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學歷史
A. 學歷史能有前途嗎
學歷史的就業前途還是很寬闊的。附歷史系就業明細:
1中小學校: 小學教育9社會方向) 初中 歷史與社會教師 高中 歷史教師
2大專院校黨校電大;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毛澤東思想概論教師 歷史系教師
3博物館:從事歷史研究,博物館管理其他
4旅遊:導游主要是歷史文化旅遊
5檔案管或單位公司檔案工作。
6圖書館;從事圖書相關工作
7編輯:文字編輯
8政府部門:教育局,政策研究,黨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崗位 包括革命紀念館,歷史文化遺址管理保護等文化有關工作,以及地方誌工作,宗教民族相關工作
9文物部門;如考古,文物管理,文物堅定拍賣
10各報紙新聞單位
11進社會科學院系統從事專職的歷史研究
12高等學校學生輔導員高校管理工作
13考研究生,由於歷史學分支有幾十個之多,可選擇專業也比較多,嚴格而言歷史不是專業,而是通識教育,可以考法律史,經濟史,新聞史,哲學史,旅遊史,建築史,教育史,經濟思想史,科學技術史,中醫醫史文獻,國際關系史,農史,中共黨史,軍事史等這些專業授予相應專門學科學位如法學,經濟學,文學,哲學,管理學,工學,教育學,經濟學,醫學,政治學,農學,法學,軍事學碩士學位。文化史,社會史,生活史,工業史,地方史,區域史,政法史,政治史,中外關系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等方向歸入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發歷史學碩士學位。從上我們看出歷史學(發史學學位)的范圍正在縮小,被其他學科分割的現在就是我們所說的史學危機的一個表現。其實這也是研究專門化發展的必然。
B. 我想學歷史,應該從哪著手
先以興趣入手,建立興趣是關鍵。
如果你想研究斷代史,就緊抓一個朝代研究。建議以秦朝以後為佳,這樣史料會比較充裕。如果你想研究通史,那麼必然要將25史通讀一遍,當然,時間會很長。在讀25史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難點,到時候再查資料,更是一個長期的工作。
即使你想學習斷代史,也必須把中國歷史大概摸個清楚。比如你想學習春秋戰國,那對於別的朝代的特點、大事、至少是開國滅亡君主,都應該有所了解。
且春秋戰國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他的產生,源自西周的分封制,而分封制可以上溯的商朝的方國和夏朝的部落,當然,也有人認為夏朝的時候就可以叫方國。
無論是什麼,興趣是最重要的。如果是研究春秋戰國,先聽聽謝濤的「聽世界」春秋篇,對培養興趣是個不錯的選擇。謝濤講的不錯,雖然評論可能不太准確,但是史實講的還基本都對,也風趣幽默。再來就是看看東周列國,那個書我看了一半,有時間得補上。如果這時候你還覺得春秋戰國挺好玩的。那建議你去看看史記。史記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比如史記廉藺列傳,小學課本的將相和 和他基本沒有什麼差別。所以,還算是比較通俗易懂的。如果你還有恆心,左傳、戰國策、國語這三本書不錯。至於春秋穀梁傳和春秋公羊傳,我反正是不太懂,那個就是深層次研究儒學的人,才需要的。這些書籍的E書,如果你有需要,我都可以提供給你。
至於民國的歷史,如果你想知道實情,那就比較費勁了。戡亂戰史是一部不錯的以國民檔的觀點寫的書,如果你能弄到,不防借我看看。劍橋還寫過民國史,E書我這里也有,不過我剛剛看到舊五代史,離民國還差的遠,沒讀過。
我建議想學歷史的朋友,最好研究古代史。即使是語言過關,但是由於思想的差異,研究世界史也很難登峰造極,沒前途。研究近現代史,難度大不說,真要是明白了怎麼回事,那叫對抗政府,學歷史的心又實誠,再把命搭上不值。
C. 學歷史學應具備什麼條件
歷史學研究是創新性的工作。歷史學家要創新,必須具備某些特定的素質。歷史學青年研究人員群體是否具備當代中國歷史學家的基本素質,是一個關繫到我國歷史學科未來發展,以及在國際歷史學界地位的大問題。筆者在結合今天的實際,學習、分析、總結老一輩史學大家的基本素質時體會到,對於我們這些後來者,也許主要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培養自己的基本素質。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這里又包括四個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精神實質;三是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能夠正確處理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做到這四點,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機構和學者本人長期不懈的努力。
二、豐富的知識積累。歷史學是一門特別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科,之所以許多歷史學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為知識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漫長的時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一個希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成為史學大家的學者來說,需要積累的知識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歷史學知識。這里不僅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的專門知識,比如秦漢史知識、英國中世紀史知識,而且應該包括整個歷史學研究領域的基本知識,比如中國史知識、外國史知識、考古學知識,等等。二是歷史學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這種跨學科知識,是構建歷史學家廣闊的思考平台,形成歷史學家開闊的學術視野的必要條件。三是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實踐方面的知識。這要求歷史學家不要把自己鎖進象牙之塔,與世隔絕,而應該關心現實,關心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現實的發展和變化。古人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個優良的傳統。對現實的了解和關注,是歷史學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動力之源、靈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確性的重要保障。
三、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學家的工作是在兩個方面創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實的發現、梳理;二是對重要問題新的、有說服力的解釋。這要求歷史學傢具有下述基本素質:(1)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做學問,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概念、嚴謹的表述,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缺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系統訓練。我們有些年輕學者在這方面很欠缺,說話、寫文章邏輯混亂。(2)較強的聯想能力。歷史的舞台無限廣闊,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無比豐富復雜。缺乏聯想能力,就難以發現紛紜復雜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相異性,難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產生很多靈感。知識面的寬廣,是聯想能力強的前提。(3)較強的批判精神。在學問方面,決沒有絕對的權威、絕對的正確,真理永遠是相對的。所以,歷史學家對任何已有的學術結論,在吸收其正確合理的成分的同時,還永遠應該抱批判精神,去尋找它們的不足之處。批判精神是歷史學家打破思維局限、眼界局限,確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的前提。(4)較強的創新意識。這是學術研究最基本的意識,因為同科學技術發明一樣,學術研究的性質、目的就是創新。這一最基本、最起碼的認識,恰恰在一些人那裡被忽視了。目前,存在著大量重復勞動的學術產品。有些學者,甚至一輩子都沒有一項真正創新的成果。(5)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首先是善於利用各種手段,尤其是現代發達的通訊傳媒、電子網路手段查找資料的能力。其次是與國內、國際有關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這種學術交流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21世紀,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能力,將是我國歷史學任何一個學科的學者所必備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對歷史學家的外語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應該說,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進行專業研究和學術交流,是任何一位未來的歷史學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對於從事外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家來說,恐怕還需要掌握不止一門外語。
如果我們在以上五個方面加強對自己的培養和訓練,必將提高我們在史學研究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良好的學風。在學風方面,我國歷史學具有優良的傳統。其中最重要的,筆者認為是以下幾點:第一是勤奮。歷史學是一門聰明的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非常智慧的頭腦;歷史學又是一門「笨」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勤奮刻苦、吃苦耐勞的精神,不但要勤於動腦,而且要勤於動腿——到處去查找資料。在很多時候,勤奮比智慧更加重要。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些特別優秀的歷史學文章,主要得益於作者在查找資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堅韌。我們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輩子,這種描述首先是來自歷史學科的。堅韌意味著甘於寂寞,有時候也意味著甘於清貧。堅韌對立於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釣譽。堅韌意味著學者的清高,學者內心世界的充實。第三是嚴謹。所謂嚴謹,就是實事求是、誠實踏實、一絲不苟。別人的有關成果要充分了解並且承認,決不能埋沒掩蓋,當然更不能竊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據——決不說空話、說主觀臆斷的話;據必求全——就是一些歷史學家提出的「竭澤而漁」,把必需而且能夠找到的資料全部找到;據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經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幾點看法,筆者主要是用來自勉,當然,也盼望能夠獲得其他年輕的歷史學工作者的認同。
D. 本人想學習歷史,不知道什麼書適合
如果您是想初步了解歷史及歷史學,建議您看葛劍雄教授的《歷史學是什麼》,內容通俗易懂,豐富多彩,非常不錯。另,復旦大學樊樹志教授的《國史十六講》也是中國歷史的通俗讀物,該書曾長期居於同類書暢銷榜首,並再版多次。
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你可以參看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注意,不是《中國通史》),這是一本開創性、劃時代的歷史著作,一直被奉為經典。
世界歷史,則可以閱讀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該書被譽為現代社會的《資治通鑒》、影響世界歷史的10本書之一 。
E. 葛劍雄:哪些人適合學歷史
如果問你為什麼喜歡看歷史書,你可以回答因為喜歡,或者因為有趣;但如果問你為什麼要報考歷史專業,你的回答就不應該只是喜歡或有趣。
因為報考歷史專業與看歷史書不同,如果只是想看歷史書,或者歷史書有趣,完全可以報考其他專業,以後在課余、業余時間也能看。
在大學毛入學率還不到40%、大學也不屬義務教育的條件下,考大學需要經過激烈的競爭,上大學得花不少錢,個人和家庭總得考慮一下是否必要。
大學畢業後也還有擇業競爭,一般來說,所學的專業與就業有比較直接的聯系,未來若干年內就業壓力還會存在,選擇專業時不能不考慮這一因素。所以,不能僅僅為了興趣而報考歷史專業。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報考歷史專業呢?我認為有兩類人,一是希望並且有條件從事歷史研究的人,一是希望並且能夠將歷史作為工具運用的人。
第一種人當然是以喜愛歷史為前提的。如果到了高中畢業還對歷史沒有興趣,更不喜愛,何不早些改變?但僅有興趣不夠,還得看是否有基本的條件。每個人有不同的天賦,除非有特殊的、不得已的原因,都應該用其所長。
如果自己把握不準,可以請熟悉自己情況的老師、長輩、朋友分析一下。如果想從事歷史研究,光讀本科是不夠的,最好接著讀研究生,畢業後爭取在研究型大學或研究所工作。
但專業研究是艱難的、寂寞的、枯燥的,有時甚至會很痛苦。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傳統學科,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績並不容易。
新發現的或得到解讀的文獻史料、遺址遺物可能提供前人未見的證據,藉助新的科學原理和技術手段也可能破解前人無法解決的難題,但多數歷史學者沒有那麼幸運,期望值不能太高。
在本科階段還要作語言和相關學科專業知識的准備,如准備研究中國史的要能熟練閱讀文言文,即使是研究近代史,要知道民國年間大量文書、函電就是用文言寫的。准備研究外國史的,除了要學好通用的英語、法語等外,還得學好對象國的語言。這些都需要較長時間,到研究生階段再學往往太遲了,或者時間不夠了。
有志於研究專門史的,最好利用本科階段學習相關學科,如文化史、經濟史、宗教史、民族史、外交史等都需要掌握相應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在此過程中如果感到力不從心,盡了努力還是適應不了,不如改變目標,成為運用型的歷史學者。
即使是最富裕國家的歷史學家,也不可能僅僅依靠學術成就成為富翁。他們能過體面的生活,有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卻不可能獲得多少財富。就是在知識產權最值錢的國家,純學術著作也不可能拿到多少版稅。除非你能寫發行量大的暢銷書,參與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娛樂產品,或從事以歷史為資源的商品交易和市場活動。
一句話,想發財致富而又有這樣能力的人,還是別選擇當歷史學家。如果對歷史有興趣,盡可在發財後當作業余愛好,或者用錢購買歷史類的服務。
第二種人是通過接受大學的歷史專業訓練,將歷史作為未來的運用手段,或者作為提升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部分人在大學畢業後主要選擇與運用歷史知識有關的職業,如歷史教師、歷史編輯、文博檔案、文化傳播、文化服務、文秘等。
所以除了要學好歷史以外,也得打下與自己目標相關的基礎。如當教師應有良好的表達能力,當編輯應具備文字功底,文化傳播自然要掌握傳播理論和手段,否則到時未必如願以償。
近來歷史專業的畢業生經常在就業率中墊底,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在校期間沒有做好提高運用能力的准備,所以對這些崗位缺乏競爭能力。其實,隨著現代服務業、新媒體、文化產業、網路經濟等新產業的發展,對歷史運用的需求是相當廣泛的。
有些人原來是以歷史運用為目標的,但以後興趣提高了,發現了自己的潛力,也不妨調整目標,畢業後繼續讀研究生。但因為怕找不到工作而臨時起意,即使僥幸考上了,會讀得很辛苦,前程也未必美好。
如果將讀歷史專業作為提高自身素質的途徑,也應全面考慮自己的條件,如今後的謀生手段,對擬從事的職業的適應性,進一步發展的方向等,不能盲目模仿或攀比。
已故國家副主席、「紅色資本家」榮毅仁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生,讀的是歷史系。作為榮氏家屬的第三代傳人,自然不需要也不會考慮畢業後的出路,榮家看重的是聖約翰大學的聲譽和畢業生的綜合素質。
他們更明白,榮毅仁需要的是駕馭全局的能力,而不是具體的管理手段和技術水平。如果是一個小企業主家庭,恐怕不會讓子女上學費昻貴的大學,學對他們的企業沒有直接用途的專業。
還有人以王岐山畢業於歷史系來證明學歷史專業的重要性,這未免過於牽強。我不知道當初上歷史系是王岐山的自覺選擇,還是組織分配的結果。即使是他的自覺選擇,歷史素養也只是他綜合素質中的一部分。要是不具備其他方面的素質和經驗,僅僅憑著大學歷史專業的知識,他能擔當黨政、財政、金融等方面的重任嗎?
但另一方面,歷史專業和歷史學的訓練無疑會給予每一位認真的接受者重大影響,至少是潛移默化的作用,自然也會影響其邏輯推理、分析綜合有能力,影響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但這類影響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歷史專業學生,不應拘泥於具體的歷史知識,不要停留在史料的閱讀和記憶,而應加深對歷史理論、歷史觀念、歷史規律的理解,也可對不同的研究方法做些嘗試。
F. 歷史學的好適合報什麼專業
如果你想在歷史學方面深造,就讀歷史系,如果你想畢業之後找一份工作好好做就選別的專業,就把歷史當做興趣吧
現在歷史找工作,兩個方向,一個古代歷史研究(在你成績好到讓教授汗顏可以選擇),歷史考古專業,貌似很有前途
實則很是雞肋,考古現在想有新的發現,太難了!
G. 學歷史應該看什麼書
你好,我是一名學習歷史專業的准大二生,下面推薦你幾本我們講過的史專書: 《資治通鑒》編年屬體通史,記事簡練,適於初學者 《史通》第一步史學史,學歷史,先要對歷史有一個學術上的概念 《文獻通考》一部政書體,主要記載上古至宋代嘉定末年的政治制度,是杜佑《通典》的續編本,記事更全面。 《史記》暫時不推舉,紀傳體的史書,特別是通史,記事前後分割。如果你對這段歷史不是很清楚的話,容易把自己搞混的。如要研究漢朝的歷史,建議看看《漢書》。 《三國志》第一步國別體史書,理解就可以了,有時間可以看看。 《通鑒紀事本末》看過《資治通鑒》的話,看這本書意義不大,因為袁樞(《通鑒紀事本末》作者)是照抄《資治通鑒》的。但可以感受一下「紀事本末」這種體例的特點。
H. 什麼樣的人適合學歷史
喜歡回憶的 , 願意總結經驗的,渴望背誦的。 恩,對於歷史學表面上是很有意思的由一個又一個故事組成,可是往深里學就發現很枯燥,並不是單純的有興趣就行,也是得接受痛苦的考驗的