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日戰爭歷史

中日戰爭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0 23:31:19

『壹』 中日歷史上歷次戰爭

中日歷史上歷次戰爭:
公元663年白村江口海戰

日本自古以來就與朝鮮半島有著不解之緣。在記錄日本遠古先民歷史的神話當中,以八千矛神為代表的許多神靈都是從新羅(今韓國慶尚道)渡海來到日本的。現實中,朝鮮半島夾在中國大陸和日本列島中間,為大陸文明傳播到日本起到一個中轉站的作用。再者,日本與朝鮮半島僅僅隔了一個對馬海峽而已,來往較之直接渡海往中國也便利了許多。因此朝鮮半島在日本的國家戰略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公元4世紀中葉,日本借半島三國內戰之機,開始把勢力伸展到半島南部,建立起殖民地「任那」,並設置「日本府」進行管轄,三國之一的百濟成為日本的朝貢國。4世紀末,隨著國土的統一,國力的增強,日本加緊了侵韓的步伐。但是新興於北方的高句麗由於受到中國北方政權的打壓,只得開始把擴張的矛頭南移,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與日本成為競爭對手,並屢次發生戰爭。日本戰敗,勢力基本被趕過對馬海峽。與半島諸國關系的惡化,使日本失去了從中國輸入物品以及先進技術文化的渠道,只得冒險開辟了一條跨越東海,直達中國南方的新航路,與作為「中華正統」的南朝政權取得了聯系,同時日本大和朝廷也想藉助中國的政治權威來加強在半島的勢力,前後13次向東晉、宋、梁朝貢。這一時代就是日本史上有名的「五王時代」。

中國於隋唐時期重新實現了大一統。中國政局的變動也深刻影響了東亞格局。統一後的中國開始把東北的高句麗視作心腹大患,隋朝曾經三次征伐。取而代之的唐王朝繼承了這一政策,並進一步插手到半島事務當中來。中國與日本的關系因此惡化,雙方各自支持新羅和百濟,使得半島內戰迅速升級為東亞區域的「國際戰爭」。

公元655年,百濟與高句麗各自從西、北兩個方向攻打新羅。新羅求援,唐朝在5年後派出大軍救援,並一舉滅亡了百濟,俘獲了乙慈王。百濟殘余勢力先後兩次向日本求救。日本親征的齊明女皇於661年7月死於九州的大本營,救援一事暫時擱淺。待到663年五六月間,百濟君臣內訌,唐軍乘機聯合新羅再次進攻百濟,兵圍都城,水師則封鎖了白村江口,嚴陣以待。8月27日,與來援的日軍在白村江口發生遭遇戰,中日之間首次直接軍事對抗戰打響了。

戰爭以中國完勝、日本慘敗告終。日本勢力迅速收縮回了國內,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軍事報復,轉而加強沿海防務。這次海戰促使日本當局清醒地認識到中日兩國之間的巨大差異,以及唐王朝在東亞樹立其霸主地位趨勢的不可逆轉性,並順乎時勢地修正了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朝廷繼續派遣「遣唐使」,加強改善兩國的關系,其執政的重點也轉向內政。在未來的百年時間內,日本創造出堪與盛唐文明程度相當的「平安文明」,並建立起穩定繁榮的國家。東亞地區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格局大抵就這樣確立下來。

1592~1598年中日朝鮮戰爭

16世紀無論對於中國還是日本都是其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分水嶺。早熟的中國文明到了這個時候雖然還能維持相當規模的國力,卻已經呈現出衰敗的跡象。此時的日本,則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近世」。長達百年的戰國時代是對其國內政治力量的一次大洗牌,新興的戰國大名取代了腐朽的守護大名,成為強有力的新力量。日本由此實現了數百年未見的統一局面,並且首次把北海道納入版圖,盡管統一局面還不是那麼穩固。但就是在這種立足未穩的情況下,日本的統一者──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了對朝鮮的戰爭,並且還將戰刀指向中國。

與舊的守護大名不同,戰國大名往往比較重視商業,這很類似於歐洲的重商主義。事實上,豐臣秀吉的身後就有京畿商人的經濟支持,他們依靠雄厚的財力為豐臣家的統一戰爭提供軍費。反過來,豐臣秀吉也給予這些商人特權,並且處處維護。所以這場戰爭多少帶有早期原始積累的殖民戰爭性質。

此外,秀吉還有一個重要目的,那就是藉助戰爭削弱各諸侯,以此來強化豐臣家的統治,畢竟,戰時成長起來的大批富於戰斗經驗,且冷酷嗜血的武士一旦進入和平年代就會成為浪人,必然會轉化為社會潛在的消極破壞力量,所以乾脆把這個火葯桶扔到海外來得更保險。對此,各路諸侯可謂心知肚明。尤其是關東地方大名,如德川家康,伊達政宗等人更是想方設法避免被派往前線充當炮灰。

早在戰爭爆發以前,豐臣秀吉就曾經向朝鮮提出「借道入明」,這種伎倆自然被看穿並遭到拒絕。其實秀吉也明白此路不通,只是想以此製造一個借口而已。

1592年(中國萬曆二十年,日本文祿元年,朝鮮宣祖二十五年)4月12日,侵朝日軍橫渡對馬海峽,於翌日清晨登陸釜山,揭開了戰爭序幕。此役日本共出動陸軍15.8萬人,海軍4萬,精銳盡出,勢在必得。朝鮮由於承平日久,武備鬆懈,且長年耽於黨爭,所以軟弱腐朽,根本無力抵抗強悍的日軍。僅僅兩個月,朝鮮「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甚至於兩個王子臨海君和順和君也淪為日軍的俘虜。宣祖北逃義州,並求救於明廷。但是,朝鮮在海上卻給予日軍重大打擊,5~7月間,朝鮮海軍在其民族英雄李舜臣的指揮下節節勝利,並奪取了制海權,盡管這並不能挽回敗勢。

朝鮮的頻頻求救,終於引起了明朝的關注,決策者們認識到「關白之圖朝鮮,其意實在中國」。7月,明朝派了小股部隊入朝救援,卻遭敗績於平壤。這次失利促使明朝派出更大規模的軍隊,並配備了先進的火葯武器。明軍入朝使得戰局急轉直下,日軍速戰速決的打算落空。經過平壤戰役等數場惡戰,到了1593年5 月,日軍基本退回到釜山防禦圈,但仍舊占據全羅、慶尚兩道,雙方開始和談,文祿之役結束。

然而,和談只不過是豐臣秀吉的緩兵之計。利用爭取來的時間,日本養精蓄銳,重整軍備,尤其是加強了海軍建設。之後,又故意向明朝提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從而造成和談的破裂。1597年,戰爭再次爆發,是為「慶長之役」。由於日本成功地使用了反間計,使得李舜臣被革職,在此期間,日本海軍大舉進攻,幾乎使朝鮮海軍全軍覆沒,從而解除了海上的威脅。日本陸軍隨後在7月開始了地面戰場上的總攻。與第一次戰爭不同,日軍士氣低落,戰斗意志明顯減弱,所以沒有取得大的戰果,基本上被中朝聯軍遏制在半島南部。戰局的不利迫使朝鮮重新起用李舜臣,朝鮮海軍立刻得以重建,並且越打越強,最終再次奪回了制海權。中朝聯軍開始了戰略反攻,反攻遭到日軍的頑強抵抗,損失重大,然而日軍局部的戰術勝利並不能挽救其戰略上的失敗,退出半島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正當日軍苦苦支撐,惶惶度日之時,戰爭魁首豐臣秀吉病逝,主持大局的攝政會對前線官兵封鎖消息,並以秀吉名義命令撤兵。至此,為時7年,耗資巨大,損失慘重的中日朝鮮戰爭以日本失敗而告終。

但是,從某種意義而言,這場戰爭沒有勝利者:朝鮮作為唯一的戰場,蒙受了毀滅性災難──損失了2/3的耕地和5/6的人口,尤其是流失了許多工匠與技術人員,這些人為日本所用,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朝鮮是戰爭最大的輸家;中國原本因為張居正改革出現了難得一見的起色,但是積攢起來的這點家底很快在戰爭中消耗殆盡,誘發了新的財政危機,並加劇了國內矛盾,最終斷送了政治命運。至於日本,與數百年後的美國人一樣,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對手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無論是財力物力還是人力,損失都很慘重,豐臣政權也因為戰敗而迅速垮台。不過,德川家後來居上,卻實現了一個和平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對於日本民族而言,也可算是因禍得福。戰爭最大的贏家,在筆者看來,恐怕倒是從未參戰的建州女真──戰爭削弱了中國和朝鮮,客觀上為它贏得了生存空間與時間──就在這段時間內,努爾哈赤吞並了許多部落,進一步擴大實力,為日後的統一女真以及反明戰爭積累了資本。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

戰爭的失敗,使得孤立的日本重新把自己封閉起來,以中國為主導的東亞格局得以保全。

19世紀,隨著西方殖民勢力歷史性地進入東方,原本內向封閉但是穩定的東亞文明體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固有的「中華朝貢體系」開始一步步地走向瓦解。其中,日本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1868年,日本就單方面把中國的附屬琉球納入其內政軌道,1871年又借口「牡丹社事件」開始染指台灣,並徹底佔領了琉球,改稱「沖繩」。中國失去了第一個屬國,但這只是開始。接著是越南和中亞,到最後只剩下朝鮮。

早在1873年,日本國內就曾經風行過所謂的「征韓論」,其產生原因有二:1、當時明治政府的維新遇到舊士族的反抗,出於安定內部的目的,必須將國內矛盾外移;2、俄羅斯勢力南下,企圖染指朝鮮,英國對琉球興趣不小,這樣一來,日本周邊地區不穩。出於先發制人的考慮,日本感覺很有必要趕在俄羅斯之前佔領朝鮮。盡管以西鄉隆盛為首的征韓派在斗爭中失敗,但他們的主張卻仍為掌權的內治派所接受。1875年,日本導演了「雲揚號事件」,並於次年逼迫朝鮮政府簽訂了《江華條約》。至此,日本的一隻腳再次踏進半島,開始挑戰中國在朝的宗主地位。分別發生在1882年、1884年的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就是該矛盾的產物,兩次事變中國都保持並鞏固了在朝鮮的優勢地位,但是1885年簽訂的《中日天津條約》卻默許了日本在半島地位的合法性,不能不說是一大失策。但此時的日本還沒有足夠實力來與中國進行軍事對抗,因此,日本加快了建設海軍的步伐。明治天皇為此帶頭在宮廷展開節食運動,以節省開支購買歐洲先進戰艦。正是由於舉國一致的努力,日本海軍在硬體上基本趕上了中國。

1893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很快就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大半個朝鮮。朝鮮向中國清廷乞援,然而根據《天津條約》,中國出兵,日本同樣可以出兵。日本方面先是進行外交詐騙,信誓旦旦地表示不會出兵,接著就背信棄義,悍然出兵朝鮮,造成了既成事實。吃了啞巴虧的中國開始與日本交涉撤兵事宜,但是由於李鴻章的盲目求和心態以及朝廷內部分歧使得中國在此問題上應對乏力,處處被動,日本仍舊不斷增兵。覺察到日本「侵奪之謀」的李鴻章一味地試圖依靠外交上的折沖尊俎來保全和局,卻不做充分的軍事准備。當時中國海關的英籍總稅務司赫德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是根本沒有什麼正義可言的,除非借口代別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撿便宜也可以算作正義。正義完全在中國方面。我不信單靠正義可以成事,正像我相信單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飯那樣,我們必須要有第二隻筷子──實力。但是,中國人卻以為自己有充分的正義,並且希望能夠以它來制服日本的鐵拳,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中國的盲目妥協並沒有換來和平,戰爭依舊爆發了。

日本首先在海上發難,通過黃海海戰把北洋海軍趕回旅順軍港。李鴻章出於保存實力的考慮,使得北洋海軍直到覆滅也沒有再駛出軍港一步,把制海權輕易地讓給了日本。在海軍的保護下,日本陸軍大舉進攻,從朝鮮一直打過鴨綠江,把戰火燒到中國境內的遼東半島。隨著威海衛的陷落以及遼東戰役的失利,局面完全被日本掌控,戰爭進入尾聲,而清政府也開始了乞降活動。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作為全權大臣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以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於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失去了最後一個屬國朝鮮。此外,割地賠款,開放內陸通商口岸,使得半殖民化程度和民族苦難進一步加深。至此,歷經千年之久的中華朝貢體系徹底崩潰,日本開始逐漸取代中國來扮演東亞國際格局的主角。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貳』 1938年抗日戰爭歷史背景重點有什麼

當時是抗日戰爭爆發的初期,日寇橫行,東北早已淪喪,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叄』 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1、淞滬會戰(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上高戰役

上高戰役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3、南京保衛戰(抗日戰爭時期保衛中國首都的戰役)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徐州會戰(抗日戰爭時期一次大規模的防禦戰役)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5、長沙會戰(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 。

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肆』 歷史上中日戰爭共幾次

    共六次:中(唐)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 第二、三次中(元)日戰爭版,元朝入侵日權本之戰(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第四次明朝出兵援助朝鮮對豐臣秀吉之戰(公元1592年、1597年,明萬曆十九年,萬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祿元年,慶長三年),所以日本方面稱為「慶長·文祿之役」,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第五次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農歷甲午年),第六次抗日戰爭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根據遠東軍事法庭裁判:「中日戰爭」應從1928年皇姑屯事件開始)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

    1、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日本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並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於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上海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

    2月14日,蔣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衛軍87、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十九路軍參戰。

    3月初,由於日軍偷襲瀏河登陸,中國軍隊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3月3日,日軍司令官根據其參謀總長的電示,發錶停戰聲明。同日,國聯決議中日雙方下令停戰。24日,在英領署舉行正式停戰會議。

    2、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途中,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會議上有關在各國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要求,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義在莫斯科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是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意味著中共關門主義的結束,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開始。

    5、豫湘桂戰役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

    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

    『陸』 歷史上的中日戰爭

    唐:白江之戰
    元:兩次遠征日本
    明:壬辰倭亂
    清:甲午戰爭,八國聯軍。
    民國:抗日戰爭

    『柒』 抗日戰爭歷史資料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版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權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忽略了日軍傷員治癒後重返戰場的人數)、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7)中日戰爭歷史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捌』 歷史上有過哪些中日戰爭 最好詳細介紹下

    第一次中日戰爭,

    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韓國西南部的錦江)海戰,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鋒。正是這次戰爭,影響了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改變了當時的東亞國際關系格局。 659年,百濟聯合高句麗進攻新 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 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復國,於660年向 日本求助,並要求放回作為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在位的齊明女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 豐璋王子,並於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軍的戰斗,卻因勞累過度而病 故,出征計劃擱淺。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 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余,渡海趕赴白江口。這時日本在百濟的總兵力 為三萬兩千多人。同時,唐、新羅聯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願、 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等率水軍,從熊 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合,夾擊周留城。
    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唐朝始終與當時的大和國保持聯系,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 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系。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 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系,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 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 ,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第二次忽必烈征日。

    13世紀中期,蒙古帝國南取大理,東降高麗,征宋計劃也將完成。放眼整個東方,唯日本隔海獨立於帝國版圖之外。公元1270年,蒙古使節第五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 ,蒙古人即將出兵,當時18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1251~1284)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並壓制 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准備防禦。忽必烈聞此訊後,抑制不住五次遣 使、五次被拒絕的憤怒與恥辱,他不顧蒙古與南宋激戰正酣,下令准備軍隊、船隻、糧餉, 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日本軍隊也在北條時宗的命令下嚴陣以待。
    盡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蒙古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場考 驗的蒙古軍隊領袖那樣有經驗,但他們擅長於面對面的搏鬥,而戰斗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 雨使蒙古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害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東征日 本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
    然而會合後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 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 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兩個月之後,既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台風襲擊了日 本海岸,在此次台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 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 台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統率範文虎臨陣脫逃,「獨 帆走高麗」。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 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 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 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第三次萬曆朝鮮之戰。

    玩過光榮游戲的對豐臣秀吉不會不知道吧。信長家的小猴子,這時小猴子當霸王了。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後,自感實力強大,迫不及待地發動對 中國的戰爭。早在戰國紛爭階段,他奉命征伐時,就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 志」,1585年時說:「如今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晉升,鄰國在握,財富充裕,已無他求。 唯望自己的名聲和權勢遺留後世。待日本諸事穩定後,將讓日本於兄弟,自己為征服朝鮮和 中華,決意渡海」。1587年他在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版圖」。

    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他於1591年把關白職位讓給養 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在松浦郡建造名護屋城,作為作戰大本營。1592年4月,傾舉國之兵,出兵20萬入侵朝鮮,豐臣秀吉宣稱官次戰爭不是對朝鮮而是對明朝,朝鮮只是路過,這從5月18日發布的遷都北京准備令里也有體現,該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國和日本的官職,對朝鮮未做安排。豐臣秀吉認為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然後主持對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鮮後,豐臣秀吉坐鎮名護屋為統帥,宇喜多秀家擔任前線總指揮,黑田長政、小 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進擊,並迅速攻佔朝鮮京城和大片國土,但由於其海戰能力弱, 被朝鮮將領李舜臣通過兩次海戰,殲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致使日本陸軍的北進受到牽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軍李如松部近5萬人與朝鮮軍隊配合,在強大的火炮和騎兵優勢下,通過平壤戰役、碧蹄館大戰、漢城圍困戰等三次戰役,大敗日軍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宇喜多秀家等軍團。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提出議和,第一次戰爭暫告結束。

    由於豐臣秀吉無法滿足於當時明朝中國在華夷體系內預留給日本的地位,此後兩年多的明和談最終失敗。1597年1月,日軍再次進攻,黑田長政在稷山被明朝軍隊擊敗,海軍也被 李舜臣在鳴梁海面重創,明朝援軍繼續入朝,進擊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部隊。1598年8月18日 豐臣秀吉憂郁而死,日本撤軍,到12月全部撤出朝鮮,第二次侵朝徹底失敗。德川家康也了取代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統一的日本江戶幕府。 明朝滅亡後,德川幕府有計劃出兵討伐滿清,主張反清復明。但在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閉關鎖國後,日本實現了200多年的和平。

    第四次甲午之戰,不用多說了吧

    第五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不用多說了吧。

    日本倭寇就是海盜,玩過太閣立志傳的都知道日本海盜是不一般的,其實是武裝的商人和地方軍閥。而日本倭寇的首領有中國人,比如王直,鄭芝龍(鄭成功他爹就是中國和日本的國際海盜,國姓爺他媽就是日本人)。明軍抗倭不能算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只能算明朝打擊大規模跨國有組織犯罪團伙。

    『玖』 中日歷史上發生過幾次戰爭

    唐高宗 唐新羅聯軍 打敗日本百濟聯軍
    元世祖 多次遠征日本 最後一次船隊被台風刮沒了 日本稱那次台風為神風
    明世宗 戚繼光 俞大猷平定倭寇
    明神宗 抗倭援朝 日本被趕出朝鮮
    清穆宗+德宗 日本進攻台灣被擊退
    清德宗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
    民國20年 918事變爆發
    民國26年 全面抗戰爆發
    中日兩國可謂世仇

    熱點內容
    初二物理奧賽 發布:2025-07-14 08:28:25 瀏覽:833
    蘋果5s屏幕多少錢 發布:2025-07-14 07:42:35 瀏覽:425
    光化學反應釜 發布:2025-07-14 04:43:59 瀏覽:761
    鬼步舞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7-14 04:26:54 瀏覽:492
    歷史朝代時間順序表 發布:2025-07-14 03:48:07 瀏覽:316
    高三語文一模 發布:2025-07-14 03:28:55 瀏覽:833
    教學樓矢量圖 發布:2025-07-14 01:11:27 瀏覽:438
    專任教師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4 00:28:25 瀏覽:874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