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的歷史
Ⅰ 中南海為什麼叫中南海呢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稱。
位於北京故宮西側,鰲玉橋以南,面積約1500畝,其中水面700畝,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身為西苑,在解放前中南海一直是歷朝封建帝王的行宮和宴遊的地方,主要景物有紫光閣、勤政殿、蕉園、水雲榭、瀛台、豐澤園和靜谷等。
(1)中南海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南海始建於遼金時代,明清時期曾是封建統治者的皇家園林。中華民國成立後,中南海成為北洋政府的辦公地點。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它作為公園對民眾開放。
中南海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中樞,最高行政權力的象徵和代名詞,現在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等黨的機關和中央國家機關辦公所在地,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的居住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南海
Ⅱ 有關中南海的介紹
中南海在西城區。與北海統稱「三海」。中海開辟於金、元時,南海挖鑿於明初,清代與北海合稱西海子,列為禁苑。
走進中南海,很多人困惑不解,中南海為什麼稱為「海」,明明是湖嘛!
這就要從中南海的歷史說起。中南海這片宮廷建築群始建於遼宋時代。遼代以前,這里曾是一片風光秀麗的自然湖泊,遼國曾在這群自然湖泊上建瑤嶼行宮,那時北京的氣候比現在濕潤得多,燕山山脈的森林茂密,壩上草原水草豐美。
遼國盛極而衰,金朝取而代之,這塊自然湖泊上的宮殿迎來了新的主人。公元1153年,金王朝正式遷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
新的主人給瑤嶼行宮以新的名稱,以表示其權力和自己特有的偏好,於是瑤嶼行宮更名為「西華潭」。金王朝一聲令下,上萬民工開始對這一帶進行開挖和改造,使之具有更多人為的痕跡。
斗轉星移,又到改朝換代時。蒙古英雄忽必烈揮師驅兵南下,入主中原,把以燦爛文化引為自豪的漢人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並在燕京建立首都,改名大都。皇宮御苑仍在金朝的老地方,自然又免不了一番整修,幾次擴建。這個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世世代代在乾旱的蒙古草原上生活的部落,對水就像生命一樣珍惜,認為水就像花園一樣美麗。古代蒙語稱水為「海」,「海子」意即花園。一長串經過人工拓展的湖泊:積水潭、什剎前海、什剎後海、北海、中海、南海,元代大都城內的湖泊都被稱為「海」,中南海的「海」來歷也源於此。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改元代國都大都城為北平。1403年明成祖即位,從南京遷都北平,改為北京。明成祖不再在原來的金元皇宮的基礎上拓建,而在它的東面營造起一座規模巨大、氣勢恢宏的嶄新皇宮—紫禁城。明成祖這次營建紫禁城的一大功績,是為整個北京城確立下一條由北而南的中軸線,乃世代不朽的基業。原來環水而築的金元皇宮,則改稱「西苑」、「西海子」,作為皇帝的避暑行宮。明世宗時,又在「西海子」上建造起南北兩座漢白玉橋,南面蜈蚣橋之南為「南海」,北面的金鰲玉橋之北為「北海」,兩橋之間的狹長水面為「中海」。
1644年,清兵入關,建立起大清王朝,亦定都北京,繼續營造紫禁城,拓建西苑三海子。清王朝重新開挖三海,堆土為山,廣植林木,山威而海水闊,林秀而宮室幽,成為皇家的洞天福地。
這樣,經過遼、金、元、明、清五個王朝七百多年的精心營建,西苑三海集山、海、島、橋、亭、閣、廊、榭、宮闕於一園,成為真正的人間仙境了。
1912年,大清王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被迫遷出紫禁城。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原南起午門、北至神武門的廣大宮室改為「故宮歷史博物院」,俗稱故宮。原來的西苑三海,以金鰲玉橋為界,北海被闢作平民公園,中海、南海則被北洋軍閥首領、竊國大盜袁世凱占據,做了大總統府。這樣一來,整座西苑三海便一分為二了。做了「大總統府」的中南海,面積達一千五百畝,其中水面佔七百畝。它比東面的故宮大出三分之一,比北海的北海公園則大出近一倍。
在中南海高大的院牆內,有許多相對獨立的建築群。從中南海的南門,也就是新華門進入中南海,順著南海西岸的馬路行至北頭,便會看到一個大院,正門上方所懸的黑色大匾上,雕刻著乾隆皇帝手書的三個金色大字「豐澤園」。豐澤園建於清康熙年間。門外原有稻田數畝、桑樹數十株,為清王室每年仲春演耕之處。
「豐澤園」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建築群,它由許多小院落組成。進入豐澤園庭院,迎面為頤年堂,之後為澄懷堂,澄懷堂之後為遐囑樓。穿過頤年堂東側,有走廊通往東面一座四合院,就是著名的「菊香書屋」。康熙題聯曰:「庭松不改青蔥色,盆菊仍靠清凈香」。
全國解放後,毛澤東住進了豐澤園的菊香書屋,之前曾是周恩來進京後的臨時居處。毛澤東搬入中南海,周恩來比較各處房屋,感覺還是菊香書屋綜合條件好些,便請毛澤東住進,自己搬到西花廳。
如果說豐澤園古樸敦厚,不尚華麗,那麼「菊香書屋」則更顯清幽典雅。
現在想想也很有意思,將毛澤東安排在菊香書屋居住是多麼美妙,因為這和意志堅強酷愛讀書的毛澤東個性很貼近!同樣,周恩來居住的西花廳里有一個名為「不染亭」的四方亭也和它的主人個性多麼相似!
有幸走進掛著「菊香書屋」匾額房子的人都知道,這只是一個過廳,穿過它才是一所院落。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把菊香書屋改成「菊香書院」更為合適。
通過菊香書屋過廳走到院內,可以看出這院子是南北向的、長方形的結構,是北京標準的舊式四合院的建築形式,有北房、南房和東、西廂房。
北房五間呈一明兩暗的形式,掛有「紫雲軒」匾額的房子是這五間中的當中一間,是個過廳。東側的兩間是通間,是毛澤東的起居室,呈東西向的長方形。為什麼有人將毛澤東比喻為「紫雲軒主人」?這是由這個牌匾而來。西側的兩間有山牆相隔,靠過廳的一間曾是江青的寢室,但她在這里住的次數很少,更多的時間是住在本院的南房。西側的里間與西廂房相通,都是毛澤東的藏書室,是名副其實的書屋。穿過北房的過廳出北門,則是一個小小的院落,可稱為後院,與中海岸邊上的馬路僅一牆之隔了。這個小院內有個簡易的防空洞,是進駐後由衛士挖的,毛澤東從來未使用過。這里雜草叢生,只有在防疫搞衛生時才清除一次。這樣,過廳的北門也就不開了。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南海是迄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佔地最廣大、保存最完整、風光最秀麗、政治最神秘的一座皇家園林。
位置:位於西城區故宮西側
面積:1500畝左右(其中水面約700畝)
交通:乘10路到石碑胡同下車或乘14路到六部口下車
Ⅲ 介紹下中南海,是與中央政治有關的…
金朝時期
在今日中南海的北半部有太液池和大寧宮,「太液秋波」為形成於金朝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修築大都時,將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在其周圍布置了三組宮殿,即大內、隆福宮和興聖宮。元朝的太液池范圍相當於今日的北海和中海。
明代
中南海和北海的建築群最終定型始於明代。明朝明成祖定都北京後,從1406年起營建新的皇宮,明朝宮城在元朝宮殿的位置基礎上向南移動,因此皇城城牆也隨之南移,為豐富皇城園林景觀,開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開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萬歲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統稱「太液池」,屬於皇城西苑。北海與中海以金鰲玉蝀橋為界,中海與南海以蜈蚣橋為界。
清代
清朝定都北京後,撤消皇城內諸內廷供奉衙署,將西苑大片土地改為民居,同時在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周圍設置「內紅牆」,御苑范圍退縮至內紅牆之內。相對政治象徵紫禁城,清帝更喜園居,順治、康熙、乾隆諸帝均在中南海內興建殿宇館軒,作為避暑聽政之所。同治、光緒年間,慈禧太後及皇帝按禮制在十二月從頤和園移居紫禁城時,也多在中南海內居住,僅行禮時前往紫禁城。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後曾將光緒帝囚禁於南海中的瀛台。
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中南海成為俄軍駐地,苑內文物陳設被掠一空,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佔領北京後,居住於中南海儀鸞殿。溥儀即位後,曾在中海西岸集靈囿修建攝政王府。
中華民國時期
1911年清帝遜位後,中南海被袁世凱佔用,成為北洋政府總統府,袁世凱稱帝時期,中南海曾改名「新華宮」,同時寶月樓拆外牆,更名為新華門。從此,新華門取代西苑門成了中南海的正門。此後中南海又先後被用作北洋政府的總統和總理辦公地,以及張作霖的「帥府」。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後,中南海作為公園對民眾開放。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接管北平,將國民黨軍委北平行營設在中南海。解放軍和平進駐北平前夕,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搬進中南海辦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1949年後,中南海成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駐地和部分國家領導人居住的地方,老式建築多處被拆除或改建。入住中南海的多為重要的領導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因此,中南海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高層的代稱。
中南海目前不對公眾開放參觀。1977年至1985年曾對公眾開放南海的部分景觀,包括豐澤園、瀛台等。
Ⅳ 中南海是指什麼地方為什麼叫中南海
參考
http://blog.houhai.com/user1/1134/archives/2005/33851.shtml
Ⅳ 中南海是什麼時候建的用來干什麼的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稱,位於故宮西側。
中南海與北海共同構成西苑三海,也稱太液池。西苑三海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皇家園林,其中,開辟於遼金時的中海和建設於明朝時的南海,自清代起就被列為皇家專用的禁苑,康熙皇帝時,一些政務是在離宮別苑處理,中南海隨即成了清王朝的政治中心。
自民國以來,中南海曾作為公園一度對公眾開放。在此前後,中南海始終是中國最高權力機構的所在地。
勤政殿曾經是中南海的正殿,坐北朝南,共有五開間。康熙皇帝題殿額為"勤政"。戊戌變法時,光緒皇帝在這里辦公,處理有關變法改良的國家大事。現在勤政殿已被拆,遺址處另外建造了一幢房子。
豐澤園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是兩組四合院式建築。當年園內有數畝稻田,在位的皇帝按照雍正之後的規矩,每年仲春亥日先來這里演耕再去先農壇親耕。豐澤園內的主體建築是頤年堂,東側的菊香書屋是毛澤東主席的故居。
靜谷位於豐澤園西側,是個自成一體的園中之園。園內的主要建築有長廊、春藕齋和桂秀軒。
懷仁堂位於豐澤園東北,原為儀鑾殿舊址。儀鑾殿於光緒時用三年的時間建成,慈禧太後遷入居住並在此殿召見大臣並處理政務。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太後把從事過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囚禁於瀛台,自己就在儀鑾殿親自訓政,使得儀鑾殿取代了紫禁城成為實際意義上的政治中心。後來儀鑾殿被火災焚毀,重建的宮殿名為佛照樓。袁世凱執政時將其更名為懷仁堂,用於辦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這里舉行過若乾重大會議。
紫光閣位於中海西北岸,建於明代,是將一個數丈高的小平台改建而成,作為皇帝閱兵和選拔武狀元的地方。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初五日,同治皇帝在紫光閣接見了日、俄、美、法、荷、英六國使臣並接受了他們遞交的國書,這是清朝政府第一次正式接見外國使臣。
萬善殿原為明代的崇智殿,清代順治年間修葺後更名為萬善殿。殿額"普度慈航",殿內供奉佛像。傳說順治皇帝體弱多病,加之國事纏身,遂信佛成迷,有了出家為僧的念頭,後經孝庄皇太後勸阻未成。興修萬善殿,是篤信佛教的順治皇帝為他欽佩的名僧所建.
順治皇帝早逝,康熙皇帝奉母命多次到五台山朝聖,民間便有了順治皇帝其實未死,而是到五台山出了家的傳說,由此還演義出許多精彩的文學作品。
水雲榭位於萬善殿以西,是居於水上的涼亭。在涼亭內觀望水雲榭四周的風景,視野寬廣,雲水和亭台樓榭謠相輝映。 亭內石碑上鐫刻著乾隆皇帝的手書"太液秋風",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南海位於中海之南,以蜈蚣橋為分界。南海的主要建築都集中於瀛台。瀛台上有著金碧輝煌的亭台宮殿,是清代康熙、乾隆、光緒和慈禧太後的主要活動場所。及至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後囚禁於瀛台,這座熱鬧一時水中島嶼日趨冷清,後來光緒皇帝死於瀛台的涵元殿中。
翔鸞閣位於瀛台北部,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是瀛台的正門。翔鸞閣座南朝北,高兩層,上下共有房十四間,左右延樓共有房三十八間。
涵元殿位於翔鸞閣之後,為瀛台的正殿。此處是清皇室在瀛台遊玩和擺宴的主要活動場所;康熙和乾隆時,這里又是皇帝宴請王公宗室和大臣權貴之處。涵元殿的熱鬧風光隨光緒皇帝死於此處而消逝。
補桐書屋是太湖石上的一個小院落,院內南屋名補桐書屋,北屋名隨安室。雍正年間,身為太子的乾隆就在這里讀書。當時當時院中有兩株老桐樹,其中一株因病枯死,後又補種一株。枯死之樹用其材製成四琴存在屋中。北屋的隨安室之名,就是取其隨遇而安的意思。
新華門原為寶月樓,建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還為上下各有七間房的寶月樓題寫了"仰視俯察"的匾額。
傳說寶月樓是乾隆皇帝為討得香妃的歡心而建。香妃入宮後思念家鄉終日悶悶不樂,乾隆皇帝就建了寶月樓,還在樓對面建了回營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使得香妃登樓就可見到家鄉景色。後來皇太後得知此事,暗中縊死了香妃。這段傳說虛構的成分居多,盡管如此,後人還是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動人的故事。
寶月樓原本不與外邊相通,及至民國初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把中南海作為他的總統府,還將寶月樓改建成總統府大門,更名為新華門。從此,新華門取代西苑門成了中南海的正門。
現在,中南海是黨中央、國務院辦公地。
Ⅵ 我想了解中南海
中南海在西城區。與北海統稱「三海」。中海開辟於金、元時,南海挖鑿於明初,清代與北海合稱西海子,列為禁苑。
走進中南海,很多人困惑不解,中南海為什麼稱為「海」,明明是湖嘛!
這就要從中南海的歷史說起。中南海這片宮廷建築群始建於遼宋時代。遼代以前,這里曾是一片風光秀麗的自然湖泊,遼國曾在這群自然湖泊上建瑤嶼行宮,那時北京的氣候比現在濕潤得多,燕山山脈的森林茂密,壩上草原水草豐美。
遼國盛極而衰,金朝取而代之,這塊自然湖泊上的宮殿迎來了新的主人。公元1153年,金王朝正式遷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
新的主人給瑤嶼行宮以新的名稱,以表示其權力和自己特有的偏好,於是瑤嶼行宮更名為「西華潭」。金王朝一聲令下,上萬民工開始對這一帶進行開挖和改造,使之具有更多人為的痕跡。
斗轉星移,又到改朝換代時。蒙古英雄忽必烈揮師驅兵南下,入主中原,把以燦爛文化引為自豪的漢人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並在燕京建立首都,改名大都。皇宮御苑仍在金朝的老地方,自然又免不了一番整修,幾次擴建。這個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世世代代在乾旱的蒙古草原上生活的部落,對水就像生命一樣珍惜,認為水就像花園一樣美麗。古代蒙語稱水為「海」,「海子」意即花園。一長串經過人工拓展的湖泊:積水潭、什剎前海、什剎後海、北海、中海、南海,元代大都城內的湖泊都被稱為「海」,中南海的「海」來歷也源於此。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改元代國都大都城為北平。1403年明成祖即位,從南京遷都北平,改為北京。明成祖不再在原來的金元皇宮的基礎上拓建,而在它的東面營造起一座規模巨大、氣勢恢宏的嶄新皇宮—紫禁城。明成祖這次營建紫禁城的一大功績,是為整個北京城確立下一條由北而南的中軸線,乃世代不朽的基業。原來環水而築的金元皇宮,則改稱「西苑」、「西海子」,作為皇帝的避暑行宮。明世宗時,又在「西海子」上建造起南北兩座漢白玉橋,南面蜈蚣橋之南為「南海」,北面的金鰲玉橋之北為「北海」,兩橋之間的狹長水面為「中海」。
1644年,清兵入關,建立起大清王朝,亦定都北京,繼續營造紫禁城,拓建西苑三海子。清王朝重新開挖三海,堆土為山,廣植林木,山威而海水闊,林秀而宮室幽,成為皇家的洞天福地。
這樣,經過遼、金、元、明、清五個王朝七百多年的精心營建,西苑三海集山、海、島、橋、亭、閣、廊、榭、宮闕於一園,成為真正的人間仙境了。
1912年,大清王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被迫遷出紫禁城。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原南起午門、北至神武門的廣大宮室改為「故宮歷史博物院」,俗稱故宮。原來的西苑三海,以金鰲玉橋為界,北海被闢作平民公園,中海、南海則被北洋軍閥首領、竊國大盜袁世凱占據,做了大總統府。這樣一來,整座西苑三海便一分為二了。做了「大總統府」的中南海,面積達一千五百畝,其中水面佔七百畝。它比東面的故宮大出三分之一,比北海的北海公園則大出近一倍。
在中南海高大的院牆內,有許多相對獨立的建築群。從中南海的南門,也就是新華門進入中南海,順著南海西岸的馬路行至北頭,便會看到一個大院,正門上方所懸的黑色大匾上,雕刻著乾隆皇帝手書的三個金色大字「豐澤園」。豐澤園建於清康熙年間。門外原有稻田數畝、桑樹數十株,為清王室每年仲春演耕之處。
「豐澤園」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建築群,它由許多小院落組成。進入豐澤園庭院,迎面為頤年堂,之後為澄懷堂,澄懷堂之後為遐囑樓。穿過頤年堂東側,有走廊通往東面一座四合院,就是著名的「菊香書屋」。康熙題聯曰:「庭松不改青蔥色,盆菊仍靠清凈香」。
全國解放後,毛澤東住進了豐澤園的菊香書屋,之前曾是周恩來進京後的臨時居處。毛澤東搬入中南海,周恩來比較各處房屋,感覺還是菊香書屋綜合條件好些,便請毛澤東住進,自己搬到西花廳。
如果說豐澤園古樸敦厚,不尚華麗,那麼「菊香書屋」則更顯清幽典雅。
現在想想也很有意思,將毛澤東安排在菊香書屋居住是多麼美妙,因為這和意志堅強酷愛讀書的毛澤東個性很貼近!同樣,周恩來居住的西花廳里有一個名為「不染亭」的四方亭也和它的主人個性多麼相似!
有幸走進掛著「菊香書屋」匾額房子的人都知道,這只是一個過廳,穿過它才是一所院落。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把菊香書屋改成「菊香書院」更為合適。
通過菊香書屋過廳走到院內,可以看出這院子是南北向的、長方形的結構,是北京標準的舊式四合院的建築形式,有北房、南房和東、西廂房。
北房五間呈一明兩暗的形式,掛有「紫雲軒」匾額的房子是這五間中的當中一間,是個過廳。東側的兩間是通間,是毛澤東的起居室,呈東西向的長方形。為什麼有人將毛澤東比喻為「紫雲軒主人」?這是由這個牌匾而來。西側的兩間有山牆相隔,靠過廳的一間曾是江青的寢室,但她在這里住的次數很少,更多的時間是住在本院的南房。西側的里間與西廂房相通,都是毛澤東的藏書室,是名副其實的書屋。穿過北房的過廳出北門,則是一個小小的院落,可稱為後院,與中海岸邊上的馬路僅一牆之隔了。這個小院內有個簡易的防空洞,是進駐後由衛士挖的,毛澤東從來未使用過。這里雜草叢生,只有在防疫搞衛生時才清除一次。這樣,過廳的北門也就不開了。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南海是迄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佔地最廣大、保存最完整、風光最秀麗、政治最神秘的一座皇家園林。
位置:位於西城區故宮西側
面積:1500畝左右(其中水面約700畝)
交通:乘10路到石碑胡同下車或乘14路到六部口下車
Ⅶ 新中國之前的中南海是干什麼的
在解放前,中南海一直是歷朝封建帝王的行宮和宴遊的地方。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稱,位於北京故宮西側,前身為西苑。始建於遼金時代,明清時期曾是封建統治者的皇家園林。中華民國成立後,中南海成為北洋政府的辦公地點。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它作為公園對民眾開放。
中南海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中樞,最高行政權力的象徵和代名詞,現在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等黨的機關和中央國家機關辦公所在地,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的居住地,也是令世人倍感神秘的地方。
(7)中南海的歷史擴展閱讀
主要景物有紫光閣、勤政殿、蕉園、水雲榭、瀛台、豐澤園和靜谷等。
1、紫光閣
紫光閣位於中海西北岸,位於中海西岸北部,閣高兩層,面闊七間,單檐廡殿頂,黃剪邊綠琉璃瓦,前有五間卷棚歇山頂抱廈。後有武成殿。面闊五間,單檐卷棚歇山頂。明武宗時為平台,台上有黃瓦頂小殿。明世宗時廢台,修建紫光閣,清康熙時重修,成為皇帝檢閱侍衛比武的地方。
2、勤政殿
勤政殿曾經是中南海的正殿,位於中海與南海之間的堤岸上,正門德昌門即南海的北門。坐北朝南,共有五開間。康熙皇帝題殿額為「勤政」。戊戌變法時,光緒皇帝在這里辦公,處理有關變法改良的國家大事。原建築在民國初年已被拆除,僅存地名,遺址處另外建造了一幢房子。
3、水雲榭
水雲榭位於萬善殿以西,是居於水上的涼亭。在涼亭內觀望水雲榭四周的風景,視野寬廣,雲水和亭台樓榭遙相輝映。亭內石碑上鐫刻著乾隆帝的手書「太液秋風」,是著名的燕京九景之一。
4、瀛台
瀛台明時稱「南台」,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在島上修築大量殿宇並改為現名。瀛台島北有石橋與岸上相連,橋南為仁曜門,門南為翔鸞閣,正殿七間,左右延樓19間。再南為涵元門,內為瀛台主體建築涵元殿。由於島上存在坡度,該殿北立面為單層建築,南面則為兩層樓閣,稱「蓬萊閣」。
5、豐澤園
豐澤園在瀛台之北,康熙年間建造,曾為養蠶之處。雍正年間皇帝在舉行親耕禮之前在此演禮。豐澤園內主體建築為惇敘殿,光緒年間改名為頤年殿,民國時改名頤年堂,袁世凱曾在此辦公,1949年後改為會議場所。
頤年堂東為菊香書屋,為毛澤東居住地。豐澤園西有荷風蕙露亭、崇雅殿、靜憩軒、懷遠齋和純一齋,荷風蕙露亭北為靜谷,為一座幽靜的小園林。靜谷再北為春耦齋,民國時為總統辦公處,1949年後改為會議及娛樂場所。
6、靜谷
靜谷位於豐澤園西側,是個自成一體的園中之園。園內的主要建築有長廊、春藕齋和桂秀軒。
Ⅷ 歷史話題 《中南海紀事》故事更概
《中南海紀事》是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00周年,於1993年寫成的。作者(含提供素材由編輯人員幫助整理或以訪談形式的口述者),都是曾在毛澤東身邊工作多年的同志。他們中間有專門擔負毛主席警衛安全的一中隊隊員,有機關的領導,有毛主席身邊的衛士、生活管理員、司機、廚師和新聞攝影師等等。他們以實事求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許多趣聞軼事,其中不少是鮮為人知的。從中可以看出作為一位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毛澤東是如何一心為全國人民和國家的繁榮富強日以繼夜地勤奮工作,他的生活是何等的艱苦樸素,以及他又是如何嚴格要求和對待自己、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的。這些故事是樸素的,但又是至為感人的,每讀都會催人淚下,深得教益。
為了寫好這本書,作者們一絲不苟,哪怕是一件事的時間、地點或某一情節,沒有把握的,就通過各種方式,向當年一起工作的知情者查清問明,才肯放心。有些同志還把個人珍藏多年的珍品——同毛澤東的合影、毛澤東寫給自己的親筆信和毛主席批改過的社會調查報告獻出來,供出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