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規律
❶ 高中物理定律
力學:
1 萬有引力定律:一切物體之間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此作用與兩物體質量成正比,與其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2 胡克定律:彈簧伸長或壓縮量與作用力成正比
3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4 共點力平衡:各方向力矩平衡
5 運動學的只有公式說得清楚
6 牛頓第二定律:合外力等於加速度與質量的乘積
7 開普勒第三定律:行星運動的半徑的三次方與其運動周期的平方的比值為一定值
8 動量守恆定律:系統所受外力為零時,系統中所有物體總動量不變
9 動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為動能的改變數
10 機械能守恆定律: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情況下,系統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不變
定律還是公式說得清楚,其他的你還是看公式吧
熱學
1 熱力學第一定律:物體內能的改變數為合外力做的功與吸收的熱量之和,做功吸熱可能為負值
2 理想氣體的三個實驗定律綜合起來就是克拉伯龍方程,當系統中氣體質量不變時,(氣體壓強與體積的乘積)比上(物質的量與溫度的乘積)為定值
電磁學
1 庫侖定律:真空中,兩電荷之間有相互作用力,與兩電荷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其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2 電阻定律:物體電阻為電阻率與長度的乘積再比上橫截面積
3 歐姆定律:電路中電流為電壓與電阻的比值
4 焦爾定律:電阻有電流通過時發熱,大小為電流的平方和電阻和時間的乘積
5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閉合線圈中磁通量的改變引起產生感應電動勢
光學
折射定律:折射率為入射角正弦與出射角正弦的比值
原子物理
1 粒子能級:電子在原子周圍固定的不連續的軌道上運動
2 光的實質:光既是電磁波也是粒子,具有波粒二性
3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物體所含能量為質量與光速平方的乘積
4 原子衰變:元素都有自己的衰變周期
5 相對論:物體運動的速度影響該物體的時間,長度,質量。運動速度的改變導致其時間,長度,質量的改變
自己總結的,有差錯望指正,有些定律很麻煩,靠公式才說得清楚,找個老師問問就好
❷ 高中物理常識大集合。
劉叔博客
1、伽利略
(1)通過理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的觀點
(2)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重的物體比輕物體下落得快」的觀點
2、開普勒:提出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定律;
3、牛頓
(1)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
(2)發現表萬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G
5、愛因斯坦
(1)提出的狹義相對論(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2)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3)提出質能方程,為核能利用提出理論基礎。
6、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後獨立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稱為焦耳——楞次定律(這個很冷門!以教材為主!)
8、奧斯特
發現南北放置的通電直導線可以使周圍的磁針偏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9、安培:研究電流在磁場中受力的規律(安培定則),分子電流假說,磁場能對電流產生作用
10、洛侖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侖茲力)的觀點。
11、法拉第
(1)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教材上是這樣的,實際不是有一定歷史原因,以教材為主!)
(2)提出電荷周圍有電場,提出可用電場描述電場,提出電磁場、磁感線、電場線的概念
12、楞次: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即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13、亨利:發現自感現象(這個也比較冷門)。
14、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
15、赫茲:
(1)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
(2)證實了電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說」——解釋物體熱輻射(黑體輻射)規律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論
17玻爾:提出了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
18、德布羅意:預言了實物粒子的波動性,提出波粒二象性,物質波。德布羅意波,任何一種運動的物體都有一種波與之對應。
19、湯姆生(遜)
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葡萄乾布丁模型)。
20、盧瑟福
❸ 高中物理學習規律及方法~
做物理題就是分析題目,然後找方程或找老師講過的方法。多練習,多思考,多做題才會熟悉題方法。遇到難題要一步步分析,將大的分成小的,從你會做的地方入手。切忌見到一個題,一看自己肯定做不出來,就pass,無論如何也要分析一下。
❹ 高中物理必修一八大規律總結
第一章 運動的描述
一、 基本概念
1、 質點
2、 參考系
3、 坐標系
4、 時刻和時間間隔
5、 路程: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6、 位移:表示物體位置的變動。可用從起點到末點的有向線段來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於或等於路程。
7、 速度:
物理意義:表示物體位置變化的快慢程度。
分類 平均速度: 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
瞬時速度:
與速率的區別和聯系 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標量
平均速度=位移/時間,平均速率=路程/時間
瞬時速度的大小等於瞬時速率
8、 加速度
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程度
定義: (即等於速度的變化率)
方向:與速度變化量的方向相同,與速度的方向不確定。(或與合力的方向相同)二、 運動圖象(只研究直線運動)
1、x—t圖象(即位移圖象)
(1)、縱截距表示物體的初始位置。
(2)、傾斜直線表示物體作勻變速直線運動,水平直線表示物體靜止,曲線表示物體作變速直線運動。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絕對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2、v—t圖象(速度圖象)
(1)、縱截距表示物體的初速度。
(2)、傾斜直線表示物體作勻變速直線運動,水平直線表示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曲線表示物體作變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發生變化)。
(3)、縱坐標表示速度。縱坐標的絕對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縱坐標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絕對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負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積表示位移。橫軸上方的面積表示正位移,橫軸下方的面積表示負位移。三、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
1、兩種打點即使器的異同點
2、紙帶分析;
(1)、從紙帶上可直接判斷時間間隔,用刻度尺可以測量位移。
(2)、可計算出經過某點的瞬時速度
(3)、可計算出加速度
第二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
一、 基本關系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二、 推論
1、 vt/2=v=(v0+v)/22、vx/2=
3、△x=at2 { xm-xn=(m-n)at2 }
4、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比例式應用基本關系式和推論時注意:
(1)、確定研究對象在哪個運動過程,並根據題意畫出示意圖。
(2)、求解運動學問題時一般都有多種解法,並探求最佳解法。三、兩種運動特例
(1)、自由落體運動: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豎直上拋運動;v0=0 a=-g四、關於追及與相遇問題
1、尋找三個關系:時間關系,速度關系,位移關系。兩物體速度相等是兩物體有最大或最小距離的臨界條件。
2、處理方法:物理法,數學法,圖象法。五、理解伽俐略科學研究過程的基本要素。第三章 相互作用
一、 三種常見的力
1、 重力: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大小:G=mg,方向:豎直向下,
作用點: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點)2、彈力
(1)、形變、彈性形變、定義等。
(2)、產生條件:
(3)、拉力、支持力、壓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
(4)、彈簧的彈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假設法來判斷是否存在彈力。3、摩擦力
(1)、靜摩擦力: ①、產生條件 ②、方向判斷
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頓運動定律」來解。
(2)滑動摩擦力:①、產生條件 ②、方向判斷
③、大小:f=uN。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頓運動定律」來解。
(3)、可用假設法來判斷是否存在摩擦力。二、力的合成
1、定義;由分力求合力的過程。
2、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
3、求合力的方法
①、作圖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 ②、計演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 合力與分力的大小關系三、力的分解
1、 分解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
2、 分解原則:按照實際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兩分力的方向)
3、 把一個已知力分解為兩個分力
①、 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求兩個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
②、 已知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過作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判斷)
4、 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關系。三、 實驗: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第四章 牛頓運動定律
一、 牛頓第一定律
1、 內容:(揭示物體不受力或合力為零的情形)
2、 兩個概念:①、力
②、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質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
❺ 如何掌握好高中物理概念及規律
掌握高中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方法:
1、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是學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規律的基礎。當學生對教師介紹有關的物理現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較充分的感性認識,而學生自己用已學的知識又無法合理地說明和解釋這些現象與事例時,便會有強烈的求知慾。
2、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這是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在每一個物理現象中,存在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維的正確方向,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3、教師要引導學生正本溯源,強化概念和規律的認知過程。學生對相關物理問題的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並得出結論後,為了強化概念和規律,還得使學生理解所學概念和規律。
4、對於物理概念和規律要知道是怎樣得來的,能記住物理規律的文字敘述及數學表達式,還要抓住表述規律的關鍵詞語,明確規律的適用范圍,了解規律的應用,並能解決相關物理問題。
❻ 求,高中物理規律性常識。
把這個叫常識,看來你的物理非常不賴啊!!
我覺得,你說的是做題多了,便自然而然知道的一些結論;最簡單的一個應屬於,為什麼斜面上物體重力的分力是mgsink ,剛開始同學們每次都要分析半天,不知道是sin 還是cos 一樣。
你這么一問,倒是想不起來哪些了
1 平拋運動
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與水平方向夾角為A ,位移方向與水平方向夾角為B
則有tan A= 2tanB
❼ 高中物理的所有定律(包括內容)
力學:
1 萬有引力定律:一切物體之間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此作用與兩物體質量成正比,與其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2 胡克定律:彈簧伸長或壓縮量與作用力成正比
3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4 共點力平衡:各方向力矩平衡
5 運動學的只有公式說得清楚
6 牛頓第二定律:合外力等於加速度與質量的乘積
7 開普勒第三定律:行星運動的半徑的三次方與其運動周期的平方的比值為一定值
8 動量守恆定律:系統所受外力為零時,系統中所有物體總動量不變
9 動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為動能的改變數
10 機械能守恆定律: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情況下,系統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不變
定律還是公式說得清楚,其他的你還是看公式吧
熱學
1 熱力學第一定律:物體內能的改變數為合外力做的功與吸收的熱量之和,做功吸熱可能為負值
2 理想氣體的三個實驗定律綜合起來就是克拉伯龍方程,當系統中氣體質量不變時,(氣體壓強與體積的乘積)比上(物質的量與溫度的乘積)為定值
電磁學
1 庫侖定律:真空中,兩電荷之間有相互作用力,與兩電荷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其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2 電阻定律:物體電阻為電阻率與長度的乘積再比上橫截面積
3 歐姆定律:電路中電流為電壓與電阻的比值
4 焦爾定律:電阻有電流通過時發熱,大小為電流的平方和電阻和時間的乘積
5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閉合線圈中磁通量的改變引起產生感應電動勢
光學
折射定律:折射率為入射角正弦與出射角正弦的比值
原子物理
1 粒子能級:電子在原子周圍固定的不連續的軌道上運動
2 光的實質:光既是電磁波也是粒子,具有波粒二性
3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物體所含能量為質量與光速平方的乘積
4 原子衰變:元素都有自己的衰變周期
5 相對論:物體運動的速度影響該物體的時間,長度,質量.運動速度的改變導致其時間,長度,質量的改變
❽ 高中物理力學五大規律
重要規律:1.力的獨立作用原理:當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每個力各自獨尊地使物體產生一個加速度,就像其他的力不存在一植物體的實際加速度為這幾個加速度的矢量和。
2.牛頓運動定律:經典力學的基本定律。適用於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
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慣性和力的物理會義。
牛頓第二定律(F=ma)揭示了物體的加速度跟它所受的外力及物體本身質皮之間的關系、使用時注意矢量性(a與F的方向始終一致)、同時性(有力F必同時產生a)、相對性(相對於地面參照系)、統一性(單位統一用SI制)。
牛頓第三定律(F=-F')揭示了物體相互作用力間的關系。注意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3.物體的平衡條件:物體平衡時,即或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或勻速轉動狀態。在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是F= 0.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的平衡條件是M=0。注意:對於共點力平衡.必有 M=0。對於固定轉動軸平衡,必有F=0。還要注意力的平衡和物體的平衡的區別。
4.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a的大小和方向一定。可以用公式和圖象(s-t圖象和v-t圖象)描述。注意:①公式v=(v0+vt)/2隻適用於勻變速直線運動.②判斷初速度不為零的句變速直線運動或測定其加速度的公式為△s=aT2 ,即從任一時刻開始,在連續相等的各時間間隔T內的位移差△s都相等。判斷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時,方法一;用S1:S2:S3……=1:3:5……判斷(可作為充分必要條件)。方法二:同時滿足△s=aT2 (僅作為必要條件)和△s/s1=2/1。③利用圖象處理問題時,要注意其點、線、斜率、面積等的物理意義。
5.曲線運動的規律:利用運動的合成和分解方法。平拋運動可視為水平勻速直線運動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的合運動。
勻速圓周運動雖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變,但方向時刻在變且恆指向圓心,所以是一種變加速運動。其向心力F=mv2/R或F=mω2R,它與速度方向垂直。故只能改變物體的速度方向。向心力不是什麼特殊的力,任何一種力或幾種力的合力都可提供為向心力。
行星運動的規律由開普勒三定律揭示,三定律分別指明了行星運動的軌道、行星沿軌道運動時速率的變化以及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R3/T2=k)。萬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行星運動的本質原因,可應用來發現天體並計算天體的質量和密度。
6.振動和波動的規律:當物體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復力作用且阻力足夠小時,物體將作機械振動。振動可分自由振動和受迫振動。當策動力的頻率跟物體的固有頻率相等時,將發生共振,振幅達最大。簡指振動是一種變加速運動.其特點是所受外力的合力符合F=-kx,加速度符合a=-kx/m。這兩個特點可作為判別一個物體是否作簡諧振動的依據。簡諾振動的圖象是正弦(或餘弦)曲線,它表示振動物體的位移隨時間而變化的情況。典型的間諧振動有單擺和彈簧振子等。作簡諧振動的系統的能量是守恆的,振幅越大,能量越大。
機械振動在煤質中的傳播過程形成機械波。其特點是只傳播振動的能量而媒質本身並不遷移.波動遵循疊加原理,能發生干涉和衍射現象。波動的任一質點的振動周期(或頻率)和波源的振動周期(或頻率)一致.波動有橫波和縱波之分。波動圖象也是正弦6或餘弦)曲線,它表示某一時刻各個質點的位移。在判別質點振動方向時要注意波動方向。
7.動能定理
動能定理揭示了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與物體動能變化間的關系。要注意:①動能定理的研究對象是質點(或單個物體)。②由動能定理可知:動力做正功使物體的動能增加Z阻力做負功,使物體的動能減少。③W指作用於物體的各個力所做功的代數和,因此要注意分辨功的正負。④Ek1和 Ek2分別為初始狀態和終了狀態的動能。因此,Ek2-Ek1僅由初末兩個運動狀態決定,不涉及運動過程中的具體細節。⑤公式W=Ek2- Ek1為標量式,但有正負。W為正(負)表示物體的動能增加(減少)。Ek2- Ek1為正(負)也表示物體的動能增加(減少)。
8.機械能守恆定律
機械能守恆定律揭示了物體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及其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規律。可表示為E2=E1,要注意:①該定律所研究的對象是物體系統。所謂機械能守恆,是指系統的總機械能守恆。②機械能守恆的條件: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情況下。③El和E2是指物體系統在任意兩個運動狀態時的機械能,並不涉及El和E2間互相轉化的具體細節.④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恆定律有一定的關系:當只有重力做功時,應用動能定理可以得機械能守恆定律。
9.動量定理
動量定理揭示了物體所受的沖量與其動量變化間的關系。要注意:①動量定理所研究的對象是質點(或單個物體、或可視為單個物體的系統)。②動量定理具有普適性,即運動軌跡不論是直線還是曲線,作用力不論是恆力還是變力(F為變力在作用時間內的平均值),幾個力作用的時間不論是同時還是不同時,都適用。③F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沖量Ft的方向與動量變化m
❾ 高中物理涉及的所有定律
力學:
1 萬有引力定律:一切物體之間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此作用與兩物體質量成正比,與其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2 胡克定律:彈簧伸長或壓縮量與作用力成正比
3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4 共點力平衡:各方向力矩平衡
5 運動學的只有公式說得清楚
6 牛頓第二定律:合外力等於加速度與質量的乘積
7 開普勒第三定律:行星運動的半徑的三次方與其運動周期的平方的比值為一定值
8 動量守恆定律:系統所受外力為零時,系統中所有物體總動量不變
9 動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為動能的改變數
10 機械能守恆定律: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情況下,系統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不變
定律還是公式說得清楚,其他的你還是看公式吧
熱學
1 熱力學第一定律:物體內能的改變數為合外力做的功與吸收的熱量之和,做功吸熱可能為負值
2 理想氣體的三個實驗定律綜合起來就是克拉伯龍方程,當系統中氣體質量不變時,(氣體壓強與體積的乘積)比上(物質的量與溫度的乘積)為定值
電磁學
1 庫侖定律:真空中,兩電荷之間有相互作用力,與兩電荷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其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2 電阻定律:物體電阻為電阻率與長度的乘積再比上橫截面積
3 歐姆定律:電路中電流為電壓與電阻的比值
4 焦爾定律:電阻有電流通過時發熱,大小為電流的平方和電阻和時間的乘積
5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閉合線圈中磁通量的改變引起產生感應電動勢
光學
折射定律:折射率為入射角正弦與出射角正弦的比值
原子物理
1 粒子能級:電子在原子周圍固定的不連續的軌道上運動
2 光的實質:光既是電磁波也是粒子,具有波粒二性
3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物體所含能量為質量與光速平方的乘積
4 原子衰變:元素都有自己的衰變周期
5 相對論:物體運動的速度影響該物體的時間,長度,質量。運動速度的改變導致其時間,長度,質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