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碳
微生物量碳(MBC) 是土壤中易於利用的養分庫及有機物分解和N 礦化的動力,與土壤回中的答C、N、P、S 等養分循環密切相關,其變化可反映土壤耕作制度和土壤肥力的變化以及土壤的污染程度。氯仿熏蒸過土壤後,土壤微生物細胞破裂後永恆硫酸鉀浸提出的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徵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
『貳』 生物碳中的什麼可為微生物的生理過程提供原料
生境中的碳循環
生境中的碳循環是生物圈總循環的基礎,異養的大生物和微生物都參與循環,但微生物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在好氧條件下,大生物和微生物都能分解簡單的有機物和生物多聚物(澱粉,果膠,蛋白質等),但微生物是唯一在厭氧條件下進行有機物分解的。微生物能使非常豐富的生物多聚物得到分解,腐殖質、蠟和許多人造化合物只有微生物才能分解。
碳的循環轉化中除了最重要的CO2外,還有CO、烴類物質等。藻類能產生少量的CO並釋放到大氣中,而一些異養和自養的微生物能固定CO作為碳源(如氧化碳細菌)。烴類物質(如甲烷)可由微生物活動產生,也可被甲烷氧化細菌所利用(圖ll—1)。大氣CO2濃度的持續提高引起的「溫室效應」是一個全球性環境問題。
『叄』 微生物在碳循環中能起哪些特殊作用
生境中的碳循環是生物圈總循環的基礎,異養的大生物和微生物都參與循環,但微生物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在好氧條件下,大生物和微生物都能分解簡單的有機物和生物多聚物(澱粉,果膠,蛋白質等),但微生物是唯一在厭氧條件下進行有機物分解的。微生物能使非常豐富的生物多聚物得到分解,腐殖質、蠟和許多人造化合物只有微生物才能分解。
碳的循環轉化中除了最重要的CO2外,還有CO、烴類物質等。藻類能產生少量的CO並釋放到大氣中,而一些異養和自養的微生物能固定CO作為碳源(如氧化碳細菌)。烴類物質(如甲烷)可由微生物活動產生,也可被甲烷氧化細菌所利用。大氣CO2濃度的持續提高引起的「溫室效應」是一個全球性環境問題。
『肆』 土壤有機碳與土壤微生物量碳有什麼區別嗎
土壤有機碳與土壤微生物量碳有什麼區別
土壤微生物碳屬於土壤有機碳嗎那是從屬關系
土地利用變化是僅次於化石燃料燃燒引起大氣CO2濃度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對全球碳循環以及氣候變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崇明島位於長江入海口,是全球最大的沉積島,其土壤發育時間短,本底較為均一,碳循環的差異主要是由人類不同的利用方式所引起。
有機質其實就是有機物,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碳組成,但是不同有機質的含碳量是不同的,轉換系數為1.724,該值是大部分有機質與有機碳轉化的一個平均值。通常我們實驗測得的是有機碳,然後乘以1.724就是有機質羅。
『伍』 土壤微生物量碳是什麼意思
氯仿熏蒸過土壤後,土壤微生物細胞破裂後永恆硫酸鉀浸提出的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徵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
『陸』 概述微生物在碳循環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碳循環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能加快碳循環的速度,有利於碳循環的快速進行,,,能將動植物遺體分解,並轉化成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或者轉化成碳酸鹽釋放到土壤中被植物利用。
『柒』 微生物碳氮比
因為N在細菌體內主要是合成細胞所需要的物質,如蛋白質核酸等,C主要是作為能量物質,時刻要消耗,
『捌』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是什麼意思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是什麼意思
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的總稱。其個體微小,一般以微米或毫微米來計算,通常1克土壤中有幾億到幾百億個,其種類和數量隨成土環境及其土層深度的不同而變化。它們在土壤中進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過程,促進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和養分的轉化。
微生物量碳(MBC) 是土壤中易於利用的養分庫及有機物分解和N 礦化的動力,與土壤中的C、N、P、S 等養分循環密切相關,其變化可反映土壤耕作制度和土壤肥力的變化以及土壤的污染程度。氯仿熏蒸過土壤後,土壤微生物細胞破裂後永恆硫酸鉀浸提出的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徵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
『玖』 土壤有機碳和微生物量碳之間有什麼換算關系嗎
微生抄物熵(微生物碳和土壤有機碳的比值)是評價土壤有機碳動態和質量的有效指標. 土壤有機碳儀測定土壤有機碳;土壤可溶性有機碳用溶液浸提的有機碳量表示;微生物生物量碳用氯仿熏蒸浸提方法測定,其計算公式為: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有機碳(熏蒸土壤-未熏蒸土壤)/0.38;微生物熵=微生物碳/土壤有機碳
『拾』 總有機碳(TOC)和微生物濃度對應關系
葯典法規與TOC分析技術
回溯至世紀80年代末,TOC分析作為一種在線水質監控技術已經在半導體超純水制備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在當時的制葯用水質量控制領域,廣大制葯用水質量控制工作者才剛剛開始意識到大部分檢測技術手段早已落後不堪,甚至有一部分沿用20世紀50年代的方法,這些實驗室分析測試方法不僅工作強度大、結果穩定性差,而且極易受到取樣容器、取樣過程、周圍環境、樣品等待和人為操作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制葯法定檢測項目以及檢測方法已不能滿足飛速發展的制葯用水制備技術以及質量控制的需求。因此,從1989年開始,美國葯典(USP)和美國葯品研究和製造商協會(PhRMA)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考慮採用總有機碳TOC和電導率檢測方法替代原來的制葯用水濕法化學檢測方法。在當時的制葯用水設備製造領域,TOC和電導率分析儀器已經開始被制葯用水設備製造商用於水純化設備性能的監控。
USP經過近8年的激烈討論與漫長的實踐論證過程,於1996年11月在USP 23的增補條款第五條中官方公布:TOC分析技術可以用於純化水和注射用水中有機雜質的監測和控制,對於純化水和注射用水中的有機物監測,TOC檢測和總不穩定性氧化物檢測二者可以任選其一。隨著1998年5月USP<643>總有機碳檢測章節的公布實施,TOC檢測成為USP用於制葯用水(含純化水和注射用水)質量控制的強制檢測項,同時取消總不穩定性氧化物檢測。
伴隨著USP發起的全球葯典法規「一致化」倡議,歐洲葯典EP和中國葯典也分別在2000年和2010年針對制葯行業純化水和注射用水提出了TOC的檢測要求,同時,這些葯典法規也詳細規定了純化水和注射用水TOC檢測的檢測極限值以及對TOC分析儀器的最低要求。對於制葯用水質量控制,日本葯典JP也於2007年在USP制葯用水專家委員會的幫助下完成了制葯用水質量控制改革,JP在其《制葯用水綜述》章節中規定,參照USP <643> 總有機碳檢測章節規定的TOC檢測方法,對制葯用水進行TOC檢測,同時JP推薦對於純化水和注射用水的TOC檢測採用更低的TOC檢測極限值:在線TOC測量的極限值為300 ppbC,離線TOC測量的極限值為400 ppbC。各國最新版葯典對制葯用水的TOC檢測要求見表1。
各國最新版葯典對制葯用水的TOC檢測要求
TOC和微生物檢測
制葯用水的TOC檢測項目用於檢測制葯用水中有機物的含量,而有機物含量與微生物污染水平息息相關,微生物污染可能會導致數以百萬美元計的產品損失,因此微生物檢測項是現代制葯行業中最普遍、要求最為嚴格的檢測項目之一。由於有機物和微生物之間的關系如此密切,人們很自然聯想到如下這些問題:對於注射用水質量控制,TOC檢測是否可以代替微生物檢測?TOC和微生物含量之間是否有固定的對應關系?500ppbC的TOC檢測極限值所對應的微生物活性水平是多少?
我們對於水中的微生物進行如下假設:水中的微生物密度為1 g/cm3,微生物的平均含碳量為10%,微生物為球形微生物並且半徑為5 μm。那麼:
微生物體積 = (4/3)πr3 = 5.2 × 10-10 cm3,
微生物中的含碳量 = 微生物體積×微生物密度×微生物的平均含碳量 = 5.2×10-11 g C,
1 ppbC TOC = 10 × 10-9 g C/ml,
1 ppbC TOC中的微生物數量 = 10 × 10-9 g C/ml ÷5.2×10-11 g C ≈ 19 /ml,
500 ppbC TOC中的微生物數量 ≈ 10000 /ml。
如果我們進行另外一種假設:水中的微生物密度為1g/cm3,微生物的平均含碳量為10%,微生物為球形微生物並且半徑為0.5 μm。那麼:
微生物體積 = (4/3)πr3 = 5.2 × 10-13 cm3
微生物中的含碳量 = 微生物體積X微生物密度X微生物的平均含碳量 = 5.2×10-14 g C
1 ppbC TOC = 10 × 10-9 g C/ml
1 ppbC TOC中的微生物數量 = 10 × 10-9 g C/ml÷5.2×10-11 g C ≈ 19000 /ml
500 ppbC TOC中的微生物數量 ≈ 10000000 /ml
通過上面兩個簡單的理想計算模型,我們很容易發現500 ppbC 的TOC濃度對於不同的微生物種類、微生物大小則意味著不同的微生物含量,因此TOC濃度檢測不能替代微生物檢測。另外,TOC和微生物之間也不存在某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