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溪歷史
❶ 資溪縣的歷史名人
李覯 字泰伯,北宋思想家、哲學家資溪是李覯的故里。
李山甫 字明叟,北宋中期人,生卒年不詳,家在今高阜鎮港口村葉源。
饒廷直 字朝弼,北宋末年人,生卒年不詳,家在今歐溪鄉境內。
李 淛 字宗海,宋末元初人,生卒年不詳,家在今高田鄉境內。
石文器 字伯重,又字玉完,明末清初人,生卒年不詳,家在今嵩市鎮境內。
傅 彤 字儀翰,又字丹峰,清朝中葉人,生卒年不詳,家住今瀘陽鄉朱崖村。
傅光明,男,1953年10月2日出生,福建省畜牧協會理事,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提名),全國優秀企業家。
❷ 江西資溪特產有哪些
資溪特產
資溪板栗
板栗在資溪縣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全縣老闆栗園面積有1萬多畝。板栗一直是資溪農民傳統的農副產品。新增板栗面 積達2萬多畝,板栗產量也大幅度提高,年產量由原來不足100噸上升到300噸以上,使資溪成了遠近聞名的板栗縣。在新開發果園中,他們十分注重良種的引進,幾年來,已引進毛板紅、 魁栗等板栗良種。
法水羅非魚
資溪縣有一個山村,有天然溫泉湧出,匯之成溪繞村而過,兩岸全是婆娑的竹林。小溪雖淺澈,有魚而鳴,其魚口大,背鰭頗長且有硬棘,中腴脂,上下首尾一縷紅紋如銀,形是為羅非鯽,卻是受溫泉哺育滋養而成,故以村名命之:法水羅非魚。魚因泉而生,泉因魚而鳴,人稱溫泉三絕。魚之性羅非鯽自古有名,屬暖水性特色魚類。
資溪白茶
資溪白茶,產自江西省資溪縣,原產於浙江省安吉縣。該茶是茶類中的珍品,因其滿葉披毫,如銀似雪而得名。資溪白茶外觀色澤為綠色,沖泡後形似鳳羽,在參賽的73家茶葉生產單位角逐中質冠群雄而榮獲金獎,並獲江西省首屆農博會「暢銷產品獎」,為江西佳茗又添新秀。2008年初在江西省首屆茶博會上榮獲金獎。同年3月,江西省農業經作部門領導對資溪白茶給予充分肯定,認為資溪白茶是全省最好的綠茶。
2009年,資溪白茶產品通過有機食品認證。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專家對資溪白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進行審查。
❸ 資溪旅遊攻略
第一天 到達資溪晚上接人住酒店。 第二天 早餐後 乘車前往資溪縣大覺山旅遊風景區, 攀登海拔1000多米高度的蓮花山,登高觀賞旅遊風景區的自然風光。到有 1600多年歷史的集佛.道.儒三教合一宗教朝拜勝地-大覺岩寺進香朝拜,品嘗素齋。中午 參加驚險刺激,浪漫愜意的大峽谷漂流,游覽資溪縣城 ,品嘗當地小吃,購買土特產。 第三天早餐後前往馬頭山旅遊風景區(建設中),感受原始森林,自然生態的美景,幫你實現人類回歸自然走進遠古家園的夢想。下午乘車前往獅子山,拜訪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後裔古村群,宋代理學開宗李覯故里,參觀宋朝商業古街,明代高雲塔,具有東方古典愛情經典之稱的清代貞潔牌坊。感受美麗山城的古韻文化。
❹ 寫資溪景色作文200字
說到純凈資溪,人人都會想到麵包,可是這里除了美味的麵包,還有許多宜人的風景。
暑假的一天,我來到了資溪大覺山,這里可真是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啊!你看那座山好似一座年過八旬的老人,這座山好似一個剛滿一歲的嬰兒,每座山都各有特色,遊客們都贊嘆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們三個家庭坐電動游覽車上山了,途中最好看的地方當然就算大覺岩鎮。大覺岩鎮是座古色古香的城鎮。它只是一個小村莊,卻有一種神奇的魅力吸引著我彷彿時光在此倒流了。據說電影《天仙配》就是在這拍攝的。唉,真想在這多看會兒這美麗的風景,可電動游覽車還是無情地開走了。
爸爸媽媽們漂流去了,接下來我們要坐纜車上山了,風吹的纜車搖搖晃晃,我心裡挺害怕的。到了纜車站,可帶我們三個小朋友的導游大媽臨時有事要下山去了,還好這時候導游大媽幫我們找了三個好心的路人甲叔叔,我們出發去太空棧道了。所謂太空棧道,就是兩側與底下布滿了鐵絲網,底下沒有橋板,而是玻璃。一走上去,感覺玻璃就會碎了,低頭透過玻璃往腳下看,真的是萬丈深淵。我們真的不敢往前走,三個好心的叔叔說,別怕小同學們,我們一起走。
過完太空棧道,來到山頂,回首看那些山脈,老人成大象,幼嬰變成躺著的巨人……大自然真奇妙啊!
有人說,資溪若有十分美,九分美在大覺山。那還有一分在哪呢?我想就在人間秘境——九龍湖吧。
第二天,我們出發去了九龍湖。九龍湖位於資溪縣城郊8公里處,原名劉家山水庫,本是一座水利發電站的蓄水庫區。從空中俯視庫區,九座山嶺宛如九條蛟龍盤卧山巒叢林,倒映碧波綠水,故改名九龍湖。我們坐船游覽九龍湖的美麗風光。這里的山是那麼綠,綠得就像無瑕的翡翠,這里的水是那麼的靜,靜得就像一面大鏡子。我們的船悠閑地在湖面滑行,不知不覺把我們送到半路靠岸了,我們棄船走上山間小路欣賞這里的山山水水。走啊走,我們到了鵲橋,一座高懸於湖面上的連接兩座大山之間的鐵索吊橋,湖面徐徐吹來涼風,「鵲橋」左右搖盪,讓人望而生畏。我讓爸爸牽著我過橋,走到中間有人在橋頭晃來晃去,我都害怕到死,心裡罵到,怎麼有這么壞的人。嗚……嗚……就想快快的過橋,最後還是爸爸媽媽把我攙扶過了橋。
過了鵲橋,我的小心臟還在撲通撲通地跳著,回去的路上,心還是痛的,都無心看風景了。
如果你再要問我資溪有什麼,我會告訴你資溪有穿越時空的宋朝古鎮,有歷史悠久的大覺寺,有玻璃製成的太空棧道,有……對了,還有嚇壞我的小心臟的九龍湖的鵲橋。
❺ 撫州市歷史簡介
撫州市歷史悠久。夏禹時地處揚州域。春秋時為百越之地。戰國時屬楚。秦時屬揚州九江郡。漢改九江郡為豫章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南城縣,屬豫章郡。東漢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一部置臨汝縣,縣治設在今撫州市,仍屬豫章郡。三國時為吳地,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臨川郡,郡治設在臨汝縣。兩晉、南朝相沿。南朝梁陳時,以今之崇仁、豐城、永豐、新淦等縣增置巴山郡。臨川郡初屬江州,陳武帝時與巴山郡同屬高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 年)廢郡擴州,以臨川郡並巴山郡之一部置撫州,隸屬洪州總管府,撫州從此定名。
唐朝撫州屬江南西道。五代時,屬楊吳,升為昭武軍。宋朝,分為撫州和建昌軍,屬江南西路。元朝改為撫州路、建昌路,另置南豐州,同屬江西行中書省。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撫州路為臨川府, 不久易名撫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為肇昌府,九月改為建昌府。明洪武初,仍設撫州府、建昌府,南豐降州為縣,屬建昌府,均隸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東道。清時仍稱撫州府、建昌府,屬南撫建道。辛亥革命後,廢府及直隸州。
民國2年(公元1913年),全國實行縣制,次年,全省劃四道分領八十一個縣,原撫州府、建昌府境內各縣隸屬豫章道。民國15年(公元1916年)廢道,各縣直隸省政府。民國21年(公元1932)劃全省為十三個行政區時,原撫州、建昌兩府各縣分屬第五、七、八、十一行政區。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後, 行政區屢有變更,除廣昌縣屬第八區外,域內各縣均為第七區。1930年至1934年間,黎川、資溪、廣昌、南豐、宜黃、樂安等縣均先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分屬蘇區閩贛省和江西省。 1932年7月,東鄉珀玕一帶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屬蘇區贛東北省。
1949年5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撫州,7月1日組建撫州分區,江西省撫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臨川市(今撫州市城區)。 1950年9月13日,改撫州分區為撫州區。1952年8月,更名為撫州專區。1967年3月,改名為撫州地區。1968年2月,復稱撫州專區。 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為撫州地區。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撫州地區,設立地級撫州市。2000年10月20日,撫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
❻ 資溪縣有多少萬人起源怎樣
資溪縣位於江西省撫州市東部,介於北緯27°28′~27°55′、東經116°46′~117°17′之間,東鄰福建省光澤縣、南交本省黎川縣、西毗南城縣、西北接金溪縣、東北界貴溪市,總面積1251.03平方公里,現轄高田、石峽2鄉,鶴城、烏石、高阜、嵩市、馬頭山5鎮和高阜、馬頭山、石峽、陳坊、株溪5個國有林場,70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總人口10.9萬人,絕大多數為漢族,少數民族有畲、侗、布衣、壯、苗、藏、回、蒙古、滿族等,人口密度87人/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小的縣。縣城駐地鶴城鎮,建成區面積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萬人。資溪方言屬贛方言撫廣片。
資溪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秦朝時屬秦,三國時屬吳境。晉朝以後歸屬多變,明朝萬曆六年(1578年)始置縣治,時名瀘溪縣,民國3年(1914年)更名為資溪縣。民國時期疆域歷經多次變化,直至民國36年(1947年)疆域成現今規模。1933年2月,資溪成立了中共資溪中心縣委和各級蘇維埃政權,歸中央蘇區管轄。1949年5月8日,資溪解放,始屬贛東北行政公署貴溪區督察專署,同年8月改屬撫州專員公署。
資溪地處武夷山脈西麓,屬山區,地形復雜,大體呈東南高、西北低的趨勢,全縣最高峰鶴東峰海拔1364米。全縣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3.1%,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6.5%。境內無大江大河,但小河山澗遍布,縣中部一條隆起地帶將全縣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河流以瀘溪為主,屬信江水系,;西部河流以歐溪為主,屬撫河水系。
資溪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9℃,年平均降水量1929.9毫米,年平均日照1595.7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83 %,年平均無霜期270天,年平均霧日88天。
資溪自然生態保存完好,森林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7.1%,擁有保護面積近30萬畝的馬頭山自然保護區和面積5.1萬畝的清涼山森林公園,境內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27萬個單位/cm3,並有融宗教、文化、探險、休閑於一體的大覺山風景區和以人與動物、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中國虎野化放歸基地正在建設中。嵩市鎮法水溫泉,一冷一熱兩宗泉眼同出於一巨石下,相隔僅一尺,溫泉熱身燙手,冷泉冰涼徹骨,令人稱奇。用該泉所養的「羅非魚」鮮美無比,被譽為「貢魚」。
資溪歷史名人有北宋思想家李覯(1009~1059)、北宋進士李山甫、南宋進士饒廷直、南宋進士李氵制、明末進士石文器、清朝進士傅彤等。古建築有始建於明天啟四年的高雲古塔、始建於明天啟元年的接龍古橋、北宋思想家李覯後裔所建的李氏家廟等。古雕刻有清朝道光四年的石獅、清朝道光十五年的祈雨石碑、清朝嘉慶二十一年所鑿石匾和為旌表清太學生曾步周之妻貞節牌坊等。主要風景名勝有大覺山風景區、馬頭山自然保護區、清涼山森林公園和清涼山莊、獅子山風景區和獅子山度假村、方家山瀑布群景區、法水溫泉和烏石鎮新月畲族文化民俗村等。名優特產有香菇、閩筍、石衣、羅非魚、鰻魚、白茶等。
❼ 資溪為什麼是麵包之鄉
因為這里走出的數萬「麵包大軍」在全國各地開有5萬多家麵包店。
足跡還涉足俄羅斯、法國、越南、緬甸等國,每年為資溪帶來40多億元產值。
上世紀八十年代,地處群山之中的資溪縣地少人多,尋求致富道路是資溪人的共同願望。1987年在退武回鄉老兵張協旺和洪濤的帶領下,人們紛紛開始學習麵包製作及經營麵包店。
資溪的歷史沿革:
資溪建縣於明朝萬曆六年(1578年),時名瀘溪縣,民國三年(1914年),因避湖南省瀘溪縣同名,奉命改為資溪縣。
資溪是中國麵包之鄉,資溪麵包7000多家麵包店遍布全國,還分布在俄羅斯,越南,香港等地。資溪縣擁有江西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九龍湖國家濕地公園、華南虎野化放歸基地等國家級名片。
資溪縣地處江西省東部,位於東經116°46′-117°17′,北緯27°28′-27°55′。東鄰福建省光澤縣,南交黎川縣,西與南城縣交界,西北接金溪縣,東北界貴溪市,有「江西東大門」之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資溪
❽ 資溪縣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秦朝時屬秦,三國時屬吳,晉朝以後歸屬多變,建縣於明朝萬曆六年,時名瀘溪縣,1914年改瀘溪縣為資溪縣。
資溪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秦朝時屬秦,三國時屬吳境。晉朝以後歸屬多變,明朝萬曆六年(1578年)始置縣治,時名瀘溪縣,民國3年(1914年)更名為資溪縣。
民國時期疆域歷經多次變化,直至民國36年(1947年)疆域成現今規模。1933年2月,資溪成立了中共資溪中心縣委和各級蘇維埃政權,歸中央蘇區管轄。
1949年5月8日,資溪解放,始屬贛東北行政公署貴溪區督察專署,同年8月改屬撫州專員公署。資溪縣劃為一(盧陽)、二(嵩市)、三(高阜)3個區,10月增設四(烏石)區。
1952年劃為5個區,轄49個鄉(鎮)。
1956年撤區並鄉,資溪縣設1鎮15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資溪縣成立6個公社和2個墾殖場。
1961年調整社隊規模,資溪縣劃為1個鎮13個公社2個場。
1976年資溪縣劃為10個公社5個林場。
1984年改公社為鄉,資溪縣有一鎮(鶴城鎮)9鄉(盧陽、烏石、饒橋、馬頭山、高埠、嵩市、歐溪、高田、石峽)5場(「五七」、馬頭山、陳坊、株溪、石峽采育林場)。
1985年3月15日,撤銷高埠、饒橋、嵩市、烏石鄉,設置高埠、饒橋、嵩市、烏石鎮。 1985年6月21日,高埠鎮的「埠」字改為「阜」。
2000年,資溪縣轄5個鎮、5個鄉:鶴城鎮、饒橋鎮、高阜鎮、嵩市鎮、烏石鎮、馬頭山鄉、高田鄉、歐溪鄉、瀘陽鄉、石峽鄉。
2001年11月8日,撤銷歐溪鄉,劃歸高田鄉;撤銷瀘陽鄉,劃歸鶴城鎮;撤銷馬頭山鄉、饒橋鎮,合並組建馬頭山鎮。
❾ 資溪縣烏石鎮的歷史
烏石鎮成功培育南方紅豆杉幼苗位於資溪縣西南部,東連福建省光澤縣,南為株溪林場,東南靠黎川縣,西界南城縣,北臨鶴城鎮、石峽,西北為石峽采育林場。鎮政府設在橫山村,距縣城25公里,烏石鎮總面積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70公頃,山林地11200公頃,森林覆蓋率80%,轄10個村委會、114個村小組,2928戶,12234人(非農業人口2292人)勞動力5660個,有1個少數民族――新月畲族村,53戶,203人,耕地面積313畝,其中水田234畝。 鎮內東西高山聳立,西部大旭山為最高峰,海拔1107米。中部橫梨樹嶺將烏石鎮分為南北兩部分,橫山一帶為谷盆地,南部有桐溪匯入旰江,北面陳坊水注入增坊河後匯入瀘溪河,年平均氣溫16.9℃,年降水量為2000毫米,無霜期280天。 烏石鎮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了特色農業:主要有苗木、鰻魚、竹蓀、西瓜等。其中:苗木1000畝,鰻魚300畝,竹蓀60畝,西瓜300畝。尤其苗木已有綠化苗、風景苗、用材苗等二十多個品種。烏石鎮面積:127k㎡人口:14500人郵編:335306代碼:361028104 轄烏石居委會,橫山、陳坊、草坪、新月畲族、長源、茂林、於家邊、烏石、關刀山、桐埠等1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橫山。
❿ 資溪縣為什麼會叫資溪它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資溪原名瀘溪縣,明萬曆六年(1578年)從南城縣析置,隸屬建昌府,直至1912年廢府及直隸州後直屬省。1913年全國統一改變同名縣名,故易名為「資溪縣」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