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① 九年級下冊歷史具體復習提綱
<世界歷史>第一冊.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原因: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開展殖民掠奪,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和新生貴族力量日益壯大,他們要掌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要發展資本主義,就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制度來保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總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生產關系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歷史意義:a.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1689年,為限制國王權利,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b.它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
2.<權利法案>的頒布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為限制國王的權利,確定議會的大權,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以後的國王不能濫用權利,為所欲為,這就使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3.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
英國採用海盜方式,在海上進行搶劫活動.16世紀晚期,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取得了海上霸權,開始在海外殖民.英法早期殖民活動主要集中在印度和北美.在殖民擴張過程中,英法荷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最後,英國戰勝了荷蘭和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4.來剋星頓的槍聲和美國獨立
a. 1775年來剋星頓的槍聲,標志著北美獨立戰爭的開始.
b. 1775年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整編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
c. 1776年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告英屬北美殖民地獨立.
d. 1777年,在薩拉托加戰役中,美軍打敗英軍,是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e. 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f. 意義:
1.獨立戰爭使美國贏得了獨立(1787年,美國制定了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實行總統制,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它同時又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對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5.攻佔巴士底獄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6.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成立和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1791年6月,奧地利和普魯士採取軍事行動,幫助路易十六鎮壓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君主統治,,9月,法國軍隊也把外國軍隊趕出國境,並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資產階級革命高潮過後,法國政局動盪,1799年,拿破崙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皇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頒布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典>,對外打擊反法聯盟,擴張法國勢力.對外戰爭損害了被侵略地區人民的利益,引起人民的反抗,1812年遠征俄國失敗,敲響了帝國的喪鍾;在萊比錫戰役中,法軍再次慘敗;1814年反法盟軍開進巴黎,帝國滅亡.
7.英國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促使手工工場發展到機器大生產的一次革命,,它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
條件:雄厚的資本;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和原料;海外貿易的迫切需求.
18世紀60年代,英國首先發生了工業革命.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最早出現於棉紡織業.
進程:a.18世紀六七十年代,珍妮紡紗機,水利紡紗等機器相繼問世;80年代,水利織布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織布的效率.b.機械師瓦特製成了改良蒸氣機,1785年,這種蒸氣機被用來帶動紡織機器,從而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c.蒸氣機的使用推動了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汽船和火車機車相繼誕生.d.19世紀上半期,大機器生產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
8.工業革命的影響
影響:a.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b.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c.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面貌,是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彼此聯系,不可分離的整體.
9.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即法國里昂工人的兩次武裝起義,英國工人的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理論研究同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聯系在一起,在吸收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意義:使無產階級有了自己強大的思想武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0.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及意義
原因: 北部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南部實行大種植園經濟,以黑人奴隸為主要勞動力.雙方在關稅和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的矛盾不可調和.
意義:使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以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11.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689年,彼得一世為擺脫落後狀態使俄國成為近代強國,推行多方面的改革,其內容包括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推行學校教育.它實際上是一場封建農奴主推行的富國強兵改革.作用:增強了俄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鞏固了專制統治,為對外擴張准備了條件.
1861年改革 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有所發展,但由於農奴制的阻礙,發展極其緩慢.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維護貴族和地主的利益被迫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農奴的生活;農奴可以出錢贖買一塊份地.它實際上是一場沙皇自上而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作用: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12.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主要內容: 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意義: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日本強大起來後,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世界歷史>第二冊
1.科學成就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科學成就:a.新能源的發展和利用 19世紀70年代,電力作為新能源進入生產領域,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石油的開采和提煉,石油,電力和煤炭構成了三大能源.
b.新機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 德國的西門子創制了第一輛有軌電車;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設計出內燃機,導致了汽車和飛機的試製成功.
c.新的信息傳遞工具的發明 19世紀中期,發明了有線電報;19世紀晚期,有線電話和無限電報也研製成功.
影響:大大促進了生產力,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廣泛的途徑.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19世紀晚期,隨著生產力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其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
美國和德國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起點高,發展快,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分別成為世界頭號,二號資本主義工業大國.
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裝備落後和過分依賴殖民地,經濟發展緩慢,工業生產被美國,德國趕上和超過.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竭力進行武裝擴張,促進了經濟發展;俄國資本主義雖然有較快的發展,但由於大量封建殘余的存在,仍落後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3.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名稱和主要成員
同盟國集團: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後來參加到協約國一方)
協約國集團:英國,法國,俄國
4.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西線三大戰役
1914年6月底,一個塞爾維亞青年在薩拉熱窩街頭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事件.
西線三大戰役:交戰雙方是英法和德國,分別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5.美國參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大戰爆發時,美國利用中立的地位與交戰國做生意,通過出售軍火,提供貸款,大發橫財,國力大增.1917年,在交戰雙方都已精疲力竭的時候,美國加入協約國,終於參戰了.美國的參戰無論在政治,軍事還是財力方面,使協約國受益極大.
一戰性質: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 6.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經濟陷於全面崩潰,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並用武力鎮壓革命群眾.1917年11月7日,在列寧親自領導下,十月革命武裝起義取得勝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人民委員會,推出」一戰」,頒布了沒收地主,寺院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法令>.
蘇聯開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1928年和1933年的兩國五年計劃,其重點都是重工業,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1937年蘇聯基本完成了農業集體化.同年蘇聯通過新憲法,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確立.
7.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
1919年1-6月,參加國有27個,英國,法國,美國三國成為和會的主宰.其主要內容有:同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分別和德國盟國簽訂一系列和約,它們和對德和約共同構成了凡爾賽體系.決定成立制裁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1920年成立,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列強維護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工具).確定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和約內容見初三<世界歷史>第二冊35頁)
8.華盛頓會議
在美國倡議下召開,共有九國國家參加,美,英,日三國起主要作用.英,法,日,美簽訂了<四國條約>,相約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屬地的權益.美,英,日,法,意五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了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實際上成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最終確立了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9.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首先從美國開始,是一次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有三大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
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消除經濟危機.其內容有:金融方面,首先從金融業開始,使私人現款重新流通;農業方面,政府讓農民縮減耕地和屠宰耕牛,由政府撥款補償;工業方面,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國家對工業的調整,1933年國會通過工業復興法,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調節和控制;社會賑濟方面,新建許多公共工程,以減少失業隊伍,刺激消費和生產.
評價:a.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資本主義統治得到穩定;
b.資本主義制度沒有改變,產生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新政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10.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德意日三國建立法西斯專政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
希特勒的上台執政,標志著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到軍部控制的內閣上台,標志著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國結成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成為「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又稱軸心國集團.
11.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因:a.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德意日建立和強化了法西斯專政,瘋狂對外侵略;
b.英法美的縱容侵略政策加速了大戰的爆發.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襲蘇聯,蘇聯軍民英勇捍衛國土,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1942年初,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1943年9月義大利新政府投降;
1943年中,美,英在埃及召開開羅會議,發表了<開羅宣言>,為戰後處理日本問題提供了依據;美,英,蘇在伊朗德黑蘭舉行了會議,確定了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達成重大協議:德國由美蘇英分區佔領;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成立聯合國.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初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
12.二戰後蘇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措施和影響
從1946年起開始執行第四個五年計劃,在斯大林領導下,集中精力恢復並發展經濟,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是蘇聯工業的發展重點.蘇聯人民取得了經濟振興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教育文化事業有較大發展,加強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吸引力.
13.」歐洲共同體」的建立
1967年,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和國際地位,促進經濟的發展,加強互相間的合作,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等六國發起建立了」歐洲共同體」組織.」歐共體」建立後,成員國數目不斷增加,相互之間的合作日益密切,促進了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也提高了歐共體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
14.美國的霸權政策和美蘇爭霸
美國霸權政策的體現: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歐洲推行」冷戰」政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的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敵對行動).
美國通過提供經濟援助,抵擋蘇聯和社會主義力量的沖擊,控制西歐各國.
為了進一步控制西歐,對歐洲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包圍,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20世紀50.60年代,發動了侵略朝鮮和越南戰爭.
美蘇爭霸: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國立的增強,蘇聯也走上了霸權主義的道路;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70年代末,蘇聯出兵佔領了阿富汗,企圖建立在南亞和波斯灣地區的霸權;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美蘇爭霸嚴重威脅世界和平,也給兩國本身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蘇聯力不從心,80年代中期被迫改變稱霸政策.
15.第三世界的興起
二戰後亞洲人民首先掀起民族解放運動;
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把原來的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② 九年級下冊歷史重點歸納
1、俄國二月革命後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階級臨時政府,另一個是工兵代表蘇維埃。
2、1917年11月7日,列寧指揮彼得格勒起義取得勝利。於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3、1921年俄共(布)根據列寧的意見,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進行探索。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4、1928年到1937年,蘇聯第一、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已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22年蘇聯成立,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存在了69年)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標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也稱斯大林模式)
5、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為了對世界做出重新安排。在巴黎召開和會,由英、法、美三國首領操縱,英國的勞合?喬治、法國的克里孟梭、美國的威爾遜被稱為「三巨頭」。
6、1919年6月簽訂《凡爾賽和約》規定: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德國取消義務兵役制,陸軍總數不超過10萬,拆除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的防禦工程;德國須對協約國支付大量賠款。
7、《凡爾賽和約》連同協約國與其他同盟國簽訂的和約,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即「凡爾賽體系」。《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激起中國人民的憤慨,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根據和約1920年在美國倡導下成立國際聯盟,其是帝義維護戰後世界統治秩序的工具。
8、巴黎和會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於是1921年有九國代表參加的華盛頓會議召開,美國處於會議的主導地位。會議上簽訂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實質是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9、《九國公約》的簽訂,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有利於美國對華的進一步擴張。
10、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確立的帝國主義列強分割世界的新體系,史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1、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危機的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
12、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新政,其目的是鞏固資產階級統治,中心措施是調整工業。結果美國經濟緩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鞏固和發展了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強。
13、1922年,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權;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建立法西斯政權,且在上台後製造了「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進而取締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還嚴密控制文化教育,瘋狂迫害猶太人,實行恐怖統治非軍事區。又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大肆擴軍備戰;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於1936年進軍萊茵非軍事區。於是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
14、日本在經濟危機加深的過程中,以軍部為核心法西斯勢力迅速抬頭。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1936年日本成為亞洲戰爭的策源地。1937年,日本又在中國製造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5、在對外侵略過程中,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逐漸勾結起來。形成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
16、1938年9月,慕尼黑會議強行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英、法的綏靖政策(對法西斯不加以嚴厲制裁,而是希望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結果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慕尼黑會議後不到半年,德國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17、1939年9月1日,德軍襲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到一個月波蘭滅亡(二戰爆發的標志)。
18、1940年6月,德軍進攻法國,法國將軍戴高樂流亡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繼續抗擊德國侵略者。
19、1941年6月22日,德軍襲擊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20、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於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
21、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徹底打敗法西斯國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22、1942年7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使德國法西斯遭到致命打擊,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23、1943年,義大利投降,退出軸心國集團,隨即對德宣戰。
24、194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在伊朗的德黑蘭舉行會議。
25、1944年6月,在美國將軍艾森豪威爾的指揮下,英、美盟軍從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26、1945年,在德國敗局已定的形勢下,蘇、美、英三國的首腦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決定對德國實行軍事佔領,討論組建聯合國,蘇聯承諾對日本法西斯作戰等有關問題。會議期間美國背著中國同意蘇聯提出的包括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租用中國旅順港為軍事基地等條件,使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侵害。
27、1945年4月,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戰爭結束。
28、1943年,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的開羅舉行會議簽署《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必須全部歸還。
29、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投降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二戰」的性質: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場戰爭,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30、「二戰」後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採取除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穩定和控制資本主義世界。這種政策稱為「冷戰」政策。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冷戰的開始。經濟上,推行了援西歐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蘇聯爭鋒相對的華沙條約組織形成兩極格局。「二戰」後初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確立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工業生產空前發展,經濟實力急劇膨脹。
31、二戰後歐洲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有:利用美國的援助;採用最先進的科技成果;美國和蘇聯的威脅。1967年,歐洲共同體建立,其對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到1993年,它發展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歐盟的性質:既是經濟合作組織,又是政治聯合組織。其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二戰後,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確立了資本主義的霸主地位,到20世紀70年代,由於中東產油國大幅提升石油的價格,引發了了1974-1975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調整經濟政策,經濟好轉,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其主要特徵的信息化和全球化。
32、5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扶植下,日本經濟恢復到二戰前的水平,1987年,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其原因是:推行非軍事化政策;美國扶植;朝鮮戰爭刺激經濟發展;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科技成就,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但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慾望和不斷增加的軍費引起亞洲各國的關注和不安。日本、歐共體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三大中心。
33、美、蘇兩極格局成為雅爾塔體系的基本特徵。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條約組織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先後建立,標志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峙局面的形成。
34、1947年,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為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1950年,印度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成立;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
35、1952年,納賽爾發動政變,建立埃及共和國。1962年結束法國的殖民統治,贏得獨立的國家是阿爾及利亞。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90年代前期,納米比亞獲得獨立,南非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歐洲殖民者奴役非洲幾百年的歷史結束。1959年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通過武裝斗爭,推翻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36、1955年,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在萬隆召開會議,表達了第三世界團結反帝反殖的共同願望。
37、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6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國家建立的「七十七國集團」,到80年代增加到110個。
38、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他提出的改革路線和推行的改革政策,使蘇聯的政治、經濟、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
39、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各國在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下,發生劇變。東歐劇變是指東歐各國共產黨、工人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變化。
40、1991年12月,白、紅、藍三色旗取代了鐮刀、錘子、紅旗。以此為標志而結束的蘇聯在歷史上存在了69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徹底瓦解,於是,世界進入新舊交替、向多極化過渡的時期,出現了「一超多強」的局面。
41、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冷戰結束後,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不斷,成為威脅世界的主要因素。1991年初海灣戰爭爆發;南斯拉夫境內發生內戰。1999年3-6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維護科索沃省的「人權」為幌子,避開聯合國,對南聯盟進行狂轟濫炸。
42、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主要在原子能、航天技術和電子信息等領域展開。還在生物工程、合成材料等新領域取得進展。使人類由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到來稱為知識經濟時代。
43、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
4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加快了科技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科技技術在各個領域相互滲透;科技技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影響: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格局的變化;推動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45、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和跨國公司的發展,出現了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資本國際化的趨勢,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表現為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跨國公司影響增大;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發展中國家由於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常處於不利地位。表現為污染嚴重和經濟動盪等。
46、面對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故應該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政策,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
二、問答題
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有何歷史意義?俄國十月革命,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促進了馬列主義在世界的傳播。十月革命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2、蘇俄新經濟政策內容有哪些?其實施有何意義?新經濟政策的內容: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交稅後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企業;取消實物配給制,恢復商品買賣。意義:它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進行的探索。它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工農聯盟,擴大了蘇維埃政權的基礎。
3、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有何特點?產生了什麼影響?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影響:經濟危機中,一方面是大量產品過剩,另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3000多萬工人失業,幾百萬小家破產。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資本主義世界各國工人運動高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更趨激烈。譬如資本主義國家尋找各自的出路:美國羅斯福實行新政;德國希特勒建立納粹政權,形成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義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的政權;日本建立軍部法西斯專政,形成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
4、美國羅斯福新政的內容是什麼?有何作用?時間:1933年;羅斯福新政的內容:a改革銀行制度,恢復銀行信用。b整頓農業。政府限制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銷毀過剩的農產品,由政府補償農場主的損失。c調整工業是新政的中心措施。國會通過《工業復興法》,防止企業盲目競爭。d興建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生產和消費能力。作用:新政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它促進了社會生產的恢復,穩定了社會秩序。
5、以慕尼黑陰謀為例,說明綏靖政策的實質和惡劣影響。1938年9月,英、法與德、意的四國首腦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強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實質上損害小國利益,縱容德國侵略擴張。危害英、法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縱容侵略給自身乃至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
6、雅爾塔會議召開於哪一年?與會國是哪些?其主要內容是什麼?時間1945年。與會國:蘇、美、英。雅爾塔會議制定了最後擊敗德國的計劃,決定戰後德國由蘇美英等國分區佔領,蘇聯在歐戰結束後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會議還討論了組建聯合國的有關問題。
7、什麼叫「冷戰」政策?它表現在哪些方面?美國採取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穩定和控制資本主義世界。這種政策被稱為「泠戰」政策。表現:政治上提出「杜魯門主義」;經濟上實施「馬歇爾計劃」;軍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外交上對社會主義國家採取「和平演便便
以上是我自己歸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