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底歷史
Ⅰ 婁星區的歷史沿革
婁星區古屬荊州地域。
戰國時期屬楚。
秦代屬湘南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屬連道。
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屬湘鄉縣。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屬衡山縣。
唐武德一百年(公元622年)復屬湘鄉縣,直至民國時期隸屬不變。
1951年8月屬新置藍田縣(後更名漣源縣)。
1960年1月成立婁底市,屬邵陽專署。
1962年10月撤市復屬漣源縣。
1980年7月恢復婁底市,屬婁底地區。
1999年7月撤市建區,是地級婁底市唯一的中心城市。 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連道並入湘鄉縣,唐五代前,湘鄉縣曾劃分15鄉85里,婁星境內屬常安鄉。五代後有割並。宋熙寧五年(1073年)劃常安、長樂二鄉之半共8道新置的安化縣後,湘鄉縣地實為12鄉、3坊、46里,境內仍為常寧鄉。元、明承舊制。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896年)循區孺都,湘鄉縣分鄉12個,下編都44個,坊3個,常安鄉析置為常安、神童兩鄉,境內為神童鄉,統轄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等4個都。都下分區、區下分牌。分別由都總、區總、牌頭等地方官員行使管理職權。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年—公元1860年)湘鄉縣按習慣2011的政區分野將全縣分2011、中、首三里,境內屬2011里、轄4都。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神童鄉改為神童鎮,區劃未變。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年並鄉劃區,湘鄉劃並為10個區,境內為第九區,都制轄置仍舊,從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至1949年,境內區劃從廢都制鄉,撤區並鄉,施行保甲制,分為豐樂、雲下、樂善、延福4鄉。1949年8月13日,湘鄉縣城解放,9月1日成立湘鄉縣人民政府,重新劃分行政區劃,湘鄉縣劃為11個區、47個鄉、1個鎮、保甲沿用舊制,境內仍為第九區,轄豐樂、雲下、延福、樂善4個鄉和婁底鎮。1950年6月,湘鄉縣第二次劃鄉建政,廢除保甲制,建立村委會,湘鄉縣分設11個區,308個鄉、7個鎮,2156個村,婁底為第九區。
1951年8月屬新置藍田縣(後更名漣源縣),1960年1月成立婁底市,屬邵陽專署。1962年10月撤市復屬漣源縣。1980年7月恢復婁底市,屬婁底地區。1999年7月撤市建區,是地級婁底市唯一的中心城市。1951年8月18日,將婁底第九區劃屬新置的藍田縣管轄。
1952年3月,藍田縣析大區置小區,析大鄉置小鄉。婁底第九區31個鄉、1個鎮,229個村析置小區4個,小鄉120個,鎮2個,全部或部分屬今區行政區域的為90個鄉,2個鎮。4個區為:八區渡頭塘區;九區婁底區;十區小碧區;十一區萬寶區;十二區水洞底區。婁底鎮屬九區,磨石鎮屬十一區。1953年,調整鄉鎮體制,小鄉並大鄉,區以次第更名屬婁底或部分屬婁底(今區劃)的為八、九、十、十一、十二區,共並鄉57個,鎮1個。
1954年4月,區人民政府改名「區公所」,鄉鎮人民政府改名為「鄉、鎮人民委員會」。
1956年,湘鄉縣十字鄉的一部分和岩江鄉木山村共85戶,澗山鄉9戶分別劃入境內的杉山、小碧、西陽鄉、杉山鄉的41戶劃歸湘鄉縣澗山鄉。6月,漣源縣撤區並鄉,施行農業生產合作社。撤銷八、九、十、十一、十二區,將境內所屬57個鄉,1個鎮,析為婁底鄉,杉山鄉、西陽鄉、小碧鄉、新莊鄉、增加鄉、磨石鄉、萬寶鄉、茶園鄉、紅土鄉、明境鄉、印溪鄉等12個鄉,建立176個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7年1月,設立婁底街道,轄8個鄉,共131個高級農業合作社,另將屬區域的增加鄉、印溪鄉、明鏡鄉、紅土鄉分別劃給橋頭河街道和楊家灘街道。
1958年9月,撤銷婁底街道和所屬鄉及高級農業合作社。在原區域內,建立鄉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3個,生產大隊61個、即婁底人民公社18個生產大隊,萬寶人民公社21個生產大隊;小碧人民公社22個生產大隊。婁星區域生產大隊後調整為73個。
1960年2月3日,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從漣源縣析出婁底人民公社24個生產大隊,小碧人民公社18個生產大隊,水洞底人民公社5個生產大隊,萬寶人民公社6個生產大隊,渡頭塘人民公社13個生產大隊,共66個生產大隊新置婁底市,婁底市重新析為7個人民公社,72個生產大隊,6個社區,7個人民公社即為冠曹、小碧、明鏡、三元、恩口、茅塘、斗笠山等公社。1961年,政區由7個人民公社,72個生產大隊,6個社區調整為14個人民公社、218個生產大隊、6個社區。14個人民公社為茅塘、大科、百畝、石井、恩口、小碧、犁頭、西陽、增加、渡頭塘、明鏡、斗笠山、雙江、杉山等。1962年10月26日,撤銷婁底市,境內仍舊屬漣源縣管轄。漣源縣增設婁底區,渡頭塘區和婁底鎮。境內調整為1個鎮、9個人民公社,199個生產大隊,4個社區。婁底區轄9個公社,186個生產大隊,婁底鎮轄13個生產大隊,4個社區。1968年9月,區公所改名為區革命領導小組,社、鎮管理委員會改名為社、鎮革命委員會。10月撤銷婁底區。人民公社進行合並,婁底鎮未變。1969年11月,漣源縣恢復婁底區建制。婁底鎮轄屬不變。
1980年7月15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婁底市建制,將婁底鎮所屬行政區域和婁底區所屬西陽人民公社的方石、水洋、杉山公社的民福、東風、百畝公社的思塘等5個生產大隊劃歸婁底市。市行政區劃為2個人民公社,3個街道,37個生產大隊,373個生產隊,19個社區,267個居民小組。
1983年3月26日,國務院發文將婁底市劃入湘潭市,改名婁底區(縣級,未實施)。7月13日,又從湘潭劃出恢復原建制。
1984年3月,改變政社合一的公社體制,將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鄉人民政府。同年7月11日,將漣源縣婁底區所屬8個鄉劃歸婁底市,婁底市城郊擴為10個鄉、200個村,2151個村民小組。1986年1月28日,撤銷杉山鄉,建立杉山鎮,將由花山街道託管的恩口、花垣、杉山3個社區移交杉山鎮。1989年,全市9個鄉、1個鎮、3個街道、200個村,2140個村民小組,31個居民委員會、463個居民小組。
2000年,婁星區轄4個街道、3個鎮、7個鄉。
2003年4月,將婁星區西陽鎮及漣濱鄉、杉山鎮的7個村和花山街道、黃泥塘街道的2個社區委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這次調整的范圍是:將原屬婁星區管轄的西陽鎮全部,漣濱鄉的仙人橋、民福、茅塘3個村,杉山鎮的高車、太保、澄清、九侖4個村,花山街道的南石社區以及黃泥塘街道的仙人閣社區劃入開發區,委託開發區黨委和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
2003年,撤銷大科鄉、漣濱鄉、西陽鎮,將撤銷的2鄉1鎮與杉山鎮劃出的4個村設立大科、漣濱、大埠橋3個街道。原有的花山、樂坪、黃泥塘、長青4個街道也相應地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同時,調整原有社區,組建社區,調整後婁星區共有52個社區。
2004年,轄4個鄉、3個鎮、7個街道,共162個村,53個社區,其中漣濱、大埠橋2個街道共7個村14個社區,由市政府委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Ⅱ 歷史上婁底有沒有發生過地震
7.19婁底地震是指2016年7月19日22 時44分,湖南婁底市漣源市(北緯27.68度,東經111.86度)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
Ⅲ 婁底以前不是漣源市的一個鎮嗎怎麼湘鄉市的人說婁底是從湘鄉市分出來的
婁底是漣源的一個鎮是歷史也是事實,你們知道婁底最大的企業為什麼叫漣源鋼鐵有限責任公司,是因為那時的婁底鎮屬於漣源市管轄,後因為漣鋼的發展,婁底後發趕超,漣源的地位隨之變化
Ⅳ 婁底的介紹
婁底市 湖南省轄地級市,位於湖南的地理幾何中心,是湖南重要的工業城市,湖南能源、原材料戰略儲備基地,轄婁星區、漣源市、冷水江市、新化縣、雙峰縣、婁底經濟開發區、婁底市水府示範片萬寶新區,全市東西寬160公里, 南北長102公里。婁底以漢族為多,有苗、土家、侗、回等少數民族。婁底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婁星區、雙峰縣、新化縣、冷水江市、漣源市。市政府駐婁星區湘中大道,距長沙112千米。婁底市地處湘中丘陵西北部和湘西山地東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雪峰山斜亘西北,衡山余脈逶迤東南邊境,龍山盤踞南部。新化縣大熊山西側九龍池海拔1622米,為境內最高峰。漣水向東注入湘江,資水向北匯入洞庭湖。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礦產有煤、銻、錳等,冷水江市錫礦山有「世界銻都」之稱。滬昆鐵路和洛湛鐵路在此交匯成為湖南重要的「十字型」鐵路樞紐。婁底是「3+5」長株潭城市群之一,是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五區十八片」的一部分。此外婁底還先後擁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十大宜居城市、城鄉環境整潔行動全省十佳縣市區等榮譽稱號,1320國道和207國道分別經過雙峰、漣源。資水可常年通航,漣水經湘江入長江。紀念地和名勝古跡有天華亭、蔡和森紀念館,曾國藩故居,羅盛教烈士故居及紀念館,波月洞、北塔、黃巢山、湄江等。22014年12月16日,滬昆高鐵長沙至新晃段開通運營,婁底南站正式運營,標志著本市進入高鐵時代。
Ⅳ 婁底與漣源有什麼歷史
195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析湘鄉、安化、邵陽、新化4縣部分行政區域置雙峰縣、藍田縣(7月更名漣源縣)。11月,兩縣劃屬邵陽專區。同年8月,撤銷錫礦山礦區,劃是新化縣管轄。1960年2月,設立婁底市和冷水江市,隸屬邵陽專區。1962年10月,撤銷冷水江市和婁底市,分別並入新化縣和漣源縣。1969年10月,國務院批准恢復冷水江市。
1977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將邵陽地區析置漣源、邵陽兩個地區。漣源地區轄新化、新邵、邵東、雙峰、漣源5縣和冷水江市,地區機關駐婁底鎮。同年11月,成立漣源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3月,改稱漣源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7月國務院批准恢復婁底市。1982年12月,漣源地區更名為婁底地區。
1983年2月8日,國務院批復撤銷婁底地區的婁底市和雙峰、漣源縣劃歸湘潭市管轄;冷水江市和邵東、新邵、新化縣劃歸邵陽市管轄;撤銷婁底市,改設為湘潭市婁底區(縣級);撤銷冷水江市和邵東、新邵、新化縣劃歸邵陽市管轄;撤銷冷水江市,改設為邵陽市冷水江區(縣級)。實際並未實施,婁底地區名撤實存。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婁底地區及其行政公署,原所轄邵東、新邵兩縣劃歸邵陽市管轄,婁底市、冷水江市、雙峰縣、漣源縣、新化縣歸婁底地區管轄。
1987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漣源縣,設立漣源市,所轄行政區域不變。
199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婁底撤地設市,原縣級婁底市改名為婁星區。所轄婁星區、漣源市、冷水江市、雙峰縣、新化縣行政區劃不變。
--------------------------------
簡單的說,以前婁底曾經是屬於漣源的一個鎮,後來變成地級市反過來管漣源這個縣級市
Ⅵ 「婁底"為什麼叫「婁底」,你知道嗎
婁底為什麼叫婁底?首先要解決它是漢語還是南方民族語(即黔台語)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它不是漢語地名,但沒有證據,不好立論,也不好宣揚。
如果是南方民族語言,「婁」就有可能是「雒」(太陽鳥)的諧音,「婁底」很有可能就是「雒帝」,即屬於「太陽鳥圖騰」的氏族,與「神農炎帝」同屬於「太陽鳥圖騰」的氏族,因此,「婁底」也就可能是「炎帝之都」之意,至於是什麼時候的「炎帝之都」?就有待我們去深入研究了。我這想法太大膽,一直都不敢說。只算是為你在傳統思維之外,再提供一點另類思維。
王先勝先生是我很敬佩的敢於創新的學者之一,他說神農與炎帝有區別,這個問題許多老前輩都有研究,我也曾反復思考過。但我最後的看法是:神農與炎帝既是沒有區別,又有所差異的。就象是我們稱清朝的皇帝都叫清帝,但也可以省略為「康熙帝」、「乾隆帝」的。我這是從考古發現中分析出來的。按南方民族的語法,「神農」即「農神」的倒裝語。據目前所知,農耕文化可能起始於湖南省道縣的玉蟾岩時期,距今約有一萬五千年到兩萬年歷史。在這個時期,人們的語言還很幼稚,當然只有「神農」而沒有「炎帝」。但到了八千年左右的湖南省黔中地區的「高廟文化」時期,經歷過許多代「神農氏」的艱苦經營之後,文化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從「高廟文化」出土的各種紋飾符號來看,出現了很多火焰紋、太陽紋符號,還出土了象徵「象耕鳥耘」的原始農耕特徵的「神農炎帝」和戴三尖火焰冠的「火神祝融」等各種神靈的符號。因此,這時候的「神農」應該已進化成為「神農炎帝」,而不能單純地稱之為「神農」了。
Ⅶ 婁底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教育家
婁底位於湖南中部,山青水秀,被譽為湘中明珠,這里人傑地靈,曾出過不少名人大家,清代大儒曾國藩,革命家蔡和森,世界著名醫學家李振翩等,具有良好的人文環境。
蔡和森(1895~1931),復姓蔡林,字潤寰,號澤膺。原名和仙,學名彬,湘鄉縣永豐(今雙峰縣永豐鎮)人。
陳天華(1875~1905),原名顯宿,字星台,亦字過庭,別號思黃,清新化縣知方團(今榮華鄉)人。母早逝,父為塾師,幼從父識讀,因家境貧寒,乃營小賣以補濟,然堅持好學不輟。常向人借閱史籍之類書籍,尤喜讀傳奇小說,亦愛民間說唱彈詞。
曾昭燏(1909-1964) 中國女考古學家、博物館學家,雙峰縣荷葉鎮人。193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1937年獲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碩士學位。1938年回國,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設計委員。建國後,任南京博物院院長、江蘇省文管會副主任,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曾參與大理南詔國遺址調查和彭山漢墓發掘,主持發掘南唐二陵和沂南畫像石墓,著有《博物館》等多部學術專著。
謝家澤(1911-1993) 中國水文學家,新化縣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年獲柏林工科大學憑證工程師學位。1939年回國,曾任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南京大學教授、水利部水文局局長、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國際水文組織中國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水利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曾國藩 (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23歲取秀才,入縣學;24歲入嶽麓書院,中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入翰林院,從倭仁等習程朱理學,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後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升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兩次上疏,為清廷出「教誨、甄別、保舉、超擢」之策,為朝延賞識。道光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豐元年(1851),署刑部右侍郎,咸豐二年,署史部左侍郎。
Ⅷ 誰來介紹一下婁底,謝了
哇塞,來婁底讀大學。。額,蠻佩服的
其實婁底市的空氣不錯啦,而且絕對不會堵車之類的,是全國8大移民城市之一,婁底的話,嗯,沒有好的游樂園游泳場之類的,老實說,和朋友出去俺都不知道去哪好,但是也還不錯哦,至少空氣不錯,植被也還行吧。娛樂場所不多,像電影院,近年才有一個好一點的叫今典,公園也不多像石馬婁星廣場啊,珠山啊,一些小公園啦,呵呵,總之婁底不大,一下就能摸輸了
Ⅸ 湖南婁底出了些多少名人!
婁底名人 蔡暢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湖南雙峰人
蔡和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湖南雙峰人
歐陽凇 中組部副部長、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湖南雙峰人
熊清泉湖南省委書記、書畫家湖南雙峰人
肖志恆廣東省委秘書長湖南新化人
龔佳禾湖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湖南新化人
羅和秋湖南省人事廳副廳長、巡視員湖南漣源人
易煉紅中共岳陽市委書記湖南漣源人
譚談中國作協副主席湖南漣源人
吳奇修湖南省糧食局局長湖南漣源人
傅國良湖南省體育局局長湖南漣源人
禹奇才湛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廣州大學副校長湖南雙峰人
秦科才河南省委常委、河南省副省長湖南雙峰人
陳芸田湖南省人大副主任湖南雙峰人
方鼎英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新化人
鍾林重工業部副部長湖南雙峰人
曾憲植全國婦聯副主席湖南雙峰人
秦科才河南省副省長湖南雙峰人
劉淑金中共湖南省委委員湖南新化人
李聚奎上將、石油工業部部長湖南漣源人
鄒庚壬蘭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將湖南新化人
龔谷成廣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將湖南新化人
毛國斌廣西軍區副政治委員、少將湖南漣源人
劉化錦軍事經濟學院訓練部部長、副院長、院長、少將湖南新化人
鄒志美蘭州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湖南新化人
陳秉臣海軍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兼舟山基地司令員、少將湖南雙峰人
陸紹庭海軍海軍工程學院政治委員湖南新化人
段達球總政治部直工部部長湖南新化人
賀賢書海南軍區政治委員、少將湖南雙峰人
曾求騰湖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少將湖南漣源人
曾家修解放軍206醫院病理科主任、少將湖南新化人
謝玉久山西省軍區副政委、少將湖南漣源人
袁朴二級上將湖南新化人
毛炳文 中將 湖南漣源人
宋希濂中將 湖南雙峰人
方鼎英中將湖南新化人
李文中將湖南新化人
陳正湘中將湖南新化人
羅雲少將湖南漣源人
姜齊賢少將湖南婁底人
匡斌少將湖南雙峰人
張信威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漣源人
鄧起東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雙峰人
謝和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雙峰人
曾昭倫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雙峰人
劉筠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雙峰人
劉耕陶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雙峰人
曾蘇民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雙峰人
曾益新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漣源人
余彭年彭年實業董事長湖南漣源人
梁穩根三一集團董事長湖南漣源人
周建和庄勝集團總裁湖南雙峰人
伍躍時長沙新大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湖南新化人
邱則有長沙巨星輕質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南婁底人
陳響蓮婁底響蓮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湖南冷水江人
劉曉劍長沙聖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南漣源人
曾赳雄湖南天雄企業集團總經理湖南漣源人
陳德勛深圳市恆立清潔公司董事長湖南雙峰人
顏光美中山大學副校長湖南婁底人
李平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校長湖南漣源人
劉海藩中央黨校副校長、經濟學家湖南漣源人
禹奇才廣州大學副校長湖南雙峰人
朱堅真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湖南雙峰人
謝建新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湖南雙峰人
謝和平四川大學校長湖南雙峰人
王繼平湘潭大學副校長湖南雙峰人
王燦芝女航空教育家湖南雙峰人
李亭植中國醫科大學校長湖南雙峰人
成仿吾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湖南新化人
湘女歌唱家湖南婁底人
諶蓉歌唱家湖南冷水江人
謝冰瑩現代女作家湖南冷水江人
顏家龍書畫家湖南漣源人
謝禹堯「烙畫怪才」湖南婁底人
廖志理作家湖南漣源人
蕭育軒作家湖南漣源人
楊衡鍾(弘征)湖南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湖南新化人
彭利銘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湖南漣源人
李普新華社副社長湖南漣源人
蔣牧良中國作家協會湖南分會主席湖南漣源人
曾景初畫家湖南雙峰人
曹明求國畫家(一級美術師)湖南雙峰人
歐陽謙叔湖北省歌劇團一級作曲家湖南雙峰人
王憨山畫家湖南雙峰人
羅紹志作家、研究員湖南雙峰人
曾昭橘南京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家湖南雙峰人
康移風畫家湖南新化人
楊小燕世界橋牌冠軍湖南新化人
伍湘梅舉重世界冠軍湖南新化人
曾星玲舉重世界冠軍湖南新化人
王曉天歷史學家湖南新化人
梁紹輝歷史學家湖南漣源人
王魯湘清華大學工藝美院教授、美學專家湖南漣源人
周慶元教育學專家湖南婁底人
肖欣湖南十佳新聞工作者湖南漣源人
毛炳漢文學家湖南漣源人
陳旭麓歷史學家湖南雙峰人
張蘇輝湖南省社會工作者協會委湖南雙峰人
宋宜山台灣地區國民黨「立法委員」湖南雙峰人
邱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湖南漣源人
譚添三湘菜大師湖南漣源人
肖欣湖南十佳新聞工作者(記者)湖南漣源人
李臨庄全國勞動模範湖南漣源人
成希顒航務工程專家湖南婁底人
李振翩細菌病毒學家湖南婁底人
謝定中化工專家湖南冷水江人
朱菱電機設計專家湖南漣源人
廖遇平放療專家湖南漣源人
潭濟才昆蟲學專家湖南雙峰人
歐陽湘達計算機技術應用專家湖南雙峰人
朱懷安核物理專家湖南雙峰人
王抗援路工程機械專家湖南雙峰人
何覺民小麥栽培與育種專家湖南新化人
周先和化工專家湖南新化人
楊治元地球物理學專家湖南新化人
鄔恩九實驗核物理學家湖南新化人
張蘇輝社會學家湖南雙峰人
鄒文開社會學家湖南新化人
劉金初社會學家湖南新化人
羅盛教國際主義戰士湖南新化人
陳佑甫中國人民解放軍特等功臣湖南新化人
段振華冠捷科技集團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湖南新化人
李中社會活動家湖南雙峰人
禹之謨民主革命先驅湖南雙峰人
陳天華中國同盟會書記湖南新化人
王則鳴烈士湖南雙峰人
曹仰山紅十軍團參謀長、烈士湖南雙峰人
曾國藩(清)軍機大學士湖南雙峰人
曾國荃(清)兩江總督湖南雙峰人
曾紀澤(清)外交官、曾國藩之子湖南雙峰人
李續賓(清)安徽巡撫湖南漣源人
游智開(清)廣東巡撫湖南新化人
羅澤南清朝將領湖南雙峰人
劉蓉湘軍將領湖南雙峰人
羅澤甫湘軍將領湖南雙峰人
曾邦哲 國際協會WABSE創始者、系統遺傳學奠基人 湖南新化人
現任市長 張碩輔 湖南省望城縣人
大連市教育局主任 李特 湖南省雙峰縣人
Ⅹ 婁底歷史人物曾國藩
樓上說錯了,曾國藩確實算是婁底人...
我家離國藩故居也沒多遠,經常經過的...
婁底是個地級市,現在管轄雙峰縣..而曾國藩老家就在雙峰,雖然過去雙峰也歸湘鄉管轄,但網上有些資料就把曾國藩說成湘潭人了...無語了。
如果嫌樓上資料還不全,可以參考這個網址,詳盡啊!!
http://ke..com/view/5481.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