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地理論文1000字

地理論文1000字

發布時間: 2021-07-30 20:05:27

Ⅰ 有關地理的論文1000字!!!!!!!!快

中國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一個疆土遼闊的國家,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世界第三。中國陸地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北至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跨緯度近50度,相距5500千米;從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處到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跨經度60多度,相距5000千米。與俄羅斯、朝鮮、印度等14個國家接壤,與韓國、日本等6個國家隔海相望。
中國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世界最大洋太平洋,其中渤海為我國內海,從鴨綠江口到北侖河口,有18000千米長的大陸海岸線。擁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6000多個大小島嶼。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基本地形齊全,山區面積廣大。有「四大盆地」、「 四大高原」和「三大平原」。
中國以秦嶺-淮河作為南北的分界線。南方北方夏季普遍高溫,但冬季溫差很大。根據積溫差別,我國從南到北分屬熱帶、亞熱帶、溫帶和亞寒帶幾個溫度帶,南部、東部數季風氣候區,受海洋影響較大;西北屬非季風氣候,受海洋影響小。降水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中國河流眾多,長江為我國第一長河,長6300km,同時也是世界第三長河,長江流域廣闊,水量豐富。黃河為我國第二長河,是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還有淮河、黑龍江、雅魯藏布江等重要的大江大河。
中國人口總數已經超過13億,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國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東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較大;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鎮人口比重小。因為我國人口數量過大,增長過快,素質偏低,我國已把「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作為基本國策。
全國共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壯族為人口最多少數民族。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區。各少數民族都有獨具特色的風俗和習慣。
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經濟也比較落後。但是經過改革開放的這30年的奮起直追,我國工業發展迅速,經濟增長迅猛。全國地區生產總值已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大家也看到,我們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由於一味的注重經濟的發展,忽視環境保護。現在出現了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各種各樣的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等各種各樣的生態破壞以及各種資源消耗嚴重的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局面。
我們應該反思,我們應該深思,我們應該思考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還是繼續著「涸澤而漁、殺雞取卵」之道?其實,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並不困難,只要我們防治污染、搞好生態建設、節約能源資源,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堅信,我們會迎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那一天!

Ⅱ 初一地理歷史小論文1000字

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Ⅲ 求一篇地理論文,高中,1000字左右

前言:水文地質資源勘察的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利用專業科學技術尋找追資源,從而達到滿足人們生活、工作需求的目的。而在實際的水文地質資源勘察工作中,經常會需要很多問題,因此就需要工作人員根據自身專業知識去解決,並為後續開展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水文地質資源勘察工作其實是屬於工程地質探查類的技術工作,如果完善勘察工作的技術操作,能夠有效的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水文地質勘察的工作質量。所以說,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應當將技術原理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才能從根本上確保水文地質資源勘察的順利進行。
一、水文地質資源勘察的工作內容與類型
水文地質資源勘察的工作內容主要體現在:地球的物理探測、水文地質的測繪、水文地質實驗、水文地質資源鑽探、地下水資源的監測。而其中的物理檢測就是通過探測地表物質,並且根據得到的數據尋找鑽空位置以及實驗地點[1]。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淺層地震法與自然電場法。希望通過該實驗獲得有關地下水資源質量的相關數據,並且為獲取實驗結論提供精確的數據參考。在進行水文地質資源的鑽探是經常採用的鑽孔有:水文地質資源勘察孔、地質資源檢查孔、探查與採收相結合的孔以及地熱孔。而對於地下水資源的監測則是為了有利於後續的水文地質資源的實驗計算。因此為了方便後續勘察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需要在進行水文地質資源的實驗與鑽探時,提前預留出很多的鑽孔。
二、水文地質資源的勘察在工程地質勘察中的重要性
水文地質資源的勘察工作不僅是尋找水資源的重要辦法,同時與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息息相關。所以說,在水文地質的探測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於工程地質探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依據。在實際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中,並且工作范圍較廣,相關的地質研究工作難度較大,所以需要將專業知識與實際操作進行結合,然後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所以說水文地質資源勘察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在工程地質勘察的工作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體現在:
第一,水文地質資源勘察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找到地下水,解決城市水資源困難等問題,而岩體特性能夠為尋找地下水資源提供精確的依據,確保地下水資源位置的正確[2]。而工程地質勘察的工作內容則是對岩上物體的成分以及組成結構等進行綜合性的分析。所以說水文資源的勘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第二,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區域能夠直接的影響工程建築物的使用壽命。因此說明了對於水文地質資源的勘察工作對於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三、水文地質資源勘察中需要明白的相關問題
1、地下水資源的動態類型
地下水資源可以根據存儲介質的性質不同進行區分:
第一,岩類水。指的是具有較大流動范圍的,流過岩石中的某一縫隙的地下水。其中縫隙中的岩石特性能夠影響到地下水的水質。
第二,因火山活動造成的地下水。這類地下水中含有豐富的碳酸鹽。
第三,流過基性岩石縫隙的地下水。因為基性岩石形成的年代很早,所以流過的地下水的水質也較好,其中含有豐富的微量物質。想要探測出不同類型的地下水,需要通過水資源周邊的物質進行詳細的分析。
2、在進行預測工作時引起的不良地質反映
根據相關數據表明,地質作用力能夠影響到地下水的分布。所以在進行實際的水文地質資源勘查工作時,應當對地質結構進行科學、詳細的分析,從而獲得更為精確的數據。這樣一方面可以作為水資源勘察的依據,另一方面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損失。另外,不良的地質能夠引起海水的含鹽量過高、地面坍塌等問題,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
四、水文地質資源勘察工作的必要性
1、避免因地下水升
降導致的地面工程受到危害

如果出現土質稀鬆、土壤呈現沼澤化等問題,都可能會危害到地面工程。盡管不同區域的地下水位變化不同,但是都會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3]。例如,在人口分布較為密集的地區,地下水位發生變化就會對整個地區的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所以說,在進行水文地質資源勘察工作之前,應當做好探測地區周邊的地下水位升降的准備,避免危害到地上工程以及人們的生命安全。
2、避免因地下水的動水壓導致地面工程受到危害
因為地下中存在著各種作用力,這些作用力相互制約,所以在自然的狀態下地下水的動水壓的作用力是可以忽略的。但是如果受到了人為因素的干燒,就會突出地下水的動水壓力,從而導致地面工程受到威脅。這是因為受到人為操作的影響,打破了原先地下水之間的壓力平衡,使得地下水周邊的土壤結構發生了變化。所以在進行水文地質資源勘察時,還應當重視相關的保護及預防工作。
3、避免因地下水位升降導致地面物理力學的性質受到影響
地面物理的力學性質能夠直接的影響地下水的分布與形成,所以在進行水文地質資源的勘察工作時,應當詳細的分析地面物理力學性質。其中主要的工作內容包括:對岩上物質進行特性分析、確定物理力學整體性質與工程質量之間的關系。因此也可以說,地下水位能夠影響地面物理的力學性質。
結論:綜上所述,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後,在經濟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同時,科學技術也飛速的發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各個行業的發展與進步。所以為了確保水文地質資源勘察的工程質量,需要對項目中各個環節的技術數據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從而避免勘察工作中出現安全事故,影響水文地質資源的勘察結果。

望採納
謝謝

Ⅳ 地理論文 1000字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黨的第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並且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的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經驗,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不僅是建設小康社會和提高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觀需要,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由資源的有限性決定的。地球上任何一種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據有關資料顯示,地球上尚未開採的原油儲藏量已不足二萬億桶,可供人類開采時間不超過95年。節約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人需求的無限性與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生存的永恆矛盾。即使在古代社會,人口少,資源相對豐厚,但因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有限,這一矛盾仍然存在。唐朝詩人白居易說:「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殮而才乏用矣。「可見,古人就已認識到人的需求的無限性與資源有限性的矛盾。
地球只有一個,資源、環境極其寶貴。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說到底是協調人和自然、人和地球關系的問題。縱觀整個社會發展史,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不合理使用,導致了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都會報復我們。目前人類所面臨的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復雜和嚴峻。支撐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們今天肆意揮霍,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實現新形勢下資源的合理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建設友好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工作。著名環保人士梁從誡曾說:「中國有十三億人口,每個人浪費一點,拿十三億一乘,這個數字就大得驚人。同樣地,如果每個人節約一點,拿十三億一乘,這個數字就相當可觀。」我們要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破壞環境有罪的觀念,堅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每時每刻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例如:
一.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主動增強危機意識、節約意識與環保意識,從多方面努力學習,加強對環境保護及節約能源方面知識的學習,充分認識到我國資源短缺危機,了解節能環保對國家及個人的真正意義,真正樹立起節能環保意識。
二. 盡量選用高效環保節能燈,雖然前期投資偏高,但從長期發展來看,卻是既節約了投資成本,就為國家的節約用電做出了貢獻。因為第四代照明光源----新型LED綠色光源,在同等亮度下,其耗電量僅為普通白熾燈的十分之一,而壽命卻是白熾燈的50倍。
三. 垃圾應按照國家規定統一處理,注意分撿。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少垃圾都是就地焚燒,因垃圾中有很多燃燒後會產生有毒氣體的物品,如塑膠物品,燃燒時刺鼻的氣味,不但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更危害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因此,我們不但要自己做到不隨便就地焚燒垃圾,也要做到及時糾正和規勸別人的這種行為。又實現了綠色可持續的發展,引導節能環保生活新時尚等等
「節約環保你我他,造福子孫千萬家」,今天你我的努力,將是明天祖國的輝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需要人類世世代代的共同奮斗。現在是從傳統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轉變時期,因而最近幾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關鍵。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從現在做起,堅定不移地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下去。每個人都應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努力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共享白雲藍天請大家積極響應倡議,就從現在開始,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為節能環保,「多盡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Ⅳ 初一地理小論文1000字左右(不少於800字)

保護資源
資源是有限的,隨著我國工業生產快速發展,不要以為環境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珍惜資源也成了造福於人類的一大舉措。
為此國務院頒發了一些法令,規劃了我國5年到15年間的資源保護,標志著我國環境資源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已經有9部以保護和節約土地資源為主的法制管理體系,為創建我們的資源保護意識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為了保護環境資源,已建立如生態省生態示範區、「綠色學校」等各種設施。我國正在一步一步地邁向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道路上。
需要我們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
因為人類不珍惜資源,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礦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逐漸顯現出緊缺的趨勢。對於悲觀派來說,資源是有限的,消耗一部分,就減少一部分;而可再生資源的再生總量也是有限的,承受不了日益增長的需求。資源也就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限制因素,最終要使經濟增長停止下來。而樂觀派則認為,由於技術進步,可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將不斷擴大;人類工業對資源利用的效率將會提高,資源不足的局面總會改觀。雖然他們討論資源問題存在「矛盾」。但土地、淡水、森林等資源部分地區呈現出來的緊缺趨勢不容忽視。它給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的困難是不言而喻的。但總而言之,資源確實是人類生活中不可小視的一部分。
為了解決資源匱乏的危機,人類已經千方百計地從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能中尋找新的替代能源。但技術問題卻是一大障礙,並且太陽能隨晝夜、晴雨、季節的變化很大,難以成為大規模的工業能源,只能滿足家庭以及一些特殊需要;水能增長的速度跟不上能耗增長速度,並對生態、生物鏈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為此,人們正在致力於研究開發可控核聚變發電,人們對此寄於巨大希望,將它比作「人造太陽」,稱之為「21世紀的人傳給後代的紀念碑」。但需要我們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則需維護環境生態與人類生產工作和諧統一。人類的生產工作廢氣排放量大,資源的耗費也很嚴重,以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經濟繁榮。環境生態創造的環境資源的豐富必然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堅實的原動力。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就要要求我們人類生產工作與環境生態的矛盾極速消減,在全社會樹立起新的生態觀,強力推進綠色科技技術,努力推進人們形成科學、節能、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實際支持和科技保障,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平衡、和諧。讓我們一同保護好地球這個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園。

Ⅵ 急!!! 高一地理論文 1000字到1500左右

你可以現在網路上找一些相關的資料看看

Ⅶ 地理論文1000字

哥倫布發現美洲與海洋地理科學
海洋地理科學是推動航海實踐活動的主要基礎與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動實踐又反過來成為海洋地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與動力,二者互促互進.海洋地理科學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學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中.今年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10周年,在追憶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之際,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哥倫布的航海作用,對於拓展對哥倫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創新研究內容,突出時代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地理科學與哥倫布西航思想及行動的形成
對哥倫布遠航成功,多有貶詆者.如說哥倫布是個「騙子」、「一個瘋子」、「神經很不正常」、「整個一生之中心理狀態都有某種混亂」,說他的發現是「偶然的成功」等[1].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看,這些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1.遠航前的哥倫布掌握了較為深厚廣博的海洋地理學知識.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西歐人對「遠東」還不甚了解.《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東方「黃金」的描寫引起了西歐社會國王、封建貴族、僧侶以及商人日益熾熱的慾望.西歐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探險,配合尋找新航路.到哥倫布從事探險時,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進行了幾十年探險並取得成就.馬可波羅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倫布,他反復仔細閱讀,不僅精讀,還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至今還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書上有哥倫布做過的眉批.一個富庶的、遙遠的東方深深地吸引著他.
自14歲上船後,哥倫布先在波爾多菲諾,後來又在科西嘉島當少年見習水手,以後又成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帶是他的海上家園.1476年,哥倫布在一次商船海戰中,因船隻毀掉,漂渡到葡萄牙.當時,葡萄牙人正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險,旨在尋找一條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去東方的航路.他們已經發現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島嶼,同時也向北方探險航行.哥倫布在葡萄牙應募參加了去布里斯托爾、加爾維和冰島的第一次遠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間,哥倫布進一步學習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風向等知識,其中與航海有關的學科知識尤為豐富.他熟悉並會操縱多種類型的船隻,了解並會使用當時的航海儀器,掌握航海技術,研究繪制海圖.他狂熱地學習、搜集各種航海方面的資料,學會使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種語言,成為一名航海專家.正如他自己於1501年所說的那樣:「我從小置身海洋上,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堅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勵那些忠於航海事業的人在探索這個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學以及幾何算術,我能全神貫注、得心應手地畫出地球的形狀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哥倫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堅信「地圓」說,深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它的正確性及對社會實踐的作用是有其時代性和相對性的.哥倫布所處的那個時代,海洋地理科學有許多內容今天看來是錯的,但當時卻是先進的,它也指導了人們的實踐,起了應有的作用.地球是圓形的學說被公認並成為正統觀點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對於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狀,說法多樣.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和後來的柏拉圖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個圓球形概念的哲學家.他們宣稱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天體環繞它進行圓周運動.著名學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導大地球形說的基礎上,推想從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達印度.公元2世紀,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寫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綜合論》,其中認為地球是一個位於中心保持不動的球體,而天體則環繞它轉圈子.托勒密撰寫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綜合性地理學著作.書中採用經緯網,將地球分為360度,對地球的周長、各地名稱,陸地、海洋及形狀、溫差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論述[2](pp.142-148)[3](pp.175-180).當然,因時代的局限,這本書的錯誤是相當大的,但它是那個時代地理學的結晶.
隨著社會發展,12世紀以後古希臘學術著作和中世紀穆斯林的學術思想又重新被西歐吸收,被譯成拉丁文.在西歐興起收集翻譯古希臘文化的熱潮是由於社會對新知識需求的增加.到哥倫布時代,譯成拉丁文的古希臘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數量多、學科廣.哥倫布運用所學的拉丁語,讀了大量古希臘著作,特別是托勒密天文學和地理學.他還學習了中世紀學者的有關著作,逐漸接觸「地圓說」.
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講到希邦格(日本)離印度海岸不遠.此外,比哥倫布稍早些年的法國地理學者皮埃爾?戴利的《世界的樣子》一書(一譯《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對哥倫布的影響極大.該書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和中世紀思想家羅哲爾?培根的觀點而成,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表面水域與陸地比例是1:6.該書把歐洲和亞洲說成是向兩邊延長著的「長長的」陸地,而在兩大洲之間的海(指歐洲以西和亞洲以東的水域)便成了狹小而「短小的」了.書中還指出,「伊比利亞半島的末端和印度東端彼此相距並不太遠……顯而易見,順風有幾天就能到達」,並斷言:「綿延於西班牙和印度之間的海洋不甚寬廣.」[4](pp.76-77)另外,據基督教《舊約》記載:「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六個部分乾涸.」古希臘的學術觀點與宗教文獻相吻合,對於既追求學術知識又虔信宗教的哥倫布產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倫布還在航海實踐中,從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員們重視的、能夠證明在大西洋遙遠的地方有塊陸地的證據.例如,如果西風持續地猛吹,海上飄來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另外,他聽其他船員講到,在離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撈上一個木頭製品,顯然不是用金屬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瓏.在亞速爾群島附近常常沖來一些陌生的樹乾和其他不為西歐人所認識的東西.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觀察,「地圓說」更為哥倫布所深信.
3.綜合推算與西航思想的最後形成.
根據古希臘地理學成果,參照馬可波羅書中關於日本、中國位置的記載,以及中世紀西歐學者的著作,哥倫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紀70年代末,哥倫布就給贊成從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學者、義大利的托斯堪內里寫信.托氏對地理學特別是「地圓說」有許多獨到見解,其中關於地球周長、經緯度及西歐與東方的距離等都有說明.他認為,在陸地上從里斯本向東測量,已知的大陸包括整個地球表面有230個經度,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只需走130個經度就能到達大陸的東側(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還有太平洋).托斯堪內在研究馬可波羅的書之後認為,從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達偉大的可汗王國(中國).另一條海路繞安蒂利亞島,「經過兩千海里,您會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還畫出了北大西洋地圖.哥倫布專門拜訪了托斯堪內,向他求教並獲得有關資料.托斯堪內的許多結論與亞里士多德,以及《舊約》、《世界的樣子》等文獻中的說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樣子》中斷言,中國位於迦納利群島以西三千餘英里[4](pp76-77).哥倫布雖然贊同托斯堪內的許多觀點,但對托所制之路線有不同看法,認為太長了,因而需要自己計算.
要實踐航行,哥倫布還面臨兩個問題,都和向西航行到亞洲的距離有關.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麼1度有多長?其二,地球上已知陸地向東伸延有多長?根據《舊約》及亞里士多德關於陸地佔6/7的說法,位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只佔360度的1/7,即51個經度,又考慮到《世界的樣子》及《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說法,哥倫布運算的結果是從西向東陸地面積佔290度.這樣,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佔70度.但1度有多長呢?根據古希臘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紀穆斯林學者測量同一子午線兩個點等幾種測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說1度的長度不到10海里.哥倫布接受了環球距離較小的數字.
由於地球是圓形,在不同緯度上的兩個經度之間的距離又不同,那麼,在里斯本或亞速爾群島的緯度上,兩個經度間距離是多少呢?根據當時的數據知識及葡萄牙航海機構研究者們的計算方法,哥倫布計算出1度等於50海里.按這個標准計算,距所要去的東方目標不足3550海里(事實上沿北緯28度線,從加那利群島到日本的距離是10600海里),可見,由於條件的限制,哥倫布的計算結果是錯誤的.按這個結果,西渡大西洋到東方確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這個「錯誤」,使哥倫布最終堅定了信心.這個理論與找黃金、辟航路、傳播基督教的熱情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促使哥倫布開始著手實施西航計劃.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未獲準的情況下,又來到西班牙,經過多番奔波磨難,沖破重重阻力,最終促成行動.
哥倫布向西探航並發現美洲並非是「不理智的行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僅憑「黃金夢」、「宗教狂熱」來支配冒險活動的.他是一個有科學頭腦、獨到見解、注重實際的偉大航海家.
二、發現美洲對海洋地理科學的貢獻
哥倫布在航海活動中對海洋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第一個進入「美洲地中海」,發現了幾乎全部巴哈馬群島、大小安的列斯群島,足跡遍及現在的幾十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對海洋地理、水文狀況進行了勘察,獲得了不少發現,這里僅提及以下幾個方面.
1.為環球航路的開辟、「地圓說」的最後證實打下了基礎.
古希臘的科學文化在西歐上古末期和中世紀早期遭到嚴重破壞.中世紀時期關於地球的概念是按《聖經》中的解釋,由幻想構成的地圖,認為大地是一隻圓盤,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撐的穹窿,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間是陸地,周圍為水所環繞,有亞、非、歐三塊大陸塊.在中世紀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歐,這種觀點占統治地位.十二三世紀以後,「地圓說」開始在歐洲興起,哥倫布接觸到了「地圓說」,又從《馬可波羅游記》中了解到東方,結合航海的實踐及見聞,堅信這一觀念.盡管哥倫布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狀這個問題上,卻背離了基督教學說.正因為他相信「地圓說」,根據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地理科學知識進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約周長以及從西歐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距離,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學理論基礎.雖然他的計算結果與實際相差較大,然而這種「錯誤」的理論是導致他發現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當指出,主張從西歐向西航行到亞洲,所遇到的不僅僅是與自然界的危險作斗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的、人為的困難作斗爭,還要克服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的種種阻力.當時絕大多數人不相信地圓學說,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當時,盡管有幾個國家在進行探險,有許多航海家,不怕風浪、不畏海盜,但卻害怕駛進「地獄」,據說「地獄」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處.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還有人把這一傳說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險.然而哥倫布以自己大膽的設想、科學的計劃和無畏的精神沖破了這一障礙,西航成功了.他雖未找到真正的東方,卻發現了美洲,通過這一發現,為後繼者鋪墊了環球航海成功的路.麥哲倫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哥倫布的航海情況,又在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不僅是開辟了一條通達美洲的航路,也是證實「地圓說」,並為以後開辟環球航路創造了條件,他開辟了航海活動的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對海洋地理的勘測、發現和利用.
在航海過程中,哥倫布始終仔細觀察、勘測所經海洋的水文、地理、氣象等情況,計算航程,判別方位和經緯度,精心繪制地圖並詳細記載航海日誌.他的《航海日誌》內容豐富,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為後人研究西印度群島、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觀測、發現及運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於北緯20°到30°,西經40°到75°之間大西洋中神秘的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觀,有些自然狀況至今難以解釋.據考古發現,古代腓尼基人已到達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紀,科學還深深地被禁錮在神學之中,馬尾藻海卻被認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形狀,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們對其畏懼,一直無所認識.哥倫布第一次航經馬尾藻海時,幾乎被阻隔在那裡.他是第一次詳細記載馬尾藻海的人,從此人們才開始對馬尾藻海進行真正的科學考察
.
哥倫布對大西洋風向、洋流的發現和利用也有貢獻.這些都是憑借他的豐富知識、經驗、勇敢精神和聰明善斷的天賦,在航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時,為了防止觸礁,躲開了東北信風帶,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時又逆信風北上用了93天.經過兩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風和偏西風的存在.他是第一個發現並利用大西洋中風系的探險家.同時,他也認識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聽到和見過歐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熱帶果實,珍奇雕刻、木材和異地人的屍體,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親眼見到了後來被確認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時,哥倫布還在當時航海儀器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發現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磁偏角、磁傾角)的現象.這些發現都是人類首次對海的認識,也很快被後人所運用.

Ⅷ 地理論文,1000字以上

《 水 於 人 》
每天打開電腦打開網頁都有一種特別魔幻的感覺。你曾經在兒時瘋狂設想過的種種不靠譜的想法,總在某個陰暗的角落裡被人當成是救國救民的大事在一本正經地討論。比如牟其中老師的理想是,在喜馬拉雅山上炸個五十公里的口子,引進南太平洋的暖風,把青藏高原變成魚米之鄉。後來葛優把這個段子弄到《不見不散》里了。當時電影院里人們笑得前仰後合——真敢想啊。

又比如——把渤海之水引到塔克拉瑪干沙漠上。這是一些專家最近剛剛開研討會後給出的建議,還言之鑿鑿說6年內即可實現。恐怕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海水在沿海地區引發的土地鹽鹼化尚未解決,假如海水到了內地,鹽鹼化只有更嚴重。而且由於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即便增加地表徑流,也未必能夠增加蒸發量。

蒸發量大,不等於降雨量大。當年在新疆腹地的湖比如說羅布泊,1942年時尚有3000平方公里水面,1972年以後乾涸。羅布泊的面積夠大,但也沒能影響新疆的降雨量。羅布泊乾涸在於塔里木河的的流入量急劇變小。整個塔里木河,水庫有130多座,抽水泵站有400多個。這才是羅布泊消失的原因。

不是說沒有地表徑流,而是人為破壞了地表徑流,導致水資源未被科學利用。新疆不是洪水多發區,建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發電。現在水少了,又醞釀從東部調水,這種思維不是解決問題的思維。犯了一個錯誤,不從根子上找原因,而是要再犯一個錯誤去彌補前一個錯誤的窟窿,無異於拆東牆補西牆。

大家可以想想看,偌大的一個中國地圖上,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工程就是兩個大渠,從丹江口和揚州調水到北京。如果再加一條引渤入新工程,又是一條大渠,而且與我國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的基本特徵相矛盾。從運輸條件上看,勢必消耗大量電能。專家說的利用落差以海水發電基本不可行,如果他們願意看看渦輪機的構造,肯定後悔自己說出這樣的話。

再來說淡化的事情。雖然中國的海水淡化技術已經很成熟,但每天依然只能生產大約50萬噸的海水,主要用於沿海的工業企業,總量約佔世界的百分之一。這個數字比較少,是因為淡化海水的定價機制和激勵機制並未形成。南水北調到京每噸水的成本已經10元左右,調來的淡水比本地地下水貴多了。北京前一陣子還在研究海水淡化入入京的問題,但淡化水比調水更貴,只好暫時擱置。新疆這個問題更復雜,調海水既有距離成本,又有淡化成本,只能是貴上加貴。

再者,渤海灣污染嚴重,是半封閉的海域,流動性很差,本來淡化成本就很高。世界上淡化水做得好的地方,基本都是在海水比較干凈的地方淡化。如果把渤海海水調到新疆,淡化時產生的濃鹽水,以新疆的排污凈化體系而言,根本無法承受,成本又比上述分析更高。假如開放水價,那對用水居民和企業來說,算是個天文數字了。

專家們拍大腿拍腦袋的時候,心裡基本上不算賬,好多人都是張嘴就來,按照主辦方規定的議題鼓掌通過,完全不考慮實際上的可行性。這種水平跟牟其中老師差別也就不大。什麼給「長城貼瓷磚、給太平洋裝欄桿、給赤道鑲金邊」的主意都能想出來。這種主意本來主要是去忽悠領導的,被媒體一報道,就變成忽悠人民了。廣大人民群眾一定不要被這一小撮的專家忽悠了。

Ⅸ 找幾篇有1000字左右初中地理論文

哥倫布發現美洲與海洋地理科學

海洋地理科學是推動航海實踐活動的主要基礎與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動實踐又反過來成為海洋地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與動力,二者互促互進。海洋地理科學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學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中。今年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10周年,在追憶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之際,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哥倫布的航海作用,對於拓展對哥倫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創新研究內容,突出時代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地理科學與哥倫布西航思想及行動的形成

對哥倫布遠航成功,多有貶詆者。如說哥倫布是個「騙子」、「一個瘋子」、「神經很不正常」、「整個一生之中心理狀態都有某種混亂」,說他的發現是「偶然的成功」等[1]。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看,這些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1.遠航前的哥倫布掌握了較為深厚廣博的海洋地理學知識。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西歐人對「遠東」還不甚了解。《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東方「黃金」的描寫引起了西歐社會國王、封建貴族、僧侶以及商人日益熾熱的慾望。西歐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探險,配合尋找新航路。到哥倫布從事探險時,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進行了幾十年探險並取得成就。馬可波羅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倫布,他反復仔細閱讀,不僅精讀,還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至今還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書上有哥倫布做過的眉批。一個富庶的、遙遠的東方深深地吸引著他。

自14歲上船後,哥倫布先在波爾多菲諾,後來又在科西嘉島當少年見習水手,以後又成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帶是他的海上家園。1476年,哥倫布在一次商船海戰中,因船隻毀掉,漂渡到葡萄牙。當時,葡萄牙人正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險,旨在尋找一條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去東方的航路。他們已經發現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島嶼,同時也向北方探險航行。哥倫布在葡萄牙應募參加了去布里斯托爾、加爾維和冰島的第一次遠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間,哥倫布進一步學習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風向等知識,其中與航海有關的學科知識尤為豐富。他熟悉並會操縱多種類型的船隻,了解並會使用當時的航海儀器,掌握航海技術,研究繪制海圖。他狂熱地學習、搜集各種航海方面的資料,學會使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種語言,成為一名航海專家。正如他自己於1501年所說的那樣:「我從小置身海洋上,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堅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勵那些忠於航海事業的人在探索這個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學以及幾何算術,我能全神貫注、得心應手地畫出地球的形狀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哥倫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堅信「地圓」說,深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它的正確性及對社會實踐的作用是有其時代性和相對性的。哥倫布所處的那個時代,海洋地理科學有許多內容今天看來是錯的,但當時卻是先進的,它也指導了人們的實踐,起了應有的作用。地球是圓形的學說被公認並成為正統觀點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對於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狀,說法多樣。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和後來的柏拉圖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個圓球形概念的哲學家。他們宣稱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天體環繞它進行圓周運動。著名學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導大地球形說的基礎上,推想從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達印度。公元2世紀,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寫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綜合論》,其中認為地球是一個位於中心保持不動的球體,而天體則環繞它轉圈子。托勒密撰寫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綜合性地理學著作。書中採用經緯網,將地球分為360度,對地球的周長、各地名稱,陸地、海洋及形狀、溫差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論述[2](pp.142-148)[3](pp.175-180)。當然,因時代的局限,這本書的錯誤是相當大的,但它是那個時代地理學的結晶。

隨著社會發展,12世紀以後古希臘學術著作和中世紀穆斯林的學術思想又重新被西歐吸收,被譯成拉丁文。在西歐興起收集翻譯古希臘文化的熱潮是由於社會對新知識需求的增加。到哥倫布時代,譯成拉丁文的古希臘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數量多、學科廣。哥倫布運用所學的拉丁語,讀了大量古希臘著作,特別是托勒密天文學和地理學。他還學習了中世紀學者的有關著作,逐漸接觸「地圓說」。

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講到希邦格(日本)離印度海岸不遠。此外,比哥倫布稍早些年的法國地理學者皮埃爾?戴利的《世界的樣子》一書(一譯《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對哥倫布的影響極大。該書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和中世紀思想家羅哲爾?培根的觀點而成,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表面水域與陸地比例是1:6。該書把歐洲和亞洲說成是向兩邊延長著的「長長的」陸地,而在兩大洲之間的海(指歐洲以西和亞洲以東的水域)便成了狹小而「短小的」了。書中還指出,「伊比利亞半島的末端和印度東端彼此相距並不太遠……顯而易見,順風有幾天就能到達」,並斷言:「綿延於西班牙和印度之間的海洋不甚寬廣。」[4](pp.76-77)另外,據基督教《舊約》記載:「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六個部分乾涸。」古希臘的學術觀點與宗教文獻相吻合,對於既追求學術知識又虔信宗教的哥倫布產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倫布還在航海實踐中,從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員們重視的、能夠證明在大西洋遙遠的地方有塊陸地的證據。例如,如果西風持續地猛吹,海上飄來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另外,他聽其他船員講到,在離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撈上一個木頭製品,顯然不是用金屬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瓏。在亞速爾群島附近常常沖來一些陌生的樹乾和其他不為西歐人所認識的東西。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觀察,「地圓說」更為哥倫布所深信。

3.綜合推算與西航思想的最後形成。

根據古希臘地理學成果,參照馬可波羅書中關於日本、中國位置的記載,以及中世紀西歐學者的著作,哥倫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紀70年代末,哥倫布就給贊成從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學者、義大利的托斯堪內里寫信。托氏對地理學特別是「地圓說」有許多獨到見解,其中關於地球周長、經緯度及西歐與東方的距離等都有說明。他認為,在陸地上從里斯本向東測量,已知的大陸包括整個地球表面有230個經度,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只需走130個經度就能到達大陸的東側(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還有太平洋)。托斯堪內在研究馬可波羅的書之後認為,從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達偉大的可汗王國(中國)。另一條海路繞安蒂利亞島,「經過兩千海里,您會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還畫出了北大西洋地圖。哥倫布專門拜訪了托斯堪內,向他求教並獲得有關資料。托斯堪內的許多結論與亞里士多德,以及《舊約》、《世界的樣子》等文獻中的說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樣子》中斷言,中國位於迦納利群島以西三千餘英里[4](pp76-77)。哥倫布雖然贊同托斯堪內的許多觀點,但對托所制之路線有不同看法,認為太長了,因而需要自己計算。

要實踐航行,哥倫布還面臨兩個問題,都和向西航行到亞洲的距離有關。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麼1度有多長?其二,地球上已知陸地向東伸延有多長?根據《舊約》及亞里士多德關於陸地佔6/7的說法,位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只佔360度的1/7,即51個經度,又考慮到《世界的樣子》及《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說法,哥倫布運算的結果是從西向東陸地面積佔290度。這樣,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佔70度。但1度有多長呢?根據古希臘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紀穆斯林學者測量同一子午線兩個點等幾種測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說1度的長度不到10海里。哥倫布接受了環球距離較小的數字。

由於地球是圓形,在不同緯度上的兩個經度之間的距離又不同,那麼,在里斯本或亞速爾群島的緯度上,兩個經度間距離是多少呢?根據當時的數據知識及葡萄牙航海機構研究者們的計算方法,哥倫布計算出1度等於50海里。按這個標准計算,距所要去的東方目標不足3550海里(事實上沿北緯28度線,從加那利群島到日本的距離是10600海里),可見,由於條件的限制,哥倫布的計算結果是錯誤的。按這個結果,西渡大西洋到東方確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這個「錯誤」,使哥倫布最終堅定了信心。這個理論與找黃金、辟航路、傳播基督教的熱情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促使哥倫布開始著手實施西航計劃。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未獲準的情況下,又來到西班牙,經過多番奔波磨難,沖破重重阻力,最終促成行動。

哥倫布向西探航並發現美洲並非是「不理智的行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僅憑「黃金夢」、「宗教狂熱」來支配冒險活動的。他是一個有科學頭腦、獨到見解、注重實際的偉大航海家。

二、發現美洲對海洋地理科學的貢獻

哥倫布在航海活動中對海洋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第一個進入「美洲地中海」,發現了幾乎全部巴哈馬群島、大小安的列斯群島,足跡遍及現在的幾十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對海洋地理、水文狀況進行了勘察,獲得了不少發現,這里僅提及以下幾個方面。

1.為環球航路的開辟、「地圓說」的最後證實打下了基礎。
古希臘的科學文化在西歐上古末期和中世紀早期遭到嚴重破壞。中世紀時期關於地球的概念是按《聖經》中的解釋,由幻想構成的地圖,認為大地是一隻圓盤,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撐的穹窿,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間是陸地,周圍為水所環繞,有亞、非、歐三塊大陸塊。在中世紀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歐,這種觀點占統治地位。十二三世紀以後,「地圓說」開始在歐洲興起,哥倫布接觸到了「地圓說」,又從《馬可波羅游記》中了解到東方,結合航海的實踐及見聞,堅信這一觀念。盡管哥倫布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狀這個問題上,卻背離了基督教學說。正因為他相信「地圓說」,根據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地理科學知識進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約周長以及從西歐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距離,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學理論基礎。雖然他的計算結果與實際相差較大,然而這種「錯誤」的理論是導致他發現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當指出,主張從西歐向西航行到亞洲,所遇到的不僅僅是與自然界的危險作斗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的、人為的困難作斗爭,還要克服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的種種阻力。當時絕大多數人不相信地圓學說,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當時,盡管有幾個國家在進行探險,有許多航海家,不怕風浪、不畏海盜,但卻害怕駛進「地獄」,據說「地獄」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處。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還有人把這一傳說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險。然而哥倫布以自己大膽的設想、科學的計劃和無畏的精神沖破了這一障礙,西航成功了。他雖未找到真正的東方,卻發現了美洲,通過這一發現,為後繼者鋪墊了環球航海成功的路。麥哲倫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哥倫布的航海情況,又在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不僅是開辟了一條通達美洲的航路,也是證實「地圓說」,並為以後開辟環球航路創造了條件,他開辟了航海活動的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對海洋地理的勘測、發現和利用。

在航海過程中,哥倫布始終仔細觀察、勘測所經海洋的水文、地理、氣象等情況,計算航程,判別方位和經緯度,精心繪制地圖並詳細記載航海日誌。他的《航海日誌》內容豐富,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為後人研究西印度群島、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觀測、發現及運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於北緯20°到30°,西經40°到75°之間大西洋中神秘的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觀,有些自然狀況至今難以解釋。據考古發現,古代腓尼基人已到達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紀,科學還深深地被禁錮在神學之中,馬尾藻海卻被認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形狀,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們對其畏懼,一直無所認識。哥倫布第一次航經馬尾藻海時,幾乎被阻隔在那裡。他是第一次詳細記載馬尾藻海的人,從此人們才開始對馬尾藻海進行真正的科學考察

哥倫布對大西洋風向、洋流的發現和利用也有貢獻。這些都是憑借他的豐富知識、經驗、勇敢精神和聰明善斷的天賦,在航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時,為了防止觸礁,躲開了東北信風帶,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時又逆信風北上用了93天。經過兩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風和偏西風的存在。他是第一個發現並利用大西洋中風系的探險家。同時,他也認識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聽到和見過歐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熱帶果實,珍奇雕刻、木材和異地人的屍體,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親眼見到了後來被確認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時,哥倫布還在當時航海儀器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發現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磁偏角、磁傾角)的現象。這些發現都是人類首次對海的認識,也很快被後人所運用。

也可以看看這里:http://www.51papers.com/dili.asp

熱點內容
爆高考語文 發布:2025-07-14 14:20:15 瀏覽:462
應用數學中心 發布:2025-07-14 13:37:52 瀏覽:19
雞哪裡最多 發布:2025-07-14 13:05:44 瀏覽:316
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方案 發布:2025-07-14 10:44:55 瀏覽:953
無翼鳥家庭教師 發布:2025-07-14 10:42:32 瀏覽:770
戴廟中學 發布:2025-07-14 09:56:33 瀏覽:699
寶寶吃多少 發布:2025-07-14 09:10:27 瀏覽:210
校園網學歷查詢 發布:2025-07-14 09:09:38 瀏覽:244
天策老師 發布:2025-07-14 08:46:39 瀏覽:801
初二物理奧賽 發布:2025-07-14 08:28:25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