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歷史文化
『壹』 舟山有哪些文化遺產
第一批:
一、民間音樂
舟山鑼鼓 定海區
舟山漁民號子 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嵊泗縣
舟山漁歌 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嵊泗縣
舟山佛教音樂 普陀區
二、民間舞蹈
跳蚤會 定海區
馬燈舞 定海區
打蓮湘 岱山縣
三、民間戲劇
布袋木偶戲 定海區
四、民間曲藝
滃州走書 普陀區
五、民間美術
舟山漁民畫 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嵊泗縣
臨城剪紙 定海區
六、傳統手工技藝
漁網結 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嵊泗縣
造船工藝 普陀區
海鹽製作工藝 岱山縣
七、民俗
祭海 普陀區、岱山縣、嵊泗縣
八、民間文學
舟山魚類故事 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嵊泗縣
觀音傳說 普陀區
舟山漁業諺語 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嵊泗縣
第二批:
一、民間文學(共計3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單位
1
白老龍傳說
定海區
2
傳燈庵傳說
岱山縣
3
和尚套傳說
嵊泗縣
二、民間舞蹈(共計1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單位
4
踩旱船
定海區
三、曲藝(共計1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單位
5
舟山新聞(唱蓬蓬)
定海區、岱山縣
四、民間美術(共計4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單位
6
舟山船模
定海區
7
舟山貝雕
定海區
8
普陀木雕
普陀區
9
書法木雕藝術
岱山縣
五、傳統手工技藝(共計7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單位
10
舟山海鮮系列傳統加工技藝
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嵊泗縣
11
德仁坊老酒釀制技藝
普陀區
12
岱山倭井潭硬糕製作工藝
岱山縣
13
岱山鼎和園香乾製作工藝
岱山縣
14
舟山漁民傳統服飾製作工藝
岱山縣、嵊泗縣
15
舟山漁網編織工藝
岱山縣
16
普陀山佛茶製作工藝
普陀山管委會
六、民俗(共計5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單位
17
桃花會
普陀區
18
潮 魂
岱山縣
19
解 床
岱山縣
20
觀音香會
普陀山管委會
21
普陀山佛事
普陀山管委會
七、雜技與競技(共計2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單位
22
舟山船拳
普陀區、岱山縣
23
傳統兒童游戲
普陀區
『貳』 舟山的特色地方文化
舟山不僅是我國最大的漁場,也是世界著名四大漁場之一,有著「祖國漁都」之稱。舟山的黃魚、帶魚、石斑魚、錦綉龍蝦及蠣、蛤、蝦、蟹,還有淡菜、青蟹等,都是極具特色的海鮮名品。在飲食方面自然也就以海鮮為特色了,烹飪的主要特點為清蒸、醬漬、鹽漬、風干,生吃。主要風味名菜有:白鯗扣本雞、黃魚鯗烤肉、大烤目魚、鹽焗基圍蝦、嵊泗螺醬、蔥油海瓜子、煙熏鯧魚、芹菜炒鰻絲等。世界知名的沈家門漁港更是品嘗舟山海鮮的最佳選擇。
舟山歷史相當的久遠了,分述如下: 舟山群島開發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居住,現今的定海馬嶴鎮就出土有半厚的河姆渡文化層,發現面積近14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群,被譽為"東海第一村". 春秋時,舟山屬越國,稱"甬東",又喻稱"海中洲";秦朝,徐福奉命在東南沿海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島尋找長生不老葯,歷盡艱深辛來到煙霧飄涉的舟山群島,認定境內的岱山島為「蓬萊仙島」。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舟山置縣,歸屬明州。自此時起,舟山海上貿易日趨繁榮,歷史上曾同度興起成為外貿的重要商埠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16世紀中葉,葡萄牙等歐洲殖民主義勢力東侵、我國對美洲的海外貿易,以及日本對中國的朝貢貿易,都使舟山當時的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現今普陀區六橫鎮的雙嶼港成為亞、非、歐諸國商人雲集的繁華商港,長住外商3000餘人,成為事實上的「自由港」。清康熙年間解除海禁,舟山重新開放為外貿口岸,設立負責對外商務海關事務的「紅毛館」,可「增稅銀萬兩」,「西歐商船,鶩趨定海」,再次帶動了島上經濟的發展。 舟山群島於1950年5月17日解放,成立定海縣人民政府。1953年3月設立舟山專區,下轄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四縣。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地建市,設2區2縣,定海區為市政府所在地,普陀區設在舟山本島東端的著名漁港沈家門。 希望幫的上你哦,呵呵!
『肆』 舟山文化
舟山概況
舟山是全國唯一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下轄2區2縣。舟山市政府設在臨城新區;定海區政府設在定海城區;普陀區政府設在本島東端著名漁港沈家門鎮;岱山縣政府設在岱山島高亭鎮;嵊泗縣政府設在泗礁島菜園鎮。
舟山群島開發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和出土文物考證,屬河姆渡第二文化層年代,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島上開荒辟野,捕捉海物,生息繁衍,開始從事漁鹽生產。
春秋時,舟山屬越,稱「甬東」(甬江之東),又喻稱「海中洲」。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置縣,以境內有翁山而命名為「翁山縣」。至大歷六年(771),因袁晁率起義軍占翁山而被撤廢縣治。北宋熙寧六年(1073)再次設縣,更名「昌國縣」。元初升縣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為縣;洪武二十年廢昌國縣。至清初,先後兩度遷民。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再次設縣,更名「定海縣」,道光時升為「定海直隸廳」。辛亥革命後,恢復定海縣建制。民國三十八年(1949)分設定海、翁州兩縣。
1950年5月17日舟山群島解放,成立定海縣人民政府,屬寧波專區管轄。1953年3月經政務院批准,定海縣轄區分為定海、普陀、岱山3縣,從江蘇省劃入嵊泗縣,成立舟山專區。1954年又將原屬寧波專區的象山縣劃入。1958年象山縣劃歸台州專區。1959年撤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縣,合並成立舟山縣。1960年11月,嵊泗人民公社劃歸上海市。1962年5月撤銷舟山縣,重新設立舟山專區,下轄定海、普陀、岱山、大衢、嵊泗5縣。1964年撤銷大衢縣,其轄區分別劃歸岱山、嵊泗2縣。1967年3月起舟山專區改稱舟山地區。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舟山地區和定海、普陀2縣,成立舟山市,轄2區(定海區、普陀區)2縣(岱山縣、嵊泗縣),實行以市領導區、縣新體制。
舟山擁有漁業、港口、旅遊三大優勢。舟山是中國最大的海水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素有「中國漁都」之美稱。舟山港灣眾多,航道縱橫,水深浪平,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保存完好的海島自然景色,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現已開辟的二個國家級和二個省級旅遊風景區,2005年遊客量1001.71萬人次。耕地總面積1.9萬公頃,其中水田1.19萬公頃,旱地0.71萬公頃。林地總面積5.59萬公頃。
舟山素有「東海魚倉」和「祖國漁都」之美稱。由於附近海域自然環境優越,餌料豐富,給不同習性的魚蝦洄遊、棲息、繁殖和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共有海洋生物1163種,按類別分:有浮游植物91種、浮游動物103種、底棲動物480種、底棲植物131種、游泳動物358種。捕撈的主要品種有帶魚、鰳魚、馬鮫魚、海鰻、鮐魚、馬面魚、石斑魚、梭子蟹和蝦類等40餘種。
海洋礦產資源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濱海砂礦;二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三是海底多金屬結核和多金屬軟泥。東海首先發現並進入商業化開發的是平湖油氣田,距岱山島東南方向302公里,總面積約240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為:天然氣108億立方米,凝析油177萬噸,輕質原油1078萬噸。
著名人物
得天獨厚的漁港景資源,孕育了舟山特色鮮明的海洋文化,如底蘊深厚的海洋佛教文化,歷史悠久的海洋文化、濃郁粗獷的海洋民俗文化、瑰麗奇秀的海洋景觀文化、闖盪四海的海洋商貿文化、魚水情深的千島「雙擁」文化等。舟山海洋文化有別於內陸農耕文化,其根在海洋,特色在海洋文化。從歷史看,舟山海洋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樵山漁海,生息繁衍。定海馬嶴鎮發現的被稱為「千島第一村」的唐家墩遺址群,是舟山群島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原始村落,距今約有6000年歷史。近年來舟山發展海洋文化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如舉辦國際沙雕節、開發桃花島武俠文化、發展休閑漁業、舉辦國際國內運動賽事等等。舟山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是原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香港特首董建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人士的故鄉。舟山還是我省著名僑鄉,據統計有10多萬舟山人僑居海外,分布在世界38個國家和地區,也是全國去台人員最多的地區之一。許多舟山籍港澳台僑胞和海外人士積極為舟山建設發展作貢獻,被授予舟山市榮譽市民稱號:舟山艦全體官兵、大森信吾(日本)、董建華、許克勤、方新道、董建成、鈴木升(日本)、楊永曼、王福元、王惠成、王惠、性海法師。
『伍』 舟山走書的歷史
舟山走書源於定海馬嶴。約在光緒年間,由安阿小從蕭山方向賣唱至定海馬嶴定居,他所帶來的是紹興蓮花落經過改革的曲調,原是一人演唱,連鼓帶板自己伴奏。演唱內容一般是傳奇故事和戲曲故事。安阿小賣唱至普陀區六橫島,因而在該鄉產生過6代說唱該曲種的民間藝人,故又稱六橫走書。又六橫古屬翁州,20世紀70年代有人遂將此曲種改名為翁州走書。
二十世紀初,沃阿來遷居六橫里嶴。沃阿來識文化,因而發展唱大書,有了較大的改革創新,並傳藝給侄子沃阿定,改為二人演唱。一人主唱,另一人伴,沒有樂器,只是鼓板,並用口伴隨。當時在六橫、鎮海、郭巨一帶演唱流傳。
馬嶴一脈,因沒發展,再因鎮海、寧波的蛟川和蓮花文書興起,唱腔改革,曲調豐富,加上用樂器伴奏,而馬嶴滃州走書表演形式簡單,曲調不多,不能與其競爭,而趨衰落消失。故而只剩六橫一脈。
第三代傳人沃阿定住大支,於1974年亡故,現年105歲。共收了五個徒弟。大徒名寶相,早死。二徒弟虞方舟,住六橫雙塘,於1984年亡故,收徒虞海風,現年46歲,只做伴奏,不演唱。三徒弟虞振飛,住六橫仰天,2001年亡故,收徒王鳳亞,也是伴奏,六 年前去台灣。四徒弟汪康章,住郭巨,現年65歲,曾收徒陸英,但未傳唱滃州走書調。五徒弟劉章成,原是六橫蛟頭山西人,現住沈家門西大社區。他於1963年二月初六(農歷)拜師,也是沃阿定關門徒弟。當時六橫文化站幹部趙學敏教他拉二胡,同時把滃州走書翻成曲譜,於當年五月初六,正式開始在六橫書場,用樂器伴奏,得到觀眾的好評。
後來因文革破四舊,書場停辦,古書不能唱,為照顧老藝人生活,由六橫文化站趙學敏幫助沃阿定根據他親身參加六橫1929-1930年暴動的史實,編了《六橫暴動案》,作為階級斗爭的教材,下鄉唱遍六橫、蝦峙,一年演唱達194場。文化站又編印了《碧海紅心》《女隊長》《智取威虎山選段》等有滃州走書曲譜的節目,發至六橫各俱樂部。並在五星、雙塘、小湖辦骨幹訓練班,1966年夏,趙學敏還在積峙大隊禮堂示範演唱《碧海紅心》,汪亞萍琵琶伴奏。
文革後,1984年趙學敏創作《風流案》由劉章成、莫美琴演唱,參加市會演獲一等獎。2001年趙學敏又創作《把木梳賣給和尚》,由陶根德根椐滃州走書曲調改編,由吳萍兒導演,范翠素主唱,參加省會演,獲創作、表演二等獎。這對滃州走書改革作了良好的開端,得到省曲藝家協會的肯定和好評。
但是沃阿定亡故後,因寧波走書的流行,他的徒弟們有的也改唱或夾唱寧波走書,而單獨純唱滃州走書很少,第五代傳人都是搞伴奏,也都是做了寧波走書伴奏,真正會唱滃州走書的人只有住郭巨汪康章和住沈家門的劉章成。而且都是老年人了。現錄下他倆演唱《八仙請壽》一段傳統節目。對這個舟山獨有的曲種,應搶救保護、還望有更多文藝工作者加以發展和提高。
關於滃州走書 名稱的來由,原沃阿定演唱時沒有名稱,只叫沃定唱書、方舟唱書、和先再唱書,1962年六橫辦書場,趙學敏提出叫六橫走書,雖然當時沃阿定因暴動失敗被捕受刑,致腿骨傷殘,只能坐唱,而其學生均是走唱,應定為走書,徵得沃阿定認同,上報地區文化局。
文革中期,1971年,地區文化局由軍代表陳鶴華主持,組織一批創作人員,准備參加省會演。當時婁瑞懷寫了《圍海造田》曲藝節目,由趙學敏提供六橫走書曲譜,陳鶴華認為六橫小地方,名氣欠大,要定個有舟山含意的名稱,經當時創作人員張明江、管一星、婁瑞懷、趙學敏等人共同討論,查到《舟山詩抄》里有張蒼水、金湜、程世楷等歷史人物對舟山寫過《滃洲行》《過滃洲》等詩篇,特別是明朝定海人陶恭的《滃洲書院》查得註解為弦歌之地,於是就定名為滃洲走書。
後來地區也曾提出這個舟山獨有的走書,還是直接叫舟山走書 。文革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地區調查民間文化時,才正式定名為滃州走書。2001年12月,趙學敏編寫的滃州走書《賣木梳》發表在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的《曲藝》刊物上,到此滃州走書全國有名。
『陸』 舟山的歷史變遷
舟山群島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舟山群島上就有人居住。在舟山群島西北部的馬嶴鎮原始村落遺址上,原始村民們在海邊堆積的99座土墩上創造了神秘燦爛的「海島河姆渡文化」,被譽為「東海第一村」。
《史記》載:秦朝徐福在東南沿海蓬萊、方丈、瀛洲三島上尋長生不老的仙葯,引?其中的「蓬萊仙島」即為舟山境內的岱山島。據史學家們分析,徐福東渡日本時經過舟山諸島。
春秋時,舟山屬越,稱「甬東」(甬江之東),又喻稱「海中洲」。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置縣,以境內有翁山而命名為「翁山縣」。至771年(大歷六年),因袁晁率起義軍占翁山而被撤廢縣治。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再次設縣,更名「昌國縣」。「意其東控日本,北接登萊,南連甌閩,西通吳會,實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壯國勢焉。」
元初升縣為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明時因實行海禁,於洪武十九年(1386)廢昌國縣,洪武二十年將舟山島城區和鎮外鼓吹兩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山(島)的居民徙遷內陸。至清初,先後兩度遷民。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設縣,更名「定海縣」。康熙題「定海山」扁額。他以為「舟」是動的物體,不太平,不如以「定」為好,「海定則波寧」。於是將原來的定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北侖兩區)改名為鎮海,定海一名專稱舟山群島上的縣治,以祈「海波永定」。
1840年7月5日下午2時,對舟山蓄謀已久的英國大舉入侵浙江舟山的定海,標志著鴉片戰爭的正式爆發。[5]定海保衛戰成為了鴉片戰爭的重要戰場,舟山人民開始了英勇頑強的抗英斗爭,定海三總兵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壯烈殉國。定海分別在鴉片戰爭的兩次淪陷後,清政府和英國議和並以賠款和割讓香港作為交換條件,英軍至此退出定海。[6]鴉片戰爭後道光時升為「定海直隸廳」。辛亥革命後,恢復定海縣建制。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分設定海、翁州兩縣。 1950年5月17日舟山群島解放,成立定海縣人民政府,屬寧波專區管轄。 1953年3月經政務院批准,定海縣轄區分為定海、普陀、岱山3縣,從江蘇省劃入嵊泗縣,成立舟山專區。 1954年又將原屬寧波專區的象山縣劃入。1958年象山縣劃歸台州專區。1959年撤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縣,合並成立舟山縣。1960年11月,嵊泗人民公社劃歸上海市。1962年5月撤銷舟山縣,重新設立舟山專區,下轄定海、普陀、岱山、大衢、嵊泗5縣。1964年撤銷大衢縣,其轄區分別劃歸岱山、嵊泗2縣。1967年3月起舟山專區改稱舟山地區。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舟山市定海區馬嶴鎮這個濱海的山丘平原地帶各墩地上,發現了面積達14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群。經初步發掘,有新石器時代遺址12處,文化層厚60-80厘米,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有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8處,出土了大量的印紋硬陶。考古工作者認為,是舟山先輩最早的集居之地。定海馬嶴洋坦里,是一個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制陶區,面積約1000平方米。在此出土的夾砂紅陶碎片上多數留有稻穀痕跡,專家據此認為舟山群島在5000年前就開始大量栽種水稻,是中國水稻東傳日本的海上通道。 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舟山地區和定海、普陀2縣,成立舟山市,轄2區(定海區、普陀區)2縣(岱山縣、嵊泗縣),實行以市領導區、縣新體制。 2011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建立舟山新區(特區),地位等同於浦東新區。
『柒』 舟山的民俗民風
舟山海洋文化源遠流長,早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舟山本島西北部的馬嶴原始村落的土墩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海島河姆渡文化」,被譽為「東海第一村」,成為大陸史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舟山與海洋結下了不解之緣,經歷了從「以海為田」到「以海為途」的轉變。春秋時舟山被稱為「甬東」,屬越國。秦隸會稽郡。隋屬句章縣。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舟山開始建縣(稱翁山縣)。宋朝稱昌國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建定海縣。雖經明清兩度海禁廢治達600餘年,舟山的文明歷史卻一直頑強地延續下來。定海古城作為海洋歷史文化遺產,古跡眾多,1991年被浙江省政府批准為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國唯一的海島歷史文化名城。
觀音傳說
揚枝觀音 唐朝宰相、名畫家閻立本,年輕時畫了一幅普陀觀音大士畫像。畫里的觀音菩薩,頭戴 珠冠,身穿錦袍,酥胸微袒,玉趾全露,右手執揚枝,左手托凈瓶……[10]
舟山漁民號子
舟山漁民號子,是舟山群島船漁工號子的總稱,是舟山各島漁民、船工世代相傳的海洋民間口頭音樂,它與漁船、運輸船作業和漁(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勞動時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國內的代表性民間勞動號子之一。
舟山鑼鼓
舟山鑼鼓以鑼、鼓、鈸及鎖吶為基調,間以絲竹,音響宏壯,旋律急盪奔放,氣氛極為熱烈,具有鮮明海海島特色。解放後這一民間藝術,經過加工改進慢慢地搬上了舞台。主要作品有《漁舟凱歌》、《東海漁歌》、《漁民歡樂》等。
祭海
漁民每泛出海之前,先要在船上祭祀神祗,燒化疏牒,俗稱「行文書」。然後由老大將杯中酒與盤中肉拋入大海,稱「酬遊魂」,以求出海打魚時平安無事。祭祀時要放一副「太平坊」,即棺材板,出海時,放在船上。棺材板冠以「太平坊」之名,與漁民在大海作業時很有可能被巨浪吞噬相關。葬身大海是漁民大忌,與「入土為安」的習俗大相徑庭。因此放一副棺材板,以求太平無事,若死,也得死在家裡,才能「入土為安」。這與他們到市場上去買床,不願買新的,卻要買一張已死過人的,以求到老能死在床上的願望相一致。一泛結束,亦要舉行祭祀神祗,稱「謝洋」。
潮魂
舊時沿海漁村一種特殊的喪俗。出海漁民翻船而死的人,因無法尋得屍體。家中設靈堂,海邊搭草棚設「醮台」。傍晚舉行招魂儀式,在草棚里點香燭,放供品,稻草人坐中間,上貼死者生辰八字。夜間漲潮時,道士坐「醮台」上,敲響鍾磬饒鈸,念咒語。有人手扶一根手竹,上掛籮筐,內裝雄雞一隻,面對大海,隨道士咒語,不停搖動。也有由死者家屬披麻戴孝,提著燈籠高呼死者名字,為其招魂。第二日將稻草人放入空棺材安葬。
跳蚤會
跳蚤會,又名跳灶會,系流傳於舟山白泉的民俗舞蹈,因舞姿如跳蚤和婦女跳到灶上撒尿就能滅火的傳說而得名。它的形式是男女對舞,男飾濟公,女扮火神(男扮女裝其裝為紅衣綠褲),意為「濟公斗火神」。行會時,他(她)倆由粗草繩圍成長方形,邊舞邊唱,唱法似「小熱昏」一般,除原准備的曲調外,能觸景生情,見機應唱,能吸引圍觀者興趣。
唱蓬蓬
唱蓬蓬即唱新聞,指樂師藉助伴奏,將時事新聞和評論說唱給眾人聽,並獲取一定的報酬。
滃洲走書
舟山走書(又名滃州走書)源於定海馬嶴,是舟山群島歷史文化奇葩之一,約產生於1800年前後,後從六橫傳至鎮海後,演化為「蛟川走書」。初為自擊自唱的單口說唱曲藝,內容以短詞為主,原為一人自鼓自唱,後吸取戲劇中的走、唱、念、表相結合的表演手法,將單檔坐唱改為二人或多人演唱。常規演出為1人主唱,輔1-2人伴奏(幫腔和笛)。其基本調為「慢調」與「急賦」,另吸收其他曲樂中的「二簧」、「流水」等曲調。演唱朴實,清晰「四工合」幫腔為其特性音調,以唱、表白、演為主要表演形式。
舟山貝雕
舟山貝雕是利用當地的貝殼作原料,根據貝殼的天然色彩、光澤、紋理,精雕成神形兼備的風景、人物、山水、花鳥等畫屏的工藝美術品。
『捌』 舟山的城市文化
普陀水仙是我國繼福建漳州之後的第二大品種,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是舟山市的市花。普陀水仙原為野生,栽培歷史不長。普陀水仙具有花枝花朵多、花期長、花莖不易折斷、香氣濃郁、栽培方便、觀賞價值高等特點。普陀水仙花朵有重瓣及單瓣之分,重瓣花花冠黃白相間,上端素白,下端素黃,十分別致,稱「玉玲瓏」。單瓣花白色,中間的副冠呈杯形、黃色,稱「金盞銀台」。普陀水仙在傳統節日春節前後開花,亭亭玉立,風姿綽約,清香四溢,甚為動人,被譽為「凌波仙子」。
普陀水仙可進行土栽、盆栽或水養,若稍加雕刻,更顯風姿。該品種在1998年榮獲浙江省優質農產品獎,在2002年榮獲浙江省優質農產品博覽會金獎。 舟山新木姜子是在全球木本植物中,唯一以「舟山」命名的樹種,且是常綠大喬木。與樟樹一樣,均屬樟科植物,現為國家級二級珍稀保護樹種。自然分布在我市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六橫、大貓等島,在我市各縣區均有人工栽培,是我市特有的優良鄉土樹種;該樹樹形高大、優美、材質好、繁殖容易、生長快、分枝少、桿型比香樟更加園滿通直,春梢嫩葉密被金黃色絨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蔚為壯觀,被我市漁農民稱為「佛光樹」,1996年正式被評為舟山市市樹。從園林觀賞角度來看,其樹姿美觀,一年有2~3次觀葉期,1次觀花、觀果期,紅果滿掛枝梢,加上花果期黃白相襯,配之綠葉,更顯秀麗,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綠化觀賞好樹種,適宜在長江流域及沿海各地載種。「佛光牌」新木姜子2002年獲浙江省優質農產品博覽會金獎。
2002年,樟樹被增選為舟山的市樹,與原先已有的市樹新木姜子、市花普陀水仙一起成為我市的綠色象徵。樟樹,屬於樟科的常綠性喬木,高可達50米,樹齡成百上千年,可稱為參天古木,為優秀的園林綠化林木。樟樹堅韌挺拔、樹冠華美;氣味清新,能凈化空氣;樟樹質地優良、適應性強、生態價值大,具有抗擊風沙、保持水土流失等作用,適合海島栽種。樟樹是目前我市種植最多、分布最廣的行道樹和庭園綠化樹。
『玖』 舟山的別名以及歷史淵源
舟山,素有「東海魚倉」和「祖國漁都」之美稱,是全國唯一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浙江省舟山群島,擁有漁業、港口、旅遊三大優勢。舟山是中國最大的海水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
舟山群島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舟山群島上就有人居住。在舟山群島西北部的馬嶴鎮原始村落遺址上,原始村民們在海邊堆積的99座土墩上創造了神秘燦爛的「海島河姆渡文化」,被譽為「東海第一村」。
《史記》載:秦朝徐福在東南沿海蓬萊、方丈、瀛洲三島上尋長生不老的仙葯,其中的「蓬萊仙島」 即為舟山境內的岱山島。據史學家們分析,徐福東渡日本時經過舟山諸島。
春秋時,舟山屬越,稱「甬東」(甬江之東),又喻稱「海中洲」。公元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置縣,以境內有翁山而命名為「翁山縣」。至公元771年(大歷六年),因袁晁率起義軍占翁山而被撤廢縣治。公元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再次設縣,更名「昌國縣」。元初升縣為州。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洪武二十年廢昌國縣。至清初,先後兩度遷民。公元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設縣,更名「定海縣」,道光時升為「定海直隸廳」。辛亥革命後,恢復定海縣建制。公元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分設定海、翁州兩縣。
1950年5月17日舟山群島解放,成立定海縣人民政府,屬寧波專區管轄。1953年3月經政務院批准,定海縣轄區分為定海、普陀、岱山3縣,從江蘇省劃入嵊泗縣,成立舟山專區。
1954年又將原屬寧波專區的象山縣劃入。1958年象山縣劃歸台州專區。1959年撤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縣,合並成立舟山縣。1960年11月,嵊泗人民公社劃歸上海市。1962年5月撤銷舟山縣,重新設立舟山專區,下轄定海、普陀、岱山、大衢、嵊泗5縣。1964年撤銷大衢縣,其轄區分別劃歸岱山、嵊泗2縣。1967年3月起舟山專區改稱舟山地區。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舟山市定海區馬嶴鎮這個濱海的山丘平原地帶各墩地上,發現了面積達 14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群。經初步發掘,有新石器時代遺址12處,文化層厚60-80厘米,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有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8處,出土了大量的印紋硬陶。考古工作者認為,是舟山先輩最早的集居之地。定海馬嶴洋坦里,是一個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制陶區,面積約1000平方米。在此出土的夾砂紅陶碎片上多數留有稻穀痕跡,專家據此認為舟山群島在5000年前就開始大量栽種水稻,是中國水稻東傳日本的海上通道。
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舟山地區和定海、普陀2縣,成立舟山市,轄2區(定海區、普陀區)2縣(岱山縣、嵊泗縣),實行以市領導區、縣新體制。
『拾』 關於舟山的歷史資料
春秋時屬越,時稱「甬東」。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句章、鄞、鄮地置鄞州,甬東歸鄞州。八年,又廢鄞州置鄮縣,甬東屬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江南東道采訪使齊澣奏請,析越州鄮縣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四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昌國州為縣。洪武十二年(1379年), 置昌國守御千戶所。至十七年置昌國衛。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廢昌國縣,置昌國鄉。徙昌國衛於象山縣南天門山。舟山置中中、中左兩千戶所,隸昌國衛,二十五年(1392年)改隸定海衛。
辛亥革命(1911年)後,新置定海縣治。1987年1月,撤消舟山地區,建立舟山市,轄定海、普陀兩區和岱山、嵊泗兩縣。
(10)舟山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風景名勝
舟山群島歷史悠久,古稱「海中洲」,藍天、碧海、綠島、金沙、白浪是舟山生態旅遊環境的主色調。舟山境內共擁有佛教文化景觀、山海自然景觀和海島漁俗景觀1000餘處,主要分布在23個島嶼上。這里擁有普陀山、嵊泗列島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岱山、桃花島兩個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海島歷史文化名城定海。
著名人物
近代以來,舟山籍的國家政要及海內外愛國人士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鐵映之生母金維映,原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丁光訓、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原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和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前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商飛董事長金壯龍等;在台灣的舟山籍政要有邱進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