反抗羅馬人的統治,她所領導的軍隊進軍到倫敦。倫敦在戰火中被毀,戰亂後倫敦又被布迪卡女王重建。城中的富人們用石頭和磚瓦來建造房屋,而大多數的窮人們只能住木屋。 榮辱興衰(公元2世紀) 2世紀後葉,在倫敦修建了6米高的環倫敦石城牆,此時的倫敦人口已經增長到英國當時最大的城鎮。公元407年,隨著最後一批羅馬軍隊撤離了英國,倫敦城鎮也開始衰落。大批居民離城而走,住在城牆內的居民也僅剩少數的漁民和農民。倫敦也失去了城市的功能。但不久倫敦就又重新發展起來,在倫敦文特哥登的城牆外科出現了一座新城。新城不大,人口也僅有10,000人左右。 597名來自羅馬的修道士來到倫敦,他們是從撒克遜人轉教的基督教徒。604年,一名主教被派往倫敦。640年倫敦開始鑄造銀幣。 842年和851年,丹麥人兩次入侵英國,搶劫和燒毀了大多數的城鎮。侵略軍佔領了包括倫敦在內英國北部和東部領土。 收復倫敦(公元886年) 878年,丹麥人被阿爾弗烈德大帝所擊敗,英國的國土被分為兩部分,丹麥人拿走了英格蘭的東部領土,包括倫敦。而阿爾弗烈德大帝則保持住了南部和西部地區的土地。通過和平談判,阿爾弗烈德大帝於886年重新收復倫敦,他重新修整了破敗的舊羅馬城的城牆。為了得到保護,居住在羅馬城以外的倫敦人在阿爾弗烈德大帝統治時期又從新搬回到城裡來居住。994年,倫敦人擊退了丹麥人並迫使他們撤離此地。 爭奪之地(11世紀) 繼盎格魯撒克遜人之後,在英國歷史上留下深深印記的是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人(Normans)。他們的領袖威廉聲稱因血緣關系有權繼承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帝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的王位而大舉發動進攻。公元1066年,威廉軍事行動成功,成為英格蘭的君主威廉一世,號稱「征服者威廉」。 雖然此時英格蘭的首都設於倫敦西南部的溫徹斯特(Winchester),但是威廉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在倫敦東部修築了堅固的倫敦塔以防禦反抗者的進犯,這也作為宣示自己權威的一種手段。 在諾曼人的統治下,倫敦終於在公元12世紀成為了英格蘭的首都。 中古時代(12世紀) 學者一般認為,在諾曼人的統治開始之後,英國步入了所謂的「中古時代」。 這段時期的特點包括王權逐步的鞏固,以及基督教會的權力的擴大。倫敦也在這個時候逐漸發展,演變成為現在的兩個城合組為一個倫敦市的模式。在東面,在古羅馬人的古倫敦城的基礎上建立起倫敦市(City of London)。這個地方後來發展成為現在的倫敦金融城。在西面,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成為了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 在這個時期,王室陸續在倫敦建築王宮,而教會也修建了不少教堂和修道院。倫敦市方面,其市長的權力也越來越穩固,商業發展迅速。 倫敦不少著名建築物的前身就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的,其中包括著名的倫敦橋(London Bridge)。它是在公元1176年開始建築,到1209年完工,其後屢經拆建。 王宮方面,著名的宮就是修築在這個時期。後來由於大火,王宮大部分建築被毀。現在的英國議會就是建築在威斯敏斯特宮的遺址上的。古代的王宮只餘下現在仍可見到的威斯敏斯特大堂(Westminster Hall)以及在議會大樓對面,王宮旁邊的珠寶塔(Jewel Tower)。 教會在這個時候的發展也留下了足跡。在這個時代興建的著名教堂計有前身為修道院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聖巴塞洛繆(Great St Bartholomew)等。此外,不少修道院也在這個時期建築起來,其中著名的例子是加圖先修會(Carthusian Order)的切特豪斯修院(Charterhouse)。 天災人禍(14-17世紀上半葉) 倫敦在第14到17世紀之間和歐洲大陸一樣的受到瘟疫之侵襲。致命的黑死病瘟疫大流行讓倫敦的人口急劇減少。據估計,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存活。 1642年,英國議會黨人與保皇黨人之間的戰爭開始。1643年保皇黨人試圖攻佔倫敦,但雙方的軍隊在聖保羅大教堂以西10公里處相遇,議會黨人的軍隊的戰鬥力要強於對方,所以保皇黨人的軍隊被擊退。 1666年,倫敦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場大火——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大約13,200座房屋被大火所毀,其中就包括了聖保羅大教堂。大約80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國王命令海軍幫助城市中露宿的災民搭建帳篷,為防止此類情況的再發生,國王下令所有今後在倫敦建造的房屋一律使用石頭和磚瓦為建築材料,而不再使用木材。這次據稱是人為錯誤造成的大火幾乎燒掉倫敦全部建築,但是都市建設卻因此有機會重新開始。 再度復興(17世紀下半葉-19世紀) 17世紀下半葉,一些時尚設計風格的房屋開始在倫敦的布魯斯伯里區(Bloomsbury)和去往騎士橋的路上興建,在這些區域內百年中還興建了幾家醫院:包括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1720年)、蓋伊(Guys,1724年)、聖喬治(St. Georges,1733年)、倫敦(London,1740年)和米德爾塞克斯郡(Middlesex,1745年)。 倫敦在第18和19世紀急速發展,隨著工業革命和商業繁榮,倫敦的人口也不斷增加。1834年,國會大廈被大火燒毀,後又重新興建。新建的國會大廈還包括一個大鍾,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大本鍾」(Big Ben)。從1859-1875年因霍亂的爆發而使得下水道系統的誕生。從此以後,因傳染性疾病而死亡的病死率大為降低。 19世紀,倫敦有一批新的博物館建成,包括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1852年)、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1857年)和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1881年)。新蘇格蘭場(New Scotland Yard)則建造於1891年。 大英帝國的發展為英國帶來了龐大的商機。為了方便產品的輸出,以及所需的原料和外來產品的入口,倫敦東部陸續修建了多個大型的船塢。航運業的發展非常蓬勃。 到了20世紀初,倫敦人口已經有660萬,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而今天的倫敦仍然是歐洲的最大都市。 大戰破壞(20世紀上半葉) 在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給倫敦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受到的破壞仍然有部分可以在今天看到。 1940年代初,納粹德國空軍飛機對包括倫敦在內的英國城市進行了密集轟炸,造成了財產和人命方面的嚴重損失。 就倫敦而言,該市東部地區受破壞最為嚴重,部分原因是因為當地為船塢區,是倫敦其中一條物資供應線的開端。不少在倫敦居住的人被迫疏散到英國其他地方。 在德國空軍的轟炸下,估計有大約3萬5千名倫敦市民喪生,大約5萬人受重傷,受損或被摧毀的建築物數以萬計,其中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倫敦金融城內的多家教堂。 雖然在大戰之後修復工作不斷進行,但是,到今日仍然可以看到不少戰爭破壞留下的痕跡。即便如此,不少新的建築物也在廢墟之中興建起來。款式新穎的建築夾雜在古舊的房屋之中,也為倫敦的市容增添了一些有趣的地方。 強盛發展(20世紀下半葉-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4年,由於倫敦人口的急劇膨脹,權威人士提議並計劃在距離倫敦城20-30英里的周邊地區地方建立衛星城並吸引熟練工人從倫敦來到衛星城工作,從而減輕倫敦城市人口過多的壓力。 20世紀50年代開始,倫敦進入繁榮時代,汽車和飛機製造業發展的很快。碼頭也非常繁忙,從業人員已經達到30,000人。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因大英帝國的逐漸瓦解而受到影響。 盡管從1945年以來移民到倫敦的外來人口已經明顯地減少,但在20世紀後幾年中人口又在迅速地增長。
⑹ 倫敦有多少年的歷史
差不多2000
公元50年(羅馬帝國)。當時倫敦被稱為倫底紐姆(Londinium)。1801年倫敦成為世界最大都市
⑺ 倫敦的歷史 誰有這方面的資料
倫敦的歷史:
倫敦作為一個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已經有差不多兩千年的歷史。倫敦最早的起源在歷史上並沒有確切記載,不少人認為倫敦是羅馬人建立的。
不過,考古研究顯示,在羅馬人到來之前,倫敦就已經有人類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動的痕跡。
至公元一世紀,羅馬人在皇帝克勞狄的領導下正式在公元43年征服了該後來成為英國的地方。他們在泰晤士河畔建築了一個聚居點,取名為倫底紐姆。
後來,羅馬人在此修築城牆,並且在城牆包圍的地區逐步建立一個具規模的城市。雖然Londinium看來像是拉丁文的名字。
但有學者認為,此字源於本來在該地生活的凱爾特人所用的語言,意思可能是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經的地方。
(7)倫敦歷史擴展閱讀:
倫敦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是英國王室、政府、議會以及各政黨總部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宮是英國議會上、下兩院的活動場所,故又稱為議會大廳。
議會廣場南邊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1065年建成後一直是英國國王或女王加冕及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地方。
白金漢宮是英國王宮,坐落在西倫敦的中心區域,東接聖詹姆斯公園,西接海德公園,是英國王室成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英國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
白廳是英國政府機關所在地,首相辦公室、樞密院、內政部、外交部、財政部、國防部等主要政府機構都設在該地。白廳的核心是設在唐寧街10號的首相府,它是英國歷代首相的官邸。
倫敦不僅是英國的政治中心,還是許多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國際海事組織、國際合作社聯盟、國際筆會、國際婦女同盟、社會黨國際、大赦國際等。
⑻ 倫敦有幾百年的歷史
倫敦誕生(公元50年) 在《羅馬書》中有關倫敦的記載是從公元50年,倫敦(London)這一名字是來自凱爾特語的Londinium。凱爾特人在公元43年入侵英國,之後他們修建了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梁,此後他們發現這里有利的地理位置又修建了一座港口。公元50年前後,羅馬商人又在橋邊興建了一個城鎮,倫敦由此而誕生
今年2011年,所以已有1961年
⑼ 倫敦的歷史沿革
倫敦作為一個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已經有差不多兩千年的歷史。倫敦最早的起源在歷史上並沒有確切記載。不少人認為倫敦是羅馬人建立的。不過,考古研究顯示,在羅馬人到這個地方之前,這里已經有人類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動的痕跡。
至公元一世紀,羅馬人在皇帝克勞狄(Claudius)的領導下正式在公元43年征服了這個後來成為英國的地方。他們在泰晤士河畔建築了一個聚居點,取名為「倫底紐姆」(Londinium)。後來,羅馬人在此修築城牆,並且在城牆包圍的地區逐步建立一個具規模的城市。
雖然Londinium看來像是拉丁文的名字,但有學者認為,此字源於本來在這個地方生活的凱爾特人(Celts)所用的語言,意思可能是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經的地方。 在《羅馬書》中有關倫敦的記載是從公元50年,倫敦(London)這一名字是來自凱爾特語的Londinium。凱爾特人在公元43年入侵英國,之後他們修建了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梁,此後他們發現這里有利的地理位置又修建了一座港口。公元50年前後,羅馬商人又在橋邊興建了一個城鎮,倫敦由此而誕生。
公元61年,布迪卡女王(Boudicca)帶領民眾反抗羅馬人的統治,她所領導的軍隊進軍到倫敦。倫敦在戰火中被毀,戰亂後倫敦又被布迪卡女王重建。城中的富人們用石頭和磚瓦來建造房屋,而大多數的窮人們只能住木屋。 2世紀後葉,在倫敦修建了6米高的環倫敦石城牆,此時的倫敦人口已經增長到英國當時最大的城鎮。公元407年,隨著最後一批羅馬軍隊撤離了英國,倫敦城鎮也開始衰落。大批居民離城而走,住在城牆內的居民也僅剩少數的漁民和農民。倫敦也失去了城市的功能。但不久倫敦就又重新發展起來,在倫敦文特哥登的城牆外科出現了一座新城。新城不大,人口也僅有10,000人左右。
597名來自羅馬的修道士來到倫敦,他們是從撒克遜人轉教的基督教徒。604年,一名主教被派往倫敦。640年倫敦開始鑄造銀幣。
842年和851年,丹麥人兩次入侵英國,搶劫和燒毀了大多數的城鎮。侵略軍佔領了包括倫敦在內英國北部和東部領土。 繼盎格魯撒克遜人之後,在英國歷史上留下深深印記的是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人(Normans)。他們的領袖威廉聲稱因血緣關系有權繼承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帝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的王位而大舉發動進攻。公元1066年,威廉軍事行動成功,成為英格蘭的君主威廉一世,號稱「征服者威廉」。
雖然此時英格蘭的首都設於倫敦西南部的溫徹斯特(Winchester),但是威廉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在倫敦東部修築了堅固的倫敦塔以防禦反抗者的進犯,這也作為宣示自己權威的一種手段。
在諾曼人的統治下,倫敦終於在公元12世紀成為了英格蘭的首都。 學者一般認為,在諾曼人的統治開始之後,英國步入了所謂的「中古時代」。
這段時期的特點包括王權逐步的鞏固,以及基督教會的權力的擴大。倫敦也在這個時候逐漸發展,演變成為兩個城合組為一個倫敦市的模式。在東面,在古羅馬人的古倫敦城的基礎上建立起倫敦市(City of London)。這個地方後來發展成為倫敦金融城。在西面,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成為了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
在這個時期,王室陸續在倫敦建築王宮,而教會也修建了不少教堂和修道院。倫敦市方面,其市長的權力也越來越穩固,商業發展迅速。
倫敦不少著名建築物的前身就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的,其中包括著名的倫敦橋(London Bridge)。它是在公元1176年開始建築,到1209年完工,其後屢經拆建。
王宮方面,著名的宮就是修築在這個時期。後來由於大火,王宮大部分建築被毀。英國議會就是建築在威斯敏斯特宮的遺址上的。古代的王宮只餘下仍可見到的威斯敏斯特大堂(Westminster Hall)以及在議會大樓對面,王宮旁邊的珠寶塔(Jewel Tower)。
教會在這個時候的發展也留下了足跡。在這個時代興建的著名教堂計有前身為修道院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聖巴塞洛繆(Great St Bartholomew)等。此外,不少修道院也在這個時期建築起來,其中著名的例子是加圖先修會(Carthusian Order)的切特豪斯修院(Charterhouse)。 倫敦在第14到17世紀之間和歐洲大陸一樣的受到瘟疫之侵襲。致命的黑死病瘟疫大流行讓倫敦的人口急劇減少。據估計,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存活。
1642年,英國議會黨人與保皇黨人之間的戰爭開始。1643年保皇黨人試圖攻佔倫敦,但雙方的軍隊在聖保羅大教堂以西10公里處相遇,議會黨人的軍隊的戰鬥力要強於對方,所以保皇黨人的軍隊被擊退。
1666年,倫敦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場大火——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大約13,200座房屋被大火所毀,其中就包括了聖保羅大教堂。大約80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國王命令海軍幫助城市中露宿的災民搭建帳篷,為防止此類情況的再發生,國王下令所有今後在倫敦建造的房屋一律使用石頭和磚瓦為建築材料,而不再使用木材。這次據稱是人為錯誤造成的大火幾乎燒掉倫敦全部建築,但是都市建設卻因此有機會重新開始。 17世紀下半葉,一些時尚設計風格的房屋開始在倫敦的布魯斯伯里區(Bloomsbury)和去往騎士橋的路上興建,在這些區域內百年中還興建了幾家醫院:包括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1720年)、蓋伊(Guys,1724年)、聖喬治(St. Georges,1733年)、倫敦(London,1740年)和米德爾塞克斯郡(Middlesex,1745年)。
倫敦在第18和19世紀急速發展,隨著工業革命和商業繁榮,倫敦的人口也不斷增加。1834年,國會大廈被大火燒毀,後又重新興建。新建的國會大廈還包括一個大鍾,就是我們所稱的「大本鍾」(Big Ben)。從1859-1875年因霍亂的爆發而使得下水道系統的誕生。從此以後,因傳染性疾病而死亡的病死率大為降低。
19世紀,倫敦有一批新的博物館建成,包括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1852年)、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1857年)和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1881年)。新蘇格蘭場(New Scotland Yard)則建造於1891年。
大英帝國的發展為英國帶來了龐大的商機。為了方便產品的輸出,以及所需的原料和外來產品的入口,倫敦東部陸續修建了多個大型的船塢。航運業的發展非常蓬勃。
到了20世紀初,倫敦人口已經有660萬,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而今天的倫敦仍然是歐洲的最大都市。 在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給倫敦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受到的破壞仍然有部分可以在今天看到。
1940年代初,納粹德國空軍飛機對包括倫敦在內的英國城市進行了密集轟炸,造成了財產和人命方面的嚴重損失。
就倫敦而言,該市東部地區受破壞最為嚴重,部分原因是因為當地為船塢區,是倫敦其中一條物資供應線的開端。不少在倫敦居住的人被迫疏散到英國其他地方。
在德國空軍的轟炸下,估計有大約3萬5千名倫敦市民喪生,大約5萬人受重傷,受損或被摧毀的建築物數以萬計,其中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倫敦金融城內的多家教堂。
雖然在大戰之後修復工作不斷進行,但是,到今日仍然可以看到不少戰爭破壞留下的痕跡。即便如此,不少新的建築物也在廢墟之中興建起來。款式新穎的建築夾雜在古舊的房屋之中,也為倫敦的市容增添了一些有趣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4年,由於倫敦人口的急劇膨脹,權威人士提議並計劃在距離倫敦城20-30英里的周邊地區地方建立衛星城並吸引熟練工人從倫敦來到衛星城工作,從而減輕倫敦城市人口過多的壓力。
20世紀50年代開始,倫敦進入繁榮時代,汽車和飛機製造業發展的很快。碼頭也非常繁忙,從業人員已經達到30,000人。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因大英帝國的逐漸瓦解而受到影響。
盡管從1945年以來移民到倫敦的外來人口已經明顯的減少,但在20世紀後幾年中人口又在迅速的增長。
泰晤士河穿過倫敦,將城市劃分為南、北兩部分。自羅馬人定居於此後,河上逐漸建起了一座座的橋梁,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倫敦塔橋。
⑽ 倫敦這個城市有多久的歷史
倫敦作為一個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已經有差不多兩千年的歷史。倫敦最早的起源在歷史上並沒有確切記載。不少人認為倫敦是羅馬人建立的。不過,考古研究顯示,在羅馬人到這個地方之前,這里已經有人類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動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