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歷史
❶ 秦皇島的來歷是什麼
秦皇島相傳因秦始皇東巡至此而得名。
傳說秦始皇吞並六國,當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以後,派一個名叫盧生的方士幫他到海里去求長生不老葯。盧生要求齋戒沐浴,帶上珠寶法器,三天後找一個沙軟潮平的地方乘船入海。
秦始皇一一答應,趕緊派出大隊人馬去找入海的地方。三天後,有一隊人馬回報說:「在碣石山東北80多里的海岸上,發現一個翡翠般的海島,那裡風小浪平,適於船隻航行。」
秦始皇登島一看,蒼松翠柏,一片碧綠。島上開滿了鮮花,大海風平浪靜,海邊細沙像鋪了層柔軟的絨毯,景色好極了。
不由贊嘆道:「我游遍天下,不料在此發現一個美麗的地方。如能在此久住,也可算作神仙了。」在這里,盧生帶著一應物品和20多名隨員,分乘三艘船扯風劃船入海了。
秦始皇親自為他們送行。盧生入海幾天,根本找不到什麼仙山,更求不到仙葯。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葯雖然一無所獲。
卻意外地發現了這塊伸入渤海的小半島。後人在秦始皇站過的東山腳下刻碑為記:「秦始皇求仙入海處」。秦皇島也因此而得名。
(1)秦皇島歷史擴展閱讀:
秦皇島市位於東北地區、冀東北部,有「東北南大門」之稱,北緯39°24′~40°37′,東經118°33′~ 119°51′,東北接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建昌縣和朝陽市的凌源市。
西北臨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西靠唐山市的灤縣、遷安、遷西、灤南四縣市,南臨渤海。北距沈陽市387公里,東距大連市210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65公里。
距天津218公里,距石家莊479公里。秦皇島又稱港城。秦皇島是環渤海地區重要港口城市,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重要的出海口。
京津冀協同發展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秦皇島港是中國最早的自主通商口岸,目前是世界最大能源輸出港,有國民經濟「晴雨表」之稱。
秦皇島市的氣候類型屬於暖溫帶,地處半濕潤區,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溫和,春季少雨乾燥,夏季溫熱無酷暑,秋季涼爽多晴天,冬季漫長無嚴寒。
❷ 秦皇島的來歷
公元前215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第4次東巡,駐蹕於此,並派燕人盧生、方士韓終入海求仙,刻「碣石門辭」,秦皇島厥有其名。
漢武帝、魏武帝等20多位帝王巡臨秦皇島。1898年,清光緒皇帝御批自行開埠建港,辟北戴河為旅遊避暑區。1948年11月,建臨榆市,1949年3月改為秦皇島市。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
(2)秦皇島歷史擴展閱讀:
秦皇島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接遼寧,西近京津,地處華北、東北兩大經濟區結合部,居環渤海經濟圈中心地帶。
介於北緯39°24′~40°37′,東經118°33′~119°51′之間,東北接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建昌縣和朝陽市的凌源市,西北臨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西靠唐山市的灤縣、遷安、遷西、灤南四縣市,南臨渤海。
北距沈陽市387公里,東距大連市210公里,西距首都北京市265公里,距天津市218公里,距石家莊市479公里。
❸ 秦皇島歷史沿革...
周時期,為孤竹國中心區域,春秋時期晉滅肥,肥子逃奔燕國,燕封肥子在此地建肥子國。
戰國時期,此地屬燕國遼西郡。
秦漢時期,這里是東巡朝拜和兵家必經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門。並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葯,秦皇島由此得名。
隋唐時期,這里是抵禦關外突厥、契丹的戰略要地,唐玄宗派史思明統平州太守,兼統盧龍軍使。
元朝忽必烈將中書省平灤路設在此地,後改為永平府,明朝曾在此設立鹽署。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主持修建了山海關關城。
1535年,年明嘉靖十四年《山海關志》最早記有這一地名:「秦皇島,城西南25里,又入海1里。」
1644年,明王朝覆滅,李自成帶兵4萬余眾到山海關征討吳三桂,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投降多爾袞,開關引清軍15萬同李自成大戰,這就是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石河大戰」,經三天苦戰,農民軍終因兵寡失利,退至境內盧龍縣(永平府),重整軍隊再戰,大敗,李自成逃回京城。
1898年,秦皇島港啟錨開運,津榆鐵路(天津-臨榆)通車。同年,清政府正式將北戴河開辟為「各國人士避暑地」。
民國初期,秦皇島屬直隸省渤海道,外國軍隊、牧師開始進入秦皇島境內。
1948年,秦皇島解放。
1978年,秦皇島作為首批全國沿海開放城市。
2008年,秦皇島作為北京2008夏季奧運會的協辦城市成功舉辦了相關的奧運賽事。
❹ 秦皇島的歷史沿革
有文字記載,秦皇島境內最早出現的地名就是《禹貢》中記載的碣石,屬冀州。地處古碣石地區的秦皇島,在商代,屬文明昌盛的孤竹古國,國都便在今盧龍城附近;商被滅後,孤竹又歸屬周朝;至公元前664年,齊滅孤竹,孤竹古國歷經1100百多年。孤竹是東北古國。
商周時期,為孤竹國中心區域,春秋時期晉滅肥,肥子逃奔燕國,燕讓肥子在此地建肥子國。戰國時期,此地屬燕國遼西郡。
秦漢時期,這里是東巡朝拜和兵家必經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門。並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葯,秦皇島由此得名。
1945年11月,國民黨軍進犯解放區,臨榆縣在山海關、撫寧縣在撫寧城、昌黎縣在昌黎城、盧龍縣在盧龍城,先後建立偽縣政府。以上各縣,除青龍屬熱河省外,其餘均屬河北省管轄。1948年,秦皇島全境解放。
(4)秦皇島歷史擴展閱讀:
秦皇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碣石」,刻《碣石門辭》,並派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曾駐蹕於此,因而得名秦皇島。
秦皇島之名的起源地是指今海港區東山,這是一座由風化花崗岩組成的剝蝕性殘山,海拔20餘米,方圓不足平方公里。今天與陸地連在一起的東山,在200多年前,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島嶼,直到19世紀末,隨著港口的建設,島嶼才與陸地相連,成為大陸的一部分。
❺ 秦皇島有多少的歷史了
秦皇島歷史
秦皇島歷史悠久,是中國惟一一個因皇帝名號而得名的城市。公元前215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第4次東巡,駐蹕於此,並派燕人盧生、方士韓終入海求仙,刻「碣石門辭」,秦皇島厥有其名。此後,漢武帝、魏武帝等20多位帝王巡臨秦皇島。1898年,清光緒皇帝御批自行開埠建港,辟北戴河為旅遊避暑區。1948年11月,建臨榆市,1949年3月改為秦皇島市。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
秦皇島市地處渤海北岸,原為一個孤島,到清朝乾隆年間成為陸連島,因秦始皇東游尋葯而得名秦皇島。
在秦皇島轄區內現已發現了50-100萬年前人類的居住遺跡,即「武山猿人遺址」;還有在山海關區孟姜鄉小毛山村西南金絲河畔的小毛山新石器遺址、山海關區高建庄鄉黑汀村北、石河兩岸的高地處的將軍台新石器遺址都是5000年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遺址,生活和生產用具都比較齊全。這些遺址的發現,證明了秦皇島地區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有了人類的活動。
隨著歷史的變遷,到了明清時期,秦皇島的行政區劃則相對穩定,明代屬永平府,境內建制盧縣、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山海衛。清代,沿用明制,屬直隸省永平府,轄盧龍、撫寧、昌黎縣。到了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關增設臨榆縣。
民國時期,由於政權的更替頻繁和混亂,秦皇島的行政區劃的變更也相對的混亂。
到1948年11月27日,秦皇島解放,設立秦榆市,轄山海關辦事處、一區(現海港區鐵道南)、二區、三區(現海港區鐵道北東區、西區)、海濱區、上庄坨區。1949年3月改名為秦皇島市,劃歸河北省轄制。
❻ 秦皇島發展史
秦皇島市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商周時期為孤竹國中心區域,春秋時期晉滅肥,肥子逃奔燕國,燕封肥子在此地建肥子國。戰國時期,此地屬遼西郡。秦漢時期這里是東巡朝拜和兵家必經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門。並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葯。漢武帝東巡觀海,到碣石築漢武台,並在此用兵攻朝鮮衛樂王朝,把北戴河金山嘴作為屯糧城。曹操率兵北伐烏桓,取道渤海之濱,望臨碣石,賦《觀滄海》詩。隋唐時期,這里是抵禦關外突厥、契丹的戰略要地,唐玄宗派史思明統平州太守,兼統盧龍軍使。元朝忽必烈將中書省平灤路設在此地,後改為永平府。明朝曾在此設立鹽署。李自成推翻明朝後,帶兵4萬余眾到山海關征討吳三桂,吳三桂引清軍15萬同李自成大戰,這就是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石河大戰」,經三天苦戰,農民軍終因兵寡失利,退至境內盧龍縣(永平府),重整軍隊再戰,大敗,李自成逃回京城。清王朝統治時期,在山海關設立秦榆縣。1898年,清政府正式將北戴河開辟為「各國人士避暑地」。民國初期,秦皇島屬直隸省渤海道,外國軍隊、牧師開始進入秦皇島境內。民主救國運動開始興起,我黨早期革命者李大釗、王盡美都在此開展革命活動,並領導民族救國運動。孫中山於1912年就任大總統後,以全國鐵路督辦的身份來秦皇島視察了山海關造橋廠。此間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鐵路、港口基本建成並投入運營,並於1922年建立了耀華玻璃廠。直奉大戰期間,張作霖派張學良赴秦皇島和談受挫,在山海關開戰。1932年北戴河避暑區成立海濱自治區。1945年,中共臨榆縣委、縣政府成立。1948年12月27日秦皇島解放,正式成立中共秦榆市委(設在山海關)。1949年3月改為秦皇島市,屬唐山地區行政專員公署管轄,專署駐地設在昌黎縣城。1981年5月,秦皇島市、撫寧縣、昌黎縣、盧龍縣恢復原建制,秦皇島市轄海港、北戴河、山海關三個區,市縣均屬河北省唐山專區。1983年5月,唐山地區撤銷,實行市管縣體制,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青龍縣劃歸秦皇島市管轄。1984年4月,秦皇島市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進一步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1987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青龍滿族自治縣。
❼ 秦皇島解放前的歷史
秦皇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碣石」,刻《碣石門辭》,並派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曾駐蹕於此,因而得名秦皇島。[4]
盧龍縣武山喀斯特溶洞出土的文物證明,五、六十萬年以前,這里便有人類居住;山海關區孟姜鎮的小毛山新石器遺址,山海關區高建庄的將軍台新石器遺址,又證明了新石器時代,這里的先人已掌握了較先進的生產工具,創造了較高的文化。[4]從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商族開始到明朝1381年前的4000多年,秦皇島地區一直屬於遼西,明山海關的修建把秦皇島與東北分割,但文化上仍然是東北遼西文化。商周時期,為孤竹國中心區域,春秋時期晉滅肥,肥子逃奔燕國,燕讓肥子在此地建肥子國。戰國時期,此地屬燕國遼西郡。秦漢時期,這里是東巡朝拜和兵家必經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門。並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葯,秦皇島由此得名。[4]春秋戰國時,這里屬燕地。肥子奔燕,並被封於今盧龍城西北建住侯國,成為燕國最富庶之地。[4]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三十六郡,此地屬遼西郡。[4]西漢時,屬幽州。撫寧北部及青龍屬北平郡,在撫寧城西設驪城縣治,盧龍、昌黎、秦皇島市區屬遼西郡;在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在昌黎城附近設絫縣治。[4]從東漢到三國魏,再到西晉,秦皇島都歸屬幽州遼西郡。東漢,曾在今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在撫寧榆關處設臨榆縣治。西部屬肥如縣,東部屬臨榆縣。三國魏時,在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城東設遼西郡和陽樂縣治。西晉,郡治和陽樂縣治設在城東,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榆關處設臨榆鎮,今盧龍北部及青龍大部為肥如縣地,昌黎西部為海陽地其餘為陽樂縣地。[4]東晉十六國時,此地先後為前燕、前秦、後燕、北燕之遼西郡,郡治在撫寧城西。南北朝時,歸屬平州。北魏,盧龍城北設平州、遼西郡、肥如縣治,盧龍城設北平郡、新昌縣治;撫寧城西設陽樂縣治。東魏,仍在盧龍城北設平州、遼西郡治,州郡治為一城,在盧龍城則設北平郡治。北齊,在盧龍城北設州治,在盧龍城設郡治,郡下設肥如縣和新昌縣。[4]隋統一南北朝,分天下為五十七郡。秦皇島市以今戴河、榆關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半部及青龍為遼西郡的柳城縣地,郡縣治在今遼寧省朝陽市附近;西半部,初屬平州,領新昌、肥如兩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又有肥如入新昌,到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盧龍,郡縣治設在今盧龍城。[4]唐代,這里分屬兩個州。榆關以西為河北道平州,唐初為北平郡,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為平州,治所設在今盧龍城,領肥如縣(治所在盧龍城)、臨榆縣(治所在撫寧榆關)。是年,肥如改名盧龍,更置撫寧縣(治所在撫寧城)。武德七年省臨榆、撫寧縣,歸盧龍縣,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又設臨榆縣,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改名石城縣,天寶二年(公元742年),平州改為北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平州。開元二年(公元714年)至開寶二年(公元743年),在盧龍城始設安東都護府,開寶二年(公元743年)改設盧龍軍。榆關以東及長城以北屬河北道營州柳城縣地,州、縣治在今遼寧省朝陽市附近。今榆關為榆關守捉城。[4]五代十國,此為營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時,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據了營、平等州,晉、漢、周時,一直為契丹所據,後契丹改國號遼。[4]遼時,榆關、戴河以西屬南京道,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並設遼興軍;在昌黎城設營州、廣寧縣治,並設鄰海軍;在盧龍城南望都縣治;撫寧城時為新安鎮;營州及各縣都隸屬平州,榆關、戴河以東及長城以北屬中京道,在山海關設遷州、遷民縣治,並設興善軍;在撫寧海陽鎮設潤州、海陽縣治,並設海陽軍。金滅遼後,今秦皇島市境為金地。榆關、戴河以西屬中都路平州。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並駐守興平軍;金初,昌黎城仍為廣寧縣治,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改名昌黎縣;同年,升新安鎮為撫寧縣(治所在今撫寧城);遼時的望都縣仍保留,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名海山縣。榆關、戴河以東及長城以北屬北京路瑞州,在今撫寧海陽鎮設海陽縣治,山海關為遷民鎮。[4]元時,榆關、戴河以西屬中書省平州,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改平州興平軍為興平府。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將興平府升為平灤路,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因這一帶常有水患,遂將平灤路改名永平路,路治及盧龍縣治皆設在今盧龍城。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將撫寧(治所在今撫寧城)和海山(原海山縣治址)並入昌黎縣(治所在今昌黎城),一年後,撤消昌黎縣,復置撫寧縣和海山縣,到元四年,又將撫寧、海山省入昌黎縣;至元七年,復置撫寧縣,昌黎、海山省入撫寧;至元十二年,又復置昌黎縣,榆關、戴河以東及長城以北屬遼陽行省大寧路,南部由瑞州總管府管轄,在海陽鎮置大寧海陽千戶所;北部屬盧山縣。[4]明初,此處為永平路,隸屬山東行省,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名平灤路,改隸北平行省;洪武四年改名永平府,並設府治;永樂十九年,直隸京師。府下轄秦皇島市范圍內的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縣治皆在今縣城址。其時,撫寧縣管轄范圍東至山海關外,北轄青龍縣南部。洪武四年,在府治南建永平衛,在山海關設山海衛。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在撫寧城北設撫寧衛,在府治東北建東勝左衛,後入府南新建盧龍衛,後入永平衛。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又添置燕河營路、台頭營路、石門寨路、山海關路,隸屬薊州總兵,各路駐守參將。[4]清代,這里隸屬直隸省通永道永平府,在盧龍城設府治,下轄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縣治皆在今縣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山海關始置臨榆縣,割撫寧深河以東土地歸臨榆縣。現青龍滿族自治縣的東部屬臨榆縣,中部屬撫寧縣,西部屬遷安縣。清初,在山海關設山海關副都統,直至清末。同時,還保留山海衛、撫寧衛。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設山海關鎮總兵,台頭營協駐守副將山海關路、石門寨路、燕河營路,各駐守參將。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裁山海關總兵,改設副將;山永營游擊改設山永協副將;裁義院口副將,改設把總;裁台頭協副將,設都司,後又改操守;山海關路、石門寨路參將改設都司;裁黃土嶺參將,改設操守;燕河營路參將改設守備。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撫寧衛並入山海衛,乾隆二年廢山海衛。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裁山海關副將統歸山永協,順治十三年設蒲河營都司。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山海關路都司改為游擊,道光二十八年移駐永平府。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礦務大臣張翼奏准開秦皇島為商埠,陸續修建運煤碼頭,從此,秦皇島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4]中華民國成立後,裁盧龍縣,保留永平府及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屬直隸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恢復盧龍縣建制,撤消永平府,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屬直隸省津海道,各縣治均在今縣城,管轄范圍同清代。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撤消津海道,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直屬河北省管轄。第二年,在青龍雙山子鎮設都山設置局,籌建青龍縣。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在大杖子鎮(今青龍鎮)正式建立青龍縣,割遷安縣和撫寧、臨榆兩縣長城以北的絕大部分為青龍縣地,屬熱河省管轄。同年《塘沽協定》簽定後,此地為所謂的「非武裝區」。[4]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通縣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隸屬之,各縣先後成立偽縣政府。從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起至解放,在此地建立了雙重政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942年建立了青(龍)撫(寧)臨(榆)綏(中)凌(源)聯合縣辦事處,和遷(安)盧(龍)撫(寧)昌(黎)聯合縣辦事處等抗日民主政權。1943年,上述兩個聯合縣辦事處分別改建青(龍)凌(源)綏(中)聯合縣、臨(榆)撫(寧)昌(黎)聯合縣、遷(安)盧(龍)撫(寧)昌(黎)聯合縣、昌(黎)樂(亭)聯合縣,次年,又建撫(寧)昌(黎)聯合縣路南辦事處,同年4月,將遷盧撫昌聯合縣改建為盧撫昌聯合縣,劃出遷安縣,年底,又改建為盧撫昌青聯合縣。[4]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聯合縣撤消,恢復各縣制,青龍縣委、縣政府在青龍鎮建立,隨後又遷至雙山子,1949年底遷回青龍鎮;撫寧縣委、縣政府在深河建立,後遷至台營、後石河,1949年初遷回撫寧城;臨榆縣委、縣政府在山海關建立,後遷至螞蟻溝,1948年遷至撫寧海陽鎮;昌黎縣委、縣政府在昌黎荒佃庄建立,後遷至今樂亭姜各庄,1948年遷回昌黎城;盧龍縣委、縣政府在盧龍城建立,後遷出縣城。1945年11月,國民黨軍進犯解放區,臨榆縣在山海關、撫寧縣撫寧城、昌黎縣在昌黎城、盧龍縣在盧龍城,先後建立偽縣政府。以上各縣,除青龍屬熱河省外,其餘均屬河北省管轄。[4]1948年,秦皇島全境解放。 來自網路❽ 秦皇島的由來
秦皇島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這座依山傍海的城市,擁有和浪濤不息的渤海一樣豐富的地名文化,成為其人文文化的重要內容。秦皇島是因為秦始皇曾在此駐蹕而得名,秦始皇派人入海,據史書記載大規模的有兩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到琅琊,方士徐福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徐福第一次出海歸來後,說他已經登上了蓬萊仙山,看到了仙葯,但山上的大仙嫌他帶的禮物太少,說要得到仙葯,必須選送優秀的童男女和能工巧匠來。秦始皇馬上選拔三千童男女和一批能工巧匠隨徐福去求仙。徐福在海上轉了一陣子回來向秦始皇回稟說,海上有蛟龍大魚作祟,阻止船隊向仙山靠攏,要去仙山,還得配備優秀射手和先進武器。恰巧這時秦始皇做了一個夢,夢見他與海神搏戰,據占夢博士解釋,這海神正是蛟龍大魚的象徵。於是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的說法,不僅選配了射手和武器,並親自下海前去。當船行到芝罘島附近時,船隊果然遇到一條大魚,秦始皇親自射殺了它,以為這下求仙該沒有障礙了。誰知,仙山、仙葯還是沒有找到。徐福不敢回來復命,便帶著三千童男女和一批工匠在日本的佐賀島登陸,成了日本民族的一部分。徐福東渡成功後,為異邦帶去了先進的中國文明。如今在日本,還建有徐福的宮、廟、碑、墓。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15年,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使韓終、候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葯。」秦始皇東巡到碣石,在這里考入海方士,派韓終、石生、候公等由碣石
❾ 秦皇島的有來及歷史
秦皇島,是渤海灣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濃縮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活劇。
從公元前17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這里屬孤竹國轄領,延續千年之久。著名的「古之賢人」伯夷、叔齊,就是孤竹國君墨胎氏的兩個兒子。司馬遷的《史記》中,人物傳記的開宗明義第一篇,就是《伯夷叔齊列傳》。今天,在秦皇島市盧龍縣層岩疊嶂、綠樹環抱的六音山中,還存有「夷齊讀書處」的遺跡。一些史學家也認為孤竹城就在今天的盧龍。
公元前7世紀,孤竹聯合異族山戎攻打周王的同姓諸侯國——燕國。應燕庄公之邀,取得諸侯國霸主地位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一舉滅掉了孤竹國。「老馬識途」的成語故事,就發生在盧龍縣境內。
戰國時期,秦皇島一帶屬燕國遼西郡。燕昭王築黃金台,招賢納士,很快使擁有「碣石之饒」的燕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當時,燕國已經建立舟師,與齊國「合縱」抗秦,並「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史記》)。可見,那時就已經開始了求仙活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秦王朝。之後,秦始皇曾五次出巡。公元前215年,第三次出巡「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史記》)。羨門、高誓是居住在海中仙山上的神仙,手中有長生不老之葯。過去,人們常說,秦始皇來到碣石,目的就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葯。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東渡扶桑的故事也因此而世代相傳。其實,他在碣石還做了一件更為重要的大事業,即是他借入海方士帶回的「亡秦者胡也」五個大字,調動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下決心修建長城,以抵禦匈奴對北部邊境的騷擾。他派大將蒙恬首先打退了匈奴的進犯,然後征調民夫50萬,在戰國時期燕、趙、秦長城的基礎上,經過5年的艱苦施工,終於完成了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長達一萬余里的宏偉的長城工程。正因為如此,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碣石之行,就不再是簡單地為了求仙尋葯,而是一次重要的政治、軍事活動。也許,碣石因秦始皇駐蹕而得名秦皇島。在以秦皇島為中心的廣大地域里,發現的多處秦皇行宮遺址,正是始皇東巡至碣石的歷史明證。
秦始皇和其後的漢武帝、曹操、唐太宗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經到過碣石。可是,碣石究竟在哪裡?這個問題被歷史學家、地理學家爭論了一兩千年,至今還爭得不亦樂乎。其實,他們只是對碣石所在的具體地點各持己見,對大致的區域卻沒什麼分歧。這大致的區域就是在今天的秦皇島市昌黎縣碣石山,北戴河區金山嘴、鴿子窩,海港區東山「求仙入海處」和遼寧省綏中縣姜女墳一帶。近年來,這些地區也陸續發現了秦漢行宮遺址。看來,碣石有可能指的是一個地區,一個以今天秦皇島市為主體的地區,可以稱之為「碣石地域」。只要你到了這里的任何一個地方,就可以說你已經有了「東臨碣石」的經歷了。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漢武帝劉徹封禪泰山之後,從煙台芝罘「並海北上」,來到了碣石。如今,在北戴河蓮蓬山的岡巒之上,還存有漢武台的遺跡。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東征烏桓,凱旋而歸,來到秦皇島,觀滄海,看日出,心情舒暢,躊躇滿志,寫下了大氣磅礴、流傳千古的四言詩《觀滄海》。
1954年7月下旬,毛澤東來到北戴河。在此之前,他從北京曾給先期到達的兩個女兒李敏和李納寫信說:「北戴河、秦皇島、山海關一帶是曹孟德到過的地方。他不僅是政治家、也是詩人。他的碣石詩是有名的。」毛澤東還揮毫書寫了曹操的《觀滄海》和《龜雖壽》兩首詩。毛澤東說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毛澤東曾經對人說: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這個案要翻。(孫志升《大雨落幽燕》)。應該說,毛澤東的這一段評價是實事求是的。今天,曹操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形象,已經不再是一個白臉奸臣,而是一個頗有成就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一個才華橫溢的大詩人。
魏武帝曹操是在秋天來到了秦皇島。金秋時光,天高氣爽,魚肥蟹滿,瓜果飄香。秋天的秦皇島,秋光秋色,五彩繽紛,到處充滿詩情畫意。曹操選擇了一個好季節,好季節讓詩人觸景生情,才思迸發,寫出了千古名句。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來到秦皇島,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他「芝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寫了一首著名的詩篇《春日觀海》。唐太宗是在春天來到秦皇島的。秦皇島的春天,清新溫柔,「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嫩柳吐綠,芳草萋萋,桃花綻放像火一樣紅,天空晴朗像海一樣藍,那才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如果有人想來秦皇島旅遊,真該學一學唐太宗,當春天的腳步剛剛響起的時候,就背起背包,吟詠著唐太宗的詩句,向著大海,緩步走來。
北魏、北齊時期,也都先後修過長城,今天,在秦皇島市的北部山區和孟姜女廟還能見到北齊長城的遺跡。
到了宋代,秦皇島沒有劃入北宋的版圖,屬於遼金管轄。遼代在今山海關設置了遷民縣。而盧龍縣的經幢,就是金大定年間修建的,至今保存完好。
明代,秦皇島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時期。1381年(洪武14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主持修建了界嶺、永平、山海32關。徐達以一個軍事家的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在遼西走廊西端山海交匯處,「因險制塞」,修建了山海關關城。從此,山海關成了明代扼守邊塞、經略薊遼的雄關重鎮。1567年(隆慶元年)抗倭名將戚繼光在邊防廢弛、京師幾度危急的情勢下就任薊鎮總兵,十六年間,練兵練將,加固邊牆,修建自山海關至居庸關長城之上空心敵台1017座,重整薊門邊垣二千餘里,在京師大門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保證了此後幾十年的邊境安全。戚繼光在山海關老龍頭修建了入海石城七丈,在這里,他曾寫出「曾經澤國驚鯢息,更倚邊城氛祲消。春入漢關三月雨,風吹秦島五更潮」的詩句,吟誦了當時的和平景象。
到明代後期,努爾哈赤統一了東北各部,建都盛京以後,對大明政權連續發動攻勢,山海關成為拱衛京師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成為清政權入主中原的必爭之地,必奪之城。山海關,系天下安危於一垣,得之者昌,失之者亡。明王朝傾全國之力,屢派名將重臣鎮守。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都曾以兵部尚書的身份,駐守山海關,督師薊遼。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是中國歷史上風雲突變、一波三折的一年。新年伊始,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進了北京,崇禎帝弔死煤山,明王朝一朝覆滅。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投降多爾袞,開關迎清兵,李自成兵敗石河西岸,清王朝從此入主中原。公元1644年,中國農歷甲申年,風雲際會,瞬息萬變,山海關就是歷史的轉折點。今天,我們撫今思昔,該有多少思考,該留下多少感嘆。
清代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和道光五位皇帝到關外拜謁祖陵並祭祀滿族的發祥地長白山,途經山海關,澄海樓是他們觀海賦詩的必去之地。1840年之後,外強侵入,清王朝衰落,皇帝們再也沒有心思拜謁祭祀。1898年,秦皇島港啟錨開運,津榆鐵路(天津-臨榆。臨榆縣治在山海關)通車,北戴河被清政府宣布為「允許中外雜居」的避暑地。這一年,是秦皇島的開埠之年,從此,秦皇島港逐漸成為北煤南運的重要港口,津榆鐵路延伸為京津通往東北的大動脈,北戴河成為聞名遐邇的風景區;與此同時的是戰亂頻仍,爭斗不止,軍閥混戰,外敵侵略,使秦皇島的人民飽受戰爭之苦,秦皇島的山山水水被整整蹂躪了半個世紀。1900年八國聯軍從老龍頭登陸,山海關成了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據點。1922年和1924年,在山海關爆發了兩次直奉戰爭。1933年元旦,日本帝國主義一手製造了「榆關事件」,中國軍民被迫打響了悲壯的抗戰第一槍。1945年11月的山海關保衛戰,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早日解放東北奠定了基礎。1948年11月27日,秦皇島解放,秦皇島人民獲得了新生。
1954年7月下旬,毛澤東第二次來到北戴河。這一年八月份,秦皇島一帶天降大雨,海天一色,迷迷茫茫。毛澤東在北戴河,寫下了著名的詩篇《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詩詞中說的「魏武」指的就是魏武帝曹操,「東臨碣石有遺篇」中的「遺篇」指的是曹操寫的四言古詩《觀滄海》。毛澤東撫今思昔,感慨萬端:久經戰亂的中國,終於走向穩定,貧窮飢餓的中國人民,終於獲得了新生。毛澤東發出了勝利的歡呼:「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澤東代表中國人民高奏的一首凱歌,也是贈送給秦皇島人民的一份珍貴的禮物。為了紀念毛澤東和他在北戴河創作的這首詩篇,北戴河區政府在鴿子窩公園,豎立了毛澤東塑像和詩碑各一座,願一代偉人英名長在,絢麗詩篇千古流傳。
今天的秦皇島市,是河北省的省轄市,是最早的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我國著名的「優秀旅遊城市」。秦皇島港是我國大陸的第二大港,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輸出港。耀華玻璃廠始建於1922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玻璃生產廠家,秦皇島市因此得名「玻璃城」。山海關橋梁廠於1894年投入生產,人稱我國「橋梁之母」,秦皇島市成為我國著名的橋梁生產基地。現在,秦皇島市的262萬人民正以高山一樣堅定的意志,以大海一樣寬廣的胸懷,以萬里長城所賦予的勤勞、勇敢、智慧,建設自己美麗的家鄉,迎接國內外四面八方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