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歷史
Ⅰ 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產生於什麼時候
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生,是從馴化野生動植物開始的。人類在長期的採集漁獵生活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有關植物和動物的知識。這些知識正是原始人類得以馴化植物和動物的先決條件。一旦由於環境變化引起開辟新的食物來源的需要,原始種植業和畜牧業就會應運而生。中國古史中「神農氏」,正是原始種植業和畜牧業發生時的人物。
傳說神農氏之前存在包犧氏,「包犧氏沒,神農氏作」;「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說明當時正處在漁獵階段,沒有農業的發生,可是到了後來,民人眾而禽獸少,食物短缺,於是出了神農氏。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
中國農業從其產生之始,就是以種植業為中心的。首要的問題是野生植物的馴化。在長期的採集生活中,對各種野生植物的利用價值和栽培方法進行了廣泛的試驗,逐漸選育出適合人類需要的栽培植物來。從「嘗百草」到「播五穀」和「種粟」,就是這一過程的生動反映;而所謂「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則反映了這個過程的艱難和充滿風險。
為了使農業經濟得以確立,要有相應的工具的創造,反映在傳說中就是神農氏創制斤斧耒耜,「以墾草莽」。同時又要解決穀物熟食的方法和工具,反映在傳說中就是神農氏從「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作陶」的歷史過程。
由此可見,所謂「神農氏」的傳說,是中國農業從發生到確立的一整個歷史時代的反映。
除神話傳說以外,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證據表明,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遺址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分布在從嶺南到漠北,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的廣闊大地上,尤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為密集。
黃河流域迄今最早的農業遺址,屬於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較有七、八千年之久。種植業已是當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資料來源。出土的農具配套成龍,從砍伐林木、清理場地和加工木器用的石斧,鬆土或翻土用的石鏟,收割用的石鐮,到加工穀物用的石磨盤、石磨棒,一應俱全,製作精緻。主要作物是俗稱穀子的粟,如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了大量窖藏的粟。采獵業是當時僅次於種植業的生產部門。人們使用弓箭、魚鏢、網罟等工具進行漁獵,並採集朴樹籽胡桃等作為食物的重要補充。養畜業也有一定發展,飼養的禽畜有豬、狗和雞,可能還有黃牛。與這種以種植業為主的綜合經濟相適應,人們過著相對定居生活,其標志就是農業聚落遺址的出現。
與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年代相當、經濟面貌相似的,還有分布在隴東和關中的大地灣文化(或稱老官台文化)和分布在陝南漢水上游的李家村文化等。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還發現了迄今最早的、距今七千餘年的栽培黍遺存。人們把上述諸文化統稱為「前仰韶文化」。黃河流域的農業文化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繼之而來的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約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它以關中、豫西、晉南一帶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和河北,南達漢江中下游,北到河套地區,西及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都發現了它的遺址。仰韶文化農業生產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突出標志之一是出現了面積達幾萬、十幾萬以至上百萬平方米的大型村落遺址。主要作物仍為粟黍,亦種大麻,晚期有水稻,此外還發現了蔬菜種子的遺存。農業工具除石斧、石鏟、石鋤外,木耒和骨鏟等獲得較廣泛的應用,收獲主要用石刀、陶刀,在穀物加工方面,石磨盤逐步被杵臼所代替。養畜業較前發達,主要牲畜仍是豬和狗,同時飼養少量的山羊、綿羊和黃牛。出現了牲畜欄圈和夜宿場。采獵活動仍較頻繁。
仰韶文化之後是距今五千到四千年的龍山文化,它分布於西起陝西、東到海濱,北達遼東半島,南到江蘇北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原始共同體的分化和走向瓦解,龍山文化村落的規模比仰韶文化縮小,但農業生產工具有明顯的改進。石鏟更為扁薄寬大,趨於規范化,便於安柄使用的有肩石鏟和穿孔石鏟普遍出現,雙齒木耒也被廣泛使用。半月形石刀、石鐮、蚌鐮等收獲農具的品種更全、數量更多。作物種類與仰韶文化大體相同,但粟黍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用C13測定原始人的食譜表明,粟黍類在食物中的比重,仰韶文化時期為50%,龍山文化時期為70%。適於儲藏糧食的口小底大的袋形窖穴顯著增多;有些遺址還出土了倉廩的模型。畜牧業有突出的發展;家畜仍以豬為主,新增加了水牛,馬也可能已被馴化。後世所謂「六畜」,這時已大體具備。又出現牲畜欄圈和夜宿場之類的設施。與此同時,采獵雖然仍是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之一,但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已明顯下降。在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在中原地區農業文化的影響下,出現了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它們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地方性變體,時代較晚,經濟面貌貧基本相同,經營以粟黍為主的旱地農業。馬家窯文化的居民已經開始養羊。到了齊家文化,雖然仍以養豬為主,但已形成適於放牧的羊群,畜牧業比同時期的中原地區發達。
在山東和江蘇北部,與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約略相當而稍晚,有自成體系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這里的居民也過著定居農業生活,種粟,養畜,並從事采獵。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後,這里的原始農業發展迅速,躍居全國首位。農業工具以磨製精緻、扁而薄的石鏟、鹿角製成的鶴嘴鋤和骨鏟最有特色。家畜除豬、狗、羊、雞外,有北方罕見的水牛,普遍用豬頭隨葬。山東龍山文化比之大汶口文化農業又有所發展,並表現出與中原龍山文化的許多共同性,反映了黃河流域各地區原始農業文化的融合。
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與中原仰韶文化約略相當的是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當時已有頗為發達的稻作農業。屬於該時期的栽培稻遺存已多有發現,尤以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和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稻穀時代最早和最為豐富。這里的稻穀是以粳稻為主的秈粳混合物;與稻穀同出的有用鹿骨和水牛肩胛骨加工成的骨耜,構成該文化的一大特色,估計是綁上木柄後用於挖溝或翻土的。這一時期人們已懂得飼養豬、狗和水牛。漁獵也很發達。人們已能劃船到較遠的水面去捕魚了。採集物中有菱角等水生植物。
公元前3300—2200年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原始水田農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數量不少的用於水田耕作的石犁鏵和用於開溝的斜把破土器。水稻仍是主要的農作物,但作物種類有所增加。家畜仍是豬、狗和水牛。養蠶栽桑成為新興的生產項目。采獵在社會經濟中的比重隨著農牧經濟的發展而下降。
在長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和四川中部等地,分布著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時代相當於中原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早期。這里的居民也以種稻為主,稻種則多為粳稻。石質農具比較多,顯示出不同於長江下游的特色。當地居民也從事畜牧和采獵。近年來,長江中游地區的早期稻作遺存不斷有新的發現。例如,在距今九千年的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中,發現了保存在陶片和紅燒土中的炭化稻穀;與彭頭山文化時代相近、經濟面貌相似的湖北城背溪文化等也發現了早期稻作遺存。同屬長江水系的陝南漢中盆地的李家村和何家灣遺址,也有距今七八千年的稻作遺存出土。最近,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又出土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栽培稻遺存。由於這一系列的新發現,長江中游原始農業的發生和發展,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一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台灣、海南、雲南、貴州、西藏等省。該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多發現在洞穴里,並往往疊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層上。時代則距今一萬年上下。這些遺址,一般都有大量采獵工具和采獵遺物,採集和漁獵無疑是當地居民的重要生計,而農作物種子和後世所習見的大型翻土農具迄今未見出土。但這些遺址多有原始陶片的發現,說明與農業定居生活緊密聯系的制陶業已經出現,這些遺址又出土了一些可在農業的初始階段使用工具,如安裝在點種棒(木耒的雛形)上的「重石」、可用於清理農作場地的磨光的石斧、可用於挖土點種的骨蚌器等。有些遺址(如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還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家豬的遺骨。所有這些,都表明這里的原始農業無疑已經發生。近年在江西省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出去了距今一萬年前的栽培稻遺存,更加證明了這一地區農業歷史的悠久。
中國南方地區農業雖然發生得很早,但後來的發展卻很不平衡,出現了不同的經濟類型。沿江沿海多貝丘遺址,這里的種植業雖已發生,但在相當長時期內保留著以捕撈採集為主要生產部門的經濟特點。河流兩岸的台地(岡地)遺址,則發展了以種植業為主的綜合經濟,經濟面貌與長江中下游有不少相似之處。不遲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稻穀已成為這一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部分遺址原始農業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和西藏,原始農業文化顯得更為多樣和具有地方特色。至遲距今四千年前,定居農業村落已經出現。
這里所說的北方地區包括東北地區、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是中國後來牧區的主要分布地。但在新石器時代,該地區的遺址分別呈現以種植業為主、以漁獵為主和以畜牧為主等不同類型的經濟面貌。其中,以種植業為主經濟類型的遺址最多,尤以東北大平原的中南部分布最為密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遼河上游的前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一直延伸到河北的北部,河北北部的興隆窪農業遺址,距今已有將近八千年歷史。河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經濟文化面貌與中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十分相似。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沈陽新樂文化中,出土了栽培黍的遺存。以漁獵為主的經濟類型,以距今六千年的黑龍江密山新開流遺址最為典型。大興安嶺東側的松嫩平原和西側的呼倫貝爾草原,也有分布散漫的以漁獵為主的原始遺存。蒙新高原的典型沙漠草原區,也零星分布一些以細石器為主要文化內涵的遺存,很可能也是原始人游獵的遺跡。在這一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只有個別的遺址能確定為以畜牧業為主經濟類型的遺址。
Ⅱ 古代農業發展歷程
中國傳統農業是集約型農業,主要特點是因時因地制宜,精耕細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中心,採取良種、精耕、細管、多肥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其形成與封建地主經濟制度下小農經營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的逐步形成有關。在農藝和產量上,中國傳統農業曾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以種植糧食為中心,多種經營,是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結構的主導形式。在這樣的農區之外,又有游牧經濟佔主導地位的牧區,兩者互相依存,在不同時期,又互有消長。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是不平衡的。精耕細作的農業區雖然不斷擴大,但也有些地區粗放經營,甚至還保留有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殘余。以精耕細作農藝的形成和發展為主要線索,中國傳統農業大體經歷了下述階段:①夏、商、西周、春秋是由原始農業向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形態過渡的時期,主要特點是與青銅工具、耒耜、耦耕、相聯系的溝洫農業;②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精耕細作農藝的成型期,主要特點是以耕、耙、耱為中心的旱地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③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農藝擴展時期,主要特點是以耕、耙、耖為中心的水田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④明、清是精耕細作農藝的持續發展時期,主要特點是應付因人口激增而出現的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致力於增加復種指數和擴大耕地,土地利用率達到了傳統農業的最高水平。
先秦重要糧食作物有粟、黍、稻、大小麥、大豆,還有大麻和菰(米)等。大抵北方以種粟黍為主,南方以種稻為主。戰國時期,適應休閑制向連作制的過渡,大豆一度和粟並列為主要糧食。漢以後大豆向副食方向發展,大麻和菰逐步退出糧食行列。末期,小麥先在西北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種植,以後傳入中原,隨著連作倒茬和農田灌溉與保墒耕作技術的發展,種植面積持續增長。但粟在長時期內仍是最主要的糧食。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還提到豌豆和胡豆。三國時的《廣雅》首次提到秈稻,這一時期水稻的主要種植類秈,粳。唐、宋經濟重心移至江南,水稻生產迅速發展。至宋代水稻躍居糧作之首,麥作也進一步發展,稻、麥取代了粟、稻的傳統地位而延續至今。原先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種植的高粱,宋、元時期傳到黃河流域,成為重要糧食作物之一。明、清時代,原產美洲大陸的玉米、甘薯、馬鈴薯傳入中國,並迅速傳播開來。
Ⅲ 古代畜牧業的發明過程是怎樣的
我國古代畜牧業曾有過輝煌的成就。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在畜牧和獸醫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經驗,有的至今仍有重要價值。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創造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在這之中,相畜學說的形成和發展,閹割術的發明,以及家禽飼養方面的人工孵化法、填鴨技術、強制換羽法的發明,都是舉世矚目的成就。
伯樂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相馬學家,他總結了過去以及當時相馬家的經驗,加上他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寫成《相馬經》,奠定了我國相畜學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兼並戰爭頻繁,軍馬需要量與日俱增,同時也迫切要求改善軍馬的質量。
當時也是生產工具改革和生產力迅速提高的一個時期,由於耕牛和鐵犁的使用,人們希望使用拉力比較大的耕畜。這種情況,促進了我國古代相畜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很多著名的相畜學家,最著名的要算春秋時期衛國的寧戚了。他著有《相牛經》,這部書雖早已散失,但它的寶貴經驗一直在民間流傳,對後來牛種的改良起過很大作用。
相馬的理論和技術,成就更大,有過很多相馬學家。比如戰國時期的趙國的九方皋,對於相馬也都有獨到的見解。由於各人判斷良馬的角度不同,當時也形成了許多相馬的流派。
漢代已有完整的《相六畜》書和銅質的良馬模型。至盛唐時期,更有進一步的發展。古時的相畜學說對於後世家畜品質的提高,起過很大的作用。
閹割術的發明,是我國乃至畜牧獸醫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據考證,商代甲骨文中就已有關於豬的閹割記載。
《周易》記載:「豶豕之牙吉。」意思是說閹割了的豬,性格就變得馴順,雖有犀利的牙,也不足為害。
《禮記》上提到「豕曰剛鬣,豚曰腯肥」,意思是:未閹割的豬皮厚、毛粗,叫「豕」;閹割後的豬,長得膘滿臀肥,叫「豚」。
當代民間還流行的小母豬卵巢摘除術,手術過程一般只一兩分鍾,而且術前不需麻醉,術後不需縫合。手術器械簡單,手術部位正確,創口比較小,手術安全,無後遺症,隨時隨地都能進行手術。
閹割術是古代勞動人民遺留下的一份寶貴遺產。
《周禮·夏官》記載「校人」的職掌中有「頒馬攻特」之說,所謂「攻特」,就是馬的閹割,或稱「去勢」。秦漢時期以前,騸馬還不普遍,可能僅施行於凶惡不馴的馬匹。
至秦漢之交,因為激烈的戰爭和騎戰的盛行,需要有合乎軍馬條件的馬匹,從此馬的閹割術也就盛行了。
人工孵化法、填鴨技術、強制換羽法的發明,是我國在畜牧業領域家禽飼養方面的重要成就。
我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養鴨養鵝,養雞比這更早。家禽人工孵化法究竟什麼時候發明,已難於稽考,已知早在先秦時期就在我國應用,一直沿用至今。
在當時,北方大都用土缸或火炕孵蛋,靠燒煤炭升溫。南方一般用木桶或谷圍孵蛋,以炒熱的穀子作為熱源。
炒谷的溫度大約在38度至41度之間,經8小時逐漸降低至35度,再炒一次。每天共炒谷3次,使木桶里的溫度經常保持在37度左右。種蛋孵化10天後,蛋里胚盤發育中自身產生熱,此後就可摻入新的種蛋。
如果木桶里保溫良好,這樣舊蛋自身發出的熱已足以供給新蛋胚盤發育的需要,無需再炒谷了。土法孵化的巧妙處也就在這里。
我國人工孵化法的特點是設備簡單,不用溫度調節設備,也不需要溫度計,卻能保持比較穩定的溫度,而且孵化數量不受限制,成本很低,孵化率可達95%以上。
北京鴨味美可口,早在明代已為人們所賞識。這是由於發明了填鴨肥育技術、改善了鴨的肉質的緣故。北京鴨在孵出後六七十天就開始填肥。
填鴨肥育需要專門的技術。每天給兩回肥育飼料。在肥育期間,不再在舍外放飼,同時在肥育舍的窗格子上掛上布簾,把屋子弄成半明半暗。
肥育用的飼料是高粱粉、玉米粉、黑麩和黑豆粉。把這些飼料用熱湯搓製成棒狀的條子,叫做「劑子」,由填鴨的技師即「把師」用手把鴨嘴撐開,一個一個填下。初次試填,每天每隻約填7個至9個。如有消化不良的,下次減去一兩個:如消化良好,以後逐日遞增,最後約填20個左右。
這樣鴨子在肥育期的2周至4周間,就可增加體重兩三千克,肥育完成,可增重至4500克至6000克,肉味特別鮮美。
我們的祖先掌握了鴨的生長發育規律,並且發明了人工止卵和強制換羽的方法,使種鴨能依照養鴨人的意願,要什麼時候下蛋就什麼時候下蛋,要什麼時候換羽毛就什麼時候換羽毛,而且縮短了換羽期,增長了產卵期。
夏天鴨因怕熱,生長遲緩,下蛋數量少,質量也差。這時候一般就人工止卵:先使它停食3天,只給清水,以維持生命。三天後,改喂米糠,不再放飼,就可以自然停止下蛋。
停止下蛋後大約5個星期,一般就會換羽。如果任鴨自然換羽,前後大約要經過4個月,而且恢復健康也慢,甚至會耽誤和影響秋季下蛋。強制換羽,可以把換羽時間縮短到五六十天。
強制換羽的具體方法,就是先減少鴨子的飼料,使它停產而催促脫羽。脫羽到相當程度,再把它的尾羽、翅羽分次用手拔盡,這對鴨子並無損傷,而且是有益的。這時添給適量的黑豆,以促進羽毛生長。
拔羽在6月上旬實行,至7月中旬新羽生長一半時,再趕下河去放飼。這時飼料恢復原狀,用米糠、黑豆和高粱。
至7月下旬,就加喂粟米,配合量和未停止下蛋時一樣。幾天後就可看到鴨有交尾的。
至8月上中旬,就又開始下蛋了。這種辦法可使停止產卵期縮短一半。
Ⅳ 人類的動物養殖史有多久
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居住范圍越來越大,可以狩獵的動物越來越少,捕獲獵物的難度也越來越高。後來人類將一時吃不完的動物關了起來,發現被關起來的動物變得溫和了許多,有些動物還生下了幼崽。於是,人類開始嘗試飼養動物。被稱為「六畜」的馬、牛、羊、雞、犬、豬在那時已經被馴化,圈養的家畜也成為人們食物的來源之一。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水稻,並且依靠種植水稻、馴養動物來獲取食物,這其中就有豬。半坡人的耜耕農業非常發達,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小米、白菜等農作物。半坡人已馴化了狗、豬、雞等家畜,豬成為半坡人肉食的主要來源之一。
Ⅳ 隋唐五代時期畜牧業有什麼發展
隋唐五代時期,農業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畜牧業生產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結束戰亂紛擾的局面後,畜牧業曾經盛極一時,既存在著一批官牧監,民間畜牧風氣也很濃厚。
隋代的牧監是掌牧地的官署,隴右地區既是隋代牧監所在,又是防禦突厥、吐谷渾的戰略要地,此地民風粗獷,尚武風氣濃厚,人人都精於騎射。這就決定了與之相鄰的河西地區的畜牧業發展。
隋代是河西地區畜牧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隋代在歷史基礎上繼續在河西發展畜牧業,這時的河西是全國戰馬的主要供給地之一。在當時,隋朝廷最大的邊患是雄踞於西北的突厥與吐谷渾,朝廷對馬匹的征發一日不可緩。因而隋代對河西地區畜牧業的經營,不僅適應了這里經濟開發的客觀需要,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唐代畜牧業極為興盛,在我國數千年畜牧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其牲畜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品質之佳、畜牧業組織機構之全、立法之詳,前超秦漢,後過兩宋,名列歷代榜首。
唐代畜牧業所以興盛,一靠政策得當,如重視馬政、選賢任能,制定馬法、賞罰分明,珍惜耕牛、保護役畜,農牧結合;二靠技術進步,如馬籍盛行,引進良種、大力繁殖,牧養有法、儲草御冬等。
Ⅵ 遠古時期畜牧業的產生有哪些原因
畜牧業的起源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考古發現,自舊石器時期的元謀人開始,包括以後的藍田人、北京人,他們已經發明了工具用於狩獵,這便為畜牧業的起源打下了基礎。家畜的馴化和飼養開始於1萬年前左右。畜牧業的起源是有其內在原因的,而舊石器時期的華夏大地,就具備了產生畜牧馴養的內在原因和外在條件。
根據某一事物的產生應有內因和外因同時作用的一般規律,可以將畜牧業產生的原因,分解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其中的內因,分解為來自於人類方面的內因和來自於動物方面的內因。
來自於人類方面的內因在於,人類狩獵能力和手段的增強,是馴化動物的重要條件。在舊石器時期,人們的狩獵能力已經大幅度地提高了,具備了捕獲大多數草食和雜食野生動物的能力。
在距今兩三萬年前的高級類人猿生活時期,由於氣候等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從森林走向平地,學會了製造工具,勞動,逐漸直立行走,成為今天的人類的祖先。當時的人類,由於生活的需要,便努力獲得更為有效的求生本能。
在陝西藍田,發現生活在距今近百萬年前的藍田人,已經能夠製造石器,不過其石器非常簡陋,有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狀器、手斧和石球等。
這些工具就有被用於狩獵的,鳥類、蛙類、蜥蜴、老鼠常常成為人類的食物,鹿、野豬、羚羊和野馬等,也不時成為狩獵的對象。
到了距今60萬年前山西芮城匼河遺址,除發現了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外,還有小尖狀器和石球等。
在我國西南部的貴州,舊石器時期的早期遺址有黔西的觀音洞,在出土的3000多件的石製品中,多數為刮削器,也有少量的砍砸器和尖狀器,該遺址的早期較北京人時代為早。
到了距今天更近一些的周口店北京猿人時期,主要生活在洞穴之中,出土的工具有砍砸器、各式刮削器、小尖狀器和石錘、石鑽等,獵取大型野獸是北京猿人的經常性活動。
在其遺址中有李氏野豬、北京斑鹿、腫骨鹿、德氏水牛、梅氏犀、三門馬、狼、棕熊、黑熊、中國鬣狗等,當時北京猿人狩獵的工具主要是木矛,是由木棒加工而成的。
在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中,上部、中部和下部的地層中,均發現了用火的遺跡,說明北京猿人已經學會了使用火了。
火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意義重大。它不僅為人類的定居創造了條件,使狩獵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還可以藉助於用火取暖,開拓生存空間,使人類進入較為寒冷地區生活。此外,用火熟食,對人類的智力發育也有積極作用。
到了舊石器時期的中期和晚期,人類狩獵技術又有了較大的進步,其主要表現是石球的使用和弓箭的發明。
石球最早見於陝西藍田人遺址中,學者們都傾向於是被用於狩獵活動。隨後的許家窯文化遺址、陝西梁山舊石器時期遺址、山西的丁村遺址中,都發現了大批量的石球。據研究,早期的狩獵民在使用石球時,常常直接用石球砸向動物。
弓箭的發明代表著人類的狩獵能力大提高,陝西的沙苑遺址、東北的扎賚諾爾遺址、山西的峙峪遺址都分別出土了石箭頭,其中峙峪遺址出土的石箭頭被核定為距今2.8萬年前。弓箭的發明和利用,可以遠距離地獵獲動物。
石球和弓箭的發明和運用,均可以遠距離地對動物實施攻擊,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了有效進行遠距離獵狩大型野生動物的能力。
既然人類能獵獲較大型兇猛的動物,當然就有能力捕獲一些性情比較溫順的動物或其年幼的個體,如草食動物的馬、牛、羊、驢,雜食動物的豬和狗等。
隨著狩獵能力的逐漸提高,獵到的野獸有時一時吃不完,就拘系著它們以待沒有食物時再食用。通過拘系的辦法進行貯藏,人類便在與大自然的生存斗爭中邁開了一大步,大大加強了人類對動物特徵和特性的了解。
Ⅶ 為什麼後人將伏羲稱為畜牧業的鼻祖
伏羲將織網技術教給了人們,讓人們利用網來捕獵野獸。遇到大獸,就執銳器群起而攻之。人們按他教的辦法和發明的武器打獵,收獲很多。就這樣,人們獵獲的動物越來越多。當人們吃不完時,他又教人們將那些受輕傷的小獸豢養起來,從而揭開了人類飼養豬、馬、牛、羊、雞、狗的序幕,即古書上說的「六畜」。
此後,人們讓圈養的動物生育繁殖,以補充淡季食物的不足,這些舉措,改變了人們飢飽不均的局面,為人們的穩定生活打下了可靠的物質基礎,把歷史由狩獵時代逐漸推向了畜牧時代。
伏羲制網捕獸,結束了我國遠古的狩獵採集時代,開辟了我國遠古的畜牧時代,而且其晚期已經出現了原始農業。伏羲馴化牛、馬、羊、雞、犬、豕六畜,結束了我國遠古的游牧不定居時代,開辟了遠古定居時代,出現了部落。
正是由於伏羲開啟了我國上古時期畜牧業的先河,因此後人將伏羲稱為「畜牧業的鼻祖」。
Ⅷ 中國農業發展歷史
一、中國農業的起源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距今170萬至1萬年前,已有脫離動物界的原始人類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當時尚末產生農業,原始人類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史稱舊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漁」的時代。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採集漁獵的強化,人類常常面臨飢餓的威脅。如何獲得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成了農業起源的動力。
距今1萬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稱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人們創始了農業。一般認為,採集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種植業,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畜牧業。中國古代有關「神農氏」的傳說就反映了原始農業發生的那個時代。
二、粗放農業階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進一步發展,黃河中下遊人口持續繁衍,逐漸成為中原經濟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繼在這里建立了強盛的國家。夏、商、周屬奴隸制時代,歷時1300多年。這個時期的農業按原始農業有了一定的進步,但仍處於粗放農業階段。
第二節 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在社會制度上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演變,在農業生產方面則開始了由粗放農業向精耕農業的轉變。由於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主要農業區在秦嶺和淮河以北,全國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黃河流域,因此,本節著重闡述北方地區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一、精耕細作農業傳統的奠基
中國農業最顯著的特別就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制度之上,以提高土還生產率為目的的精耕細作。這一特點的發生始於春秋戰國時代。
二、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
秦漢時期,我國農業在春秋戰國開始的道路上進一步發展,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逐漸形成。
三、北方傳統農業的發展
公元2世紀末,黃巾大起義使東漢王朝瀕於瓦解,各地義軍乘勢而起,中國從此進入了分分合合、混戰不已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頻、政局動盪、人口逃亡、耕地荒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戰亂所造成的人口大遷徙也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融合及農業文化的交流。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捲入以種植業為主的洪流中來。由於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傳統農業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在秦漢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農業發展的表現,一般要從農具改進與農作物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國家人口增殖等方面來考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看歷代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農業政策、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等。
Ⅸ 古代畜牧業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的畜牧業,始於舊石器時期原始人類的狩獵,後來經過人們對所捕野獸的馴化,到先秦時期已出現了飼養家畜的牧場。從這時起,畜牧業作為一個新的行業步入歷史舞台。
在我國畜牧業的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古人在實踐的基礎上,選育出了馬、牛、羊、豬等大型家畜及雞、鴨、鵝等小型家禽。
與此同時,古人還發展了飼養這些動物的豐富的選種、飼養、管理技術。這一套完整的家畜家禽馴化飼養技術,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舊石器
Ⅹ 歷史:我國畜牧業分布在哪些地區
看長城了嗎???
農牧業天然分界線。
還有你可以想下燕雲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