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地球

歷史地球

發布時間: 2021-07-31 00:35:54

⑴ 地球歷史的各個紀元是怎麼劃分的

為了涵蓋46億年的悠久歷史,又細分各個時期的地球面貌,地質學家們建立了一套地質時代體系,從大到小分為宙、代、紀、世、期等單位。

宙:最大的地質年代單位,有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4個。其中前三個時期又稱「隱生宙」,因為當時的生命還很原始,直到元古宙晚期才有肉眼明顯可見的多細胞生物。而距今5.41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標志著「顯生宙」來臨。

代:每個「宙」下的各個大時期,時間可達數億年。經常說的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就是顯生宙的三個大時期,從大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至今,都處於新生代。

紀:每個「代」的進一步細分,時間一般為數千年到1億多年。如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大約從200萬年前地球進入冰期至今,都處於第四紀。由於每個「紀」的生物化石都大不相同,而化石又是識別地層的頭號指標,因此「紀」是最常用的一級地質時代單位,尤其是在顯生宙。從而地球誕生到寒武紀之前的40多億年時間,又經常被統稱為「前寒武紀」。

世:每個「紀」的進一步細分,時間一般為數百萬年到上千萬年。如古近紀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新近紀分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紀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從大約距今1萬年前最近一次冰期至今,都處於全新世。

期:每個「世」的進一步細分,時間一般為數十萬年,通常只有專業研究才分這么細。

⑵ 地球的歷史共分為幾個時期

地質年表

年表中最大的時間單位是宙,宙下是代,代下分紀,紀下分世。必須說明,年表雖有時間的概念,也就是說,當獲悉該化石是何宙、代、紀或世的遺物,間接可知道它形成的粗略時間(當然是很粗略的估計值)。事實上,年表的時間單位是完全人為性劃分的,和日歷中的年月日不同,它不能使人了解每個宙、代、紀或世經歷的准確時間。

命名

年表中各個宙、代、紀和世都有自己的名稱,用於描述生物在不同地質時空的發展程度, 一般以首先研究它們時期岩石的地點來命名,現將某些專家所廣氾使用的各個時期之名稱概述於下。



* 顯生宙 ----- 現代生物存在的時期。
* 元古宙 ----- 久遠的原始生物的時期。
* 太古宙 ----- 初始生物的時期。
* 冥古宙 ----- 生命現象一始的時期。



* 新生代 ----- 現代生物的時期。
* 中生代 ----- 中等進化生物的時期。
* 古生代 ----- 古代生物的時期。



* 寒武紀 (Cambrian) ----- 取名於拉丁文Cambria, 即威爾士。
* 奧陶紀 (Ordovician) ----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 (奧陶部落)。
* 志留紀 (Silurian) ----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 (志留部落)。
* 泥盤紀 (Devonian) ---- 名稱來自英國德文郡 (Devonshire)。
* 石炭紀 (Carboniferous) ---- 名稱自來大不列顛群島的含煤的岩石 。
* 二疊紀 (Permian) ---- 取名於俄羅斯的彼爾武省(Perm)。
* 三疊紀 (Triassic) ---- 來自拉丁文 "三" (Trias)。
* 侏羅紀 (Jurassic) ---- 取名於法國與瑞士之間的汝拉山 (Jura Mountain)。
* 白堊紀 (Cretaceous) ---- 取自拉丁文 Creta, 意指白堊。
* 第三紀 (Tertiary) ---- 第三個衍生物。
* 第四紀 (Quaternary) ---- 第四個衍生物。

宙 代 紀 世 年代開始
百萬年前(GSSP)[1] 主要事件
顯生宙 新生代 新近紀 全新世[2] 0.011430 ± 0.00013[3] 人類繁榮(參照年表)
更新世 1.806 ± 0.005 冰河時期,大量大型哺乳動物滅絕
人類進化到現代狀態
上新世 5.332 ± 0.005 人類的人猿祖先出現
中新世 23.03 ± 0.05
古近紀 漸新世 33.9 ± 0.1 大部份哺乳動物目崛起
始新世 55.8 ± 0.2
古新世 65.5 ± 0.3
中生代 白堊紀 99.6 ± 0.9 恐龍的繁榮和滅絕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地球上45%生物滅絕
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出現
侏羅紀 199.6 ± 0.6 有袋類哺乳動物出現
鳥類出現
裸子植物繁榮
被子植物出現
三疊紀 251.0 ± 0.4 恐龍出現
卵生哺乳動物出現
古生代 二疊紀 299.0 ± 0.8 二疊紀滅絕事件,地球上95%生物滅絕
盤古大陸形成
石炭紀 359.2 ± 2.5 昆蟲繁榮
爬行動物出現
煤炭森林
裸子植物出現
泥盆紀 416.0 ± 2.8 魚類繁榮
兩棲動物出現
昆蟲出現
種子植物出現
石松和木賊出現
志留紀 443.7 ± 1.5 陸生的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488.3 ± 1.7 魚類出現;海生藻類繁盛
寒武紀 542.0 ± 1.0 寒武紀生命大爆炸
原古宙 新元古代 埃迪卡拉紀 630 +5/-30 多細胞生物出現
成冰紀 850 發生雪球事件
拉伸紀 1000 羅迪尼亞古陸形成
中元古代 狹帶紀 1200
延展紀 1400
蓋層紀 1600
古元古代 固結紀 1800
造山紀 2050
層侵紀 2300
成鐵紀 2500
太古宙 新太古代 2800 第一次冰河期
中太古代 3200
古太古代 3600 藍綠藻出現
始太古代 3800
冥古宙 早雨海代 3850 地球上出現海洋和其他的水
酒神代 3950 古細菌出現
原生代 4150 地球上出現第一個生物---細菌
隱生代 4570 地球出現

⑶ 地球的歷史是

地球歷史
150億年前宇宙的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
此後,地球系統由簡單到復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地球系統的運動及運動帶來的形貌變遷、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歷史。

太陽系的形成

星雲說所解釋的太陽系的形成
關於太陽系的形成,一類認為太陽系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變而產生的,即災變說觀點;另一類則認為太陽系是有條不紊地逐漸演變成的,即演化說觀點。 [2]
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原理,提出一個太陽系形成的假說,認為太陽系中的太陽、行星和衛星等是由星雲——一種稀薄的雲霧狀微粒物質逐漸演化形成的。1796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與康德類似的星雲說,後人常把兩者合起來,統稱「康德一拉普拉斯星雲說」。這個假說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占統治地位。 [2]
星雲說認為:恆星的形成是銀河彌漫的原始星雲的某一個球狀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斷收縮,產生旋渦,旋渦使星雲碎裂成大量碎片,每個碎片又逐漸轉化為恆星。太陽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斷收縮、旋轉,在長期的運動中形成原始太陽。周圍的物體不斷聚合、碰撞,越轉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行星周圍的物質,也是這樣漸漸形成了衛星。這就是太陽系形成的一個主要假說。 [2]
唯心主義認為,地球和整個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創造出來的。18世紀愛爾蘭一個大主教公開宣稱:「地球是紀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一個星期天的上午9時整被上帝創造出來的。」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遠古的時候還沒有天地,宇宙間只有一團氣,在一萬八千年前,有位盤古氏開天闢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⑷ 地球的進化史

1、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地球在46億年前誕生時,與21世紀大不相同。據科學家稱,地球是由熱的液態物質(主要是岩漿)組成的發光球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溫度不斷降低,固體核逐漸形成。

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岩石組成的地球。

2、第二階段為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其時限距今4200-543Ma。地球不間斷地釋放能量,由高溫岩漿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其它氣體構成了非常薄的早期大氣—原始大氣。隨著原始大氣中水蒸氣含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然後匯聚成雨水並落到表面。原始海洋就形成了。

3、第三階段為為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顯生宙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但在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過程豐富多彩,加上世界各地的地質體,保存廣泛,可作為觀測和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地質科學,奠定了地質學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


(4)歷史地球擴展閱讀:

地球的起源: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

此外,在太陽收縮和演化的早期階段有固體塵埃和物質噴出。在地球形成的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輕物質不斷地從氫和氦的揮發性物質中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的壓力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壤物質逐漸濃縮,形成原始地球,演化成今天的地球。

⑸ 地球有哪些歷史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在不停轉動的橢圓形行星,它提供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水、空氣、森林等和一切生活息息相關的的資源。真正熱愛和關心它的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一直生活著的地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地球神秘的面紗吧!

懂得科學知識的人,不會滿足類似於中國神話中的「神」,或者西方世界的「上帝」創造了地球這樣的說法。即便是科技已經十分超前的今天,仍然很難解釋的清楚地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因為關於地球的形成,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版本。

早在1749年,法國的生物學家布封就曾經提出過彗星碰撞說,認為地球是一顆彗星進入太陽內,在太陽上面打下了包含地球在內的幾顆行星。從此關於地球的神學論被徹底打破;1755年,康德也在《宇宙發展史概論》中提出的了隕星說。他認為隕星積聚才形成了太陽和其他行星;而1796年的時候,法國的拉普拉斯又在《宇宙體系論》中提出宇宙星雲說,則是認為由於星雲的塵埃積聚,從而產生了太陽,再經由太陽排出氣體物質,進一步形成行星。還有後來的雙星說、行星平面說、衛星說等等,總而言之是眾說紛紜。

隨著科技的發展,目前最科學的說法是這樣的。說太陽系在最初形成的時候,有99%以上的物質不斷聚合形成了太陽,而其他小部分被分散在的四周的物質碎片以太陽為中心不斷旋轉,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由於碰撞和引力作用的原因,其他分散著的碎片才不斷的慢慢結合,最終形成了其他的九大行星。

當時地球只是一團近似混沌的物質,宇宙中還有其他許多的小行星在不斷圍繞著太陽轉動。這些行星不斷互相撞擊,又經過很多年以後,才形成了原始的地球。最初的地球象一顆灸熱的大火球,隨著碰撞的不斷減少,也伴著物質的逐漸冷卻和凝固,形成了最初地殼,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地表。但由於地球內部有大量的岩漿,而且不斷的向外噴涌,也形成了大量可怕的火山。而殘留在火山灰中的水蒸氣經則過冷卻以後凝結為水,便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海洋。經過無數奇妙的變化後,最終形成了地球最早的形態。

時光遷移,由於地球自身存在引力,而且在地球的內部不斷的發生著化學反應,其所產生的氣體不斷的被噴出,附著在地球周圍,就成為現在我們所說的大氣層。而氫氣和氧氣結合後形成了水。經過太陽的能量輻射,才使地球本身產生了重要的磁場作用。歷經了一系列奇妙無窮的變化,才演化成為現在這個適合人類的生存和居住的地球。

⑹ 地球歷史

150億年前宇宙的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此後,地球系統由簡單到復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地球系統的運動及運動帶來的形貌變遷、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歷史。
地球伴隨著太陽系誕生:太陽系誕生之初,是以巨大並不斷旋轉的由塵埃與氣體組成的雲團的形態存在。它是由大爆炸所生成的氫與氦組成,同時亦有著由很久以前的星球內部所合成的其它元素。地球誕生前十五至三十分鍾(等於大約四十六億年前),一個鄰近的恆星可能形成了超新星爆炸。這對太陽星雲傳送了一個震盪波,並使之收縮。
因為雲團旋轉,引力與慣性將雲團壓為一個圓碟,與其旋轉軸成垂直。大部份質量集中在中央並地球開始加熱。與此同時,因為引力使得物質環繞塵埃粒子緊縮,使得圓碟剩餘部份開始分解為環狀物。細少的碎片互相碰撞並組成較大的碎片。[2]而組成的地球物質並眾集在距中央約一億五千萬公里的地帶。當太陽收縮並被加熱,核融合開始,而因此形成的太陽風則清空了在圓碟內大部份沒有收縮並組成較大個體的物質,只剩下少量的元素。之後,較重的元素聚集於太陽附近,形成了體積小,密度高的星體(類地行星);較輕的元素則聚集於離太陽較遠的地方,形成了體積大,密度低的星體(類木行星),而地球則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

⑺ 地球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科學家們認為,若任憑地球自由自在地運轉,恐怕它會永遠存在下去,但要是有別的外來因素干擾它,地球就可能有壽終正寢之時。
外來因素首先是太陽,因為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能夠在右地球命運的星球.也就是說,地球上一切能源、動力都來自太陽,太陽一旦有三長兩短,勢必殃及地球。本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盡煉絕,由白轉橙再變紅,最後變成一顆萬籟俱寂的黑暗星體,了卻其燦爛輝煌的一生。到了本世紀30年代,當物理學家了解到了太陽發光發熱的奧秘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原來,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它的熱核反應,太陽的一生將度過引力收縮階段、主序星階段、紅巨星階段以及緻密星階段。其中主序星階段是太陽的穩定時期。這一階段將持續100億年。目前太陽只度過一半時間,正處於中年時期。一旦太陽到了紅巨星階段,那麼地球的末日也就來臨了。當然,這是幾十億年以後的事。
除了太陽對地球的干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太陽可能有一個兄弟-一太陽的伴星,這顆伴星日夜不停地繞日運行,每隔2600萬年,就會轉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來"興風作浪",它的強大引力將引起眾多慧星的大擾動,有10億顆慧星將在太陽系內因橫沖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將成為這些慧星的"靶子"。如果與地球相撞的慧星的質量足夠大,那後果就不堪設想:輕者生物滅絕,生態劇變;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然而,這顆可能會給地球帶來不測的太陽伴星並沒有被人們發現,不過許多科學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

熱點內容
戴廟中學 發布:2025-07-14 09:56:33 瀏覽:699
寶寶吃多少 發布:2025-07-14 09:10:27 瀏覽:210
校園網學歷查詢 發布:2025-07-14 09:09:38 瀏覽:244
天策老師 發布:2025-07-14 08:46:39 瀏覽:801
初二物理奧賽 發布:2025-07-14 08:28:25 瀏覽:833
蘋果5s屏幕多少錢 發布:2025-07-14 07:42:35 瀏覽:425
光化學反應釜 發布:2025-07-14 04:43:59 瀏覽:761
鬼步舞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7-14 04:26:54 瀏覽:492
歷史朝代時間順序表 發布:2025-07-14 03:48:07 瀏覽:316
高三語文一模 發布:2025-07-14 03:28:55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