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的歷史
1. 企業管理的發展歷史
企業管理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是由人們在從事交換過程中的共同勞動所引起的。
在社會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一切規模較大的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進行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通過對整個勞動過程的監督和調節,使單個勞動服從生產總體的要求,以保證整個勞動過程按人們預定的目的正常進行。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產品日新月異、市場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企業管理就顯得愈益重要。 企業管理的發展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
①18世紀末~19世紀末的傳統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出現了管理職能同體力勞動的分離,管理工作由資本家個人執行,其特點是一切憑個人經驗辦事。
②20世紀20~40年代的科學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出現了資本家同管理人員的分離,管理人員總結管理經驗,使之系統化並加以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理論。
③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現代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從經濟的定性概念發展為定量分析,採用數理決策方法,並在各項管理中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
2. 關於管理學的歷史
1.科學管理階段:
-「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主要思想:1.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單憑經驗的做法;2.科學的挑選工人,並進行培訓,使其成長;3.與工人親密合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以發展起來的原則去辦;4.資方和工人們之間在工作和職責上幾乎是相等的。
-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
重要理論:提出了過程管理思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官僚組織理論:韋伯的理想官僚行政組織
主要內容:勞動分工、權利等級、正式選拔、規章制度、非人格化、職業導向;
2.行為管理-由霍桑實驗提出
主要發展方向:1.麥格雷戈的X-Y理論,其中Y理論認為,人們視工作如休閑、娛樂一樣自然;員工一旦做出承諾,便會自我控制和自我引導;員工能夠主動承擔責任,積極工作;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想像力、獨創性和創造性;2.需求、動機和激勵理論:需求層次理論、強化理論、期望理論、雙因素激勵理論等;3.關於組織中非正式組織和人與人關系的研究;4.領導方式的研究。
3.管理叢林:社會系統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系統管理、權變理論、經驗主義學派、決策理論、經理人角色。
4.知識管理階段:z理論:研究怎樣使人們恰當的協作起來,以產生最大生產效率,不再是關於人性的研究,而是關於管理模式的理論概括。
3. 中國管理學發展歷程概述
摘要:本文以管理學原理的發展歷程為線索,逐一剖析管理學原理每一發展階段其主流理論中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立足當前的管理思想,對現代管理的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和預測。
關鍵詞:傳統文化管理學原理發展歷程一、問題的提出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認為,「管理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
[1]管理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人的參與,現代管理既然以人為中心,在其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對人類傳統文化的反思,通過反思研究傳統文化是如何作用並影響管理理念,從而對管理的現代和未來能有更好的把握。
二、管理學原理發展各階段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
1.戰略思想我國先秦諸子的治國思想和以《孫子兵法》為主的治軍理論,就包含了許多可用於研究企業戰略性決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道家個人管理的目標是「內聖外王」;儒家主張通過「修己」、「安人」實現「大同」,其中,「修己」與「安人」體現了個人管理目標與組織管理目標相統一的辯證關系。個人管理逐步實現從自律到自覺的飛躍,通過推己及人實現組織的目標。對現代企業而言,就是要注重營造一個協調個人、群體乃至社會三者利益的目標鏈,使前一目標的完成成為後一目標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後者的達成又是前者的印證和升華,由此循環往復而形成一個合理的目標流程網路,促成企業最高戰略目標的實現。《孫子兵法》明確提出「五事」、「七計」是決定戰略決策成敗的基本因素。「五事」乃「道、天、地、將、法」。按現代意義來理解,「道」是一種宏觀的、全面的、客觀的政治、經濟環境;「天」,即天時,指機遇;「地」,是地利,即企業的微觀環境;將,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質;法,就是法制、組織的結構、層級關系及相應的規范、准則等。以上「五事」,可作為企業制定經營戰略,進行企業環境分析的總綱。「七計」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對現代企業而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將自己與競爭對手在這七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比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總之,五事主要分析外部環境存在的威脅與機會、企業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與不足,「七計」更注重與競爭對手的比較。當然,企業在決策時,不僅要了解「五事」、「七計」,更重要的是研究它們作為戰略要素的主次關系及其相互聯系、作用的時間、方式和程度,從整體上觀察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機制,以便作出綜合評價。
2.組織工作的基本原則與傳統「分」、「合」說任何管理目標的實現,都要靠一定的組織來完成。組織工作的任務就是設計一個決策和溝通網路,使組織內成員明確誰去做什麼,誰要對什麼結果負責,並消除由於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執行中的障礙。有效的組織應遵循目標一致、跨度合理、指揮統一、權責分明、職能明確等基本原則。[2]這是現代管理學理論關於組織工作的基本觀點。在我國,《荀子》一書集中了對組織問題的探討。荀子認為合群是人類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類結成社會群體的必要前提,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群體內部就會發生爭奪。按現代意義來解釋,「分」實際上包含兩層含義:
1)明確為完成管理目標、政策和計劃所必需的活動並加以分門別類。
2)根據現有的人力和物力,並根據環境來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動分成各個組。「群分」是由社會分工和職業差別所導致的,也是解決各類組織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組織良性運轉的前提。所以,荀子認為「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也,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而「有分義,則容天下而治」。
[3]在分的基礎上,組織工作的核心應是培養組織成員的團結和協作精神,以提高整個組織實現其目標的效率。相應地,《周易》中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論斷,意指實現組織目標要通過管理者和組織成員的上下溝通。《孫子兵法》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想,「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之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故善戰人之勢,入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4]即對組織的要求,更在於其功用,特別是要求組織本身能產生出戰鬥力,這就是「勢」,一旦形成這種組織,又能「擇人而任勢」,按組織的功能需要用人之長,組織就會具有一種「不動則已,動必雷霆萬鈞,一擊成功,無可阻擋之勢。」
3.領導理論與中國傳統激勵方法在現代管理學理論中,領導工作是指「影響人們為組織和集體目標作出貢獻的過程。」領導的實質是通過建立一種追隨關系來實現組織的目標。由於人們往往追隨那些他們認為可提供實現其願望、要求和需要手段的人,因此領導和激勵密切相關,只有理解了人們的真實需要和行為動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勵問題,從而實現有效的領導。多年來,西方學者從不同側面提出了關於人性的各種看法,其中以沙因、波特、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登的人性假設最具有經典意義。他們大致都認為人經歷了從「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到「復雜人」的演變。我國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論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說」(其中包括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道家的「人性自然說」以及法家的「人性好利說」。人性假說是管理者採取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行為科學都假定人性不是一個「變數」,管理者只有設法去適應人性。這與我國道家、法家的看法不謀而合。只有儒家認為人性是可變的,如荀子主張「導人去偽」,孟子主張「領悟善端」。他們更強調後天的塑造與引導,這比起單純被動地適應人性會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士為知己者死」反映出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追隨關系。《孫子兵法》中分析道:「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儒家孔子提出「施仁政」,強調國家的統治者要像愛護親屬一樣對待臣民,「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愛民必須體現在滿足臣民的需要上,決策時必須順應民心,從而形成凝聚力。「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不分人的貴賤,賞罰要嚴明,這樣才能通過正強化和負強化的激勵作用,來鼓勵先進,鞭策後進,提高組織績效。「任賢律己」,「身先士卒」。這是告誡領導者要知人善任,嚴於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和激勵下屬。在這方面,《周易》、《孫子兵法》都從不同側面提出了對領導者的期望,認為領導者應反身修行,團結和厚待下屬,以達到「上下同欲」的最佳協調狀態。
4.控制與「禮治」、「無為」在管理的控制職能方面,相對而言,西方管理學注重對物化結果或階段性成果的控制,強調控制的實效性;中國傳統文化則偏重於對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標准模糊、不精確但更具柔性。儒家強調「禮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則力推「法治」。「禮」,其實是一種用來規范以等級為中心的社會秩序、社會結構,即建立貴賤、君臣、父子等級從屬關系為核心的名分等次。儒家認為對社會進行控制,必須「兩手並用,先德後刑」。用孟子的話說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最有效的控制,應是「無為而治」,這一思想被彼得·聖吉稱為「無為而治的有機管理」,他認為應盡最大可能地讓下屬面對所有的課題,包括處理企業成長與持續經營之間的兩難困境。換句話說,就是給他們充分的行動自由去實現某構想,並對所產生的結果負全責。不再通過傳統的復雜的控制系統,而是「通過學習來控制」,致力於改善思考品質,加強反思與團隊學習能力,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無為而治」正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題,老子講的「無為」是達到「無不為」、「無為治」這一目的的手段。確切地說,無為管理的實質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在歷史上,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均為「無為而治」的典範。三、管理發展的展望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對管理學發展歷程的作用和影響絕不是一種偶然,它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依然並將繼續發揮巨大的促進作用。可以預言,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東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站在現實的角度,我們可以對現代管理的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分析和預測:
1.決策方面中國古代系統思維與現代決策的結合將日趨緊密。前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羅傑·史密斯就從《孫子兵法》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孫子13篇《兵法》可與歷史名著相媲美。今天沒有一個對戰略的相互關系、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它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當前環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的重大意義。」
[6]由此可見,《孫子兵法》作為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形成中國未來管理模式的戰略運籌理論過程中,將會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孫子兵法》對組織的內外部因素和與這些因素相關聯的內外部條件進行系統、動態考察的思維方法,對企業決策者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2.組織方面西方管理慣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組織劃分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兩大對立陣營。中國文化推崇圓滿和諧,認為只有組織內處處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個廣大和諧的系統。打破這一系統,組織便不得安寧。所以管理者不可將自己與下屬決然分離,而應始終把自己視為組織中的一員。相應地,組織劃分不能拘泥於技術的專業化、組合的便利性、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因素,而應以「和」為管理的終極目標,分工、合作乃是達到「和」所需的手段,這樣,不論部門如何劃分,整體和諧所激發的向心力,就會促成真正的分工合作。
3.領導方面21世紀的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從「以個性為本」、「以人性為本」到「以人文為本」的轉化過程中,文化對管理的影響權重日益增加,綿延5000年的華夏文化充分說明了我國在對文化的整合與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國古代積累了豐富的選人、用人、觀人的經驗和方法,相對於現代管理,中國古代更注重對人的「德」的考察,更注重候選人在其所處情境下的行為,強調發揮人才的彈性去配合工作的需要。在人性的看法上,中國古代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內養外化,皆可成善」等觀點無疑為中國未來的管理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4.控制方面不得人心的控制,是不會長久的。科學的控制方法和技術,如果得不到下屬的真心配合,將會變得毫無用處。這在預算編制、問卷調查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國古代先哲都非常重視對心理因素的把握,深知人心的向背,才是成敗的關鍵。管理者應「道之以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正人先正己」,運用「德主刑輔」的手段,才能實現「心悅誠服」的控制,以趨向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治」。總而言之,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未來的管理模式應該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一切有效的國際經驗被融合並以民主化的形式出現;二是具有獨特的管理創新。這種創新是由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核孕育的,是其他民族只能學習借鑒而無法復制的。如何重組現代管理理論與傳統文化,兼顧人性與理性、和諧與原則,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模式將是中國管理學者所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使命。
4. 管理學主要思想和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日新月異,生產和組織規模急劇擴大,生產力迅速發展,思想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引起人們對管理理論的普遍重視。因而出現了各種管理學派。
一. 管理過程學派
基本觀點是:
(1) 管理是一個過程,即讓別人同自己去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
(2) 管理過程的五個職能,計劃工作、組織工作、人員配備、指揮和控制
(3) 管理職能具有普遍性,但側重點則因管理級別的不同而異
(4) 管理應具有靈活性,要因地制宜靈活應用。
二. 社會合作學派
這個學派認為,人的相互關系是一個社會系統,它是人們在意見、力量、願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種合作關系。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要圍繞著物質的(機器與材料)生物的(作為一個呼吸空氣和需要空間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會的(群體的相互作用、態度和信息)因素去適應總的合作態度。
三. 經驗或案例學派
這個學派主張通過分析經驗來研究管理學問題。通過分析、比較和研究各種各樣成功和失敗的管理經驗,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以有助於學生和從事實際工作的管理人員理解管理原理,並使之學會有效地從事管理工作。
四. 人際關系行為學派
此學派的依據是,既然管理就是讓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把事情辦好,因此,就必須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中心來研究管理問題。這個學派把「社會科學方面已有的和新近提出的有關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來研究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的各種現象,從個人的個性特點到文化關系,范圍廣泛,無所不包。」
五. 群體行為學派
這個學派同人際關系行為學派密切相關,常常被混同。但它關心的主要是一定群體中的人的行為,而不是一般的人際關系個個人行為;它以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心理為基礎。
六. 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此學派認為,要解決管理問題,只分析社會合作系統是不夠的,還必須分析研究技術系統對社會系統的影響,以及對個人心理的影響。他們認為,組織的績效,不僅取決於人們的行為態度及其相互影響,而且也取決於人們工作所處的技術環境。
七. 決策理論學派
基本觀點是:由於決策是管理人員的主要任務,因而應該集中研究決策問題,而管理又是以決策為特徵的,所以應該圍繞決策這個核心來形成管理理論。由於決策既要有經濟方面的考慮,又要有數學模型的定量描述,所以支持這個學派的學者多數是經濟學家和數學家。
八. 溝通(信息)中心學派
此學派主張把管理人員看成為一個信息中心,並圍繞這一概念來形成管理理論。他們認為,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收信息,儲存信息,以及傳布信息,每一個管理人員的崗位猶如一台電話交換台。
九. 數學(「管理科學」)學派
他們認為,管理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程序、概念、符號以及模型等的演算和推導。贊成這一學派的學者多數是數學家、數理統計家、物理學家、管理理論學家等。
十. 權變理論學派
權變理論學派,是在經驗主義學說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但有其自身特點,就是它不局限於研究個別案例,提出個別的解決方法,而是對大量相同的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對所獲得的經驗材料進行概括,目的在於提出適應特定情況的管理組織方案和管理系統方案。它認為在管理中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容條件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
5. 管理理論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一)古典管理理論: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行為科學學派出現前。
這一階段出現了管理職能同體力勞動的分離,管理工作由資本家個人執行,其特點是一切憑個人經驗辦事。
(二)現代管理理論: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
這一時期由於受世界性石油危機極其觸發的經濟危機的影響,使研究經費來源枯竭,出現了資本家同管理人員的分離,管理人員總結管理經驗,使之系統化並加以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鼻祖泰勒。
還有由於比較管理學受當時流行的一般系統論的影響的啟迪,而一般系統論的衰退,對比較管理理論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當代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
以四部管理著作:《Z理論》《日本企業管理藝術》《公司文化》《成功之路》為標志。從經濟的定性概念發展為定量分析,採用數理決策方法,並在各項管理中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研究重點由過去的以概念分析為主轉向以實踐為主,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價值。
(5)管理學的歷史擴展閱讀:
管理理論學派
1、管理過程學派:主要研究管理者的管理過程及其功能,並以管理職能作為其理論的概念結構。
2、經驗學派:主要從管理者的實際管理經驗方面來研究管理,認為成功的組織管理者的經驗是最值得借鑒的。
3、行為科學學派:主張要研究人,尊重人,關心人,滿足人的需要以調動人的積極性,並創造一種能使組織成員充分發揮力量的工作環境。
4、決策理論學派:認為管理的關鍵在於決策,管理必須採用一套制定決策的科學方法及合理的決策程序。
5、交流中心學派:該學派認為管理人員是交流中心,並圍繞這一觀念建立起管理理論體系 , 而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受信息、儲存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並將計算機運用於管理之中。
6. 管理學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一、中國古代管理的發展、內容和策略。
1、中國古代管理的內容主要是國家管理。
綜觀中國古代管理實踐可以看出,管理與行政基本融為一體。由於古代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經濟,行政管理是社會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項工程,任何一項管理活動,無不以國家或官府的名義展開,管理實踐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過程中才有表現的機會。實際上,我們所了解的中國古代管理實踐,無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實踐。
2、中國古代管理高度重視管理活動過程中人的因素。
管理過程中的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別人的同時也被別人管理著。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對這兩方面都有很多精到的見解並且有許多實例可考。中國古人十分強調管理者強調管理者自身的修養,《孫子兵法》認為為將要具備的品質包括智、信、仁、勇、嚴等各個方面。戰國時期的士人就是管理者的人才儲備群體,後來的秀才舉人乃至整個的學校和科舉制度,所有的學習和修養都是為未來的帝國培養合格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准備的。另外,在選材方面,許多先賢更是有大篇幅的精彩論述。墨子提出要「察其所能而慎予官」。荀子告誡執政者「無私人以官職事業」,切不可任人唯親,而主張任人唯賢,唯才是舉。晏子則進一步指出:人的才能也是不同的,應當讓人專司一事,不能要求他無所不能。用人的優點,不用他的短處;用人所擅長的,不用他所不擅長的。這就是任用人才的要略。北宋王安石對以上的幾個方面的思想進行了更加系統化、理論化的論述。他的用人思想可概括為「教之、養之、取之、任之」。其中,教學之道,即堅持學用一致,造就人才;養才之道,即維持政府官員生活的俸祿報酬應採取的方針—— 「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取才之道,即選拔官吏的途徑;任才之道,即根據專長任用人才。這樣完備的論述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其借鑒意義的。
3、中國古代的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往往會有十分高超的管理策略。
通過與西方的封建社會時期進行比較,我們會很容易的看到,中國的封建社會出奇的穩定和統一。這也從一個方面顯示了中國古代管理者高超的管理水平。中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制度,財政賦稅的管理、官吏的選拔與管理、人口田畝管理、市場與工商業管理、漕運驛遞管理、文書與檔案管理等方面,歷朝歷代都有新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傑出的管理人才,在軍事、政治、財政、文化教育與外交等領域,顯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積累了寶貴的管理經驗。戰國時期著名的「商鞅變法」是通過變法提高國家管理水平的一個範例;「文景之治」使國家出現了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萬里長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當時測量、規劃設計、建築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體現了工程指揮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將防洪、排灌、航運綜合規劃,顯示了我國古代工程建設與組織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謂主持的「一舉三得」皇宮修建工程堪稱運用系統管理、統籌規劃的範例。諸如此類的管理實踐不勝枚舉,都體現了中國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7. 管理學的發展歷史
1、工廠管理--古典管理階段
工廠管理理論基於科學管理, 以生產管理為主, 旨在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科學管理以經濟人為對象,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則, 強調工廠應該以制度管理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 而工人則應當以科學的方法取代過去已經習慣了的工作方式。
2、組織管理--當代管理階段
梅奧的霍桑實驗可以說是管理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梅奧在社會人假設的基礎上認為, 對金錢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滿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諧、歸屬 。
3、組織間管理--現代管理階段
在組織管理理論日趨成熟之時, 學者們注意到: 雖然管理學已經建立在社會人的人性假設之上, 但員工卻被局限在單個組織中, 並被作為組織人來看待。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 人已成為知識的載體, 知識管理變得尤為重要, 知識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問題。
(7)管理學的歷史擴展閱讀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管理科學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使管理在功能、組織、方法和理念上產生根本性變化,從而使管理學研究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第一,管理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因為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管理不僅是決定一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現代生產力的首要構成要素。管理學的教育將會更加普遍,管理學的重要作用將會體現得更加充分。
第二,管理學發展的理論化、哲學化趨勢。縱觀管理的發展史,由管理活動而管理學,由管理學而管理學原理,由管理學原理而管理哲學,這表明了人類對管理認識深化的歷程,也正是管理理論發展的總趨勢。
8. 知識分享:管理學的歷史演變經歷了什麼過程
◎管理學的歷史演變
管理學發展演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早期管理理論
1.科學管理理論
從19世紀末至世紀初,管理逐步成為一門科學,並形成了科學管理學派。這一學派注重工作任務的分析與設計,以提高生產效率為直接的管理目標,以便增強組織效能,即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取得高額利潤和長遠發展。科學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通過在伯利恆鋼鐵公司進行的著名的「搬鐵塊」實驗和「時間—動作分析」,以及相繼完成的「鐵鍬實驗」、「金屬切削實驗」等多項實驗,提出了「勞動定額」、「工時定額」、「工作流程圖」、「計件工資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制度和方法。他於1911年所發表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成為科學管理學派的代表作。泰勒提出了以下科學管理原則:
把工作組織的所有責任分配給經理而不是工人。由管理人員負責工作的計劃和設計,而讓工人執行工作任務。
運用科學方法決定每一工作任務的最好方式。由經理設計每位工人的工作,確定完成任務的標准和方法。
對每一種工作選擇最適合的人。經理應該使每位工人的能力與各自工作的需要相匹配;
對工人進行培訓,以便正確從事其工作。經理應該訓練工人在工作中運用標準的方法。
對工作作業進行監控,以保證正確執行具體工作程序,並取得適當成果。經理應該實施規范的控制,確保所管轄的工人總是以最佳的方式開展工作。
通過計劃工作任務分配和消除中斷動作來提供進一步支持。經理能夠幫助工人繼續完成高水平工作任務。
科學管理的焦點仍然是人。其他一些管理科學家也在科學管理的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亨利·L.甘特(Henry_L.Gantt,1861~1919)建立的「任務獎金工資計劃」,把員工任務成效與管理人員的獎金聯系在一起。他所發明的「計劃比較圖表」,以甘特的名字命名,稱為「甘特圖表」。現代管理中流行的「方案評價與回顧技術」(PERT)就是以甘特圖表為基礎的。弗蘭克·吉爾布雷斯(Frank_Gilbreth,1868~1924)和麗蓮·吉爾布雷斯(Lillian_Gilbreth,1878~1972)夫婦發明的一種快速測量儀,進行了動作研究,對工人操作時的手部動作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確定了每一動作所需的時間。我國企業現行的「勞動定額」、「工時定額」、「計件工資」等管理制度,都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泰勒制」。這些制度與系統的管理目標聯系在一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當時工業心理學的主流以曾經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胡戈·明茨伯格(Hugo_Münsterberg)為代表。他的《心理學與工業效率》一書系統地總結了早期管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論述了採用心理測驗方法選拔合格員工的心理技術學問題,主要研究職業選拔和職業培訓、工作疲勞、勞動合理化等方面的問題。胡戈·明茨伯格成為把心理學應用於商務與工業的先驅,尤其在工作安全和把能力傾向與工作樣本測驗用於員工選拔方面著稱,並且,第一個把效度驗證作為正式標准程序引入人員選拔實踐。正如胡戈·明茨伯格的經典論著題目所表明的,早期工業心理學主要關注的是通過更好的員工選拔、培訓方法、工作設計和工作場所布局等關鍵途徑,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其思路與科學管理理論相一致。他所創立的心理技術學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挑選和培養合格的人員去適應他們所要掌握的機器和承擔的工作任務,即解決人適應崗位的問題。這些研究為管理心理學體系的形成做了准備。
2.行政管理理論和組織理論
幾乎在科學管理發展的同時,行政管理學派也日益引人注目。與科學管理學派注重降低生產活動成本的思路不同的是,行政管理學派強調提高行政管理程序的效益。行政管理學派以亨利·法約爾為代表,他在擔任法國礦業及冶金公司的總經理期間,提出了一系列行政管理原則,首先確定了五大管理職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到了20世紀70年代,哈羅德·孔茨等管理學家以法約爾的管理職能為框架確定了現代管理學的基本輪廓,之後,更多的管理學家又將管理學的五大職能進一步確定為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職能)。法約爾具體論述了14條管理原則:工作分工;②權威與責任;③紀律;④指令單元;⑤指導單元;⑥個體與整體利益;⑦人事報酬;⑧集中化;⑨層次鏈;⑩命令;平等;工齡穩定性;首創精神;團隊協調。
法約爾的理論對於組織管理理論與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馬克斯·韋伯(Max_Weber,1864~1920)的層峰組織模型描述了管理的分化與整合特徵。他提出層峰組織的六大特點:選拔與晉升標准、權威層次、規則與規章、勞動分工、書面文件和所有制分離。上述理論為提高行政管理規范化和組織效能研究,奠定了充分的理論基礎。
9. 管理學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管理學的歷史難以追溯。有的人從後現代觀出發,認為管理學在現代化之前不存在,只有預表(如宰相)。另一些作者追溯管理學的發展可以從蘇美人和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談起。那個世紀的奴隸主人面臨了工作上反抗的力量但很多早期工業企業利用本身的一些權力,使他們不必被迫去面臨管理系統化的問題。
但一些像阿拉伯數字的傳播(5世紀到15世紀)和復式記賬法的法典編纂(1494)等的創新提供工具給管理估計、計劃和控制。希伯來《摩西五經》中記載著豐富的律法,以及對各種政務、人倫、祭祀等進行了詳細的規范。
在工業革命之前,受到商業操作尺度的局限和機械化記錄設備的不足,企業所有人自己將管理事物全權包攬是不足為奇的。但當組織變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復雜時,產業所有人(個人、工業王朝世家或股東群)與每日管理人(獨立的策劃、控制等專業人士)相互分離變得更加尋常。
一、早期
管理已經存在了幾千年,許多作者所著的文獻成為當代管理的奠基之作。
古代的一些軍事兵法策略為世俗管理人士提供了參考資料。例如,公元前6世紀中國將軍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中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古代與中世紀,有許多人士編寫「王者明鏡」的書籍,旨在勸諫新君王如何治理國家。例如印度的考底利耶所著的《政事論》(寫於公元前300年左右),以及義大利作家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所著的《君主論》(c.1515)。
二、十九世紀
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為資源分配、生產、定價策略等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此同時,發明家們如伊萊·惠特尼、詹姆斯·瓦特、馬修·博爾頓發展了生產技術因素如標准化、質量控制、成本會計、可互換的零件以及生產計劃。
這些管理的許多因素在1861年之前蓄奴的美國經濟中就已經應用了。當時的社會有400萬人,用現在的術語來講,是准大規模生產的「管理」。
1776年,亞當·斯密寫了著名的《國富論》,其中提到了通過分工來提高組織生產的效率。斯密描述了過程的改進是如何提高大頭針生產效率的。當時一位工人一天可以生產200個大頭針,斯密分析了生產步驟,進行了10人分工,使得在一天生產大頭針的效率提高到48,000個。
三、二十世紀
20世紀初開始,人們發現,管理者開始努力將自己的管理理論建立於其自認為非常充分的科學依據之上(請參見唯科學主義來了解此種見解被認識到的局限之處)。
例子包括19世紀90年代亨利· R ·湯的管理科學,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弗蘭克·吉爾布雷斯和莉蓮·吉爾布雷思的《應用動作研究》(1917年), 以及亨利·甘特的甘特圖。
J·鄧肯在1911年為大學寫出了第一本管理教科書。1912年,上野陽一為日本引入了泰勒主義,成為第一位具有「日本管理風格」的管理顧問。他的兒子上野一郎則領導了日本的品質保證。
最早的管理學方面的綜合理論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哈佛商學院在1921年開始授予第一批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亨利·法約爾(1841-1925)和亞歷山大·丘奇等人描述了管理學的不同分支及其相互關系。
在20世紀早期,奧德威·狄德(Ordway Tead, 1891-1973),沃爾特·司各特和詹姆斯·穆尼等人在管理學中應用了心理學原理,而其他一些著作者,如埃爾頓·梅奧(1880-1949);
瑪麗·帕克·福列特(1868-1933),切斯特·巴納德(1886-1961),馬克斯·韋伯(1864-1920),倫西斯·利克特(1903-1981)以及克里斯·阿吉里斯(1923年出生),從社會學角度入手對管理現象進行了探討。
彼得·德魯克(1909-2005)撰寫了應用管理學最早的著作之一:《公司的概念》(出版於1946年)。這本書源於艾爾弗雷德·斯隆(通用汽車主席,1956年卸任)委託其對該公司進行的一項研究。德魯克後來又寫了39本書,其中多本仍然沿用同一思路。
道奇( H ·Dodge ),羅納德·費雪(1890-1962),桑頓·弗萊(Thornton C. Fry)為管理學研究引入了統計技巧。20世紀40年代,帕特里克·布萊克特專門研究了運籌學的應用數學科學的發展,最開始是為了實施軍事行動。
運籌學有時候被稱為「管理科學」(但是與泰勒的科學管理有顯著不同),嘗試著利用科學方法來解決決策難題,而且可以直接應用於多個管理難題,尤其是在物流和運營方面。
隨著20世紀管理者作為一個階層得到了廣泛認可,在管理藝術/科學方面拋頭露面的從業者開始具有某種威望,因此為更具通俗化的管理思想系統向公眾兜售看法開辟了道路。在此背景下,管理學的許多時尚理論更多的與大眾心理學相關,而非管理學的科學理論。
最近的發展包括限制理論,目標管理,再造,六西格瑪和各種信息技術驅動的理論,比如敏捷軟體開發,以及團隊管理理論,如Cog's Ladder(齒形階梯)。
四、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的觀察家們發現依據功能來將管理團隊進一步分化變得越來越困難。越來越多的流程同時需要幾個功能項。因此,人們更傾向於根據不同的過程、任務、目標來思考管理。
管理的分支理論也被應用於非盈利組織和政府:如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學、教育管理等。管理更進一步地向公民社會延伸,如非盈利組織管理、公益創業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學中許多假設都受到了攻擊,如來自商業道德的批評、批判性管理研究、反公司化激進運動等等。
其中的一個結果,是勞動民主化變得更加常見,在某些地方甚至遍布管理的所有層級。然而,這些模式產生於所有政治形式之前,有的自然形成、甚至早於命令層級的出現。所有的管理都不同程度地接收某種形式的民主——事實上,從長遠角度來考慮,管理層必須得到大多數員工的支持才能得以運作。
否則,員工要麼離職去尋找別的工作,要麼組織罷工、進行抗議。雖然管理趨勢是朝向民主的,但命令--控制結構仍然事實上(de facto)組織形式。這種根深蒂固的命令——控制結構的例子是近期大量的裁員並沒有對管理層產生多大的影響。在某些案例中,管理層在裁掉基層員工時,為自己添設獎金。
根據領導能力學者曼弗雷德·凱茨,如今所有的高層管理團隊都不可避免地地受到某種程度的人格障礙的影響。
管理的性質
在盈利組織中,管理的主要職能是為股東服務。典型的活動在於盈利(為股東),創造價格合理、富有價值的產品(為消費者),為雇員提供工作機會。
在非盈利組織中,管理要維護捐贈者的意願。在大多數管理或管治過程中,股東選舉董事會,後者任命管理高層。少數組織甚至應用了其它的方式(例如員工選舉方式)來參與管理人士任命等。
在公共部門,管理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代議民主制,參政人士通過選舉獲得公共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