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的印章

歷史的印章

發布時間: 2021-07-30 22:39:22

A. 中國最早的印章是在哪裡發現的

1928年民間商賈發現了三方「安陽殷商銅璽」,這三枚古璽,從青銅鑄造、款式、圖形具備殷商時期的特點。它是中國印起三代最早的信息。
河南安陽是殷商王朝的故都,亦是著名的甲骨文出土地。
20世紀初,殷墟考古進入一個高潮期,不斷有地下文物發現。北京古董商黃浚在文物販子處購得三方銅璽,這三方銅璽在黃浚所著的《鄴中片羽》中有著錄。1940年,於省吾先生在《雙劍諸多古器物圖錄》一書中,著錄有三方古璽的印蛻和照片。胡厚宣先生又將它們收錄在《殷墟發掘》一書的圖版中。對於這三方銅璽,因沒有明確的出土地點及考古發掘依據,尚存爭議。
近年來李學勤先生根據台灣《故宮銅器錄》與《商周金文錄遺》,對此三璽進行比較考證,認為此三璽是商末之物無疑。對於奇字璽,近年李學勤先生忽然悟出璽面文字乃是「陰陽參半」的四個字,其中右半二字為陽文,左半二字為陰文。四字釋為「(子刂)旬抑埴」。其「涵義就類似於(子刂)旬之璽」。

B. 印章的起源

拼音:yìn zhāng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鍾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的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一般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印文筆畫細如毫發,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朱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

C. 急求印章的分類與歷史,需要出處

是~~~~~~~~~~~~~~~~~~~~~~~~~~~~~~~~~~~~~~~~~~

D. 印章的歷史

印泥

E. 歷史上的公章是怎麼來的

公章是指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使用的印章。 由於公安部對辦理刻制印章的手續未作統一規定,所以各地公安機關對刻制印章手續的規定有所不同。

F. 介紹下印章的歷史。

歷史:
走過你征我伐、割據政權多如牛毛的南北朝,歷史終於又一次掙脫窄狹的瓶頸,豁然開朗。但古代印章藝術並未隨歷史的前進而再度輝煌。以典淳平正的繆篆為基礎的秦漢印風在勁吹印壇800年後,終於退出歷史舞台,九疊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喪失了管領印藝風騷的地位,幾百年在實用道路上機械盤曲,終為明清興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蓋。
隋唐印章
隋代繼秦代之後,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與風格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於簡牘早已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於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約合隋二寸)。由於印體加大,公印不像秦漢時代那樣刊刻職官名而發給官吏本人佩帶,而是轉為發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帶而變為匣裝,置諸衙署。
唐代公印
首先,出現了「寶記」「朱記」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鈕式從隋代接近漢魏的鼻鈕向宋以後的橛鈕又跨進了一步,鼻鈕升高,鈕穿漸向豎長方形發展。唐代後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為橛鈕,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書印文,如唐「武夷縣之印」背款刻「武夷縣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鑿刻造印時間。
第四,出現了新的印章門類鑒藏印和齋館印。
宋代公印
宋初百廢待興,官印一度襲用五代舊印。不久重鑄公印時,印文多嵌「新」或「新鑄」字樣,以區別於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東關縣新鑄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銅鑄造,大小依官階高低而有所區別。
宋早期公印印文與印邊粗細相若,以後印邊逐漸加寬,如989年鑄「拱聖七都虞侯朱記」印邊已比印文寬近1倍,達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鑄「嘉興府金山防海水軍統領印」,印邊已寬達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樣用蟠條法製造,而是直接鑄造,印文筆畫間已不似隋唐印疏闊。方長形柄鈕已不見穿孔。
與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標明鑄印年月,如「東關縣新鑄印」背鑿「太平興國五年九月鑄」。中期以後,在刻鑿年款的同時,還鑿有兼管頒發鑄造的機構「少府監」的名稱。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揮使朱記」。南宋公印轉由文思院統管,背款中「少府監」遂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難後,宋代官員倉皇南渡,印信多有遺失。南宋又重鑄公印,不過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宋史·輿服志》)。

G. 最早的印章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最早普遍使用印章的時代大約在東周戰國時代(西元前403--221年),這是有許多戰國古墓出土的璽印為證。不過根據古籍文獻的記錄,印章的使用則可推前至東周春秋時代(西元前771--403年)。而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兩方商朝古璽,學者根據印貌及印文的考證,推定應屬於殷商晚期(西元前1050年以前)的印章實物,但此二印缺乏實際的考古記錄,遂也有學者對此二印抱有存疑的態度。

H. 印章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鍾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 印
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一般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不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畫細如毫發,都出於鑄 印章
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朱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

I. 中國的印章是什麼朝代開始使用的

印章的產生源於制陶
中國陶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歷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製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籃條或繩子,接著用泥塗在模子里,待半干後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籃或繩的印紋。受如此印紋的啟示,先民們後來直接在陶拍上刻紋飾。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彌合泥坯裂縫的簡單工具,其上雕紋飾之後,就成為我國裝飾圖案和印章藝術的淵源,陶經即由此脫胎而出。
陶璽應該有兩種涵義。其一指璽印的質地為陶,由粘土的混合物經成型、乾燥、燒結而成;其二指用以戳壓泥陶上文字或徽記的經印。這些文字或徽記往往是器物主人或家族的名稱或標記。
印璽是私有制出現以後的產物
印璽的形成與貨物、與屬於私有財產的奴隸密切相關。《後漢書·祭祀志》指出:「三皇無文,結繩以治,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然猶未有金玉銀銅之器也。」「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詐偽」、「奸萌」顯然是私有制出現後的詐騙、冒認、偷盜、侵奪等不正當的行為。因此,能在器物上戳壓記號,以證明物歸誰主的印章便應運而生。殷商時代的經印就僅僅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到了西周,隨著「工商食宮」為特徵的商品經濟(即工匠和商賈都是貴族的奴僕,他們主要為封建領土貴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從事工商活動。由於商品經濟不發展,當時獨立經營的手工業和商業極少)的出現,璽印躋身於符節一類行列,才有了憑信的作用。

熱點內容
爆高考語文 發布:2025-07-14 14:20:15 瀏覽:462
應用數學中心 發布:2025-07-14 13:37:52 瀏覽:19
雞哪裡最多 發布:2025-07-14 13:05:44 瀏覽:316
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方案 發布:2025-07-14 10:44:55 瀏覽:953
無翼鳥家庭教師 發布:2025-07-14 10:42:32 瀏覽:770
戴廟中學 發布:2025-07-14 09:56:33 瀏覽:699
寶寶吃多少 發布:2025-07-14 09:10:27 瀏覽:210
校園網學歷查詢 發布:2025-07-14 09:09:38 瀏覽:244
天策老師 發布:2025-07-14 08:46:39 瀏覽:801
初二物理奧賽 發布:2025-07-14 08:28:25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