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研究
㈠ 對日本歷史有研究的達人請進!!!!
忍者得初步介紹流派及發源
提到日本的忍者,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在日本家喻戶曉的名字――服部半藏。
日本忍者的祖師,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人呢?由於當時大和朝廷本身的科技水平落後,所以非常歡迎有一技之長的外國人到日本定居,結果大量的中國和朝鮮的特殊人才湧入日本,定居在京都,然後陸陸續續的搬到附近的伊賀和甲賀去生活和工作。
而服部半藏一家就是此時遷入伊賀的,本來服部半藏的家族姓秦,後來因為定居了日本為了和當地人合而為一,就改了日本姓,改姓服部,服部一家就此誕生。
服部半藏為日本忍者事業的發展可謂鞠躬盡瘁。由於幫助德川家康爭奪天下出力頗大使得忍者一族在德川時期備受統治階級器重,獲得很大的發展。
伊賀和甲賀對忍者事業的最大貢獻就是對忍者的理論基礎賀技能作出了系統化,編出了一本忍者修煉寶典――《萬川集海》。雖然流派不同,忍者們修煉的經典都是《萬川集海》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教導忍者如何施行忍術的一切理論基礎與技能指導。
要想真正的了解忍者,就必須要先了解忍術。其實真正的忍術只是追求體力賀精神上的一種超越。忍術的理論基礎其實由中國傳到日本的孫子兵法演變而來的,上面提到的《萬川集海》就是最好的表現。《萬川集海》由正心·將知·陰忍·陽忍·天時·忍器六部分組成。
《萬川集海》成為後來忍者修行的必讀教材。《六韜》和《孫子兵法》是對《萬川集海》及忍術整體發展影響較深的兩部古代著作,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些中國古代的軍事武學思想為以後日本忍術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充實的理論基礎,這是忍術最早的確源於中國的明證。
忍者是殺手或者刺客,但更准確的說忍者是死士。在他們彼此的眼中,對方都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忍者的行動格言――風林火山。
風:疾如風,動作迅速.
林:靜如林,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尋找機會,給對手致命一擊.
火:勁如火,攻擊加強.
山:穩如山,不管外界的力量多麼強大,仍然不為所動.
在歷史上,忍者分為上忍·中忍·下忍。
上忍:又稱「智囊忍」,專門策劃作戰整體計劃.
中忍:實際作戰時的指揮頭子,當然忍術也得超群出眾才行.
下忍:又稱「體忍」,相當於現代的特種部隊,在最前線沖鋒陷陣的炮灰忍者。
忍術的發源:
忍術的理論基礎是由中國傳來日本的孫子兵法而來,之後再加上修練道,以及在山中的伏擊技巧發展而成.在平安時代時,由於武士階級興起,在山中伏擊的兵法就由武士去發展.在源平時代,學會在山中伏擊的源義經成功的使用了山中伏擊的技巧,完成了攻擊面戰法的理論.在南北朝時代,楠木正成,發展出防禦面的兵法,在此同時,忍術跟武術才分開成不同的系統。
忍術的流派:
在戰國時代,忍術開始有長足的進步,因為這個時代非常需要忍術,武術和兵法,但是和兵法,武術不同的是,忍術有他的獨特性.忍術發達的地區有以下幾處。
忍術的流派也就是用以下的地名當作流派的名稱:
武藏,甲斐,越後,信濃,等四州,伊賀,甲賀,紀伊,等叄州,其中後叄州的忍術在日本是最為發達的。
忍術教科書"萬川集海"
原本在大和民族東征之前,伊賀跟甲賀兩地是不分的,這里都被稱作,後來因為在室町與戰國時代,這兩百年間地名分開,所以流派也慢慢分開啦。不過雖然流派分開,可是忍者修練的經典卻是同一本書,這本書我們叫做"萬川集海".這本書有著教導忍者如何施行忍術的一切理論基礎與技能。
為何伊賀與甲賀的忍術如此發達呢?
伊賀與甲賀離京都跟名古屋算是很近,而且位在重山險阻圍繞的封閉小盆地里,自成一個小天地.可是在戰略上的位置卻是十分的重要.因為靠近日本的中央近畿地帶,所以受到京都的文化影響蠻深的.神社,寺院,庄園都很多.在後來庄園制度崩壞的時候,土豪們就一個個崛起.在戰國時代,這麽小的土地居然有60個土豪,但是因為土地都很小,所以大家都想奪取對方的土地,於是每家人家大概都會養個30-40個兵,以便對付"敵國"(這非常類似台灣當年開墾土地時代閩南人各村莊之間的為土地而械鬥的情形,也有些類似閩客互斗).這里的競爭是超乎外人想像的激烈,土豪們互相結盟,互相探查敵情,也互相屠戮,被打擊的土豪一但垮了,就很難再爬起,也難怪這種有山地,征戰又激烈的地方,會成為忍術發展的大本營.時間久了,各土豪之間就慢慢發展出一種平衡,然後忍術也開始冠於全國。
忍術的理論由來:
忍者的出身多半來自農民,而不是出身高貴的武士.忍術的山中伏擊技巧、來自住在大和、吉野、鞍馬、根來、伊賀的山地戰經驗。京都則是忍術中使用的法術(陰陽道)發祥地、因為不遠處有比、高野等佛教密宗的本山。
忍術的武芸面來自柳生流劍派、寶藏院流槍術。
中國,韓國的移民與忍者,因為大和朝廷非常歡迎外地擁有技術的人來日本定居.所以中國跟朝鮮就有大量的人過來.例如製造陶器,盔甲,服裝的師傅,有很多人就是由中國與朝鮮搬到日本這些人通常都定居京都,然後也有些人就搬到附近的伊賀或甲賀去工作.
此外,這里的異民族和歸化人(外地人落籍日本,變成日本人,改姓日本姓氏)很多.例如德川幕府初期,因為服部半藏跟隨家康工作,就有許多伊賀,甲賀的人跟著服部搬到江戶去住.笄町,就是伊賀,甲賀町的轉化.在那裡還留有半藏門(服部半藏住過的老房子)的地名.據說服部半藏就是轉化人。他的家族本是中國人,姓秦,後來,因為定居日本,為了跟當地合而為一,就改了個日本姓,改姓服部,從此服部一家就此誕生。
外地工藝師傅的影響,此外,外地人傳入的科技,例如火葯在此生根,所以這里是日本很早就有的火葯製造地.其他的工藝人也在此生根,例如製造工藝品的師傅,耍玩偶的師傅....各種藝人都來啦...因此造成伊賀,甲賀地區,有許多這樣的人,造成日後忍者可以以許多民間賣藝工藝身份的技能去從事諜報工作.可是在當時的社會,這種人的身分並不高尚(在他們的故鄉中國與朝鮮,這些人的身分也不高,商人是士農工商四民之末~,當然日本也分士農工商階級,可是士指的是士大夫,也就是武士)最愛用忍者的武將--武田信玄,因為信玄非常討厭自己國家的秘密被他人知道,所以喜歡訓練忍者,他最愛驅使自己培養的忍者(他叫他們為"亂波"),還有"叄者"(這也是武田家叫忍者的一種稱呼)."亂波"的由來是來自於甲,信,越叄地的流浪無業遊民,或是強盜集團把他們組織化,教以山地戰還有其他的戰鬥技巧,於是這樣就成為忍者啦.此外,"叄者"是"間見","見方",還有"目付"的總稱,這些人是斥候和間諜的專家.信玄派富田鄉左衛門去統馭"叄者"這些忍者。
羽柴秀吉與蜂須賀小六:
大家都知道,羽柴秀吉在無路可走時,曾經投靠蜂須賀小六,在他家裡吃白飯。蜂須賀小六是在美濃地區活躍的"夜盜"(強盜,好聽一點叫做野武士,沒有找到僱用他們的主子的軍隊,難聽一點就說是趁著夜色出沒搶錢的山大王).反正干強盜集團的人通常不窮,所以也就可以好客讓一些沒飯吃的人投靠他,到他家吃飯.後來這些人因為幫助秀吉??了墨股城,所以化為官軍,總算洗脫強盜污名,可是由於信長非常討厭軍紀差的爛軍隊,所以蜂須賀小六從此跟他的強盜集團再也不幹殺人越貨的事情,可是他們在強盜時期所訓練出來的一身偷雞摸狗好本領卻成為當忍者的好條件,於是那些人就轉為當成羽柴秀吉軍隊的忍者.而且在各大戰役都有傑出的表現忍者的秘密。
忍者「NINJA」,與壽司「SUSI」、藝者「GEISHA」一樣,已經成為國際通用語。無論是正宗日本人,或是學忍術的外國人,對忍者所懷抱的形象,通常是:全身黑色裝束,能飛檐走壁、跳牆越城、喚雨呼風、移星換斗,使用各種奇形怪狀的暗器。此形象,雖非准確無誤,倒也八九不離十。
忍者的工作,主要是為主君進行秘策、破壞、暗殺、收集敵方前線情報、攪亂敵方後援基地……等種種諜報活動。由於生前必須隱姓埋名,過著終生見不得天日的生活;更不能留下只言片語,以免日後東窗事發,因此,日本忍者的起源,到底該回溯到哪個時代?沒人敢斷言。不過,忍術秘本中,留有聖德太子(五世紀末至六世紀初)身邊有位名叫「大伴細人」忍者的記載。目前,日本各地雖有無以數記的忍術流派,但是,追根究底,畢竟還是會回到伊賀(三重縣西北部)、甲賀(滋賀縣南部)兩地。我想,許多人從漫畫、小說中得來的印象,可能會誤以為伊賀忍者集團與甲賀忍者集團,是不共戴天的宿敵。其實並非如此。兩者祖先是同一家人,雙方之間大部份也都有親戚關系。只是,彼此的僱主(主君)若是敵對關系的話,他們便不得不同室(系統過濾)戈,甚或演變成兄弟鬩牆的結果。
而另一方,為了便於忍術能世代傳授下去,他們之間也不得不頻繁通婚,可以說是唇亡齒寒的關系。稍微細想一下,便可知道,一旦生長在該地,無論男女,為了家族秘密,還能跟他鄉人結婚生子嗎?況且,男忍者背後,通常有女忍者在撐持。這種工作,除非自小耳濡目染,視為當然,否則,丈夫於某天突然不告而別,普通女人誰能忍受,不氣得七孔生煙?
忍者世界中,有四項基本戒律:不準濫用忍術(只能用在公事上)、舍棄一切自尊(逃命要緊)、必須守口如瓶(即便為此失去性命)、絕對不能泄露身份(這是最基本忍術)。忍者活躍的時代,大致有三: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末的源平時代、十三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十四世紀中旬至十五世紀末的戰國時代。而戰國時代也可以說是忍者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
忍者又分為「上忍」、「中忍」、「下忍」。「上忍」,又稱「智囊忍」,專門策略作戰整體計劃。「中忍」,是實際作戰時的指揮頭子,當然忍術也得超群出眾才行。「下忍」,又稱「體忍」,相當於現代的特殊部隊,在最前線實際作戰的忍者。彼此之間等級關系涇渭分明,「下忍」對「中忍」唯命是從,「中忍」對「上忍」俯首帖耳。
忍者簡介及起源
忍者「NINJA」,與壽司「SUSI」、藝者「GEISHA」一樣,已經成為國際通用語。無論是正宗日本人,或是學忍術的外國人,對忍者所懷抱的形象,通常是:全身黑色裝束,能飛檐走壁、跳牆越城、喚雨呼風、移星換斗,使用各種奇形怪狀的暗器。此形象,雖非准確無誤,倒也八九不離十。
忍者的工作,主要是為主君進行秘策、破壞、暗殺、收集敵方前線情報、攪亂敵方後援基地 ……等種種諜報活動。由於生前必須隱姓埋名,過著終生見不得天日的生活;更不能留下只言片語,以免日後東窗事發,因此,日本忍者的起源,到底該回溯到哪個時代?沒人敢斷言。不過,忍術秘本中,留有聖德太子(五世紀末至六世紀初)身邊有位名叫「大伴細人」忍者的記載。
1、忍者名稱的沿革
忍者這個稱謂是在日本江戶時代開始有的,不過忍者的歷史從更為久遠的時候便開始了。據說在日本首次派譴「忍者」完成任務的,是德聖太子。在當時,忍者被人們稱為「志能便」。根據時代和地點的不同,有各種各樣的稱謂以下是各個時期忍者的當時的稱謂:飛鳥時代:「志能便」;奈良時代:「斥候」;戰國時代:叫法甚多,流傳最廣的叫法是「亂波」,這是武田信玄給起的名字。江戶時代:「忍者」。
雖然是在江戶時代正式確立了名字,但是正是從這一時代開始日本進入了較長時間的德川家族統治的和平時期,在歷史的舞台上的活動變得越來越少。由於失去了活動的舞台,使得忍者在歷史的舞台上漸漸地消失。以至於許多的忍術失傳。關於忍者活動的最後記載是在1637年「島原之亂」中,忍者曾作為幕府的部署作戰。
2、忍術的起源
忍術,又名隱術。關於忍術和忍者的起源說法不一,國內有人認為,忍術起源於中國漢代的五行術,後來傳到了日本。同空手道、柔道、少林寺拳法等日本武技一樣,忍術是由中國古武術傳到日本後逐步發展起來的日本特色武術。忍術權威著作《萬川集海》中指出:忍術思想的根源來自中國殷周之際的姜太公呂望。是他首先提出了忍術概念,並寫在了傳世名著《六韜》之中。後來,孫武、張良、韓信等相繼對忍術理論進行了完善。特別是孫武的《孫子兵法》倍受忍者階級推崇。此時忍術也基本形成了由權謀·形成·陰陽·技巧等幾部分構成的雛形。隨著忍術傳到日本,忍者也就在日本出現並發展起來。
日本人則認為忍術的理論基礎是由中國傳來日本的孫子兵法演化而來的,之後再加上修練道和山中的伏擊戰技巧發展而成的,就是所謂的「風、林、火、山」四字真言。在平安時代時武士階級興起之後大力吸取了山伏擊戰的兵法加以發展。到了源平時代,源義經成功的使用了山中伏擊的技巧,完成了攻擊面戰法的理論。在南北朝時代,楠木正成發展出防禦面的兵法,到此為止,忍術跟武術才分開成不同的系統正式獨立出來。
中國、朝鮮的移民與忍者的發展也有極大的淵源。因為古代日本很落後,所以日本政府非常歡迎來自科技文化高度發達的中國移民到日本定居,因而受到中華文明熏陶的朝鮮人也受到歡迎,日本人把這些移民叫做「歸化人」(雖然歡迎,但還是歧視他們,移民很難進入上流社會,而且不能沿用原居住地的語言和文化,必須改成日本姓名使用日語)。這些古代的技術移民將大量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帶到了日本,例如製造陶器、盔甲、服裝技術,以及決定性的促進了日本忍術發展的中國武術。因為忍者的出身多半來自社會最底層的農民,而不是出身高貴的武士。所以作為很難被上流社會接納的移民,「歸化人」們也大量的進入了忍者這一行業。「歸化人」通常都定居京都,隨後有大量的人遷移到到附近的伊賀或甲賀去居住,這也是和兩個地方忍術異常發達的主因。例如大名鼎鼎的服部半藏正成就是中國人,他姓秦,秦氏家族是公元三世紀末四世紀初時從中國吳國(日本和服的傳統稱呼是「吳服」,正是取自秦氏家族出身的吳國)渡海定居日本的,之後就改了個日本姓服部。服部半藏投效德川家康,後來移居江戶。傳說中這位忍者最終悟出了忍的真諦,這是多少代忍者所不曾有過的,至今日本人提起他來還是交口稱贊「鬼半藏」的傳奇。
㈡ 最近研究日本史,誰能介紹幾本真實全面的日本歷史書籍 把書名告訴我
入門的話,看《日本史》、《日本通史》之類就夠了,各種大學包括復旦、南開出的版本都可以。文化方面的入門讀物可以看看《物語日本》、《江戶日本》、《平安日本》。
正史的話可以看《日本書紀》,不過應該不太好找。《日本外史》
日本自天武天皇以前都沒有修史,早期的都記載在中國的史書《三國志》,《後漢書》中
還有汪公紀的《日本史話》,也是不錯的一本書。但這本書里錯誤挺多的,對研究歷史的人來說可能不夠嚴謹,但若只是日本歷史感興趣,還是很不錯的,寫的很生動
如果想了解武士道,茶道,可以看看茂呂美耶的《物語日本》,還有一本《江戶日本》武士傳可以看看吉川英治的《宮本武藏》
黃尊憲的《日本國志》
坂本太郎寫的《日本史》,中國社科出版社出版
劍橋日本史,西方人的觀點,不太准確,但挺有趣的
井上清的《日本歷史》《日本近代史》《戰後日本史》
《菊與刀》和《武士道》
喜歡日本皇族史的可以看看《百代盛衰·日本皇室》、《孝謙傳》、《日本天皇列傳》(這基本都是有關日本歷史的由其是《孝謙傳》,非常具體的介紹了日本女性天皇史);
㈢ 日本歷史的起源
從體質結構來看,諸種見解大致可分三類:
1、「人種更替說」,認為在日本列島曾發生一次乃至兩次人種更替。如在19世紀80年代,解削學家小金井良精認為,在繩紋時代生活於日本列島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繩紋時代後他們被大陸來的其他人種驅趕往北方。
2、「混血說」,認為「原日本人」(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在繩紋時代之後,與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來的其他人種混血,逐漸形成現代日本人。醫學家清野謙次首先提出「混血說」,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為學界主流。
3、「演變說」,認為繩紋時代的日本人由於生活方式的變化,其體質逐漸演變,成為彌生時代人、古墳時代人乃至現代日本人。它更為重視人種的繼承性,既不贊同「人種更替說」。二戰後,東京大學人類學研究室的長谷部言人和鈴木尚教授持此說,至今對學界仍有影響。
(3)日本歷史研究擴展閱讀:
1、從各時代日本人的體質結構來看,屬於蒙古利亞人種是毫無疑義的。考古學已證明在10萬年乃至20萬年以前(即舊石器時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島生息。但是,由於尚無這一時期的人類骨化石的發現,因而無從了解其體質特徵。
2、目前,在日本列島發現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豐橋市牛川町發現的「牛川人」,約生活於舊石器時代,具有「占人」的特徵。除「牛川人」外,在日本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聖岳人」,其生活時代均不超過3萬年前。
3、它們的體質特徵是身材較矮。例如,在沖繩島發現的「港川人」,距今約18000年,男性身高約155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與中國大陸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較,他們更類似於在中國廣西發現的身材較矮的「柳江人」。
4、可以認為,在冰河期海面較低而出現陸橋時,「古蒙古利亞人」(廣泛分布於東南亞)之一部,從中國大陸南部移居到沖繩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們便是繩紋時代日本人的母體。
㈣ 日本關於中國歷史的研究的書籍。
中國法制史--仁井田升
中國思想史研究--島田虔次
小說十八史略--陳舜臣
鴉片戰爭--同上
宮崎市定全集--宮崎市定
中國史通論--內藤湖南
㈤ 介紹日本歷史的書籍
介紹日本人的首推《菊與刀》和《武士道》;
喜歡日本皇族史的可以看看《百代盛回衰·日本皇室》、《孝謙答傳》、《日本天皇列傳》;
想了解《源氏物語》的人一定要讀讀渡邊淳一的《光源氏鍾愛的女人們》、《源氏物語與白氏文集》和《世界語境中的<源氏物語>》;另外還有像《平家物語》、《伊勢物語》、《竹取物語》、《羅生門》、《浮華世家》之類的小說;
想進一步研究中國和日本交流史的可以找《漢唐文化與古代日本文化》、《櫻花與武士》(這本書比較生動,值得一看)來看;
寫侵華日軍的書太多了,僅推薦《食人魔窟》、《侵華日軍戰實錄》、《東史郎日記》、《東史郎日記圖證》、《關東大屠殺》、《侵華日軍毒氣戰事例集日軍用毒1800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言》;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的有《未被審判》。
㈥ 有人對日本歷史有研究的嗎
推薦一個作家,薩蘇,
㈦ 推薦幾本能夠了解日本歷史的書
1,哲學家永田廣志著《日本哲學思想史》,譯者是商務的三位老編輯姜晚成,尚永清和陳應年;
2,日本近代思想史研究會編的《近代日本思想史》三卷,這是由日本中年學者寫作的,很有水平。本書第一卷由中山大學馬采教授翻譯;第二卷三卷由東北師范大學伊文成,那庚辰教授等翻譯;
3,福澤諭吉著《文明論概略》,這是福澤先生的代表作。由北京編譯社翻譯;
4,中江兆民著《三醉人經綸問答》,這是一本近代思想史名著,由哲學所藤穎先生翻譯;
第二類,政治,外交方面也列入了四種:
5,加拿大諾曼著《日本維新史》,這是加拿大學者寫作的史學名著,老翻譯家姚曾異翻譯;
6,新渡戶稻造著《武士道》,這是一本思想史重要著作,在西方十分流行。北大張俊彥教授翻譯;
7,美國駐日本大使格魯著《使日十年》,集中反映了在二次大戰時期美國外交家的外交觀點,可供學術界研究參考;上海復旦大學(?)蔣相澤老師翻譯;
8,信夫清三郎著《日本外交史》,這是日本著名學者的外交史代表作,天津日本所翻譯;
第三,經濟圖書列了三種:
9,都留重人著《日本經濟奇跡的終結》,都留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經濟學家,可供讀者研究參考;馬成三譯;
10,小林義雄著《戰後日本經濟史》,這是日本學者關於戰日本經濟史的專著,孫漢超 馬君雷翻譯;
11,布萊克著《日本和俄國的現代化》這是外國學者對日本和俄國現代化的比較研究,周師銘 胡國成 沈伯跟 沈丙傑翻譯
第四,社會文化方面,列入五種,即:
12,家永三郎著《日本文化史》,這是日本歷史學家家永三郎的近作,有代表性,是一本簡明的文化史,由湖南大學劉績生教授翻譯;
13,荷蘭弗洛伊斯著《日歐比較文化》,這是岩波文庫里的一種,是日歐比較文化的研究,可供借鑒;巴蜀書社范勇 張思齊翻譯後,投給商務編輯部,我們做了校訂。
14,[美]本尼迪克特著《菊與刀》,天津日本所呂萬和他的學生 熊達雲 王智新翻譯;呂先生在會上有專題發言,可能對大家有啟發。
15,賴肖爾著《當代日本人》,這是美國駐日本大使的名著,值得仔細閱讀,中譯本是北大沈仁安教授的博士生陳文壽翻譯的;
16,中根千枝著《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是根據中根先生的日文本翻譯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陳成翻譯;
第五,歷史,宗教部分列入四種,即,
17,坂本太郎著《日本史概說》,坂本先生的著作,我國過去翻譯的不多,本書是世界史所汪向榮教授和他的學生武寅和韓鐵英翻譯的;
18,遠山茂樹著《日本近代史》三卷,卷一是東北師范大學鄒有恆教授翻譯,
卷二 楊孝臣 郎維成 楊樹人翻譯,卷三 伊文成 李樹藩 南昌龍 趙春元翻譯,全書均由鄒有恆教授校訂;
19,村上專精著《日本佛教史綱》這是一本出書時間較早的佛教史著作,由世界宗教所楊增文教授翻譯,汪向榮先生校訂;
20,村上重良著《國家神道》,這是一本對國家神道採取批評態度的著作,可供參考,天津日本所聶長振先生翻譯;
《日本叢書》從1992年開始出版,到1995年20種全部出齊;據初步統計每兩三年都會根據讀者的需要適當重印,例如《菊與刀》到2005年6月第14次印刷時,一次加印了5萬冊,大約是《日本叢書》中,印數最多的一種。其次是《武士道》,2005年1月第7次重印和2005年第8次重印時,每次都加印了1萬冊,也是印數較多的一種。
此外,像永田廣志著《日本哲學思想史》這樣的哲學教材,也重印了3—4次。(第二頁)
㈧ 講日本歷史的書
我喜歡日本的《源氏物語》,有利於了解日本平安時代的歷史。
此外: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加拿大]諾曼《日本維新史》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中根千枝《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中江兆民《三醉人經綸問答》.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今井清一《日本近現代史》第二卷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下冊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說》.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小林義雄《戰後日本經濟史》.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新渡戶稻造《武士道》.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村上專精《日本佛教史綱》.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村上重良《國家神道》.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永田廣志《日本哲學思想史》.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藤原彰《日本近現代史》第三卷.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三卷.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遠山茂樹《日本近現代史》第一卷.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日]都留重人《日本經濟奇跡的終結》.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美]埃德溫·奧·賴肖爾《當代日本人》.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美]約瑟夫·C·格魯《使日十年》.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美]西里爾·E·布萊克《日本和俄國的現代化》.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美]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
【商務印書館·日本叢書】[葡]路易斯·弗洛伊斯《日歐比較文化》.
坂本太郎《日本史》、汪公紀《日本史話》、王忠和《日本王室》、鄭彭年《日本崛起的歷史考察》、《大國崛起:日本》、南開大學的日本歷史文化系列圖書(其中南開版《日本史》可能比較難找到實體書,國內介紹日本歷史的書少之又少,而且觀點也都比較陳舊,樓主湊合著看吧,好的書都在東海對岸……),還有赤軍的平民化《宛如夢幻》
㈨ 日本的歷史演變
考古學家認為,早在十萬年前,日本還與亞洲大陸相連時群島上已有居住,歷史上稱為舊石器時代。當時的人以狩獵拾荒為生,到了大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製造較精細的石器和陶器,人們開始學用弓箭狩獵煮食物和儲藏食物。
公元前八十世紀至三世紀史稱「繩紋時代」,人們已開始在陶器上製作繩狀花紋。公元前三世紀左右,農業和製造金屬器具的方法從亞洲大陸傳入、鐵器的傳入使農業得到了發展,人們開始製造武器,並在宗教儀式中使用銅鏡和銅劍。由於分工的關系,社會出現了分化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開始出現,部落和國家也隨之而產生。
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三世紀史稱"彌生時代,轆轤窯窯等先進制陶工具及技術相繼傳入日本。到了四世紀,邪馬台國勢力強盛, 統一了各國。四世紀到六世紀,中國文化經由朝鮮傳入,儒家和佛家思想也傳到日本。日本和朝鮮建立了關系, 從朝鮮引進中國漢朝發明的紡織、金工、鞣革、造船等技術。日本又從中國引入表意文字,學習中國的醫術、天文歷法和儒家思想。 並模仿中國建立政制。
八世紀初,日本在奈良建立了第一個首都,開始了奈良時代。皇族成員在奈良居住了七十多年,勢力愈益強大,逐漸向全國伸展。
平安時代從公元794年開始。日本皇朝以當時的中國首都為藍本,在京都建立新都,稱為"平安京"。平安京作為首都幾乎延續了近一千年。 前期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文化,直到九世紀末,鎖國政策抬頭,中斷了與中國的交往,日本固有的文化才開始發展。這是個吸收和同化的過程, 外來的東西漸漸染上了日本的色彩。日本的文字"假名"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假名"分"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以漢字為基礎, 取漢字的邊傍部首和部分草書而製成,建立了一套獨特的文字系統。
由於宮廷上下沉迷於奢華靡爛的生活,放鬆了對地方武士的控制,地方勢力逐漸落入"桓武平氏"和"清和源氏"手中。兩大家族的先祖都是皇族,源氏於1185年,在瀨戶內海的"壇之浦大戰"吐殲滅平氏。
源氏得勝,朝廷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權,開始了以後七百年的封建時代。1192年,源賴朝在鐮倉(今東京附近)成立幕府。 有感於京都朝廷耽於逸樂,生活頹廢,以至失去權力,鐮倉幕府厲行新政,鼓勵幕府中人習武,加強紀律。鐮倉時代,武士道盛極一時。 1213年,北條氏從源氏手中奪得了政權。北條氏是源賴朝妻子的家族,攝政期間出掌幕府,直至1333年。期間,蒙古人兩次入侵九州北部, 兩次入侵艦隊都遇上台風潰不成軍,失敗而歸。
1333至1338年,日本曾一度恢復皇室統治。但很快政權又被尊氏奪去。尊氏在京都的室町成立新幕府,史稱室町時代。 室町武士執政歷時二百多年。由於期間厲行武士道的嚴謹紀律,以致藝術及宗教活動都深受影響。時至今日,日本的藝術仍然十分拘謹,線條簡單。
室町幕府末期開始受到地方部族的挑戰,十六世紀末,日本飽受內戰蹂躪,群雄並起,割據稱霸。1590年,大將軍豐臣秀吉統一天下。 1592及1597年豐臣氏兩度出兵伐朝鮮,但遭到朝中兩國的反抗,終告失敗。
1598年豐臣秀吉病沒伏見城,將軍德川家康在關原一戰全殲對立派。1603年,德川氏在江戶建立幕府,歷史進入了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延續了二百六十四年。
德川家康完成了統一後,著手整頓社會及政治體制。為鞏固政權的穩定,壓制地方勢力,幕府加強控制對外交往,禁止基督教布教,實施鎖國政策。鎖國政策使社會及政治制度日趨僵化,難以適應時代的變遷,要求對外開放的呼聲四起。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培里率領四艘船開入東京灣,次年再度叩關,終於說服日本與美國簽訂了和約。同年,日本又與俄、英、荷先後訂立條約,恢復對外關系。四年後,又訂立了通商條約。不久又與法國締結了類似條約。
在外來勢力沖擊下,謀求體制改革的壓力日益強烈,動亂不停,動搖了封建制度的基礎。德川幕府終於在1867年崩潰。
推翻了封建制度後,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天皇再次重獲政權。明治時代從1868年到1912年,是日本歷史上輝煌顯赫的時代。
明治初年,天皇由京都遷都江戶,改稱東京。不久頒布憲法,成立內閣及兩院制立法機關,廢除封建的階級制度,舉國上下掀起了研究西方文化熱潮。 為了實現資本主義近代化,明治政府提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以西方先進資本主為榜樣,發展先進科學技術, 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在短時期內,把日本建成一個擁有近代軍備和雄厚經濟實力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到半個世紀, 日本就走完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用了二百年時間才完成的近代化過程。不過,明治改革的成功反而刺激了日本的向外擴張野心, 終於使日本走上了窮兵潰武的道路。兩次大戰,日本政府給全世界和日本人民造成了極大災難。
1985年,日本己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1986年底海外凈資產一千八百零四億美圓。1993年日本海外資產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億,估計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萬億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應國,東京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正在擴大,日本正在朝金融大國化方向發展
㈩ 選修課戰後日本歷史研究作業……
那麼難的問題才20分...
日本歷史上有62位首相
戰後連續擔任五年以上的首相有
中曽根康弘 任期1982年-1987年 在任時間1806日
小泉純一郎 任期2001年-2006年 在任時間1980日
吉田茂 任期1946年-1947年、1948年-1954年 在任時間2720日
佐藤榮作 任期1964年-1972年 在任時間2798日
1955年後非自民黨首相有
菅直人 民主黨
鳩山由紀夫 民主黨
野田佳彥 民主黨
細川護熙 日本新黨
羽田孜 新生黨
手打不易,不懂再問,確認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