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泉歷史
『壹』 陝西省禮泉縣縣名來源
禮泉歷史悠久,鍾靈毓秀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221)建縣,距今2218年。夏屬雍州,周稱焦獲,秦叫谷口縣(一作瓠口),西漢置谷口邑,屬左馮翊管轄,後改為谷喙縣,東漢並入池陽,南北朝時改稱寧夷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因境內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宮,故更名為醴泉縣。1964年9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醴泉縣」更名為「禮泉縣」。
『貳』 禮泉縣地下黨的歷史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經過2萬5千里長徵到達陝北,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聖地,創立陝甘寧邊區政府。1938年1月,中共西路工委書記崔廷儒派張思明回禮泉建立地下黨組織。6月,中共禮泉縣委成立,縣工委書記張思明委託王育英在縣東鄉發展黨員,建立了縣東鄉區委,王育英任區委書記。
1946年7月,陝西省西府工委書記呂劍人在赤水縣(今淳化縣)召集張思明、羅恆彩、范森等人開會,宣布成立中共禮泉縣工委,重建禮泉地下黨組織。張思明任禮泉工委書記、王育英任副書記,羅恆彩、康志學、范森、趙天琪任工委委員,後增加康志安、任登朝為工委委員。
除了他們之外還有:馬作正,禮泉烽火鎮躍馬村人,1943年在禮泉昭陵中學經地下黨員趙弘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王憲,禮泉縣木匠王人氏,四十年代,王憲在中共地下組織的介紹下,參加了地下黨,並被組織派到彬縣特委工作。配合西北野戰軍,為禮泉縣、直至咸陽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禮泉縣共和國創立者之一。
『叄』 禮泉縣的地方名人
符浩、閻綱、鄒志安、劉世讓、宋伯魯等。
1、符浩
符浩,1916年4月13日生於陝西禮泉。1937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外交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駐日本、越南等國大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官。
2016年6月1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2、閻綱
閻綱,1932年生,陝西禮泉人,1949年參加工作,1956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同年分配到中國作家協會,1986年調中央文化部。中國著名作家,「首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
編輯的報刊有:《文藝報》《人民文學》《小說選刊》《當代文學研究叢刊》《評論選刊》《文論報》《中國文化報》《中國熱點文學》。
3、鄒志安
鄒志安,陝西禮泉人,中共黨員。1966年畢業於師范學校。歷任禮泉縣小學教師、縣文化館員,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專業創作員、理事、主席團委員。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愛情心理探索》,短篇小說集《鄉情》、《哦,小公馬》,中篇小說集《心旌,為什麼飄搖》等。
憑借《哦·小公馬》和《支書下台唱大戲》連獲第7、8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一舉躍上全國文壇。
4、劉世讓
劉世讓(?—623年)。字元欽,京兆醴泉(今陝西禮泉北)人,唐初將領。初仕隋,為征仕郎。李淵軍入長安後歸唐,被授予安州道行軍總管,率軍2萬拒薛舉,為薛舉所俘。
薛仁杲被唐軍平滅後得歸,授彭州刺史。歷任陝東道行軍總管、弘農郡公、檢校並州總管等職。後受命經略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防備突厥。突厥懼其威名,使人反間。
武德六年(623年),傳其與突厥可汗通謀,將行作亂,被高祖冤殺。
5、宋伯魯
宋伯魯,(一八五四―一九三二)字芝棟,一字芝田,亦署芝鈍,陝西禮泉人。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進士,入詞林。與楊深秀合疏彈許應騤阻撓新政。
戊戌變政(一八九八)後,遄回原籍,致力詩、畫,山水專攻王時敏,頗存矩矱,用筆在著力不著力之間,憑空取神,蒼潤中更饒秀氣。
花卉具陳淳、徐渭風韻。書則參合柳公權、趙孟頫。目力至佳,年逾七十,猶能寫蠅頭小楷。卒年七十九。著海棠仙館集。《畫人軼聞》、《清畫家詩史》
『肆』 陝西禮泉縣灰堆村名來歷謝謝!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咸陽宮里的一次祝壽宴會上,僕射周青臣對秦統一六國,建立統一的封建國家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製成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統治形式以及趾高氣揚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大唱贊歌;而博士淳於越則指責青臣面諛始皇而加重其過失不是忠臣,他提出廢郡縣,立分封。認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始皇先是聽著受用,後來又不悅,他命令群臣討論孰是孰非——
丞相李斯不同意這種說法——謬其說,絀其詞,當時他說:「五代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夏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他認為淳於越所說的三代之事,根本就不用去考慮,「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他認為過去天下散亂,沒有能統一之國家,所以才會諸侯並起——「語皆道古而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私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 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李斯通過這番利害分析,而後提出了他的建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鯨為城旦。」當然他認為醫葯卜筮種樹等書籍是不用燒了,如果有人想學法令、律法,可以以官吏為師。 秦始皇大為稱是——「制曰:可」准許了李斯提出的焚書的建議——即除去秦國的歷史書籍以外,其他史書及《詩》、《書》百家語之類書籍全部燒毀,除博士官掌管的圖書和農書醫書及求神問卜之書外,各地所有一切藏書全部要交到當地官府燒毀。其時在秦帝國統治所及之處,到處都點燃了焚書之火,而焦獲在當時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如此高的灰堆台著實令人吃驚,這得多少竹簡木牘才能燒出如此多得灰燼呢?或許正如告訴我路徑的老者所言:真是咸陽焚書的灰燼被大風颳了過來,或許是在本來就很高的高台上進行進行焚書也未可知,不管是什麼情形,都算得上是奇跡了——大自然奇跡般地為我們留下了這個灰堆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焚書」事件的見證。
『伍』 咸陽的歷史和傳說
咸陽,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咸陽身處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咸陽的的歷史和傳說詳細如下:
1.咸陽名稱的由來故事。
關於咸陽名稱的由來,一種說法是:古代有:水之北為「陽」,山之南為「陽」,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字意為「皆」、「都是」等。
另外,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鞅在此置 「咸亨」、「陽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2.咸陽的建制歷史:
咸陽市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前21世紀,市境西部為有邰氏封地,東南部為有扈氏管轄地,北部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殷商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國,市區在市境東南部。西周時為畢國,後改岐周,為豐、鎬二京近郊。
東周時封於秦,春秋時稱渭陽,至戰國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國都城經九次遷徙後,定都咸陽。
3.咸陽定都歷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在咸陽周邊京畿要地置內史,統轄關中各縣。秦末項羽入關,廢郡縣,恢復分封制,將秦內史和上郡一部分劃為雍、翟、塞3國,是為"三秦"的由來。
漢高祖初年,劉邦恢復被項羽焚毀的咸陽,取名新城。武帝年間,因咸陽臨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4.咸陽的現代史:
1984年,撤銷咸陽地區,咸陽市改為省轄市,高陵、周至、戶縣劃歸西安市,原寶雞地區的武功縣、楊陵區劃歸咸陽市,原縣級咸陽市改為秦都區,咸陽市轄秦都、楊陵2區及武功、興平、涇陽、三原、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旬邑、淳化11縣。
5.咸陽古跡歷史:
乾陵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旅遊區,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中國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仿唐長安城格局構築,分為宮城、皇城和外城三個部分。
『陸』 禮泉的名人都有哪些他們的事跡有哪些
呂效祖、閻景翰、曹伯庸是禮泉三位著名文化老人。他們都是關學繼承者,學養精深;都長期從教,桃李滿天下;都已過古稀之年,卻筆耕不輟,著述迭出。更重要的是,三人都籍貫禮泉縣,因為地緣關系而互相激勵,在各自領域內均取得了卓然的成就,堪稱為我省老有所為者的典範———
曹伯庸:75歲,書法家
漫步街頭,翻閱書刊,曹伯庸先生的書法常常赫然閃爍於我的眼前,那種於法度嚴謹中流露出的高潔書香和高雅的書卷氣息直沁入心脾,賞心而悅目。而在陝西師范大學家屬區,退休後的曹伯庸先生與老同學閻景翰先生比鄰而居,花園挨著花園,架上藤蔓廝纏在一起,就像在老家連畔種地一樣,一看就知道,絕對是鐵桿的鄉里鄉親。在先生古色古香的客廳里坐定,聽先生說故地往事,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先生說小時候曾去過我的老家,抬著轎請一位人稱「八爺」的白發背頭有遺老之風的風水先生,其子陳皮,小名叫「高興」,給他留下的印象很深。
剛剛出版的《宗山人》一書中有先生的簡介:「先生出身於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悉心臨摹歐陽詢《九成宮禮泉銘》,培養了熱愛書法的興趣。中年後,廣涉諸家,融會貫通。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退休後,潛心書藝研究,作品益臻爐火純青境界,書品、人品譽滿三秦。其書作曾參加全國第一、二屆及省、市多次書展,並被選送日、韓、新等國展出,有些被毛主席紀念堂、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等單位和名家收藏,還被選入《中國長安當代名家書畫精品集》、《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陝西老年名家書畫選》等多種大型書畫集。先生博學多才,於『版本目錄學』、『古籍文獻學』,文物、書畫鑒定和篆刻等研究有素。於繪畫、詩詞,偶而為之,信手拈來,亦無不饒有情趣。近年來致力於書法教育工作,深受學員歡迎。」先生家學深厚,長期接受學校系統教育,終生職業為教師,其交遊也盡是文化界的耆宿精英,故涵養深沉,蘊藉風雅,其書穩重沉著,清秀健挺。凡此經歷,精學、多識、多能,在陝西書畫界名流中恐怕也是不多見的。
劉念先先生在《真體內充 蓄素守中———曹伯庸先生書法臆說》一文中寫道:「書品基於人品,伯庸滿腹詩書的詩人氣質,反映於書作之中則氣清形和,內涵秀雅;證之於人,則虛心謙和,耿直坦率,重視友誼,淡於名利,忠信為先,急公重義,寬以待人,尤為愛護青年、常懷赤子之心,不失敦厚之旨。故其書也穩重暢適,率真溫純。這些正是其書之所以耐人觀摩之秘。」我想說,這也是晚輩如我等親聆先生教旨的真實感受:凡虛懷博學者,其德藝之風必將山高而水長。
『柒』 咸陽歷史典故知道多少
1. 咸陽曾是中國歷史上十三個朝代的都城和京畿重地,請說出是哪十三個朝代?
答: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
2. 咸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物薈萃,請問咸陽在哪一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答:1993年。
3. 秦始皇於哪一年在咸陽建都?
答:公元前221年。
4. 咸陽歷史悠久,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請問咸陽建城已多少年?
答:2354年。
5. 請問「咸陽」名城的由來是什麼?
答:因地處「九宗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
6. 據統計,歷朝文人墨客直書咸陽的詩篇多達二千餘首,請您說出其中二首?
答:A:《兵車行》(唐)杜甫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B:《草》(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C:《渭城曲》(唐)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
7. 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荊軻刺秦」、「指鹿為馬」等事件都發生在什麼地方?
答:咸陽。
8. 秦咸陽宮遺址位於今天的咸陽市的什麼地方?
答:位於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鎮一帶。
9. 秦咸陽三號宮殿遺址出土的一組壁畫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宮殿壁畫,請說出其中一幅壁畫的名稱?
答:車馬圖(駟馬圖)或儀仗圖、建築圖、麥穗圖。
10. 「江南才子北方將,咸陽原上埋皇上」,請問有什麼個皇帝埋在咸陽原上?
答:29個。
11. 漢高祖長陵陪葬墓出土的西漢兵馬俑是我國最早經科學發掘的大批量兵馬俑,請問這些兵馬俑的出土?
答:1965年,比1974年發現的兵馬俑早了9年。
12. 咸陽市渭城區的順陵是誰的陵墓?
答:武則天之母楊氏陵墓。
13. 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的「文景」是指西漢的哪兩個皇帝?
答: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
14. 「蘇武牧羊」、「飛鴻傳書」都反映的是西漢時期,出使匈奴的外交家蘇武,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故事,蘇武出使匈奴十九年,不辱使節。請問:蘇武墓在什麼地方?
答:咸陽市武功縣。
15. 「咸陽宮闕郁嵯峨,六國樓台艷綺羅。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這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寫《咸陽》的一首詩,請問這是詩人看到什麼有感而發的?
答:詩人看到被項羽焚燒的秦咸陽宮殿遺跡後有感而發。
16. 歷史上咸陽境內最早的水利工程是什麼?
答:秦代的鄭國渠。
17. 茂陵陵區內有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請說出這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稱?
答: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
18. 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是一批具有無窮藝術魅力的古代古雕藝術珍品,請說出其主題性石刻的名稱?
答:馬踏匈奴。
19. 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後長孫氏的合葬陵是什麼陵?位於咸陽市哪個縣?
答:是昭陵,位於咸陽市禮泉縣。
20. 舉世聞名的「昭陵六駿」中四駿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其餘兩駿現藏於美國的哪一所大學博物館?
答: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21. 乾陵位於咸陽市乾縣城北梁山上,請問乾陵是誰的陵墓?
答:唐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
22.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句詩出自唐代大詩人王維所作的《渭城曲》,請問詩中國的「渭城」是指什麼地方?
答:渭城,即咸陽。漢武帝時更名為渭城。
23.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描寫的是哪一位歷史人物?她葬於何處?
答:楊貴妃(楊玉環)。楊貴妃墓位於咸陽興平市馬嵬鎮西。
24. 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墓壁畫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請說出其中的一幅?
答:打馬球圖、狩獵出行圖、觀鳥捕蟬圖、禮賓圖、侍女圖等。
25. 「元老記者」、「監察之父」、「近代草聖」是對控歷史上哪一位著名人物的贊譽?他出生哪裡?
答:於右任。於右任先生出生在咸陽市三原縣。
2. 2 魅力咸陽探究
26. 三原縣境內的李靖故居,又稱東里花園,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哪位著名將領曾在此居住過?
答:楊虎城將軍。
27. 茂陵博物館珍藏的「鎏金馬」造型生動,比例勻稱,體態矯健,昂首挺胸,有一發千里之勢。它在古籍中被稱做什麼?
答:金馬或者天馬。是以西漢時大宛產的汗血馬為模特精製而成的。
28. 咸陽市彬縣大佛寺中著名的阿彌陀佛有「關中第一奇觀」之稱,請問這座坐像有多高?
答:20米。
29. 昭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園,請問昭陵陵園面積有多大?
答:陵園周長60多公里,總面積20000公頃(約合30萬畝)。
30. 三原縣城隍廟內陳列有一件石刻,明太祖朱元璋曾留下了「純正不曲,字如其人」的贊嘆,請說出它是什麼石刻?
答:岳飛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
31. 傳說中國農業始祖後稷的封地,位於咸陽市的哪個縣?
答:位於咸陽市武功縣。
32. 渭河、涇河是流經咸陽的兩條主要河流,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反映的是兩條河的交匯情況,請問這個成語是什麼?
答:涇渭分明。
33. 咸陽古生物化石非常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化石是什麼?
答:旬邑出土的黃河象和板齒犀牛化石。
34. 咸陽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民俗風情別具一格,具有特色大眾參與的民間舞蹈項目有哪些?
答:咸陽的牛拉鼓、社火。
35. 咸陽的民間工藝品名揚海外,其中有一位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請問這位藝人是誰?
答:旬邑縣的剪紙藝人庫淑蘭。
36. 咸陽風味小吃眾多,備受海內外遊客喜愛的乾州四寶是什麼?
答:鍋盔、叉酥、掛面、豆腐腦。
37. 咸陽自然景觀資源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答:張家山鄭國渠首旅遊風景區、永壽槐樹林生態旅遊區、石門山森林公園等。
38. 中國最早的彩色顯像管產自什麼地方?
答:陝西彩虹集團公司。
39. 西漢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了兩千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思想的先聲。請問這位哲學家是誰?
答:董仲舒。
40. 中西比較文學的奠基人吳宓是咸陽市哪個縣的人?
答:咸陽市涇陽縣人。
41. 著名的「關中八景」中有咸陽的哪一景?
答:咸陽古渡。
42. 咸陽是我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請說出咸陽優質蘋果的年產量是多少萬噸?
答:約200萬噸。
43. 咸陽近代出現了一位著名的秦腔劇作家,著有秦腔劇本60多個,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的人是誰?他的代表作是什麼?
答:范紫東,秦腔《三滴血》、《火焰駒》。
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位於咸陽市何處?
答:位於咸陽市涇陽縣永樂鎮。
45. 咸陽市何時被國有旅遊局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答:1998年12月。
46. 東漢年間,著名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棄筆從戎,征匈奴,出西域,建立了卓著功勛。請問,班超是哪裡人?
答:咸陽市渭城區人。
47. 咸陽的民間樂器眾多,最有代表性的是什麼?
答:旬邑嗩吶。
48. 咸陽民居較有特色,代表性的明清民居有哪些?
答:三原孟店民宅和旬邑唐家莊園。
49. 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的內容是什麼?
答:規劃同籌、交通同網、信息同享、市場同體、產業同布、科教同興、旅遊同線、環境同治。
50. 咸陽AAAA級旅遊景區(點)有哪些?
答:乾陵博物館和茂陵博物館。
『捌』 禮泉皮影的歷史淵源
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禮泉皮影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
禮泉皮影的產生年代不詳,但種種跡象表明,禮泉皮影產生的年代久遠,或是在我國皮影產生之初就已誕生。《陝西皮影珍賞》一書中記載:明清時期的灰皮製作技術以禮泉縣北屯鎮為最好。灰皮製作技術是我國皮影製作史上的一項絕技,以製作的皮子色澤好、質地好、上色好而著稱。高超的技術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不斷總結和實踐。由此可以斷定:禮泉皮影在明清以前甚或更早就已產生,只可惜此項技術現已失傳。另據《環縣道情皮影》一書記載:解放初的許多老藝人都談到自己的皮影箱子是從禮泉、涇陽一帶購買。說明在清朝時期禮泉存在大量的皮影作坊,製作的皮影不僅供貨於禮泉縣皮影藝人還遠銷外省各地。從清末到20世紀70年代禮泉皮影曾一度銷聲匿跡,進入20世紀80年代,禮泉皮影的製作空前發展起來,禮泉縣工藝美術廠鄭鳴和,不但雕刻皮影而且還進行稿樣設計。其設計的稿樣許多現在仍被采稿。禮泉縣南寨村梁思熔自學皮影雕刻,將剪紙與皮影雕刻結合起來,使人物造型更加逼真細膩、其作品遠銷英、法、日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982年他的皮影作品代表中國參加「萊比錫」藝術節。1988年隨中國經貿部在日本的東京、大阪、奈良等八大城市進行皮影巡展,受到日本友人的高度贊揚。他創作的《紅樓夢》、《白蛇轉》、《三國演義》等多次獲國家和省市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他的作品中334件被國家美術館收藏,260件被陝西省文化廳收藏。
『玖』 禮泉縣的歷史沿革
上古時,禮泉縣叫寒門,傳說為黃帝升仙之處。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縣。夏屬雍州,西周時(前11世紀—前771)名焦獲,其地理位置在京畿之內,是周王朝京城北邊的邊防重地。
秦時叫谷口縣(一作瓠口),西漢置谷口邑,屬左馮翊管轄,後改為谷喙縣,東漢並入池陽,南北朝時改稱寧夷縣。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因境內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宮,故更名為醴泉縣。
唐初廢,貞觀十年(636)復置醴泉縣。明代(1368—1644),醴泉縣在明初屬乾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一月改屬西安府。
清代,醴泉縣歸屬彬縣分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後,1950年5月改屬咸陽專區,1953年1月改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改由省轄。1958年12月將醴泉縣撤銷,並入乾縣。1961年9月復設醴泉縣。
歸屬雖幾經變更,但縣名一直沿用。直到1964年9月,才改「醴」為「禮」,即為禮泉縣。
1984年3月,改咸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為咸陽市,實行市管縣,禮泉縣仍屬咸陽市管轄。
『拾』 禮泉縣葯王洞鄉鋪上村的歷史
隴縣葯王洞道院
道教宮觀。在陝西省隴縣城北約二公里處的北坡村後。始建於唐代,初名穀神觀;元代馬丹陽曾隱居於此,修道傳教,行醫治病,影響頗大,故而時人改稱丹陽洞;清代乾隆、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繕與擴建;民國二十一年(1932),楊虎城將軍來隴縣視察,曾游覽此道院,後助資維修並擴建道院部分殿宇。解放後道院多次得到政府的撥款維修。現存主要的建築及景觀有玉皇殿、葯王殿、純陽閣、斗姥洞、土地洞、丘祖洞、丹陽洞等,依山傍水,遞次而上,蒼柏蔥蘢,翠竹嫩綠,洞宇錯落,殿堂輝煌,環境雅緻,風景宜人。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為道院傳統的廟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