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新生物
❶ 乙狀結腸潰瘍性新生物佔位三分之二質地韌
這是急性腸炎吧建議你去看中醫,或者針灸,很快就會好的呀不要擔心啥癌症之類的
❷ 直腸和乙狀結腸粘膜充血水腫,血管紋理增多蠕動良好未見息肉及其它新生物嚴重嗎
你好,這樣的情況是由於腸道的炎症導致的,你最好去醫院消化內科進行下具體的治療,平時注意不要吃太辛辣的食物。
❸ 慢性直腸、乙狀結腸炎慢性直腸、乙狀結腸炎
可能有直腸和乙狀結腸炎,還有腸道神經調節功能失調引起的腸易激綜合症。
建議:使用使用美沙拉嗪栓劑治療,德國進口的莎爾福栓跟好一些。乙狀結腸炎可以口服一些葯物,如莎爾福片或者巴柳氮鈉片。
腸易激綜合症治療:口服得舒特片,緩解腹痛
(劉占舉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劉占舉 http://liuzhanju88.haodf.com/
❹ 4月下旬腸梗阻,經治療症狀銷售。6月下旬復發,增強CT為降結腸偏乙狀結腸有新生物,期間基本無進食。
正常情況下腸道手術1周就基本可以好轉進食了,至於能吃多少另當別論,現在病人還是反復嘔吐,還是出現不完全性腸梗阻的表現,估計手術沒有成功,要不是腫瘤沒有完全被切除,要不是手術後縫合不好引起梗阻,恐怕得准備第二次手術了。
❺ 乙狀結腸新生物
你好,這些現象要考慮是腫瘤的因素了,需要考慮及時作手術治療的。
❻ 乙狀結腸2.5cm新生物是什麼意思
問題分析:息肉一般是某部位病變後形成的「疤痕」突起部分,這個目前不論中西都是沒有什麼明確的葯物可以治療的,只能通過手術
意見建議:切除,一般是建議復查,如果息肉變化快那麼應該及時的手術切除,如果沒有變化,那麼只需要定期復查就可以了。
❼ 直腸,乙狀結腸粘膜彌漫性輕度充血,紋理較亂,少量散在出血點,分泌物較多,未見潰瘍和新生物。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是結腸的非特異性慢性炎性疾病,病變以粘膜糜爛、潰瘍為主,主要局限在遠端結腸,也可向近端結腸發展蔓延,甚至累及全結腸。臨床表現常見腹瀉、腹痛、粘液血便、里急後重等。臨床發病率較高。危害較大。據歐美研究報告,其病的惡轉率約為5%-10%。近10年來,中國人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和機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其病可能與免疫、遺傳、感染、精神、飲食等因素有關。目前主要用氨基水楊酸類葯物、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等治療。不過,這些葯物往往有較多的副作用,而且不能滿意地控制疾病的復發。嚴重病例需要用手術治療。
2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病機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主要以臨床表現為依據。中醫略於對西醫學病因之特異性的認識,對疾病的治療一般來說也缺乏西醫學病因的針對性。中醫抓的是疾病在「病證」層面上的特異性。中醫詳於病證層面上的認識,略於病證層面下的認識;講究病證層面上的共性,略於病證層面下的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粘液血便、里急後重。審症求因,根據這些症狀推斷,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病因為濕熱,病機為腸道濕熱蘊郁,氣行不暢,血熱血滯。濕熱蘊郁於腸道,其氣下迫,則下利。郁而不暢,氣機不利,故里急後重。熱壅而腐,損傷陰絡,故便下膿血、腹脹腹痛。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結腸病變,只要出現腹瀉、腹痛、粘液血便、里急後重的臨床表現,便屬於腸道濕熱蘊郁,氣行不暢,血熱血滯的「病證」。腸道濕熱蘊郁的病變不是僅僅見於潰瘍性結腸炎;而潰瘍性結腸炎的病變多為腸道濕熱蘊郁。
按照中醫的認識,腸道濕熱的形成原因與飲食因素、情緒因素、季節和氣象因素、體質因素等有關。過食肥甘厚味,壅積於腸道,久而變生濕熱;或感受外界濕熱之邪;或情緒郁結化火,濕氣不能流行,久而化生濕熱;凡此種種,皆可以導致腸道濕熱壅郁的病變。
3 潰瘍性結腸炎的辨證論治
3.1 治療方法
中醫的治療講究病證的針對性。結腸濕熱蘊郁,氣行不暢,血熱血滯,故治療當清除結腸濕熱,調暢氣機,涼血活血。可以選用的方劑與葯物較多,具有不同醫學經驗的醫師會選擇不同的方葯。筆者在臨床上習慣用《傷寒論》半夏瀉心湯和四逆散合方,隨證化裁,效果很好。
3.2 方劑葯理分析
半夏瀉心湯由半夏、乾薑、黃芩、黃連、人參、甘草和大棗組成。芩、連清熱燥濕。姜、夏辛溫宣散開透,既能燥濕,亦能促進血脈流通。參、草、棗建脾護胃,扶助正氣。既能防止芩、連苦寒損傷脾胃,又能使寒性葯物與熱性葯物葯性和合,此外,甘草和大棗還具有調整味道的作用,用了草、棗,則不甚苦澀,亦不甚辛辣。姜、夏二物,看似於濕熱不宜,其實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濕熱蘊郁,如果是病程較短的急性病證,但用苦寒清之燥之,一般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如果是病程較長的慢性病證,就不能如此處理。因為病程日久,濕熱深痼,絡脈閉塞,氣血瘀阻,但用苦寒,不用辛溫透散,便有「冰伏」之虞,療效往往很差。如果兼用辛燥溫散,穿而透之,則濕熱去,氣血宣,病可愈。這個奧秘早已為古人說破。用現代語言講,潰瘍性結腸炎的結腸粘膜以糜爛潰瘍為主,病灶區血管壞死、斷裂、瘀塞,血液循環很差。此時的治療不僅要抑制炎症反應,更重要的措施應該是促進病灶區的血液循環。因為只有在良好血液循環的條件下,葯物才可能充分到達病灶,病灶區壞死細胞和毒性物質才可能得到清除,組織細胞對葯物才可能有較好的反應性,細胞的再生和組織的修復才能實現。芩、連清熱除濕,對炎症的抑製作用尤其是對急性炎症的抑製作用比較突出,而對血液循環和組織修復的促進作用較弱。姜、夏等辛溫葯物,對病灶區的血液循環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已經觀察到,機體組織在姜、夏、桂枝等辛溫之品的作用下,往往出現充血紅腫反應,就是其血管擴張作用的體現。參、草甘溫,對姜、夏的作用可加強之。筆者認為,為什麼許多慢性炎性病變,包括慢性感染性病變,僅僅用苦寒葯物治療,往往效果不好,或者遠期效果不好,或者容易復發,其症結正在於此。
半夏瀉心湯重在除濕熱,理氣機,雖然除濕理氣可以起到間接的活血效果,清氣分之熱也可以起到間接的涼血作用,但本方畢竟然沒有直接的理血之品,理血之力不足。合四逆散應用,用柴胡、枳實理氣,用白芍理血,清熱,涼血,除血痹,促進血液循環。如此合方應用,對潰瘍性結腸炎病變的治療作用便十分全面。
4 如何確定半夏瀉心湯的用量
古人雲臨床用葯的「不傳之秘」在於劑量。筆者體會到,用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葯物用量仍然是取效關鍵。筆者曾撰文談過應用半夏瀉心湯的經驗。講到在臨床辨證時,還要仔細分析,權衡寒熱輕重比例,是熱多寒少,還是寒多熱少,抑或寒熱等同。然後根據寒熱的比例決定芩、連、姜、夏、參、草諸物的用量。如果熱多寒少,則芩、連用量宜大,而姜、夏、參、草的用量要適當減少。反之,如果寒多熱少,則姜、夏、參、草的用量宜大,而芩、連用量應適當減少。筆者用黃連,有時只用1~3克,而有時卻用至10~12克;用黃芩,少則6克~8克,多則12~15克,甚至20克;姜、夏、參、草,多在6~15克的范圍內選擇。筆者注意到,濕熱存在於本病的全過程。有些病例,由於體質較弱,或用苦寒清瀉太過,以致看起來已無濕熱。其實濕熱只是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而已。現在臨床上不少醫師用某葯不效,唯知加大劑量,而不知減少劑量。如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倘若不效,只是加大劑量用之。如此處理,我不敢妄言其是非。不過,以中醫看問題的眼光和處理問題的方法,某葯當用而用之不效,既可能是因為用量不足,也可能是因為用量太過,故減小劑量用葯,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
5 臨床資料及治療結果
筆者近5年來用本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22餘例,取得了很滿意的療效。全部22例潰瘍性結腸炎皆經過結腸鏡檢查和病理檢查而確診。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病程最短者1年2個月,最長者6年。年齡最小者32歲,最大者56歲。所有病例都具有為腹瀉、粘液便或膿血便、里急後重,腹痛幾大症狀。全部病例皆用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治療,水煮口服,日1劑。起效最快者1周而諸症消失,治療時間最短者2個月,最長者6個月,全部病例有效,其中痊癒18例,明顯好轉4例。
6 幾個相關問題的討論
6.1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
按照中醫的認識,潰瘍性結腸炎的始發病機是濕熱蘊郁結腸。而濕熱發生的重要原因是過食肥甘厚膩,主要是動物組織。動物組織性食物容易在腸道堆積,難以排泄,由此可能引起結腸血流量降低,使毛細血管及腸粘膜通透性增加,腸上皮微結構改變,腸上皮頂部的粘液層降解,腸腔內細菌產物增加,損害腸粘膜,激發一系列炎性反應和免疫反應,發生腸粘膜糜爛潰瘍。按照中醫的認識,這就是結腸濕熱生成和濕熱損傷腸道的過程。本病過去在歐美發達國家的發病率較高,大概與動物蛋白與脂肪的攝入較多有關。近年來在中國的發病率呈明顯的增高趨勢,而城市居民的發病率又明顯高於農村居民,是因為城市居民的蛋白食物尤其是動物組織型食品增多造成的。根據中醫的營養觀念,過食肥甘厚味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
6.2 半夏瀉心湯的作用部位
在《傷寒論》里,半夏瀉心湯治療痞症,其主要病位在於上消化道,更具體點說主要在胃。不過筆者通過長期的臨床應用,認識到半夏瀉心湯的治療作用是全消化道的。它能治療食道粘膜病變、口腔粘膜病變,如慢性食道炎、口腔潰瘍、牙周炎等;它對小腸粘膜炎性病變和結腸粘膜炎性病變的作用也是顯著的。實際上,《傷寒論》記述的痞症也見到腹中雷鳴(腸鳴音亢進),這個症狀可能是由小腸粘膜炎性病變導致了蠕動亢進、分泌增多。另一方面,心下痞雖然是一個上腹部的症狀,但它不一定就是胃粘膜病變的反應,它也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或小腸炎症的腸外表現。
6.3 白芍致瀉問題
根據古書記載,白芍有輕度致瀉作用。《傷寒論》指出,人之「脾氣弱,易動」者,白芍宜減量用之。臨床上也常常遇到服白芍致瀉的病例。腹瀉是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症狀,日數次至日十數次,不唯病者深以為苦,而且於身體多有不利。但結腸粘膜病變,尤其是遠端結腸和直腸粘膜病變,芍葯乃必用之品。張仲景治療太少合病下利之「黃芩湯」,張潔古治滯下之「芍葯湯」,倪涵初「治痢方」和王子聖治痢之「大歸芍湯」,皆用芍葯。不唯用芍葯,而且也用有潤腸通便作用的當歸,甚至也用有攻下腑實作用的大黃。由此可以推測,歸、芍、大黃等對於遠端結腸和直腸粘膜炎性病變必有肯定的治療作用。潰瘍性結腸炎出現腹瀉的機理有三:粘膜細胞層受損,導致血清滲出及細胞外液進入結腸;炎變的結腸粘膜對水分的吸收減少;炎症刺激導致結腸蠕動增加。白芍抑制炎症,減輕自體免疫反應,改善血液循環,減少滲出,故在潰瘍性結腸炎病例,白芍(尤其是復方中的白芍)不僅不加重腹瀉,而且能減輕腹瀉,緩解疼痛。根據個人的見解,白芍在所必用,白芍對結腸的炎症具有特異性的抑制和治療作用。
6.4 本方的免疫抑制和免疫調節作用
根據現代醫學的認識,潰瘍性結腸炎與自體免疫反應密切相關。科學家已經成功地用免疫方法復制出潰瘍性結腸炎的動物模型。筆者在實驗室研究中也曾復制大鼠潰瘍性結腸炎模型。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本病有效。這些實事充分說明自體免疫反應在本病的發病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本方具有顯著的抑制自體免疫反應的作用,幾乎所有組成本方的葯物(黃連、黃芩、半夏、乾薑、甘草、大棗、枳實、白芍、柴胡)都有顯著的抗過敏作用。可以推論,本方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效果也與此有關。筆者正在通過動物實驗研究本方的抗過敏作用,並且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6.5 復方是中醫臨床優勢的保證
復方是中醫的特色。復方中葯的成分復雜,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十分困難,質量控制有一定困難,與現代科學原則的要求有較大距離。復方中葯應該向現代科學的原則靠近。不過,檢驗臨床行為科學性的原則是多重的,其最高原則是療效。中葯復方不是單味中葯的簡單集合,成熟的復方是長期臨床經驗的結晶,是中醫療效和臨床優勢的保證。本方在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的成功應用再次說明了這一點。
❽ 直腸和乙狀結腸粘膜呈斑點狀充血,水腫,血管紋理模糊,有少量點狀糜爛,末見潰瘍和新生物。余腸段粘膜光
問題分析:
這種情況主要是乙狀結腸動的炎症水腫及糜爛,沒有明顯的潰瘍,也沒有腫瘤等其他異常。
意見建議:
建議服用甲硝唑,氟哌酸等葯物消炎治療。平時注意飲食,如果大便沒有明顯的異常一般不必做其他治療的。
❾ 我媽媽乙狀結腸腫瘤是良性的嗎,以後會復發嗎
【名稱】
結腸及直腸間葉性腫瘤(mesenchymal tumours of the colon and recrum)
【定義】
原發於大腸的良性和惡性間葉性腫瘤。
【分類】
這些病變的形態學定義根據WHO的軟組織組織學分類。間質瘤在胃間質瘤中有詳細描述。
【流行病學】
在SEER資料庫中,肉瘤佔大腸惡性腫瘤的0.1%。男性患者較女性患者稍少。發病年齡一般在60~80歲之間。
【病原學】
對於大多數結腸、直腸間葉腫瘤來說,病原學因素尚不明確。卡波西肉瘤常伴發AIDS,但也有伴發炎症性腸病的報道,該患者正進行免疫抑制治療。在卡波西肉瘤細胞中,PCR方法常能證實HPV8的存在。曾報道過1例發生於結腸的血管肉瘤,與持續性外源物有關。
【病理特點】
(圖6.87~6.91)
脂肪瘤由成熟的脂肪組織組成,有纖維被膜圍繞。它們常位於盲腸和乙狀結腸的黏膜下層。當潰瘍形成時,脂肪細胞會變得不規則及深染。脂肪瘤應當與回盲瓣的脂肪增生相鑒別。
神經纖維瘤和施萬瘤發生於結腸、直腸。大部分有前一病變的患者都存在神經纖維瘤病,這些病例常見叢狀神經纖維瘤。神經節瘤極少發生在黏膜內。
脈管腫瘤分為良性(如血管瘤、淋巴管瘤和血管瘤病)和惡性(如血管內皮瘤、血管肉瘤)腫瘤。大部分卡波西肉瘤無症狀;少數病例有胃腸道出血。觀察到腸病變時可無皮膚病變。腫瘤常為多發性黏膜或黏膜下結節。典型的組織學形態為成片的梭形細胞中散在分布成串的外滲紅細胞。腫瘤細胞質內常可見到透明的PAS陽性球蛋白。梭形細胞一般CD31和CD34陽性,肌動蛋白、結蛋白和ckit陰性。
平滑肌瘤常在直腸和結腸中檢出,發生於肌層呈小息肉狀,由高分化平滑肌細胞組成,與食管平滑肌瘤的免疫組化特點相似。結腸的平滑肌瘤病被描述發生在一段長35cm的腸管內呈圓形半固定生長。目前還不知道結腸、直腸平滑肌瘤和平滑肌瘤病是否和食管平滑肌瘤一樣存在Ⅳ型膠原的缺失。
發生於結腸、直腸的胃腸間質瘤(GISTs)同胃和小腸的相似,在胃間質性腫瘤一節中有論述。大部分原來的報道區分了GISTs和平滑肌肉瘤。GISTs主要發生在60~80歲,大部分為惡性。許多腫瘤生長超出腸壁,從而使基本的外科治療變得困難及並且經常復發。組織學顯示,我們復習的病例全部是梭形細胞型,並且全部ckit陽性,大部分CD34陽性,肌動蛋白偶爾陽性,但結蛋白陰性。直腸GISTs顯示有ckit突變。大腸間質/平滑肌肉瘤患者的生存率似乎要高於小腸,但低於胃和食管。
❿ 今天本人做了直腸鏡檢查,在乙狀結腸25cm見——0.4cm息肉,黏膜光滑,血管紋理清晰,未見潰瘍及贅生物。
如果是帶蒂的息肉可以腸鏡下電切,如果是廣基息肉也可以切,不過穿孔的風險要大一些。痛不痛的話我就不知道了,沒切過。如果不切,至少半年到一年復查一次吧,如果下一次復查長大了,推薦還是切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